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论的思想考古学(康洁,熊和平)

作为方法论的思想考古学(康洁,熊和平)
作为方法论的思想考古学(康洁,熊和平)

?方法论?

文章编号:1000-8934(2005)10-0099-04作为方法论的思想考古学

康 洁1 熊和平2

(1.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2.宁波工程学院社科系,浙江宁波 315010)

摘要:福柯的人文科学考古学与库恩的科学哲学分别在不同的知识领域揭示了知识话语的冲突机制,因而可视为思想考古学的两个来源。他们的研究存在几个共同的前提性观点:非连续性历史观、非中心化的主体观、实践性的知识观、不确定性的语言观和微观性的权力观。这些前提性观点使思想考古学成为当代学者分析与解读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关键词:方法论;思想考古学;福柯;库恩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03-10

作者简介:康洁(1973-),女,江西南昌人,宁波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研究;熊和平(1972-),江西南昌人,宁波工程学院社科系讲师,教育学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课程哲学研究。

作为方法论的思想考古学关注的是涵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内的话语实践,尽可能地通过对思想在时空上的断裂、差异、边缘的考察来对思想史中的概念系统、基本命题、逻辑推理等进行解构,还原其初始的状态,以此来挖掘历史的本来面目,发现、分析或推测其中可能的规律。它试图摧毁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其本质的东西,比如,真理、上帝、科学、生命、伦理等等,它“发掘间断性、断裂、界限、裂口、个体性、力量关系等,主要是为了杀死把人类意识看作一切生成和一切实践的原初主体这样的传统哲学家大写的历史

神话。”〔1〕

这种方式可以辨别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思想类型的冲突,并通过对思想的“化石”的分析,来辨读隐匿在历史文本背后的思想秘密运动的深层力量。

1 方法论意义上的考古学

从学理上说,具有哲学方法论性质的考古学的

开创者无疑是福柯(M 1Foucault )。福柯与考古学方法结缘,应该从西方哲学史的大背景中去理解。我们不妨从康德出发来解读福柯,并理清从康德经黑格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到福柯这条线索。康德通过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批判,切断了“思”与“在”之间的联系,但不彻底。在康德那里,虽然“思”不存在于“在”之中,但是仍保留了“思”与“在”的统一性,这是康德的理论矛盾。康德穷其一生追问“什么是人”,这个问题康德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福柯从对康德人类学的评注中,敏锐地发现了康德的困惑,从而将康德知识学和表象论作为知

识考古学的出发点,试图消解“什么是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构成了福柯考古学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甚至后现代,西方哲学都以这一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康德以降,有黑格尔将经验与超验统一于意识中的精神现象学;有扩充康德有限知识学使之成为文化学的新康德主义;有尼采至萨特、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还有一直到晚期的胡塞尔以先验主体代替笛卡尔的“我思”的意识现象学。这些人的努力,都试图使人“丰满”起来。然而,福柯另辟蹊径,通过人文科学考古学的研究发现,人已经死了,人在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中只不过是“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随时都有可能被无情的海水吞没。正是“人之死”的结论解构了康德以来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即企图通过所谓的科学来精确地抓住人的本质,从而也使得考古学的方法得以在西方哲学界凸现出来。

考古学不同于思想史分析。思想史分析总是有寓意的,它追问的是已说出的东西所说的是什么?而考古学关心的是知识话语陈述的特殊性,确定它的存在条件和极限,建立它与其他可能与它发生关联的陈述的对应关系,指出什么是它所排斥的其他形式。因此,考古学的核心问题是:到底是什么社会因素和力量使得某种话语和知识形式成为现实。考古学的方法可以在不考虑话语本身的真理性和内在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对之进行研究。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将这种方法说成是“描述话语事件”的考古学。考古学试想在不考虑话语本身真理性的前提下,研究某些类型的“严肃言语”与其他言语之间关

