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

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
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

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

一、发展历程

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起始于1995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1年,主要建设内容是?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及其分散建立和独立应用的信息系统;第二阶段,2002-2010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在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我校信息化建设以整体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消灭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为手段,实现了学校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教?与?学?环境改善、资源丰富,引起了?教?与?学?模式、方法和观念的深层次变革,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五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和网站群建设,推动了学校的业务变革和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高性能和网格计算在高点起步;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理念先进、应用创新、引领潮流。

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已进入第三阶段——进入以人为本的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规划时间为2011-2020年,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是随需而变的个性化的?云服务?平台、资源、机制与体系,运营模式也将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和服务?为中心。

我校信息化将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和任务,主要有:信息化要服务于学校加强平台、基地和学科建设的结合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

系、管理创新以及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将新的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融合,有效提升信息化效益、彰显信息化价值;建设大学IT治理机制,整合各院系部门、学生团体和个人的IT资源,进一步加强我校IT的整体能力。

中山大学在2010年上半年就启动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定工作,在经过大量调研、详尽讨论以及对过往工作的客观分析、总结和反思基础上,于2010年10月初步制定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探索和规划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则、愿景和目标、技术框架、重点任务和重要工程、可持续发展机制等。

二、发展方向与目标

中山大学信息化的发展与规划综合考虑了国内与国际、校内与校外、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战术与战略、现状与未来、技术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突出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参与、实效?的六字指导方针。按照必须与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尤其是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第五十九至六十一条,及其《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保持一致;围绕学校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是《中山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4)》和《中山大学?985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要充分开展信息化手段在学科建设、卓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重视用户需求和体验,大力提高用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度;持续提升信息化技术价值,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原则,

提出了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的长期目标(2011-2020),即发展愿景为:

●高校信息化的领跑者和示范者

在我校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汲取和应用信息技术领域新技术、与学校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做好创新,做好服务机制创新,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效率,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设施使用效率和效益;将数字化校园做强做大,保持和巩固我校在国内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领跑者地位,做好示范。

●无时、无处不在的中山大学(SYSU Anytime,Anywhere)

利用信息技术,中山大学校园网用户随时、随地接入校园网,使用校园网应用及资源;实现内部用户、校友、外部教学/科研合作者(机构团体)及访客相互间?随时、随地?的有效沟通协作、信息交互和价值传递,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我校教育资源优势,提升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虚拟大学。

●高校信息与知识的资源中心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平台,将中山大学内?教?与?学?、档案、图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数字化资源有效整合和推送,促进信息与知识共享与传递;并实现?数字资产?的规范化管理,使其在可重复利用的基础上不断萃取、积累、沉淀,将中山大学打造为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空间(cyber-space)。

●开放、共享、协作、和谐的数字化校园文化

中山大学的教职工、学生和校友等均为数字化校园用户,一方面,学校发挥协调作用,通过IT培训和数字化环境熏陶,使得他们能够

具有充足的IT技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管理和学习;另一方面,用户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发挥主动作用,和学校一起共创开放、共享、协作、和谐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和文化。

中山大学信息化发展与规划的中期目标(2011-2015)是:面向学校?加强学科、平台和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坚持?云服务?的?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和IT支撑环境,不断提高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IT。

三、发展重点

(一)教学信息化,促进教与学变革

1.实施教师发展项目,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创新中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培养培训新模式, 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形成有利于教师学术发展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大力推动教师发展。以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为突破点,建立灵活的服务支持机制,按照教师信息化能力的不同阶段,通过加强培训,合作交流,项目驱动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与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我校已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她针对学校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需求,把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培训课程讲授中,持续优化培训内容和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的教育技术操作技能培训入手,进而开展应用教育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

的培训、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再进入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的培训。

定制化培训: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系列针对性比较强的专题培训、研讨活动,结合院系的实际教学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模式。

数字化学习系统培训:以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知识社区平台等平台推广专题培训。培训定期举行,形式是个人自由报名、或以院系为单位报名,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介绍平台的基本使用和课程设计、建设与管理;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力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扩大平台影响力,提高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教育信息化论坛:成立中山大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论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我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成效。

项目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动教学信息化项目,引导教师开展信息环境下教学改革是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立专项来鼓励教师开展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参与教育技术项目开发是教师实践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的重要方式,目前通过开展新世纪网络课程、卫生部CAI 课题、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151工程、网络教育学院自主学习型网络

课程、中山大学博学工程等项目,良好的机制保证了项目顺利完成,极大丰富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革了传统教学。

●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目前教研室的教学指导作用逐渐弱化,通过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进网络教研社区建设,展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来提高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提升、创新和发展各项教学工作,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各项培训与服务工作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2.实施学生发展项目,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和实践能力

围绕卓越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随时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建设基于活动的学生知识社区,学生科研、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自主选择研究项目,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合作和试验,进行探索性研究,开展基于研究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同时通过网络学习社区,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实质性的教学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开设?两课?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开设《现代学习技术》和《创新思维训练课程》2门课程,更新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教会他们在信息

