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树立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树立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树立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树立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其教育质量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文章提出要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特色化的现代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落实这一要求,高等教育责任重大。坚持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创新。

近几年全国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

化的基本目标,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这种规模持续扩张势必会引起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的担忧。如何协调解决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评价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标准来审视质量问题,也就是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质量观。

一、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启示

国际高等教育近几十年发展的历程已经表明:一个国家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如,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的社会需求以及为之做出最好适应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它不仅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而且使大众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英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传统高度的选择性和单一的学术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英国曾用传统的大学学术标准要求规范所有高等学校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简单地扩大为大众化教育的质量标准,不管何种类型的高校,都按统一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来要求,结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孙彩霞李占稳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上,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育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关键词】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1347)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彩霞(1957 ),女,河北清河人,衡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 李占稳,衡水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高教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地方院校在高等院校总数中约占70%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把地方院校打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并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 高校定位指一所大学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一所“错位”的高校,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 (一)地方高校的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地方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标准和服务方向的具体内容。地方高校作为大众化阶段的一种特别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 被关心,这样就不会在阳光下产生阴影。首先新生刚到校时,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去了解学生的到校情况,会使学生有一种见到老师有又回到家的感觉。感到老师的的亲切关怀而觉得温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新生抓起,鼓励学生要热爱学习。在第一学期期中的一段时间,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对前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行为等方面表现做分析、点评,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发扬长处,继续努力。其次,在期末考试阶段到学生放假离校的一段时间,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困难,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这些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总有关心他的人,使小爱变大爱。 七、协助班级做好学生的考核评比工作 考核评比工作涉及到学生利益及荣誉,诸如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工作应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辅导员因充分重视和尽力做好对学生帮教工作。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级体。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融洽的和谐的关系,那么对于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的动力和积极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努力创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社会赋予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目前微博用户中学生已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微博的实时交互功能比较强大,且信息交流更具便利性,这就给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新媒体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利用这样的新媒体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性和参与性,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关注,这也能快速从辅导员的说教式管理转变为互动式管理,这样的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面对面的难言情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日常的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劳动辛苦的付出,而更多的是心血与情感的投入,因为他承担的是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优秀的辅导员是以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学尧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9 · 291 ·

成人高等教育的个适性质量观

成人高等教育的个适性质量观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个适性,是指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满足受教育者个体需要的特性;成人高等教育的个适性质量指的是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满足受教育者个体需要的程度——包括满足个体需要的层次的高低以及个体需要得到满足的比例的大小,它是反映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特征;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包括就业需要、岗位工作需要、发展需要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等;衡量个适性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受教育者个体为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活动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程度;个适性质量评价,应当与外适性质量评价相结合来开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个适性质量;受教育者个体;需要 一、对个适性质量的基本认识 传统的质量观,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显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国外的各种各样的质量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人中国,传统的质量观正在受到各种新的质量观的冲击和挑战。适用性质量观,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适用性质量观,最早源于产品质量管理领域。1951年,美国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M·朱兰,在其出版的《朱兰质量手册》中提出:“质量是一种适用性,而所谓适用性(Fitness for use)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适用性质量观由此诞生。多年以来,适用性质量观始终深刻影响着世界企业界以及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并且已经开始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产生广泛的影响。准确把握适用性质量的内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高等教育界,适用性质量观大致又有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之分。其中,内适性质量观立足于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或者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需要来解释教学质量,其特点是“以学校为中心”,“强调学校系统的内在逻辑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外适性质量观“以市场为中心”,“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而个适性质量观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 这同样适用于对成人高等教育适用性质量的表述——与之相对应的,恰恰就是与教育活动相关之各实体(成人高等学校、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在这里,笔者就其中的个适性质量观做进一步的分析,希望有助于理解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真正内涵。 朱兰所提“产品”一词,在ISO9000质量标准中被定义为“过程的结果”。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教育过程的“结果”,受教育者个体通过成人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黄铎堡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以实现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意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评价中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体现监控与评价的诊断、反馈、促进发展的功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积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教学改进、学校发展,促进我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价要坚持“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不只是简单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升学成绩,还要注重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相关因素和环节,

