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教主形象分析定稿

学号: 0709114212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的形象分析

学院名称: 文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07级汉语言文学4班

姓 名: 施文佳

指导教师: 黄果泉

2011年05月

河南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的形象分析

摘要《封神演义》是我国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借用武王伐纣的故事描写了道教的派系纷争、正邪之战,其中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道教尊神、民间传奇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全新的塑造。本文以小说为基础,结合相关史料和文化传统,着重分析了《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阐教和截教的对比,揭示了所谓正邪背后的“神性”与“人性”。

关键词通天教主;截教;三纲五常;神性;人性

The Form About Tongtian Hierarch in The Legend of Deification

Abstract The Legend of Deification is the god evil spirit novel masterpiece ,it distinguish right wars and descriptions the disputes in Taoism through it borrows the story of the war between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There are many distinctiv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including the immortals 、persons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figures,they are got fully embody and new shape in the novel.This paper based on the nove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pivots the form about Tongtian hierarch .And through the ci-theory sectarian and section sectarian, reveals the so-called compared to distinguish right behind the “ god's character”and “man's character”.

Keywords The Legend of Deification;tongtian hierarch;section sectarian;three cardinal guides the so-called p-five;god's character; man's character

前言

明代是我国小说高度发展的一代,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展现了其多样化的特点,而受宗教影响,神魔题材小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神魔小说的典范,《封神演义》以虚写实描述了武王伐纣过程中的仙魔派系之争,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塑造了诸多人、神、妖、魔的形象。虽说“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1],但小说对于神仙体系的大胆重构,无论对于民间信仰还是人文理念,都影响很大。《封神演义》中的诸多仙魔形象多是来源于道教仙话和历史传说,但不同的是,相比于原有的道教那些苍白的仙神形象,小说中无论神仙魔怪还是帝王将相,都更显得个性丰满。

《封神演义》中人物众多、仙魔云集,完善了中国的神话体系,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说中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对象,如元始天尊、哪吒、

太上老君等多出现于民间传说和神话小说中的形象,以及商朝比干、商容这些舍生取义的忠臣形象,都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小说中主要的反面形象,通天教主却一直被人冷落,虽然网络上不乏为其打抱不平的声音,可一直鲜见于文献资料,只是在一些民俗和后世小说中以反面形象出现过,很明显是受《封神演义》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作者首次运用“通天教主”这一称呼,切断了与现实与历史间的依据之外,也与我们崇扬正义、厌恶邪恶的根行有关,更不用奢求封建礼制与传统道德统治下的明清学者们能够有所作为。这样一来,我们论及通天教主,实在是依据甚少,大多只能借助于小说的刻画以及自己的思维论断。

然而,我们今天评析古人作品却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思想观念。我们能以新的角度分析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不用被传统压制,这也是我们敢于重议正邪的凭借。时代在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相信《封神演义》中的众多人物会在不久的将来以新的形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如通天教主这样的反面角色,也会得到新的定义。

一、通天教主的形象来源

“通天教主”这一称呼初见于《封神演义》,之前史料中并无记载,但由于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都以“三清”之中的“玉清元始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为原型,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通天教主就是道教“三清”之一的“上清灵宝天尊”。百度百科这样介绍:“通天教主,出自小说《封神演义》,又名上清灵宝天尊,截教教主。”

虽说道教尊奉“三清’之中以元始天尊为最长,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末的秩序与小说安排迥然不同,但汉朝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所尊最高神便是“太上老君”。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神,而且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此外,《道藏》第三十卷中亦有所述:“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先为‘老君’,次为‘元始’,后为‘道君’。” [2]由此看来,老君为长、通天为末的安排也并非没有现实根据。

这样看来,通天教主应该就是作者以灵宝天尊为原型塑造出来的。然而我们虽然能断定通天教主形象来源于灵宝天尊,却也无法将他们等同起来,至于“通天教主就是灵宝天尊”,更是极不严谨的说法。

其一,鲁迅说过:“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3]通天教主是《封神演义》中作者主观塑造出的一个人物,除了与“三清”模式上的相近,我们并没有切实证据能把通天教主和灵宝天

尊联系起来,小说的虚构性更决定了通天教主与灵宝天尊最本质上的差异。就像长相相似的两代人,我们可以说他们有血缘上的联系,但绝不能说就是一个人。

其二,灵宝天尊作为一种信仰存在,只是精神上的一种依托,他作为一种工具的意义远大于其个体的存在,形象问题根本无从谈起。通天教主则是作者赋予了真实情感和人性特征一个人物,虽然也仅仅存在于小说和我们的想象中,但我们能了解到他的个性,能看到它的轮廓,其个性丰满、形象鲜明程度又怎能与虚无模糊、毫无内在精神的灵宝天尊联系在一起?

