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进涵方案

顶进涵方案
顶进涵方案

一、施工总体部署及施工方案

施工总体部署:(三通一平)—工程开工(备料、下料)—挖基坑—做滑板—预制箱形桥框架—框架防水层施工—封锁线路—顶进箱形桥框架—恢复线路—竣工验交。

(一)、管、线﹑缆防护

工程施工前,在设备管理单位在场的前提下,在作业范围内,人工作业时应做到逐层轻插浅挖,在挖到管、线、缆线后与设备管理单位共同确认,对挖出的管、线、缆线进行全程防护,并派专人进行全过程监护。挖出的光、电缆沟应及时进行回填、分层夯实整平,对涵体上埋设的光、电缆线用PVC管或槽钢防护埋设,并保证埋深在30cm 以下,及时恢复光、电缆线路原状以确保行车安全,各配合单位人员未到场时,严禁施工。

(二)、开挖工作坑

1、程序:放线→标高控制桩→机械开槽→转土→运土→人工刷坡→人工清理基底→夯实

2、措施:

a、工作坑的尺寸应按所顶进箱形桥的宽度、长度、后背墙尺寸和操作空间确定,其宽度每边应比箱形桥框架外边各大约1m,工作坑顶边距铁路线路中心距离不得小于3 .8m。确定框箱形桥中心位置, 施工前以设计里程为基线定出箱形桥轴线,将中心线引至路肩, 架设仪器测设中线控制桩,由设计标高引至固定的桩体上,施工中要严格进行复测。

b、按设计图纸计算最大的放坡线,根据现场实际调查,该处地质为砂粘土,拟放坡为1:0.75,靠铁路路基一侧的边坡保持缓于1:1,并将工作坑的标高由中线桩或轨面设计标高引至工作坑标高控制桩上;

c、按工作坑控制桩的标高和工作坑基底标高确定开挖深度,挖至接近基底标高时,预留10~20cm厚的土层,由人工清理,防止超挖;

d、机械开挖从中心线位置开挖,坑口边缘与动载间的安全距离应不小于1.0m;

e、开挖工作坑土方应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任意放陡坡度,严禁掏底挖土;

f、遇有滑土、裂纹、浸水等情况时,基坑壁必须采取加固措施或改缓边坡;

g、在同一坡面的垂直线上不得上下同时开挖,不得在上层挖土时下层运土;

h、开挖达到设计要求的工作坑,应在坡面进行泼浆处理,以免造成工作面有坍塌的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第页共9页

危险;

i、工作坑开挖底边线应在主体外形尺寸的基础上,视土质情况应增1~2m及以上,保证滑板、底板施工作业及支立模板作业的足够空间;

j、基础开挖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开挖,测量人员及时测量开挖基底高程,当距基底标高10-20cm时,用人工挖除整平且要高出设计标高5cm,防止超挖现象发生。

k、基础开挖后,通知实验室及时进行基底实际承载力试验,换填原地面土,用蛙式打夯机进行基地碾压,夯实系数必须满足0.92以上。

(三)、后背梁及滑板制作

1、设计要求

a、后背梁采用5根旧钢轨充当,后背梁后用2.5m厚,横向距离10m,高4.2米现浇C25混凝土充当后背,浇筑后背前应由测量班恢复基线并复测坑底标高,准确无误后,放出后背大样。施工人员方可挂线浇筑,以保证后背几何尺寸的准确性。浇筑完成后10-12小时以内及时洒水养护,防止早期干缩产生裂缝,当天气温低于5℃时,不得洒水。养护期为7-14天,以保证砌体圬工强度。

b、滑板下部为10cm碎石垫层,后背梁横向为250cm设置25cm地锚桩,桩长10米,滑板采用C20混凝土,厚度20CM,M10水泥砂浆抹面。

c、滑板润滑层依次为(1)石蜡掺25%机油3mm一层;(2)滑石粉1mm一层;(3)塑料薄膜上下各一层。

2、施工措施及要求

a、滑板顶面必须平整,2m长度范围内凹凸差不超过±3mm.为求顶面平整度达到要求,采用方格网控制,其方法为:在灌注底板砼时,用φ16钢筋头埋入砼内,分成 2.5×2.5m方格网,控制高程,按点找平,再用1:3水泥砂浆抹面找平。

b、滑板要有足够刚度和稳定性,制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滑板中心线应与框架设计中心线一致。滑板长度,其前端应比箱身长lm,后端与后背相连,两侧比箱身各宽0.3m。滑板表面要平滑,以减少顶进起动的阻力;滑板底面须设地锚梁(抗滑梁),以增加滑板的抗滑能力,以免顶进时移动、断裂;滑板顶面按1—5‰做成尾低头高的上坡,以减少与消除顶进中的箱身“扎头”现象。

c、导向墩的设置: 沿顶进方向在滑板两边,距箱身外侧5—10cm设置混凝土墩,顶进时用钢板垫以滚杠卡紧,以控制箱身空顶阶段可能出现的方向偏差。导向墩采用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第页共9页

