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及对策思考

关于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及对策思考
关于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及对策思考

关于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及对策思考

摘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在新时期崛起的重要使命。直辖以来,重庆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重庆必须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内修实力增强竞争力,外树形象增强影响力,城市联动增强辐射力,创新措施增强保障力才能不辱使命。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差距对策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在新时期作出的战略性选择,是国家在实施差异化均衡总体发展战略下,围绕重点城市发展带动全国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的战略安排。将重庆建设成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重庆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与艰巨性挑战。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力提升了重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更赋予了重庆促进经济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千载难逢的有利契机。但是,目前的重庆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差距,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科学地制定缩小差距的具体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

一、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

(一)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制订的区域发展战略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80年代以深圳特区代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90年代末期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代表的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本世纪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为代表的新均衡发展战略。这三种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基本反映了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全国各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判断和思路。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布局中历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重庆设立直辖市后仅两年,中央即正式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安排,其后又部署深化国企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国务院3号文件等重大战略性支撑,足见重庆在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是能够有效避免西部地区在全国边缘化。目前,西部地区与沿海东部省市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如不快速发展将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差距,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而西部地区幅员积辽阔,不可能面面俱到、遍地开花,只有率先发展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较显、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地区,才能兼顾发展公平与效益的最大化,而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把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放在凸显的位置。

二是能够有力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将重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能充分发挥重庆及其他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带动西三角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而且还可通过沪汉渝蓉铁路、郑渝昆铁路等与中原城市群及亚欧大陆桥城市带

及其他城市群(带)的发展衔接,形成一个强大的东西贯通、南北承接的国家经济发展骨架,在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同时,也为中部地区的崛起,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发展提供快速、便捷、优质的服务。

三是能够有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重庆自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虽然在农村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其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小马拉大车”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旦两江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重庆将形成以两江新区为产业发展平台,以主城二环为产业拓展和城市延伸平台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框架,该核心框架的做大做强必将对重庆“一圈两翼”城乡统筹发展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以大都市圈为核心,以近郊区县为功能拓展区,以远郊区县为延伸的城乡统筹梯度衔接发展构架。

(二)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求

重庆是三峡库区所在地,西部地区的重工业基地,重庆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效果。目前,重庆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12省市第5位,投资潜力在全国所有大城市中居第4位。重庆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发展优势是西部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重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凸显,不断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重庆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而且经过近些年来的大力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材料加工、电子信息、能源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的“6+1”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魅力独特的巴渝文化、高校荟萃的人才精英、茁壮成长的科技实力、优化完善的政治环境等城市软实力也彰显了重庆不凡的竞争优势。但是,过去由于重庆与邻近城市之间分工协作不够紧密,经常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致使大量资源被浪费,重庆的优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确立后,区域城市间就容易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在市场机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西部地区政策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有利于重庆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按照“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重庆将以特色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发展手段,着力完善产业配套和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14个千亿级工业园区。重庆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后,将担纲西部乃至全国的重点产业基地,成为代表全国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产业平台。建设重庆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重庆跨省、市进行资源整合,使企业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强强联合,形成西部地区的产业合力,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实力。

第三,有利于城市互动,不断加快重庆崛起及西部大开发的步伐。重庆是国内外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的最佳承接点,建设重庆国家中心城市既有利于促进东、中、西部城市的互动,更有利于西部城市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备的基本条件

重庆具有地理、区位和机遇优势。重庆地处我国中西部的结合点,中国地理版图的腹地。三峡库区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资源储备地,直接影响着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重庆直辖市的设立给重庆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早在200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重庆城乡总规划时就对其作出五大定位: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重庆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周围又集中了若干具备较强实力的卫星城市,是整个中西部地区唯一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重要棋子。

重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发育条件。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184元,分列西部十省市第三位和第一位。工业基础较好,2009年重庆企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有36家,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89亿元。市场体系发育不断成熟,城乡商贸不断繁荣,形成了主城、区县城市、小城镇、乡村四级商贸网络体系,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8亿元;市内拥有华宇、中集、德邦等大型物流企业,完备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两大保税区与优势产业和即将获批的“两江新区”的结合将带动整个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物流的迅速发展。重庆已进入全国综合区位竞争力前十强。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构筑起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骨架。2009年,重庆主城区面积达443平方公里,境内形成了“二环八射”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拥有“八干线”的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铁路运营里程达1394公里;重庆是全国电力安全最有保障的少数城市之一,现有近10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足以满足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重庆已跻身全国10大最优投资环境城市之一。

城市拓展空间广阔,能担当引领中西部发展的重任。一是全线贯通的重庆主城二环将为重庆建设千万能级超大城市提供广袤的腹地,近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完全能满足重庆城市拓展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需要。二是重庆主城与邻近的广安、遂宁、泸州及市内的江津、合川、长寿等城市互相衔接,城市带规模初具雏形,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重庆大城市拓展空间将进一步延伸,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三、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特大城市。根据这一定位,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在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必须处于领先地位,具备引领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按照这七大指标来考量,当前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庆综合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引领西部地区的发展

