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完整全文,共58页,汽车人必备)

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完整全文,共58页,汽车人必备)
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完整全文,共58页,汽车人必备)

《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完整全文

开放合作是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是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年度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自2008年首次出版以来,三方通力协作,结合每年的热点话题,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报告凭借其深入的调研、详实的数据和全面深入的分析,成为汽车产业的权威学术著作,深得汽车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决策部门、企业战略研究机构、中外投资者及业界媒体的关注。和讯汽车将为您带来全程跟踪报道。以下为报告全文:

一、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合作是无论先发、后发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

1、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特征最显著的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性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体系

汽车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之一,汽车产业链的全球性配置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实现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的优化配置,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独特环境和市场偏好。此外,产业链中重要的生产和研发环节,不再局限于汽车厂商的母国范围内,而是立足于全球平台进行布局。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研发机构进行产品开发,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移植产品的方式进行生产性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产业链各个环节和资源在全球市场进行配置。汽车产业的国家发展战略从过去主要立足于依赖本国的市场和资源,转向利用全球性市场和资源,进而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和开放竞争战略。汽车产业全球化直接后果之一是推动了大规模的跨国兼并重组,形成了为数不多的全球性跨国公司。二战后到1980年,全球大汽车企业集团从50多家减少到30家左右。1990年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跨国汽车集团通过相互之间的收购、兼并、控股和参股等联合和重组方式,已减少到目前不到10大汽车企业集团。

汽车产业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形成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性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体系。从生产的角度看,2010年,大众、丰田和通用三大汽车公司在本国生产汽车

815.2万辆,仅占自身总产量2437万辆的三分之一,海外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从销售的角度看,世界汽车出口量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比重已经达到40%左右,海外销售的分量越辣越重;从采购的角度看,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的自制率普遍在30%左右,整车制造企业越来越普遍的做法是将通用零部件的开发、制造、装配工作外包给零部件供应商,而自己仅掌握几种关键性零部件的制造;从研发的角度看,全球范围内汽车技术扩散、转移和利用速度大幅度提高,当地人才和市场的优势促使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的研发中心越来越多,汽车设计和研发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推动了跨国界、大规模的企业重组,扩大了合资合作的幅度和深度,企业集团之间的股权交叉、相互合作明显增多。

2、汽车先发国家从兼并重组转向跨国战略联盟,合资合作呈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先发国家汽车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开始从以竞争为基础转变为以价值创造为基础,强调“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总体来看,汽车先发国家的合资合作呈现三种形式:一是跨国兼并重组,是指通过取得其它企业的所有权并控制其经营资源实现企业增长,典型的案例如通

用收购莲花、萨博、悍马,福特收购捷豹和沃尔沃轿车,大众收购斯柯达、布加迪、兰博基尼、宾利、劳斯莱斯,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二是跨国合资经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共同出资建立企业,如大众巴西、通用中国;三是跨国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以上的独立公司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合作,如丰田和宝马、福特和丰田、通用和标致-雪铁龙、标致-雪铁龙和宝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的战略联盟。

发达国家之间汽车产业的合资合作发展到当前阶段,更多体现为以技术开发、成本控制和业务共享为中心的战略联盟,而不是单纯以资本为中心的兼并重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通用汽车被迫卖掉很多当年收购过来的汽车股份或资产,包括早期的菲亚特、五十铃、富士重工和铃木,近期的萨博、欧宝;福特汽车在卖掉当年收购的路虎和捷豹后,又卖掉了沃尔沃;戴姆勒集团亏本卖出当年重金收购的克莱斯勒品牌。不难发现,在乘用车领域以资本为中心的跨国并购鲜有成功的案例。而雷诺-日产以整而不合、联合采购、平台共享、市场互助为主要特征的联盟形态合作模式经受住了全球竞争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证明比直接并购合二为一的整合运营模式更可取。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战略联盟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合资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

3、汽车后起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自主发展的努力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已经全面转向开放式发展模式

汽车后发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完全开放模式、自由竞争模式和自主发展模式。完全开放模式也称依附型发展模式,发展汽车产业的出发点是以国家总体经济增长为目标,不追求建立民族汽车工业体系和发展自主品牌,将汽车产业定位于全球产业链中的地区制造商角色,以巴西和墨西哥为代表,纷纷成立福特、通用、大众等跨国公司控制的独资公司;自由竞争模式是以社会自发性发展和政府不过多干预为基本特征。以印度为例,其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态度是扶持国内企业,但不排斥外资,让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在相对比较公平的制度下竞争;自主发展模式以强调国家自主发展和政府引导为基本特征,政府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强调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和自主品牌开发能力,严格市场准入,限制外国资本,以培育本国汽车工业。俄罗斯曾经试图选择自主发展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限制外国资金或技术的投入,力推自主品牌。

对于汽车后发国家来说,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巴西之所以出现外资独大的局面与其政府的产业政策直接相关。数十年来,在巴西政府投资管理政策中,除了在核能、医疗、农村土地所有权、国内航线和航天军工工业、巴西经营银行和保险(放心保)业等外国投资者不能独资以外,其他领域的外商投资不必

经政府批准。墨西哥采取完全开放式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因为其跟美国是邻国,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加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为其打开了出口美国的方便之门。印度汽车产业对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的态度主要经过了五次转变,从最开始的严格限制,到合资限制股权,再到开放允许独资,再到大力引资,逐步对跨国企业开放市场。在外资企业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印度能够避免走完全开放的依附之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发展,在于政府尽量创造有利于印度汽车的发展环境。例如,对以外资为主的独资公司或外资控股公司,征收所得税的税率为70%,而以印资为主的公司,征收所得税的税率为55%。如今的塔塔公司已经在印度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也成为了印度汽车自主品牌的骄傲。俄罗斯汽车产业起步时选择了自主发展道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对跨国公司从封闭到合作,再转向自主保护,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最终放弃对自主品牌保护,对外资企业完全放开,俄罗斯的自主品牌企业逐步被跨国企业所掌握。