化环境下进行高效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使学习走出课堂,无处不在

建设中山大学?课程地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为学生开展互动、自主学习提供方便。课程地图将是学生的学习导航工具,旨在提供学生‘修课指引’,让学生能够依据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兴趣,按地图从学校开设的通识及专业课程中,了解院系的课程规划与未来职业生涯选择的关联,规划出大学四年/五年最佳的修课学习路径,藉以有系统性、目标性地完成学业生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非传统形式的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形式。中山大学将构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知识社区。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电子档案提供网络支撑环境,这将有利于中山大学第三学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搭建信息化参与式建设和开拓创新的实践平台

通过暑期学生科研、实验设计培训、学生自选或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设立学生科研、创业创新信息化项目。学生是自己实践的主导者,教师只提供帮助和意见建议,以个人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自主选择的项目主题,自主确定行动计划,通过学习、合作、探索和试验,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结论,开发出有应用价值的软件或作出有一定创新成分的发明创造,或提出可行的创业方案,并以报告、论文、作品、专利、成果等形式进行展示。

3.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推动特色化资源建设和应用,促

进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通识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通过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资源建设应用项目(精品共享开放课程、移动资源、形成性学习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全英教学资源、行业远程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特色资源等),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与创新,探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基础宽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

●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知识社区平台形成了数字化课程中心、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心,构成了完整的数字化学习软件环境,为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

●以教学需求和应用来促进多元化特色资源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至关重要。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好优质资源已成为中山大学教育信息化谋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是教学信息化的关键。通过加强我校视频公开课、学习主题拓展资源、互动学习工具、移动资源和虚拟仿真型资源的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重点攻关、合作攻关等办法集中力量自主开发特色教育资源,加速整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相关资源的全面

整合,实现各种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构建中山大学的教学资源云。

(二)科研信息化,创新科研模式

1.扩展和优化公共高性能计算平台

根据科研工作实际需求情况,分期实现学校公共计算平台的升级扩容。继续在?股东制?建设机制指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以广东超算中心、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华南地区核心主节点建设及广东省教育科研网格建设项目为契机,不断完善我校高性能公共计算平台建设

2.建设中山大学科研计算云服务平台,探索科研活动

新模式

通过对校内主要计算资源的有机整合,完成科研计算云平台的建设,为科研人员和广大用户提供一个集学习科研、协作交流一体的易用、友好、高效的高性能计算云服务,拓宽科研活动的开展模式。

在高性能计算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引入云计算的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和技术,深入开展云计算环境下的统一资源池管理与监控、统一的用户与服务管理平台以及相关的数据动态迁移、服务灵活部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积极探索和建立跨部门的资源共享与协作机制,完成对校内分布于各院系的不同时期建设的多套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有机整合,屏蔽硬件细节与差异,实现对于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无缝化访问;建立统一的运维、管理与服务门户,最终形成中山大学科研计算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完全基于浏览器的、简单易用的科学

计算服务。让科研人员象使用个人计算机一样,享用到高性能计算资源带来的效率提升。

3.开发和完善面向特定学科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群

以学科/学院为单位,逐步建立一批高性能计算典型应用,并完成在科研计算云平台上的部署,为众多学科的创新科研活动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科学计算支持服务。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发团队,加强与各学科科研团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创新的资助、合作与成果转化等机制,在计算化学、理论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理和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医学、药学、多媒体数据处理等学科或领域上,以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活动为基础,进行学科应用研发、移植、流程封装等工作,逐步建立一批高性能计算典型应用,并完成在科研计算云平台上的部署,不断丰富?云?软件服务。同时实现高性能计算在各个相关学科上的应用推广,引导用户主动在科研计算云服务平台之上搭建和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性能能计算在各个相关学科上的应用普及,多个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可以快速、高效地开展深度科研活动,提高科研出成果的效率和质量。

4.建设基于高性能计算的教学实验支撑环境,促进科研计算云环境下的?教?与?学?应用

配合相关学科各种教学、培训、实验、测试和比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需要,建设基于高性能计算的,灵活配臵、随需而变的教学与实验支撑平台,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实验环境。开展高性能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优化支持物理机群和虚拟机环境的动态部署

引擎,通过科研计算云的统一监控管理策略与服务界面,实现设备的动态调配和按需使用,提高计算资源的弹性使用和灵活分配效率。满足教学、实验等多变而非高强度计算的并行环境支持,保证教学应用可靠运行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打造网络空间,发展大学网络文化

1.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的中山大学学生门户-5D空间

5D空间以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建设中山大学师生网上家园为目标,是一个学校搭台、教工参与、学生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学生家园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学生是主角,校方是导演)。它以服务广大学生、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和打造新型大学网络文化为主旨;以学生为中心并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建设和管理。

5D空间主要包括资讯空间、互动空间、创业空间、展示空间和个人空间五个部分:

●资讯空间

资讯空间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紧跟时代脉搏,及时了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动态。资讯空间由该空间的相关负责学生团队进行管理与维护,由宣传部进行审核与把握。

●互动空间

互动空间将为师生之间建立一个互动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利用网络社区构建多种途径和多种应用方式的互动空间,提供群体空间(论坛、百科、知识社区、圈子),个人空间(博客、文件存放、相册)等服务。在互动空间中,绝大多数的活动交流基于实名制,强调

责任感,提供公平、透明、可信的交互基础。

●创业空间

创业空间是一个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创业团体的需求而提供相关服务的平台。它主要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网上的创业空间,通过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和指导。创业空间既要面向创业者,又要面向投资者,因此用户不能只是校内人士。创业空间既要向创业者提供网上创业工具、咨询、创业指导、创业服务和交流创新环境,又要向投资者提供推荐项目、咨询、调查评估、谈判合作和项目进度跟踪等服务。

