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_陈金凤

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_陈金凤
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_陈金凤

史 学 月 刊 2005年 第3期

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

———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

陈金凤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7)

[关键词]东晋南朝;荆扬之争;雍荆之争;中间地带

[摘 要]东晋“荆扬之争”,不仅是门阀政治发展的结果,更是东晋守国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结果。南朝从刘宋开始为了加强皇权,派宗王出镇荆州,限制、分割荆州,以削弱荆州实力。但同时不得不大力强化雍州,以适应新的“中间地带”战略的需要。因此,随着荆扬之争的解决,雍荆之争或雍扬之争又出现。这表明方镇与中央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间地带”的军事政治形势。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5)03-0034-06

O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of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CH EN Jin-feng

(H istor y S tudy Cen ter,J iang xi Nor 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7,J iang x i,China)

K ey Words:Easte rn Jin and So uther n dynasties;scramble be tw een Jinzho u and Y ang zho u;scramble be tw een Y ongzhou and Jinzhou;the intermediate zone

Abstract:The“scr amble betw een Jinzho u and Yangzhou”w as no t only the re sult fro m the po litics of big families but also from Easter n Jin carr ying out the intermediate zo ne str ategy in order g o defend its state.F rom So ng of Liu's K ingdom, So uthen dy nasties beg an sending princes to g arrison Jinzhou,to restr ain and to cut apart Jinzho u in order to weaken Jinzhou,meanwhile,they had to str eng then Yo ngzho u so that it wa s fit fo r the new intermediate zo ne stra teg y.With the so lutio n of the problem o f the scramble betw ee n Jinzho u and Y ang zhou,it brought new pro blem o f the scramble between Yangzhou and Jinzhou o r Y ongzhou and Yang zhou.T he situatio n show ed the relation be tw een central a nd local autho rity to some ex tent,depended on the military and po 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zone.

东晋时期,所谓“荆扬之争”是指以荆州为主的方镇和以扬州为主的方镇之间围绕中央权力展开的政治军事争斗。东晋一朝,荆、扬关系多次出现紧张的情形。从建国伊始的荆、江二州牧王敦自武昌称兵向阙,到东晋末桓玄自江陵兴师东下而篡晋,无不显示出荆州势重及其左右东晋政局的特殊地位。对此,研究者一般认为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表现与结果。笔者以为,认识“荆扬之争”,以门阀政治为考察点固然有相当的道理,但仅仅从门阀政治的角度出发,或者把门阀政治作为荆扬之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不够全面,因为它更与东晋守国形势和“中间地带”①的守国方略密切相关[1]。

如所周知,立国江左的东晋,凭依荆、扬二州,划江而守。东晋要守国,不得不“任推毂于荆楚”,“委荆州为阃外”[2](卷66《何尚之传》)。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东晋将相”条曰:“以外寄方伯而不轻其权”;“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督七八州事,力量强,分天下半。自渡江迄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洪氏所论东晋荆州形势与用强臣之关系,甚有见地。晋廷选择镇荆州的主将,除考虑门第外,更主要考虑防敌要求。如镇荆楚的庾翼临殁,请求朝廷由其子爰之代其任。这种职位传递,本是门阀政治之惯例。然而,当政者何充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立,势弱则社稷同忧,所谓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岂可以白面年少猥当此任哉!”他提议改由桓温担任,理由是“桓温英略

①本文所谓“中间地带”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之

间军事上长期争夺与对峙的荆襄一带。关于“中间地

带”概念的论述,请参阅拙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间地带

论略》,《江汉论坛》2000年第3期;2000年武汉大学历

史系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

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3](卷77《何充传》)。当时丹阳尹刘提出,桓温出任荆州,其才固然足以稳定局势,但他有野心,此去将“不可复制”,因此“温不可使居形胜地”[3](卷75《刘传》)。朝廷权衡利害,终以桓温出镇荆州。桓温死后,当政的谢安重用桓冲镇荆州也不仅仅是从家族利益和平衡政治关系出发,更是出于北方前秦的军事压力[4]。简言之,用强臣镇守以重荆州是东晋守国的基本要求,甚至是不得不然的选择。诚如《晋书·明帝纪》卷末所云:“维扬作寓,凭带洪流,楚江恒战,方城对敌,不得不推陈将相,以总戎麾。”重荆州之举在维护东晋政权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淝水之战前夕,东晋在荆州方面有兵力十数万,在桓冲的指挥下,凭借江汉地理形势阻止秦军沿长江、汉水顺流而下,使谢安得无来自上、中游的军事威胁,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对付淮水一线的秦军。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是桓、谢二家或曰荆、扬二州共御外敌的结果。换言之,没有荆州的策应,东晋不大可能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东晋屡屡出现荆扬之争,缘于荆州强藩的长期存在。朝廷也曾试图削弱或控制荆州,然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它不仅仅与当时“王与马,共天下”式的政治结构分不开,更与荆州在南北分裂、对峙形势下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关。东晋要解决荆扬之争就必须削弱荆州,而要保卫政权的安全,又必须重荆州。研究者指出,兵强地广的荆州,曾多次对建康朝廷构成严重威胁,但一个强大的荆州,无论对于稳定门阀联合统治的东晋政权,还是对于防御北方攻侵,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方家指出,“一般说来,荆州还不至于对朝廷构成致命的威胁,而且总的看来它对朝廷的拱卫作用乃占主流地位”[5]。两害相权取其轻,东晋宁愿出现荆扬之争也不能或不敢削弱荆州。