合资合作推动了中国汽车的壮大(二)改革开放以来,合资合作的全面深入发展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1、1978~1992年:中外汽车企业探索开展合资合作的阶段

1978年,中国汽车产品结构以中型载货车为主,呈现“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状况,全国轿车加上越野车年产量不

过5000辆,闭门造车多年的中国汽车业,与全球汽车业在观念、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转变发展思路,允许部分国内汽车企业以各种方式引进国外汽车公司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资金。1986年,中国政府正式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并确定了发展轿车工业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中国在轿车生产方面走上以合资引进技术的道路。一汽、上汽、二汽等大型汽车集团也都认为与外资加强合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应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之间的合资合作获得在国内汽车工业中的主动权,同时利用外国公司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在此背景下,少数外国资本与国有资本开始有选择、有限度地嫁接,美国汽车公司、大众、五十铃、标致、雪铁龙等跨国汽车企业相继进入中国汽车工业领域。1985年,上海大众引进的第一款车桑塔纳大获成功,带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对外合资合作。

这一时期中外汽车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的主要项目有: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外方股比占31.35%;1984年1,中德合资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德双方投资比例均为50%;1984年,1985年,中法合资建立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其中广州汽车厂持股46%,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持股20%,法国标致汽车公司持股22%,巴黎国民银行持股4%;1988年,一汽与德国大众合资组建一汽-大众公司,一汽集团公司占60%的股份,德国大众康采恩集团占40%

的股份(其中,德国大众公司占20%的股份,奥迪公司占10%的股份,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占10%的股份);1988年,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公司按照70%和30%的投资比例合资组建神龙汽车公司等等。上述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建设基本上采用了“交钥匙”(turn-in key)工程,由外方提供成套技术、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内部尽管成立了相应的工程技术部门,但也仅限于从事辅助性的工艺匹配、设备调校、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非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在技术部门内部,中外合资双方的关系是外方主导下的“传帮带”,即少数外方技术人员提供知识和技术指导,中方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和消化。

2、1993~2001年: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994年,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但同时规定合资企业中中方股份比例不能低于50%。伴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市场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跨国汽车公司纷纷与国有汽车企业组建合资企业,掀起了合资热潮,世界汽车工业6+3格局中的6大跨国集团和3家实力型企业,还有意大利菲亚特集团、韩国现代集团等通过合资先后进入了中国。这一时期中外汽车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的主要项目有:1993年成立的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的三江雷诺公司;1994年成立的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

司;1995年成立的天津华利汽车有限公司;1995年成立的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的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1997年成立的亚星-奔驰汽车公司;1997年成立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的江苏悦达起亚汽车公司;2000年成立的风神汽车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的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

从产品和技术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逐步向国外市场靠拢,引进的车型和技术平台已经是具有一定国际水平的、成熟的中级车型和技术。合资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不再局限于扮演工程技术中心的角色,而开始为适应中国市场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适应性开发和局部改进。相比第一阶段而言,这一阶段的中方技术人员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项目开发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本地技术专家团队;了解和熟悉了汽车开发的流程和管理经验,初步形成独立的产品定义——工程设计——工程验证——生产制造——后市场服务的技术能力;逐步形成属于合资企业自己的独特优势,并逐步具有整合国内国际资源的能力。但总体来看,在研发方向、整车和平台设计、研发流程设计、基础数据库、开发软件、国产化认证、平台设计、核心部件设计等方面,外方仍然牢牢地掌握着主导权,中方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本土化密切相关的适应性开发方面,尚不具备独立的整车开发能力,合资企业的技术来源依然存在明显的对外依赖性。

3、2002年以来: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2002年,中国加入WTO是推动汽车产业合资合作深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加入WTO之后,中国政府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对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4年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取消了外汇平衡、国产化比例和出口实绩要求等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悖的内容。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除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外,各地方政府对外资企业在用地、利润、税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客观地说,外资在这一阶段享受的待遇大大超过国内其他企业,这也是合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外方合作伙伴而言,如果说前期主要是通过转移成熟车型来抢占中国市场的话,那么自中国加入WTO后,跨国汽车巨头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更多的是着眼于它们的全球战略,将中国作为它们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进行全面合作、全方位进入、全系列生产,充分发掘中国市场的全球性价值。

2002年以来,大众、通用、丰田、日产、福特、现代、本田等公司在中国均实行了积极的扩张计划,主要项目有:长安汽车(000625,股吧)与福特汽车公司、马自达汽车公司开展合资合作;一汽与丰田开展全面合作;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宝马集团合资组建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北汽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合资组建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戴

-克集团对北京吉普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并扩大投资;东风与日产汽车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东风汽车(600006,股吧)有限公司;东风汽车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合资组建广汽丰田;长安汽车和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资组建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和戴姆勒股份公司合资组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等。

在这一阶段的合资合作过程中,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内资民营汽车企业的发展,迫使跨国汽车公司不仅采取增加投资、建立生产厂和更多地设立营销网络等三种合资合作的初等方式,同时也采取设立产品开发中心、转移企业区域总部等合资合作的高等方式。合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开始真正由技术支持和适应性开发为主,向全球研发中心转变,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研发活动开始向纵深发展,同时开始逐步涉足底盘与动力总成、整车集成、平台设计、试验认证、电子系统开发等领域。受合资公司中方公司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在产品发展方向上合资外方掌握着主动权和决策权,但伴随着中方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研发重点和方向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特别是具有了一定的配套认证能力。

合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作为后发国家,合资合作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合资合作对我国汽车产业做大规模、形成体系的影响

在我国汽车产业开展合资合作之后,伴随着汽车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从工业总产值看,1990~2010年间,汽车工业总产值从492.6亿元迅速增加到33155.2亿元,提高66倍有余;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2.1%提高至4.3%。从工业增加值看,1990~2011年间,汽车工业增加值从120.5亿元迅速增加到7451.7亿元,提高60倍有余;占全国GDP的比重也从0.65%提高至1.60%。1997~2012年间,我国汽车年产量占全球比重从不足3%迅速提高到22.90%,平均每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同期内,全球汽车年产量共增加3102.42万辆,而我国汽车年产量增加对全球汽车增量的贡献达到57.02%。