因此,灵宝天尊虽与通天教主有着根源上的相似,却没有本质上的联系。不同于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通天教主的形象仅仅存在于《封神演义》之中,由作者主观塑造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中的,是一个崭新的小说形象,而不具有现实依据。

二、通天教主在小说中的角色安排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封神演义》中的通天教主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头,连作者都这样说:“这壁厢三教圣人行正道,那壁厢通天教主涉邪宗。”(八十四回)在小说《东游记》中同样把通天教主塑造成了最大的魔头。而在民间传说(如甘肃薛家湾“三大教爷斗法”)中,三教爷通天教主依然被贬为贼娃子[4]。其实,通天教主虽为截教之主,在剧(皆指《封神演义》)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很多,乃至封神结束作者才给了较多的描写,所以我们对于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截教之恶”上。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截教。

关于截教,史料中并无切实的记载,但它与阐教的争端多被视为明代道教内部的矛盾。何满子[5]指出,阐、截二教斗争是明代社会道教内派斗争的反应;陈辽[6]也肯定了阐、截之争就是明代道教内部矛盾的曲折反应;此外李时人[7]认为小说有意抬高了道教地位,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道教内部南北二宗的斗争;胡文辉[8]并非完全是作者随意杜撰,毫无来由。其实在小说中,作者也并未否认阐、截二教同为道教,如三十八回截教王魔对姜子牙所说:“你我俱是道门。”然而若是单单只论教义之争,无非只有利益冲突,是很难分出谁善谁恶的,所以截教之恶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封神演义》中,作者虽然没有一开始就写截教之恶,然而其反面形象却是一早就安排好的,根据小说情节发展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站在阐教的立场上审视截教。

第一、宗教信仰与人物塑造的冲突

关于这一点还要谈到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这两者在《封神演义》中是实名出现的,在七十七回通天教主还直呼老君为“老聃”,可见作者毫无避讳,肯定了二者与

现实的联系,是绝不能在争端中被公然树立为反面形象的。只有通天教主,作者用了一个隐晦的名字,即便在小说担当了反面角色也不会与现实信仰发生冲突,更何况截教为何我们根本无从探究,作者完全可以按照主观思维安排剧情、塑造人物。

第二、反面形象塑造的需要

在我们的观念中,对一个人物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其相貌,其性格,其行为,其立场。以阐、截教众来说,阐教诸仙大多仙风道骨,助周伐商、正气凛然,自然是得道高人;再看截教弟子,多是散修精怪、妖仙瘟神,行动时都是阴风阵阵、无所拘束,作者若是让其执掌正义,实在是对传统道德观念极大的讽刺,对众神严重的亵渎。

其三、客观史实与客观立场的影响

首先,武王伐纣的故事是客观存在的,除了民间流传,许多史料文集当中也多有记载。如《史记.封禅书》:“后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9]在《史记.殷本纪》当中所述更加详实,除了对纣王罪恶的描述外还介绍了武王伐纣的相关过程。而在《封神演义》中,许多截教弟子本身就是商朝旧臣,如第一回便谈到的闻太师,在第三回讨伐苏护时出现的崇黑虎更是“幼拜截教真人为师”。可见,截教自始便处在了商朝一边,乃至后来纣王无道,截教众人“不识天数”依然助纣为虐,背下恶名,也是咎由自取。

其四、天命思想左右全局

何为“天命”?关于《论语.为政》中的“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释是这样的:“天命: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10]天命思想在《封神演义》中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正是对许多小说中人物命运乃至天下大势最无理、却又无从辩驳的解释。如小说中屡屡出现的“成汤数尽,周室当兴”(第十五回),或第一回女娲娘娘所说商朝“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又或者谈到某个人物有难,就说“榜上有名”,而截教门下上榜者居多也是早已注定。既然天命不可违,那么正如秦完所说的:“据你所言,周为真命之主,纣王乃无道昏君。吾等此来助纣灭周,难道便是不应天时?——这也不在口讲。”(四十三回)截教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顺应天意!

三、从截教弟子看通天教主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11],截教弟子的作为通天教主是理应负有责任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通天教主除了身为截教之主,亦是道教正统,一方圣人。在《封神演义》中,所谓的圣人都

是斩却“三尸”(道教信仰中代表欲望)、成就道果的,无论其治教如何,但就立教功德来说,又怎能因为对其门下弟子的主观好恶来评定他?