9

9第21卷 第10期2005年 10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1,No.10

Oct.,2005

系的规律性。即,话语形成以及这些话语形成所经历的变化。它的对象通常是沉默的丰碑、无声的遗迹、历史背景不明的事物。这些遗迹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并不主要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意味着什么。考古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如何成为现实”的问题。因此,它既拒绝探寻历史事件的内在奥秘,也拒绝对历史事件的起源无限上溯,而只关注于事件的表面,确定这一事件(而不是那一事件)是如何占据现在这个位置的。因此,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反解释,反总体,去中心的特点〔2〕。

考古学把话语视为一种实践或事件,话语分析所关注的是特殊实践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特殊事件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由此,考古学也就导向了话语形成规则的分析。异质话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有规则的,这种规则就是考古学所要揭示的话语形成的规则。当然,仅仅通过命题、概念、句子等基本的话语单位是无法揭示知识本身是如何产生的和存在的。为此,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提出了要对陈述进行分析。对于什么是陈述,福柯虽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但是,他认为陈述既不是句子,也不是命题和言语行为。对陈述的分析,并不像分析句子的意义或命题的真伪那样,而是要对在抽取出句子或命题的真假分析之后沉积下来的东西进行分析。这种沉积物也就是陈述。“陈述构建自己的过去,在先于自己的东西中确定自己的延续关系,再现那些使它成为可能或者必要的东西,排斥与它不能相容的东西。”〔3〕这样,对陈述的分析就可以使那些在其他地方不能领悟到的东西暴露无遗了。

2 思想考古学的两个来源

福柯的考古学对象主要是人文科学意义上的知识,并没有把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知识纳入考古学的视野,这是一个缺憾,因而不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思想考古学,这使得考古学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福柯同时代的科学哲学家库恩(T1Kuhn)在自然科学的知识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虽然库恩并没有使用考古学这一方法论的学名,但是其研究可以视作思想考古学在不同于福柯的研究领域中的尝试。福柯在揭示人文科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时,用不同的“知识型”来说明话语之间的冲突;在自然科学领域,库恩早于福柯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使用的概念是“范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知识的无意识结构的发掘,不同的是所研究的领域不同,当然,这与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关。因此,在福柯与库恩之间存在某些相通的地方。

虽然库恩在自然科学中的成就不像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那样出众,但是他在科学哲学中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直接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人文社会科学,因此也可称得上是现代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的大师。库恩在1962年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并未对具有方法论特性的范式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所谓范式,大致是指由共同的信念结集在一起的科学共同体坚信的方法、标准、解释方式或理论,或者说是一种共有的知识体。范式具有较宽泛的解释张力,还包括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或世界观。在库恩看来,所谓科学中的革命,就是一种范式向另外一种范式的转换,科学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使新的范式的产生成为必然,从而导致了范式的转换。在一个公认的范式中,科学家们的活动被称之为“常态科学”研究,也就是增加业已得到承认的知识储备。这种“常态科学”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反常出现时为止。反常最终会导致一场危机,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将要产生新的范式革命。“科学革命”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范式转换”,是少部分人在广泛接受的科学范式里,发现原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尝试用竞争性的理论取而代之,进而排挤掉“不可通约”的原有范式。当然,新范式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赢得大部分科学家的认可。

库恩否定有本质的、大写的科学,而是通过科学家共同体的论述,来看各类科学解释典范的出现。科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自然中“读取”,它总是通过历史上特定的和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范式来起媒介作用的,理论或范式影响着科学家的观察与实验。库恩的范式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传统看法,人们逐渐接受了科学也同样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它与科学工作者的人生信念、世界观、自然观等意识领域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范式”一词与“知识型”一样,其本身不是世界观或方法论,但却暗含着某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与福柯揭示人文科学知识史中的无意识结构一样,库恩揭示的是自然科学史中的无意识结构,这两个人正是站在人类意识和理性的对立面思考思想史,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想立场。福柯借助知识型这个概念,勾划出一种特殊知识所统治的时期。福柯把知识话语在每个时期内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变换,归结成自组织的结果。尽管福柯晚年从未放弃他的早期论点,即认为社会制度影响社会实践。但在《知识考古学》中,很显然,试图把考古学方法用于研究人文科学话语,不再争论人文话语是否真实,它们的陈述是否有意义,而是去分析这些话语内部