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开展合资合作之前,我国轿车主要依赖进口,而国内生产受制于行政指令基本只有“红旗”牌和“上海”牌轿车。开展合资合作之后,轿车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产业集中度处于下降趋势。1994年前三家位车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达到77.55%,2007年前三位轿车企业占有率CR3仅为29.03%。与之相对照,商用车领域合资合作项目明显少于乘用车,市场集中度明显高于乘用车。1999年,我国重型汽车的CR3为96%;中型载货车CR2为96%;轻型载货车CR5为68.9%;在微型载货车CR2为81.4%。通过对比,一方面,竞争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进,

另一方面,大量与不同国家的乘用车合资项目造成产业体系分割,集中度下降,导致体系整合的低效率。因为各合资合作整车企业在零部件采购方面仍存在相对比较封闭的情况,国内零部件企业相对分散、市场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持续至今。此外,由于合资合作乘用车企业在零部件采购方面通常更照顾本体系的零部件企业,而国内零部件企业很难进入其采购体系,最终导致国内零部件企业在乘用车关键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

2、合资合作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的影响

开展合资合作之后,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115.12亿元,相当于2001年研发投入总额的5.3倍,占到2009年全行业研发投入的1/4。20多年来,伴随众多汽车合资企业发展,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在中国设有研发机构,这些机构有些设在合资企业内部(上海大众研发中心,广州本田研发中心,神龙汽车技术中心等),有些则以合资(如上海泛亚)或者独资(如丰田汽车在中国设立的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方式独立设立。合资汽车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对我国汽车企业发展有明显的技术溢出贡献。合资企业管理理念和产品开发推动了国内汽车企业技术进步。随着人才和知识的合理流动,许多合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研发人员回归国内汽车集团技术中心,或担任要职或负责自主品牌产品开发。跨国汽车公司的研发对推动我国汽车发展能力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我国缩短了技术上与国

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初步掌握了轿车制造技术,发展了大批优秀零部件企业,提升了我国汽车研发链条的整体水平,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奠定了产业链基础。另一方面,合资合作也造成了合资企业对外方母公司严重的技术依赖,并间接导致中方企业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严重缺失。

开展合资合作之后,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随之出现明显下降,这和普遍的认识有所不同。在乘用车领域,1980年全国共生产轿车5418辆,不足部分只能依赖进口,当年进口轿车19570辆,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仅为21.68%。在1981~1990年间,我国共进口轿车351042辆(含CKD散装件),相当于同期国内轿车产量165910辆的2.1倍,考虑到国内生产轿车的主体依然是外资品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甚至不足20%。与之相比,2010年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达到近年来的新高30.89%。但在品牌溢价方面,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差距还比较明显,由于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品牌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在技术和性能水平等基本接近的情况下,外资品牌比自主品牌普遍还有20%甚至更高的品牌溢价。比较乘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发展和商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发展可以发现,乘用车特别是轿车领域的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明显低于商用车领域。在商用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商用车得益于50多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加之产品贴近市场、适应国情、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

3、合资合作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出口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体现。只有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出口份额,才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同时也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强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整车出口数量和金额均有明显提高。2012年,中国出口量突破100万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年份。但和中国汽车总产销2000万辆的规模相比,中国汽车出口只占国内产销量不到5%,这一比例不但远远落后德国(75%的产量用于出口),日本(50%的产量用于出口),甚至落后巴西、印度等新兴汽车产业国家。从国际化视角来看,中国汽车的出口额只占全球汽车贸易金融的2%,而且主要是低端市场,说明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发展任重道远。从出口企业的构成来看,民营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合资企业受合资协议的约束,对产品出口有严格的限制,对中国整车出口贡献不大。

合资合作事实上是一种对外开放,在我国汽车产业中更好地引入了竞争,而竞争通常都能够有效改善消费者福利。自我国汽车产业开展合资合作以来,汽车产品选择越来越丰富,产品质量越来越可靠,产品价格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售后服务体系也

越来越完善,都极大地改善了消费者福利。1978~2012年间,我国轿车年产量增长了4100多倍。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消费者在购买轿车时也拥有了更多选择,几乎能够接触到全球主要汽车品牌的所有车型而不是仅有富康、夏利、捷达、桑塔纳等少数车型,消费者的选择权利得到了极大扩展。而且,汽车价格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在竞争加剧、规模经济、本地化生产和营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汽车价格基本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时捷达等基本款轿车都需要十几万元,而如今则只需几万元,一些基本款轿车甚至已经降至3万元以下。此外,汽车售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政策环境、制度建设、服务理念、网点建设、人员素质等方方面面都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好体验。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新的挑战(四)全球化新形势下,汽车产业合资合作面临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1、从国际环境看,新兴国家的崛起、模块化生产方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改变了合资合作的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汽车市场的重心逐渐由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向日益活跃的新兴国家市场转移。截至2010年,新兴市场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份额已接近二分之一。四大老牌汽车强国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市场份额萎缩,2006年四大汽车强国汽车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0%,2010年市场份额已经降至

30%。金融危机后,经过全球汽车产品和资本市场的一轮洗牌,传统的北美、日本汽车集团实力有所衰退,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系汽车集团进一步壮大,韩系力量加快发展并挤进世界汽车主力阵容,新兴市场汽车公司开始崛起并登上世界竞争的舞台。在此背景下,世界汽车制造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布局也会渐次发生变化。由于中国和印度低成本研发人才优势开始显现,在部分领域(如中低端车型)可能会形成较高水平的研发能力,如果借助收购的国际品牌和先进技术,新兴国家的本土企业(如印度的塔塔)也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企业。因此,美国和欧洲通过再工业化战略重点推动汽车设计开发、核心部件及模块研发等高附加值业务向本国集中的同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汽车制造中心也将通过研发资源的重组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了应对全球化对产业规模大幅提高的挑战,各大跨国公司普遍采用平台共享战略,借助通用零部件更大规模的生产,摊销不断增多的车型数量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而导致的高昂开发成本。模块化生产方式是在汽车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把汽车零部件及总成按其在汽车上的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的、完整的功能单元,以供总装厂简单快捷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情况进行总装。定制化生产是把消费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汽车厂商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反应时间。平台化、模块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深化了汽车产业的分工协作,使跨国公司