首先,我们来看通天教主“有教无类”的立教思想,我认为圣人之心,皆在于此。

“有教无类”的思想在《论语.卫灵公》一文中就已提到,意指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作者以儒家圣人教学理念作为截教立教宗旨,是肯定了通天教主的收徒原则的。我们知道,通天教主与老君、元始天尊本为师兄弟,同在鸿钧门下听道,然而“道”为何物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果言之过详,反而失了本真。如《道德经》开篇所述:“道可道,非常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教之立也正是三者对“道”的理解,只要行之有法,也就无谓对错。然而,就我们今天治学观念来看,有教无类、不分高低贵贱皆可学习,无疑是极为开明的。可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通天教主的一视同仁被元始天尊指责为“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七十七回)。元始天尊尚且如此认为,那么阐教众仙是何看法自不用讲,矛盾也就此生成。

“有教无类”是通天教主最为达明,最值得赞扬的一面,却也因此表现得与人教、阐教乃至西方二教的格格不入。《封神演义》中,阐教弟子见了如石矶、孔宣、龟灵圣母这些截教弟子偶尔也以师兄弟相称,然而心里却很是瞧不起截教的“妖邪”。如八十二回就谈到阐教众仙对截教弟子的看法:“人人异样,个个凶形,全无办道修行意,反有争持杀伐心。”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是本回,黄龙真人则说“截教门中一意滥传,遍及匪类”,黄龙真人是何身份?云中子尚且得叫通天教主一声师叔,他以“匪类”形容截教门下,又何尝不是对通天教主的羞辱?其实,两教的矛盾虽然与立场不同有关,但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阐教众仙对截教的偏见。

既然“有教无类”被视为通天教主“不择根行”,那么我再从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来对阐、截二教弟子的“根行”做个对比。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诠释,也是一种约束,出自《白虎通·三纲六纪》。虽然商朝要远远早于《白虎通》成书的汉朝,中国礼制也是到周朝才逐渐完善,但是考虑到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封神演义》中的纲常关系已是十分明显,时代因素影响甚微。如第九回纣王杀子时上大夫赵启骂道:“似今朝纲常大变,礼仪全无!”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了夫为妻纲较为少见除去不论,前两者在封神演义中皆多有涉及,最明显的要数君为臣纲。前面说过,截教弟子多为商朝旧臣,如德高望重的闻仲。贵为太师之身,明知成汤大厦将倾却甘愿一力

承担,乃至兵败绝龙岭,惨死于云中子等阐教众人诡计之下,却依然英灵不灭,冒着魂飞魄散的危险回朝歌向纣王陈情。(五十二回)辅佐商君乃是情理之中,除去助纣为虐,又何尝不是道德忠义所在?而至于阐教众仙,虽超脱世俗、不在朝堂之上,但黄飞虎、邓九公乃至文王,皆是商朝旧臣。虽说武王为王者之师,但以臣伐君,仍有悖于纲常。再说“父为子纲”,哪吒应该算个典型,他虽有前世传承,但仍是李靖之子,虽在陈塘关自刎免去百姓父母灾难,但前面提乃是受太乙真人暗中嘱托,是一种死中求活的手段,谈不上孝义,反而显得有些卑劣。而殷郊、殷洪与纣王之间更是父子关系矛盾的最大体现,先是纣王无道无情要杀二子,后被广成子所救,随后收为徒弟,成为讨伐商纣王的工具,后来殷郊念及父子关系协商抗周,却被阐教中人以违逆天命施以酷刑。截教在这父子之纲上倒无太大描述,但是余化龙、余德父子的生死与共却也算得上一门忠义。

