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沈文莉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概念的提出: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966年,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一概念。

?西方学术界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都是一个,即现代化的理论。

?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和研究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发展的概念和衡量标准

?政治发展就是人类政治体系及其运作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和状况。

?一般而言,衡量一国政治发展的标准主要是在一定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制度化。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既紧密联系又相区别的一对概念。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区分实际上反映了政治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从广义政治发展概念来说,政治发展不以追求政治稳定为目标,毋宁说政治发展过程是以一系列的政治无序为代价的。

?对于现存的政治体系来说,狭义的政治发展的概念更具有实际意义,往往表现出对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关切。

四、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一)政治民主化

(二)政治制度化

(三)政治高效化

政治发展的类型与途径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类型

二、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类型

国内学术界一般把政治发展类型分为:?早发内生型

?后发外生型

(一)早发内生型政治发展

?早发内生型政治发展指的是以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发展模式。

(二)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

?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总体特征是“后发性”,这一特征使这些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

1.发展中国家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

2.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由于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示范的压力,其发展

往往缺乏自主性

3.后发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

巨大张力

二、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变革政治关系的主要方式有二,即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一)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革,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变革,是政治体系发生的全面质变。

?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政治革命本身并不等同于政治发展。

?一场政治革命的真正完成,还有赖于革命后持久而广泛的政治重建、政治更新和政治社会化。

政治重建和政治更新

?政治重建是指旧体系中其功能需要继续发挥和保存部分的重建,这主要是指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部分。

?政治更新就是按照革命承诺和宗旨,全面改造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奠定新社会的本质基础。

(二)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在现存政治制度不发生根本质变前提下,进行一种有计划、渐进地调整和变革政治体制的活动,是政治关系和组织形式的内部调整和自我完善。

政治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一,政治改革不同于改良,是对旧体制进行一场全面的、根本性的社会政治变革,是对传统体制的彻底更新。

第二,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不同,改革是在现存政治制度基础上,在领导、政策、政治体制等领域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进行的缓慢的社会变化。

第三,政治改革过程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系统工程。

第四,改革战略的选择对于改革是否成功很重要。

(见资料8.1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

第三节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政治发展的普遍性

二、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一、政治发展的普遍性

(一)政治发展现象本身的普遍性

(二)政治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见资料8.2英美法三国的国家政权建设)(三)政治发展趋向的普遍性

二、政治发展的特殊性(一)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二)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三)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四)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是从晚清开始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革命中初步传播了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政治发展的初步目标已经实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中国政治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单元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章节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4.理解并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1、问题及问题实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2、通过大量举例及课堂内讨论,让学生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培养的要点。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一、问题及其类型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打一双音节词。如果你感到疑惑,这就构成问题。但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而简单的习题依据已有的经验可以立即作出解答。 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分:1)起始状态,指用一些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出的描述;2)目标状态,指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3)障碍,指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 (二)问题的类型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以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达成目

标状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3.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1)问题的明确性;2)解法的确定性。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等。 结构良好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情境中经常是结构不良问题。这种问题也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这类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在城市中心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该怎么设计2)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类问题经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多种解法和思路。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尽管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但从问题解决过程看,存在一些共同点。1)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某种能力或倾向会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可作为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几何题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几何题中,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一般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总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其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衡,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1 严耕望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嚴耕望 目录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1 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2 P19 宗法就是利用血緣關係造成一種政治統制的系統。3 第四章春秋列國政治制度3 第五章戰國政治制度3 第二编第一章皇帝4 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時代6 第四編隋唐五代7 第五編宋代9 P192 宰相:北宋初——極弱南宋——極強(變化大)9 p224 (元代)樞密院之樞密使與中書令同為皇太子之兼任官10 緒論一、釋名 組織必賴有一定的規則,俾群眾能遵行,以維護這些組織! 廣義的政治制度:國家體制、政府組織、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經濟、財政、軍政、社會……制度均可包括在內。 狹義的政治制度:只限於國家體制、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中國歷史上,國家制度變化較少,故可講者也較少,目前一般注重在政府組織與人才任用。 官制演變的規則:(1)小臣由親近君主而掌權(由宮官到府官)→地位增高為大臣→大臣位高而疏遠,因此漸漸失權。(2)官與職的合一與分離。(3)组织名号,愈後愈複雜。後代複雜,其故有二:其一:事由簡越繁。其二:舊官不廢,新官滋生。 第二章殷商政治制度 一.殷商時代的氏族部落 P9 殷商仍非一個統一國家,大抵仍為氏族聯盟制,但氏族聯盟的盟長由殷族子姓一氏的子弟所承襲,稱為王,王對於本盟中的氏族可命令指揮。 二、盟主(王)繼承制——子族兄終弟及制 P10 殷氏族重視橫的世代層,同一世代層的兄弟身份相同。 P11 王氏殷周制度論曰:“商之繼統法,以弟為主,而以子繼輔之。無弟然後傳子……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 P12 殷代後期已漸形成父子繼承制,傳弟已成例外。 三、官司組織 師保。本為長老制度,對嗣王盡監護之職。後演成太保、太師、太傳三師官。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殷代已有百官之稱,組織已相當繁複。 P15第三章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社會的封建國家周室統治廣土眾民之兩大政策:封建與宗法 一、封建制度 (1)封建情形A分封對象——以封親戚為主,承認土著為輔。 B.封建方法——錫之土地、人民及其地位,加以誥訓,指導其統治之政策。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讲评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 A、科学 B、假说 C、阶级 D、客观 2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 A、部落 B、部落联盟 C、酋邦 D、氏族 1、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3、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4、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C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1、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 B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后 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王 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D、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 A、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保证这一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B、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 C、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 D、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BD A、酋邦 B、群队 C、部落联盟 D、部落 二、多项选择题 1、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

