合肥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

合肥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
合肥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合肥市城市概况

一、现状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域中部,地处江淮之间。现辖三县四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瑶海区。市域土地面积7266平方公里,人口448万,其中市区土地面积596平方公里,人口146万(户籍人口数);城市建成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2.9万人(含非农人口、暂住人口、近郊农业人口)。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 较2001年提高1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0.5:49.3:40.2变为2002年的9.7:50.1:40.2, 表现为一次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在逐步提高。2001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上升到18位。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11.05%。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4.77亿元,(其中市区158.55亿元);2001年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总量的14.4%。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普通高校8所,2001年招生2.01万人, 在校学生5.89万人, 在校博士生、研究生6632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85所,在校学生8.03万人;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不断取得科研和技术开发新成果,全市2001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奖8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的10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758件,授权专利519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道路已初步建成“二环九射”的城市道路框架;2001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8平方米; 城市供水方面, 已建成4座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85万立方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为311.8升/日; 合肥二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营, 大大提高了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城市环境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先后建成了胜利广场、人民广场、和平广场、明珠广场、徽园;南淝河得到了综合整治;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城市燃气、公交、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

开发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到2001年,共完成3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和土地出让,累计进区项目达到1000多个,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200亿元。此外,省市级开发区:龙岗工业区、桃花工业园区、双凤工业园区、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概述

根据省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合肥、带全省”战略要求,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至2010年,全市GDP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量达1000亿元,占全省的1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市常住人口达3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0平方公里左右。据此,市规划局于2002年组织编制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并经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是2001—2005年,确定合肥市仍然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到2005年,城市人口为200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近21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6平方米/人;城市结构布局采用“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形式:老城区仍为全市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在东区的花冲公园附近、北区在合瓦路中段,西南区在南七、新城区在明珠广场附近设立城市副中心,用以分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和环境压力,方便各分区所在居民的生活;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第二章区域经济分析

一、安徽与邻省经济发展对比

1.安徽省经济总量处于周边7省的第6位;增长速度偏慢,从发展角度来看,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于第6位,增长速度位于第6位,仅高于江西省,低于第5位的湖北省42%;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反之,也说明了发展潜力较大。

3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发达省份的二、三次产业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江苏、浙江都在5—4倍之间;湖北、山东在4—3倍之间,而安徽仅在2倍以内,说明二、三次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加快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安徽与邻省经济发展对比(2001年)

二、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对比

1.合肥市经济总量处于第7位,发展速度最快,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差距有进一步缩小的发展趋势,但差距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合肥要在郑、汉、宁之间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尚有较长的发展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时期。

2.地方财政收入高于郑州和南昌市,处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于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032元)排26个省会城市的第25位,仅高于西宁市,说明三农问题在我市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3.同省域经济一样,合肥的二、三次产业相对第一产业与其它省会城市存在明显的差距,南昌市二、三次产业与一产的比值分别为:4.83和4.31;南京市最高分别为9.48和9.15;而我市分别为:4.63和3.91,说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主要经济对比(2001年)

三、合肥市与其他省辖市经济发展对比

1.合肥市经济总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1.05% (武汉为28.9%), 这说明合肥市首位度还不高,经济中心的地位还不稳定,尤其是马、芜、铜地区,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与合肥的竞争已经展开,该地区的发展对合肥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马鞍山市排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位于12位。总之,合肥与周边省会相比,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省内又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合肥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合肥应当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在进一步巩固省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在更大区域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全省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

全省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三章城市商业发展及网点建设现状

一、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合肥市有各类商业网点数46537个,营业面积达357.9万平方米,万人拥有网点103.8个,全市人均营业面积0.79平方米,市区人均营业面积约2.4平方米,平均每个网点营业面积77平方米, 其中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市场26个,交易面积为87.95万平方米,平均每个批发市场交易面积3.38万平方米; 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店32个, 面积为40万平方米; 大型综合超市7个,营业面积为9.5万平方米; 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的餐饮店5个, 营业面积为4.99万平方米; 商业步行街两条, 营业面积为30.3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市的商业及网点建设迅速发展,对促进城市建设,繁荣经济,加强流通,满足消费者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其中,市区为158.55亿元), 同比增长12.3%, 完成商业增加值46.8亿元, 同比增长15%,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3%; 占第三产业GDP的28.2%; 商业税收稳步提高,成为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商业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占劳动者总数的10.2%,仅次于制造业。但从整个第三产业来看:2000年,三产从业人员为66.9万, 高于二产的61.3万人。

二、城市商业业态和所有制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商业经营方式也日益丰富起来,一些新型的商业业态在城市迅速发展,过去的百货零售业一统天下的经营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的是大型超市、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在商海竞逐。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给传统的百货业以强大的冲击和压力,迫使百货业主不断地向现代商业经营方式、商业业态发展与渗透,以寻求企业生机;另一方面新兴商业业态的不断涌现也极大地推动了流通领域的发展,为搞活市场、促进生产与消费、繁荣经济、方便人们的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国有商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资本已通过拍卖、兼并、股份制改革、民营控股等形式,逐步从中小劣势企业退出,加上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如北京华联、上海联华、台湾好又多、大润发、马来西亚百盛、法国家乐福等)纷纷登陆合肥市场,我市非公有制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内、外资共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业格局。

三、现有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

我市商业网点的分布随着城市建设重点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合肥城市建设以旧城改造为主,且多集中在老城区内并以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江路和金寨路沿线开发为主,因此,商业网点也多集中在老城区内,尤其是四牌楼、三孝口地区更为集中,并以长江路、金寨路沿线展开,这时期,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在老城区内的高度集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合肥市城市建设的重点由旧城改造转向新区开发,我市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站综合试验区,商业网点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逐渐向城市外围延伸、扩散。尤其是新站综合试验区,由于地理位臵好,交通便捷,又处于城市对外交通的窗口地区,商业网点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此外,原有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南七、安医附院、三里庵、西七里塘、周谷堆等地的商业网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总体来看,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更趋向合理性,但老城区内商业网点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水平,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城市的三级商业网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肥市市区大型商业网点现状分布一览表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商业的科技含量日趋提高

当前,科技在城市商业经营中的含量不断提高,大型商场和绝大多数超市都实现了PLS/MIS条形码,各种信用卡支付手段也广泛应用于商务领域,长江批发市场、百货大楼、周谷堆批发市场也都应用了电子商务。1999年由安徽新长江网络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通的“中国商务王牌网”,反映出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而且,市百货大楼、商之都、乐普生商厦、合肥百盛和周谷堆批发市场等都建立了网站,使企业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竞争能力得到了加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五、我市商业在全省及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近年来,我市商业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2002年合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 较2001年增长13.1%。2001年的总量位于全省17个省辖市的首位, 占省辖城市GDP总量的19.59%。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4.77亿元, 较2001年增长12.37%。2001年的总量位于全省的首位,占省辖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81%,是第二位城市的3.15倍。2002年全市完成商业增加值为46.8亿元,同比增长15%,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3%; 占第三产业GDP的28.2%; 2002年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45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达288.11亿元,位于省辖市首位,2001年占省辖城市总量的20.35%。由此可见,我市城市商业无论是在本市还是在全省范围内,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处于首要位臵。