“三纲”之外另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通天教主的“有教无类”本身就是一种仁义的体现,另在封神之战中,虽然门下弟子屡屡被阐教杀害,心中有气,也不曾教唆门下报复阐教,还屡次嘱托门下不可伤阐教弟子性命,亦可谓之“仁”。此外,截教很多弟子卷入是非也都是为了报仇以全义。如四十九回写琼霄、碧霄下山为兄长赵公明报仇时说:“我姐妹二人就是‘封神榜’上有名也罢,我定......不负同胞。”在后面“三姑计摆黄河阵”一回中,阐教以多欺少,却仍被三霄娘娘困于阵中,但至多被废了修为,并未伤及性命。即便如此,云霄娘娘还感到非常懊悔:“怎把玉虚门下许多门人困于阵中......使吾今日进退两难。”而元始天尊为解门下劫难竟不顾身份联同老子以大欺小,救了门下弟子之不说,还毫不留情把三霄娘娘置于死地,哪有半分仁义之心?甚至于后来封神还记恨三姑削了阐教弟子顶上三花之气而将其封为“坑三姑娘之神”,去守厕所。(九十九回)截教弟子虽然痛恨阐教欺凌自己门下,却并未擅自杀害过阐教弟子,反观阐教中人,见到截教门下从不留手,乃至于最后截教弟子竟被屠戮殆尽!若说截教弟子“逍遥自在,无有拘束”(三十八回),但也并非无礼之徒。就看影片中被塑造成阴险狠毒的石矶娘娘,在门下弟子枉死于哪吒箭下后也不过是擒了李靖当面质问,并未伤其分毫,而查明了是哪吒所为之时,也并未要其偿命。反观哪吒不但毫无悔意,还在人家门口“先下手为强”打伤了彩云童子,又找太乙真人庇护!太乙真人也算尽责,见面不过三言两语就放火烧死了石矶。(十三回)所谓仁义礼制所在,一看便知。在截教众人中,崇黑虎算得上一个难得的正面形象,也是出现比较早的一个,在平定苏护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他的仁义,是阐教众人眼中少有的“好人”了。但也正是他的所谓仁义动摇了他的立场,乃至后来

被姜子牙“以苍生为念”的理由说服,不但反了商朝,背逆了同门,还把亲生兄弟送进周营任人宰割,虽然说的大义凛然,可是这不忠不义不仁却是实实在在的。连文王都说“是你一胞兄弟,反陷家庭,亦是不义”,却被姜子牙“傍言”称为“不避骨肉,慷慨丈夫”。(二十九回)再说土行孙,可以说是十分猥琐的一个人物,长得丑也就罢了,本身又极其好色,未及成婚便使强使诈逼邓婵玉“就范”。(五十六回)更不用说把众多截教弟子拉去助商的商朝国师申公豹,其本身就是阐教门下,以元始天尊之神通广大岂能不知他的所做所为?然而不但对其却不管不问,反而是将一切罪名安在被邀截教弟子头上,并将其诛灭殆尽。除此以外像陆压道人这样心狠手辣,阴险卑鄙的亦不在少数,在这里不再深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截教之恶”,恐怕远不及阐教表现的明显,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此外,另一个造成阐教之善、截教之恶的很大因素是小说中“天命”思想的存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阐教中人一直以顺应天意自居,随便一个弟子出来,都是通晓天数的。如哪吒不由分说杀了巡海夜叉和龙宫三太子,却被太乙真人归结为“哪吒无知,误伤敖丙,这是天数。”(十二回)本来理亏在先,他却又教哪吒天门外打了敖光。在后来碰上哪吒无故杀了石矶娘娘门下,太乙真人仍然不予惩处,反而待到石矶娘娘上门理论毫不留情杀了她。难道说凭借一个“天数如此”,身为圣人门下就能任意欺凌别人而不负任何责任?就算责任在天,那么多少也算有失道德。此外前面提到过的土行孙强占邓婵玉也都归结于命中注定,实际上却是姜子牙个人计谋,连惧留孙都不打自招:“若此女来至,其父不久也是周臣。”(五十五回)土行孙未及大婚就强占邓婵玉理由是“只恐小姐明日见了尊翁变卦”,也就是先把生米煮成熟饭,以此要挟邓九公。而在破十绝阵的过程中,每破一阵阐教一方就会先让一个道行浅薄的去送死,将其委之天数,一方面衬托截教的邪恶,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为了探查阵中的虚实?其伪善之心,可见一斑!

潘贤强认为:“阐教助周,截教助商的斗争看似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实则含糊不清,形同儿戏。”[12]脱去“天命”和“为了大周八百年基业”的外衣,单看道德人情方面,阐教中人远不及截教显得光彩,所谓的正义也显得极为苍白。天命思想的存在使截教成了逆天行事的一方,不但为阐教的不光彩找到了借口,还洗刷了作者讽刺阐教以及老君、元始天尊的嫌疑。至于阐、截二教门下“根行”如何,多少可见一斑,起码我们知道,“有教无类”也并非完全“不择根行”。