●展示空间

展示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个人或群体的网上宣传与展示窗口。管理员可以根据多方推荐,挑选一些优秀的专题、活动、个人、社团的网站,将其以链接、书签的方式发布。

●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为学生个人提供个性化应用的平台和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个性化订制操作,实现个性化的信息聚合,服务订制,为个人提供快捷方便的访问路径。为了集中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果,体现?善待学生?的理念,凸显系统效益,个人空间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将各类服务和信息加以整合,以可订制的模式提供给学生用户,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应用需求。

通过5D空间的建设,支持与鼓励学生主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累和展示校园文化精华,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气氛,提供了解和咨询

大学文化的窗口,向广大师生提供自我展示和宽松便利的交流环境。

2.建设中山大学网站群,塑造新型大学校园文化形象

大学网站群是展现学校风采、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高校形象以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网站群的建设将体现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为已任的大学形象,展现中山大学科技资源、文化资源、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精神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立足地方发展,发挥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地方,正在建设和推出并完善网上招投标采购、产学研服务、人才提升服务、咨询顾问服务、医疗服务、专业社团服务、志愿者服务、灾难应急服务等集公共服务和特色服务为一体的服务网站群,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服务文化。

大学形象是高校综合实力的表征,大学精神是学校形象建设的宗旨、方向及价值观,是大学的灵魂。通过塑造学校形象地网站或网站群建设,把大学精神所体现的学校品牌与格调展示出来。通过对学校自身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对目标用户群体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特征,把宣传与服务应用结合起来,网站建设力求承载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展示学校办学特点、学科实力、学术地位、校园文化和师生的精神风貌。

3.建设大学生生活健康发展服务支撑信息平台

校园信息化未来发展,部分应用将会与社交平台有结合点,学校对大学生生活健康发展的指导,也应集多项科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社会科学,营养学,寻证医学等医学科学与神经网络智能信息学)的知识。

建设个性化、社会化与国际化的关爱人的技术平台与实现工具;建设社交应用,支持个人、组织、社会的应用。以人为本,集知识、社区行为影响与单位激励等综合方式达到为单位服务的目的,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与团体合作质量,优化组织行为健康。建立基于大型数据挖掘基础之上的关键行为优化模块,将 (关键绩效指标)转换成为关键行为。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恰当评价他人,悦纳自我和环境,拥有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行为及身体的调节的方法,增强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行为规范;帮助引导学生探索人生价值和目标,激发成功意识,增强责任感;为决策者优化管理提供可靠数据与实行机制;提供社交网络平台,支持个人、组织、社会的应用。

4.建设?随需而变?的信息系统,促进大学新型管理

文化建设

打造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新模式,推进?随需而变?的信息服务建设,提供面向各类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拓展、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支撑管理体制与管理文化创新。

优化基于?人?的校务管理系统。

优化核心系统,提升管理内涵,实现工作流、知识信息流无阻碍流通,加强应用协同性和跨业务域服务的协调性。具体包括:完善教务、科研、研究生院、学工、人事等系统,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整合服务,支撑本研一体化和高校体制改革;建设招生、数字离校、外部信

息采集、档案管理、学生医疗等应用服务,整合对接就业、财务收费等服务;以SOA和云计算体系架构为基础,建立面向师生的公共服务应用。

●建设基于?物?的校务管理系统

进行基于信息层面的整合,消除校产信息孤岛,提供协同管理平台、公共查询平台,提供辅助决策需要的深层次数据综合分析的数据源,具体包括:建设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并围绕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对论证管理系统、竞价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进行整合。

●提供后勤服务的应用支撑

充分整合和广泛利用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具体包括宿舍管理、餐饮管理、水电管理等应用服务。

●深化医疗信息共享应用

主要做好基于区域医疗的远程医学应用研究、利用信息共享优势,开展症状预警应用技术研究。

●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通过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数据和信息的集成管理和综合处理,通过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学校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为学校决策体系支持发挥最大的效益,并借此更进一步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实现效益管理和实现自身办学目标,具体包括院系智能辅助分析决策系统的建设。

●建设面向学生、教师、校友和社会用户的云空间

建立资源服务目录和应用服务目录,并提供订制和自助服务,提

供即时通讯短信订阅、邮件订阅、个人信息中心、SNS搜索、个性化内容创建等个性化服务,建立个人的信息与知识中心等。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

1.推动学校建设CIO(信息长)制度,优化信息化协

同推进机制

信息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与学校各业务部门的耦合度将越来越深,在建设过程中能否有效实现学校整体的统筹和各院系部处间的协调是实现我校信息化发展愿景的关键条件。为迎接这一挑战,我校可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建立和完善学校CIO制度,CIO主要负责制定学校的信息政策、标准、程序的方法,并对我校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说,CIO在战略层面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战略、信息资源规划和评估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价值等;在执行层面负责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完成信息系统的选型实施,收集研究学校内外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变革层面负责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在沟通层面负责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信息化培训,发现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打造信息化支撑团队等。

