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技能

语文教学技能
语文教学技能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

一、语文教学的备课:1、了解学生2、钻研教材3、编写教案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1、吸引注意2、把握节奏3、控制应变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一1、导入2、过渡3、结束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二1、讲读2、板书3、演示

五、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三1、教态2、提问3、评价

六、语文教学成绩检测1、作业设计2、作业讲评3、考试命题4、考试讲评

第一章语文教学的备课

一、微格教案和普通教案

微格教学:

1963年产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缩减实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把构成教师教学行为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个进行训练,最后再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教学能力,并使用音像摄录设备及重放的方法,将教学技能的反馈、评价做到及时、准确、具体。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自80年代引入我国。

表格式微格教案:

年级班别课文标题

姓名学号

训练时间

文本式普通教案:

课文标题及作者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赏析优美的描写语言和抒情语言,赏析托物言志的手法,领略作品的绘画美、情感美。

2、遵循“披文----缘景------入情------得意”的思路,赏析意境美、哲理深邃的艺术语言,解读艺术形象,把握情感与哲思。

3、了解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

2、赏析巧妙的比喻。

3、涵咏描写语言的情味。

课型及主要教学方法讲读课,诵读法,分析法,联想法,练习法。

教具楼阁的风景画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文脉,列出提纲

1、检查预习,找出重点句。

板书设计

托物言志

自然环境---------优美如画

生活环境--------独立安静---------生活理解自

小屋生活---------快乐生活

小屋品格---------含蓄轻灵--------精神追求

教学后记

微格教案与普通教案的区别:

详案、简案、讲稿、实录的区别

二、了解学生

(一)了解学生的内容

1、一般了解

A、语文学习的目的;

B、语文学习的态度;

C、语文知识基础;

D、语文学习爱好;

E、阅读能力;

F、口头表达能力;

G、书面表达能力;

H、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记忆力等。

2、特殊了解(学习某篇课文之前的了解)

A、学习本课文的积极性;

B、学生希望重点学习的内容;

C、学习重点;

D、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内容;

E、学生具有的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

F、学习语文所喜欢的教学方法。

示例:

在上课之前,确定教学的起点

A、模糊的认识清晰化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生对“讽”和“谏”的理解,只从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角度去理解。

B、粗浅的认识深刻化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生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可能只是当成一般的主谓句。

C、错误的认识正确化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只理解为与“自卑”相对的“自信”,其实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意思是不相信自己。

(二)了解学生的方法

1、观察法

练就一双明亮的眼睛,细心观察,从中获取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信息。

2、访问法

以语言为媒介跟学生交流,在互动中更进一步了解学生。

3、书面材料

包括作业、试卷、档案、问卷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4、分析法

在上述三种方法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智力三方面进行总的分析。

5、个别谈话法

选择好、中、差三类学生分别谈话,了解他们的需要、兴趣等。

谈话时要注意:

A、有充分的准备

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确定谈话的目的、内容、时间、地点,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必要的方式,清除顾虑,畅所欲言。态度要认真诚恳,平易近人,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心理分析。

还要通过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

B、要防止片面性

倾听学生的意见,边听边思考,把谈话了解的情况和平时的观察结合起来。

C、注意方式和场合

批评个别学生的话不宜当着众人讲,尊重学生的人格。

表扬个别学生时,不能贬低另外的大多数。

时间不宜过长,内容少而精,抓住要害,一针见血,让学生心服口服。

示例:

了解学生的具体方法

1、把学生的学籍档案变成电子档案,配上学生的照片,拷贝给其他任课教师,使他们也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

2、利用休息时间和每个学生都进行至少一次深入的谈话,熟悉学生,了解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

3、关注个别学生的异常表现,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好胜而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

4、如果学生无故不到校,要与家长联系,或者去家访。

5、与学生谈话可以联系自己的经历,容易引起共鸣。

(三)了解学生的要求

1、重在平时,重在全面,不搞突击,不要以偏盖全。

2、维护事实,排除先入为主的干扰。

3、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

4、持之以恒,反对一曝十寒。

三、钻研教材

(一)钻研教材的内容

1、通览全册教材,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熟悉全书体例,各单元之间相互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熟悉和掌握教材篇目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掌握各单元双基知识点。

第四,体会编者的意图和作者的构思。

2、精读教材

A、确定单篇课文在一册课本和一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B、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

C、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词语的意义,特别是重点词语和难词的含义。

明确句子含义、结构,主要句子间的关系。明确段意,段与段间的联系,确定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思想,说明文章每一部分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明确体裁特点。明确文章的时代背景。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现实意义。

D、根据教学目标,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过程。

E、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体类,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3、补充教材

相关学科的内容,本学科的最新成就,乡土教材。

(二)钻研教材要注意

1、读懂教材

2、透彻理解

3、消化内容

4、力求深化

具体操作指南

1、通读全文,关注自己感觉难理解的地方,包括词语、句子、段落、中心等。

2、自己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结合课后练习,确定重点内容。

3、参阅与重点内容分析相关的资料,确定教学内容。

4、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结合自身和本班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堂教学组织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特点

(一)复杂性

学生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但能力、知识水平不同;各有爱好、兴趣、需要,会有不同的表现,要及时控制、调节。

(二)同时性

集体教学中学生会有多种反应,出现多种事件,如果小组活动,则反应与事件会成倍增加。调查表明:教师一天中同单个学生的联系超过500次,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平均每小时15次左右,一天87次。

(三)突然性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千变万化,行为五花八门,注意力因受到干扰而分散,甚至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需要教师及时处理。

(四)公开性

教师处于舞台的位置,要及时处理各种行为,处理不当,则影响正常的教学。

二、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发展,无意注意仍然起作用。要严格要求,维持课堂纪律,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注意力稳定的心理定向发展趋势。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必要条件。根据学科、知识、学生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自信心是做好一件事的必要条件。责任感是保证一件事坚持到底的持久动力。必须通过各种组织教学的手段,如自主活动,表扬奖励,座位安排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课堂行为要符合学校纪律的要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养成良好的习惯。

组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组织教学技能不仅明显区别与其他一些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它也有别于一般性的教育技能,它的教育性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过程,是在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发挥着教育的作用,并且最终显示出长远的教学效果。

组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造成具有感染人的催人奋进的教育情境,改善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与情感状态,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积极的陶冶和感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吸引注意的技能

(一)吸引注意的方法

1、以科学的设计吸引学生:

首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实行科学组合,形成合理的内容结构。如对《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处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理解疑难词句,分析情节结构,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意义,体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按练习要求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其次,对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板书等做出合理安排。如《孔雀东南飞》,可以从讲祝梁的故事切入,板书课题和作者,让学生快速浏览,掌握大致的故事情节,并画出情节结构图。

第三,科学分配讲、练、演示的时间,教学进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没有脱节现象,在时间分配上,不能不分主次,平均分配。新教材的重难点要多分配时间。如《孔雀东南飞》的导入讲祝梁的故事中与孔雀东南飞主题相近,最能打动学生的部分,时间在五分钟以内;板书课题在讲完故事引入课题之后,用半分钟时间;学生快速浏览给五分钟时间,检查浏览的情况,如果是画出结构图,再给三分钟,如果由个别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形成板书,则要给5分钟的时间。

第四,利用好教学的有效时间。学生注意力不可能长久集中,因而一节课中教学时间的有效程度各不相同,把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关键部分,放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最活跃的一段时间里。如《看云识天气》的时间安排:导入、导读第1、2自然段,用11分钟;导读分析第3、4自然段,15分钟;导读分析第5自然段,5分钟;导读分析第6自然段,小结全文,6分钟;归纳写作特点,5分钟;通过画面复习课文内容,3分钟。

2、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一,挖掘教材本身的语言魅力。

《竞选州长》的幽默风趣,《林黛玉进贾府》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语言描写就很个性化: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先指导学生读,点几个同学品读,大家评议,教师总结:她的一番话,既赞美恭维了林黛玉,又取悦了贾母,还讨好了3位姑娘,两位夫人,可谓一箭三雕,充分体现了精明狡黠,八面玲珑,巧言利舌的性格特点。

第二,穿插与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

《鸿门宴》关于“座次”的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一》删掉了,同样是伟大的史学家,同样是历史巨著,同样的历史故事,为什么一个要写,一个要删呢?