六、现有商业及网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商业在加强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在保障供给、繁荣市场、促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及网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的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商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商业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商业通过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标准来衡量我市的商业及网点建设,尚有较大差距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肥市商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总量不够大

上海市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551.15亿元, 第三产业达到了50.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2.27亿元; 而合肥市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48.27亿元(市区为125.27亿元); 仅占上海市的8.6%。2001年宁波市市区(192km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5亿元, 而我市市区也只有140亿元(148 km2); 绝对数相差便有55亿元, 若再从城市建成区单位用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比较也有差距: 宁波是1.02亿元/平方公里; 合肥是0.94亿元/平方公里。再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是39.8亿元; 第二产业是206.7亿元; 第三产业为165.9亿元, 三次产业的比为:9.7:50.1:40.2, 这就说明合肥仍处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时代, 第三产业仍处于次要地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位。如从商业增加值来看,2002年仅为46.8亿元,不足第三产业的1/3。这种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2.商业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商业网点分布还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市的商业体系尚处于不完善之中,城市三级商业网点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商业网点分布还不尽合理,合肥市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的地位亦未真正形成。在四牌楼一带虽然集中了一些大商场和大量的中小商店,但这些商店在经营业态、商品类别、档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导致同业竞争激烈。同时由于布点随意,缺乏规划和引导,致使小门面过多,餐饮和百货相互交织,从而作为城市商业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应有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城市新区和外围由于普遍缺少综合性的商业网点,如总体规划中的四个城市副中心均没有或没有完全实施,新区和老城外围的居民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不便的问题,如北区的居民要购买耐用消费品则必须到老城区内才能满足消费需求。

3.党政机关与商业中心交织加剧了老城区的交通压力

在老城区特别是规划的市级商业中心内,省、市、区党政机关过多集中,其吸引的车流、人流,加剧了繁忙的商业中心交通压力,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机关的工作效率。

4.农贸市场骑路经营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市陆续搬迁了桐城路、南陵路、滁州路、淠河路、白水坝等骑路农贸市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也为创建文明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这方面由于城市缺少必要的建设资金,加之历史欠帐较多,还有较多的骑路市场没有搬迁到合适的位臵,它们仍然占据着城市道路和街巷,阻塞交通甚至阻塞消防通道。而且,市场搬迁的困难还越来越大,存在着合理服务半径与无地选址建设的尖锐矛盾,例如,郎溪路市场、五河路市场、六安路市场、九华山路市场、绩溪路市场、义仓巷市场、泗州路市场、大窑湾市场等占路市场。

5.居住区及社区商业网点配套不够、标准不高

近年来,我市房地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很多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陆续兴建起来,这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城市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指出,由于这些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缺少必要的商业配套设施、或是商业配套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不够,或多或少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例如我市曾引以为荣的琥珀山庄居住小区,规划中分设南北两个菜市,由于没有形成合理规模和服务半径过大,导致蔬菜品种少、菜价高,最后菜市不能维持生存,现分别被一家超市和一个汽车修理厂所取代,该小区居民买菜南要到蜀山菜市场,北要到亳州路菜市,居民生活十分不便;再如可苑小区,原规划没有安排菜市场用地,居民生活相当不便,后物业管理部门根据居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解决部分职工再就业,在住宅楼山墙之间辟一小型菜市场,其规模很小,菜价很高,同时也占用了小区内的消防通道,影响了小区的消防安全,也给创建文明小区增加新的障碍,该小区其它商业服务设施几乎没有配套,仅有的几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家小买部也是自发形成,多为临时建筑或违法搭盖,这个问题在其它居住小区也同样存在着。

6.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忽视对城市商业气氛的营造,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商业的辐射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我市分别完成了绿都商城、淮河路整体改造工程,市级商业中心区的面貌得到了一定改观。但由于绿都商城和步行街规划建设中,单纯考虑通过提高建设密度和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以获得短期经济利益,即没有站在城市发展历史进程和城市景观全局的立场和角度,精心营造传统商业和文化气氛,求得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永久魅力;又没有站在消费者人本的角度,追求购物环境优美闲舒、购物行程便利通畅。商业气氛的缺乏和人文传统的丢失导致曾经很长时间淮河路商业步行街和直至今日绿都商场大部分商铺的的人气不旺和经营萧条。而我们返观宁波的天一购物广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仅17万平方米,广场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水幕电影,人们美誉之谓“园林休闲式购物中心”。而同期开发的我省芜湖市的“中山路商业步行街”也因其空阔错致、滨湖畅通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吸引外地客人购物的魅力所在。

此外,不分道路性质普遍沿路开店;大中型商业网点的停车场等设施配套不足;将沿街住宅非法改成商业网点等现象,在我市还较为常见。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产品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和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产品越多可向市场提供的商品便越多;人口越多,消费需求便越多;可支配收入越多,人们的购买能力越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国内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相比较弱,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商业的发展。

2.长期以来,我市在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工作方面,一是缺乏对城市三级商业网点体系的科学和理性认识,不能明确提出针对性强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二是权责不清,不能明确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职能部门,导致商业网点规划对现实商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指导性不强。

3.商业网点建设资金渠道狭隘,资金总量较小,没有充分发挥全社会建设商业网点的积极性和资金实力,运用市场化操作推动社会资金投入城市三级商业网点体系建设。1999年以前主要单纯靠行政性征收商业网点资金来建设群众生活必备的农贸市场等业态。

4.由于职能主体的不明确,同时规划的执行缺乏强制性措施,导致在居住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放任开发商追求经营利润,原来规划中的必备商业业态用地被开发它用,或所配套面积较小,满足不了建成后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导致新的居住区出现新的骑路市场。

第四章城市商业发展及网点建设规划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城市商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1.总体思路:依据《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和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城市商贸流通业,为实现合肥市千亿元规划目标;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合肥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商业基础。

近期按照《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的要求,从合肥市经济发展和商业网点建设的实际出发,合理控制总量,突出发展重点,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外向度高、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

2.发展目标

到2005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业体系,将合肥市建设成为安徽省的商品集散中心,初步实现商业现代化。2010年,将合肥建设成为商贸流通业具有跨省域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城市之一,三级商业中心体系更加完善,加快推进商业现代化进程。2010年,全市GDP1000亿元,第三产业GDP433亿元,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002年为12.3%);2005年达到261亿元,2010年达到450亿元。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实现商品流转额年均增长9.6%,2005年达到610亿元,2010年达到1000亿元;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2005年达到66亿元,2010年达到15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

营业面积:参照同类城市的标准,并根据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2005年合肥市城区商业及市场营业面积总量控制宜在500万平方米以内;2010年宜控制在600-700万平方米之间。确定合肥市人均拥有商业营业面积为1.0至1.2平方米。

3.规划目标

依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按照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的要求,并结合现有商业网点的实际分布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三级商业中心,建立城市商业网点框架体系,引导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趋向分布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竞争有序、便民利民方向发展;同时对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和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重点商业设施进行选址定点控制,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二、规划期限

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致。基于这一点,本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10年。本规划以近期为主。