通过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监控与评价,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不只是简单关注教学质量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监控,要抓源头、抓过程、抓动态监测、抓及时调控,把教学中的问题矫正于始发时期,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监控和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在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中,学校、教师和学生既是监控评价的对象,又是监控评价的主体,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要充分开发学生和教师主体作用和潜在能力,使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积极促进学生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实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查实情,重实效,重落实。要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有关要素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监控与评价方案,通过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扎实有效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在质量标准的制定、监控方法的采用、评价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做到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三、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有: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三个方面。 (一)学生成长——其主要监控评价点分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学业成绩两个方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合小学生特点,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学校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学校自己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办法,探索性地展开工作,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 (二)教师进步——其主要监控点分为综合素质、履行职责、教学绩效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下设若干个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 (三)学校发展——其主要监控评价点分为学校教学日常管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下设若干个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交流材料)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涵盖多个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评估机制。其中主要的是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为促进美国高等院校或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监督作用。众多认证机构大多经过民间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官方的联邦教育部认可。各州政府也对公立的和私立的高等学校实施质量评估,但常和认证合并进行,以免重复。还有一种评估就是排行榜,通常由新闻媒体、出版机构主办。 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明文规定的国家质量标准,而只有质量评估,对高等学校办学或专业质量进行鉴定。广义地讲,质量评估可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顾名思义,外部评估指的是高等学校外的机构对学校或专业的评估,而内部评估则指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外部评估的作用是:促进高等学校向公众负责,使学校接受外部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向高等学校颁证,授权其颁发学位和证书;使学校或专业可能获取公共基金;使教育消费者得到更多信息。外部评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学校或专业的认证,联邦政府的数据收集,州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教育绩效评估,州政府向高等学校颁发许可的评估,以及大学捧行榜等。内部评估主要包括任期和提升评估、同行专家组科研评估、学生评估和专业评估等,是美国校园文化的传统组成部分。内部评估比外部评估更直接地与学校规划、优先设置新专业、资源分配等挂钩。 一、非官方认证、认证机构及其认可 1.非官方认证 非官方认证(accreditation)是由非政府的同行专家组对院校和专业所进行的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外部质量评估。其作用主要是:(1)保证,即确保院校和专业的质量;(2)改进,在达到基本水准后,进一步提高院校和专业质量;(3)论证,公开证实院校或专业充分满足接受公共基金的条件,达到获得许可证的法定要求,并部分地满足学分转移的基本条件等。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是院校或专业自定的使命和认证机构的鉴定准则。鉴定周期有3年或5年的,也有10年的,但要求递交期中专题报告。鉴定结论是综合专家组的取证、审查和判断而得出的。认证的一般步骤是:(1)合格性预审,即院校在申请认证前必须已经获得州颁发豹许可证,并确实以教育为其主要任务;(2)自评:(3)现场访问;(4)专家组书面鉴定报告;(5)认证结论;(6)监督。其形式有年度报告、期中评估、重大变化报告等。 2.认证机构 认证机构可分为地区性认证机构、全国性认证机构和专门职业性认证机构三种。 (1)地区性认证机构(regional accreditor)。全美划分为新英格兰、中部各州、中北部、南部、西部、西北部等6个地区,分设6个地区院校协会及其下属的8个认证委员会,负责对全国所有有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实施院校认证(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此外,纽约州评议员委员会是惟一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州认证机构,有权在本州实施院校认证。地区认证机构共计认证3000所学校,按人头计在校生1373万人。其中中北部院校委员会认证的学校最多,共960所;涉及学生数也最多,共460万人。划分地区的做法,有利于保持地区特色,但也造成了地域的局限。因而,各地区认证机构历来在跨地区院校认证等方面保持协作。例如,8个地区认证委员会都要求学校是有学位授予权的,是自治的,其师资是具有适当的资质的;同时还要求本科教育计划是条理分明、循序渐进的,含有与学校使命相称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分支。近年来这种协作更因远程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更趋密切,成立了地区认证委员会联合体,拟订各地区共同合格准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

中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监督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5——1994年),是评估理论的研究阶段。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相关机构开展了评估理论研究。 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些省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 第二阶段(1994——2002年),是开展高校教学评估试点和探索阶段。1994年起,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试点工作。到2002年底,共试点评估了154所本科院校。 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历史较短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目的是使这类学校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并帮助这类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指定、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工作水平较高的学校,主要目的是促进这类学校深化改革和办出特色,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根据学校申请确定。随机性水平评估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被评学校由教育部(1998年,国家教委改名为教育部)随机抽取。 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大學精神是大学活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迷失,对此,基于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实际,概括当代大学精神迷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将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精神;迷失;重建 马丁·特罗教授于1973年6月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主持召开的“关于中等教育的未来结构”的会议上提出著名的“精英一大众一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岁)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阶段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而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使高校在校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3年的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正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市场因素也已渗入到办学中,为适应这种趋势,各大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组织形式以及内部结构,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大学的大学精神却在不断迷失,大学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我国大学精神的迷失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1.1大学精神的内涵 对大学精神含义及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王翼生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苗素莲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生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综合以上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之后,笔者进行了一番思考,并从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所依托的载体,它的传播、体现所依靠的媒介,以及它最终的归宿、实质三个方面来解读大学精神。 所谓载体,即大学精神以何为依托,可以说大学是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浅析高等教育的数量观与质量观