强化对全球生产体系控制的同时,也给了新兴国家企业更多参与竞争的空间和机会。模块化生产的优势在于,新产品可以在零部件企业当中分散地开发与生产,大幅度降低了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成本,汽车产业后发国家可以采取基于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对于后发国家企业是十分有利的。面对新的全球化分工形势,汽车产业后发国家既可以选择做模块供应商,也可以利用模块产品的中间市场组织生产整车产品,通过在新的模块化生产方式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独特的整车或零部件开发及生产体系,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的压力下,发达国家针对各种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世界主要汽车厂商如通用、大众、丰田、雷诺-日产等均加大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目前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尚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其中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电池技术和电机驱动系统两方面。解决技术瓶颈的主要手段就是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但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与以往有明显不同。一是时间快慢成为研发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技术的领先者能够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和领先者的高回报;二是多条技术路线决定了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三是电动汽车技术瓶颈的突破需要传统汽车制造商与电子和电器制造商进行跨行业利益协作。以上三点决定了,电动汽车研发比以往更加自觉地运用战略联盟的形式。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不仅仅取

决于汽车产业本身的实力,而且取决于包括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和产业能力,以及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新能源汽车的逐步产业化会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合资合作的范围和方式。

2、从国内环境看,市场增速趋缓、自主品牌遇到困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对合资合作态势产生了新的影响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合作进入稳定阶段。但在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趋势下,推动中外双方合资合作的可交换价值正在减少,合资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正在酝酿变化。对于中方来说,合资合作的初衷在于利用自身的大国市场优势,通过鼓励跨国公司之间的积极竞争,加快跨国公司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和创新产品,从中低级别家用车起步,分阶段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过渡。但目前来看,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利用合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获取技术,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技术引进方式,不能满足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且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相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势差逐渐缩小,技术引进特别是我们最需要的关键技术引进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困难将越来越大,合资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与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对于外方来说,建立合资合作企业的最根本目的还是获取中国汽车市场份额,随着中国市场需求增速的放

缓,外方企业合资合作的动力也在下降。

按照形成过程,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内骨干汽车企业集团成立的自主品牌汽车子公司,如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一汽轿车(000800,股吧)、北汽股份有限公司、广汽乘用车等;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的汽车企业,如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三是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如广汽本田的“理念”、东风日产的“启辰”以及上海通用五菱的“宝骏”等。目前来看,第一二类自主品牌开发能力弱,新产品推出明显落后于国外大公司。而合资自主品牌产品一般定位较低,主要追求性价比,不可避免地和现有自主品牌形成竞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跨国车企将更多产能布局到中国,加剧了国内汽车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尽管市场上已经能够三分天下占其一,然而可以凭借的国内市场和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减弱,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自主品牌汽车品牌力弱、技术储备不足、规模经济性不强的弱点暴露无遗。但另一方面,自主品牌汽车适应本土化、国内政策支持和依托国内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优势仍然存在,并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全球汽车业重组的机会获取国际资源来充实壮大自己。2010年吉利收购了福特控股的沃尔沃汽车,标志着中国资本向全球汽车产业反向融合的开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行业重组,以及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使得全球汽车产业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能源汽车代表汽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和美国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大型汽车企业通用(美国第一大汽车企业)和克莱斯勒(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的破产以及民众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有关。而中国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潜在内需的激发,虽然汽车出口量方面呈现了下滑,但是整体的产销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国市场由于其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争相登陆的“诺曼底”战场,在华的投资逐步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对外投资、自主创新,很多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 从动力技术方面来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美国的燃料电池技术;都得到世界公认。中国虽实现了小规模的海外并购(2009.6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HAMMER ;2009.12,吉利收购沃尔沃VOLVO;2009.12,北汽控股收购萨博SAAB部分整车平台和技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核心的技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外把持的一线技术对我们仍是封锁的,我们得到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次先进的技术,而现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信号,全球的汽车产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竞争,动力电动化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制高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至少可以做到同时起步,应该加大投入开发,争取主动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引,企业本身要兼具这种长远的眼光,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升到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争取在下一轮竞争完全到来之前,赶超国外一线企业。 关键词;一,现状分析 <1>优势 <2>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变化,整个十年的消费需求特征我们用一个价值观来概括就是进取。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属于动态向上不断改变的。反应在汽车消费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消费,而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汽车产业达到千万辆的时候,我们不要为取得的成绩所骄傲,要看到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问题。只有在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才会有扎扎实实的心态。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以下的优势:

中国风电控制系统、变频器行业发展报告

2013-2014年中国风电控制系统、变频器行业发展报告 一、概述 “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历史机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各国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双重挑战的必然选择。风能作为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因其资源丰富、经济环境效益明显、可大规模利用等特点已成为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选。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风电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达到3.18亿千瓦,同比增长12.39%。 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主要依赖火电,其2013年社会用电占比超过70%。为落实“十二五”能源规划,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下,国务院、国家能源局及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风电发展的政策,包括风电行业监管、并网消纳及财税支持等。 在这些利好因素的支持下,经历了两年调整的风电行业在2013年逐步走向复苏,新增装机容量明显回升,风电项目核准容量有所增长,国家电网也加强了对我国电网配套建设的力度,弃风限电得到一定缓解。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2013 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风电产业新增装机容量16088.7MW,同比增长24.1%;累计装机容量91412.89MW,同