先讲有关排座次的知识,再讨论描写排座次的用心:表现项羽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司马光删掉,与其写作的体裁和目的有关,《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而《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写作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没有必要写细节。

第三,利用语调中的抑扬顿挫。

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或在讲解中,或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作短暂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但不宜太长,一般为3秒左右。从一种语速变为另一种语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可以突出重点。

第四,用深浅适度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注意。

《向沙漠进军》提出的问题:沙漠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制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日照时间特别长,日光可以用来发电,烧水,做饭。日光使沙漠中的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在沙漠用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暖夏凉……,沙漠给人类带来这么多好处,我们就不需要向沙漠进军了吧?

《花未眠》:花在夜晚是否像人一样要睡眠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长得是不是很高?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主要写地坛,第二部分主要写母亲,两大部分好像不相干,是什么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另一个母亲,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胸怀给作者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3、以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吸引学生的注意

表现出自然的喜怒哀乐,做到在情景中的自然流露,随着教学内容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严肃但不刻板,亲切但不一味讨好。

点头鼓励学生回答或调整回答。

摇头、耸肩、皱眉,委婉表达不满意。

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出某种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方位、数量、事物层次有关的概念和要点。恰当运用手势变化配合口头语言表达可以加重语气、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但反复不变的手势则是多余的,甚至是可笑的。

面对全体学生,从环视全班到注视部分学生,尽量与每个学生的目光接触,使学生信任教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目光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程度、接受的程度,是否注意听等。不能面朝黑板,或目光游离不定、或注视天花板、或注视讲台、窗台、书本等,不看学生。

与个别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对学生的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也可以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不要对个别学生注视太久,忽视大多数学生,让他们觉得不公平和失望。

4、借直观教具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

有人做过实验,课堂上,学生单纯听,获取信息的效率为百分之三十,听加看,百分之五十,听加看加动手实践,百分之九十。直观教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活动安排要有变化,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个别学习,小组讨论,游戏学习,激励学生参与教学。

四、把握节奏的技能

(一)把握节奏的方法

1、掌握最佳教学速度

与把握最佳教学速度有关的因素包括:教师的语速;教学活动的频率;教学内容的疏密等。

最佳教学速度即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通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得到发展。

最佳教学速度包含三层意思:1、每个学生的最佳速度;2、根据程度、水平要划归同一档次的部分学生的最佳速度;3、整个班集体的最佳速度。

三个层次显然不统一,要处理好少数与多数、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确定最佳教学速度,以教学目的要求和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确定最佳教学速度。

如《离骚》的教学在普通中学,重点在疏通疑难字词,配以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兴趣;在重点中学,疑难字词以自学为主,重点在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2、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活动交叉进行,教师独白不宜超过8分钟。

教师讲解的地方主要是:作者介绍,内容分析,问题解答,总结归纳。

3、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课堂讨论、辩论是放,善于引导,适可而止是收。放得好,学生思维活跃,思路畅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学生会变聪明;收的好,学生的思维更严谨,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扎实。

如《离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参照注释和参考书翻译,但要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并在现场进行适当的指导,收集整理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集中解决,并作相关的知识归类。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精读、思考是静,可学生的脑子和手是动的;讨论、游戏是动,有人在看、在听又是静的。

如《离骚》的教学,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这是静,同时要求把疑难字句勾画出来,这是静中之动。

示例:

把握节奏的教例《动物的远游》师生活动安排:

A、教师提问:人的能力强还是动物的能力强?

B、学生思考并讨论

C、教师引导:大家举手讲讲看,摆事实,讲道理。

D、学生回答:人

E、教师引导:什么道理。

F、学生回答:因为人是高级动物。

G、教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H、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好些动物的能力很强,许多动物能做到,而人却做不到。如有的动物的眼睛特别尖,他们不会迷失方向。教例中师生活动交叉进行,动中有静,收放自如。

五、控制应变的技能

(一)课堂上应该控制的行为

1、隐蔽的违纪行为:不认真听讲,无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小差,偷看课外书,吃零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打瞌睡,讲悄悄话,摆弄东西,乱写乱画,上课漫不轻心,逃避课堂教学活动。

2、轻度矛盾冲突:同桌或前后左右相邻的同学,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冲突,干扰书写或听课,互不相让,在桌上或椅上刻“三八”线,小声争吵,叫绰号等。

3、不遵守作息时间:上课无故迟到,早退,进教师重手重脚推门、关门、找座位,开关文具盒响声大,趁老师转身写板书时溜出教室,引起学生窃窃私语,甚至课堂混乱。

4、不服从老师:对老师有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态度消极,不愿与教师合作,甚至明显与老师作对,教师说东他偏向西,或者故意节外生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令教师为难。

5、扰乱性行为:坐立不安,过度活动,吵吵嚷嚷,下座位游动,乱抛物品。

6、恶作剧:对教师的恶作剧:在座位上低声叫老师的绰号,在老师背后做怪样,模仿老师的动作,遇到矮个教师上课,故意把黑板刷放到黑板最高处。对学生的恶作剧:模仿生理有缺陷的同学的语言和动作,把某个同学的学习用品藏起来,使其到处寻找,趁前排同学起立,抽掉他的凳子,让他坐空,有的则在同学肩上放置他物等。

(二)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

1、教师方面

(1)不认真备课或根本不备课,不采取措施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课方法千篇一律,枯燥无谓,使学生失去兴趣。

(2)教师讲课中时常无故出现停顿,学生无所事事,给违纪学生有机可趁。布置课堂作业含糊不清,学生对要做什么,怎么做不娠清楚,容易灰心丧气。

(3)课程内容过难或过易,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上课迟到,工作习惯散漫,组织教学不力,或不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不整,举止不雅,动作不规范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

(5)教师对学生态度生硬,急燥粗暴,主观武断,或用尖刻的语言讽刺、侮辱、漫骂学生,或者采取体罚手段对待学生,引起师生关系紧张,激起学生反感和对立情趣。

(6)同一班级任课教师之间不协调,不配合,对学生要求不一致,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调不好,容易造成对学生管理的松懈。

(7)教师缺乏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不善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不善于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使矛盾激化。

2、学生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困难,造成失败,因此他们受到冷落、遭受歧视,很少机会参与教学活动。这些挫折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如焦虑不安或不满、敌视、冷漠等心理,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将注意力转向非教学活动上,从而导致课堂上的纪律问题。

(2)有些学生的生理障碍:如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部分受损等,都会削弱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某些生理障碍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敏感、不专心、退缩、不配合老师的表现。

(3)有些学生智力训练不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尚未达到处理抽象的学习内容所必须的智力发展水平,难以坚持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或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往往失去学习兴趣。

(4)有些学生受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无意义的活动,或者觉得某门课不符合他的未来职业的目标要求,这些都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从而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活动上。

(三)预防课堂违纪行为的措施

1、开学第一天要做的事。

(1)通过种种办法记住学生的名字,能直呼其名。

(2)向学生宣布自己的规章制度。

(3)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性格、脾气、爱好、教学风格。

2、指制定并实施规章制度。

(1)规章的条款少而精。

(2)内容表达以正面引导为主,多规定“做什么”。

(3)规章要明白清楚。

(4)应当始终公正地实行规章制度。

(5)履行规章时,避免小题大做。

3、做好课前准备。

(1)充分认真备课。

(2)准备好上课用书、教具和其他物品。

(3)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

(4)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

(5)准备多种课堂教学方案。

4、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讲清本课教学的目的。

(2)每节课有重点、教学要连贯。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避免出现明显的停顿。

(5)有时可让学生安静地做作业。

(6)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检查他们是否理解所学内容。

(7)清楚、准确地下达命令,使用与学生年龄、能力相符的语言。

(8)教师本人要表现出对本学科的热爱,以感染学生。

(9)在全班表现好,注意力集中情况下才去讨论那些需要思考而答案较长的问题。

(10)注意下课前的结束工作,掌握好时间,有条不紊地上完一节课,把教案或教具井然有序地收拾起来,总结学生上课的表现,清楚地布置作业。

5、采用适当的方法,维护教师的权威。

(1)站在教师引人注目的地方。

(2)姿势、表情、声音自然。

(3)泰然自若地进入学生的活动范围。

(4)不说话时,注意从容保持与学生的目光交流。

(5)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并作出回答。

(6)控制好自己的反应,对学生干扰课堂的行为要认真作出适当的处理。

(7)规定学生回答老师体味的方式。

(8)在课堂上尽量缓和与学生发生争执,有问题最好下课解决。

6、考勤。

(1)常规考勤

(2)随机考勤

(3)目测考勤

(四)对课堂上不良行为或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提问法:发现学生做其他事或者与邻桌讲小话或者伏桌子睡觉,可向不听讲的同学提问或向全班发问,请不听讲的同学回答。问题要与教学有关,避免问“你干什么?”或“你为什么不注意听”之类的问题。