四、通天教主本人的行为表现

可是无论我们如何为通天教祖开脱,他也难脱教之无方,管理不善的责任,连鸿钧老祖都这样教训道:“虽是劫数使然,也都是你约束不严,你的门徒生事,你的不是居多。”(八十四回)就通天教主而言,他在剧中所争的无非是一个面子,就连最后亲自布下诛仙剑阵等摆出要与阐教玉石俱焚的架势,也是因为听信弟子之言,自觉脸面无光。

可是我们仔细看的话,通天教主并不算一个气量狭小的人,如七十二回广成打死火灵圣母,还将火灵圣母的金霞冠送到通天教主面前,明面上是请罪,实际上却是陈述火灵圣母如何为恶。截教门人俱感愤怒,只有通天教主不以为意,依然认为自己门下“不听教训,是自取咎,与姜尚无干”,要求门下不得为难广成子,并转告姜子牙“我教下门人阻他者,任凭他打”。这等气度,又岂会稍有委屈就大动肝火?同是七十二回还提到通天教主斥责龟灵圣母“尔等仍是狼心野性,不守我清规”,并将其“革出宫外,不许入宫听讲”。由此也可见,通天教主也并非由得门下弟子任意胡来。只是有果必有因,通天教主赐给多宝道人诛仙剑阵,本是听多宝道人说广成子骂截教众人皆是披毛带角之人,旁门左道,又称玉虚道法为“无上之尊”,却也只是笑道:“我成羽毛,他师父也是羽毛之类。”多宝道人所说虽有些诋毁,却也并非没有根据。我们前面提过阐教众人看不起截教弟子,第五回云中子见纣王时就拿自己与儒教、截教相比,最后说“但谈三教,为道独尊”,这里指的自然是阐教。至于通天教主赐下诛仙剑阵,无非要让门下与阐教比个道行高低,出一口气,却不想元始天尊亲自出手,最后不得已演变成圣人之战。自此开始,通天教主才有了较多的表现机会,而我们对通天教主也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在《封神演义》中,截教众人本来就多为妖仙散修,远没有阐教门下显得有仙家风范。他们暴躁易怒,做事不计后果,这一点也算得上是其本性,就像前面提到的通天教主说的“仍是狼心野性”。然而通天教主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作为圣人的他,更是相当顾及自己的颜面,不论是碧游宫大骂门下弟子还是诛仙阵前指责老子,都看得出是一个冲动的人,哪像是一个成了圣的世外高人?而且听了弟子只言片语就起了争胜之心,也谈不上“六根清净”。但也正是如此,我们在通天教主身上,才能看到更多人性的魅力,而不像元始天尊和老子那般超于物外,凌驾于众生之外的生疏。

四十七回中云霄娘娘说:“我截教实是逍遥。”天命之于截教的束缚远小于阐教对于天命的信奉,这一切在“成汤数尽,周室当兴”之时就已决定。通天教主也并非不知“周室当兴”,甚至还知道“门人封神榜上颇多”(四十七回),但对于门下弟子屡屡被阐教所害,也不过说个“大抵俱是天数”(七十二回),由此可见他对“天

命”也并非十分认定。可是,不论天命是否存在,谁背靠着天命,谁就是天命所归。待阐教以天命自居将截教弟子屠戮一空时,通天教主才认识到“二兄坚意只向自己门徒,反灭我等手足”(七十七回),他这才发现自己的公正换不来对方的怜悯。同是本回,通天教主被老君威胁:“若不听吾言,拿你去紫霄宫,见了师尊,将你贬入轮回,永不能再至碧游宫。”对于心思耿直又冲动的通天教主来说怎能受得了这样的气,于是“须弥山红了半边,修行眼双睛烟起”,大怒道:“李聃!我与你一体同人,总掌二教,你如何这等欺灭我,偏心护短,一意遮饰,将我抢白,难道我不如你!吾已摆下此阵,断不与你干休!你敢来破我此阵?”于是老君笑了:“有何难哉!你不可后悔!”于是,通天教主掉进另一个圈套,再无回头余地!且不说老君和元始天尊联络西方二圣以四对一是否有失公道,通天教主一系列玉石俱焚、致苍生于不顾的做法也确实不对。可对于一教之主来说,谁看到自己门下被对方以不怎么光彩的手段害尽还能心平气和跟对方讲理?如果通天教主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所作所为也并非不可谅解,如果放进金庸小说的世界里面,通天教主还能算得上一方豪侠。可以他至高神的身份,涉及众生,却显现出他人性的弱点,有些“不知守己修身”,致天下生灵于不顾。