经济规模相对弱小。2009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为6500亿元,其综合经济实力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大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重庆2009年GDP仅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会城市,如果与世界最发达城市相比就更为落后,其总量仅相当于美国中心城市纽约的1/28,日本东京的1/32。从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看,2009年,北京68788元,上海80118元,天津62403元,广州72085元,而重庆仅为22916元。从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看,北京2026亿元,2540亿元,天津1805亿元,广州2656亿元,重庆仅为681亿元。

大型工业企业稀少。重庆虽是西部地区的重工业基地,但工业实力不够雄厚,除长安、重钢等少数企业实力较强外,还缺乏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的大型企业支撑重庆工业的发展,在2008年的中国500强企业名录中,北京94家,上海29家,天津26家,广州16家,而重庆仅为9家。2009年,重庆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17亿元,北京1920亿元,上海5152亿元,天津3187亿元,广州2740亿元。

产品知名度不高。重庆虽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但产品的知名度并不高,在2008年的中国驰名商标名录中重庆仅29件,而同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106件、上海91件、天津37件、广州44件。

(二)重庆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建设中心城市的需要

高校和研发机构较少。截至2009年,重庆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利授权数等方面的分布不仅与京、津、沪、穗四大国家中心城市存在不小差距,即使与邻近的成都和西安相比也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表1)

城市高等院校(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专利授权(件)

北京 74 70 53 23000

上海 66 20 38 34900

天津 55 5 9 7216

广州 76 10 12 11095

成都 42 4 10 16349

西安 49 5 6 4706

重庆 60 4 9 750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重庆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专利授权数总量偏小,如果从“211”重点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领域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庆量少、分布领域狭窄的特征将更为突出。

科技转化能力不强。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9年重庆专利授权数仅为750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仅834件。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712亿元,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在200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按照科技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科技转化能力指数排名,重庆仅科技竞争力一项居全国第十位,其余三项则未能入选前十位。

科技投入资金较少。2009年,重庆科技投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而北京为5.9%、上海为2.7%,考虑到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其余四大国家中心城市,幅员面积和人口总量又远远大于其他城市,重庆的科技资金投入显得更低。

(三)重庆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为落后

区位劣势使参与国际竞争受限。重庆远离海洋和经济中心的区位劣势使重庆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参与国际竞争将面临着高运输物流成本和慢速度运输叠加的劣势,客观上

限制了重庆的发展,造成重庆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国际竞争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距离沿海和国际发达城市遥远意味着发达国家及东部地区的经济外溢效应难以覆盖到地处内陆的重庆。

缺乏超大型平台参与国际竞争。重庆本土目前尚无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重庆在国外投资的企业也很少,市内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低端型初级加工产品,技术含量还不够高,所取得的国际市场份额十分有限;1997年,中央赋予重庆行政上直辖,但经济上没有给予重庆与其他三个直辖市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上海、天津不仅有天生区位优势,还设有国家级浦东开发区和滨海新区,并享受由特殊的优惠政策,广州是珠三角的经济中心,作为首都的北京其资金汇聚能力毋庸置疑。而重庆尚缺乏类似浦东、滨海新区的超大型产业发展平台代表中西部乃至全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交流合作较为滞后。从国际航线上看,上海的国际航线数量高达135条,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相对较少的天津也有23条,而重庆只有12条,2009年重庆机场年旅客量突破1400万人次,约相当于上海的25%,国际金融机构上海入驻有45家,重庆只有6家,上海有领事馆63个,重庆仅有7个。这反映了重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人才流动还较为滞后。

外向型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近年来,重庆的对外开放发展很快,截止2009年底,重庆外商投资企业已达5092家,世界500强在重庆落户的也有113家。但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

2009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北京61亿美元、上海105亿美元、天津90亿美元、广州37亿美元,位居五大中心城市第四位。

从外商投资领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大板块,其中工业企业约占全市外商投资总额的50%,而同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上海,三、二、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为72%、27%、1%。相比之下,外商对重庆的投资更侧重于生产性的第二产业。

(四)重庆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偏弱

物资周转量低。从区位条件上看,中国地理版图常常被喻为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而重庆恰好处于这只“雄鸡”的尾端,地处内陆腹地、大山阻隔的区位劣势决定了西部地区不能将重庆作为物资运往国际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周转的中转站;从产业规模上看,重庆即使与邻近的川、陕、鄂、湘、黔、滇六省相比也仅仅处于中等地位,2009年重庆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247亿元,居西部12省市第4位,如与京、津、沪、穗相比产业总规模则更小。

城市辐射能力弱。重庆虽被定位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和金融中心,但重庆的区位和地理条件、城市规模与层级、幅员面积和人口制约了重庆城市辐射能力的发挥,即使与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西安相比,重庆的辐射带动能力也不占据优势。此外,重庆土地空间规划利用不均衡、城市与产业布局衔接不够合理的现状使得重庆城市呈拼凑形布局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重庆在西部地区的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

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从外部产业体系上看,由于行政区划条块管理体制的制约,在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方面,重庆与成都、西安等邻近城市之间还存在同质化竞