2.完善学校、院系部处的二级信息化建设队伍结构

信息化的主体不是技术,而在于人,在于?院系部处、教职员工和学生?,我校信息化建设策略就是?参与式建设、体验式服务?。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网络中心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院系部处等各单位的骨干作用,负责推进本单位的信息化建

设,各职能部门按照单位工作职责负责推进所分管业务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相互间支持,这才能将信息化项目建设好、运营好、服务好。因而,各院系部处应组建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明确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负责人,落实1-2名或更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并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负责人和信息化建设专兼职人员名单报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备案。

3.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及项目管理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学校信息化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益,规范信息化建设标准,应加强学校信息化项目的统筹规划及项目管理,制定《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各院系部处应根据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制订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报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备案;各院系部处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学校的信息化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申请立项时,应先向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递交项目建设方案、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等相关材料,经论证和评估后,再交学校相关部门审批。信息化项目建设遵照学校信息化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开发规范,由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监督与指导。

4.引入社会资源,融合学校能力,实现共赢

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常规的、持续化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保障,这除了学校自身提供外,还应充分注意和主动吸取来自外部的社会资源,资源的提供者可以是企业(如运营商、内容服务商等)也可是个人(如校友),资源的形式可以是资金、也可

以是技术(如无线网、物联网、GIS和LBS平台等)和?云?服务(如邮箱、个人存储、安全、搜索引擎等),实现外部资源与内部能力融合。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实现共赢。

如何有效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如何有效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IT在企业中的作用和IT规划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具体体现在IT部门对业务部门不断提出的要求往往不知所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IT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对于那些信息密集型的行业如电信、银行、保险业等,IT已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支持角色上升为影响和决定公司战略的角色。在一些传统行业如交通运输、制造,零售和能源等行业,不论国外还是国内,那些领先的公司同样也都是在IT建设上领先的公司,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竞争优势。国际大公司如沃尔玛、UPS、美国航空公司、DELL、英国石油等都是本行业的IT技术创新者;国内的招商银行也是一个以IT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公司的很好范例。因此制订一个好的 IT规划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 公司的IT规划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IT规划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明确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 * 明确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 * 在公司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公司自身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IT战略,包括:明确IT 的内涵和IT 在公司总体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IT规划涉及: * 评估公司的IT能力现状,包括现有IT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能力; * 评估公司的IT技术架构;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流程、数据和架构; * 按照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评估公司未来对IT能力的需求; * 确定IT能力差距和IT发展能力发展蓝图。 从运营层面上来说,IT规划涉及: * IT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汇报体系、岗位设置、技能分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IT管控模式:如:相关IT制度、标准和规范、IT投资决策程序、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和项 目管理; * IT变革管理和培训。 上面所列举的只是IT规划涉及的大的方面,主要用来说明IT战略规划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战略、技术、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此外,实际IT实施经验和对行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对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IT规划至关重要。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同公司的业务战略紧密协调一致的,既有技术上的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才是好的IT规划。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 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6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28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3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自考科目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自考科目 深圳160信息网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8f8935121.html,2010年2月25日来源/作者深圳160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将广东的几所公立学校——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并亲笔题写了校训。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是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传承中山先生的办学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山大学一代代学人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中山大学已是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前景: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大大的拓宽。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另外,也可以在学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或者进入中外大中型企业做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 本班特色: 1.广东省考委自批准,全市就近开班 2.全程由中山大学教授授课 3.高校化管理、设专职班主任 4.一年4次考试机会(1月、4月、7月、10月)、通过率高、毕业周期短 5.专业课程少、可不考英语、高数 招生对象: 凡在广东省居住和工作的公民(不含及港、澳、台同胞)。不受年龄、学历、身体健康情况、居住地等限制,均可报读、报考,免试入学。 专业介绍: 类型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类型考试方式 001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 2必考笔试 002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4必考笔试 0034729大学语文4必考笔试0040040法学概论6必考笔试005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6必考笔试006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6必考笔试0070312政治学概论6必考笔试

4-背靠工科“大树”好乘凉——访兰州交通大学闫浩文院长(定稿)