三、规划范围

(一)空间范围

重点是《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所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210平方公里,城市市区及郊县近城地区是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规划考虑的另一个层次范围。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商业范围

依据《安徽省城市商贸市场布局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省建设厅建规[2002]262号)文件精神,并根据合肥市商务局的要求,本次规划的业务范围是除城市旅游、饮服网点外的商业体系、商业街、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超市及大型专业店五类。

(三)规模范围

1.超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

2.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以上;

3.大型专业店: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

4.专业市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

5.农贸市场:二环内的骑路市场。

四、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商贸市场布局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厅建规[2001]262号;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

《合肥市商业网点市场建设规划(1996—2010年)》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商业网点布局指导意见》合肥市商务局;

《合肥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意见》合肥市商务局;

《合肥市地方标准商业分级设臵规范》合肥市商务局;

《合肥市地方标准零售业态设臵规范》合肥市商务局;

《合肥市城区现有市场调研报告》合肥市商务局;

《合肥市特色商业街调研报告》合肥市商务局;

《合肥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调研报告》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

五、规划原则

1.依据城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

商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应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求得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合理、进一步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稳步发展,商业业态的发展也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是连锁超市诞生的时期;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是便利店、时尚专卖店、专业店大量产生的时代;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则高级时尚品牌专卖店、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奢侈品、艺术品专卖流行。商业网点布局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力求做到商业网点的布局与城市结构布局相协调;与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相一致;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业态类型要与城市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

2.商业网点规划要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相结合

商业网点规划应充分考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同业竞争状况。对于商业竞争不够充分的地区应适当增加网点,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商业竞争相对充分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于同业竞争十分激烈,经营难以维持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当进行严格控制。

3.商业网点规划同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结合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商业网点规划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应当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根据不同商业区域的特点,确定不同业态类型的商业规模和数量。当前,要注意控制大型百货商场、商品批发市场的盲目发展,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在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中,应当综合工业企业的改制、转产、开发进行统筹考虑,使商业网点规划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做好服务。

5.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环境整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相结合商业网点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不具备卫生、环境和交通通畅要求的网点不应允许开业,要切实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6.商业网点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利民便民原则,要通过商业网点规划,促进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7.坚持商业布局层次性的原则

商业布局层次性,是从现代系统论出发的规划思路。不同层次的商业网点有不同的经营组合和服务对象,这在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多层次、不同空间领域消费活动的需要。

8.商业网点规划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招商引资情况统一考虑,要为招商引资做好服务。

六、规划布局

(一)商业网点体系布局规划

商业体系规划由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级商业中心构成,它是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主要框架,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控制作用。

1.市级商业中心规划布臵于老城区及其东侧,以长江路为轴,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呈带状分布,东西以明光路和环城路为界;南北以红星路、安庆路和寿春路为界的较大区域里,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与总体规划确定的市级商业金融服务中心相一致;其功能是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综合性的优质服务,商业业态以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为主;商品品种齐全,能够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足购好的需求;另一方面它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文化娱乐、金融、邮政、信息、旅游等方面的服务。今后,市级商业中心应注重在综合性、优质服务方面进一步提高,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对中小商店进行整合改造,以提高服务品质来提高综合效益。市级商业中心向外延伸,可有效解决老城区容量过大的问题,对于缓解老城的交通、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市级商业中心的建设将以三孝口、四牌楼和工人文化宫为重点,尤其是工人文化宫地区应重点控制,这里滨水又处于老城外,环境、交通都优于老城,应重点规划和建设以便更好地体现合肥城市特色。

2.区级商业中心是城市中一个区域内的商业中心,我市确定其服务人口约20万人。其主要功能是就近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商业服务,对分流市级商业中心的部分职能,缓解老城区交通、环境压力,推动商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级商业中心规划宜控制在0.5平方公里左右,商业建筑面积宜在10万平方米以上,商业门类、品种较为齐全,商业设施比较先进、购物环境较好;商业业态以大中型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为主。

根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商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规划共布臵8个区级商业中心,一类是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副中心地区,有5个中心:⒈东区区级商业中心(花冲公园附近);⒉北区区级商业中心(公交四保场附近);⒊西南区区级商业中心(南七里站附近);⒋西区区级商业中心(井岗镇附近);⒌大学城区级商业中心;另一类是根据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城市功能需要增设的3个中心:⒈政务文化新区区级商业中心;⒉东南区区级商业中心(葛大店附近);⒊新站区级商业中心。

3.居住区级(社区)商业中心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居住区的常住人口,服务人口约5万人,以经营中低档的日常消费品为主。商业业态以小型超市、便利店、菜场、餐饮店为主体,同时配有一定规模的服务网点,其经营规模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执行。用地面积每千人60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千人700—910平方米;营业面积不低于2万平方米。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主要根据现有商业网点的发展水平和近期规划的居住用地布局情况而定,规划共有25处,其分布如下:

庐阳区:共有4处:

⒈亳州路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现有亳州商城、庐阳区社区服务中心、钢铁大楼、亳州路菜市等为基础,逐步进行更新改造,适当发展专业、专卖店、餐饮等业态,使之在规模和服务品质上能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

⒉双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现有商业设施为基础,适度扩大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模、提高服务品质。规划将五河路骑路菜市场迁至遣送站附近,荣事达大道以西一部分居民买菜分流到白水坝菜市。

⒊杏林小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阜阳北路菜场为中心,结合合瓦路两侧的改造,周边再发展一定规模的超市,日用百货等商业服务设施。

⒋四里河路东侧,森林城地区可结合大杨镇的开发建设,配套建设一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其它地区可由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予以覆盖。

瑶海区:共有6处:

⒈七里塘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七里塘镇、张洼路东侧,随着新站综合试验区的发展逐步配套建设。

⒉三里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临淮路两侧,可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建立。

⒊铜陵路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东侧,狄港路与铜陵路之间。

⒋站塘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旌德路北端,服务于长江东路以北、二环以外居民。

⒌钢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耐火材料厂附近,服务于长江东路以南、二环以外、淮南路以北居民。

⒍化工厂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郎溪路南端东侧,服务于合裕路沿线的居民。

包河区:共有7处:

⒈周谷堆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周谷堆批发市场为依托,逐渐沿淝河路向南扩展,适度增加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商业业态和服务功能。

⒉九华山路居住区级商业中心。迁移马路菜市,修通九华山路,使之成为一条居住区级的商业街。

⒊卫岗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卫岗菜市、合家福卫岗连锁超市为依托,逐步健全功能。

⒋曙光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现有曙光商厦为依托,迁建改造现有金寨路菜市场(位于传染病院北侧),开通绩溪路,建成一条商业街。

⒌姚公庙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金寨路东侧,祁门路两侧,主要服务于金寨路东侧一带的居民。

⒍黄山公园东侧,可结合本地区的开发配套建设一居住区商业中心。

⒎马鞍山南路居住区商业中心。可依托现有合家福超市,逐步完善配套建设,健全服务功能,满足这一地区居民迅速增加的需要。

蜀山区:共有8处:

⒈三里庵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西园新村北侧、长江路沿线。

⒉高新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长江西路南侧,现管委会的

西侧。

⒊西七里塘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以良辰商厦为基础,结合七里

塘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形成居住区商业中心。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⒋昌河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312国道以南的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内。