001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1卷 第10期

的自我调节机制。库恩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自然科学中,科学革命是无形中进行的,范式的革命导致新的范式的形成,相继理论之间虽然某些话语单位是雷同的,但是它们之间却是不可通约的。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历史事件,凝聚着理论工作者的世界观、技术水平、研究目的与方法等一系列为当时文化所决定的因素。从历时性看,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从共时性看,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由于采取不同的世界观、研究方法、评价标准等,相互之间难以交流,在科学内部造成了封闭状态。将知识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知识,这就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使人在科学探索中能够从共同体的角度把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及其限度,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知识相对性的认同。

思想考古学是对思想的诞生机制、话语实践以及它所承载的基本概念与命题进行考古学的挖掘、展示与分析。它“不是要寻找发明,而是它对这样的时刻无动于衷,即某人首次肯定发现了某个真理。”〔4〕而是“对所有那些还想谈论人及其统治或自由的人们,对所有那些还在设问何谓人的本质的人们,对所有那些想从人出发来获得真理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付诸默默的一笑”〔5〕。思想考古学感兴趣的是古代哲人、科学家以及民间口传等留下来的文献以及文献中的概念系统、典型命题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话语冲突实践,它“不想缓慢地从观念的模糊领域走向序列的特殊性或科学的、最终的稳定性;它不是一部‘光荣经’,而是对话语方式做出差异分析。”〔6〕

3 思想考古学的前提性观点

我们可以从上述作为哲学方法论的考古学以及对思想考古学来源的分析中归纳出它的几个前提性观点:

第一,断裂性的历史观 思想考古学并不默认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是处处存在着断裂的痕迹。“不连续性、断裂、界限、极限、序列、转换等概念的引入给整个历史分析提出的不仅仅是程序问题,也是理论问题。”〔7〕真正的历史充塞着一系列杂乱无章的、混沌的、变动不居的和偶然的历史事件,但是,这些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动力来自于权力与知识之间关系的变化。思想考古学的历史观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主义三大论题,即起源论、连续性和总体性做出了严苛的批判,并否定了连续性的思想史,把它分割为自成一体的层面,每个层面都是由一个截然不同的潜在的“知识型”或“范式”所决定。如果说思想考古学言及时代,它总是涉及特定的话语实践。真实的历史并不存在什么本质起源,也不具有先验的连续性,历史现象也不可还原为总体原则,因而真实的历史就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

福柯推进了自结构主义以来的西方哲学对主体哲学和意识哲学的批判工作,认为在结构主义时代,主体与意识的地位逐渐被语言与无意识所代替。作为传统哲学代表的主体哲学与意识哲学一直坚信,历史是可以用结构来捕捉的,历史就是观念、精神、意识进步与演化的历史,主体和意识是历史连续性的保证。对此,福柯与库恩一方面拒斥了时间上的连续性,抛弃诸如传统、演化、发展等这些历时态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拒绝了空间上的连续性,抛弃诸如时代精神、共同利益、进步潮流等共时态的概念。

库恩认为,科学史的学科活动应该是一种解释性的事业,这种解释不应带有某种决定论的偏见,而是寓于科学家的叙述结构之中,即对事实的选择和排列,这种做法犹如小孩子的玩拼板的游戏,选择什么样的拼版,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完全是游戏者自己的规则与想象所致。这一看法与爱因斯坦和维特根斯坦把科学研究活动视为概念和符号的游戏实有相通之处,其中深蕴着某种只有研究者本人才能体会出的奥妙〔8〕。