2、安排工作法:教师在布置练习之前,应吩咐清楚,先做完练习的同学可以写家庭作业,或者可以阅读书籍,或者可以预习下一单元,使他们无暇干扰其他同学。

3、正面提醒法:对错误行为的训斥、辱骂反而起强化作用。不予过分理睬,友好地提醒,告诉他该赶什么。去追问他为什么这样干,无意义,学生不回答反而形成僵局,增加教师的焦虑和气愤。

4、幽默诙谐法:此法可以化解课堂矛盾,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从容冷静、恰如其分的批评,一种不丧失原则的宽容。含蓄、委婉、温和、不使人生气,耐人寻味。

5、非言语控制法:目光、手势、姿态的利用来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其方式和强度取决于学生的敏感性和师生之间熟悉了解的程度,这些信号有:走近学生,摇头示意,叹息,假意咳嗽,突然停止讲课,凝视学生,轻拍其肩背等。

6、个别谈话法:在完成讲课任务,学生练习时,不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

7、舞台情境法:分配座位时将问题分开,使他们坐在恰当的地方,最好一排,或夹在两个遵守纪律的学生中间。

8、循序渐进法:如对讲话的学生,从第一节课的五次降为四、三次、到一次,到不讲,每个目标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9、合同法:与个别学生订合同,合同上写明必须纠正的违纪行为及时间、地点、方法。遵守合同有奖,不守合同受罚。

例如:

A、王兵每天早晨8点准时到校,上学路上不得随意玩耍。

B、课间休息结束,要和班上同学一起回教室上课。

C、如果达到上述要求,李老师允许王兵同学放学后给学校小动物喂食。否则不许接近小动物。

10、反应损失法:制裁的办法是,教师和家长的反应,如不理睬、不赞许、不给优待等。事先要让他知道他将失去什么,得到什么,不可损失太大而鼓舞太小。

11、劝离现场:课堂上学生发生冲突,矛盾激化,无法劝阻,严重干扰上课时,可先劝其离开课堂。

12、复述常规法:如见到学生未举手发言,课堂秩序混乱时,可提醒说,大家都同意过的,先举手再发言。

13、停止学习法:多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严重阻碍,干扰了学校的教学进程,或者威胁到其他学生的身心安全时,要征得学校行政部门的批准,取得家长的谅解与配合。

第三章语文教学的导入、过渡、结束技能

一、导入

(一)导入的功能

1、集中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中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

2、激发兴趣,以精彩的开讲激发动机,让学生有一种期望、迫切的心情。

3、明确目的,预知目的可激发兴趣动机,以控制与调节学习。

4、联结知识,以旧引新,温故知新,使知识系统化。

5、沟通情感,沟通师生情感,牵动学生心弦。

(二)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两栖类》的导入

上一阶段,我们集中进行说明文的教学。上星期四,我们学习了《茶的故事》、《话茶》以后,大家写了一个电台的广告,尽管有些同学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但也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喝茶的好处和介绍茶叶的品种,……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如《卖炭翁》的导入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白居易的诗,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背诵了两首白居易的诗,现在,大家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白居易的诗《卖炭翁》。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如《拿来主义》第二节课的导入

鲁迅先生在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

4、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如《七根火柴》的导入

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火?放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如《看云识天气》的导入

用安放在电化讲台上的投影仪投影字幕云天气,在投影的云、天气的空间,插入字幕,看、识。

(三)导入的结构

1、集中注意,通过强度、变化、对比、重复、新奇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

2、引起动机。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如下:

A、鼓励,如“你的回答真好”或“你的理解连老师都没想到”,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B、及时了解个人成绩,如公布前次作业的成绩,或当时练习、当时给成绩。因为人有了解正确答案、改正错误的愿望。

C、明确学习目标,C、明确学习目标:如告诉学生本节课应完成的几件事-----认读几个生字,理解、运用几个词语,理解、背诵哪一段等,学生觉得可望达到目的,可激发其学习动机。

D、获得成功的满足:为学生创造使其成功的条件。

E、共同讨论的影响:讨论会使学生产生参与的愿望。

F、限时和竞争的影响:如教师让学生猜出标题,就能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

3、建立联系:

由导入过渡到新课的桥梁。如“下面我们就按自读的顺序来逐一展开讨论,这个顺序就是:第一……”这里的“自读”照应了前面

对自读情况的小结,“展开讨论”明确了下面要做的事,新课就此开始。

(四)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精选内容造择与本节课在逻辑上联系最紧的内容。

如教师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上欣赏了《智取威虎山》选段,问:“甘洒热血写春秋”,“春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春秋指历史?谁还能从春秋指历史的出处作点解释?这一导入从课文的出处激疑设问,在解释春秋的过程中,既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教育,又讲了《春秋》、《左传》等新知识。

2、推敲语言

逻辑性强,表达准确。如教师从学生课外阅读广泛谈起,紧接着用杂志总类和图书的数量之多加以印证;在谈到图书的数量时,先排除科技作品,只讲文学作品,紧接着就列举若于种文学作品;所列举的文学作品只限于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紧接着提出“如何对待这些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的问题,从而引出《拿来主义》,逻辑性很强。

语言的准确,如“一提起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会引起你们什么样的联想,激发起怎么样的感情呢?”“神圣”一词把此句的问域缩小了,学生的回答是与祖国“神圣”有关的人和事,自然导出“热爱祖国”的主题,自然过渡到《茶花赋》的学习。如果没有“神圣”的限制,问域展宽,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但不能自然导入新课,可能会造成课堂失控,浪费时间。

3、控制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五)导入的基本要求

1、趣味性

语言风趣,热情开朗,方式新颖,引证生动。强化与学生的生活的联系。

2、启发性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利于启发思维。如:我们生长在鱼米之乡,小桥流水人家是家乡特有的景色。常听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呢。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我们至少能从中了解在水乡泽国桥是随处可见的。大家说说都见过、走过哪些桥?接着问:谁知道一般河道上何种形式的桥最坚固、承受的压力最大?让学生用硬纸做桥面,折成不同形状做实验。紧接着问:在我国古代,用哪种材料建造的拱桥最多?再问:我国古代哪座石拱桥最有名?这一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的特点出发,引起学生参与和思考的兴趣。

3、迁移性

以旧引新,由课外到课内,运用对比。如板书课题《白杨礼赞》后,又写下了“松、梅、竹、菊、荷”几个大字,然后问:这几种事物,人们都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请同学们结合一些诗文说一说它们分别象征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接着问:白杨树象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最后说:读一读《白杨礼赞》,它赞美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从学生已知的几种事物的象征意又迁移到较难理解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但可以以旧引新,而且还能化难为易。

4、目的性

方向性强,引伸自然。如:在黑板上画一表格,内容是刘备、诸葛亮、刘禅三人的生卒年和三件大事(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写《出师表》),让学生填上三人的年龄。听学生争论之后问:诸葛亮最担心什么?提出了什么建议?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一导入从三人的年龄及所完成的事业作一对照,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入课文。

二、过渡

(一)过渡与导入的区别

1、教师用以连接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组合成有机的整体的行为方式,即为过渡。过渡一般是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主要走方便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导入一般指一节课的开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学习。

3、导入和过渡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从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架设联系桥梁而言,二者的作用是一致的。。

(二)过渡的功能

1、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如由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从教师讲解到学生活动,从学生回答到教师评价,从课堂讨论到分析归纳,从分析课文到概括总体特点等都必须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

2、理清思路,强化次序

如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并帮助他们解决语言难点之后,要过渡到课文的结构:课文开始部分是怎样写醉翁亭的位置的?学生回答之后,要进行评价:你预习很充分,答得很准确。如此才使师生活动和教学内容连成一体,次序井然。

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语文课一般是按以下的顺序进行:从整体感知(预习课文)到分析课文到归纳写作特点和中心。如学生回答了怎样写醉翁亭的住置之后,就此进一步探讨:从外围到醉翁亭究竟写了几层?然后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进行小结,往下一步过渡。

4、启发诱导,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序时,让学生画出作者赞美之情的语句,并指出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学生找出了直接赞美、比较赞美、侧面赞美的语句,教师说:还有批判性赞美,即在赞美的同时,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启发学生去发现他们未知的知识,先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都进行分析整理,在这一情境下的启发才是切实有效的。

(三)过渡的类型

1、总结过渡

总结归纳讨论的内容,一般用于分析上一段之后开始下一段之前,或者是几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看法之后,要进行总结,以强化系统性。如在讨论了怎样具体描写春天之后,教师总结:确实是这样,这里描绘得非常细,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绘,写它钻出来的生命力;写它嫩嫩的质;写它绿绿的色;写它在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既概括学生的回答,又进行提高与深化,先总结为描绘仔“细”,再说细的表现是多角度、多方面,然后概述它在课文内容上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2、问题过渡

把即将进入的内容设计成问题。一般用于预习、分析课文之前。如景泰蓝制作过程的分析讨论结束,要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景泰蓝的制作》是说明文,语言明白如话,却能让人品出许岁味道来。仔细读一读,能品出什么味来?