C20钢筋砼制做,并与滑板同时灌筑,导向墩应每隔3m设一个,且深入滑板以下0.5-

0.8m,高出滑板0.4 m,与涵体保留10-15cm的间隙,以便导向。

d、润滑隔离层的制做:待工作坑底板完全干燥后,用石蜡掺25%的机油浇洒一层,厚度3mm。浇洒时,在底板长度方向每米挂一道铁丝,做为润滑层的厚度标准,每浇完一格,用木板刮平。拆除铁丝后的槽痕,用喷灯烤烙、整平,凝固后,撒一层1.0 mm的滑石粉,然后再铺1层塑料薄膜,其搭茬保持20Cm左右,并使接茬口朝路基方向。

滑石粉浆:在滑石粉中掺机油,一般是将机油与滑石粉按体积比1:1.5加热调匀,按上述方法铺设。

e、修筑后背:

后背是顶进的依托,应做到牢固可靠,后背完成后用夯填土,堆码装土草袋、增加重量、以防止后背滑移。

(四)、钢筋砼箱形桥框架制作

1、设计要求:

a、箱形桥框架钢筋绑扎以设计图纸要求为依据,顶板支架为满堂式,支架采用WDJ碗扣式功能万能杆件,立杆间距为90×90cm,横杆连接高度为1.2m,立杆承托上顺涵向放置13×15cm方木,接头部位在承托上或在两立杆间距的中点。在纵梁上放置10×12cm方木为横梁,间距为0.9-1.2m,横压位置避开立杆间的纵梁接头。

b、为了保证现浇混凝土的外美内实,侧模、顶模全部采用大面积钢模。模板安装时,按照测量放线位置将模板竖起后,利用螺栓将相邻模板连接在一起,模板之间的缝隙可以在模板间的结合面粘贴等厚可压缩的薄胶条,或在模板安装就位后,采用对混凝土和模板没有腐蚀性的材料对缝隙间进行堵塞后打磨平整。模板安装做到线条顺直,接缝严密,不露浆,使混凝土表面光滑。模板的脱模剂做到品种统一,涂抹均匀一致。拆模时间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80%设计强度时方可进行,拆模板时,注意不要碰撞混凝土的棱角,使混凝土表面美观、棱角分明,拆模后不应中断砼的正常的养护工作。

c、混凝土采用就地浇筑工艺,混凝土在工地现场拌合、入模。浇筑混凝土前,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并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浇注。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涂刷脱模剂。混凝土自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第页共9页

2m,防止发生离析;当倾落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在串筒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积高度不超过1m,每层混凝土浇注厚度用振动棒不超过30cm,振动棒快插慢拔,不得碰撞钢筋、模板,同时防止过振、漏振。

2、施工措施:

框架涵涵身施工程序: 绑扎底板钢筋→底板模板安放→灌注底板砼→养护→立内模绑扎侧墙及顶板钢筋→立外模→灌注边墙及顶板砼→养护→拆模→做涵身防水层。

a、涵身主体的内模及角模均采用TP6015新钢模及定型钢模,模板缝间加垫5mm 的塑料泡沫板以防止漏浆。加固采用腕式脚手架做横撑和立杆排架,且架管之间距离不得大于0.5米。立模前应对模板整平、除锈使模板表面光滑。

b、为了减小涵体顶进时的阻力,立模时,严格控制好模板的牢固性和平整度,不得出现鼓肚、错茬现象.在涵身两侧墙前端2m范围内的外模板向外放宽lcm,使前端保持正误差,尾部为负误差,形成倒楔形。不得出现箱身前窄后宽的楔形现象。

c、模板检查合格后及时清除底面杂物、松散砂浆并用水冲洗、润湿,但不得有积水,均匀涂刷脱模剂,严禁使用废旧机油作为脱模剂,以免影响砼的外观质量。

d、浇筑涵身砼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底板→边墙、顶板。底板或顶板砼必须一次灌筑,各边墙施工缝的位置不得出现在同一平面上,且预埋接茬钢筋,以提高抗剪力。

e、砼浇筑前,由测量班定测标高、几何尺寸,并弹出墨线,以保证砼的设计尺寸及位置。由专人检查模板、钢筋之外,还要详细检查各种预埋件的位置、数量。,要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派钢筋工值班,以便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钢筋位移等问题。

f、砼严格按配合比准确计量,采用机械搅拌水灰比、坍落度均应符合标准。

g、砼灌注应连续不间断进行,因故间歇时,应不超过1.5小时,当超过2小时后,须做予埋钢筋、留置施工缝等处理。

h、振捣时应依次逐点进行,不漏捣、不得碰撞钢筋模板,每点振捣延续时间为20-30s。振捣以表面泛浆不出现气泡,砼不下沉为度。

i、浇注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证圬工强度,养护期为14天。

j、钢筋要拉直,无局部弯折现象,清除钢筋表面的铁锈,钢筋的弯制和末端的弯钩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第页共9页