比增长21.4%。并网风电2013年发电量为13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新增和累计装机总量均为全球第一)。风电占2013年全社会总用电量占比为2.6%,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风电继续占据我国火电、水电后的第三大电力能源位置。 二、中国风电控制系统、变频器制造企业现状 依托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中国本土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7月发改委出台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2010年结束),明确规定了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在此之前,中国风电机组相关设备90%依靠进口,随后的几年中国一举成为了全球风电制造设备大国,涌现了金风、华锐等一批在全球风电设备制造领域排名靠前的厂商。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中国排名前十的风电机组生产厂商均为本土企业。同时,这也刺激了国内电机、叶片、电控系统、变流器产品等上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1、控制系统、变频器制造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 ⑴变桨系统 变桨系统是风电机组控制系统中的核心组件之一,变桨系统通过控制叶片的角度来控制风轮的转速,进而控制风机的输出功率,并能够通过空气动力制动的方式使风机安全停机,顺桨。目前,中国变桨系统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外主要

中国房车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房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种可移动、具有居家必备的基本设施的车种。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国民消费时代的来临,国内房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近些年来,国内房车市场增长较快,2012年国内房车市场销量约为2000台,比上年增长了约40%,2013年国内房车市场销量约为5000台,比上年增长约50%,2014年国内房车市场销量预计会达到10000辆左右。目前国内房车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还是房车营地租赁公司及政府机构。房车旅游产业初期发展也见规模,北京、海南等地多建有房车小镇,作为新兴产业,国内房车露营地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两条精品旅游线上。政策支持上,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把旅游房车等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名录,“旅游房车”与“露营”第一次正式进入人们视线,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7月国务院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明确着力推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使旅游行业开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这无疑对中国露营事业及房车发展又注入新的强心剂。经济消费上,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群体,还有最快的公路增长率,这对房车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大环境。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房车市场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速度。 一、中国房车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中国房车行业现状 中国房车起步较晚,2001年中国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行式房车下线,此后中国房车行业产业在摸索中不断前进,10余年来,中国房车行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房车销售以企业自主营销为主,形成了生产—销售—运营—露营地---俱乐部---会员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与之相关的房车展会近几年发展如火如荼,根据掌握的资料,2014年中国专业房车展会已经多达30余家,这些专业性质较强的房车展会,带动了整个中国民众对房车的认识和热情,对中国房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14年中国房车市场是增长率较快

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xx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 汽车产业正在“磁吸”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前有互联网,后有房地产,众多行业都把造车当作新突破口。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家电业在打败日韩品牌后曾经一度冲击造车,却纷纷铩羽而归。此次再度厉兵秣马,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家电业拥有的强大制造实力和研发水平能否成为其成功突围的利器,值得业界关注。 1、家电业再度冲浪“造车” 2003年前后,中国家电业曾涌起过一股狂热的造车“冲动”,当时春兰、美的、奥克斯、波导、夏新、小鸭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进入汽车业。不过,由于低估了造车的难度,加上汽车业的游戏规则和家电业有着巨大的差别,家电厂商造车遭遇寒流。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家电企业一度熄灭了的汽车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产业大潮下重新涌现。 ——家电业再度“上车” 一起价值7.4亿元的收购,引发了业界对美的再度跨界“造车”的猜想。 近日,美的发布了《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康新能”)的控股权,收购总价为 7.4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美的暖通将拥有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而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实际控制人。 对于这起收购,美的表示,“合康新能的核心业务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高、低压变频器有助于加速美的大型中央空调的变频化进程,提升对传统定频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2010北京风能展: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摘要)

2010北京风能展: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摘要) 发布日期:2010-10-18 浏览次数:111 注:《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10月15日北京风能展期间发布,本网将其摘录如下: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摘要) 1.全球风电发展现状 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持续,全球风电行业仍继续迅速增长,年度市场增长率达到了41%。世界风电市场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欧盟、美国和亚洲仍占据了全球风电发展的主流,主要的变化是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当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国家。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 l,缩写GWEC)所编辑的统计报告,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8亿kW,累计增长率达到31.9%。 世界风电行业不但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重要成员,并且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根据GWEC的报告,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总产出价值已经达到了450亿欧元,全行业所雇用的人数在2009年达到大约50万人。 到了2009年底,全球已有超过100个国家涉足风电开发,其中有17个国家累计装机容量超过百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前10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葡萄牙和丹麦。 2009年,主要受中国和印度的推动,亚洲风电市场已经超越欧美成为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的新装机容量达到1,380万k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2,580万kW。 2.中国风电发展现状 (1)风力资源 中国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风力资源丰富。研究表明,中国风能利用的潜力巨大,陆地和海上风能的可开发装机总容量达到大约7~12亿kW。其他最新评估报告提出的数据甚至可达25亿kW以上。因此,风电具有雄厚的资源基础,足以支撑其成为中国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研究现有的五大风电强国,中国的风力资源量接近于美国,大大超过印度、德国和西班牙。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的岛屿以及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的风力资源尤其充足。另外,一些内陆地区也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海上风力资源也很可观。 但是,风力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电力负载之间并不匹配。中国的沿海地区电力负载巨大,但是风力资源贫乏。另一方面,中国北方的风力资源丰富,但是电力负载较小。这给风电开发的经济性方面带来了困难。 (2)市场概况 2009年,中国风电行业成为全球领头羊,其装机容量增速超过100%,累计装机容量如今全球排名第二,新增装机容量全球排名第一。中国的设备产能也在全球拔得头筹。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和风机产量均占到全球总数的大约1/3。 2009年,中国的新安装风机总数(除台湾省以外)达到10,129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380万kW,这个数字超过美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kW,实现连续第四年装机容量翻番。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及汽车需求增长的国际格局 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形成了“6+3”的格局,9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从汽车产销量的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形势看好。在亚洲,韩国、泰国和中国等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巨大的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亮点。据预测,从2002年到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加1100万辆,亚太地区将新增7百万辆以上,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 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2002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辆,比2001年同期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2001年同期增涨37.1%,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由于企业进入和竞争激烈,销量前3位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占总销量的53.4%,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6.8个百分点;其他各类汽车的生产集中度总体来讲较之2001年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4大集团汽车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 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直接影响,一是促使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最终达到合理价位;二是竞争领域不断扩展,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而且涉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市场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将成为竞争焦点。通过充分而有效的竞争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并将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 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的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今后10年—15年中国将成长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 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推动了国内汽车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预计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依托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将进一步加速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格局剧烈变化,投资并购机会将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高于国际水平,随着产品价格的下降,这极可能降低行业利润率,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费用也有较大下降空间,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可能保持,甚至有可能提高。国家进一步降低一些税费,将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提供降价空间,如果产销规模能随降价得到有效扩大,规模效应将发挥出来,会使行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同时,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降,将使一些厂家进口成本有所下降,对采用进口部件较多的中高档产品影响更加明显。我国汽车行业中的轿车工业发展最为迅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7年12月24日 1