第二,非中心化的主体观 之所以说主体是非中心化的,是因为主体是由话语陈述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可由不同的人所占据的位置。个体是如何占据主体位置的,有三个方面可以考察:一是个体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和角色,凭借什么样的权利进行说话;二是说话者处于什么样的机制场所;三是说话者相对于对象可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这样,就通过把主体视为陈述产生的多变的位置,把主体的意图从对话语的描述中排斥出去了。思想考古学就是要对这种中心进行消解,不给中心以任何的特权与固定的位置。

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过程,不能说它能为人类生活可以带来多少的幸福或痛苦。对于科学家个人来说,也只是个自娱自乐的符号与操作游戏,它本身与客观真理无涉。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由于范式不可避免地会浸染着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结论并不意味着从自然中获取客观知识,它总是要通过科学共同体成员特定的文化背景与价值态度来起媒介作用的。因此,科学研究活动不可能存在绝对的、静止的主体,如果说,存在着主体,那也是科学家给自己扣上的一顶帽子,主体是一个可以随着范式的转换而不断更迭的位子,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心。

主体的非中心化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客体的消失。客体作为认识的对象,是认识论哲学为了自身的需要与利益而捏造的一个靶子,是为了凸现与满足主体的地位而存在的。主体的位置一旦漂浮不

101

作为方法论的思想考古学

定,那么客体也就可以逃脱被对象化的命运。因而,主体的非中心化预示着近代以来所谓的科学认识论的终结,客体的消失预示着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之死”。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论哲学范围内来说主体作为中心确实存在的话,它只存在于人类自满、自尊的意识或情绪中,根本不值得信赖。

第三,实践性的知识观 在知识观的问题上,思想考古学认为,知识并非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积累性成果,而是具体历史话语的产物,是权力运作的结果。为此,每个时代都标志着一个确定其文化的潜在外形,一个使每个科学话语、每个陈述产品成为可能的知识框架,即确定和限定一个时代所能想到的———或不能想到的东西———深层基础,或知识和话语的形态。福柯称之为“特定的言谈的机器”。〔9〕库恩称之为“共同体的方言”。在库恩看来,知识是依托范式的知识,并非单纯的客观经验内容,而是共同体的特殊实践的产物,它包含了范式的许多限定,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为共同体的世界观所决定。科学通过实践经验知识的增长,不过是在范式所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对理论预期的验证。因此,思想考古学就是要否定知识客观性、纯洁性、真理性。事实上,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科学知识被实践知识所包围,它既不能涵盖所有的实践知识,也不能解释所有的实践问题。”〔10〕

库恩的知识观与其语言观的转向紧密相连,库恩认为,语言是由研究实践和生活实践而导致的一种临时性的符号系统,科学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为语言共同体。当不同的共同体所使用的基本词汇转变时,实际上反映的是范式整体的转变。这样一来,语言就成为了不同共同体之间知识的实践性的源头。知识的实践性乃是理论背后的世界观造成的,而并非所使用的词语或概念不同。当然,库恩同意范式间可以有部分交流或不完全交流,也只能是部分的和不完全的。

不同时期的范式或知识型虽在形式上都有稳定性的特点,但又全然不同。知识的实践性把知识从语言的框定中释放出来,把符号象征意义上的死知识、静态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并弱化了知识的公共性维度,突出了知识的私人性特征。无论是学科专家的著述、政府官员的宣言,还是民间百姓的道德规训,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知识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主选择的结果,无所谓某些人的知识比另外一些人的知识更优越、更科学或更逼近真理。

第四,不确定性的语言观 以康德时代为标志的近代语言学认为,“词”能毫无遮拦地表征“物”,“词”和“物”能够透明且迅速地达成一致,这导致人

消失在语言表征的秩序中。但是到了现代,“符号对世界的表征出了问题,世界不再由符号来表征,来展示,来标记,相反,它成为一个有待发掘的秘密。”〔11〕科学所描绘的世界图景不是对实在世界的客观表达,而是科学共同体约定的语言世界,科学家所面对的除了自己的语言之外,更身处于自己深嵌其中的社会历史的境况之中。科学理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叙事知识,相反,其合法性只有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论辩才成为可能。〔12〕思想考古学就是要抛弃近代以来僵固的语言表征空间,抛弃由语言符号框定的分类秩序。“存在就是在一个代词的指称范围之内”〔13〕的事情,语言不能成为认识实在世界的可靠来源,在不同的人群中或共同体中,语言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确定的。