我们若以神的高度审视通天教主,他的人性弱点决定了他作为神的巨大缺陷,然而在《封神演义》中,又有哪一位是咱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秉持世间公理的神呢?连持有造人、补天无量功德,以苍生为念的女娲娘娘也因纣王的亵渎而大怒骂道““甚是可恶!”(第一回)而鸿钧老祖则斥责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你三人乃混元大罗金仙,历万劫不灭之体,为三教元首,为因小事,生此嗔痴,作此邪欲。”(八十四回)因此,通天教主虽然冲动易怒,但也是其真性情,并未刻意掩饰自己,也从未以天命自居、私下凭手段谋害过别人,即便有错,也算得上是个真君子。至于我们说通天教主凶狠,更是无从谈起、毫无凭据,鸿钧老祖既然将诛仙四剑赐给通天教主,又岂会让一个杀机深种的人掌控杀伐?

不仅是通天教主,对于《封神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矛盾的两面,我们不能一句话就评定某个角色的好坏,也不能凭一个方面就断定一方的善恶。

小说中鸿钧老祖出现虽然不长,却以聊聊数句道出了纷争的本质,他肯定了通天教主的过失,但也认为老君和元始天尊各有责任,赐下三枚毒丹则可以算作鸿钧对于整个纷争责任的归咎,也可以看作作者的意思。其中鸿钧对老子说:“大徒弟,你且放过他吧。”(八十四回)我们联系前面提到的老君要禀明老师,将通天教主“贬

入轮回,永不能再至碧游宫”的狠话,鸿钧这句除了为通天教主求情,是否还有斥责老君不念兄弟情义的意思?其实文中虽未言明,我们也可以看出鸿钧在大的方面还是站在了通天教主一方。至于最后鸿钧单单带走了通天教主是否另有深意,我们不再妄自揣测。

总结

通天教主是作者以道教神祗为原型,结合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塑造起来的崭新的人物形象。在《封神演义》中,作者将其安排在不识天数、助纣为虐的反面形象,多被后世小说所借用。其因除了老子、元始的存在衬托以外,持有杀气极重的“诛仙四剑”,以及后来布下诸多恶阵,更添了通天教主凶神形象。此外,元始天尊对通天教主“有教无类”的收徒原则的偏见和阐教对于截教门下的歧视是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使得敢于打破阶级族类观念、实现众生平等的通天教主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乃至于最后被排挤欺压,几乎万劫不复。这里极大地讽刺了所谓道德传统之下严重的阶级思想。

《封神演义》中人物众多,加上各种妖法仙术、灵宝神器多种多样,冲突又从始至终,使整个剧情看起来杂乱无章,没有条理。其实这正是整个矛盾和问题积聚的地方,作者通过对于传奇人物、传奇故事加工重塑之后使之与整部小说的冲突联系在一起,就体现了整部小说的矛盾:正义与邪恶,有道与无道。通天教主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远不及元始天尊,但连接着整部小说的剧情发展,是小说中矛盾的重要载体,是“人性”压倒“神性”的重要体现。我们了解了通天教主,就能更好的了解《封神演义》;我们了解了通天教主,就能让我们看到神魔之间更广阔的天地。通天教主这一形象的存在,将打破我们对正邪传统的看法、改变善恶之间不可逆转的关系;也正是由于通天教祖和截教众人这些反面形象的存在,《封神演义》才变得更有内涵,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0.

[2]張宇初、張宇清.道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31.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341.

[4]柯扬、赵宝玺.薛家湾人的职业及其信仰习俗[J].民间文学论坛,1988, 22(8):4-8.

[5]何满子.漫谈《封神演义》[J].文史知识,1987, 29(4):8-12.

[6]陈辽.道教和《封神演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87, 11(5):5-7.

[7]李时人.《封神演义》的多维阅读[J].中文自学指导,2004, 27(5):3-6.

[8]胡文辉.《封神演义》的阐教和截教考[J].学术研究,1990,31(7):7-10.

[9]司马迁.史记[M].新疆: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396.

[10]施忠连.四书五经名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41-42.

[11]姜兆锡.孔丛子正义 [M].山东:齐鲁书社,2009,193.

[12]潘贤强.明清宗教文化与神魔小说的思想内容[N].福建学刊,1992-07-16(4).

致谢

经过数月的准备、创作,这篇论文终于完成。在此过程中,黄果泉老师在论文选题、材料搜集和如何创作上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不但弥补了我论文创作经验的不足,使我这篇论文得以完成,还使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未曾深入了解过的论文创作的知识,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在此,特向黄果泉老师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