南方政权要解决荆扬之争,前提条件是要解决长江中游地区对北方的军事防御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整个东晋时期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荆扬之争自然贯穿东晋门阀政治的始终。也正因为如此,荆扬之争遂被研究者认为就是门阀政治的产物。其实,荆州的要重,既然是南北分裂与对峙的形势造成的,那么,只要这一形势不变,荆州“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的地位就不会有多大变化,荆州“称兵跋扈”就有可能不断地出现,荆扬之争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继续下去[6](卷183《州郡十三》“古荆州”)。所以,表现为门阀斗争形式的“荆扬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只能算是东晋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副产品而已。

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建宋而皇权渐趋重振,日渐上升的皇权不愿意荆州跋扈的形势继续存在。又,晋末宋初,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军事争端,荆州受到严重削弱,当地有影响的门阀人物受到沉重打击;北方也自前秦瓦解后,重新陷入动荡中,暂时难以构成对南方的威胁,南北之间争夺中间地带的形势暂不存在。这些成为刘宋着手解决荆州问题的基本前提。

宋武帝刘裕总结东晋的某些门阀大族以荆州为根据地,控制上游强兵以压制建康中枢的经验教训,力图收荆州之权于皇室。故早在准备篡晋时,他就因荆州刺史刘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而先加诛讨。又因继任的司马休之“宗室之望,又得江汉人心”,他再次兴兵诛除[2](卷2《武帝纪中》)。刘裕立国伊始,即下决心整顿荆州,以解决“荆扬之争”。刘宋乃至南朝解决荆扬之争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派宗王出镇荆州[7]。《宋书·何尚之传》传末史臣曰:“江左以来……荆扬二牧,事同二陕。”盛弘之《荆州记》亦称:“自晋室东迁,王居建业,则以荆扬为京师根本所寄,荆楚为重镇,上流之所总,拟周之分陕,故有西陕之号焉。”这里的“分陕”取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夹辅王室之义[8](卷15《州郡志下》),强调的是以宗室分镇荆、扬。《宋书·南郡王义宣传》载,刘裕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宋书·临川王刘义庆传》亦载,“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规定必委派诸子及宗室镇荆州。宋武帝逝世后,文帝遵而行之,以彭城王刘义康为荆州刺史,而“总录百揆,兼牧畿甸”,却由王弘。平陆令河南成粲写信给王弘,以为“势之所重,非亲不居,是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权轴之要,任归二南。斯前代之明谟,当今之显微”。他认为刘义康“宜入秉朝政,翊赞皇猷”;竟陵王刘诞、衡阳王刘义季“春秋已长,又宜出据列藩,齐光鲁、卫”。王弘遂固请退位[2](卷42《王弘传》)。文帝遂以刘义康为司徒,总录百揆。王弘死后,他又以义康领扬州刺史。自刘义康入相,荆州则由江夏王刘义恭、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南郡王刘义宣次第出镇。刘宋60年间,任荆州者主要为皇子及宗室,除上列以外,

尚有宜都王义隆、衡阳王义季、临海王子顼、山阳王休祐、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武陵王赞等。异姓任荆州者只有谢晦、朱修之、沈攸之三人,而谢晦反对已掌握中央政权之宋文帝,沈攸之反对准备篡夺刘氏政权之齐高帝,皆据荆州起事后,失败而死。刘宋以宗王出镇荆州的政策,在齐、梁两代,也得到遵行[9](“东晋南朝地理形势与政治”条)。刘宋以宗王出镇荆州,是在晋宋之际门阀势力走向衰落、皇权得到加强的政治背景下出现的,宗王出镇使东晋高门雄踞上流与建康中枢对峙的时代由之而终结[10](p186)。但是当时宗王出镇荆州的政策与做法,只是形式上实现荆、扬一体,使荆州基本上成为中央王朝的支持力量,它并不能彻底地解决荆扬之争。宗王与中央矛盾的出现,这又成为新形势下的荆扬之争。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南郡王刘义宣以及臧质、鲁爽等举荆州军叛乱即是明证。