争的现象,且重庆的产业规模和能级并不占据绝对主导优势,重庆与周边城市之间还没有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从内部产业体系上看,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之间还存在产业雷同化发展现象,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产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金融业集聚力较弱。一是重庆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发展差异巨大造成金融结构失衡,制约了重庆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充分发挥。二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受制于“行政壁垒”,以行政区划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使长江上游地区很难形成成熟的经济区战略联盟,其横向经济联合松散的发展模式阻碍了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得重庆金融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腹地支撑。三是重庆总部经济特征还不明显,制约了重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资本的扩张,具体表现为金融分支机构多、法人机构少,注册地在重庆的大型企业集团偏少等。

(五)重庆对外交通通达能力受限

从水路方面看,重庆到达沿海港口水路距离约2400公里,如沿长江至上海出海接太平洋约需45天,运输成本高、速度慢。从铁路方面看,以抵达鹿特丹港为例,沿渝滇铁路、经东盟出海,接印度洋约需30天;沿兰渝铁路到新疆,经欧亚大陆出海,接大西洋约需15天。而且,这仅仅是理想化的设计,如果再加上沿途停留、中转等因素,所需时间至少延长10%。从航运方面看,按照理想状态的设计,重庆6小时航程覆盖亚洲和远东中心城市经济区,但重庆目前到达国外的航线仅有12条,相当于成都的1/3强。加之客源少、航空公司少等因素,也使得重庆的对外交通能力受限。

(六)重庆对外信息交流不畅

承担的国际性活动较少。重庆直辖以来,承担的国际性活动有AAPP会议、世界银行信息年会、国际总裁论坛、亚太市长峰会等,从承担的国际会议的数量上看还明显较少,承担的活动层次还明显偏低,还未举办像北京奥运会,昆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这样富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活动,与直辖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重庆本土媒体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小,对外宣传重庆的意识不强,使得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层次变革不为外界所知。二是国内外有影响的媒体对重庆宣传的深度不够,大多数媒体的宣传仅停留在重庆的火锅、美女、高楼等感性外表的宣传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重庆缺乏整体化、系统化的宣传运作方案。

缺乏大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现有的信息交流往往是通过各类大大小小的媒体,各种会展、会议、旅游等形式进行宣传,这种宣传点多、面广,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深度运作,缺少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影响到信息交流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深度,不利于重庆对外宣传整体形象的提升。

(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资源不够丰富。一是土地资源有限,重庆虽然拥有8.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山地和丘陵占比达90%以上,不仅用地成本高,可利用空间也受限。二是矿产资源匮乏,与西部的四川、陕西、内蒙等省相比,重庆的铝土矿、锰和天然气储量偏小,天然气又被国家行业公司垄断,不具备左右全国局势的资源。

环境承载力有限。一是重庆是由丘陵和山区组合而成呈狭长地貌的大山区,多山的

特征使得重庆自身的空气污染净化能力削弱,污染物易于沉积。二是地处长江上游决定了重庆必须肩负起保护三峡库区的国家责任,这意味着虽拥有地处库区、临近水源的优势,但环境保护、工业发展的压力将更大。

四、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与对策选择

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分布,科学规划城市产业布局,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新区,有序推进城市城市空间拓展,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加快“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形成以大都市圈为核心、城市外围组团和卫星城市为依托、两翼区县为延伸、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化、多元化,功能完善、设施优良、管理有序的现代大城镇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竞争软实力,不断提高重庆在全国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一)基本思路

战略目标:到2015年,建成城市面积由目前的443平方公里扩大到700平方公里,都市圈常驻人口由目前的450万增加到700万—750万,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国家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到2020年,大都市圈人口达1100万人以上,城市建成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努力实现“3.14”总体部署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

基本思路:按照一城五片(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多中心(1个城市中心、6个城市副中心)组团式(16个组团和8个功能区)的大都市圈空间格局,建成具备引领、集散、辐射功能的大都市区。

按山水格局可分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南部片区、北部片区和中部片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和管理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城市、产业和人口布局,促进城市人口向都市外围的产业集聚区集中,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降低都市核心区人口密度;重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巴渝文化的内涵,将巴渝文化与重庆城市名片的宣传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文化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及公共设施布局,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和网络体系,确立重庆在全国城市布局中的金融、信息、技术等发展优势。

东部片区

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大都市与东部城镇的主要区域,包含茶园—鹿角组团、鱼嘴组团、五宝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该区域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应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房地产、都市旅游八大支柱产业,形成大都市区东部综合性的现代工业新城和物流集散中心。

西部片区

地势相对平坦,可拓展用地空间较大,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包含西永组团、西彭组团、北碚组团、走马功能区,同时统筹考虑江津主城区和双福地区的发展,是重庆主城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西部片区北部和中部重点发展现代

服务、休闲旅游、科研教育等产业,形成以西永城市副中心为依托的产业与人口集聚区。片区南部重点布局非资源依赖性的装备制造、轻工业、能源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充分利用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快向西延伸,与成渝沿线的内江、遂宁、资阳等城市加快融合,共同成为成渝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部片区