⒌西城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潜山路西侧,结合合肥肉联厂的改造统一布点,并逐步向西站方向延伸。

⒍青阳北路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青阳北路,结合新规划的安居苑北村配套建设。

⒎莲花新村地区居住区商业中心。位于锦绣大道与莲花路交口的西北角。

⒏乡村花园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始信路边,结合区内的乡村花园中布点的大型超市建设。

(二)超市、大型专业店布点规划

超市布点规划主要依据商业网点体系布局规划进行。市级、区级商业中心地区可根据需要设臵大型百货、超市商业网点, 同时又要考虑中心地区现有超市、百货店的建设情况;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可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超市,以满足服务功能的需要;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的服务半径一般按1.5公里进行控制。大型专业店因其经营种类专业、市场消费定向性强,其设臵标准比照同类综合超市设臵指标放大一倍,即服务半径不低于3公里。

具体规划布点见下表

百货规划一览表

注:总计23个,现状有18个,规划5个。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超市规划一览表

超市规划一览表

(三)近期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与选址规划

农贸市场具有占地较大,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我市

而言,还有较多的占路市场,影响城市交通和文明城市创建,因此

本次规划将二环内的占路市场的迁地、选址作为规划的重点,共选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址近19个农贸市场。分别是:

⒈安纺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安纺农贸市场现位于和平路南侧、规划的茂林路上,现状占地面积2700m2,建筑面积2420m2。

规划选址位于和平家园小区内、和平路和茂林路交口的东南角,占地面积15180m2,为商住型农贸市场。

⒉胜利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现状的胜利路农贸市场位于胜利路西侧,滁洲北路上,现状占地2000m2,建筑面积800m2。

规划选址于明光路西南侧,原合肥水泥厂宿舍区内,规划占地面积7317m2,为商住型农贸市场。

⒊泗州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泗州路农贸市场位于长江路北侧,泗州路上,现状占地面积600m2,建筑面积300m2。

规划选址于泗州路东侧, 占地面积3972m2,用地单位分别为被单厂、被单厂宿舍、花冲新村,此地块现有建筑质量较差,多为平房,农贸市场建设可结合该地块的改造统一考虑。

⒋合浦北村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合浦北村农贸市场位于长江路北侧,合浦北村内,占据着合浦北村的主要通道。属铜陵路街道管理,现状占地面积500m2。

规划的合浦北村农贸市场位于该村主要通道的西侧,为商住型农贸市场。此地块现有建筑质量较差,且多为低矮居民用房,局部2层,可结合骑路市场搬迁统一改造。规划占地面积2742m2。

⒌凤阳东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现状的凤阳东路农贸市场位于规划的凤阳东路上,属自发性市场,现状占地面积400m2。

规划的凤阳东路农贸市场位于凤阳路与铜陵路交口的西北角,烟酒公司仓库东边,该地块多为低矮民房,2层为主,可结合凤阳东路建设和市场搬迁统一规划、统一改造。规划占地面积2000m2。

⒍来安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现状的来安路农贸市场位于长江路南侧,来安路上,现状占地面积2000m2,建筑面积2000m2。

规划的来安路农贸市场位于来安路东侧,可结合合肥酒厂的改造一并考虑。规划占地面积5675m2。

⒎双岗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双岗农贸市场位于荣事达大道东侧,五河路上,现状占地面积15000m2,建筑面积5322m2。

规划的双岗农贸市场选址于五河路和板桥河交口西北角,规划占地面积6775m2。此地块现有建筑质量较差,现有单位有蓄电池厂、合肥市遣送站和部分低矮民房,农贸市场的选址可结合旧城改造和五河路的贯通统一考虑。

⒏拱辰街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拱辰街农贸市场位于宿州路西侧的拱辰街上,现状占地1500m2,建筑面积380m2。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的拱辰街农贸市场位于拱辰街西侧,庐阳区政府北侧,此地块现为低层住宅,建筑质量较差,可结合骑路市场搬迁和居民房改造统一考虑,下面为农贸市场,上面为住宅的综合楼。规划占地面积2796m2。

⒐合工大北区农贸市场

现状的合工大北区农贸市场位于阜南路北侧的六安路上,属合工大管理,现状占地面积1900m2,建筑面积500m2。

该地段附近无用地可选,目前仍维持现状,远期可结合工大北区的改造予以选址,确保六安路的通畅。

⒑义仓巷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义仓巷农贸市场位于寿春路北侧的义仓巷上,属自发性质的市场,现状占地面积500m2。

规划的义仓巷农贸市场位于吴山巷东侧,公园新村西北角。此地块为3幢4层住宅楼,建筑质量较差,骑路市场搬迁可结合住宅楼改造统一考虑,为商住型农贸市场。规划占地面积2000m2。

⑾大众巷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大众巷农贸市场位于长江路北侧的大众巷上,现状占地面积196m2。

规划的大众巷农贸市场位于大众巷西侧,安庆路南侧,该地块现为空地,规划占地面积2887m2,可下设农贸市场上建住宅的综合楼。

⑿绩溪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现状的绩溪路农贸市场位于金寨路西边的绩溪路上,现状占地面积1500m2。

规划可与黄山路农贸市场合建,如用地无扩展的可能,则可考虑建两层市场,与此配套则要修建佛子岭路。

⒀太湖西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太湖西路农贸市场位于金寨路西侧,规划的太湖路上,现状占地面积850m2,建筑面积500m2。

规划的太湖西路市场位于规划太湖路北侧,原重机小学的操场位臵,该学校现已停办,规划占地面积1925m2。

⒁九华山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九华山路农贸市场位于美菱大道东侧的九华山路上,现状占地1795m2,建筑面积1523m2。

规划的九华山路农贸市场在九华山路南侧,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西侧,此地块现多为2层居民房,可结合骑路市场搬迁统一考虑,下面建农贸市场上面为住宅的综合楼。规划占地面积6306m2。

⒂金寨路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金寨路农贸市场位于金寨路东侧,规划的绩溪路上,属芜湖路街道管理,现状占地面积1500m2。

规划的金寨路农贸市场位于金寨路以东绩溪路南侧,结合合肥市传染病医院生活区统一规划。规划占地面积15524 m2。

⒃安徽大学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现状的安徽大学农贸市场位于龙河路南侧,安大校园西北角,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属安徽大学管理,现状占地面积900m2,建筑面积500m2。

规划的安徽大学农贸市场在龙河路南侧,原安大教工区内,该地块全是平房,质量较差,可结合市场搬迁统一规划、统一改造、规划市场占地面积6572m2。

⒄西城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现状的西城农贸市场位于望江路与石台路交口的西北角,规划的石台路上,原属郊区丁岗村管理。现状占地面积2667m2,建筑面积1000m2。

规划的西城农贸市场在望江路和规划的石台路交叉口的东北角,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让出规划的石台路后,进行农贸市场改造。规划占地面积1210m2。

⒅江淮厂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江淮厂农贸市场位于东流路南侧,凌大塘路东侧的消防通道上,属凌大塘村管理,现状占地面积2000m2,建筑面积1000m2。

