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普及化

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研究者、追踪者,胡瑞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轨迹再清楚不过了——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以18~22岁的学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15%以下属于精英化阶段;15%~50%称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被视为普及化阶段。回想当年,199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2.3%,处于普及水平很低的精英化阶段;通过世纪之交的扩招,2002年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6%,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3514万人,当年毛入学率已达到30%,进入了大众化的中期阶段。

这种超快发展速度还在继续。

根据教育事业和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已在2012年提前达到《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预期规模。按普通本专科年招生数年递增1%、成人与网络本专科年招生数递增2%、研究生招生数年递增3%的发展速度测算,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将超过4100 万人,届时18~22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接近或超过50%,开始迈入普及化阶段。

毫无疑问,中国实实在在办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满足了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运转最强有力的力量。

文化程度怎么填

文化程度是一个词语,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发展程度。根据国家文化程度代码标准(国家标准GB4658-84),文化程度从大类上可分为研究生、大学本科(简称:大学)、大学专科和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或中等技术学校(简称:中技)、技工学校、高中,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 文化程度是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发展程度。 在国家教育水平代码标准中,在主要类别下还包括一个与教育水平相当的小的教育分类代码,以表明它与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具有相同教育水平的人不同。例如:下面还列出了10名研究生:11名研究生,19名研究生;国际学位专业证书相当于博士后教育。 一、研究生 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开展,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 二、本科 本科教育(undergraduate education),高等教育的中级层次。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第三级第一阶段(授予大学第一级学位或同等学历证书)教育。 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内部的3 个层次,为高

等教育的主干部分。一般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大专 专科(大专)指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学历层次之一。在中国,专科教育由高职和高专承担,部分本科高校亦开设有专科。专科学历层次不颁发学位证书而颁发普通高校毕业证书。 四、高中 高中(Senior high school),是高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者同属中等教育的范畴。高级中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制。 中国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的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级技工学校等,均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 五、文盲 文盲是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按照我国的标准是指年满十五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

最新岗前培训作业---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马丁?特罗与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 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的扩张与 转变》、〈〈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等系列长篇论文。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 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 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 1)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 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学习直到获得学位。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 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 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 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2)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 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 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3)普及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 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 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日趋明显。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到2005年初高校的在校人数达1800多人,再加上电大及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的人数,总共有2100万之多。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人数众多的高等教育市场。大学生消费市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父母用这样一种观念对教育进行投资,也让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消费市场,如何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呢?为此,我对四川大学的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而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下是这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及我对此情况的分析: 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拥有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家庭贫寒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往往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从锥形的上端到锥形的下端依次降低,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分析 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普遍集中在1000~2000之间,属于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因为具有相当的消费水平,大学生对于生活费合理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运用生活费是体现大学生价值观和消费观的重要方面。他们一方面拥有独立消费的能力和旺盛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经济尚未独立,消费观念处于不成熟,不全面的阶段,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引起没有必要的消费和浪费,所以,大学生必须做到理智消费,必须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问卷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问卷调查 篇一:义务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 义务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教师篇) 除了题目上标出“可多选”外,其余的题目只有一个答案,请在您认为合适的答案下打“√” 一、答卷者的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的工作地点:○农村○县镇○城市 3、您本人的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大专)及以上 4、您目前学校的性质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 5、您从事教育的工作年限:○1年以下○1-3年○3-5年○5-10年○10年以上 6、您所在学校的名称: 二、问卷的主体部分 1、您所在学校近几年的招生数量情况如何? ○逐年递增○基本稳定○逐年减少○没有明显规律

2、您所在学校是否有学生辍学的情况? ○无○有,只有个别学生○有,情况较为严重 3、您所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是否有学生辍学的情况? ○无○有,只有个别学生○有,情况较为严重 4、您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若有学生辍学,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家庭经济困难○户口问题○家长管教不严 ○学生个人原因,如厌学或身体差○学校太远○其他原因 5、义务教育阶段,若有学生辍学,您所在学校的做法是? ○要求教师到家家访,追回失学学生,做到一个不能少○要求教师到家家访,追回失学学生,但学生回校的情况不佳○无为而治 6、您所在地区的教师数量如何? ○数量偏多○基本合适○数量偏少○不太了解 7、您面对工作时,多数情况是? ○热爱、有信心○热爱,但有压力○平常心情○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8、您每天完成工作后,多数情况是? ○心情愉快,有成就感○心情轻松,像卸下担子一样