发展基础较好,有一定的城市基础和规模,包括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含南坪组团、李家沱—鱼洞组团、黄桷垭—南山功能区、南泉功能区,同时统筹考虑江津硌璜地区的发展。重点发展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产业,适当布局部分传统工业。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保护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将山、水、绿的城市特色融为一体,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北部片区

主城核心区的一部分,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城市规模,是城市近期的重点拓展区域,包括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含观音桥—人和组团、两路组团、蔡家组团、大竹林—礼嘉组团、唐家沱组团。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拓展重点,充分发挥龙头寺铁路客运中心、寸滩保税港区、江北国际机场、长江航运水道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汽车、商贸物流、服务外包、创意、会展等为主导的产业。同时,进一步提升蔡家、两路组团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散功能,分担观音桥—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功能。形成主城核心区与外围拓展区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相互衔接、联系紧密的大都市经济圈。

中部片区

主要为主城建成区,城市功能完善、基础雄厚、规模庞大,是提升重庆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点区域,包括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含渝中组团、大石杨组团、沙坪坝组团、大渡口组团、歌乐山—中梁山功能区。重点优化用地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该区域的工业企业向市区外转移,逐步疏解该区域过度集中的人口与工业企业混杂间生的矛盾,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物流、都市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品质。

(二)对策建议

1、外树形象,增强重庆对外影响力

(1)精心策划宣传城市品牌。紧紧围绕重庆的人文地理特色,准确定位城市形象,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举办高规格的经济发展论坛和各种形式的会展等;借助国内外各种媒体,大力开展城市宣传与促销,充分展示重庆良好的产业优势与人文特色;整合市内各种媒体资源,组建大型的传媒平台,打造西部大型传媒产业集团,加快推进一批大型传媒上市。尽快树立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形象。

(2)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当务之急是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组织专家学者系统研究巴渝文化中哪些可以梳理整合成为提升重庆城市影响力、加快重庆发展、集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因子的转型文化,并建立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增强文化活力提供法律保障。

(3)大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继续加快“五个重庆”建设步伐,加大改善城市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品质;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力整治不良广告、落实信息审查、播出管理制度,坚决打击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文化之风,在市内主要媒体上开辟专栏宣传引导市民树立文明观念。

2、内增实力,增强重庆对外竞争力

(1)加快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一是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加快产业重组与整合步伐,促进资源要素向经济效益好、投资见效快、污染能耗低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并推进矿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重点培育“探、采、冶一体化”的矿业集团,促进矿产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2)提高开放水平,增强经济活力。一是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科技研发与吸收转化机构,带动我市整体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鼓励海外留学生到重庆创业,并在资金上予以支持。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力争在2015年前有1—2个本地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扩大重庆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三是注重吸引高质量的外资入驻重庆,尤其是围绕打造特色总部经济集聚区这一目标,加强商务设施建设,完善引进总部项目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市、区(县)两级领导干部总部联系制度,鼓励总部企业参与政府重要决策咨询和重大项目规划建设。

(3)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一是大力争取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的重点科研机构落户重庆,增强重庆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力争使每年的科技投入资金保持在地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并使科技投入资金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适当的正比增长关系。二是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企业采用虚拟设计、虚拟实验、网络化经营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培育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比较优势,以掌握产业链条的核心技术为目标,从单纯的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单项技术转向对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我市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家人才市场、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争取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以贯彻落实国发〔2009〕3号文件为契机,以两江新区、1000亿级特色工业园区为发展载体,大力争取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项目的布局,进一步做大重庆工业的规模,提高重庆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向中央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做足渝东北、渝东南翼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章,争取将“两翼”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使更多的重大项目向“两翼”地区聚集。

3、城市联动,扩大重庆城市辐射力

(1)谋远西部新十年,在不断博弈中增强竞争优势。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势必引起成都、西安、昆明等城市竞相调整新一轮发展战略,并在博弈过程中按照比较优势确定最优者为“领头羊”,并由此形成“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和谐共生”的新发展格局。重庆直辖以来,虽取得了公认的发展成就,但与成都、西安等省会城市相比并未取得十分悬殊的比较优势,这就要求重庆做足政策优势文章、做强产业竞争实力、做大城市建设规模。充分发挥西永、寸滩两大保税区,两江新区等国家在西部地区布局的重要战略棋子的引领、集散和辐射性作用,研究出台吸引国内外超大型企业入驻,西部地区物资通过两大保税区周转的配套政策及措施,加快构建生产、运输、集散网络一体化体系,凸显重庆在西部地区的龙头作用,增强重庆的竞争优势。

(2)加强城市互动协作,在不断合作中增强影响力。根据地缘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层次的城市互动协作机制。第一个层面是加强与慕尼黑、芝加哥、班加罗尔等世界知名的与重庆区位相似、资源构成相近、发展历程类似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定期举办“重庆——慕尼黑周”之类的城市交流互动;第二个层面是加强与成都、西安、昆明等省会城市的协作,建立西部省会城市联盟,在产业上实行分工协作、错位发展,鼓励跨省市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共同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广州、杭州等沿海省会城市的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立重庆与沿海城市相互合作、帮扶的体制机制。第三个层面是加强次级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市内的万州、涪陵、江津、长寿等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县,以打造成渝经济区为契机,与四川的广安、自贡、遂宁、泸州等地级城市建立西部次级中心城市联盟,建立统一的资源、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机制体系,互通有无、协作发展。通过三个层面的城市协作,使重庆形成带动周边、辐射西部、影响全国、放眼全球、多层面合作、多城市互赢的城市协作框架。