3、活动过渡

一般放在对段落内容的分析之前或之后,方式有查字典,讨论问题,朗读背诵等。如先让学生齐读一段文字,然后教师提出改变文体,按改变后的文体要求改写那一段文字,学生讨论之后确定改写后的文字,教师提示比较原文与改文的特色。基本上都以学生的活动过渡。

4、板书过渡

如教师问:《出师表》结束部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者为什么“临表涕零”?学生回答说是因为伤感,教师问:像诸葛亮那样的政治家单纯为分别流泪吗?学生陷入深思,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成语:三顾茅庐,乐不思蜀。通过两个跟人物有关的成语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此时的复杂心情,板书既是过渡,又可提示思考。

5、直接过渡。如下面我们学习第二段。

(四)过渡的程序

1、承接

如教师在黑板上间隔一小段写下两个成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又在两成语偏上处用红笔打了个“?”在学生疑惑中教师这样过渡:这个问号里面有这节课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结合板书的内容和学生的反应自然连接到下面的内容。

2、联系

如让学生给《药》的四个部分拟标题,学生拟好后,教师这样过渡:很好,同学们拟出的小标题准确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承接)但是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疏忽……通过转折与下边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3、启下

如我们看看两条线索是如何交织发展的。开启下边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提要求的方式如请朗读下一段。

(五)过渡的要求

1、衔接自然

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或是时机成熟的必然结果,无生拉硬扯之感。如通过讨论,我们己懂了六个问句各尽其妙。如果将这些问句都改成陈述句会怎么样?从教学内容上直接过渡。

2、引导得法

教学内容的组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中间的衔接要考虑到教材内容和生的实际,把握时机,巧妙引导。如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时,有个学生说:我认为她是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妇女。教师引导:你能提出新观点,应当予以表扬。你能说出理由和根据吗?既保护了学生探讨的热情,又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又教会了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的思维方法。

3、语言简洁

如这个故事有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谁能说一说?

4、方向明确

如《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虽是无疑而问,但问域很明确,方向感较强。比问《风景谈》写了什么更明确具体,更好导入下一个内容。

三、结束

(一)结束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

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结构要点作小结,有时还以此为基础作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同时还要安排练习、布置作业。

2、作用

帮助学生巩固记忆,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

(二)结束的类型

1、以小结为主,整理归纳,强化记忆。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如例A、《老山界》的结束:a、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b、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自己的队伍来了”这一部分。

例B、《看云识天气》的结束:a、讨论课文7段之间的关系,用框图反映出来。b、看云的彩色幻灯片,能识别并记下来。

例C、《故乡》的结束:a、教师口述总结,学生笔记。b、讨论阅读体会,教师小结

例D、《荔枝蜜》的结束:a、教师提问:蜜蜂美不美、为什么?《荔枝蜜》这篇散文美不美,为什么?b、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以作品评价为主,目的是进行思想观点、方法的教育。

例A、《唐雎(ju)不辱使命》的结束:a、教师问:安陵有唐睢,能不能一直存在下去?b、学生讨论,教师分析不能的原因。

例B、《我的叔叔于勒》的结束:a、教师问: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就一定没有吗?b、读完课文以后,它的思想内容,你觉得满足吗

例C、《拿来主义》的结束:a、教师问:对待课外阅读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要采取怎样的态度?b、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3、以练习为主,目的在落实教学重点,培养语文能力。

例A、《动物的远游》的结束:a、教师编了一份练习题,用幻灯片打出。b、要求两题为课堂练习,三题为课外练习。

例B、《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结束:a、指导学生比较习作《我的小天地》和课文中写百草原的部分。b、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c、讨论:习作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例C、《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束:a、集体朗读。b、尝试背诵。c、听录音。d、布置课外阅读。

例D、《纪念刘和珍君》的结束:a、朗读课文。b、思考有关课文内容的几个问题。

例E、《最后一课》的结束:a、教师问:打败侵略者只靠牢记祖国的语言行不行?b、分析作者的局限性。c、布置作业。

(三)结束的结构

1、归纳小结

2、鉴赏评价

3、课堂练习

4、布置作业

(四)结束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整理归纳。

2、注意安排学生活动。

第四章讲解、板书、演示

一、讲解

(一)讲解的五种方式

1、词句串讲式:

朗读课文时,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句,筛选重点词句板书。读完后,再把板书的词句串联起来讲。如上《陋室铭》,朗读课文之后讲解重点词句,“德馨”中德字的本义,作者的正言直行。

2、范读评点式:

一篇课文由教师或优秀学生分段范读,范读一段,评点一段。如上《藤野先生》教师范读重点段落,然后评点

3、讨论归纳式:

如上《陋室铭》学生对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没有全引孔子的话?如果全引,在表达上有何不同的讨论:“如果全引,则好像作者以‘君子’自封,有点洋洋自得,太直露了,不如现在的含蓄。”

“这是一点,看看结尾还有什么特点?”

“结尾的‘何陋之有?’是反问语气。”

“有什么作用呢?”

“暗含了陋室不陋的答案。”

“以反问结尾,引人思考,回味无穷。”

“对,这就是‘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效果。”

“清朝人李扶九,对这篇文章做过这样的评价:‘小小短章,无法不备,……起以山水喻引,则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有很大的学问,这要靠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细细体会。”

4、比较对照式:

读完课文之后,将文中的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异同求同:如上《五人墓碑记》引导学生分析三处对比各是谁与谁的对比?有何作用?

“第一处是五人与死后湮埋无闻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反衬出五人之‘缴缴’。‘缴缴’乃光明显耀的样子。”“第二处是五人与变节易志做‘缙绅’对比,反衬五人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第三处是五人与‘辱人贱行’的‘高爵显位’们对比,反衬出五人为义而死,重如泰山。”

“总之,通过这样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了他们义无反顾、慷慨就义的壮烈形象。”

5、辐射聚合式:

把正在讲读的课文向文体相同、主题相近、写法相似的已经学过的课文辐射,再聚合成规律性的知识。如上《师说》介绍与韩愈同时代作家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为师’竟要‘抗颜’,并且遭到‘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韩愈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阶层的。那么韩愈提倡正当的‘师道’为什么被认为是狂人呢?请同学们思考后再发言。”

再如上《明湖居听书》,讲通感,可这样去引导:

“描写王小玉越唱越高的声音时,用这样一句话: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是哪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

“它跟其他的比喻有点不同,请大家辨析一下。”

“王小玉唱歌发出的是声音,是一种听觉,而钢丝抛入天际是一种视觉,作者把听觉比成视觉了。”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某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特殊感受,但是我们很难从那种特定的感觉来直接描述,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这样的辞格就叫通感。前面的例子就是用视觉来写听觉。哪位同学能举出一些例子?”

“她的歌声真甜。”“他睡得真香。”

“这种辞格以前在课文中也接触过,哪位同学还记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合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还有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有一个描写巫山十二峰的句子:‘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是用通感的例子。在《明湖居听书》中还有很多例子,请找出来。”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慰过,无一不伏贴,三万六千个之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课文里引用《列子》和《论语》中的‘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也是。”

“好。运用通感有什么好处?”