○正常,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压抑 9、如果有机会选择不在教育单位工作,您的主要原因是? ○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工资待遇太低○工作压力大 ○工作责任大○个人知识水平欠缺○热爱这个职业,不会离开 10、您认为所在地区教师 需要提高哪些素质(可多选)?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管理能力 ○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教学)和方法 ○提升理论知识或技能 ○学习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其它 11、您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及福利有何评价?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12、您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及福利的发放情况如何? ○每月按时足额发放 ○每月基本能够按时发放,但存在拖欠的现象主要是不足额 ○基本能够按时发放;但偶尔会推迟些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孙彩霞李占稳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上,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育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关键词】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1347)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彩霞(1957 ),女,河北清河人,衡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 李占稳,衡水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高教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地方院校在高等院校总数中约占70%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把地方院校打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并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 高校定位指一所大学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一所“错位”的高校,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 (一)地方高校的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地方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标准和服务方向的具体内容。地方高校作为大众化阶段的一种特别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 被关心,这样就不会在阳光下产生阴影。首先新生刚到校时,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去了解学生的到校情况,会使学生有一种见到老师有又回到家的感觉。感到老师的的亲切关怀而觉得温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新生抓起,鼓励学生要热爱学习。在第一学期期中的一段时间,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对前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行为等方面表现做分析、点评,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发扬长处,继续努力。其次,在期末考试阶段到学生放假离校的一段时间,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困难,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这些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总有关心他的人,使小爱变大爱。 七、协助班级做好学生的考核评比工作 考核评比工作涉及到学生利益及荣誉,诸如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工作应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辅导员因充分重视和尽力做好对学生帮教工作。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级体。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融洽的和谐的关系,那么对于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的动力和积极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努力创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社会赋予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目前微博用户中学生已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微博的实时交互功能比较强大,且信息交流更具便利性,这就给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新媒体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利用这样的新媒体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性和参与性,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关注,这也能快速从辅导员的说教式管理转变为互动式管理,这样的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面对面的难言情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日常的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劳动辛苦的付出,而更多的是心血与情感的投入,因为他承担的是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优秀的辅导员是以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学尧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9 · 291 ·

高等教育现代化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现代化文献综述 为了响应面向2030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生存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如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问题。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没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和具体表述。同时,有研究发现OECD国家仅有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念,并无表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其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教育机构的产出和学习的影响、教育投入(经济和人力资本)、教育的机会参与和发展、学习环境和教育组织。从中可以看出,强调学生的发展或许是发达国家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倾向。近代以来,现代化被视为国际社会以西欧及北美地区发达国家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追求社会更文明、文化更繁荣、经济更发达、科技更先进、生活更富足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概念尚不清晰且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这可能是学者们加以专门研究的原因,具体到高等教育现代化亦然。因此,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文献研究很有必要。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探讨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有多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任莉莉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与传统农业经济和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高等教育向工业经济乃至知识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转型的过程,也可以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形式、结构、体制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的一个动态阶段发展水平的加速发展过程。高等教育现代化也表明高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从较低水平向先进水平发展之后的一种状态和结果”[1]。眭依凡在梳理了现代化一词的历史后,并结合高等教育的概念,指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2]。该学者还阐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六个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善治结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高等教育的学习化社会。毛会想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个性化和民主化,接受国际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也加强自身的知识素质的提高,不断充实自己,学校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采取合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学生的培养模式,大学去行政化,大学具有它的独立性[3]。史静寰等人指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多样化、可持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4]。张海生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不仅要关照人的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 段 今天为大家提供【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希望大家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好每一天!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26日介绍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情况》,范海林表示,总体而言,我们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中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范海林称,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2020年,高教司围绕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干了十件大事: 一是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个回归”的基本遵循、“以本为本”的时代命题以及“三个不合格”“八个首先”的基本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形成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压倒性态势。 二是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通过大力发展“四个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

等新兴领域急需专业点近400个。增设外语非通用语种等紧缺专业,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全覆盖。 三是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兜住底线,留足空间”的原则,发布实施了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的标准,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为高校开展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提供了依据。 四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分两批认定公布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上线数量快速增长至8000余门(年增长量4800余门),学习人数超过1亿4000万人次(年增长量8500万人次)。认定首批105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发布全球首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集中展示平台,实现“网上做实验、虚拟做真实验”。 五是评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出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两项特等奖,50项一等奖和400项二等奖,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六是成立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覆盖92个专业类以及课程建设的151个教指委,聘请委员5550人。引导新一届教指委充分发挥参谋咨询、指导引领、凝聚队伍、监督推动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七是举办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2278所高校的265万名大学生踊跃参赛,实现了地域、学校、学生类型全覆盖。推出了全国最大的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和一堂有