(3)瞄准内陆开放高地,在不断发展中扩大辐射力。以打造成渝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区为契机,进一步发挥重庆与周边区域的联动效应,以两江新区、北部新区、西永保税区、寸滩保税港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为主要发展平台,通过对该区域内的用地、产业、物流、公共设施、人口布局、城市建设等的优化整合,构建起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核心架构”。同时,加快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打造内陆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尽快出台法律、优惠政策等保障性支持,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重庆集聚,拓宽区域辐射范围,增强对外开放带动能力。

4、创新措施,强化重庆功能性保障

(1)优先保障建设用地。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分类结构,合理划分土地开发利用种类,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进度及时间安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大二环以内基本农田向工业、商业用地转变的调整力度。尽快研究出台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方案调整和完善大城市功能分区,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工业、商业、居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用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优先优化重点区域投资环境。构建以“两江新区”为核心的内陆开放示范区,全力推进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构建水、陆、空多式联运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其临空、临港、临铁的综合交通运输优势,逐步完善其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及配送、国际中转、仓储物流、加工制造等功能,形成辐射中西部的外贸物流集散基地;构建以“东西片区”为腹地的产业功能拓展区,针对两江新区内部空间狭小、人口密度过高等问题,在产业项目布局、重大功能设置等方面尽可能向毗邻的东部、西部片区延伸,在东西部片区研究设立两江新区拓展区,优先开展排污总量指标交易试点、土地总量指标全市调控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东西部片区特色产业的发展,配套落实吸引金融、科技、外贸等紧缺专业急需人才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打通对外交通通道。水路和铁路方面,按照“一江两翼三洋”战略,充分发挥长江航运水道的优势,加快推进渝兰铁路、渝黔铁路建设,使水铁联运的机制更为健全和完善,加快形成经长江到达大西洋,经西北翼通达大西洋,经西南翼通达印度洋和中东地区的“一江两翼三洋”格局。航运方面,争取开辟更多直飞世界主要发达城市的国际航线,引进更多的大型航空公司,解决制约重庆与世界发达国家交流不畅的瓶颈。

(4)加快发展金融业。加大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政策、法律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金融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强化金融决策、咨询、执行机构,成立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重庆金融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整合主城区金融资源,重点打造以解放碑、江北城为载体的金融核心区,加快发展货币、证券、保险、基金、担保、外汇、黄金、期货、创投、租赁等多种资本市场。争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权,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金融主体,创建本土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地区性中小银行,建立城乡统筹的金融体制。

(5)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鉴于重庆城市被分割为九个区域,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突破主城区整体规划建设的约束,在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前提下,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由市级层面设立主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审批主城区重点项目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等,适时将江津、璧山乃至长寿等区域纳入主城范围统筹考虑,从市级层面解决制约这些区县发展的行政管理障碍;建立主城区政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布局等方面需要分工合作的重大事项,从整体上优化重庆城市功能布局;探索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根据产业发展和耦合程度,优化行政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但用地空间受限的地区与邻近区县之间在行政区划上整合发展,更好地做强做大其优势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从全国看重庆经济发展》,朱清著,《重庆经济》,2010年3月20日版。

2、《2009年重庆市经济运行分析与2010年展望》,重庆市经济信心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编,《重庆2010年经济展望》,重庆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3、《西三角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杨勇著,《统筹城乡研究》,2010年2月版。

一、论文主要观点

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求,加快建设重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对于重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凸显,重庆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快重庆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直辖以来,重庆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但目前重庆综合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引领西部地区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建设中心城市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为落后,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对外交通通达能力受限,对外信息交流不畅,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使得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思路,即有序推进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南部片区、北部片区和中部片区五大片区的城市功能分布,产业布局,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新区。

对策建议:

1、外树形象,增强重庆对外影响力。精心策划宣传城市品牌,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2、内增实力,增强重庆对外竞争力。加快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开放水平,增强经济活力;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