思想考古学通过考察语言基础、叙事、陈述这些构成历史但并非对应真实世界的话语实践,摒弃了那种从作者意识和单个历史文本中追寻历史原意的做法。语言不能成为再现事物的符号,语言由符号构成,但语言不确指事物,因而,不能把语言当作符号的整体来研究,而是把当作系统地形成这些符号所指称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换言之,考察说话者“怎么说话”、

“怎么写句子”比“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更重要。

第五,微观性的权力观 由于知识不具有中立性、纯粹性,所以权力也不可能作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权力来源于掌权者对知识的控制与解释。“权力能够生产。它生产现实,生产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个人及从它身上获得的知识都属于这种生产”。〔14〕因此,对权力的分析应该从权力如何发挥作用的视角出发,挖掘、发现与揭示权力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毋庸置疑,福柯是一个权力哲学的专家,但他并没有著写系统的权力哲学,而是通过研究“性史”、“诊所的诞生”与“监狱的诞生”来体现他的权力哲学,因为类似“性”、

“看病”与“犯罪”等行为再好不过地体现了权力发挥作用的机制,这充分说明了权力无所不在的观点,即权力的普遍性与微观性。思想考古学所要揭示的权力,不是宏大的国家权力,而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具体场所中的局部的、微小的权力,即“权力的细微形式”或“毛细血管”,是微观的权力。这种权力可能蕴藏在类似于“团队纪律”、

“专业规范”或“社会秩序”之中,也可能存在于诸如家庭、学校、企业内部甚至临时性交往群体等一切人际关系当中。思想考古学研究的权力应该说是一种“权力的量子力学”或者“权力的微观物理学”。

(下转第112页)

Ancient Concept of Number and T raditional W ay of G overnance:

A Compatible Study on Joseph N eedham’s Problem

DAI Sh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 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During its germinating phase,the concept of number in China wa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way of governance,the rational factors in the concept of number were excluded by the supernal factors1In the theory-forming stage,ancient Chinese would rather abide by the accepted rules than develop a system of axiom1In the cource of applying and researching,scholars of ancient China emphasized praticality and utility too much and were re2 stricted by ancient governmental system,leading the concept of number to an arithmetic and technical set pattern1Eventually,the theory of mathemat2 ics was not established in ancient China,but in neoteric western world1

K ey w ords:number;way of governance;Joseph Needham’s problem;axiom

(本文责任编辑 刘孝廷)

(上接第102页)

上述五个方面的思想考古学的前提性观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伴生。历史的非连续性是主体的非中心化的进一步要求。主体是话语所提供的一种位置,而历史则被话语分解为多种系列和层面。真正的历史是无法用语言去再现的。知识的实践性是主体非中心化的后果,它产生于社会的微观性权力的运作之中。“权力的多种运作方式体现的最明显,但也最难以识别的地方就是话语。”〔15〕这些彼此相映的前提性的观点使得思想考古学日益成为当代学者分析与解读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5〕(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1.14,446.〔2〕汪民安.福柯的界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4.

〔3〕〔4〕〔6〕〔7〕〔10〕(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38,159,153,20,229.

〔8〕李醒民.评库恩的科学史观[J].大自然探索.1991(2):119-126.

〔9〕刘郦.从权力与知识观点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知识[J].河南社会科学,1998(4):62-72.

〔11〕殷杰.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J].新华文摘,2003(11): 36-39.

〔12〕汪民安.论福柯的“人之死”[J].天津社会科学,2003(5): 21-26.

〔13〕(美)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江天骥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

〔14〕(法)福柯.归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218.