二是分割荆州[11](p90~93)。永初二年(421),刘裕下令限制州府将吏人数,一般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荆州府待遇虽特殊,置将亦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万人。这种限制方法虽对荆州力量有所削弱,但作用并不十分大,荆州依然保持着强于他州的优势。因为荆州在六朝时期的重要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军事、政治地位上,即在于其“居上流之重”的战略位置,“地广兵强”的军事实力,辖区广大、人力物力雄厚的经济基础。所以要解决荆扬之争,关键是要削弱荆州的军政实力,分割其行政区域。分割荆州,始于晋惠帝之分荆扬十郡立江州,湘州则为晋怀帝永嘉元年分荆州七郡江州一郡而成立,成帝时又罢入荆州。刘宋效法西晋分荆故伎,首先分荆州十郡置湘州。刘宋之世,荆、湘屡分屡合,据《宋书·州郡志三》,湘州宋武帝永初三年立,文帝元嘉八年省;十六年又立,二十九年又省;孝武帝孝建元年又立。荆、湘分合的背景虽颇为复杂,但总的历史情形是,分是为了削弱荆州,利于朝廷对荆州的控制;合则是为了强大荆州,以利于抵御外敌和进行北伐[12]。以合为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伐失败,并失河南重镇滑台、虎牢等,使北魏得以窥伺刘宋淮河之地。元嘉八年,宋文帝省湘入荆,即由此而加强上游的防御力量。元嘉二十七年,北魏拓跋焘大军南侵,破坏刘宋江北六州,“元嘉之政衰矣”[13](卷126“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条)。二十九年,文帝欲乘拓跋焘死亡之际北伐,为加强荆州力量而并省湘州,当时荆州一地即有甲士四万出征。正因为荆州对于抗御北方、维护南方有重要军事作用,所以晋末宋初的刘裕、刘义隆父子在努力削弱荆州的过程中,有时反而又不得不恢复它原来的版图和实力。宋孝武帝是以方镇武力入主建康的,故对强藩格外提防,特别致力于削弱荆州。孝武之世,荆州版图一削再削,东晋以来的荆州都督区至此已稳定地一分为四,即荆州、湘州、雍州、郢州四个都督区。雍州系宋文帝时割南阳、襄阳等五郡而设置,盖辖原荆州北部地。郢州系宋孝武帝所置,其所辖江夏、竟陵等地,本荆州西部地,其督区包括豫州、司州的两个郡(南齐时为都督郢、司、寿三州),并自立于荆州统府之外。新设置并脱离荆州统府的郢州,亦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处荆扬之间的战略势位,也对荆州形成制约。此外,宋孝武帝时还废除了兵力可观的南蛮校尉府。这些政策与措施,影响到荆州建置和军事配置,进而影响到荆州内部的力量关系乃至荆扬关系。荆州一分为四,实力大损。这固然有利于朝廷对于荆州的控制,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严重损害了荆州稳定地方特别是对外防御的能力。《宋书·何尚之传》述及此事称:“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至是并分,欲以削臣下之权,而荆、扬并因此虚耗。”《宋书·夷蛮传》云:荆、雍州蛮“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又云:“时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蛮为寇,诸郡民户流散,百不存一,太宗、顺帝世尤甚。虽遣攻伐,终不能禁,荆州为之虚敝。”可见,随着荆州实力的削弱,已难以维持南朝西部地方秩序,更毋说抵御北方强敌。南朝的国防安全受到挑战,以致何尚之有“复合”荆州之议。刘宋致力于削弱荆州,“矫枉过直”,“阃外之寄于斯而尽”[2](卷66《何尚之传》)。

然而,在中国南北分裂对峙的形势下,汉沔一线的阃寄功能其实是不能削弱的。随着北方拓跋魏的兴起与强大,兵锋南指,南朝逐渐承受着北魏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为了能有效地防御北朝的攻击,必须构筑新的中间地带,这个新中间地带的中心就是襄阳。

襄阳地处汉水上游,北接南阳盆地,南连江汉平原,距江陵步道只有五百里。其东有大洪山、桐柏山,其西有武当山,皆峰峦叠嶂,艰险难行。而自襄阳北溯汉水或间道出南阳可趋河洛,南经汉水谷地即抵江陵,顺汉水而下又直达江夏。因此,

襄阳自古以来一直是荆豫地区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的噤喉,在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云:“襄阳,荆楚之旧,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洛河,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险峻,水路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3](卷73《庾亮传附庾翼传》)东晋时经营荆州,在一定意义上是经营襄阳[14](p131~139)。

东晋时期,襄阳地区是北方流民南下迁徙的集中聚散地之一,遂“因其所思,以安流民”[15](卷168《州郡部》十四引《南雍州记》),于此侨置雍州。当时雍州归属于荆州辖下,并无实土。然雍州自侨立之初,刺史便带“都督司、雍、梁、秦四州诸军事”或“督雍、梁、沔中九郡诸军事”等军号;入宋以后,雍州刺史多加号“监(或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襄阳、竟陵、南阳、顺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对汉沔军事区的督辖范围逐渐固定于四州六郡。显然,雍州刺史是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沔一带的军事首脑。从这个意义上说,雍州在军事上独立于荆州。荆、雍州在行政、军事上的这种权力交错的矛盾,显然不利于雍州作为中间地带的方镇发挥较大的政治军事作用[16]。因此,几乎与削弱荆州同时,刘宋开始着力经营雍州。

首先,实现侨置雍州实土化。《宋书·州郡志三》载:“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寓在诸郡界。”此次从荆州分割“实土四郡”,让雍州“实土化”,是为了文帝“经略关河”目标的准备步骤。但这只是临时的措施,襄阳雍州的行政地位还没有得到中央的承认。随着襄阳作为汉水中游中间地带中心地位的确立,“孝武大明中,又分实土以为侨郡县境”[2](卷37《州郡志三》)。