背靠工科“大树”好乘凉 ——访兰州交通大学闫浩文院长 采访邱观永撰稿李春阳 闫浩文,年生,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国际著名期刊、、长期审稿人.主要从事地图自动综合技术、空间关系理论及空间数据安全技术与方法研究. 九曲黄河,奔腾浩荡,流经金城,过此地蜿蜒北上:育沃土利灌溉养民众一方,豪壮处更添安详; 《时代》,溯流而上,行至陆都,闫浩文院长专访:谈办学聊理念议人才培养,愿为同道传良方. 记者:作为西部地区第一所以“测绘与地理信息”命名地学院,当时学校各方是基于怎样地考虑决定建立这个学院地? 闫浩文:兰州交大地前身是唐山铁道学院,与铁路有很深地渊源.修建铁路、交通运输、铁道工程等都离不开测绘测量,而这些需要技术支撑地.年高校扩招以来,我们学校就筹划建立一些新地专业,一是为了应对扩招趋势,二也是为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年在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成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同年,学校取得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年学校又在土木工程学院设立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是分属两个不同地学院,在实际教学中,两个学院地师资资源需要调配,这就造成了很大地不便,学校领导层认识到测绘和地理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地天然联系,也非常支持整合两个专业地资源.因此,年,学校把相关力量进行了合并,组织成立了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记者:兰州交大本科培养采取“理进工出”地思路,研究生则是“联合培养”、“注重实践”地思路,请您具体介绍下不同阶段地培养模式? 闫浩文:学院依托整个学校地工科背景,确立了“以工科为导向”地本科生培养思路,这里面有一点重要地现实因素就是,在本科阶段,就业是学生地生命线,如果离开了工科地依托,学生就业压力会很大.所以,尽管地理信息学科在教育部地学科目录中属于理科专业,但是在本科生培养上,我们仍然注重培养学生地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我们参考了很多国内、国外一流大学(比如慕尼黑工业大学)设置相关专业学院地主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等,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为地理信息专业本科生开设了道路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导论、工程测量、全球定位系统等工科课程,并为本科学生建立了个实习基地,便于学生参与真实地工程实践.不光是我们地地理信息专业,还有测绘工程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都是以培养成工科专业人才地思路来培养学生地. 在硕士生培养上,一方面,学院自身地导师队伍迅速成长,目前已有名导师;另一方面,“借力打力”——学院积极拓展办学渠道,聘请校外高水平专家指导研究生.尤其是第二方面很有亮点:第一,很多测绘领域知名专家,如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王家耀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张继贤、刘纪平、燕琴、章传银、刘正军研究员等,中科院地理所戴尔阜、苏奋振研究员,国家卫星测绘应用研究中心唐新明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和蒋云钟、赵红莉研究员等,都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联合指导我校地理和测绘学

公司信息化建设未来三五年发展规划

中铁五局建筑公司未来三~五年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 (一)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是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基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中铁五局建筑公司自2009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坚持以IT基础架构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服务的原则,紧密结合业务应用需求,整合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公司信息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从最初的计算机打字、简单的工资管理、编制预算、财务管理等单机单用户使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逐步扩展到各业务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2009年后,公司信息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不断推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机关建立了中心机房、局域网,实现网络信息传递,光纤专线联接互联网。2009年,集团公司引进建设了网络OA办公平台,覆盖所属基层单位、直管项目部。集团公司为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引进浪潮GS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财务集中管理。2009年集团公司为实现特级资质升级,建设了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依据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集团公司在全局推广

项目成本管理系统。2010年公司还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2014年~2015年逐步建设完成公司到主要区域指挥部、直管项目部的二级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2014年公司为提高党务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党务管理的有效性,建立了公司党群工作信息化系统。2015年公司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立体联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和利用,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北京宏景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系统。 虽然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司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初步应用、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公司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实施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公司网络平台和信息化应用体系,用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机遇。 1、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建立并开通企业外部网站;使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建设部首次对施工总承包特

中山大学景观设计理念

中山大学南校区景观赏析 1.出入口 校园的出入口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指 的不仅是大门建筑,每个学校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独 具特色的入口。这并非由大门的建筑设计决定,而 是由大门前的引导缓冲空间、大门建筑、周围环境、 地面的铺装、植物的配置、以及透视到校园内部的景致所组成。 2.校园中心区 校园中心是一个学校的空间高潮,它常是由师生使用的公 共设施如图书馆、大礼堂、主教学楼、行政事务管理等设 施围合而成的广场空间。中大南校区的建筑分布在中轴线 两侧,形成中轴线的纵深景观。 3.开敞空间体系 开敞空间是体现校园外部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开敞空间并非越大越好,它的宜人性和层次性才最为重要。在建筑物前面的草地开敞空间,营造一种 自然的气息,让建筑物寓于自然之中,灌木的高低错落正 好让建筑若隐若现,以此形成特定的空间特性。 4.植物景观系统 植物在校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在提供建 筑的背景色彩和环境的质感、净化空气、控制水土 流失、遮荫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为景观 中活的元素,植物随季节会发生变化,同时灌木围 合形成的虚空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创造一种交 流的校园氛围,也为诸多学子提供接触自然气息的形式,也形成一条自然景观带。

5.其他 此外,景观小品、纪念性雕塑、水体、路径和台阶、铺砖等在校园景观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不可忽略的是建筑物本身是整个空间的焦点,由建筑物与环境共同形成的景观是整个空间景观的高潮。 (一)景观小品 小品作为校园空间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通常是引导视线的 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常出现在如建筑 空间与户外空间的过渡带等处。在此,小品不仅起着点缀作用,同 时也引导和汇聚视线形成焦点。另外,小品类构成的空间景观能很 好地烘托建筑气氛,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往往作为一个空间景观的节点或是一个高潮点,对 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吸引力,从而形成一个聚合的虚空间。纪念 性雕塑不仅具有纪念性,同时可以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底蕴。 (三)水体 水体的应用对于空间景观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 的,水具有流动性,带有一种活力,使得整个空间景观 变得流动。附加上水体周围的植被和灌木,以及路径, 使得整个景观节点变得完整,融入校园环境中,增加景 观的层次性与丰富。 (四)路径和台阶、铺砖 校园内的路径除提供行走、漫步等功能外,常会 增添如停留、小坐、休息、交谈、观景等其他作用。不 同形状的路径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曲径具有闲