“可以把只可意会的感觉言传出来。”

“可以把一种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让人感觉到。”

“把王小玉高超的说唱技艺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了。”

(二)讲读的要求

1、准确简洁,讲究科学性。具体要求是:

a、内容正确无误,既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又是已成定论的观点。

b、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信口雌黄,主观片面,不搞绝对化,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万一讲错,勇于承认错误,虚心改正错误。

c、语言规范,正确使用行业语。如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思想等。

例: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运用通感来描写事物,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如聆其声、如品其味的实感,能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去捕捉美感,比某个感官单一感受所得到的艺术享受更丰富,更真切。

2、通俗易懂,讲究启发性。语言要达到两方面的要求:

a、从语音上保证学生听得清,避免变音和嘶哑,高低适度,快慢适中,音量音速有变化。

b、从语义上保证学生听得懂,做到十不用:不用生造词语,不用方言土语,不用废弃的陈言旧语,不用冷僻的行业术语,不用少数民族谚语,不用难以理解的典故,不用修饰成分太多的长句,不用语法、修辞、逻辑上的病句,不用文白夹杂的语言,不用嗯嗯啊啊,这个那个的口头禅。

3、生动形象,讲究情感性。

生动形象表现为:

a、新-----内容有时代感,是新知识。

b、实-----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

c、活----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了活动。

情感性表现为:

a、课前钻研教材,培养感情。

b、课上排除杂念,进入角色,声情并茂。

c、同时能控制情感,不可惊喜失态。

4、抑扬顿挫,讲究艺术性。追求节奏感和旋律美,以求悦耳动心。具体要求是:

a、科学发音,字正腔圆。

b、音随意转,气随情变。

二、板书

(一)板书的含义

1、从动态角度解释:它是教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方式,又称教学书面语言。

2、从静态角度理解,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利用黑扳以凝练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的教学信息的总称。

形象的板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形象的东西更能激发其情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运用投影仪板书,利用投影胶片“透明”的特点,将板书内容分步骤重叠投放,提高板书的整体性、时效性、形象性和准确性,避免板书的随意性。充分利用画图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

新颖的板书符合审美情趣。新颖独特的东西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产生美感,当然,板书也不例外。注意了板书的简洁、形象、色彩,板书也就比较新颖。由此可见,板书的简洁、形象、色彩、新颖应该是综合的而不是孤立的。

板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纲式板书,是将内容庞多、语言繁难的长篇课文精心概括为条理清晰、语言精简的短小纲要,其行文可用陈述法或者提问法。

2.摘要式板书,是把课文中某些短句摘录出来,用以概括整段大意或全文中心。

3.抄录式板书,就是将课文全文或某些段落,照抄在黑板上,以便集中讲解、分析或操练。

4.范写式板书,就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法演示,教给学生汉字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5.注释式板书,多用于对名词的解释或语言文字的讲解,特别是对生字新词的解释或对典故、引语出处的注释。

6.分析式板书,即在语言教学中,分析句子成分所用的板书。

7.表解式板书,是把纷繁的教材内容排列分类,依项列表,使之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因而,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

8.图解式板书,即在教学中利用简易图形来分析和讲解课文内容、写作等方面的板书。此种板书又可分为两种:①示意图解式,就是以简略的文字和图形(包括黑板画或简笔画),来描绘课文的内容情节或剖析其语言功能的一种形象化板书。②树形图解式,又叫枝干图解式。它像一株横放着的大树,一干多枝,一枝数桠,枝条分明,提纲挈领,令人一见便能了如指掌,印象深刻。

9.综合式板书,即选用上述板书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板书设计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精心设计课堂板书,以此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

(二)板书的作用

1、体现教学意图,揭示教材思路。

例b、《将相和》以板书揭示思路,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2、突出教学重点。

例《窦娥冤》以解赴刑场为经,以窦娥的控诉、诀别、誓愿为纬,以“冤”为核心,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和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教学重点。

3、强化直观形象,便于集中注意。

4、节省时间,巩固记忆。

(三)板书设计的方法Ⅰ、心理学方法1、强化感知法。2、注重记忆法: 3、激发思维法: 4、引导想象法:通过图形引发想象。

5、唤起注意法:通过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的精心组合,形体大小,线条粗细长短,色彩变化引起注意。

6、诱发兴趣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示构件,不同的图示形式和不同的呈现手法来表现。

Ⅱ、逻辑学方法

a、概念划分法。分清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b、判断落实法。内在联系的强化,使课文的脉胳更清晰。

c、推理揭示法。解释前后的因果关系,显示文章的结构框架。

Ⅲ、美学方法

1、板书的美学要求:a、内容完善。b、语言精炼。c、构图精美。d、字体俊秀。e、色彩清丽。

2、构图造型美的途径:a、整齐。b、对称。c、立体。d、形态。e、照应。f、回环。

(四)板书设计方法的选择1、因文制宜,落实教学目标。2、因时制宜,突出教学重点。3、因人制宜,提高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演示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实验等)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行为。

(二)演示的要求

1、选择适当的时机:

A、需要强化记忆。

B、需要加深理解。

C、需要吸引注意。

D、需要整理内容。

E、需要过渡照应。

2、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A、增强直观。B、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C、可接受性强。

3、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特别要与讲解、练习配合,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a、科学发音,字正腔圆。

b、音随意转,气随情变。

第五章教态、提问和评价

一、教态

(一)教态的含义

教态也称课堂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外表修饰等。

(二)体态语的基本功能

1、辅助课堂讲解:有利于架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反馈课堂教学信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调节课堂教学内容。

3、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表达对学生行为的肯定和否定,从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三)体态语的基本内容

1、面部表情:指教师通过自己的口、鼻、眼等器官和脸部肌肉运动来表达或辅助表达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的活动。

A、目光变化: a、视线交流角度:常用的角度为,环视,正视,点视,不用俯视,斜视,仰视。

b、视线距离与强度变化:一般用直视-----视线放长,眼神力度加大,探视-------视线切近,眼神放亮,不用蔑视,虚视,和逼视。

B、微笑变化

2、姿态变化: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躯体和四肢动作来传达或辅助传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的活动。

A、站立姿态: a、背挺直,胸挺起,双目平视,充满自信,给人气宇轩昂,心境开朗,乐观向上的印象。《红与黑》扮演市长夫人的演员站姿很美,背腰脖都是挺直的。

B、走动姿态:课堂上走动应注意: d、走动时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分小组活动,发现某小组有问题,则接近他们,要观察整个课堂,站在教室前面或后面。

C、手势:指手指、手掌、臂膊的综合运用。

(一)提问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交流,以便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修正错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提问技能的运用,既与教师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教师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有关,而且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有直接关系。能成功运用提问技能的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问技能对教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的运用提问技能的情况就可看出其综合能力发展的水平。

(二)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提问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2、揭示、解决矛盾。通过矛盾的揭示和解决,使学生逐步认识新事物,抓住问题本质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反馈调控。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或冷场时,教师导向性的问题可及时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借以控制教学的方向,对学生来说,是参与教学,强化学习。

4、诊断评价。双基的掌握,目标的实现,在提问过程中了解并作出适当评价。

5、激励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6、巩固强化。问题的设计一般以旧知识为基础,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三)提问的类型

Ⅰ、回忆型:目的在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1、选择性提问: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或引出主要内容,或为进一提问过渡。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一般为集体应答。

2、温故型提问:要求学生对己学过的具体事实进行再现和确认,包括文学常识、名句名篇,成语典故等。

3、开放型提问:可凭经验和感觉回答,没有固定答案,只要争先恐后的回答就算达到目的。如: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Ⅱ、理解型:要求学生对已知知识内化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1、一般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如:你能把路瓦栽夫人的故事告诉大家吗?

2、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路瓦栽夫人值得同情吗?为什么?