雍州是流民集结的区域,而一直以来,雍州刺史对本州流民无统御权,这对雍州军政能力的发挥无疑是极大的限制。因此,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秋七月,“土断雍州诸侨郡县”,主持者是雍州刺史王玄谟。《宋书·王玄谟传》称:“雍土多侨属,玄谟请土断流民。”王玄谟不久前曾作为北伐前锋亲身体验到惨败的滋味,来雍州赴任后,立刻认识到雍州二重支配体制的弊端。为再图北伐,遂专心致志于强化襄阳的军事体制,决心推行实土化土断,从根本上纠正荆、雍权力交错的弊端[17]。然而,土断触动了襄阳地方大族的权益,遭到朝中实力派雍州大族领袖柳元景的强烈抵制,进展颇不顺利,一度“百姓不愿属籍,罢之”。甚至“民间讹言玄谟欲反。……元景弟僧景为新城太守,以元景之势,制令南阳、顺阳、上庸、新城诸郡并发兵讨玄谟”[2](卷76《王玄谟传》)。最后,孝武帝在坚决支持王玄谟土断的同时,又对襄阳大族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事态才平息下来[16]。经过此次土断,刘宋政府比较彻底地调整了雍州地区的郡县区域,加强了雍州对周边的控制,从而巩固了它的西部边界,并为以后齐、梁时期雍州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学者安田二郎指出:“东晋初年以来,一直到南朝各个王朝,反复推行的土断政策与对华北诸政权的积极军事行动密切相关。”[17]孝武帝大明年间的雍州土断,即因于此。

其次,扩大雍州的军政职权。入宋以后,雍州刺史例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荆州竟陵、随二郡(此二郡后属郢州,再后随郡又自郢州划属司州,但仍属雍州督区),还兼领宁蛮府。元嘉二十二年(445)武陵王刘骏(即后来的孝武帝)出镇雍州,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开皇子重镇雍州之例。而在皇子出镇时,雍州督府不再属于荆州统府。竟陵王刘诞赴任时,“罢江州军府,文武悉配雍州”,又“湘州入台税租杂物,悉给襄阳”[2](卷75《竟陵王诞传》)。刘宋积极加强雍州实力,也是为预定次年的北伐作准备。这种强化政策取得了成效,元嘉二十七年刘宋北伐遭受到惨败,但只有襄阳方镇军队以健斗著称。继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分荆州郡县并于雍州之后,孝武帝又分实土与侨郡县;又免军户置永兴、安宁二县,立建昌郡;减轻“伐蛮”之家的租税。这些措施使雍州襄阳成为新江北大镇。何德章先生认为,孝武帝是依靠雍州地方武装上台的,故他对雍州特别照顾[18]。笔者以为,孝武帝重视雍州,原因是雍州已代替荆州成为北防重镇,实为国防安全计。

其三,加强雍州的经济建设。元嘉年间,数任雍州刺史、守、令对此地进行了积极的经营和开发。元嘉五年,张邵镇雍,“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亩,郡人赖之富赡”[2](卷46《张劭传》)。八年,刘道产治雍,在镇十一年“善于临民,在雍部政绩尤著。蛮夷前后叛戾不受化者,并皆顺服,悉出缘沔为居。百姓乐业,民户丰赡,由此有《襄阳乐歌》”[2](卷65《刘道产传》)。二十二年,刘秀之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2](卷81《刘秀之传》)。这些积极开发措施,使当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也是雍州在朝廷心目中地位日益升高的一个前提条件[16]。

其四,大举伐蛮,以进一步增强雍州的人力物

力,并借此稳定地方秩序。关于这点,诸方家多有精辟的论断,不再赘述。

刘宋实行强雍方略,构成了以汉(沔)水中游的雍州为中心,包括汉水下游的竟陵、随郡和汉水上游的梁、秦二州在内的强大而稳定的对北防御体系。质言之,南朝强雍的目的,一是分割荆州,二是代替荆州承担对北方的防御任务,其中后者占主导地位。以前正因为没有处理好襄阳作为中间地带的问题,故荆州分割总是不彻底,部分区域屡分屡合。一方面是弱荆,一方面是强雍,此降彼升,使荆雍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朝初期的荆州仍是督区广大的统府,如元嘉初刘义康出镇荆州,即以骠骑将军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南朝的好几位皇帝,都曾有过出镇荆州的经历,因而荆州仍具相当实力,在上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当建康出现权力之争,或者建康、江州出现事变,荆州的向背仍相当重要。自孝武帝分割荆、江等州立湘州、雍州、郢州后,建康上游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东晋时,荆州、建康以长江相连,荆州军可以沿江而下,有顺流之势。建康上游,朝廷只有江州可以为屏蔽。孝武帝立郢州后,郢、江两州分据南北两岸,钳制大江。随着雍州、郢州的崛起和独立于荆州,使荆州在和扬州的对抗中往往受到雍、郢的掣肘,甚至取决于他们的向背。《南齐书·张敬儿传》载,刘宋末年,萧道成因张敬儿人位既轻,“不欲使为襄阳重镇”。敬儿“乃微动太祖曰,沈攸之在荆州,公知其欲何所作?不出敬儿以防之,恐非公之利也”。道成乃笑而命敬儿为雍州。当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十万、铁甲二千顺流而下,受阻于郢州时,雍州张敬儿军却已攻下江陵,断其归路,终致沈攸之失败。总之,荆州自刘宋元嘉中,屡为朝廷分势削弱以来,至沈攸之乱后,不再以强藩介入荆、扬之争[19]。南朝内部的政治斗争,遂由东晋以来的荆扬之争演变为雍扬之争或雍荆之争。