熊明辉教授网课《法律逻辑学》第一、二章课堂笔记

《法律逻辑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引论:走进逻辑学 1.1逻辑学是什么? 1、逻辑学含义: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的分析与评价的科学。 2、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古印度的《吠陀fei tuo经》、波斯的阿维森纳逻辑以及中国古代墨翟(di)以及弟子所写的《墨经》等。 3、定理:一般来说,逻辑形式是逻辑学的核心概念,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是逻辑学讲究的最常见的推理类型,一致性定理、有效性定理、可靠性定理和完全性定理是逻辑系统的四大定理。 4、类型:逻辑学类型的常见区分是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像亚里士多德逻辑、符号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拟逻辑、哲学逻辑、辩论逻辑等都是逻辑学的经典范例。 5、争论问题:逻辑学中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论,主要有“二值逻辑与排中律问题”、“严格蕴含、实质蕴涵与逻辑蕴涵”、“逻辑是经验吗?“不一致可逆以容忍吗?”以及“逻辑真理可以拒斥吗?”。 6、逻辑学是什么?(https://www.360docs.net/doc/8f8935121.html,)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逻辑(logcis)学是关于推理(reasoning)或论证(argument)的学问。*推论:inference 7、人物:*严复翻译著作:John Stuart Mill(穆勒或弥尔英国哲学家、公务员)的著作《A System of Logic》即《逻辑体系演绎与归纳》,名字为翻译成《穆勒名学》;William Stanley Jevons(耶方斯)的著作《Logic paino》为《名学浅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确立了逻辑学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8、四大数学流派:四大数学流流派是围绕数学基础问题进行的不同探讨尔形成的四大学派为:柏拉图主义(代表为哥德尔)、逻辑主义(波特兰·罗素)、形式主义(大卫·希尔伯特)、直觉主义(L.E.J.布劳威尔)。 *形式主义者如大卫·希尔伯特,他们认为数学基于集合论和逻辑的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把做数学的过程视为根据某些既定规则所作的本质

记江明教授3

记江明教授 浙江丽水纪江明 江明,男,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广东省通信技术专业高级工程师。曾获广东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广州市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入选者等荣誉。 博士毕业于英国电子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研究院高级院士、美国IEEE/英国IET会士LajosHanzo教授。拥有多年海外经历及全球500强通信外企工作经验,历任三星电子(英国)研究工程师、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经理与技术主管、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兼系统与标准部总监等职。2013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包括MIMO、OFDM、可见光通信、D2D、信号编解码与检测、信道估计、自适应数据搜索/优化、小区间干扰协调、多点协同通信、自组织网络等。 企业项目经验: 熟悉3GPP LTE/LTE-Advanced、IEEE WiMAX(802.16e/m)等B3G/4G/5G移动通信系统算法研究与标准化工作、系统架构设计、仿真及性能分析、技术规范制定等,在技术研发、学术研究、团队培养、项目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具备丰富的经验: ?曾参与英国Mobile VCE Core 3/Core 4移动通信大型研究项目 ?曾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三星电子WiMAX国际标准化全球研发项目 ?曾作为三星电子的主要技术代表参与欧盟第六科研框架计划(FP6)WINNER-II(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项目研发,并任所在工作组与系统架构组之间的技术联系人 ?曾作为三星电子的核心人员参与欧盟第七科研框架计划(FP7)DAVINCI(基于非二进制LDPC编码的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实现)项目研发和管理工作,并任两个子项目的负责人(领导4个合作单位),成为在欧盟研究项目中首次作为主管单位的三星电子项目管理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曾作为经理与技术主管,带领加拿大北电网络中国区4G LTE仿真团队,为包括多个国际顶级运营商在内的北电全球客户群完成了19个国际项目及多项最新的仿真平台功能研发 ?曾作为新邮通信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兼系统与标准部总监,主管新邮通信广州研究院TDD/FDD-LTE双模基站、3G/4G核心网、WLAN等产品线的总体研发任务,包括产品系统设计、国际标准化工作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预研等,并任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省财政800万元,2011-2013)等 近年主要成果: ?参与编著美国Wiley出版社专业书著5部 ?发表SCI收录的IEEE Transactions等国际期刊论文18篇(包括IEEE旗舰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特邀论文1篇,至2017年5月引用次数:IEEE Xplore:194;Google Scholar:386)、发表EI/ISTP收录的国际期刊与会议论文24篇?申请英(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英国三星电子一等专利奖金)、中国发明专利38项

学科建设简报-中山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

学科建设简报 (2016年第1期) 一、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动态 (一)北京大学 2016年1月13日,北京大学召开校务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报学校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自2014年底核准报备以来,学校对过去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进行系统总结,认真梳理北大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明确以“厘清思路、明确目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作为综合改革的基本方针,确立了以教育教学改革、人事体系改革、治理体系改革三大重点项目带动学科布局调整、带动校园环境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等其他方面改革的行动方案。 2015年11月16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双一流”建设方案,北京大学于2015年11月13日下午召开专家座谈会。常务副校长刘伟指出,北大在创建“双一流”的工作中,应处理好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关系,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稳妥推进各项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清华大学 2016年1月15日,纳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范围的38个院系全部如期完成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取得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的标志性阶段成果。校长邱勇表示,国家对这一轮高校综合改革寄予极大期望,只有大学的办学水平取得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一流的师资是世界一流大学最关键要素,清华只有突破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才有可能全面推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 据悉,2013年清华大学公布了《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