规划的江淮厂农贸市场位于东流路南侧,江淮汽车制造厂座椅分厂西侧。该地块多为低矮住宅,局部2层,可结合市场搬迁一并考虑予以改造,下建农贸市场上建住宅的综合楼,规划占地面积7804m2

⒆胜利农贸市场选址规划

现状的胜利农贸市场位于张洼路北侧,规划的凤台路上,属七里塘村管理。占地面积1200m2,建筑面积300m2。

规划的胜利农贸市场在张洼路北侧,现有位臵东侧,七里塘村办印刷厂,现已停产。该地块全是一层厂房,建筑质量较差,可结合市场搬迁统一规划,统一改造,规划占地面积4530 m2。

⒇—(23)做为政务文化新区基础配套设施,规划或在建的农贸市场,分别位于绿怡园、汇林阁、嘉和苑四个拆迁恢复小区内,每个农贸市场建筑面积约3000—4000平方米左右,服务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位的生活区。

(四)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规划

我市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物流和专业市场的成交额达1000亿元,实现商业增加值达90亿元左右,占整个商业增加值的60%左右。根据商品和市场的种类共分为九大类:类别 2010年批发或配送成交额(亿元)

1.农副产品类 200

2.酒类 50

3.烟草 100

4.医药保健品类 60

5.钢材类 100

6.建材、家居、装饰类 200

7.日用百货类 150

8.汽车、摩托及配件类 50

9.其它类 90

1.物流园区规划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的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迁、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这是国家标准对物流的定义。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商贸流通企业的成本,提高社会化生产协作水平,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发展物流与我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全省商品集散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了区域的综合交通条件、产业支撑、发展空间和对巨大的交通流量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重点在城市新区、城市周边和交通要道边布点。

⑴依据便捷交通优势,重点在城市东北部地区发展,中心位于新站综合试验区内,是合肥市主要的物流园区,其优势是可组织公铁路联运,发展城际之间的大运量的物流;东南向肥东境内的徽商集团综合物流仓储基地辐射;北向与合肥北站物流园区连成一片,形成物流产业带。

⑵满足大中型工业企业物流需要,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物流园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合肥康健物流工业园、中外运物流园,积极培育安泰和华泰物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合肥医药、电子产品物流园区。

2.专业市场规划

⑴农副产品类。以周谷堆批发市场和肥西县苗木市场为重点发展对象,实现交易额达200亿元。周谷堆批发市场2002年实现交易额达28.9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中排名前八位。规划在义兴城关镇新增土地1000亩,用于周谷堆批发市场的扩展。周谷堆批发市场将逐步由内向销售为主转为外向销售为主,成为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肥西县上派镇苗木种植已达1.7万亩,市场发育程度好,所产苗木已销往除台湾、西藏外的全国各地,规划将其苗木生产基地扩大到10万亩以上,并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构建全省苗木产业化的流通平台,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苗木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市场。

⑵酒类。皖酒是仅次于川酒的全国第二大系列酒,拥有一些知名品牌,也有丰富的酒文化,但其流通的区域却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皖酒业的发展,为促进皖酒的发展,弘扬皖酒文化,规划依托漕冲、长江、恒通市场发展酒类专业市场,逐步完善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规划酒类交易额达到50亿元。

⑶钢材类。徽商股份公司兴办的安徽省钢材市场已具有一定规模,年交易额已达60亿元。规划在省物资二库建设安徽省钢材中心批发市场、钢材仓储配送中心、宝钢钢材剪切加工基地三大项目,占地500亩,2010年现货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中远期标准合约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

⑷建材、装饰、家居

以安徽红旗建材批发市场为主体,其交易额已达10亿元。二期安徽红旗石材市场和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将形成合肥地区最大的石材加工专业市场。三期将开辟木线条、橱柜、五金组件、家饰饰品

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合肥市城市近期商业网点专项规划说明书

第一管理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5340045.html, 免费管理资料下载基地 第一管理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5340045.html, 免费管理资料下载基地 第一章 合肥市城市概况 一、 现状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域中部,地处江淮之间。现辖三县四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瑶海区。市域土地面积7266平方公里,人口448万,其中市区土地面积596平方公里,人口146万(户籍人口数);城市建成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2.9万人(含非农人口、暂住人口、近郊农业人口)。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 较2001年提高13.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0.5:49.3:40.2变为2002年的9.7:50.1:40.2, 表现为一次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在逐步提高。2001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上升到18位。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11.05%。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4.77亿元,(其中市区158.55亿元);2001年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总量的14.4%。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普通高校8所,2001年招生2.01万人, 在校学生5.89万人, 在校博士生、研究生6632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85所,在校学生8.03万人;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不断取得科研和技术开发新成果,全市2001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奖8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的10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758件,授权专利519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道路已初步建成“二环九射”的城市道路框架;2001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8平方米; 城市供水方面, 已建成4座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85万立方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为311.8升/日; 合肥二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营, 大大提高了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城市环境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先后建成了胜利广场、人民广场、和平广场、明珠广场、徽园;南淝河得到了综合整治;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城市燃气、公交、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 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 开发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到2001年,共完成3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和土地出让,累计进区项目达到1000多个,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200亿元。此外,省市级开发区:龙岗工业区、桃花工业园区、双凤工业园区、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概述 根据省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合肥、带全省”战略要求,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至2010年,全市GDP 总量达1000亿元,占全省的1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市常住人口达3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0平方公里左右。据此,市规划局于2002年组织编制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并经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是2001—2005年,确定合肥市仍然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到2005年,城市人口为200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近21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6平方米/人;城市结构布局采用“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形式:老城区仍为全市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在东区的花冲公园附近、北区在合瓦路中段,西南区在南七、新城区在明珠广场附近设立城市副中心,用以分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和环境压力,方便各分区所在居民的生活;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第二章 区域经济分析 一、 安徽与邻省经济发展对比 1.安徽省经济总量处于周边7省的第6位;增长速度偏慢,从发展角度来看,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有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 案说明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南通五洲国际广场(尚德龙城)商业部分方案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1.1项目概况: 1.1.1基本情况 “南通五洲国际广场”项目地块(CR10013),位于南通市崇川区钟秀中路北、北濠桥路东,北城大桥东南侧,用地面积90663平方米,用地性质:商业、办公、居住。该项目为南通市人民政府“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本次报批的是项目南地块,用地面积平方米。 1.1.2项目区位 该项目地块位于南通主城区北侧,项目西侧为刚建成的北城大桥引道,往南至闹市区南大街及5A级濠河风景区近在咫尺;往北跨过通吕运河便是建设中的港闸区北翼新城,穿越北大街到南通火车站、宁通启高速、长江渡口均在10分钟车程内,交通出行十分便捷接轨。 1.1.3周边情况 运河北的港闸区北翼新城,在北城大桥东西两侧临运河为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竟拍地块建设项目,西侧为被誉为“中国迪斯尼”的国内第一家城市室内版主题乐园项目南通华强方特城,东侧为商业(电子市场)、办公、居住用地,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沿北大街两侧已建或在建项目较多,有居住、办公、酒店、商业等多种业态。项目地块南紧临钟秀路,为城市主干道,钟秀路南为多个住宅区,沿路底层为商业,以装饰装修为主。东为“居然之家”家居生活馆、公墓管理处。西紧临北城大桥引道,引道西侧为待开发地块及南通革命历史纪念馆。项目地块东侧与居然之家间的南北城市次干道北接规划中的运河50米景观带及规划东西向次干道,地块中间从北城大桥引道向东的纬12路将地块分为南(地块二)、北(地块一)两块,且有一定的坡度。 1.1.4价值判断 项目地块周边家居商铺等各类市场齐全,住宅小区总量已形成气候,生活含金量高。地块位于南通传统商业中心南大街与新建火车站的重要交通枢纽北濠桥路的中间地带,通吕运河北侧为大片新建住宅区。商业价值颇高。 1.1.5整体项目地块为城中村改造,须在本项目地块二原地安置崇川区钟秀街道办事处办公用房8000平方米及相应全部配套设施、32000平方米四星级宾馆及相应 全部配套设施,原地安置城北村居委会办公用房5000平方米及相应全部配套设施、商业经营用房10000平方米及相应全部配套设施(以上安置面积数据系指地块规划控制指标地上建筑面积)。 1.1.6项目定位 以销售为指导的持有型商业办公城市综合体。 1.1.7控制指标 用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5719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5749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8220平方米;容积率;绿地率5%;建筑密度%; 1.1.8场地现状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正 式版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 ——州市商业网点规划考察组 7月8日至9日,以州商务局副局长王小亚为组长,市人大副主任吴乔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鲍忠银为副组长的州市商业网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联合考察组对湖南省商业网点规划红旗单位——娄底市、株洲市采取座谈会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地成功的经验