高等教育学判断题

01马丁?特罗认为,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超过适龄入学人口的50%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普及教育。√ 0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03学园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构。√ 04学园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 05学园创办于斯巴达。× 06学园的创办者是苏格拉底。× 07世界第一所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 08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法国。× 09萨莱诺大学是欧洲最早医科大学。√ 10博洛尼亚大学以研究神学而著称。× 11美国哈佛学院创建于1626年。× 12巴黎大学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13欧洲中世纪大学的高级学科是文、法、医。× 14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基础学科是文科。√ 15柏林大学的创办于1910年。× 16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是马丁?路德。× 17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是威廉?冯?洪堡。√ 18柏林大学办学方针是服务社会。× 19柏林大学创办的方针是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20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21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22稷下学宫创办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23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是稷下学宫。× 24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是鸿都门学。√ 25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设立于中国唐朝。× 26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设立于中国汉代。√ 27东林书院属于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28宋代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位于。√ 29宋代四大书院的应天府书院位于。√ 30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 31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95年。× 32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 33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 34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35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36高等教育学是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37高等教育学是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38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39国家一般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发令等来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宗旨,这说明政治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40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掌握取决于文化传统。× 4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之一是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的几个共性问题

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的几个共性问题 作者:张雷生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9年第3期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当我们谈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 时,“未来已来”;当我们讨论高等教育普及化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依照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我国距离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仅一步之遥,指日可待。 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至今,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已不再是过去少数社会精英集团独享的特权。展望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未来,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生组成的多样化、学生跨境流动的常态化、学习方式的智能化、招生压力的凸显化、学校治理主体的开放化……,这些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阶段无法想象的情景和矛盾,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都将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主要矛盾正从过去“满足于能上大学”向“渴望能上理想中的大学”转变;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其它诸多矛盾既有国际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所曾遇到过的共性问题,更多的则是集中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国情实际所特有的个性化问题。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换节点上,亟需高等教育研究者科学、客观、准确地预测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进而推动高校和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做出有效应对。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共性问题和现象。 第一,学生的年龄、性别、国籍、肤色、乃至是否结婚生子等学生的结构组成特征将发生显著变化,不仅会有年龄段的迥然差异,祖孙三代同堂学习也绝非少见。随着终身学习观念的渐入人心,越来越多未能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民众,在具备了闲暇时间、精力和财力之后,选择到大学接受教育服务必将成为一种社会趋势。这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及整个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实属乐见其成的现象。不过,与此同时,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未来学校的新生入学计划完成率和在校生规模以及中途退学率、最终获得学位的学生比率等指标将影响乃至决定学校的生死存亡,高校如若经营不善,“关门歇业”或将成为一种寻常现象。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提升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再加上以“留学中国(Study in China)”为标志的高等教育深化对外开放,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将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将会选择到中国高校学习深造,大学校园乃至课堂上学生结构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各种肤色和操着不同国家语言的留学生占比将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高校学生事务服务理念和模式亟需做出相应调整和应对。 第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学习内容将更加注重知识媒介载体的信息化、可视化、可穿戴化,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和泛在学习、模块化学习将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主流学习方式,甚至利用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植入式学习也并非遥不可及。对于大学教师群体而言,他们不仅要承受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带来的身心压力,而且还将面临对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当然,教师在教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短时期内依旧无法被取代,但未来的发展变化速度和趋势不可预料,他们必须提前做好知识能力和技术技能储备。 第三,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更加明晰,治理主体间的权力制约和均衡关系将越发明朗;高校与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间的关系也将由目前的接受和服从管理以及行政命令要求乃至硬性干涉等关系结构,向着以“平等、规范、自律和责权合一”为代表特征的“共享、分治、共治、善治”阶段转变。目前已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范围内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成为规范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干涉高等教育正常发展的“紧箍咒”和“红线”,责权利主体间的关系划分将更多地依赖于制度和法律,而非过去那种简单的“人治”和行政指令。与此同时,作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呕心沥血整理】

《高等教育学》主编顾建民浙江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 目录 1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1.1高等教育界说 1.2高等教育的发展 1.3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2 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 2.1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 2.2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2.3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3 高等学校的教师 3.1职业、专业和学术职业 3.2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 3.3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 4 高等学校的学生 4.1大学生的特点 4.2大学生的地位 4.3大学生的学习 5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5.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性质与依据 5.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构成分析