3、城市联动,扩大重庆城市辐射力。谋远西部新十年,在不断博弈中增强竞争优势;加强城市互动协作,在不断合作中增强影响力;瞄准内陆开放高地,在不断发展中扩大辐射力。

4、创新措施,强化重庆功能性保障。优先保障建设用地;优先优化重点区域投资环境;打通对外交通通道;加快发展金融业;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2021年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城市建设事关“争得××应有地位”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 ___门,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用城市化的杠杆撬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一、加快城市建设,必须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必须开拓新城区。××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八里湖水质优、环境好、空间大,是建设新区的首选之地,××城市建设要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目前之急的是首先做好三大工程:一是为了改善八里湖地区的交通条件,开辟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好长虹西大道。二是为了营造八里湖周边景观、提升八里湖品位,为新城区的文秘杂烩网建设做好铺垫,推进环八里湖岸线的环湖路工程。三是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和为了改善八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推进十里河改造工程,尤其是截污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这三项工程均是新城区建设的铺垫工程,将对全面推进八里湖新区的建设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强推项目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抓城市建设就要推进项目。今后每年必须新开工10~20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 ___、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施工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机制,做到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市委、市 ___统筹部署,我局负责长虹西大道项目建设。为此,我局成立以局长为项目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长虹西大道工程推进管理办公室,从全系统抽调最精兵强将,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前期手续、综合保障、实施.管理等若干小组,集中办公,每两日一调度,一日一汇总,发现问题当天上报,解决问题不过夜。与此同时,市建设局充分发挥城建系统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做好八里湖环湖路、十里河改造等其它项目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包括施工计划本文:,施工方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快城市建设,必须狠抓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安全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速度。认真抓住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把关。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关,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关,加大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把每个工程、每个项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

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变迁

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变迁 ——建国60周年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综述 1949年,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也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号角。新中国成立60年来,勤劳勇敢的重庆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抓三线建设、计划单列、直辖市建立、三峡移民迁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重大历史机遇,负重前行,励精图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交通、水利、邮电、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一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崭新直辖市昂然崛起在祖国的中西部。 起步——百废待兴谋发展 解放前连年战争对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毁灭性的破坏,1949年的重庆可谓满目苍荑、百废待兴。道路、河道、房屋、给排水管道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住房难、行路难、通讯难、生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解放初期的重庆住宅大多十分简陋,结构简单,年久失修,除繁华地段有少量较好的砖木结构房以外,大多数是简易木结构、土墙和竹木捆绑的棚房及抗战时修建的临时性建筑,无房户、拥挤户数不胜数,居民居住条件极其恶劣。两江环抱、坡陡弯多的特殊地形为解放初期的重庆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渡江困难、路面狭窄、人车混行、交通堵塞等问题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城市给排水、供气、邮电通信建设、城市绿化、市

政环保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极度落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亟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不但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严重制约了重庆经济的发展。 发展——道路曲折求突破 面对战后遗留下来这个破旧不堪,极度落后的城市,重庆人民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用了近六十年的时间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全面恢复期(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民经济濒临全面崩溃的境地。为了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重庆在积极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交通、邮电通信及公用设施的建设,以缓解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从1953年开始,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建国以来的第一高速发展期,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等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当时市内等级最高的两杨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市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徘徊停滞期(1958年—1978年)。从1958年到1962年的“二五”时期,盲目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上当时肆虐的自然灾害,城市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整个“二五”时期,重庆用于交通、邮电及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处于停滞阶段。

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中心围绕城市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的总体目标,按照“三改一拆”工作要求,以加快推进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目标,各项工作都得到有力推进。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规划方面 一是地块开发有序推进。 1、地块出让顺利。上半年谢家5号地块逆市顺利出让,摘牌单位是丰树集团。东洲电力40亩土地,由天喔国际中心摘牌。 2、已出让地块项目推进顺利。滨江1#地块(深圳宁波商会总部大楼)、滨江2#地块(绿地)、滨江3#地块(世茂),已进入全面开工阶段。宝庆寺3#-2地块(九龙仓)项目主体结顶,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阶段。宝庆寺1#地块(上海世茂)项目也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天水以北1#-2a地块(九龙仓),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地下工程。 3、庄桥新农贸市场初步设计方案基本确定,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 4、市场园区5#地块配套道路完成全部规划手续,已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入施工阶段。 二是规划先行保障拆迁安置。 1、截止6月底街域内行政村共发放建设用地许可证41户,用地面积1988.6平方米;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2户,建筑面积约5047.46平方米,发放核准确认书24户,建筑面积为2652.88平方米 2、今年上半年费市片区村民联建房项目完成施工图、面积复合阶段。冯家村村民安置房项目办至施工图阶段,李家村村民安置房已与市规划局衔接地块调整完成并出具的选址意见。铁路北站二期安置房地块,已完成了选址、用地、供地等相关手续。后经区政府统一协调,以上项目全部由江北公建中心跟进,目前已办理了全面移交手续。 3、李家村(一牧场)拆迁的前期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住房困难户审核基本完成,确权和住房困难户审核工作的完成。对接下来李家村整村拆迁奠定基础。 三是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今年上半年关于我街道三个住房改革试点村的下步改造方案,区、街道进行密集调研,研究制定了相关方案,获区专题会议、常务会议通过。 2、灵山村二期农民公寓项目上半年补办土地证和建设规划许可证后,目前项目已完工,进入单项验收阶段,计划年底完成综合验收。 3、西卫桥三期、四期明确以联建模式开发,目前与发改部门、规划部门协调重新办理立项选址手续。 4、东邵村明确三期土地先行出让,留区返还的出让金用于五期项目建设的启动资金,同时先行启动北海路项目。 5、孔家文化宫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完成竣工。 6、马径村民二期联建房现已施工图完成,目前正在面积复合,下一步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将开工建设。 (二)市政建设方面 2014年上半年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截止2014年6月底,已完工11项,在建工程7项,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工程9项。 一、市政设施建设 1、上半年重点在于新地块配套道路的市政设施的建设,上邵37亩地块的进场道路和污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公告