第十一章 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一、能力是一般概念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潜在能力。已有能力即现实能力。(00词释)能力(06选择)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05论述)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发展不是同步的。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联系:一方面,能力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3.才能与天才: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00选择)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为(才能) 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生活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开创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称为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01词释)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抽象概括能力 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03选择)下列能力中,()能力属于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专业活动的心理 条件。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液态能力是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接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 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 系的能力。 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个体早期时候,液态能力有比较明显的 发展;进入成年期,液态能力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则不然,它伴随个体终生发展, 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 (4)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教师资格考试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的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卓南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5.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1、【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2、【智力PASS模型】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6.智商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提出。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来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来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有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100 2、离差智商。智商(IQ)=100+15Z Z=X-X-/SD(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7.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智力测验是衡量人的智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工具。编制标准化智力测验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建立常模,并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1、标准化与常模。(1)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3)施测程序标准化。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统一的标准。(4)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2、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3、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影响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3、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实践活动影响 4、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附录名词解释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3.【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4.【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第十一章 税法习题

第十一章税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流转税类的是(B) A、增值税 B、土地增值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征税凭借的是(A) A、政治权利 B、行政权力 C、财产权利 D、国家权利 3、我国税收法律关系权利主体,对纳税人的确定原则一般是(D) A、国籍原则 B、属人原则 C、属地原则 D、属人兼属地原则 4、有权制定税收法律的机关是(A) A、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财政部 D、国家税务总局 5、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称为(C) A、计税依据 B、税收要素 C.、税源D、税目 6、在税收的形式特征中,体现了财政分配本质的是(B) A、有偿性 B、无偿性 C、强制性 D、固定性 7、税法规定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的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是(C) A、负税人 B、纳税人 C、扣缴义务人 D、缴税人 8、一般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且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应该采取(B) A、从低适用税率 B、从高适用税率 C、适用5%的税率 D、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 9、我国现行增值税条例规定,对出口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A) A、零税率 B、3% C、10% D、17% 10、下列项目中,允许扣除进项税额的是(A) A、商业企业购进的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货物 B、工业企业估价入库的原材料 C、一般纳税人购进工程用物资 D、工业企业购进的非应税劳务 11、纳税人销售应税消费品,其消费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是(D) A、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月 B、应税消费品生产完工当天 C、发出应税消费品当天 D、收讫销售款当天 12、下列属于企业所得税中“不征税收入”的是(A) A、财政拨款 B、财产租赁收入 C、利息收入 D、营业外收入 13、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B) A、15% B、20% C、25% D、33% 14、下列个人所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采用定额与定率相结合办法扣除费用的是(B) A、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B、劳务报酬所得 C、工资薪金所得 D、偶然所得 15、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形式是(D) A、全额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全率累进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16、车船税的纳税地点为(C) A、车船登记地 B、车船行驶地 C、纳税人经营所在地 D、车船所在地 17、下列属于印花税纳税人的是(D) A、合同担保人 B、合同鉴定人 C、合同证人 D、合同当事人 18、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等于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C)减去税法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

华南理工2016春《中国政治制度史》随堂练习

第一章 1.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 A.分工简单 B.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C.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D.角色分化少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A.法家 B.儒家 C.阴阳家 D.道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民主制 D.等级君主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B.《中国考试制度史》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D.《中国政治制度史》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A.农民 B.农民阶级 C.地主 D.地主阶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11.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12.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3.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4.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5.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答题:对. 错. (已提交)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周礼》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通典》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C、白钢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假说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C、摩尔根6、部落是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D、领导人的威信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