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有弯钩,螺纹钢筋,焊接时采用闪光对焊,钢筋焊接必须满足强度要求,钢筋加工在常温下进行,弯钩应一次弯成。安装加工时,严格按配筋图布置,钢筋的位置和砼保护层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涵身底板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方可绑扎上部(边墙)钢筋。涵身边墙部位的水平钢筋采用间隔绑扎法绑扎,即随砼浇筑层面的提高逐一补位绑扎,以便于边墙砼的震捣,保证砼结构的质量.钢筋绑扎要牢固,安装就位后,严格按"三检"制度进行逐级检查、签认。经检查合格后的钢筋要妥善保护,不得在其上行走和传递材料。钢筋安装的允许偏差必须满足《铁路桥涵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

k、伸缩缝及涵体防水层施工

伸缩缝施工采用3cm厚沥青浸制木板填塞,沥青麻筋封闭。防水层的做法是,在框架桥身两边墙外侧涂热沥青两道,涵顶铺甲种防水层后,再铺5cm厚的细石砼保护层,并抹成排水坡度。

(五)、人工挖孔桩

1、设计要求:

孔桩为C20钢筋混凝土孔桩(1.50m圆桩,深度为7.3米、桩间距为14.5m),孔桩内设拉杆,距孔桩顶面1m,设计拉力为200KN。在施工期间为确保行车安全,列车限速60km/h慢行通过。

2、施工工艺:

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开挖第一节桩孔土方→孔桩护壁支护→检验孔桩是否合格→下放钢筋笼→检查孔桩的完整性→无误后进行浇筑;

a、放线定桩位及高程:在场地三通一平的基础上,依据建筑物测量控制网的资料和基础平面布置图,测定桩位轴线方格控制网和高程基准许点。确定好桩位中心,以中点为圆心,以桩身半径加护壁厚度为半径画出上部(即第一步)的圆周。撒石灰线作为桩孔开挖尺寸线。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第页共9页

b、开挖桩孔应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先挖中间部分的土方,然后扩及周边,有效地控制开挖孔的截面尺寸。每节的高度应根据土质好坏、操作条件而定,一般以0.9~

1.2m为宜。

c、护壁支护,本工程采用钢护壁,在挖好一节后立即支护。

d、检查桩位(中心)轴线及标高:每节桩孔护壁做好以后,必须将桩位十字轴线和标高测设在护壁的上口,然后用十字线对中,吊线坠向井底投设,以半径尺杆检查孔壁的垂直平整度。随之进行修整,井深必须以基准点为依据,逐根进行引测。保证桩孔轴线位置、标高、截面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f、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放入前应先绑好砂浆垫块,按设计要求为75mm(钢筋笼四周,在主筋上每隔3~4m左右设一个φ20耳环,作为定位垫块);吊放钢筋笼时,要对准孔位,直吊扶稳、缓慢下沉,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放到设计位置时,应立即固定。遇有两段钢筋笼连接时,应采用焊接(搭接焊或帮条焊),双面焊接,接头数按50%错开,以确保钢筋位置正确,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

g、浇筑桩身混凝土:桩身混凝土可使用粒径不大于50mm的石子,坍落度80~100mm,机械搅拌。用溜槽加串桶向桩孔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落差大于2m。浇筑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分层振捣密实。分层高度以捣固的工具而定,但不宜大于1.5m。混凝土浇筑到桩顶时,应适当超过桩顶设计标高,以保证在剔除浮浆后,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桩顶上的钢筋插铁一定要保持设计尺寸,垂直插入,并有足够的保护层。

(六)、线路加固

1、线路加固采用D16型钢便梁。

2、另外,施工段的既有铁路线路为轨道电路线路,在加固线路的同时做好绝缘,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第页共9页