雍州作为南朝汉沔防御体系中的头号重镇,拥有北方流民和蛮族作为兵源基础,它本身既拥有较强的军政能力,又节制司州及荆、郢二州,因而雍州就常为重兵所聚。史称“郢州控带荆、湘,西注汉沔;雍州士马,呼吸数万”[20](卷1《武帝纪上》),“雍部有戎马之饶”[20](卷11《张弘策传》)。这种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基本能抵御北方的进攻,对内则构成“荆州本畏襄阳人”的军事政治形势。

《梁书·武帝纪上》记南齐永元二年(500)冬,雍州刺史萧衍秘密集聚兵力反齐,齐帝东昏侯萧宝卷暗中遣使西上,“使过荆州就行事萧颖胄以袭襄阳”。“及山阳西上,高祖谓诸将曰:`荆州本畏襄阳人;唇亡齿寒,宁不暗同邪?我若总荆、雍之兵,扫定东夏,韩白重出,不能为计。况以无算之错主,役御刀应敕之徒哉?我能使山阳至荆,便即授首,诸君试观如何。'”同书《萧颖达传》记席阐文言亦称:“江陵素畏襄阳人。”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注意到上述《萧颖达传》所说“江陵素畏襄阳人”一语,并以东晋南朝政治历史规律为背景给予了解释:“西晋末年中州扰乱,北人莫不欲南来,以求保全。当时具有逃避能力者自然逐渐向南移动,南阳及新野之上层士族,其政治社会地位稍逊于洛阳胜流如王导者,则不能或不必移居江左首都建业,而迁至当日长江上游都会江陵南郡近旁一带,此不仅以江陵一地距胡族势力较过远,自较安全;且因其为当日长江上游之政治中心,更为占有政治上地位之人群所乐居者也。又居住南阳及新野地域之次等士族同时南徙而至此区域。此两重人之性质适与长江下游居住京口晋陵一带北人相似,俱是有战斗力之武人集团,宜为居住江陵近旁一带之文化士族所畏惧也。”何德章先生《释“荆州本畏襄阳人”》一文认为,“江陵素畏襄阳人”或“荆州本畏襄阳人”一说之所以产生,主要因素不是两地民风劲悍与懦弱对比的结果,而是由于南朝时以江陵为中心的荆州与以襄阳为中心的雍州政治地位升降造成的。换言之,“荆州本畏襄阳人”这一现象,是在荆州与雍州实力对比中逐渐劣于雍州的情况下产生的。结合陈、何两先生的观点,笔者拟从“中间地带”的角度对萧衍起兵雍州一事再略作说明。

雍州及其所督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处于中间地带上,其民众深受战争环境影响,俗尚骑射,民风强悍。《南齐书·张敬儿传》:“南阳冠军人也。……敬儿年少便弓马,有胆气好射虎,发无不中。南阳、新野风俗出骑射,而敬儿尤多膂力,求入队为曲阿戍驿将,州差补府将,还为郡马队副,转队主。稍官宁蛮府行参军。跟随同郡人刘胡领军伐襄阳诸山蛮,深入险阻,所向皆破。又击湖阳蛮,官军引退,蛮贼追者数千人,敬儿单马在后,冲突贼军,数十合,杀数十人,箭中左腋,贼不能抗。”《梁书·曹景宗传》:曹景宗“新野人也。……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众骑趁鹿,鹿马骑射,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

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父)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射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及贵)谓所亲曰: `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甜如甘露浆。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此种事例甚多。

另一方面,襄阳是晚渡北人流亡的主要区域,由于南朝中央权力的排斥或贬抑,晚渡北人不得不盘桓于作为中间地带的襄阳。但他们并不甘心,冀以军功或附庸明主而飞黄腾达。萧衍为雍州刺史,曹景宗“深自结附,数请高祖临其宅。时天下方乱,高祖亦厚加意焉”[20](卷9《曹景宗传》)。襄阳人柳庆远被辟为雍州别驾从事史,以为“方今天下将乱,英雄必起,庇民定霸,其吾君乎”,因“尽诚协赞”。萧衍起兵,柳庆远“常居帷幄为谋主”[20](卷9《柳庆远传》)。当地士人之外,雍州地方官亦为萧衍所倚重。王茂为雍州长史、襄阳太守,与萧衍结为兄弟,起兵大破东昏军,勋列第一,足见萧衍起事实赖雍州人士[9](“南朝东南内地之位置”条)。而萧衍之所以能如此接纳人士,积蓄军力,准备造反,都与萧氏利用自己在中间地带拥有特殊的军政职权有密切关系。

对比沈攸之、萧衍不同结果的两次举事,雍州在南朝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而后来侯景之乱时,荆州萧绎的方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先解决来自湘州、雍州的威胁,逼走郢州的邵陵王萧纶,然后才全力平乱。但也正因为雍州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雍州萧联合西魏攻破江陵,使梁元帝的荆州政权一朝覆灭。