1、突出领导重视,确保组织保障有力。娄底市与株洲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都紧紧把握住组织保障有力这个关键,各项工作得以迅速全面铺开。按照国家商务部、建设部商建发[2004]18号《关于作好地级市城市商业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两地商务局汇报及时到位,引起两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娄底市市长亲自点名,由经验丰富的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建军为组长,“四大家”主要领导为顾问,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市商务局市场管理处设立了办公室,集中办公,并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株洲市安排经费70万元,已拨付60万元;娄底市安排经费60万元,已拨付经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招商引资工程,加大合肥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工业 园区。工业园区包括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工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水、污水、雨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 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

建设同步,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第五条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 (一)、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用“方格网状”路网结构。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米,双向八到十车道,主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米,双向六到八车道;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双向四到六车道,支路18米—24米,双向二到四车道。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 (二)、工业园区道路用地占园区总用地比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口,沿道路红线转角切点位置向主干道方向延伸80米范围,向次干道方向延伸50米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米范围及立交路口向连接道方向延伸200米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方向出入口。具体见《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 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距离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立交桥匝道入口应大于50米,距离交叉口应大于80米。 表1 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米)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规划文本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四章、发展和结构目标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六章、专业(特色)街(区) 第七章、专业、批发市场 第八章、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第九章、零售业态 (一) 购物中心、邻里中心 (二) 大型综合超市 (三) 仓储商店 (四) 百货店 (五) 专业店、大型专业店 (六) 专卖店 (七) 超市、便利店 (八) 自动售货机

第十章、其它要求 第十一章、组织实施 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 (一) 术语和定义 (二) 主要执行文件 (三) 条例标准用词说明 附表: 附表一: 厦门市商业分级指标 附表二: 厦门市商业零售业态基本指标 第一章总则 第01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扩大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等因素对商贸业的综合影响,需要针对厦门市的商业体系进行深一步的剖析,并制订出厦门市商贸业的规划对策,以及其发展支撑对策,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并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我市商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02条为指导厦门商业的分级设置,加强厦门市零售商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优化商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综合竞争力,促进零售企业发展差别化经营,健全零售企业统计分类,特制定此文本。文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有关规范、

规定及标准,并结合厦门商业发展的实际而制定。 第03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参考国内外不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结合厦门市商业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福建省和厦门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04条规划对象:由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设立的拥有独立固定营业场所,配备一定的业务人员,并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务的自然单位。 第05条规划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总体布局),其中包括专业街(特色街)子项。第二部分为厦门市各商业业态布局规划。按商业业态来分有十种零售业态和专业、批发市场。十种零售业态分别为: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专业店、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大型购物中心以及自动售货机。 第06条规划重点:主要包括厦门市的商业功能定性分析、研究、确定和商贸业发展的支撑对策以及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包括各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批发市场)、厦门市零售业网点布局规划等。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07条规划期限: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期限与国家五年计划及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即本次规划期限为:

某商业广场设计说明

XXX项目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背景 1、项目概况 XXX项目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部,由洛阳市XXX公司开发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36544㎡,总建筑面积267610㎡,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1770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49908㎡,容积率为5.96 ,绿地率31.5%,机动车车位631个。该项目是一个包含百货、超市、电影院、餐饮、服装、高档酒店及写字楼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建成能很好地结合周边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成为集工作、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服务区。 2、位置与现状 该项目南邻九都东路、北临吕氏街、东临柳林街、西邻校场街,周边道路网络发达,交通十分便利。该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资源十分丰富,坐拥老城区及瀍河回族区的大量人脉,但其周围缺少能有效聚集人气的大型商业建筑,因此该项目的开发将改变地块及周边的商业形态。地块总用地面积36544㎡,场地现状多为二、三层民居,用地平整,并无太大的高差变化。 3、设计依据 本工程应执行的主要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3)《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08-88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7-2006 (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9)国家有关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和技术要求。 二、设计理念 洛阳市作为国家的中部重镇,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老城区改造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商业综合体的成功开发来提升城市竞争力。因而该项目的建立很好地满足当今这个大环境。 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会展、餐饮、娱乐和交通等各个功能复合、互相作用、形成价值链的高度集合化的建筑群体。 该项目从“城市性、开放性和集合性”的层面上出发,把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筑实体与城市其他空间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城市实体。 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将是人口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拥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市民对亲近自然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生态的、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空间就会成为城市的主体。本案以此为出发点,塑造了一个绿色生态的建筑综合体。建筑设计以人为本,体现建筑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把人纳入到建筑中,人融入自然中,人、自然、建筑融为一体。建筑充分考虑气候、日照、通风以及建筑空间对人的影响。考虑对残疾人及老年人的关怀等等,期望做到以人为本,创造适宜的建筑内部环境。 洛阳自然条件优越。本案取法自然,整个布局,建筑依托地形展开,利用景观绿化带、广场绿化以及屋顶绿化,以形成不同绿地层次,人工自然相得益彰,补充和完善了该地区的城市景观。 三、规划构思 1、总体布局的目标是在有限用地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发掘使用价值,同时充分结合地形现状,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形成完整统一的空间形态,强调为城市做贡献。位于老城区的XXX项目建筑综合体,在融于整体环境的同时,应表现自身卓尔不凡的文化特质,因此和环境协调的办法并非简单的吸收和移植。相反,他是从城市场所中吸收若干属性,继而使其转化为具有个性特征的建筑群落形态。 2、道路交通组织 机动车流线分析: (1)静态交通:静态停车交通空间由地下停车库及部分地上临时停车位构成。地下二层停车556辆,地面临时停车75辆, (2)动态交通:动态交通空间依据规划用地可开口位置确定机动车流线从东西两边的校场街和柳林街两条城市次干道引入。从而避免了人车间相互干扰,