采用隔离木板和60橡胶垫,必须经常检查钢梁与钢轨接触处的绝缘是否良好,避免出现红光带,影响正常行车。

3、线路加固后经施工负责人同工务配合人员共同确认达到放行列车条件后,按要求限速45KM/小时开通线路,同时进行涵体顶进作业。

4、线路加固期间,列车昼夜限速45km/h,按规定设好防护的同时安排专人对线路、联结零件进行不间断检查,整修。

(七)、箱形桥框架顶进

本工程采用框架整体顶进,即在路基北侧设置工作坑,在工作坑底板上预制框架,借助事先修筑好的后背,利用高压油泵带动千斤顶,连续将涵身一次顶入就位。

1、框架在顶进过程中每顶进4m,在传力柱的顶端设置一道分配横梁,并按设计要求相互扣紧,以保证传力柱的横向稳定性。

2、传力设备有:分配横梁、20mm钢板、0.2-4m的各型传力柱。传力柱采用钢轨钢板组焊而成,制做时,控制好钢板与传力柱中心的垂直,分配横梁采用4根P50钢轨和两块钢板焊接而成。安放传力设备时,传力柱的方向必须与顶力轴线一致,支承面保持密贴。顶进时如发现变形(如拱起、弯曲等〉,要立即停止顶进,进行调整。

3、挖土及出土时,为缩短顶进时间,采用轮班作业。

4、顶进中方向和高程的调整措施。

5、顶进开始时,在框架尾端中心位置架设经纬仪一台,框架顶端及尾端设BM高程控制点两处,经纬仪和水准仪结合观察偏心、扎头抬头现象,涵身前端顶出底板1/2后,底板端部开始下沉,出现裂纹,涵身开始扎头,涵身尾部脱离底板后,涵尾下沉,涵身开始抬头。

6、方向纠偏:采用导向墩及左右千斤顶关闭开启方法。扎头纠正:在预制涵身时在涵体底部前端作船头坡,以便顶进时将高出涵底的土压入涵底,增加其承载力,防止扎头。抬头纠正:在顶进中,把涵身前沿的土方每次都挖尽,控制好所需要的高程,便可以消除抬头的现象。

7、顶进程序如下: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第页共9页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 页 共9页

8、顶进过程中,由于箱身高程的变化及箱身顶进时带动土体,使线路高程往往逐渐升高或降低或左右股钢轨不平顺,直接危及行车安全,故必须认真检查,及时整修。起动顶力约为箱身自重的0.6——1.1倍,起动时油泵应逐渐加压,起动后开始为不切土空顶,但这一阶段要注意控制顶进方向,不可大意。顶进进入路基切土后,当前方刃脚处挖土完成一个顶程后,即开动高压油泵,使千斤顶产生顶力,通过传力设备(顶铁、顶柱、横梁),借助后背的反作用力推动箱体前进。列车通过时不得挖土或顶进。顶进时顶铁上不准站人,注意观察顶铁受力情况,防止崩出伤人。在顶进过程中,应控制轴线偏移及标高位置。

(八)、拆梁及恢复线路施工

1、拆梁作业要严格按照《兰州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铁办〔2008〕190号文件执行。

2、线路恢复后,经设备管理单位根据施工质量,最终确认满足经常作业标准容许偏差管理值(100km/h ﹤速度V max ≤120km/h )和放行列车条件后放行第1趟列车(非旅

客列车)并限速45KM/h,不少于12小时;限速60KM/h 不少于24小时, 限速80KM/h 不少于24小时,后视线路状况逐级恢复至常速。在这期间要组织人力加强对该段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

3、道碴材料应符合TB/T2140《铁路碎石道床底碴》规范要求。面碴粒径20~70mm,针状道碴不得超过道碴总量的3%,级配不得超过下表: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 页 共9页

4、根据技术测设的线路起拨道桩进行线路的起道拨正方向及找细工作。

5、捣固、起道:

捣固时应在钢轨外侧50cm 和内侧40cm 范围内捣固,钢轨下部应加强捣固,起道时应以目视下股钢轨的平顺为准,左右进行,每次起道高度不得超过5cm,开挖回填处可以略高。

6、线路养护期间,对线路常速前的整修,施工单位2h/次,对超限处所应及时整治。作业的技术要求:轨距误差+4mm 、-2mm ;螺栓道钉抗拨力不得小于60KN,扣压力应以100—120NM 力矩拧紧;轨道中心线与线路中心应保持一致,最大不得超过50mm 。方向:直线应远视顺直,10m 弦量最大矢度不得大于5mm ;道碴数量应充足,厚度偏差不得大于50mm 。

7、线路恢复后在施工时与设备管理单位共同监督,要达到《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6.2.1条,线路作业后的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如下表:

项目 线路 项目 线路

轨距(mm ) +6,-2 轨向(直线)(mm ) 4

水平(mm ) 4 三角坑(mm ) 4

高低(mm ) 4

铁路线路大修施工方案样本

线路大修施工 ?作者: 发布时间: -4-13 14:16:35 ?线路大修施工( major repair construction of track) 在运营线上, 在不影响运输的前提下, 开天窗进行 的线路大修工程。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 方针, 加强对施工安全的领导, 落实施工负责人安全责任制, 完善岗位责任制, 严格遵守作业纪律、劳动纪律, 掌握事故 规律, 落实防范措施, 施工作业应严格执行各项施工作业标 准, 按设计文件要求有关技术标准, 强化质量控制, 确保施 工安全、质量和进度, 并按所用施工机械采用不同的作业方 式。 施工特点在运营线上逐段开天窗施工, 施工时破坏了的线路轨道, 必须在天窗时间内完成各项作业, 准时开通 线路恢复行车; 日日封锁、慢行, 对行车安全影响较大, 施 工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涉及车、机、工、电、辆各方 面, 必须统筹安排, 协调配合; 露天作业, 受环境和气候影 响较大, 特别是铺设无缝线路; 点多线长, 人员、机具、材 料分布在较长的作业线上, 人员调遣和大量新旧材料运输均 较困难。施工负责人必须深入现场, 加强领导, 做好施工组 织管理工作, 使大修工程有序运作, 才能确保安全、质量和 工程进度。

基本条件铁路局应根据线路大修的近、远期规划, 统筹安排, 修建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的大修基地; 在运行图中安排与施工相应的”天窗”; 给施工单位配置施工所必须的施工机械、牵引动力、宿营车辆、交通运输工具、通讯设施等, 以及必要的检修设备; 组织固定的专业队伍承担大修施工, 以巩固生产秩序, 提高技术水平, 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依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调查和施工测量, 按照工程件名和批准的施工计划, 研究制定的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线路设备现状; 施工技术和技术标准; 施工方法、施工配合、劳动组织和机具配备; 工程数量及所需材料供应; 按工序编制施工进度指标图表; 保证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的措施; 施工临时设施; 职工生产保障安排等。 各项制度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施工技术责任制严格执行设计文件的各项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 合理控制施工和慢行地段长度,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加强与工务段驻队领工员的联系, 协助检查施工安全和质量。

框架涵顶进施工方案培训资料

目录 目录?1 一、编制依据、原则及目的......................................................... 3 1、编制依据?3 2、编制原则?3 3、编制目的 (3) 二、工程简介?4 1、项目概况 (4) 2、主要工程数量表?4 三、施工总体部署?5 1、施工准备 (5) 2、施工工期安排................................................................... 5 3、施工指挥组织体系 (7) 4、劳力组织情况................................................................... 7 5、物资准备 (8) 四、施工方案及工艺?9 1、施工程序?9 2、施工方案?9 3、施工工艺....................................................................... 9 4、施工防护及监测................................................................ 18 20 五、施工安全措施? 1、临近营业线施工安全措施....................................................... 20 2、防止挖断光电缆措施 (21) 3、防设备及车辆侵限安全措施?21 4、大型设备防倾覆预防措施?22 5、吊装安全措施?23

6、线路施工行车安全措施? 23 24 7、各种用电设备的安全措施? 8、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25 9、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25) 六、质量保证措施 (27) 1. 质量保证体系 (27) 2. 质量保证措施.................................................................. 28 七、环保措施 (29) 29 1、环境保护? 2、水土保持?31 3、文明施工的技术保证措施?31 八、应急预案?33 1、项目部应急组织机构 (33) 2、应急处理工作流程?34 3、应急处理措施?34 4、项目救援预案? 36 十二、附件?37 1、施工平面布置图 (37) 2、施工指挥体系图?38 39 3、施工工艺流程图? 4、施工安全关键卡控表 (40) 5、支墩检算书?42 6、模板检算书?43 7、施工进度横道图................................................................ 51

箱涵顶进施工方案-常州五一路

目录 一、工程概况2(一)概述 2 (二)工程地质条件 2 二、施工方案2(一)总体方案 3 (二)各项目的施工工艺及方法 4 三、进度计划12 四、施工安全控制措施13(一)人身安全13 (二)便梁支座14 (三)便梁养护14 (四)纵移便梁14 (五)箱涵顶进15 (六)线路防护15 (七)装卸便梁安全注意事项15 (八)凿除顶进箱涵前钻孔桩16 五、应急预案16(一)材料设备保障16 (二)人员保障16 (三)技术措施及抢修方案17