3、对比理解要求学生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本质的不同,达到深入理解。如:路瓦栽夫人和祥林嫂面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Ⅲ、应用型: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学生要对已知信息进行分类,再进行加工整理、综合考察,达到透彻理解系统掌握。

1、分析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清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断给予指导、提示和帮助。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2、综合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检索,概括,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如:路瓦栽夫人如果没有丢失项链,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3、评价要求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对照、比较之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并阐明理由。如:有人说路瓦栽夫人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有人说路瓦栽夫人是敢于面对现实的有英雄气概的女人。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四)提问的原则

1、有效性: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参与回答。对高年级学生少问是不是对不对。

2、科学性:问题必须清楚、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3、层次性: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决定问题的层次。

4、整体性: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搞一对一的对话场面。

(五)提问的步骤

1、引入:在正式提问之前,通过必要的语言、手势、板书、板画或其他教学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

2、陈述:用清晰、准确的语言陈述问题。必要时对问题中的某些概念进行解释,对某些稍难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适当停顿几秒钟。

3、介入:在学生回答中或回答之后,教师适时介入,检查学生的回答,或督促学生完整地考虑问题,必要可重复一次问题,点明关键。

4、评价:可重复学生的回答,不确切处可重述,未尽之处要追问,错误之处要更正。用一两句话进行评价,必要时可进一步引申、扩展问题的结论。

六、提问实施要点

1、循序而问:按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认知结构的顺序,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2、深浅适度:深奥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措,浅显的提问使学生不感兴趣,恰当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准确精练:语言有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

4、留有余地:提问后稍作停顿,学生回答后稍停,让学生有补充的时间,体现主体性。

6、反应及时:肯定、否定、点拔、追问,强化提问效果,鼓励学生质疑。

(七)设计提问要注意

1、明确目的:或引起兴趣,或强化记忆,或促进思维,或征求看法,不同目的需要不同的语言手段和方式达到。

2、确定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什么,由此确定提问措词。

3、了解对象:根据对象差异使用不同语言,低年级学生用词简洁明了,不用长句和复杂的句子,女生则语气和缓,基础差的不问太难的问题。

4、用词恰当:恰当使用提问词:谁、什么、怎样、如何、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不能、会不会等等。

5、自然流畅:平等的交流方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不用审问质问和生硬的语言冷峻的态度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6、导语灵活:

教师提出问题之前所使用的语言叫导引语,在介入阶段使用。导引语的使用使提出的问题和缓,表现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如: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并准备回答。

7、问题准确: A、使学生听得清楚,明白问题的含义。 B、让学生准确理解所提问题的含义,明白老师的目的和意图。

C、用词简洁、明了,语句不长不复杂。

D、提问的语气语调符合问题的情景,避免命令、威胁和阴阳怪气。

(一)评价的含义

1、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方式,科学地测定语文教学水平。目的是测定语文教学的成败优劣,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是对整个语文系统作评价。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提高自己研究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促进自己和他人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同行间的团结协作。是对一堂课作评价。

3、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和完成课堂练习之后,语文教师要给予适当评价,肯定正确答案,纠正错误,进行系统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对某个教学环节作评价。

这里所要训练的是第三种评价的技能,如果借用心理学的术语,可称为强化技能。用提问技能的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问技能对教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的运用提问技能的情况就可看出其综合能力发展的水平。

(二)评价的目的

1、给学生积极的鼓励,提高注意的持续性。

2、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兴趣。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赏识学生的努力成果,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5、增进师生感情交流,让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三)三种情境下的评价

1、回答或练习完全正确,使用赞叹语:好,非常好,真了不起,进步真快。

2、回答不全面,先确认答案中正确的部分,并加以表扬和鼓励,然后以委婉的、学生能愉快接受的方式指出错误和不足:刚才可能是紧张了,没把问题说清楚。这句话他没有说对,但其他几点他都讲得很好。

3、回答完全错误,鼓励他参与教学:这位同学虽然没有答对,但他是认真思考了的。虽然没有说出正确答案,但他能大胆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很好。

(四)评价的原则

1、目的性。主要是集中注意,发挥积极性和激发兴趣。

2、针对性。不同的行为有不同的评价,不可对学生的任何回答都说好。

3、实事求是。过份的赞叹反而引起反感,应该公平客观,体现教师的要求。

4、多样化。语言风趣幽默,经常变换方式。

(五)评价时要注意

1、通过评价不断地刺激学生作出反应,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2、用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3、评价方式要恰当。对学习差又回答错误的学生,采取全班批评的方式就不合适,在低年级,回答正确可用全班鼓堂的形式,但高年级却不一定合适。

4、评价要真诚。不恰当的表扬和刻薄的批评都会使师生感情疏远。

第六章语文成绩检测技能

一、作业设计

(一)常见的语文作业的内容与形式

1、关于文字与标点: A、难认字、多音字、形近字的读写。B、选择片断,让学生标点。

2、关于词语: A、选词填空(实词、虚词、成语等)B、组词(课文中的各类词)C、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辩析D、解释词语

3、关于句子: A、选正句B、析句C、造句D、组句(组合不完整的句子)E、填句F、简化句子G、修饰句子H、变换句式I、重新组合句子J、改错句(K、摘录词句段

4、关于课文读写: A、课文插图作业B、抄写C、默写D、听写E、朗读F、背诵G、叙述大意H、编写提纲I、问答J、笔记K、语译L、缩写、扩写、改写、续写。

(二)设计作业要注意

1、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来设计,突出某一方面,不可每次练习都是同样的内容和形式。

2、根据时间设计适量的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考虑到应该给学生什么帮助才有助于顺利完成作业。

3、根据一定的教学情境选择作业的形式。课堂作业宜用单项训练,能在短时间完成,方便检查和评改。课后作业宜用综合题型,视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作出量化要求,规定交作业的时间。

4、多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孙厚才 绪论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 一、意涵 1、自动化 2、学生学习特点、学科特点 3、长期反复,转化形成 二、构成 1、动作与心智 2、设计、实施和评价 3、准备、实施和反思 三、模式 1、养成阶段: 心理定向-模仿训练-技能应用-技能综合-熟练运用2、常式和变式: 常式:自学-示例-研讨-模仿-应用-修改 变式:学习-准备-示范-微格实践-反馈评价-修改重复 四、途径 1、理清课程体系

2、开展专门技能训练 3、在实践中强化练习 五、几点补充 1、角色定位(传统、现代) 2、教育理论(理论知识、教育理念) 如三维目标理论(知识技能——工具性、过程方法——主体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观点等 3、语文能力(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 4、练习方式:1.课堂演练。 2.微格教学。 3.小组练习。 4.个人练习。 5.教学实习。 由主到次的顺序:个人、微格、小组、课堂、实习第一章教材分析技能 理论总述 一、教材 1、宏观(用于教与学的一切语文材料) 2、中观(课本)

3、微观(单元、课文、段落等) 二、教材分析(主要指对中观和微观视角审查中的教材的分析) 遵循的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 三、教材分析的几个关系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对象 四、教材分析的层级划分 1、整套教材 2、整组(单元)教材 3、单篇教材 4、单节教材 技能概观 一、整套教材的分析 1、整套教材:功能、结构(层次)、本质 2、整册教材:纵向(整套教材中的地位)、横向(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二、整组(单元)教材的分析 1、本单元的目标、功能 2、对各篇课文的分析处理 3、重新组元 三、单篇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新林中心校王艳辉 【内容提要】阅读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不仅阐述了阅读能力的内涵,还从加强朗读训练、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加强阅读技能训练、指导课外阅读四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阅读能力方法指导技能训练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学生如果阅读能力强,学习语文就会很轻松,效果也会很好。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它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感性认识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读过一篇文章,

能弄懂词、句所表述的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复述。这种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满足于此,是读不好书的。 二、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阅读如果不具备这种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往往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中心,不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三、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进行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其是非曲直。就是说不盲目读书,不迷信书本。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不使看书的头脑成为作者思想任意驰聘的跑马场。能品味作者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即能鉴赏,又能批判,从而真正在阅读中增长学识。 四、创造性理解能力。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从阅读中生出新意,就是能活读书,跳出书本的范围,从书中走出来。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把书本知识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触发联想。如读这篇(部)作品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学这种知识,能联系到别的知识;由此种文体延及到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6~12岁的儿童,他们刚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先后要学会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还要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针对这样一个现实,小学语文课文课堂教学技能,必然会是丰富多彩、特证鲜明的。 一、课堂导入要新颖有趣,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典故引题,故事导入。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能受学生们的欢迎,那么就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引入新课。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趣味导入。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迫切想获得结论,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 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果有效地利用游戏,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再迁移这种氛围进入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可以利用实物演示,直接导入。小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且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导入新课时,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模型,乃至实物标本或实验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便于儿童获得生动的表象,带着好象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课堂提问首先要设计精当,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教师的提问要能启发学生勇于发展表自己独立见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其次提问要目的明确,紧扣教材内容,要适时、适度;再次,提问要面向全体,有利于多数学生的积极参加,力求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到训练,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最后,课堂提问要在“把科学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上下功夫,提问的角度应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 二、课堂上的讲解和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情感参与性,同时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还应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采用恰当的讲解方法,如果需要演示,教师一定要做好,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如我在教授《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让学生参与了这个实验,使孩子们更深刻的体会到课文想要表达的高尚思想。 课堂提问是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过程。课堂提问首先要设计精当,要能启发学生勇于发展表自己独立见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 三、板书技能 高超精湛的板书艺术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板书没有固定的形式,它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 一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的意义 从一般教学论讲:教学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区别点之一。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