总之,伴随着东晋南朝强荆—弱荆—强雍的政策变化,东晋南朝形势遂由“荆扬之争”变为“荆雍之争”或“雍扬之争”,这不只是门阀政治或皇权政治运作的结果,而且还是由中间地带的军事政治形势决定的。雍州地位上升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它已经代替荆州成为新的中间地带。随着南北中间地带争夺的进行,南朝自然会大力加强中间地带的力量,而中间地带的军事力量总是能压制非中间地带的力量。有野心的权势人物往往会因此而求更大的权益。所以荆扬之争解决了,雍扬之争或雍荆之争又开始出现。笔者以为,只有中间地带消失,才可能解决类似“荆扬之争”的军事、政治问题。同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具体比较全面地解释“荆扬之争”的情形为何贯穿于整个六朝的历史始末。

【收稿日期】 2003-11-06

【作者简介】 陈金凤(1969—),男,江西万载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

【责任编辑 龙 田】

参考文献:

[1]陈金凤.试论东晋守国的中间地带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

2001,(4).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陈金凤.桓冲、谢安与东晋皇权政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2).

[5]杨德炳.谯国桓氏与淝水之战[A].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十四辑[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6]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鲁力.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A].魏晋南北朝隋唐

史资料:第十八辑[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9]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牟发松.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史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9.

[11]章义和.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2.

[12]薛军力.刘宋初期对强藩的分割[J].天津师大学报,1995,

(5).

[1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5]李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6]张琳.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

[A].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五辑[C].武汉:武汉大

学出版社,1997.

[17]安田二郎.刘宋大明年间的襄阳土断[A].湖北历史文化论

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18]何德章.宋孝武帝上台与南朝寒人之得势[J].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1990,(3).

[19]何德章.释“荆州本畏襄阳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C].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20]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 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二、内容探究 (一)东晋的兴亡 师:西晋的统治阶级腐朽不堪,在晋惠帝时出现“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采取压迫政策,最终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的统治就此结束。第二年,东晋建立。 师:阅读课本中“东晋的兴亡”的相关内容,思考:第一,东晋是如何建立的?第二,如何理解“王与马,共天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1)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地主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地主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3、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影响 【教学难点】 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江南美景的图片和,播放视频《江南美景》。 教师:同学们,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那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 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明 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问题:司马睿在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你们听过“闻鸡起舞”的故事吗?故事主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如此勤奋练舞? 展示:教材83页的相关史事,请学生阅读和回答问题。 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东晋初年,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祖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练习题及答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 2.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睿 D.司马腾 3.在南朝的四个王朝中“疆域最大,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的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5.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建业 6.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 (1)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

(2)北方人民迁往江南的原因是什么?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1.东晋初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 ) A.司马昭和王莽 B.司马炎和王维 C.司马睿和王导 D.司马睿和王猛 2.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 A.东汉 B.东吴 C.西晋 D.东晋 3.南朝历史始于公元420年,止于公元589年,历经四个王朝,南朝是指( ) A.我国历史上四个大一统的朝代 B.我国南方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 C.我国南、北方并存的四个朝代 D.我国南方地区并存的四个朝代 4.下列政权中都城设在今南京的是( ) ①东晋②南朝时期的宋王朝③南朝时期的齐王朝④南朝时期的梁王朝⑤南朝时期的陈王

朝⑥三国时期的吴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魏灭蜀②东晋建立③西晋灭吴④西晋建立 A.③①②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 ①江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争较少,相对稳定③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④大批北人南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8.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你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无答案)

利津县初中历史七上第十八课导学案 课题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 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型新 授 时间月日(星期) 成果目标1.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 2.通过了解东晋、南朝外部环境和统治政策的变化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阅读、理解、归纳史料,逐步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要素问题与活动规则与评价 情景导引请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 江南? 思考:江南好在何处? 活动自评: 在诵读中,学生感受江南 之美,为探求江南地区开 发塑造氛围。 思维对话问题一:回顾三国—西晋的演变,了解西晋灭亡到东晋建立的更替 活动一:观看课件演示三国两晋的更替,通过“王与马,共天下” 的历史现象,思考东晋统治表现出的特点? 问题二:了解东晋演变过程中重大事件、影响 活动二:通过课件展示,把握节点:士族政治、祖逖北伐、淝水之 战、东晋灭亡。 问题三:南朝是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 活动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宋齐梁陈前后更替,均定都在建康,史 称南朝。 问题四:阅读材料,指出两个时期的江南有何不同?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 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活动四: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 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一:阅读教材和史料, 明确司马皇族在政军方面 依靠王导家族的特点。能 根据教材准确解释+2分。 活动二:结合教材第82-83 页,能联系淝水之战使东 晋消除军事威胁,稳定政 局。明晰东晋建立灭亡的 准确时间+2分 活动三: 知道宋齐梁陈的更替,都 城均在建康,合称南朝+1 分。 活动四:能准确描述两个 时期江南的不同?从劳动 力、生产方式、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表现、贫富程度 等角度,加以合理解释+2 分 活动五:从北人南迁、自 然环境、统治政策、社会 局势、耕作技术等角度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 开发》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南宋时,南方已经超过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导致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经济因素是() A.统治者采取恰当的政策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D.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3.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与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A.八王之乱B.祖狄北伐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5.“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A.曹操B.王导C.祖逖D.王敦 6.在《农耕图》中同时有扬场和插秧两种场面出现直接说明() A.江南人们劳动的辛苦和繁忙 B.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劳动人民的勤劳 D.南方已有双季稻 7.东汉末年,大批北方民众南迁,他们主要定居在() A.四川地区B.岭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淮河中下游地区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是()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9.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大量田地被开垦②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生产使用粪肥④南方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下列有关东晋南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B.南朝的第一个政权是“宋”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1.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宋书》)。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12.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3.《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D.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14.“(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A.秦朝B.西汉C.东晋南朝D.周朝 15.(题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原因包括()①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佛教的传入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江南地区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港口初中汪传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胡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 3、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4、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通过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266年--316年) 1、西晋的兴亡 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而亡? 统治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内迁 总结:首先,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其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出示:《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与迁徙方向》。生找出内迁五个少数民族的分布。 2、内迁的各族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 出示:司马睿。生答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东晋与前秦。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少有的安定。此后,苻坚急于统一全国,大举进攻东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题 新人教版