内容提要 0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0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03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建议 2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领先优势 3 GWh 2016年约占全球出货量60% 新能源汽车产销和保有量第一 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数量第一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个世界第一 01现状分析——车辆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领先优势 4 (新能源乘用车) 01现状分析——车辆

2017年中国继续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9万辆,同比增长45.4%,市场占比2.1%,其中,10月销售9.1万辆,同比增长106.7%。 1-10月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 单位:万辆、%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及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新能源汽车正在由以公共领域为主消费,转向私人领域为主的消费。 01现状分析——车辆 5

中国燃料电车技术应用开始起步 01现状分析——车辆 我国高度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将其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要方向之一。现已初步形成整车、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的技术体系,具备小规模产业化条件。经过奥运会、世博会示范运行,已有15款车型进入《公告》,累计生产 192辆,已发布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 20项国家标准。我国采用 金属板电堆和石墨及石墨复合板电堆两种路线,燃料电池系统以自主集成为主。我国现已建成加氢站8座,运营2座,佛山、云浮、上海、沈阳等地区都在积极布局氢能供应链体系。

中国风力发电调研报告

—1— 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风电发展情况调研组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党中央、国务院对其开发利用非常重视,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增加我国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华北、西北、东北三个地区是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江苏是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这四个地区风电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为深入研究大规模风电接入系统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制定完善相应的标准和管理规范,电监会组织并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风电专家组成调研组,先后对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新疆、江苏等七省(区)的风电场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电网公司、风电企业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相关电力调度中心和部分风电场。 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此报告,供参考。一、风电建设与运行情况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根据全国风能资源普查最新成果统计,初步探明陆域离地10米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为43.5亿千瓦, 其 https://www.360docs.net/doc/8d7083872.html,