〔15〕(美)约翰?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以来[M].李康,李猛等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4.

Thought Archeology as Methodology

KAN G Jie1,XION G He2ping2

(https://www.360docs.net/doc/8e5848215.html,w School of Ningbo 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2.Social Science Dept.of Ningbo Technology College,Ningbo315010,China)

Abstract:Thought archeology has two theoretical sources:one is archeology of human science of M1Foucault’s;the another is science philosophy of T1Kuhn’s1both of which scooped out the clashing mechanism in the different knowledge realm1There exist several premising standpoints of the two philosophers,namely,non-continuous history view;non-centering corpus view;practising knowledge view;indetermination language view;tiny power view,which makes a result that thought archeology is increasing growing up as an important methodology of examining present social phenome2 na1

K ey w ords:thought archeology;methodology;M1Foucault;T1Kuhn

(本文责任编辑 王建军)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今天(2018年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诞辰在150周年。元培学堂“Yuanpei Academy”,首家体系化美育机构。2013年6月20日,元培学堂“以美育人,向美而生”。自此,我们踏上了“以美育改变中国”的征程。 元,善也,始也,育也;培,养也,育也。 之所以取名“元培学堂”,是因为创始人赵孝萱希望做更基础的美育培育工作。在取名的时候,就想到了民国最先提出“美育”思想的蔡元培先生,于是决定取名叫“元培学堂”。LOGO源于中国的汉字,黑体和宋体的结合,LOGO的靛蓝,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色 我们追随蔡元培先生“美育兴国”的理念,兼容并包,融合中西,承继传统,指向当代。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引导人们在超越功利、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体验美感生活,提升人生品味;觉知内在灵性,发现未知自我。 最终能协调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以美育人,向美而生。 作为美育第一品牌,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终极使命是人人能兼具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美