材料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中国古代史上,司马这一姓氏曾涌现出众多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请你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这一姓氏中的“他”是谁? (1)“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2)“他”是三国时期的大将,曹丕死后,他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3)“他”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成为西晋的第一位皇帝。 (4)西晋灭亡后,“他”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请回答: (1)这两段材料中关于江南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二的描述,说明其影响。

3.约7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到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约7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主要遗址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2)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说一说人口迁移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1)司马迁。 (2)司马懿。 (3)司马炎。 (4)司马睿。 2.(1)材料一描述江南地多人少,经济落后;材料二描述江南经济发达,景象繁荣。(2)因为汉朝时江南尚未得到开发,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加上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起来。 (3)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1)河姆渡遗址。特征:河姆渡人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 (2)自然条件优越;南迁人口补充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江南战乱较少,相对稳定。 (3)带来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

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优秀教案

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能够说出北方人口南迁和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 2.通过归纳江南开发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利用“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培养学生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探索研究,理解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并分析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江南开发的史实,认识到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文明生产的重要承担者,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通过了解北方农民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是江南得以开发的重要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 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江南经济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东晋南朝政权的更迭 (1)东晋的建立 西晋灭亡后,317年,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健康(南京),史称东晋。 (2)南朝的更迭 420年,大将刘裕灭东晋,国号为“宋”。继宋之后,南方又经历了齐、梁、陈三朝,四朝均定都建康,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教师利用以下图示引导学生理清政权更替的情况。

蜀↘↗十六国(北方及西南) 魏→西晋(280年统一) 吴↗↘东晋(南方)→宋→齐→梁→陈 2.北方人口南迁 教师(结合“东汉至东晋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从西晋中期开始,出现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浪潮。中原人口除主要流向南方外,还有一些迁徙到辽河流域,部分迁移到河西走廊。 提问:西晋中期后,为什么会出现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的现象? 明确:中原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江南相对稳定。 教师补充其他原因,如自然灾害严重等。 3.江南的开发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孙吴开发江南的情况。 (1)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 教师:江南地区经过孙吴、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开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提问: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降水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④南北人民的辛勤劳作。⑤江南地区相对比较稳定。 (2)江南开发的情况 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江南得到了开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江南开发的情况:①农业:铁农具普遍使用,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的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品种增多。②手工业:冶铁、烧瓷、造纸等技术水平也明显提高。③商业:商业也有一定发展,长江中下游出现一系列商业城市。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人口迁徙和江南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要重点把握江南的开发。 【作业布置】 收集材料,分析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和具体情况。

初中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教材解析 本课主题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下设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与本单元前两课“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相顺承。 本单元的历史特点是“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族人民南迁,都推动了民族交融。本课讲南方的政权发展和民族大交融情况,与下一节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交相辉映。 教材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讲“民族交融”的史实,政治方面叙述南下的士族与当地的士族与庶族的政治发展情况,经济方面叙述北方人的南迁和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的表现,突出了单元的主题。与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将东晋和南朝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补充,使得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加完整。 三、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空观念、读图能力和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所涉及的东晋南朝政权更迭和相关政权的社会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时间轴、地图和文字史料中获得信息,发挥课堂的主人翁作用。 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需要做到历史史料生活化,引导学生由浅入 深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通过对比史料和呈现史实来让学生理解“民 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样,教师由常见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

文物等材料,感悟和了解具体的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概念,理解教材内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史料,学生能够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2)通过探索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问、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2)通过对江南地区发展的研读,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 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从中了解经济格局的变化。 五、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东晋的兴亡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是本课重点;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本节课的难点是“王与马,共天下”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本课在第一目和第二目宜采用表格式方法,引领学生明确朝代的起止、政治特点、阶段的重大事件;第三目主要采用材料研习法,通过多媒体史料呈现的方式,在史料研读中比较秦汉时期和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江南地区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搜集资料,学习微课,能够讲述东晋兴亡概况;能够解释“王与马,共天下”现象的原因;讲述祖逖中流击楫、闻鸡起舞的故事。 目标3:结合地图,指出南朝:宋齐梁陈的地理位置,知道南朝政权更替,说出宋、梁时期的社会状况。 目标4: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学习微课,对比江南地区的不同,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列举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总结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归纳民族迁徙的影响;联系现实思考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 东晋的兴亡 1.背景:316年,内迁的人灭掉西晋。 2.建立:317年,重建晋王朝,以为都城,史称东晋。3.发展:东晋初年,曾收复以南的部分地区。 4.兴盛:东晋在中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南方政权相继出现、齐、、陈四个王朝,都在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败:梁武帝萧衍时,政治日益败坏,南北实力对比中,处于明显劣势。 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东晋后期: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原因。 ①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带来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优越。 ③社会比较安定。④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2)表现。 ①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兴旺和城市繁荣:是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合作探究 任务二:【小组探究】学习微课: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讲述东晋的概况;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习题 含答案