5.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6 高等学校的课程 6.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与理论 6.2高等学校课程的体系与编制 6.3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7 高等学校的教学 7.1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7.2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 7.3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 7.4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8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8.1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8.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 8.3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 9 高等学校的组织与管理 9.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与管理体制 9.2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 9.3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 附录:高等教育研究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1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1.1 高等教育界说 1.1.1 何谓高等教育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提出:“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而言,其基本儒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 关于高等教育,我国学者在《教育大辞典》(第3卷)(1991年)所作的解释较为详尽,全面吸收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专业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其涵义随历史发展而发展,因国民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而趋于明确。但全国至今并无统一的严格定义……随其概念的扩大,已与‘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同义……” 《高等教育辞典》(1993年)给出的释义是,高等教育“又称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传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实施机构主要有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等……” 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从事专门工作。”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本书将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本书对高等教育的界定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其次,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叶欣茹1 一、引 言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存在和发展,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培养高级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趋势,要求智力开发达到全体人民中普及大学教育的水平,不然就不能实现今后21世纪初的现代化生产。”(《新技术革命与教育》)因此,加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增大。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本文研究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指标选取 选取什么指标,来表征、衡量与比较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本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些常用的现成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状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每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高等教育入学率或毛入学率等等。但我们认为,这些指标用来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水平时至少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每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是一个时点指标,仅在我国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时予以统计,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是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距今已近6年,难于及时和连续性地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新态势。另外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该指标主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大系统的“产品”(大学毕业生)在各地区的多年累积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子系统本身的现有发展水平。(2)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可由各地区每年人口数和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计算得出。但是,我国各地区高等学校的布局及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在较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统筹调度进行。因此,该指标并不能如实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如果在该指标中仅采用各地区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作分子,又会损失一部分重要信息:国家部、委设在各地区的高校435/1996 高等教育研究1叶欣茹 华中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在职硕士研究生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大學精神是大学活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迷失,对此,基于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实际,概括当代大学精神迷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将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精神;迷失;重建 马丁·特罗教授于1973年6月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主持召开的“关于中等教育的未来结构”的会议上提出著名的“精英一大众一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岁)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阶段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而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使高校在校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3年的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正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市场因素也已渗入到办学中,为适应这种趋势,各大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组织形式以及内部结构,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大学的大学精神却在不断迷失,大学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我国大学精神的迷失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1.1大学精神的内涵 对大学精神含义及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王翼生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苗素莲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生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综合以上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之后,笔者进行了一番思考,并从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所依托的载体,它的传播、体现所依靠的媒介,以及它最终的归宿、实质三个方面来解读大学精神。 所谓载体,即大学精神以何为依托,可以说大学是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分为五个部分:一、战略背景;二、总体思路;三、战略任务;四、实施路径;五、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

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牛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教授戴维?华生在《卫报》发问: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否真的对学生有益?它对学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是 不是一直忽略了这些问题?只有理解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高等教育。 伏维阁主2014-01-09 00:00 高等教育是一项崇高而任重道远的事业。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对它进行过深刻的讨论。在高等教育遭遇财政困难或政策危机时,人们议论的重点往往是其他因素对高等教育施加了怎样的影响,而不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以及它对自己最重要的成员——学生,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往往太过关注资金、投资回报和相对学术声望之类的问题,却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核心——那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职员常在面试中听到的一句话:“它改变了我的人生。” 全方位思考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能给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它又能为学生带来什么?纵观高等教育的漫长历史,我们发现人们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发问,探讨学生在经过高等教育的改造之后会成为怎样的人;有人从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如何思考和评估信息;有人从行为学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将学习如何自我引导;还有人从个人定位的角度考虑,认为学生将通过竞争与合作提升自己。 其中有些理论仍为人议论不休,有些理论却早已成为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股东和其他为高等教育提供赞助的人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看法和实践方式也将随之改变,具体体现于院校设置和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方法。

我们需要知道,这些高等教育理论究竟从何而来,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其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它们是否能共同塑造某种“道德指向标”,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让他们承担起适当的社会责任。 这些高等教育理论,讨论的无非是5类问题,它们或是侧重于思想(高等教育应该如何激发及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或是侧重于知识(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向学生传授某种知识)。在欧洲大学教育刚刚起步的年代,大多数高等院校不是倾向于其中一个,就是倾向于另一个。现在,欧洲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被世界各地广泛学习和采纳。高等教育的多种不同理论,也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刺激,或是风行一时,或是悄然沉寂,或是以不同方式彼此糅合。 第一类问题与道德观,特别是宗教价值观有关。第二类问题与高等教育“自由”有关。第三类问题与高职教育提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有关。第四类问题与公民义务有关,比如个人应对社会、国家和世界负有怎样的责任。第五类问题与个人能力有关,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应向学生传授谋生技能,让学生都能找到工作。 高等教育,改善人格还是培养能力? 大多数理论在谈到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成就时,都强调它对个人价值的影响:高等教育将改变你的人生——不管你是否当真相信,高等教育确实试图让你改善人格,学会推销自己;让你成为更好的社会成员,或至少是成为当今社会有用的一员。所有这些内容,都包括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之内,但也会存在地方差异。 在我们说“高等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是不是真的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它是不是真的能够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