箱涵顶进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一)概述 本工程位于京沪铁路下K1298+026.4处,与即有京沪铁路夹角15。11’17”,该工程由四孔箱形框架桥和一孔套涵组成,组合形式为4x9.3m+4.55m并列组成,桥长69.87m,分三段施工(甲段顶进施工,长度为43.53m;乙段、丙段现浇施工,长度分别为18 m和8.3m),工作坑在铁路南侧,箱涵编号从南京向上海方向依次为甲1、甲2、甲3、甲4、甲t。先顶进上海方向套涵,然后顶进甲4箱涵,再顶进甲1箱涵,最后顶进中间两孔甲2、甲3箱涵。本工程共需5孔D24便梁和3孔D16便梁,施工区域内京沪铁路上、下行线间距为4.85m,铁路线路为直线段,满足便梁架设要求。(二)工程地质条件 1、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现场勘测资料,各土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①层填土,杂色,松散。层厚0.6~1.6m。 ②层粘土,软~硬状,含铁锈斑点,层厚4.4~5.2m, σ0=180KPa。 ③层粉质粘土,褐黄~灰色,软塑状,中等压缩性, 层厚7.2~8.0m,σ0=110KPa。 ④1层粉土,灰绿~褐黄色,硬塑状,夹少量粉性土, 中等压缩性,σ0=200KPa。 ④夹层粉土, 褐黄~草黄色,饱和,稍~中密,夹粘性土,呈透镜体状,σ0=100Kpa ④2 层粘土, 褐灰~灰色,软塑状,夹少量粉性土,中等压缩性,厚度 2.1~ 3.7m左右,σ0=100KPa ④3 层粘土, 暗绿~灰褐,软~硬塑状, 中等压缩性,σ0=190KPa。 fi=12KPa 框架底面标高为北侧-2.818m,南侧-2.349m,处于③层,承载力为110KPa。 2、地下水

框架涵施工工艺设计

13.1 框架桥(涵)施工工艺标准 13.1.1工艺概述 框架桥(涵)指采用整体式基础,涵身、底板和框架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结构形式的涵洞,一般作为过水涵洞或人行通道。在涵洞顶面无填土时,也称为框架桥,框架桥桥面系结构形式同一般客运专线桥面系。框架涵明挖作业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开挖后基底及坑壁透水较小的地质。涵洞施工前,原基底或经处理后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有一定的施工作业场地和材料运输条件。框架涵结构要素见图13.1.1。 图13.1.1 框架涵结构要素 13.1.2作业内容 框架桥(涵)施工主要作业内容有:基坑开挖、基础施工、钢筋加工及安装、涵底板施工、涵身及涵顶板施工、防水层施工、涵背回填、桥面系施工(框架桥)、出入口铺砌施工等。 13.1.3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1、框架涵各部位偏差,应符合表13.1.3-1的规定,混凝土和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层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3.1.3-2的规定。 2、涵身直顺,顶板平直,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沉降缝直顺、整洁无渗漏。涵洞沉降缝端面应竖直、平整,上下不得交错搭压影响沉降。填缝材料应具有弹韧性、不透水性和耐久性,并应连续填塞密实。 3、进、出口流水顺畅,整洁美观。防水层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备防水、耐久、粘结牢固和必要的弹韧性,应按铁道部现行桥涵施工标准的有关规定施工。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座涵全部检查。 13.1.4工艺流程图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1.4。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础施工涵底板施工材料准备 桥面系施工涵背回填出入口顺接 防水层施工涵身及顶板施工端翼墙施工 图13.1.4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 13.1.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 一、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圆管涵工程施工方案

圆管涵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第三标段,设计起点K14+500位于现况XXXX东南侧山脚处,设计终点K15+719.173位于现况108一期工程终点处,线路沿现况山体北侧山脚处自西南向东北布线,与规划XXX七街平行,路线在终点前跨越现况XXXXX旧线。 标段全长1.219km,标段内设南村互通式立交(采用全棱形加环形匝道立交形式)。主线宽23.5m,匝道宽(双向双车道15m,单向单车道8m)本次施工内容为双孔圆管涵 二、编制依据 1、XXXXX改建工程第三标段施工图;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F90-2015) 5、现场勘察调查有关资料 三、施工组织及人员机械配置 1、施工组织机构:

2、施工组织人员安排: 3、机械及其他配置:(1)、主要机械设备表项目经理 质检部测量组工程部试验室机械部 自检报检 放样 高程测量 外业 内业资料 试验指标的 检测和控制 机械调配 维修

(2)、主要测量试验仪器设备表: 四、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 (1)、组织准备 根据圆管涵的工艺特点,施工顺序和工期要求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专业施工队伍及专业施工班组。 (2)、技术准备 1)组织有关施工人员熟悉设计图纸、相关文件及资料,学习有关规范和规程,查对图纸是否齐全,有无遗漏、差错或相互矛盾之处,发现问题并做好记录,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 2)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及现场情况,编制测量方案,做好现场的测量控制网的加密,确保测量控制的精度,并保护好控制点。 3)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编制施工工艺标准和保证措施,制定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3)、施工临时设施准备