商业网点规划认识

商业网点规划认识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进一步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及购买力之间的制约关系导致商业发展相对过剩、城市商业网点重复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相矛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文化特色相矛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相矛盾等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商业网点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依存的核心是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经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于城市文化和商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协调和控制作用。同时,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以建立统一的商业发展体系为目标,以城市商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市场布局和调整市场结构为主线,注重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一、原则 商业网点规划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求得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合理、进一步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快速、稳步发展。 (一)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 对商业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准确把握现有网点发展情况,分析新建网点可能对当地交通、环境、就业及现有网点的影响;结合当地经济、人文、历史、环境、环境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居民数量、阶层、购买习惯和消费水平,合理划定商圈,科学确定市中心商务区、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指导经营者搞好业态定位和错位经营,加强对商圈内业态结构的分析研究,使各种业态搭配合理,做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避免和防止业态单一、结构雷同。 (二)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 坚持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同业竞争状况。对于商业竞争不够充分的地区适当增加网点,引入竞争机制;对于竞争相对充分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于同业竞争激烈、经营难以维持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严格控制;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坚持商业布局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商业网点有不同的经营组合和服务对象,在总体上适应社会多层次、不同空间领域消费活动的需要。 (三)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 由于商业网点体系布局是一个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主要框架,对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控制作用,因此商业网点规划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招商引资情况统一考虑,要

呼和浩特市商业网点规划说明

《呼和浩特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说明 按照商务部的统一布署,2004年3月,在呼和浩特市政府主持下,市经贸委召开了关于制定呼和浩特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会议。会议对开展呼和浩特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进行了部署及安排。会后由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下达了《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呼政办发[2004]23号),领导小组由柳秀市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市经贸委、市建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容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主要领导等,领导小组在市经贸委流通行业办设办公室,并成立专家编制组具体负责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期间,为了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商务部发布了商建发[2004]180号文件“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提出了商业网点规划的规范和标准,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总则中提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 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建设在近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发展已经突破了现行《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的规划内容,新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正在编制之中,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需要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编制组在依靠现有资料的前提下,加大了实地调研的力度,并于编制开始前和完成后与呼和浩特市各相关部门的同志多次有效的交流,以求能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此次规划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本规划待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后,将按照城市规划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修改、完善。 呼和浩特市商业网点规划根据国家商务部关于商业网点规划指导意见精神和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实际情况,重点突出以下特色: (1)结合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新变化,提升呼和浩特城区商业发展和商业网点建设对城市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应现代商业发展趋势,提升呼和浩特市城区商业发展和商业网点建设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模式。 (3)对应呼和浩特市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提升商业市场辐射功能。 (4)结合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呼和浩特市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融合发展战略地位。 《呼和浩特市商业网点规划》历经三个月时间的调研,编制设计、专家及各部门咨询、修改完善,现已基本定稿,提交终审。 附图: 1、呼和浩特市商业街及大型商业网点现状示意图 2、呼和浩特市商业网点规划示意图

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策划方案(doc 48页)

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策划方案(doc 48页)

背景篇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时事背景 我国商业领域自1992年对外开放,十三年来,城市商业取得长足发展,到2004年底,商业领域共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264家,其中依法批准的76家;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批发、零售业于2003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控股,于2004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独资。我国商业领域的过渡期将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届时我们对外资商业的准入将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国际大型商贸流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他们通过开设新店、兼并和联合等形式迅速开拓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排名前50位的零售商,约80%已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商业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占有3%左右的比重。根据对全国27个城市的统计进一步表明,外方投资的“大卖场”所占比例已高达23%。商贸全球化对六安传统商贸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会促使六安市现有的商贸企业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对外开放总体上仍处于发展期,国内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市场份额上,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总量不是很大,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值得关注。在业态上,主要集中在"大卖场"。据统计,外商投资的大型综合超市占同类业态的23%以上。在地域上,60%以上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大城市。 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的投资主要来自于非国有部门,大部分是商业之外的投资者,受利益的驱使,相当一部分投资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商业网点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布局不合理。东部多西部少,老城市多新城市少。二是业态结构不合理。大型百货过剩,新型业态发育缓慢。三是经营者店址选择、经营定位的科学性比较欠缺,社会资源浪费大。 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政策背景 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要求大中城市尽快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同时在《“十五”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行听证制度作为推动城市商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流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2003年1月24日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3]83号),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商贸主管部门在抓好省会(首府)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同时,应着手辖区内其他设区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商务部、建设部于2004年1月25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通知要求各地级城市在2004年12月底前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及依法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2005年3月安徽省商务厅下发了《关于尽快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皖商建字[2005]11号),2005年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联合下发《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通知要求在2005年前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到期仍未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原则上不得再批准新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从上述通知与编制规范来看,新一轮的网点规划应重点做好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网点发展规模预测、空间结构布局、业态结构布局。 综上所述,《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势在必行,由于机构变动等种种原因,六安市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地级市之一,省商务厅要求我市在2005年底前完成,并要求在深度、内容、理念上都必须有所突破。加之商业网点规划是近年来新的规划课题,各方均在摸索,没有成熟和规范的经验可借鉴,时间紧,任务重。

商业街设计说明

商业街设计说明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和创天地步行街项目 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则 项目背景 项目地处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西大街片,建设用地紧邻新宁河,拥有绝佳的地理环境和休闲娱乐氛围,城市道路交错于此,交通十分便利,地型所处位置极佳,属于典型的主城开发核心片区。 地块一为不规则多边型,红线范围内南北最长约371米,东西最宽约356米。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4320平方米。规划建设为商业、住宅、市民广场等配套一体的新型住宅区。地块为不规则条形,小区地块外用地你建地面积为33960平方米.湿地公园带、晨练步道、音乐广场、两条桥为一体的沿河景观带,长约2公里。 设计依据 (1)四川省开江县和创天地步行街项目规划、建筑设计任务书以及甲方要求。 (2)用地红线图 (3)甲方提供的该区域地形图及相关电子文件。 (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67—97) (1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3)《住宅建筑规范》(GB50386—2005) 设计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人居的环境空间。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建设场地及自然条件 ⑴该项目地处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西大街片,拥有绝佳的商业氛围,城市道路交错于此,交通十分便利。 第二章总体规划设计 项目背景

2012-2020年郑州市商业网点规划

2012-2020年郑州市商业网点规划 为了优化郑州市零售商业网点布局,合理配置商业资源,增强完善商业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郑州零售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郑东新区总体规划》和《郑州市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现就2012至2020年郑州市市区零售商业网点建设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郑州现代化商贸城建设、促进城市繁荣繁华、增强便民利民功能、发展综合消费为目标,以优化网点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和业态升级为重点,以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控制总量,突出发展重点,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业态先进、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零售商业网点新体系。 二、规划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要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把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作为网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消费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统筹兼顾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特点、现有商业网点状况、交通设施条件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着眼于长远,研究消费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合理确定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档次和业态配置。