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B、相对恶劣二、多选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是社会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与社会分工,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研究社会不平等的两个传统。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关于什么产社会不平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回答,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社会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他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等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如某些人通过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对社会不平等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差别,都属于等级差别。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不仅存在基因,荷尔蒙,生理结构等差异,且存在着行为,智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别达50种以上,一般而言,男女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觉能力方面,女性不如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5、竞争性,好胜性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生,6、在忘记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别,因此,审视性别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在知识生产的问题上,要通过对社会性别这一变量的强调和分析,使被边缘化的众多女性问题浮出水面,改变社会学中以男性及相关议题为唯一的正统议题的局面。 年龄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年龄也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依据,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而确定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对占据某年龄地位的人行为期望,称为年龄角色,年龄地位与其社会地位一样,构成了大部分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的基础。(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集团的社会

第十一章 能力

第十一章 小学生能力的发展 本章所讲内容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 第二节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小学生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能力概述 一、何谓能力、才能、天才 能力指能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结合 天才是能力的高度发展 二、能力的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 一般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称做智力。 智力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最高表现是创造力。 特殊能力指在特定领域中具有的能力,如音乐美术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个体接受信息、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其对象是认知的信息 元认知能力—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其对象为认知活动的本身(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言行举止,引起与之相类似行为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者相互联系。模仿能力中一般都含有创造性因素,而创造能力的发展又需要一定模仿能力作为基础

三、能力的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 智力可分成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 (特殊因素)。 G因素是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 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智力活动中必备因素 (二)瑟斯顿的群因素 7个不同的因素群: 语词流畅(W)语词理解(V)空间能力(S)知觉速度(P) 计算能力(N)推理能力(R)记忆能力(M) 智力是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它们之间的不同搭配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智力结构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内容——操作——产物 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含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由于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一共可以得到5×5×6=150种的结合。每一种结合代表一种智力。 各种智力都可以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如给被试一系列4个字母的组合,PIAS FHKY、DSEL 等,要被试将它们重新组合成熟悉的单词,如FISH、PLAY、DESK等,在这一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是符号,操作为认知(理解),产物为单元。 (四)卡特尔的智力型态论 流体智力——是指以生理活动机能为基础的、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 晶体智力——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后天习得的能力,它与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积累有关. 前者在中年后下降,后者随人的一生发展不断上升

第十一章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六章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税收饶让(考研)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税法所调整的国际税收关系是指 A.国家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 B.国家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及其各自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征纳关系 C.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 D.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 2.我国涉外税法对我国境内法人居民身份的确定,采用 A.登记注册地标准 B.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 C.法人总机构所在地标准 D.法人营业中心所在地标准 3.根据中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下述有关涉外非居民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涉外非居民企业对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所得向中国政府缴纳税收 B.涉外非居民企业是指总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 C.涉外非居民企业仅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税收机关缴纳税收 D.涉外非居民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有常设机构的外国企业 4.我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阻止企业利用关联企业逃避税收所遵循的原则是 A.企业之间不得存在拥有或控制关系 B.按照独立企业进行业务往来 C.相关企业不得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 D.不得采取折扣的方式开展业务 5.税收抵免和饶让抵免的区别在于 A.饶让抵免是指居住国促进外来投资的税收鼓励措施 B.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对来源国已经征收的税款从总的应税所得中扣除 C.饶让抵免中居住国对来源国所得免征的税款纳税人并没有实际缴纳 D.饶让抵免中涉及两个纳税人的两次纳税。 6.我国涉外税法对自然人居民身份的确定,采用 A.国籍标准 B.住所标准 C.居所标准 D.住所与居住时间标准

(二)多项选项题 1.对于在中国没有常设机构的外国企业,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所得税款由支付所得款项的人扣缴,但纳税人仍然是该外国企业 B.该所得的纳税人是支付所得款项的人 C.该所得税款采取预提税的方式征收 D.因其与中国没有居民联系,其所得可以减半征税 2.按照涉外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述所得免征所得税 A.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所取得的投资利润 B.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组中国政府和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 C.外国银行按照优惠利率贷款给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 D.提供专有技术的特许权使用费 3.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的目的是为了 A.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B.避免国际税收歧视 C.防止国际偷漏税 D.调整国家间的税收分配 4.国际税收协定中的税收无差别待遇,具体包括 A.国籍无差别 B.常设机构与其所在国企业无差别 C.费用扣除无差别 D.企业资本无差别 5.国际税收协定《联合国范本》与《经合范本》的相同点在于 A.都规定了引力原则 B.都承认收入来源国拥有优先的但非独占的税收管辖权 C.都规定了饶让抵免 D.都规定了预提税 三、简答 1.我国对外签署的双边税收协定的基本原则如何。(考研) 四、案例分析 1.A国与B国订立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规定:“缔约一方不应对另一方的产品征收任何形式的超过其国内类似产品直接或间接承受的国内税赋,不论其为直接或间接”。在税收协定生效后6个月,A国政府决定对汽车征收特别消费税,但是计算方法依汽车是本国生产还是进口有所不同,国产汽车以出厂价作为计税依据,而进口汽车按出厂价加一定的比例税率征收附加税。A国是B国汽车的主要进口国,由于该特别消费税的征收,致使B国汽车出口数量下降。B国向A国发函,认为A国违反了双方之间的税收协定,要求A国立即取消对进