—2— 中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亿千瓦,如果推算到风电机组轮毂高度,风能的技术可开发量约为6亿千瓦1,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东北北部、青藏高原腹地以及沿海地区(见图1) 。 图1全国风能资源区划图(高度为50米) (一)风电装机容量 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我国风电取得跨越式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为894万千瓦2,占全国 1引自国家能源局《2008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 2引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08年)。该数据和有关部门统计的2008年底风电吊装容量1217万千瓦存在差别,主要因为部分风电场机组未通过240小时试运行或接入工程滞后尚未进入商业化运行。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通常,汽车带给我们喜悦和方便,因为现代汽车既具美感,又经济实用,但汽车的实用性只有在公路交通顺畅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遗憾的是,许多居住大城市的中国人在拥车之后,并不能真正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和便利,原因就是堵车现象令人心烦。 如今,生活日益富足的中国人当中,有很多人巳经圆了拥车梦,或正在编织拥车梦。再加上中国开放门户,降低进口汽车的关税,允许更多优质而又低廉的外国汽车进入中国市场,这会让更多中国人的拥车欲望得实现。于是,在汽车业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前,人们或许应当关注,因汽车消费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会成为今后中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的一个巨大障碍。 例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道路上每天有680 人丧命,远远高出作为全球汽车大国的美国,每天死在道路上的115 人。另外,中国因汽车污染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 除了环境污染之外,汽车增加带来的其他社会和环境问题还包括能源消耗上升、交通拥挤、有车者炫耀财富和权力,大规模修造道路造成农地减少,引起农民不满等等。 如果中国不能在汽车需求大量暴增前做好准备,则汽车带给中国人的将不是喜悦和便利,而是更多的烦恼和寸步难行。另外,中国也不得不因汽车消费上升而加快在世界上寻找更多的能源。 中国则在近几十年来,因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升,加上文明的进步,社会和环境都有极大的改善,但是改善的速度赶不上经济步伐。具体而论,以前因愚昧而破坏生态环境(比如滥砍树木)的现象,如今已受到遏制,但追求物质文明却又悄然带来另一种环境破坏(如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所以,当中国向第一世界挺进时,也应当在社会共识和价值取向之中,纳入更多第一世界的要素。使用汽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工业生产所制造的环境污染不同,前者的社会成本是很难量化的。因应汽车消费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不像对付工厂将污水排入江河那样简单。 因此,中国需要一个超然的权力部门来设计中国汽车使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比如中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减少公家车措施,就可以演变成为一项很好的制度。 为了减轻道路压力,中国各级政府正在大力兴建道路,而修路的投资一般通过收取过路费来回收,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个人而言,当用车的效用远远大过边际成本时,只要堵车所造成的成本在可承担范围内,拥车还是划算的,而那些公家车使用者,根本就不需多考虑用车的成本。 一旦消除公家车消费的弊病后,用车者和汽车厂商都理应承担社会和环境的成本,就好比日本的做法,向用车者索取高额的过路费,迫使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代步。索取的费用再进一步用于建造更多的道路,或治理环境污染,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汽车所造成的种种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目录 第一章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行业发展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一、行业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二、行业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三、行业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目录 一、产销增速远超GDP,自主品牌继续主导市场结构变化 (4) 1.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4) 2.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5) 3.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再度提升 (6) 4.自主品牌继续主导乘用车市场结构变化 (7) 二、一系列管理政策出台或正式实施,注重对企业的引导和监管 (10)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11) 2.乘用车油耗四阶段和国五、国六排放标准 (11) 3.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退坡及碳配额和双积分 (13) 4.小排量购置税优惠政策和汽车销售管理办法 (15) 5.汽车准入和退出政策 (16) 三、自主品牌迎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市场份额、性能品质、品牌价值全面提升 (17) 1.多家车企自主品牌销量达百万级,明星车型跻身乘用车各细分市场 (18) 2.强力布局自主研发,平台建设成果显著 (19) 3.从量变到质变,自主品牌开始全面向上 (21) 四、政策明确、目标清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大大提速 (24) 1.路线图和实施方案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24) 2.标准体系规划和单项标准研制取得重要成果 (26) 3.跨行业企业间合作和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方兴未艾 (27) 4.长安无人驾驶汽车2000公里测试和上汽RX5热销具有里程碑意义 (29) 五、新能源汽车发展向成长期转型,面临补贴退坡及国际巨头发力双重挑战 (30) 1.产销增速比上年减缓,产销规模继续位列世界第一 (31) 2.市场仍有赖多种政策的推动和拉动,政策性市场特征依旧 (32) 3.产业发展面临补贴政策退坡、竞争加剧、地方保护及电池安全等诸多挑战 (34)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地总体简况 <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 一是成长为最具规模地产业之一.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汽车产辆不足15万辆,在世界汽车产业中地比重微不足道.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07万辆,占世界汽车市场份额地3.6%.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汽车市场萧条地形势下,我国汽车工业一举突破产销千万辆大关,跃居世界第一.2018年,汽车工业全力消除世界经济低迷带来地影响,赢得了稳步回升和两位数地产销增速,以1900万辆地业绩占据了世界汽车产销份额地25%.今年将有望突破产销2000万辆,保持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短短十多年时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了近10倍,成为最具成长性地产业.据统计,在1978年至2018年世界汽车产量增量中,中国汽车工业地贡献率达到46%,中国汽车工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地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地格局. 二是确立了支柱产业地地位.改革开放初期,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仅为0.59%左右,2018年行业总产值达到5.3万亿,工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利润总额4203亿元,GDP占比达到1.56%.利税总额2535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比重达到13%以上.出口额74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比例为3.63%.汽车工业及关联产业就业人数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比重约为10%.汽车消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11.3%.汽车关联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到8.7%.连年地产销增长、高比例地税收以及巨大地就业和消费市场地拉动,稳固了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支柱产业地位. 三是形成了中国特色地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地调整发展,汽车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小散差地局面得到初步改观,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排位前十名企业地销量总和在行业占比已达88%以上.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全国六大产业集群占据了全国汽车市场主要份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行业地80%左右.乘用车所占比例提升至78%左右,其中小排量乘用车比例高达65%以上,自主品牌保持了主导地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地自主研发体系基本形成,具备了一定地基础研究、平台开发和各类商品车开发能力,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并具有了较完备地设计、实验等条件.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良好.零部件配套、汽车后市场开发等基本形成体系,相关服务业等占汽车产业链比重已近20%. 四是带动了相关产业地协同发展.汽车工业上下游共涉及100多个产业.汽车产业地发展及产品性能地不断提高,有效带动了国家相关重要基础产业和高技术含量产业进步和产业规模化发展.201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在机械工业中地占比分别达到28.79%、34.31%、39.14%,成为机械工业地重要支撑.其中机床行业40%、铸件产量25%地市场来自汽车工业. 汽车对上下游产业如钢铁、石化工业等带动作用明显,与电子、金融、橡胶、纺织等产业发展地关联度越来越紧密.据统计,机械行业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战略评估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战略 评估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战略评估 观研天下-中国报告网 观潮向·研精深·怀天下

【目录名称】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战略评估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目前全球新能源车发展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插电式的新能源销量达128.1万辆,渗透率1.34%,基于预测,到2030年新能车的渗透率可达30%。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国地位稳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插电式新能车销量达60.6万辆,同比增长73%,全球占比49.5%。到2018年一季度我国插电式新能车销量达13.2万辆,同比增长113%,全球占比42.3%。 2017年我国占比全球49.5%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 但未来随着补贴渐退,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将会放缓,预计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300万辆。 2017-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ww)中国报告网是观研天下集团旗下打造的业内资深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报告提供商与综合行业信息门户。《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战略评估》涵盖行业最新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市场商机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观研天下是国内知名的行业信息咨询机构,拥有资深的专家团队,多年来已经为上万家企业单位、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投资者等提供了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客户涵盖了华为、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建筑、惠普、迪士尼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本研究报告采用的行

中国风电叶片行业发展报告20131107

2012-2013年中国风电叶片行业发展报告 一、概述 根据《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2013年3月发布)的结果显示:2012 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安装风电机组7872 台,装机容量12960MW,同比下降26.5%;累计安装风电机组53764 台,装机容量75324.2MW,同比增长20.8%。2012 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46 台,容量达到127MW,其中潮间带装机量为113MW,占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量的89%。截至2012 年底,中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共计389.6MW,是除英国、丹麦以外海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 纵观历年新增装机和产品推出情况来看,中国已成为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位居前列的世界风能大国。 二、中国风电叶片制造企业现状 2.1 叶片制造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和产品现状 随着中国风电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风电叶片制造企业的产品正逐渐同质化,国内主要叶片制造企业均有较齐全的型号产品,基本都可以满足国内风电市场的需求。 目前具备研发能力和规模生产能力的厂家主要如下: (1)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目前拥有北京康庄、北京八达岭、甘肃酒泉、吉林白城、云南大理、江苏阜宁和内蒙锡林等七个风电叶片产业基地,具备年产3600套兆瓦级风电叶片的生产能力。未来几年内,公司拟在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4-6个叶片生产工厂,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能力。