浅析高等教育的数量观与质量观 [论文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质量评价 [论文摘要] 针对教育界对扩大招生和提高教育质量问题的讨论,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树立新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以新的观念构建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定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以此为标准来重新审视大众化成人高等教育。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并重的辨证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应该恰当地把握好两者的结合点。 目前教育界尤其在成人高等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而这个话题常常是伴随着扩大招生而引发的。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教育质量和数量并重,两者都要抓。 一、当前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势在必行有资料显示,我国到2020 年将有约2.2 亿———2.3 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么多潜在人力资源不仅要靠通常意义上的正规高等教育,更要靠成人教育包括培训以及网络教育,在不同的层面上来开发这些人力资源,使之依靠知识,投入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来。从另一方面讲,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现代远程网络教育院校以及各种培训机构,与一般大学比较,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这类机构除了基本方针、政策要服从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在经济上大多是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学校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要维持各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必须招收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收取合理的学费;要想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包括聘请优秀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实验设备、完善的实习条件、丰富的图书资料等,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源。因此,在教学条件、管理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只有尽可能多地招收符合基本入学条件的学生,才能维持学校的基本生存条件,并积累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以改善教学条件。当将这些资金真正投入到提高上述各种办学条件中去后,提高教育质量就有了物质保障,每当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走出校门,把学院的优良品格带到社会中、像种子一样播撒出去之时,将会有更多的优秀生源涌入我们的校园,如此往复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在不超过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招生规模,是完成学院基础积蓄的必要条件。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市场出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WTO 服务贸易总协定,“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 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自主的教学活动(如军事院校)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 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根据有关条例,教育服务主要包括: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在教育领域,鼓励甲方成员国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与服务;鼓励出国留学,进修;提倡海外办学,从事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专业人才流动。就此而言,从长远利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况及评估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况及评估制度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内地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40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在校生规模从86万人稳步增加到341万人。1999年1月,中国政府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做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性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各级各类普通高等学校2422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129所,高职高专院校1293所,成人高校384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812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突破3300万,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320万,毛入学率达到%。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现有研究生教育院校和研究机构797所。截止2010年底,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经达到万人,其中硕士生万人,博士生万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大体齐全、学位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有效地缓解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将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框架 1. 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 ?严格的高等院校、专业和学科的国家设置标准 ?严格的学位授予制度和授权标准 2. 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 ? 985工程与211工程 ?创建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3. 实施本科教学工程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总述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文献综述 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扩招已经持续了15年,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从1999年的已经上升到2014年的,入学比率从上升到,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高等院校招生数量迅速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状况,加之就业困境的出现,2014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于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自1995年陈玉琨教授首次提出“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建议以来,高等教育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初步形成了以评估为质量保障手段,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专业评估与认证等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开始由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式方向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成果丰硕,归纳起来主要是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这里所采取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指多数学者认同的李福华的观点,即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1]。质量保障起源于工商界,是指产品生产者向用户保障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持续达成预定目标的以使得客户满意的过程。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观点,各位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学者众说纷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把高等教育质量看成是教育领域为了保障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贾汇亮(2003)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为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管理过程[2]。李少华(2008)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高等教育相关机构运用管理手段,保障其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研和提供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成目标,以使得用户满意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3]。这种观点沿用了工商界质量保障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但是不能把高等教育和工商界完全等同,应当顾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 一种是从权力分配和运行的角度定义高等教育质量。马廷奇(2014)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围绕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配置和运用、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达成一定的质量目标的活动[4]。张应强和苏永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本身也已经演化为一种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在日

[终稿]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 终稿]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黄铎堡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 以实现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 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意义: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评价中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体现监控与评价的诊断、反馈、促进发展的功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积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教学改进、学校发展,促进我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价要坚持“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不只是简单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升学成绩,还要注重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相关因素和环节,通过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监控与评价,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不只是简单关注教学质量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监控,要抓源头、抓过程、抓动态监测、抓及时调控,把教学中的问题矫正于始发时期,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使监控和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在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中,学校、教师和学生既是监控评价的对象,又是监控评价的主体,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要充分开发学生和教师主体作用和潜在能力,使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积极促进学生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实效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查实情,重实效,重落实。要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有关要素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监控与评价方案,通过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扎实有效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在质量标准的制定、监控方法的采用、评价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做到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三、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有: 学生成 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三个 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不足及对策探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不足及对策探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质量问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膨胀而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教育和教学的质量,教育部于xx年开始正式确立了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对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但评估也存在几方面的不足,有必要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完善评估体系的对策及建议,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教学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大大缩短了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普遍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规模超速扩张而引起了实际质量的普遍下降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为了保障教育和教学的质量,教育部审时度势,于xx年开始正式确立了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这对于强化高校办学的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估虽然在内容上侧重于教学,但又不止于单纯的教学工作,而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评价。高等学校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各方面的工作都

