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8399426.html,

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作者:丁莹

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影响。通过介绍其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功能对等的评价与影响,使读者对尤金的翻译理论有更明确的把握。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翻译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2011),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曾师从著名

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弗赖斯。他学识渊博,涉猎范围十分广泛,精通多种语言,曾长期供职于美国圣经公会翻译部,主要从事《圣经》,翻译和修订的组织工作,以及《圣经》译员的培训和理论指导,有着非常丰富的翻译培训和讲学经历。他是一位多产的语言和翻译理论工作者,共发表过文章250多篇,著作40多部,其中学术影响较大的有《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语言结构与翻译:奈达文集》(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Essays by Eugene A.Nida)、《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等。他是迄今为止美国翻译理论界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是中国介绍得最多的一位西方翻译理论家。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他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交际的目的是清楚地传递信息,使得交际双方能够沟通,因此,翻译首先要译意。由于不同的语言表示形式各异,因此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奈达的所有翻译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展开的。

关于翻译的性质,他先是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目的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传统的翻译方法是以形式为标准的翻译,运用这种方法的译者认为,各种语言大致是相似的,译者可以从一种语言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种方法一般被称为“形式对应”,也就是重点要放在原文或源语的表达形式上,译者尽一切努力从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奈达认为一个称职的译者,应该经过一个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的过程,把重点放在原文的内容上,力求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趋于一致,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中心。他说:“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

比较。换句话说,要判断某个译作是优还是劣,是合格还是不合格,我们必须以读者的客观

反应,而不是以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为衡量标准。”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