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公告 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 现将本溪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建筑节能与科技部(以下简称“节能部”)的主要工作程序公告: 负责人:吴传礼电话(略) 工作人员:曹奎电话(略) 刘晓丹电话(略) 许言言电话(略) 一、建设工程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审核程序 根据《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建设管理的通知》(本建发(2008)14号)、《辽宁省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意见》和《辽宁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辽住建(2019)106号)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向节能部提供《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备的要件中,应包含绿色建筑审查内容。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在《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中明确填写绿色建筑等级。 二、建设工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监督服务抽查程序 建设工程形成闭合式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监督服务体系。施工现场监督抽查。实行提前介入,在项目开工建设前,节能部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单位召集起来,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服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要求进行宣贯,让参建各方了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检查的工作程序,提前做好检查准备;检查实行申报制度,接到施工单位申报三天内节能部到现场检查服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达到设计标准。 三、建设工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程序 (一)验收的组织 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建设工程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工作,对未进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或专项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节能部对验收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服务,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相关内容进行核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竣工验收备案。 (二)验收人员组成

武汉2049远景规划

《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发布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1168937.html, 2013-11-28 0:00:00 2049世界城市武汉 未来36年,武汉啥模样?今日,武汉市召开《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专题研讨会,勾勒、描绘武汉未来美好图景,在全球视野中找寻未来武汉的位置。 目标:第三层级世界城市 《武汉2049》提出,36年后的武汉,是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目前,世界城市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世界城市指的是在全球具有顶级影响力的城市,也是公认的全球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包括纽约、伦敦和东京。 第二层级的世界城市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次级世界城市,通常是重要国家的首都或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全球影响力,包括巴黎、新加坡、香港、洛杉矶、法兰克福、悉尼等。我国的北京、上海正处于或争取成为这个层级的成员。 第三层级的世界城市通常在洲际有一定影响,是区域的重要文化中心,如罗马、哥本哈根、芝加哥、大阪、温哥华、米兰、多伦多、旧金山、慕尼黑、孟买、新德里等。 据预测,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可以判断届时中国将有多个核心城市位列世界城市体系,作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和期盼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大有希望成为世界城市。 当然,武汉距离世界城市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武汉2049》提出武汉的世界城市目标是分层级、分阶段和分功能的。 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武汉瞄准第三层级,聚焦于亚太地区,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城市。 在时间上,武汉实现世界城市的目标要在2030年之后开始培育。 三大步迈向世界级 基于武汉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未来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武汉世界城市目标不是一步到位。《武汉2049》提出武汉从区域中心到国家中心、再到培育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中共山西省侯马市委书记:王醒安) 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强调,要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推进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把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既是省委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建设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新要求,从侯马的实际出发,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新的一届侯马市委,站在更高、更远、更开放的位置,重新审视侯马、认识侯马,认为与周边县市比较,侯马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境内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108国道以及大运高速、晋侯、侯禹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距运城飞机场仅60公里里程;二是区位优势。侯马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和临汾、运城、晋城三个中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也是山西省南部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必经之地;三是人文优势。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在此建都209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境内有一大批地属以上企业和团建制以上的驻军及军工企业,集聚着大量的人才;四是生态优势。境内基本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碧水,绿树成阴,并且有丰富的地下温泉;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侯马虽是县级市,但设有海关、商检、口岸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第二大移动呼叫中心,山西省最大的邮件分拣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也落户在侯马。但是,市域面积小,没有矿产资源,也是侯马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将现有的五大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需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建