第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316年,内迁的________人灭掉西晋。随后,皇族________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______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21*cnjy*com 2.东晋社会:司马睿政治上依靠__________,军事上依靠________;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____________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东晋灭亡:________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概念:420—________年的170年里,中国__________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________、梁、________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社会:________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______________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________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________失陷。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2·1·c·n·j·y 知识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________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________;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来源:21cnj*y.co*m】 2.表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__________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__________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____________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商业和__________繁荣,____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出处:21教育名师】 1.“王与马,公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A.西汉B.东汉 C.西晋D.东晋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睿和司马炎 3.东晋是西晋皇族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它存在的时间是() A.316—420年B.316—589年 C.317—589年D.317—420年 4.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A.宋B.齐 C.梁D.陈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并提出问题:这一时期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请学生思考问题,进而顺利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师展示以下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史料,得出:南朝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替,但是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安定;统治者兴修水利工程,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民生;北人南

迁,又一次人口的迁移给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等;江南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较热,本身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 (二)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教师出示史料,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并提出问题: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农业上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课本并分析史料后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得到推广,使荒地变成了肥力较好的农田。 教师补充《晋书·食货志》当中关于东晋后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形的史料记载,并提问:南方农业的发展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归纳得出:五岭地区种植了“三熟之稻”,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使得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保障了百姓的粮食所需。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养蚕缫丝和瓷器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在手工业上又有哪些表现呢?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手工业上,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很有特色。 教师补充:此外,在织布、冶铸、造船、造纸和制盐等方面也都有显著的发展。

【培优练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培优练习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刘影 一、选择题 1.“(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 A. 统治者施行仁政,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B. 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 C. 南北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D. 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经济有新的发展的原因是() ①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②北民南迁,社会相对安定③统治者重视④人民的辛 勤劳动⑤统治者与人民共同劳动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 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4.历史上把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有一个城市相继被六朝定为都城,有“六 朝古都”的美誉,它就是今天的() A. 西安 B. 洛阳 C. 北京 D. 南京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材料四南朝宋文帝大力劝(勉励、鼓励)课(督促)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 ——南朝沈约《宋书·文帝纪》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张骞第一次通西域是哪一年?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2)根据材料二写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情况如何?当时全国经济重心在哪里?(3)根据材料二、三,说说从汉朝到南北朝,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至少写两点)(4)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回答三点) (5)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

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上述诗文在怀念江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你知道“江南”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 二、讲授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2课时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晋南朝的政局 2、初步了解我国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史称。 2、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历史上总称。 3、东晋中期(4世纪后期),族建立的政权基本统一了地区。 4、383年,前秦和东晋在大战,此役东晋以少胜多,打败秦军,淝水之战使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5、、和都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福建、和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6、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南方的也得到显著发展,技术有了提升,技术进一步改进,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也发展迅速,瓷器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用具,尤其是,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二、课堂学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三: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南方经济有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可以从自然条件、人口方面、技术条件、社会状况分析) 课堂练习 东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 B、司马睿 C、司马懿 D、司马昭 2、下列几次战役与淝水之战相似的有()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 A、黄河流域的开发 B、西部地区的开发 C、三国鼎立的局面 D、江南地区的开发 4、下列关于东晋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稻田里开始使用粪肥②小麦的种植得到推广③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④发明了灌钢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至少3点) 四、课后作业作业本-----《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概况:420—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复习提纲

人教2019部编版历史七上复习提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政治统治篇——江南地区政权更迭 1、东晋的建立: ⑴时间:317年 ⑵建立人:司马睿 ⑶定都:建康(今南京)。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北伐: ⑴代表:祖逖(ti);相关成语(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⑵结果:未能恢复中原。 ⑶失败原因: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

4、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东晋灭亡:420年,政权落入武将刘裕手中,东晋灭亡。 6、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 ★★六朝古都----南京【三国东吴叫“建业”;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叫“建康”】 ★★南朝中领土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哪个政权?答: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中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原因:宋武帝、宋文帝时赋轻役稀、民殷国富、社会安定。】;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

★★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的原因是什么?答:梁武帝萧衍时政治日益败坏,并发生叛乱。 二、经济发展篇——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材料研读】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贷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答: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秦汉时北方经济超过南方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秦汉时,北方黄河流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方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解读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三国历史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中哪一国地处今天的江南地区?它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关系吗?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写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峰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汉朝以后,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东晋的兴亡 自主阅读课本P82~83内容,完成第1题。 1.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 (1)317年,司马睿,建康; (2)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3)“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知识模块二 南朝的政治 自主阅读课本P83~84内容,完成第2题。 2.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繁更替的?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 (1)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南朝) (2)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知识模块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主阅读课本P84~85内容,完成第3题。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1)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原因。 板书设计: 江南开发?????原因表现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