学的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掌握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掌握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的。这段话说明: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

学士学位论文—-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全套

书名: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

课程性质 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实践性、技术性的特点。所谓基础性,是指这是一门技能的初级训练课程。 所谓实践性,是指这是一门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宏观指导下的微观实践操作课程。 所谓技术性,是指这是一门以现代技术为技能训练手段的课程。 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利用微格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可以省时省力,能在短期内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获得课堂教学技能。 二、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含义与分类 (一)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 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目前,对于课堂教学技能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教学行为说。这种观点主要是根据微格教学研究成果而提出来的,如孟宪恺在《微格教学基本教程》一书中指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1] [1]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3 二是活动方式说。这种观点主要是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关于技能的界定。如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就将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47 三是结构说。这种观点试图把技能的外显行为和认知活动方式整合起来。如斯诺(R.F.Snow)认为“教学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3] 四是知识说。该观点借鉴当代心理学理论对知识的划分,将教学技能纳入知识范畴。在认知心理学派广义知识观中,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均被视为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他们将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知识范畴内。这种观点看到了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和一致性,认为教学技能即是关于教学的程序性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这对技能心理机制的揭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 目前对课堂教学技能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微格教学的需要进行分类。 二是按照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分类。 三是按照教学程序进行分类。 三、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形成与发展 四、运用微格教学训练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一】今年暑假小学语文教师技能培训”通过学习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立足训练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热爱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习惯。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一、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中年级是词语、句子;高年级是段、篇、章。大量的识字,词语、句子的教学,段、篇、章的讲解都要在阅读中进行,故小学语文课又称之为阅读课。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学会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很重要。要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读得响亮,读出感情来,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老师的朗读要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在范读的同时教学生字、新词,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学认会生字、在老师的范读中理解新词。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点拨迷津很关键。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朗读技巧的训练是指导朗读的重点,老师要结合文章内容

具体说明语言的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让学生既有情感的认识,又有情理的指导,理解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还语音、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都要根据课文内涵、感情色彩有和语言结构作恰当的明确的指点。学生容易读错、读偏的字、词、句老师要拨教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读正确的、理解的、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才能把学生引入文之中,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该掌握的词句理解了,该懂得的道理明白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文章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讲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文章的意义自然就理解了。小学语文课本词语虽不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资料讲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一、目前语文教学讲解中存在的问题 讲解技能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并且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延续至今。它之所以一直受偏爱,是由于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弄通想懂;讲解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总之,准确、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入微的讲解,可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听者欲罢不能。可见,熟练地掌握讲解技能,合理而巧妙地运用讲解技能,可以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熟练地掌握运用讲解技能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然而目前,在语文教学的讲解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讲解条理不清,思维混乱,没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讲解知识,讲述课文,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和思路,这种结构和思路,既是对知识或课文的合理的组合和解析,又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师讲解的知识,清晰高效地存储进大脑中。可是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这种现象就是讲解的随意性。往往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想怎么讲就怎么讲。知之甚多的知识随意发挥,知之不多的知识乱发挥,在不重要的枝节上大讲特讲,而关键的知识点却轻描淡写,甚至没讲到。这样的讲解,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要领,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2、讲解的知识不准确。 例如,文言中出现的“妻子”,有些教师讲成妻子和儿子。再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讲成说明文中只要有数字,也不论这些数字用在什么位置,作用如何,统统说成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又如,把《苏州园林》里“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讲成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等等。 由于上述问题,就有必要认真研究讲解技能。 二、什么是讲解技能及作用 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类教学行为。 我们把这个定义进行分解,就发现这个定义中对讲解技能的作用包含着三个意思:1.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新知识、新概念和新原理。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的讲解,常常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课文的思维过程,而分析和掌握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如运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美感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审美情趣。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便初步理解了讲解技能的作用。 三、讲解的特点 其一,在(知识传授的)主客体信息传输中,语言是主要媒体。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讲解得好的前提。这就说明语言在讲解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培养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就是要“想”好“为什么说?” “对谁说?”及说明的意向与要点;培养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编码:梳理),就是要注意储备口语词汇,懂得语法规范。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也就是要善于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表情达意,令人爱听、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是我院为初等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并选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语文素养高的中年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部颁课程标准或其他什么依据,这就给指导老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任何一门课都必须有它的课程目标,而任课教师非搞清楚不可。经过一年的摸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五会二有”,即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会备课、会说课、会上课、会听课、会评课、有课程观、有信心。从训练效果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直接上岗,因为他们把尝试中犯的错误都犯在了正式上岗之前。 一.会备课 备课既是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提高的过程,更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实现会备课的目标,笔者引导学生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解读课程标准,做到提纲挈领。课程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的终极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

领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唯 其如此,才能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尺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把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精讲与多练、读书与思考、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试讲前,笔者带领学生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等主要内容,做到胸有课标,提纲挈领。 熟悉全册教材,做到总揽全局。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学使用的各种有关的材料,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凭借。教师如果不能“吃透”教材,上好课是不可能的。为此, 在试讲前,笔者带领学生首先了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套教材,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读试讲课文所在的全册教材,掌握教材 的内容、体裁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明确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体会编辑意图,把握每篇课文在全册中的地位与作用。因为教材的编写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通读全册教材,教学就会 出现盲目性,通读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总揽全局。 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这一点,在我们的训练 中有一定困难,但笔者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了解的内容和方式,为以后的实践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就一篇课文来说,需要

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语文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0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0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0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05.《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06.《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08.《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9.《教育实习全程解说》(师范院校学生读本),朱绍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0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4.《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6.《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7.《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8.《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9.《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5篇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5篇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一 今年暑假小学语文教师技能培训”通过学习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 学的目的应立足训练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热爱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习惯。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健 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一、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中年级是词语、句子;高年级是段、篇、章。大量的识字,词语、句子的教学,段、篇、章的讲解都要在阅 读中进行,故小学语文课又称之为阅读课。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小 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学会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很重要。要用普通话朗读,读 准字音,读得响亮,读出感情来,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老师的朗读要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地感觉,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在范读的同时教学生字、新词,让学 生在老师的范读中学认会生字、在老师的范读中理解新词。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点拨迷津很关键。要点在关键处,拨在 疑难处。朗读技巧的训练是指导朗读的重点,老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 说明语言的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 样读等。让学生既有情感的认识,又有情理的指导,理解地朗读课文。

要让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知道根据文章的 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还语音、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都要根据课文内涵、感情色彩有和语言结构作恰当的明确的指点。学生容易读错、读偏的字、词、句老师要拨教到位。只有这样,才 能引导学生读正确的、理解的、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才能把学生引入 文之中,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 确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 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 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 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该掌握的词句理解了,该懂得的道理明白了,还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文章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 的教学目的。 二、讲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 是说书读熟了,文章的意义自然就理解了。小学语文课本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很到位。老师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讲深 了学生理解不了,甚至只能是老师越讲越糊涂,学生越听越朦胧。最好 的办法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引导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

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世纪,这无疑向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了更新的挑战。面对时代的要求,世纪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精湛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高超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技能提高措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为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本人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试着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一、导入技能方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备好“导入”,会使课堂精彩纷呈,“导入”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既是对上节课内容的承接,又连接着新课的教学;既能对前面精要知识进行加固,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对于整节课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导入过程中过度重视“入”,而忽视“导”,一开篇就提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而忽视了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只注意自己,而忽视了学生,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台戏学生变成了无关的听众;还有在选材上脱离实际,形式上缺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变成被动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很难提高。因此,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导入技能必须得提高。如何提高呢?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我们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背背学过的李白的诗,每人背一首,要求不重复,当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的时候,教师再过渡到要学习的新古诗。这样新旧联系,衔接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其次,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在选材上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感性认识,易于学生接受,这样的导入新课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例如:我在教学生写第一次作文的时候,我就选了一个半命题作文《我第一次……》。我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什么呢?请你们都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开始作文,体验作文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及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及应用 资料来源海南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第一部分导入技能 一、导入技能概述 (一)导入技能的意义 什么是导入?导入是指课的开头,也叫课“引子”或“导语”,就象一部剧的“序幕”或一部书的“序言” ,乐曲的“引子”,导语设计的好,可以快速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先生夺人的教学效果。导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环。 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导语,那么你的课堂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入的作用 导入技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导入设计,能很快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力集中,把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皮球浮上来了》; 2、能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经过一定的时间会产生遗忘,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要巩固这些知识,防止回生,就必须反复学习。而联系旧知识导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3、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训练的内容放在哪里以及学习的思路如何。这样的课堂有的放矢,恰当运用导入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二、导入技能的类型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专家总结出一线老师的许多好的导入方式,把各种各样的导入方式进行归纳,大体可以归为两大类: 一是以知识导入,二是以情绪导入。