(三)结构合理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形成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的布局结构;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型网点为主的规模结构;新型商业与传统商业有机结合,以新兴业态为主的业态结构。避免贪大求多、过分聚集和重复建设,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各具特色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体现层次化、多样化,按照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业态、不同类型的商业网点规模和数量。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将结构调整与业态创新相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区,提高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五)适度超前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按照现代化商贸城建设的要求,着眼于长远,积极利用国内外商业发展成果,把近期需求同中长期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挖掘消费潜力,关注需求变化,创新消费方式,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提升起点和标准,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三、商业网点分级与布局 根据商圈理论、商业网点性质和辐射范围,我市市区商业网点建设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三个层次。 (一)市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是指商业网点高度聚集,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对象以本区域以外消费者为主的城市商业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规划的中心商业区和历史形成的商业聚集地。市级商业中心规模大、商业网点多而密集,功能齐全,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金融、邮电、商务等网点有机地集聚在一起,是全市商业最繁华的地区,是反映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窗口,也是重要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市级商业中心建设的重点是:二七商业中心、龙湖商业中心和碧沙商业中心。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 1 总则 1.1 为提高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1.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 1.3 编制规划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1.4 各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根据本城市的商业定位,体现本城市商业特色。 1.5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1.6 编制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的要求。 1.7 城市商务主管部门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单位,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订工作。 1.8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2 规划程序 编制规划按照调查研究、规划文件编写以及规划论证的程序进行。 2.1 调查研究 编制规划必须深入实际,搞好商业网点调查,并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交通、人口分布等情况,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 2.2 规划文件编写 在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文件的编写工作。规划文件的编写应符合本规范条款3的规定。 2.3 规划论证 规划编制单位向论证会议提交全套的规划材料,并解释规划的具体内容,听取专家和公众代表的意见。 2.4 规划修改、完善 论证结束后,要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未采纳的意见,应作出书面说明。 2.5 规划上报 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按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批准,发布施行。 3 规划文件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研究、规划图则四个部分。 3.1 规划文本

新邵县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布局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商业发展目标 (3) 第三章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4) 第四章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规划 (9) 第五章专业市场建设规划 (12) 第六章农贸市场建设规划 (13) 第七章宾馆布局规划 (14) 第八章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15) 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7) 附件一:主要规划图则 1.新邵县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图Ⅰ (20) 2.新邵县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图Ⅱ (21) 3.新邵县县城县级商业中心规划图 (22) 4.新邵县县城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图 (23) 5.新邵县县城社区商业中心规划图 (24) 6.新邵县县城特色街(区)规划图 (25) 7.新邵县县城专业市场规划图 (26) 8.新邵县县城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图 (27) 9.新邵县县城宾馆规划图 (28) 附件二:专家综合评审意见表 (2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邵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新邵县商务局结合新邵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商业网点现状,组织编制《新邵县2010-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3、《邵阳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4、《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4-2020)》 5、《新邵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6、《新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20) 7、《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08) 8、《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 9、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规划范围 以《新邵县县城总体规划 (2003-2020)》所确定的新邵县县城为基本规划范围,总面积25.45平方公里。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县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商业街、专业市场、农贸市场、物流基地和大中型零售商业网点。 第四条规划期限与人口 本次商业网点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

台州市椒江区商业中心城市设计说明资料

台州市椒江区商业中心城市设计简要说明项目概况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北接宁波、绍兴,西南连温州,西邻金华、丽水,东邻东海,辖三区两市四县,陆域面积9411平方公里,人口约546万。台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6.6℃-17.7℃,年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主导风向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夏季影响本市的台风风力10-12级。 台州市城市空间形态特色为环绿心组团式城市,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绿心)六脉(六条生态廊道)四组团(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总面积1536平方公里,现状市区人口149万,城镇人口约70万。台州市市政府驻地为椒江,椒江组团是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研中心,邻港工业基地,椒江组团包括椒江老城区、台州经济开发区、洪家、章安-前所等,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万人。 椒江区商业中心规划用地位于椒江老城区核心地段,东起解放北路(现状红线宽度36米),南至中山西路(现状红线宽度28米),西到轮渡路(现状道路红线26米),北以工人路(现状红线28米)为界,总用地面积约为32.2公顷。规划用地现状较为混杂,内有大量的民房,还有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学校等公共设施,也有部分企业用地。规划用地内现状居民约1600户,住宅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另有商业建筑约5万平方米。 项目工作流程 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地块和具体建筑设计阶段,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地域文脉、商业业态、消费行为,技术和理念、实施策略来更理智更科学地建设城市面貌,整合城市要素,复兴商业空间。 1、区位条件 椒江区商业中心位于椒江旧城商业最繁华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椒江老城区的核心地段的公共活动空间,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从自然景观区位条件来看,本片区南依凤凰山,北与椒江相距仅400米之遥。拥有靠山面江的良好景观区位条件。

(精选)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 (报批稿) - 1 - 《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 目 录 ...................................................................... 2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指导思想 .................................................. 5 第 三章总体思路 .................................................. 6 第四 章规划原则 .................................................. 6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8 第六章发 展战略 ................................................ 12 第七章规划与布局 ............................................ 13 第八章组织实 施 ................................................ 39 第九章附 则 .................................................... 43 附录条文标 准用词说明 (44) 2 《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合理利用与配臵全县商业资源~提升县 域现代化流通水平和商贸服务形象~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需要~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延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延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目录 前言 (4)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1. 规划 (6) 2. 规划的指导思想 (7) 3. 规划的原则 (7) 4. 规划发展目标 (7) 5. 规划布局 (8) 6.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7)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总则 (20) 一、规划的作用 (20)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21) 三、规划的原则 (21) 四、规划的依据 (23) 五、规划的范围和对象 (23) 六、规划的期限 (23) 第二章现状分析 (24) 一、城市概况 (24) 二、商业发展概况 (26) 三、发展条件分析 (29)

第三章规划发展目标 (31) 一、近期发展目标 (31) 二、远期发展目标 (31) 第四章规划布局 (32) 一、空间 (32) 二、城市商业中 (32) 三、区域商业中心 (35) 四、旅游商业功能区 (37) 五、社区商业中心 (38) 六、商业街 (39) 七、商品交易市场 (41)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9) 一、实施管理措施 (49) 二、配套服施 (48) 三、督促检查措施 (50) 第三部分规划图纸 一、城市区域位置图 二、现状分析图 三、总平面规划图 四、零售网点规划图 五、农贸市场规划布局图 六、物流基地分布规划图 七、专业市场规划图 八、城市商业街规划图

规划文本 1. 规划总则 1.1 规划的作用 1.1.1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1.1.2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结果。 1.1.3 是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1.1.4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落实 1.1.5 是体现现代流通理论的社会实践 1.2 规划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1.2.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2.4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1.2.5 《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2.6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2.7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编 1.2.8 《陕西省商务厅关于加快编制各市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紧急通知》陕商发[2004]131号1.2.9 《延安统计年鉴》(2003) 1.2.10 《延安统计年鉴》(2004) 1.2.11 《延安统计年鉴》(2006) 1.2.12 《延安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手册》(2007) 1.2.13 《陕西统计年鉴》(2004) 1.3 规划范围和对象 1.3.1 规划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