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前言 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城区面积,建成区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本年征用土地面积,城市人口密度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 态势,客观反映当前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重庆市城区面积指标分析 (3) 一、重庆市城区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区面积现状统计 (3) 三、重庆市城区面积占全国城区面积比重统计 (3) 四、重庆市城区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重庆市城区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区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区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重庆市城区面积同全国城区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重庆市建成区面积指标分析 (7) 一、重庆市建成区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建成区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重庆市建成区面积占全国建成区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重庆市建成区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重庆市建成区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建成区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有媒体披露说,这一消息公开后,很多城市都表示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沈阳、南京、 武汉、长沙、成都、郑州、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等都加 入了这场竞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家中心城市是部分省市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 对此,回应说,“陕西是过去西北局的所在地,大秦帝国也是从关中起来的。你们研究一下,可以考虑,如果衔接好,给国务院专 门写报告,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 热议国家中心城市的,还有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有城市入围或有望入围省市的代表。 “郑州是中国的中心,既是河南的省会,也是天地之中。”全国人大代表、着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在发言中说,在郑州建设国家 中心城市,可以对周边城市起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 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出更为强大的区位优势和吸引力。 地区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特征: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国家城市体系 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8]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9]中心城市 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经济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不仅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播、扩散的网络终端。文化交流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 猜你喜欢: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体现。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发展。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武汉的中心在哪里?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武汉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基于对武汉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基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结构体系,支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研究》工作。 研究涉及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域、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及武汉市主城区。其中,主要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范围为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武汉现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武汉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结构不够突出与中心发展路径不够明确。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发展规律 (一)案例借鉴 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 中心体系发展具有两个维度: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国内外城市如巴黎、东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基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内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服务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基本公共服务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2、中心体系的功能分布特征 从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研究来看,具有如下特性:0-5公里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区(中央活动区);5-10公里为城市专业功能分布区域;10-30公里是边缘城市或副城的重要功能节点地区;30-60公里是新兴功能培育区域地区;60-120公里是综合性城市培育区域。此外,港口(空港、河港)等特殊地区承载了临空经济区、分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重工制造业、化工等特殊功能。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是与城市功能的圈层布局相对应的。通常,主中心位于城市0-5公里范围内,集聚了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高端服务职能;城市副中心布局在5-10公里范围,依托某项市级功能发展专业化中心,如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博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副中心同时兼顾有服务区片基本生活功能;新城中心则布局在10公里以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辐射区域或片区的新城。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11期2011年第1期Serial No.111 No.1,2011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一线”和 “西南一片”的衔接点,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H ”形发展战略构架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全国一级综合交通枢纽[1]。重庆周围集聚了诸如成都、西安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重 庆入选 “国家中心城市”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既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央对重庆直辖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不过,由于重庆直辖之后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相对弱小,它作为西部开发“领头羊”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崛起的“引擎”,既需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及带动作用。这对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城市化正在迅速向前推进,已然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而城市的发展尤以中心城市为重。中心城市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 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 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国家中心城市则是指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 些城市能够在全国具备引领、 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2010年2月份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说明重庆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重庆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重庆应该把国家中心城市当做一种责任,通过未来 的发展使自身与这种定位完全相称。这就需要重庆确立自己 的核心,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2010年初,重庆同时拥有了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两大开放平台———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也意味着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目 标的重庆,将从此迈入 “双核”驱动时代:东边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重庆市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的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两个保税区完全可以错位发展、相互呼应,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以及西部重要增长极的重庆,抓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机遇以及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及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及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有了明显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方针表述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 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 。把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 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是适应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包括成渝经济区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尚处于早期单纯的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较小,且相互作用较弱,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区域条件下,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充分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地,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以及外资投资增长的密集地,从而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为在西部实现率先小康奠定了坚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陈国富(1971-),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陈国富,王伯承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 摘要: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01-0159-02 159——

浅析重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建议1

浅析重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建议 摘要:城市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新城的选址首先要进行地质条件、水源、地下水位、环境承载量的计算、交通的便利度等一系列的预先准备调查。无疑地形是限制城市选址最为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针对重庆这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直辖市,城市的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人们扩建和新建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不合理的建设与开发导致很多地质灾害,因此搞好城市建设和长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化;重庆城乡规划;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影响;一圈两翼 1.重庆市地形简介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地貌类型分中山;低山;高、中、低、缓丘陵;台地;平坝等八大类,其中山地面积是62413.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市域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为其扩大带来一定的限制甚至是阻碍。 2. 重庆市城市建设现状(以主城区为例) 主城区:08年主城区现状建成区面积是443.6平方公里,比07年建成面积增加21.21平方公里,增长5.02%,但是从06年到08年来看,增加的量是在逐年下降的,如:06年较之05年,城市空间拓展了33.41平方公里,07年较之06年用的地拓展量增加了 25.38;这说明了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顶峰了,但由于主城区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所 以其城市建设可定不会停止,要想解决人地矛盾,就只有向周边欠发达的地区扩展了。 各个区县在城市化的统一推动下,也相应的扩大城市建设面积,发展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 3. 重庆主要地质灾害与城市建设关系 3.1重庆地质灾害

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武汉

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武汉 昨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七次会议开幕,备受关注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炉。这份指引武汉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满怀信心地提出,武汉将着力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新目标的确定,无疑将成为“十二五”武汉城市发展的“灯塔”。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在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 快速交通体系 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武汉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铁路。完善武汉、汉口、武昌三大客运站配套设施,新建汉阳客运站,提升武汉北、大花岭、舵落口三大货运站功能,形成“两纵两横”特大铁路枢纽。推进武汉至西安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网络建设。建成武汉至孝感、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的城际铁路网。 公路。推进四环线等高速快速路系统建设,优化站点布局,完善公路客、货主枢纽交通衔接。加快国家、省级高速路武汉段建设和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进出主城和过境快速通行能力。水运。巩固提高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加快武汉新港阳逻、白浒山等集装箱港区和纱帽、金口、军山等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 航空。加快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航空服务水平,增开国际国内航班,打造国内枢纽机场和重要的国际空港。开展第二机场选址工作。 过江交通。建成二七路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江汉六桥,开工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江汉七桥。完成轨道2号线、4号线、8号线等过长江工程,轨道3号线过汉江工程。加强长江一桥、长江二桥、青岛路隧道等过长江通道的衔接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到2015年,主城区建设和形成12条过长江通道、10条过汉江通道。 轨道交通。建成轨道1号线延长线、2号线一期及其延长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和二期、8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轨道6号线一期和7号线一期工程,启动轨道5号线前期工作。加快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主城区轨道交通通车里程140公里,各远城区与主城区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相连。 ●关键词 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