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建立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提出了几项主要举措: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科学制定选聘标准,实施教研系列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深化薪酬福利制度改革,引导教师从项目导向转向学术导向;根据学科特点,探索相应的团队建设模式。 (三)浙江大学 2015年12月28日,浙江大学召开一流学科建设启动会,“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正式启动。 “高峰计划”提出,浙大将在2016—2020年重点支持20个学科的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催生重点方向、重点人物、重点成果、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品牌学科。 “高峰计划”是浙江大学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学校“六高强校”战略,提升内涵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希望通过重中之重的支持,建设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为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同时发布启动“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基础计划”的目标是遵循基础学科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骨干基础学科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包括可预期的经费支持和政策配套,通过两个五年时间的建设,实现基础学科的全面振兴。 (四)复旦大学 2015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召开《本科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研讨会,该规划涵盖十三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通识教育与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教学实验室建设、荣誉项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在线课程建设等重要内容。力求本科教育未来五年发展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2015年11月24日,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发展行

大一关于人生观的思修论文-思修论文 关于人生观

大一关于人生观的思修论文|思修论文关于人生观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一关于人生观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一关于人生观的思修论文篇一《试论当代大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构建》 [摘要]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观”教育,对他们走什么路,做什么样的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新形势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 大学生科学人生观马克思主义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1.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主流情况 大学生对人生的态度总体来说是进取的、向上的。2006年教育部组织了京、津、沪、鄂、粤、陕、苏、赣等8省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在74所高校中开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工作。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基本认同。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施展才华。大学生在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对社会、集体的贡献大小”“取得的社会声望高低”“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少”,多数学生把对社会和集体的贡献放在了第一位。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关键时刻要服从于集体和国家利益。 2.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求实务虚,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受到的影响最大,受到金钱的迷惑致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和人生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感受人情冷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核心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问题是管总的,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刚步入成人行列,正以日渐成熟的思维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平时学习、生活、交友中的点点滴滴都潜藏在自己的心底,使得他们在朦朦胧胧中对人生、对生命作出自己感性而又模糊的注释,这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它渐渐摆脱课本、权威的影响,而萌芽于自己体悟的真实感受中。因此,坚持科学的人生观,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领域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无处不在,这就迫切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这些年来,不少人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意识所腐蚀,经不住金钱、权力、美色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引诱,搞钱权交易,行贿受贿,有些甚至违法犯罪,腐化变质,自我毁灭。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但审视其思想原因,归根结底,这些人都是被打开了思想缺口而迷失方向,发生蜕变走向堕落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们只有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才能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抓住机遇,迎接挑

关于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借鉴国内外建设的经验,依据现阶段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提出提高供水企业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智慧水务供水管理信息化 一、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多数供水企业均已完成了网络基础架构 搭建、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供水客户服务管理系统、供水调度系统、水厂及加压站生产自控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OA办公系统等信息自 动化系统的建设,从点到面,全面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 水平。但是,由于行业内对“智慧水务”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当前供水企业的信 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建设了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未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没有发挥数据分析结果的“大脑”作用,难以实现预警、预测的精细和动态管理效果。 2、已建立的各类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信息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共享并有效流转,造成信息孤岛。 3、信息化建设只是完成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未实现企业管理架构与管理模式的调整,缺少规范的公司信息统一管理平台。 4、信息系统安全机制薄弱。 二、国外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国外的信息化应用比国内早,尤其是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大部分国外智 慧水系统由两块技术组成,即计算机辅助(IT)和业务技术支持(OT),IT是提 供水系统的IT技术,不仅仅是数据的采集,还需要可视化和分析;OT是提供业 务运营应用需求,并将业务需求进一步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应用。 英国很多水司通过建立数据库,布设大量压力或流量传感器来采集生产运营 中的数据,通过与高校联合的研究项目实现数据分析算法的应用,这种数据整合、智慧平台建设、智能算法应用最终带来的效果就是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从 依靠经验化的管理模型转变成高效智能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英国联合水务可以通 过数据分析实现第二天的用水量预测。 美国加州芳泉谷通过部署Sensus智能水网,其包括通信系统、民用和商用水表。组合使用后,整个城市和居民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从何处减少用水并先行一 步判定漏水点,达到了减水20%的目标。 三、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供水企业新型信息化建设应以充分保护现有水务投资为前提,结合企业不断 发展的管理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整合利用现有信息数据库和生产信息数据,建设水务数据管理中心平台和供水运营管理系统。水务数据管理中心平台的建设将实现水务数据的统一管理, 实现业务和数据的分离管理,提高水务数据的共享能力,降低信息处理系统接口 开发难度。通过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多系统分级权限管理和单点登录。 2、构建基于供水业务的综合管理平台,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各类监测数据可视化,深入探索各部门业务间的联动性,大力提高企业的应急处理能力和 各部门协同作业效率,以“数据+业务+管理”的新型运营模式,辅助运营管理者进

(完整版)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 信息化规划百科名片 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 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 什么是信息化规划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

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鹰腾咨询在“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上市·策》中提到,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时间上的跨度一般是三到五年。每年要根据面临的新环境、企业的新发展和技术上的新趋势等因素对其做出调整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规划步骤 鹰腾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过程总结如下: 第一步:环境分析 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是信息化规划必不可少的 工作,它是规划的依据。在这部分工作中,需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等。其中,三点尤为重要,第一,要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起的作用,第二要分析并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第三,要了解竞争对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等。

