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结题报告书---彭程

课题编号:

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

结题报告书

项目名称: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的创建主持人:彭程

联系方式:14790086298

所在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崔广荣教授

联系方式:138********

所在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执行年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

资助经费:(千元)实际使用经费:(千元)

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制

二 一二年十一月

关于填报《结题报告》的说明

一、课题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管理办法》(暂行),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结题报告》并提供必要的附件材料,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

二、课题所在学院按规定要求认真审查,确保附件材料复印件和原件的一致性,并加盖学院公章。

三、《结题报告》由报告正文、研究成果目录表、审核意见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四、本报告书一式1份,纸张大小要求A4。

一、课题完成情况(请严格按下列题纲填写,可根据需要加页)

1、完成的研究内容,采取的方法,取得的成果、结论。

2、课题的创新点,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

3、存在的问题。

(一)完成的研究内容

我课题研究小组就我们的创新课题——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的创建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项操作步骤及操作技术如接种技术的探索,进一步优化了操作步骤,有效的提高了试验成功率;同时在现有甜叶菊离体培养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适于多个甜叶菊品种的茎段侧芽高效再生植株技术体系,主要探讨最佳激素组合秋水仙素浓度及培养条件等努力完成我们的所作的研究。

1、对现有的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进行了深入学习,了解其中的优缺点,发现现有的方法中操作步骤多、操作复杂、易污染、诱变频率不高等缺点,相比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有效的缩短了操作步骤、简化了实验流程、减少了污染的概率,大大的提高了诱变频率。

2、不同品系的甜叶菊组培特性差距较大,为了找到适合实验所用8个品系甜叶菊茎段侧芽高效再生的激素组合我们小组对不同品系甜叶菊进行了不同激素浓度的梯度实验,最后发现MS+6-BA1.0mg/L+NAA0.2mg/L

+琼脂粉5.0g/L+蔗糖30g/L适合8个品系甜叶菊的茎段侧芽高效再生。

3、设定不同浓度秋水仙素(0.01%、0.02%、0.05%、0.08%、0.12%)对甜叶菊茎段侧芽在苗再生过程中进行诱变处理(中途无需清洗、无需更换培养基,以简化程序),并设空白对照(无菌水处理),实验过程中通过过滤灭菌处理秋水仙素,并使用移液枪将秋水仙素滴加于事先去叶并培养了两天的茎段苗上,进一步观察诱变,并记录实验数据,发现秋水仙素浓度为0.05%诱变频率较高

4、多倍体初代培养组培苗一般较难生根大约30天后将处理过的甜叶菊材料整株移至生根培养基中(1/2MS+IAA0.5mg/L+琼脂粉5.0g/L+蔗糖30g/L)诱导生根

5、多倍体鉴定:多倍体与对照植株形态学特征比较与分析;多倍体与对照植株染色体数比较与分析。多倍体组培苗较二倍体组培苗粗壮、叶片较窄小,株高较矮。通过切取甜叶菊根尖组织制片可观察甜叶菊多倍体细胞细胞核大染色体多等特征。

6、对操作步骤如茎秆去叶、滴加秋水仙素等操作进行了探讨研究,改良技术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污染。

采取的方法:

1、查阅相关文献

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多倍体

诱变等材料文献,打好理论基础

2、培养基的优化

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激素组合(NAA0mg/L、0.1mg/L、0.2mg/L、0.3mg/L、0.4mg/L、0.5mg/L、0.6mg/L;6-BA0.5mg/L、0.7mg/L、0.9mg/L、1.1mg/L、1.2mg/L、1.4mg/L、1.6mg/L MS糖30g/L 琼脂5g/L)对8个品系的甜叶菊进行培养观察统计,最后得出MS NAA0.2mg/L6-BA1.0mg/L糖30g/L琼脂5g/L激素组合最佳,不同品系甜叶菊在该激素组合下长势良好

3、设定不同浓度秋水仙素诱变处理

将甜叶菊茎段去叶处理培养2-3天后将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0.01%、0.02%、0.05%、0.08%、0.12%)滴加于茎段苗的生长点,放入组培室培养观察(主要观察出芽天数和死亡率)。

4、多倍体的鉴定

将诱变处理后的甜叶菊进行生根处理(接种至1/2MS IBA0.5 mg/L糖30g/L琼脂5g/L培养基中培养),取出根至于8-羟基喹啉室温下处理2小时,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再放入盐酸、95%乙醇1:1解离液中解离10min后取根尖1-2mm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及染色体

(二)取得的成果

1、基本确立了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的流程;

2、成功的培育出遗传育种实验室8个品系的甜叶菊对应的多倍体植株;

3、优化了甜叶菊离体培养及其多倍体诱变的技术环节;

4、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已通过初审)。

(三)课题的创新点

1、此课题此课题摒除传统的诱导方式,使用低剂量的秋水仙素诱导,中途无需清洗、无需更换培养基,简化诱导过程,降低秋水仙素对植株的伤害,传统高浓度秋水仙素操作繁琐,实验过程中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较难掌握,诱导成功的几率低,且对植物本身造成较大伤害对后期的培养观察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2、传统的多倍体的诱导是通过较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在植物生长点新生幼芽出来时进行处理,其中适合诱变处理的时间、秋水仙素的浓度较难确定,因此传统的诱变方法诱变率低,对植物伤害大死亡率大;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是通过低剂量的秋水仙素持续不断存在的情况下,利用低剂量秋水仙素对植物伤害小、诱变能力持续的特点除去了清洗和换培养基的步骤,同时也很大的提高了诱变效率。

3、与传统的诱变方法不同,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成

苗速度快,可以在段时间内诱导多个品系并达到一定数量。

各品系的诱导频率:

品系

+3B1W345618ST

名称

诱变

76.6765.4478.0269.0655.4257.6879.1469.12频率%

(四)创新课题的理论价值

1、基本建立了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实现了高频诱导。

2、为其它植物多倍体的诱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五)创新课题的实际意义

1、简化了多倍体诱变的步骤为推动科学研究、多倍体育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可以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于其他植物,大大增加了植物育种材料。

(六)存在的问题

1、不同品系甜叶菊组培特性有差距,在不同激素组合、秋水仙素浓度中的生长诱变效果不同很难做到统一。

2、尽管低剂量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方法诱变频率高但操作步骤仍然较多,易导致污染。

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结题报告书

7

二、课题研究成果目录(栏目不够可自行增加)成果类型序号

成果名称主要完成者成果说明标注状况发表或收录论文

1

2

3

4

实物/专利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一种甜叶菊

多倍体离体诱导技术”崔广荣、彭程等专利号:201110317740.42

3

其它1

2

3

注1、“成果类型”栏,分为“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实物专利/其他”几类,请归类集中填写并单独编号;注2、“成果说明”栏,用于填写如刊物名、获奖类别、级别等必要的说明和便于其他人查询的信息;注3、“标注状态”栏,用于说明有无标注“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资助”。

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结题报告书

三、课题经费使用情况

资助额度:

序号支出项目金额

1购买秋水仙素等试剂300

2购买药品材料乘车50

3部分简单实验用具及资料

150

费用

4多倍体鉴定费用200

四、课题承担人签字及审核意见

课题负责人承诺:

我所承担的校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内容填写实事求是,数据翔实,所附附件均为原件复印件。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指导老师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院意见:

负责人(签字):学院(盖章):

年月日

科研处审核意见:

(签章)

年月日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