以知识导入的开头: 或联旧知识,激发学习思维的“热点”,以较强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学习;或开宗明义,直接点明本课学习的目的、内容、重点。 以情趣导入: 或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带进新的学习情境中,或通过播放音乐、朗颂录音、讲述故事引发共鸣;通过猜谜、游戏、观赏幻灯、图片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 (一)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最常用最简便的导入新课的方式。其特点是运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交代课文中的只要内容,提出学习要求,明白学习方法。例1、《养兔日记》;例2、《翠鸟》。 (二)联系旧知识导入 联系旧知识导入,就是重温学过的旧知识,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导入方法,通常是新旧两篇课文作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达到温故而知新。 例1、《惊弓之鸟》 (三)利用课题导入 利用课题导入,就是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导入新课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解题帮助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例1、《鹿柴》 师:(板题《鹿柴》),大家看看“柴”这个字在这里怎么读呢? 生:(看注音)念“zhai” 师:对,它的意义同“寨”,也写作“砦”)有谁能说说这里的寨指的是什么?“鹿”又如何理解呢? 生:……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程序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这对即将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来说是迫在眉睫的。通过本章节的参与学习,你不但能了解在新课程视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程序,还能了解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我们相信,通过学习与训练,你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需要了解 小学语文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反思 我们需要掌握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编制教案、设计板书、说课、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提问、课堂教学讲解等 我们需要实践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项目进行分项练习 按照小学语文教学程序进行教学设计并试讲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程序的实施者,实验教材的操作者,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对新一代的发展具有最广泛影响的人物。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总和。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我们重点介绍编制教案技能、设计板书技能、说课技能、课堂教学导入技能、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课堂教学讲解技能等。

编制教案技能 教案,也称课时教学计划,是教师上课的实施方案。它是教师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处理语文教科书、教法和学生的关系,对每一节课设计的教学蓝图,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写教案,就是将备课过程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说,教案是教师备课劳动的心血结晶。 通常来说,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点、难点;④教学方法;⑤教学用具;⑥课时数;⑦教学过程;⑧板书等。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设计思路多元化,教案编写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如有的教案为了体现课改精神,按照“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编写。还有的教案按照“定位—切入—探究—拓展”四个层面来设计。“定位”说明的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设计意图。“切入”是课前导入和创设情境。而“探究”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安排。“拓展”是对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设计。 在编制教案前,要做大量的案前工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备课的步骤应该按照学期备课、本册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这样的程序来做。 学期备课在学期刚开始时,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整本教科书的通读,把握学期教学目标与要求,领会编者意图,熟悉全册教科书的知识范围,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制定出全学期的教学计划。 单元备课在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教学之前进行的备课。单元备课时要进一步熟悉掌握本教科书的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意图,确定单元教学要求及单元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分析本单元一组课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研究教学的方法,安排本单元授课时数。 课时备课是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写出的每一课的课时计划,即教案。教案可以写详细一些,也可以写简略一些。笔者认为,新教师应该将教案写详细一些,因为对新教师而言,教案是备忘录,它能够将教师备课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对文本的钻研处理,以及查阅的资料作较详细的记载。它能够把新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步骤的设想记录下来,以减少新教师上课的忙乱性。 由于教案是具有个性特点的文稿,我们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教师编制教案形式,应该鼓励教师博采众长,既学习吸收,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须要强调的是在备课中应突出“三个体现、三个注重”,即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法的归纳与指导,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与指导,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 设计板书技能

语文教学基本功训练

语文教学基本功训练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 2、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3、理解语文教学技能的内涵、物征和分类。 4、明确语文教学技能的形成、发展和成因。 5、厘清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意义和原则。 6、了解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 对语文教学技能理论性常识的理解,对不同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以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 (一)、课程定位 《教学基本功训练与考核》是一门专业技能课,它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辅助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熟悉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初步具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的能力,能胜任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 《儿童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是其前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为以后从事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掌握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能进行各种课型的试教; (2)会现场听课、写教学实录和评课,能大胆提问; (3)能设计各类课型的教案;

(4)能进行各类课型的试讲,能讲一堂完整的小学语文课; (5)能掌握班主任工作的方法,配合指导教师参与班级管理。 2.知识目标 (1)明确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2)熟练掌握拼音知识和识字写字知识; (3)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熟悉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概要,理解小学语文的基本理念,说出小学语文的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分目标;(4)明确备课的各项要求,熟悉教案的书写格式,能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教案; (5)熟悉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技巧和流程。 3.态度目标 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创造力,善于合作,热爱小学生、热爱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看视频) 二、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必要条件。能说一口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是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当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如斯霞、李吉林、霍懋征、于永正、王崧舟等都非常重视口语表达技巧,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追求语言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可以说,他们教学上的成功,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运用。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的技能训练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的技能训练 摘要】:语文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 的教学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即“文道结合”。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理 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关键词】:思想教育趣味教学重视观察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与感恩教育非常必要。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 应该用自己真诚的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感恩不 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 首先,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教育。语文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在 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即“文道结合”。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 德的熏陶,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上(大桥)一课时,我是采用步步深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我问:“汽车、火车、轮船是谁制造的?”学生回答:工人制造的。老师再问:“工人叔叔不但制造汽车、火车、轮船,还可建造许多大型的建筑物。”此时,出示南京长江大桥挂图,并介绍: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00多米,要是步行得一个多小时,至今已有二十九年了。它是由我 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一座大桥。它高大、宽阔,充分显示了我国工人阶级的 智慧和力量。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感染,道德情操得到了熏陶。针对学生不专心,上课爱做小动作的现象,我把《小猫钓鱼》一课作为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小猫三心二意地钓鱼时,连一条小鱼也没有钓着,后来,一心一意地钓时,就钓着一条大鱼。经过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做事要专心的 道理,使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好动的不利因素,逐渐在学习中克服掉。 其次,必须重视趣味教学。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尤 其是识字课。由于识字课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也较没有兴趣,单靠老师 强输硬灌,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而 要使学生能与老师配合,就必须想办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便常常采用直观教学法,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或自己制作教具,采用实物演示、游戏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用“这边......那边......”一词造句 时有困难,我就把事先剪好的一些小动物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很快就能随着我的演示说出较完整的几句话:这边是鸡,那边是鸭;这边羊多,那边羊少;这边羊多牛也多,那边羊少牛也少等。 第三,必须十分重视说写训练。低年级同学识字少、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得到 充分的发展,思维能力也较差,因此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 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要使学生能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必须对学 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达到这一目标,就 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教学重点,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如(人、口、手)一课,可在完成识字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几句话:我家有几口人, 我的小手可以做什么等。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说话,既可巩固对字的认识,又训 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课文练习进行说写训练,如<小 壁虎借尾巴)一文,可结合课文练习,让学生口头描述: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它借 到了吗?为什么?还可以根据课文中动物的不同特点,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说写 训练,如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等,让学生先说后写。由于练习的设计能引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解决策略: 1、要把对《课标》的研读作为校本教研教师业务学习长抓不懈的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2、综观课标学段目标,把握好学段教学重点,明确各学段的阶段目标,才能把握好阶段训练重点,避免盲目教学。 3、统筹考虑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单元训练重点。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要把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方法、习惯态度等融为一体,进行整合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研读课文,了解学生,把握每课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要求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既定,课堂教学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为实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的重点要深究精练浓墨重彩,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则可捎带而过轻描淡写。 在教学中把握住了学段重点、单元重点及每课教学重点就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重点处不惜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对文本蕴涵的情感体会肤浅冷漠,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往往既没有学生情感熏陶感染升华的心灵感动也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解决策略: 1、教师备课要克服照搬照抄现成教案设计,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的弊端,要树立“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的思想,通过细读体味文本情感,通过细读品味语言。 2、阅读教学中精读感悟是最重要的环节,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运用积累都在这一环节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贯穿其中,而抓哪些词句进行品析感悟,品析感悟出什么只有细读才能明确;“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在细读文本中都要明确这些读的目标和定位,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3、在细读文本中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阅读。 三、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读书时间不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