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美育救国”,这一民国教育家的号召,在今天更为迫切。元培学堂,便顺势而生。为纪念民初蔡元培弘扬“美育”的教育理想,元培学堂聚焦艺术、美学和人文教育,细分“美与修为、美与文明、美与品味、美与创造、美与财富、”等领域课程,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力、人文素养与美学品味。。美育是什么?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美术教育美育≠艺术技法教育美育≠风花雪月美育≠与你无关 美是什么?美学,是感觉学。本质上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元培的美学教育系统,循迹从感官的探索到感觉的开启,到内心的感悟与灵性的感动,从而净化情感、陶冶情操。设计一套激发人们能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这五个途径的教学系统。 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而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摘要]当下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蔡元培的 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有: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美育的“代宗教”说具有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美育在高校的实施途径包括把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上、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社会实践中。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思想并且大力倡导,其美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美育发展史上一枚中西合璧的明珠。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认为美育可以激发人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进而涤荡起灵魂的触动,并且对美的不断追求,可以对人的思想起到陶养的作用。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更具有艺术性。因此,我们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1.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职务期间,对于学生中一些消极的业余生活方式,他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并大力提倡美育的涵养:“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扑克或阅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尤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有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当下不少大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感到大学生活单调、枯燥、索然无味,部分学生终日逃课睡觉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为此,涵养性灵进而颐养超越精神,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当前,学生对“三观”教育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成效也不明显。具体原因,一方面,由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内心感情丰厚,却有些急功近利,常常认为重理论而不能给未来增加就业砝码的课程是“副科”而不给予重视。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课堂讲授方式也需要改进,“三观”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内心才能取得进展。“三观”教育的核心以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为根本出发点,而美育的教育目标也在于此,因此从这点上可以说思政教育和美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可以说,一个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能对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有助于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三观”。由此可见,美育可以通过美使人的道德得以熏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 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 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 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 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 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 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 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 “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 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 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 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 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 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 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 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水平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但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 式多种多样,适合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 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 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 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3.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善恶不 分的原因,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 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 因为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有、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 与情感相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 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卓越的教育家之一。蔡先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春风化雨式地育人。他心中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大写的人”,他要求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为此,他在高等教育中首先把学术研究提到首位,明确提出并坚决贯彻“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主张沟通文科与理科,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到的,是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美育”一词,大概就是最早由蔡元培从德文翻译过来的。他强调美育,是继承了我国礼乐教化的传统,又着重汲取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加以融会贯通。他把整个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认为二者不可分离,有如一纸之表里。通常人们之所以沉溺于世俗的现象世界,而不能观照到理想的实体世界,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两层障碍: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私利之营求。在他看来,政治家是务实的,主要谋求现象世界之幸福;宗教家试图脱离现实生活而追求彼岸的实体世界;教育家“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就是说,要通过现象世界的认识,达到实体世界的理想。怎样通过现象世界达到实体世界呢?在“五育”之中,智育和体育比较执著于现象世界,德育和世界观教育则要求对现象世界持超脱的态度,积极进取于实体世界,而这种进取必须辅之以美育。他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因为人的心理品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健全的人格要求三者和谐一致地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所以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为什么美育能陶冶人的感情呢?这是由于美感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他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因此,美育能克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两层障碍,使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平静的心态。尤其是在人类面临战争的相互残杀,或者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作用更为显著。1935年,他在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切中社会时弊,震撼人们心灵。 蔡先生认为,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所以他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蔡先生不但从理论上倡导美育,主张“五育”并举与结合,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即美育不依赖于宗教而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他自己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他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唯一一门课程,便是“美育”。他极力扶持、赞助各种与美育相关的学术研究社团。他曾亲自为音乐研究会草拟章程,确定“敦重乐教,提倡美育”的宗旨。这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梁 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05-07 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梁 柱(1935— ),男,福建省福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 化。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墨子·公孟》中 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 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 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在1928年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则称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坚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 意译出的,并为教 育界所认同。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入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 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 .40,No .6 Nov .2003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_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_综合性_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8、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_初级群体_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_婚姻_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_社会成员_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_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_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 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 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 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 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 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 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 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5848215.html,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作者:王盼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9期 摘要:蔡元培不仅是现代社会美育的拓荒者,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扶植者,他终身倡导美育不辍。他的美育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兼收西方文化形成的,是那个时代催生出来的文化产物。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强调了美育的实践功能,拓展了美育的实施范围,是我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本文分析了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的时代背景,论述了美育思想对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蔡元培思想在中国教育史占据着重要地位,回顾与反思蔡元培美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感;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西方科学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主动了解世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很多爱国人士不满,因此出现了戊戌变法,但在当时的朝代国家动荡,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遭到了封建保守派的反对打压导致最后失败。这个时候,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伦理道德面临严重的打击,数不胜数的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兴亡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对于改变国家的根本,蔡元培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强国之路。他把教育归为政体改革的关键,提出以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高尚品格,进而达到反对封建,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民族危亡和忧患意识的作用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们认为清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不明智的,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是造成国家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迫在眉睫,教育是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最佳途径。 蔡元培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和科学文化的落后,因此,他把全部时间精力用来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先进的教育体系,而他在英国所学课程中,美学思想必不可少。所以从事教育工作后蔡元培对“美育”给予的高度重视贯穿了之后的一生,他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不仅仅是一般的美学思想,通过一种知识的融合,他将西方的基督教精神与中国的道教无为思想很自然的结合起来。投身教育事业后,蔡元培开始着手改革封建旧制教育,颁布中国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借鉴西方教育,实行男女同校等各种改革措施,建立起中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的基础上开始新的人格培养,这种观念对于崇尚传统的保守派来说,完全是革命性的,这等于同时告诉国人,西方人的文化是先进的文明与思想,而不是所谓的蛮夷思想。但蔡元培并不是绝对的提倡西方文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带有中国独特精神的文明教育。蔡元培还提出了“美感教育”,他相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的实施世界观教育,直至很多年后他还坚持这样的观点,“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除人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