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介入”,是指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在我看来,幼儿活动中的“介入”,从行为方式来看,应该是指教师适时、适度地干预幼儿活动;从行为目的来看,应该是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案例引发的话题——教师,你的介入有效吗

在一次集体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用橡皮泥、印泥等印指纹。明明发现自己的指纹与亮亮的不同,觉得很奇怪。亮亮解释道:“那当然了,你是你妈生的,我是我妈生的,所以指纹就不一样。”这时,教师肯定亮亮说:“对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幼儿的探索活动由于教师的介入而终止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半途中。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教师为什么急于介入。一种可能是亮亮的说法接近设定的教育目标,是这次探索活动要得出的结果,对此教师念念不忘,追求快点落实,一看有机会就替孩子们总结了。另一种可能是教师认为亮亮的说法还不到位,应该完善亮亮的说法,以便“推而广之”,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知识点。

这样简单化的处理方法对孩子的探索有没有影响呢?明明和亮亮发现了两人的指纹不一样,很好奇,他们很有可能会联想到别人的指纹是不是不一样。而此时教师却直接把结论告诉了他们,这是给探索助燃还是撤火?不言而喻。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华老之言,充分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即教师要“相机引导”。那么“机”源于何时、何处?教师又如何“引”与“导”?这就是教师的介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思考。

二、案例引发的思考——教师,你该如何有效介入

支配行为的是行为背后的思想。集体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关键还是教师的理念是否到位,目前目标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仍不自觉地占据着教师的心灵,孩子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自己则已经习惯于充当传授者了。受这些观念支配的教师,怎么可能在活动中有效地介入?怎么可能让孩子成为探索的主体?怎么可能充分展开探索的过程?又怎么可能谋求活动的有效性?

那么,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地介入?

1.确立一个介入角色

教师应该在幼儿活动中明确自己的介入角色——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