(2)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目前在德国图林根州、国内连云港、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设有分、子公司,年产兆瓦级风电叶片3000副以上。 (3)中航惠腾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部位于保定,拥有酒泉、秦皇岛、贵阳、天元四个全资子公司,年产兆瓦级风电叶片2500副以上。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摘要: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市场认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而且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市场空前活跃,汽车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日新月异、动态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保证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汽车产业WTO 节能环保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正文: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现状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5。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这里面有大众,标致,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97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04年11月22日,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16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允许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 实现国内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尽管在兼并、重组的方式上,汽车产业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在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兼并、重组这一点上看法一致,普遍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在进入WTO之际,利用过渡保护期尽快统筹规划,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兼并重组。兼并重组中要坚持以下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世界跨国汽车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有利于加强规模经济;·有利于汽车产业内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合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及统计标准 1.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4.1 行业融资环境分析 1.4.2 行业融资租赁渗透情况 1.5 天车制造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5.1 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1.5.2 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1.5.3 行业热门技术发展分析 第2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上游市场分析 2.1 钢材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1.1 钢材行业供需分析 (1)钢材产量分析 (2)减速机产销规模分析 (3)减速机产销衔接分析 2.2.2 减速机行业竞争分析 2.2.3 减速机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2.2.4 减速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3 电动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 3.1 电动机行业产销分析 (1)电动机产量分析 (2)电动机销售规模分析 (3)电动机产销衔接分析 3.2.1 天车制造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3.2.2 天车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3 天车制造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3.2.4 天车制造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2.5 天车制造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3.1 行业主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3.3.2 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4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3. 4.1 天车制造行业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3.5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进出口分析 3.5.1 天车制造行业出口分析 (1)行业出口整体情况 (2)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3.5.2 天车制造行业进口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中国汽车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李显君2011.5.16 无论从单一年度还是历史年度记录上,中国都成为汽车产销第一规模大国,却难以进入汽车强国的行列。本期和下期我们将刊发清华大学李显君教授的专论,分别论述“为何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以及“怎样才能做到大而强”的问题,以拓展视野、加深认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借鉴。 自2001年,我国汽车产业开始起飞,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6%,被称为“井喷”。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真正成为汽车产销第一规模大国。然而,从汽车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上看,我国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现象即为“规模竞争力”和“规模创新力”悖论,或统称为“创新竞争悖论”,通俗地讲就是“大而不强”。一、什么是大而不强? 所谓“大”,是指规模上的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整车物理量为统计指标的规模,即“物理规模”;另一个是以生产总值或销售收入等价值为统计指标的规模,即“价值规模”。显然,就价值规模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并不是最大的。 什么是“不强”?关于这一点,分歧很大。主流意见是,我国汽车产业不强只是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上。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会对我国汽车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产生很大危害。因为任何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靠技术,技术只是产业发展诸多系统要素中的一个。如果“只是缺乏核心技术”的观点被认同,那么我们的政府和汽车企业会将产业变强的努力仅仅放在技术上。 事实上,缺乏核心管理同样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强的最重要表现之一。笔者认为,缺乏核心管理比缺乏核心技术更严重,因为技术可以购买和引进,但管理不能。成功的管理不能够成功移植,必须通过企业自身的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和升华。 二、正确理解“不强”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汽车产业的“不强”?笔者认为,必须从企业竞争力角度才能做出系统判断,因为企业是构成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系统方案。企业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竞争力和间接竞争力。直接竞争力是市场上直接表现的竞争力,包括市场占有率、质量、成本、品牌和服务。间接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企业家、创新、整合能力、政府等,它决定直接竞争力。 除了技术和管理不强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竞争力的多个方面表现为不强,最直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创造出世界级品牌。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全球产销量第一了,但它没有培育和创造出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自产业革命以来,除了中国汽车产业,还没有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物理规模全球第一而没有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没有自己品牌的产业,规模再大也不能说有竞争力。 第二,市场占有率低。目前只有三个国家汽车年产量破千万辆,美国是在1965年,日本是在1980年,我国是在2009年。1965年,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5.4%,出口率20%,自主品牌占国内汽车总产量的92%。1980年,日本的这三个数据依次为28.3%、53.9%和98%。而2009年,中国这三个数据分别是21%、2.3%和45.6%。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竞争力是不能与美、日两国当年相比的。 第三,成本及价格无优势。我国劳动力成本很低,但为什么许多汽车的价格比发达国家高?因为三个重要因素决定产品的成本:技术、管理和社会成本。由于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因此在核心零部件上国外企业对我们高定价;由于我们缺乏核心管理,使得我们企业的运作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一个国家社会成本不合理,该国企业成本难以有竞争力,因为社会成本最终要分摊到每个企业的每个产品之中。 三、对大而不强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大而不强?在过去5年,笔者基于演化论和系统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大而不强”现象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主要结论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 1.战略定位不当

2020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研究报告

软件定义汽车,拥抱智能空间——2020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研究报告 创业邦研究中心

一、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二、智能汽车重点赛道分析 三、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

2020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研究报告 一、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能源、环境、安全及交通拥堵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智能汽车能够综合实现安全、节能、环 保及舒适行驶,提高交通效率,成为当前汽车产业的创新热点和发展方向。在信息化浪潮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正在向传统行业渗透,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进 程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一)智能汽车是“传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融合的产物 智能汽车是新时代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未来战略的制高点,它不仅是汽车本身的技术, 更是“传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融合的产物。智能汽车定义涵盖的范围较广,是指通 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信息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等新技术,实现车内网、车外网、车际网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信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 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能控制功能,与智能公路和辅助设施共同组成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 新一代智能出行系统。 智能汽车包含智能交互、智能驾驶和智能服务三大要素。其中,智能交互是抓手和入口,智能驾驶 和智能服务是输出的驾驶操控体验和服务体验,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的自动驾驶是必备功能,以网 联化为核心的智能服务是体验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切入点。 智能汽车三大要素 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智能汽车是多方共建的生态体系,以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为基础,包括车辆主体、驾驶系统 和服务体系,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相较于传 统汽车,智能汽车的核心区别在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和车联网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是智能化、网联化与平台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