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回顾首轮教学评估,可以发现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高校教育评估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教育评估的缺陷,可以从教育评估的相关规定及评估制度两个方面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 (一)高校教育评估相关规定的缺陷及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xx年,《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的颁布,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这些规定虽然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过程中发挥过许多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规定中的许多条款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评估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 1.评估主体单一化。《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合法主体是各级政府,没有给社会评估留下空间。这种单一的政府评估,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也不符合教育评估理论发展的趋势; 2.评估客体单一化。《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制定的,虽然指出其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参照实施,但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要求。随着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评估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英国的高等教育拥有800年的历史,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保证其高等教育质量,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这套体系包括4个层面:代表政府实施高等教育评估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代表大学校长委员会实施质量审核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高校自评;社会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 1997年,为更好地为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的质量保证服务,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合并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QAA是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有100多名全职工作人员和800多名兼职工作人员。机构由一个14人组成的董事会监管,董事中有4人由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指派,4人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指派,其他6人则来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业、商业、金融业或其他业界的独立个人。 机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部分来自于各高等院校的捐款(以各学校的学生人数为基础),另一部分来自于按照合同获得的高等教育拨款机构拨付的款项。这两种资金支持着QAA 的评估活动和营业费用。 QAA的使命是向英国高校提供完整质量保证服务,以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不断改革。 根据这一要求,QAA共分为4个职能部门:行政管理部——负责机构事务、人事、合作交流、信息系统等事务;发展部——负责战略和政策制订,包括国家质量管理框架、学科基准和实施规划;学校评价部——负责学校层面、学位授予权、高等教育准入评价的管理与运作;课程评价部——负责学科层面评价的管理与运作。 QAA的质量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和经费的获得。 目标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为有效地开展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QAA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大量的有关教育质量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明确质量评估的有关概念,详细描述学术标准和不同等级学位授予所需要的条件,制定学科质量描述,提供专业规定,确定准确和期望的教学标准等,为评估活动制定参照依据。而且,为最大程度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性,QAA 规定了自己的评估准则:公正性——所作出的任何结论都以事实为依据,不被任何因素干扰;权威性——评估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是来自于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有深入研究;公开性——坚持公开性的原则,确保评估工作和评估方法的透明度,与外界保持联系;可说明性——对于使用他们信息资源的人负责,确保使用者能够全面采用他们所提供的信息。 QAA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学校层面和学科层面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每年评估的学校数量约为40所,学科数量大约为350个。下面以英格兰地区的评估为例,简要介绍QAA评估活动的过程。 学校质量评估层面:QAA在此层面的评估目的是提供高教质量标准,检验高校学位授予权的执行情况。为此,QAA组成包括4~7名专家(要求专家要有与其工作性质相关的最新经历,其中至少有1位专家要对信息进行总体评价)和1名秘书的评估组,对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详细的具体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进行评估。其评估过程包括学校方面的自评和评估组对学校实践方面的外部评估。由于大学自治的传统,使得高等学校对自身学术质量和学位授予行为高度负责。所以,高校自评是这一层面的重要部分,是外部评估的基础,但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 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集体价值观念层次化、价值目标认同分层化、价值认同渠道虚拟化等误区,导致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要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理性回归,必须抓好人性化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理性回归 价值取向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任何社会中人的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价值取向,即当价值主体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培养体制由定向型、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性的培养体制转型,价值观教育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彰显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包含着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些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相互说明、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方向和特征,对于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领作用,对价值主体的生活态度、生活信仰、生活行为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碰撞、斗争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大学生在内容上实现了自由自觉的价值选择,在功能上实现了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彰显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现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必须促使大学生在主流价值层面上体味到社会的存在,更深切地感受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过程中心情的愉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境遇下,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范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世界眼光、全球思维。高校持续扩招,呈现出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扩大了外围空间。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检验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尺度。当代大学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人才培养社会化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与社会价值文化接轨更加密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得以与社会主流价值交相呼应。以众多大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服务为例,他们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的表现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失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建立起了通过财富的物化关系来表现人的价值平等关系,促使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生成。而社会认可价值观中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娱乐、学术、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大学生们不得不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选择,容易使他们丧失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或陷入选择的困境。大学生主流价值选择的能力被弱化,在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上容易出现迷茫。 1.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导致价值取向错位 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市场的方式解决。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个虚实结合、联系紧密的市场结合体。面对切身利益,大学生个体往往沿着先是诉诸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