中山大学四大校区学院分布

中山大学四大校区学院分布 很多考生不明白中山大学校区分布,在此我们特意收集并整理了这方面的信息,以供考生参考,中山大学总共分为四大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以及珠海校区。南校区历史最为悠久,康乐园即是中大南校区,中大康乐园与武大珞珈山北大未名湖并称为三大中国大学自然景观之最美丽者;东校区即大学城校区,中大近60%的本科生都在东校区就读;珠海校区是四大校区中建筑面积最大的,校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风景如画;北校区是中山大学医科的主要集中地。 中山大学南校区: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亚太研究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一、二年级在此就读,之后将搬回北校区就读。

具体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东校区: 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超级计算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为整建制学院整建制学院(即:本科四年、研究生、博士阶段的学习除实习外,其他均在珠海校区完成。).;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 生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之后将搬回北校区就读。

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为整建制学院整建制学院(即:本科四年、研究生、博士阶段的学习除实习外,其他均在

中山大学B系列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暂行管理办法汇总

中山大学 B 系列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不断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大学的新型人事制度,根据国家有关人事和劳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和规定的精神,在总结我校流动编制管理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二条目前国家对高等院校仍实行事业单位的定编管理,学校须严格控制事业编制的规模。同时,由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各个单位和部门均有一些事务工作和岗位,需要聘用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学校将各种岗位分为A系列和B系列,对两个系列的基本特征、职责、待遇和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区分。 (一)A系列是指在目前实行国家人事编制管理制度下,学校聘用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历史延留下来的原固定工等(常称为固定编制人员)。在现行的国家人事管理体制下,这类人员的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进入学校,退休后在学校领取退休金享受退休待遇,若国家相关政策改变,则按新的政策执行(如进入社保)。 (二) B 系列是指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聘用的从事辅助 性、事务性工作的人员;一些阶段性、临时性或某些特殊性工作聘用的人员;一些单位因A系列岗位编制限制等原因,在一段时间内暂时列入B系列岗位管理的人员。这类人员与学校(所在单位)签订聘

用合同,其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不进入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保金的个人部分,学校支付单位缴纳部分,离职或退休后享受社保相关待遇。 第三条B 系列岗位是一类独立的岗位,受聘的岗位性质不随聘用时间而 改变,不能直接转为A 系列。B 系列人员应聘学校A 系列岗位或 B 系列 其他岗位须先完成现聘岗位的聘期。受聘期内应聘新岗位的,须事先征得所 在单位和学校同意。 第四条B 系列人员工作业绩突出,聘期考核优秀,符合同系列高一级别 岗位的条件,可申请高一级别的岗位,经学校批准后签订聘用合同。 第五条B 系列人员在学校聘用的岗位上工作后,符合国家人事 和劳动管理相关法规规定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可按有关规定向学校要求签订 B 系列无固定期限合同。 第六条现属固定编制(A系列)的校内待聘人员可应聘B系 列岗位,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聘用(按B系列岗位的薪酬待遇)。 第七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校本部的B系列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及管理。具 有法人资格的附属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相关 政策。 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暂不纳入本办法适用 范围。 第三章岗位设置 第八条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是顺利实施岗位管理的基本前提。学校 现有的各类岗位,应根据其工作性质、任职条件和要求进行科学设置。 第九条学校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 B 系列岗位,按工作性 质将其分为十类: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正,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

逻辑学导论课程简介

开课单位哲学系课程编号02330030 中文名称逻辑导论周学时 3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学分 3 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 所属领域C(哲学与心理学) 教师姓名陈波出生年月1957.8 职称教授 课程简介: 此课程试图教给学生关于逻辑学的一般观念,逻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的大致的整体形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技术和技巧,以及隐藏在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具体内容包括:逻辑学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提供识别正确的(有效的)推理、论证与错误的(无效的)推理、论证的标准,并教会人们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识别、揭露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推理由命题组成,因此对命题的不同分析就导致对推理和论证的不同分析,并最终导致不同的逻辑理论。有三种不同的命题分析方法,于是也有三种基本的逻辑类型:命题逻辑、词项逻辑和谓词逻辑。其中,命题逻辑研究由联结词决定的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以及复合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词项逻辑研究直言命题(性质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谓词逻辑研究量化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这三种最基本的逻辑类型是此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重点。除此之外,本课程还要讲授归纳逻辑、非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要求学生交四次期中作业,算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教材: 陈波,《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 周礼全主编,《逻辑》,人民出版社,1994 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宋文坚主编,《逻辑学》,人民出版社,1998 宋文坚主编,《新逻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诸葛殷同等著,《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 人大哲学系,《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汉密尔顿,《数理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王宪均,《数理逻辑引论》,北大出版社,1982 宋文淦,《符号逻辑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张尚水,《数理逻辑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陈慕泽,《数理逻辑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任课教师简历: 陈波,1957年生,哲学博士。1984年底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1992年调北京大学 哲学系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哲学学院主办的杂志《哲学文献》(法国巴黎)中国编委(从2000年始),教育部逻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和认知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7—1998年应邀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作访问研究;2001年,应邀到台 湾东吴大学哲学系讲学;2002-2003年,由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