社会保障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以下关于社会福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福利按照字面含义理解,是指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 B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含义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规定的。 C社会福利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的概念 D社会福利不仅受一国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其文化与传统习惯、宗教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2.以下不属于社会福利特征的是()。 A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B保障方式的单一性 C保障水平的发展性 D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非同一性 3.关于补救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补救模式的社会福利因循一种传统的观念—剩余观,即起到填补缺口或者救急的作用。 B把社会福利好的仅局限于一种缓解社会运行机制给人们造成的损失的功能。 C补救模式的结果是使福利领取者的社会地位提高,给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 D补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在资源和所得的

分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政府的干预。4.以下关于机制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机制模式的观点坚持:社会福利项目被看作现代社会为帮助个人自我实现的恰当的合法的功能。 B信念是:个人困难的原因超出个人的控制。 C机制模式把注意力集中于由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因素。 D机制模式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在实行了补救模式后采取的第二步社会政策。 5.幸福指数最早由()提出的。 A萨缪尔森 B凯恩斯 C希克斯 D巴罗 6.以下关于幸福指数说法错误的是()。 A幸福指数仅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关,而与政府的政策无关。 B幸福体验能否成为一种切实的政策目标,关键在于政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民众的幸福指数。 C从盲目追求GDP 增长到追求幸福指数等综合指标的变化,成为政府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一个重要依据。 D一个追求幸福指数等人本化发展观的政府在制度政策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大众的福祉。

第十一章 能力

第十章能力 本章主要内容: 能力;能力的一般概念;能力的种类和结构;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能力的一般概念,了解和掌握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了解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掌握能力的一般概念,了解和掌握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本章难点:能力的一般概念、能力的种类和结构;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实验法 4.课外自学辅导 四、教学时数 6-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定义: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心理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与活动: 能力表现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举例:一个具有绘画能力的人只有在绘画中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一个有管理能力的人只有在领导一个企业或学校的活动中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知识是否等于能力?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两种形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如中国的首都是 北京,虎门硝烟的是林则徐等。 程序性知识:回答如何做。如有关骑马的知识, 开车的知识等。 可见,知识是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能力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 (二)技能等于能力吗?

技能: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 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 两种活动方式: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动作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动作的对象是物体。如游泳技能。 心智技能:借助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完成,动作对象是观念。如计算复杂的数学运算题的技能。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三)知识和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知识和技能不等于能力 只有能够广泛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转化为能力。 如“高分低能”现象是未能迁移,“举一反三”现象则相反。 2、知识和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知识和技能增加了,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 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反过来影响知识和技能水平。 能力强的人只要付出很小努力就可以获得同样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差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对知识、技能与能力关系的应用 1、不能仅根据一个人的知识判断能力的高低。 2、在教育工作中不光要关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同时要关心学生能力的发展,并促使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迁移,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 才能:多种能力结合在一起以保证某种活动的完成。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被称为才能。例子:教师才能包括敏锐观察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天才:能力的高度发展叫做天才。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例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等都可以说是天才。 注:天才往往是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的结合。如一位政治家,同时也可能是文学家,历史学家等。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特殊能力: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是顺利完成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如:画家的色彩辨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区别旋律的能力、音乐表象能力,节奏感能力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诸论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个阶段: 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 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 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 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 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国家的本质,主要内容:恩格斯·列宁的概念。 一、夏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演变 1、公元前2070,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禹建夏。 夏朝的奴隶称为“臣妾”。 夏朝奴隶全建立城堡、军队、刑法、监狱、形成奴隶制国家。禹一桀:十四代,十七王,存在470年。 2、商朝,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统治者:商汤(子姓家族)—多子族(宗属余脉)—贵族。其政治结构,亲贵合一。 商代的奴隶:畜民、众人、臣妾。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识记: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 (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地位。 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具体途径。 各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特点、作用。 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教学重点】 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区分经济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讨论。 【课时安排】 共6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的历史嬗变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中,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1516年,英国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构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理想蓝图,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 (《乌托邦》,全称《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1516年出版。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批判旧世界。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和血腥发迹史,揭示旧制度造成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度。第二部分:描述新世界。描绘构想的理想国家——乌托邦。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和全部产品的公有,按需分配;政治上实行普遍平等和民主的原则,所有领导成员均由选举产生;文化上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对外实行和平睦邻政策,反对战争。莫尔构想的理想社会缺乏科学依据,未能找到改变旧社会和实现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途径。但作为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对以后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了最高阶段。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这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解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憧憬(chongjing)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实践的品格。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色彩,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进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