拆除铁路既有盖板箱涵原位顶进框构桥施工技术

拆除铁路既有盖板箱涵原位顶进框构桥施工技术 摘要:铁路提速引起既有线进行改造,既有桥涵因标准低和年久失修,需要进行更换,拆旧涵顶新桥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施工,本文介绍了黑宝山站至黑金站间拆除既有2-4.8米盖板箱涵顶进新的1-8米框构桥施工,施工中克服了线路加固、拆除旧盖板涵顶进中的难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既有线路拆除盖板涵框构桥顶进 1、工程简介 该工程是嫩江至黑宝山货运专线工程,为依科特车站改造增加到发线而设。框架桥位于嫩黑线GK106+346处,因原位处2-4.8m涵洞盖板受损严重,该涵已被嫩江铁路公司列为危桥无法进行接长施工而更改为1-8.0m钢筋混凝土框构顶进。 2、顶进施工组织 2.1 路基防护桩 新框构桥顶进时不拆除既有涵两侧边墙,因框架桥桥体预制时距既有涵较近,且框构桥桥体顶进时工字钢横梁未搭在框构主体前,为防止既有涵洞入口两侧的翼墙发生塌方,在顶进前端路肩左右两角做防护桩。防护桩每侧3根,防护桩桩径1.25米,靠近线路侧两根桩桩长15米,桩中心距不大于1.5米,桩中心距既有线路中心4.0米。靠近既有涵防护桩桩中心距既有涵洞基础边为0.75米。防护桩桩顶设置冠梁。线路加固前,路基防护桩要制作完成,并保证达到设计强度。 2.2 线路加固 本桥须穿越嫩黑线4股道,铁路线为曲线,Ⅰ道曲线半径为990m,Ⅱ、3、4道曲线半径为1000m。 本工程线路加固采用横抬纵挑法进行加固,采用3-5-3扣吊轨梁和I40b工字钢横梁、I45b工字钢双根一束纵梁结合的加固方法。为防止桥体顶进施工期间线路横移,桥体主体后端预埋牵拉地锚。横抬纵挑法加固后的线路组成完整的加固体系,保证线路加固体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加固范围为I40b工字钢横梁加固至边墙外6米。I45b工字钢纵梁采用两根一束,以不侵限为原则。扣轨长度按横梁外侧3m考虑。

框架涵施工工艺

13、1 框架桥(涵)施工工艺标准 13、1、1工艺概述 框架桥(涵)指采用整体式基础,涵身、底板与框架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结构形式得涵洞,一般作为过水涵洞或人行通道。在涵洞顶面无填土时,也称为框架桥,框架桥桥面系结构形式同一般客运专线桥面系。框架涵明挖作业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开挖后基底及坑壁透水较小得地质。涵洞施工前,原基底或经处理后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有一定得施工作业场地与材料运输条件。框架涵结构要素见图13、1、1。 图13、1、1 框架涵结构要素 13、1、2作业内容 框架桥(涵)施工主要作业内容有:基坑开挖、基础施工、钢筋加工及安装、涵底板施工、涵身及涵顶板施工、防水层施工、涵背回填、桥面系施工(框架桥)、出入口铺砌施工等。 13、1、3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1、框架涵各部位偏差,应符合表13、1、3-1得规定,混凝土与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层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3、1、3-2得规定。 2、涵身直顺,顶板平直,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沉降缝直顺、整洁无渗漏。涵洞沉降缝端面应竖直、平整,上下不得交错搭压影响沉降。填缝材料应具有弹韧性、不透水性与耐久性,并应连续填塞密实。 3、进、出口流水顺畅,整洁美观。防水层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备防水、耐久、粘结牢固与必要得弹韧性,应按铁道部现行桥涵施工标准得有关规定施工。 表13、4、3-1 框架涵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 1 边翼墙,中墩距设计中心线位置20 测量检查不少于5处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座涵全部检查。 13、1、4工艺流程图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1、4。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础施工涵底板施工材料准备 桥面系施工涵背回填出入口顺接 防水层施工涵身及顶板施工端翼墙施工 图13、1、4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 13、1、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 一、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圆管涵施工技术方案

圆管涵施工技术方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东线高速公路陵水立交改建工程 圆管涵工程施工 一、工程概况 东线高速公路K190+陵水立交位于陵水县城西侧、在建的东环铁路陵水车站东侧,北距香水湾和南距文罗互通立交的距离分别为8.3km和7.8km。被交道路为国道海榆东线,高速公路上跨。陵水立交现状为简易型立交,变速车道、匝道技术指标低,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本项目的实施是针对该情况将现状陵水立交改建为半苜蓿叶式互通立交。 二、沿线地形、地质及水文自然地理特征 1、地质水文: 互通区地貌单元属海成Ⅳ级阶地,微地貌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坡地和地沟。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补给,总体向下游排泄。勘察期间实测混合地下水位埋深为-2.5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附近水井调查,地下水位年变幅在-1.0m。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击土及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海相沉积土,下伏晚白垩纪花岗闪长岩及其残积土。 2、气象:

项目所在地属热带季风岛屿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4℃,夏季长达9个月,春秋不分,长3个月,无冬天。夏季高温高湿,台风活动频繁,降水充沛,12-2月为春秋季,降水稀少,全年无霜日,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三、施工准备: 施工前应先根据设计要求,对圆管涵进行定位放线,放出圆管涵具体位置,合理安排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施工期间的车辆通行情况和管线的施工方向之间的互相干扰。 根据规范要求,在充分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和选择合理经济的沟槽横断面。并充分考虑冬季和雨期的施工措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审批,着重以下几点: (1)挖、填方的土方平衡计算,做出合理安排,减少重复运输。 (2)进行施工现场的排水设计,并考虑排水和周边构筑物的影响。 (3)考虑具体投入的设备、数量、品种、人员等。 (4)土方开挖后弃土的堆放、运输以及可利用土的临时堆放点的布置等。 四、钢筋砼圆管涵施工

铁路选线设计

铁路选线设计 第四章铁路定线 第一节铁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铁路定线就是在地形图或地面上选定线路的方向,确定线路的空间位置,并布置各种建筑物,就是铁路勘测设计中决定全局的重要工作。 一、影响铁路线路的自然条件 二、铁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在铁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线路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 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线路方案。 2、线路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平顺与舒适度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 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与养护。 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良田,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 物田或穿过经济园林等。 1.通过名胜、古迹、风景地区的铁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 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2.选线时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察,弄清它们对铁路工程的影响。 3.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铁路修筑,运营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污染。 三、选线的步骤与方法 1.走向选择 2.带状范围选线 3.详细定线 第二节走向选择 一、影响走向选择的因素 1.设计线的意义及与行经地区其她建设的配合 2.设计线的经济效益与运量要求 3.自然条件 4.设计线主要技术标准与施工条件 二、线路走向选择要点 1.经济定线的影响

2.通过重要城镇的选定 3.通过工矿企业点的选定 4.交通走廊选择 5.中间站站址的影响 6.长大复杂桥址选定 7.沿河越岭线位的选定 8.地质条件的影响 第三节接轨方案的选择 接轨点的选择 影响接轨点选择的主要因素: 1.路网规划 2.线路走向 3.主要客货流方向 4.既有区段站的分布及当地的接轨条件 接轨方向的选择: 1)主要客货流方向,应力求减少客货流的折角运输; 2)城市规划与新线引入的条件。 第四节车站分布与选址 铁路车站就是完成运输生产兼经营的基层单位,为了保证铁路具有必要的通过能力并进行必要的技术作业,以及办理客货运业务,必须合理的分布车站。 为保证铁路线路有一定的通过能力,沿铁路线划分若干区间,每一区间只允许一列车占用。 车站分布的一般过程: 先结合机车交路的设计分布区段站,然后结合纸上定线,并保证需要的通过能力,分布一般的中间站、会让站或越行站。 总之,要点线结合,才能得到总体上较为理想的线路位置与适当的车站分布。 第五节定线的基本方法 定线的基本方法 1.采用的最大设计坡度大于地面平均自然坡度,线路不受高程障碍的限制。 2.采用的最大坡度小于或等于地面平均自然坡度,则线路不仅受平面障碍的 限制,更受高程障碍的控制。

顶进涵施工方案组织设计模板

顶进涵施工方案组 织设计

新建铁路新街至恩格阿娄工程DK21+377 1-4m 顶进框架桥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⑴新建铁路新街至恩格阿娄工程DK21+377 1-4m顶进框架桥设计文件、图纸等。 ⑵《既有繁忙干线桥梁改造暂行技术条件》( 铁道部工务局工桥( 1998) 2号文件) ; 《铁路桥涵涉及规范》( TB10002- ) 系列;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1- ) ;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3- )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5- )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T50467- )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 )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TJ37-90) ; 《铁路200~250km/h既有线技术管理暂行办法》( 铁科技【】61号) ; 《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74-99) ;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及铁道部颁布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施工规范、《铁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及其它相关建筑施工资料。 ⑷经过现场核对、咨询的有关资料。 ⑸本公司拥有的机械设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及历年来在同类工程施工中积累的经验。 2、编制原则 ⑴认真贯彻执行施工合同中工程质量、进度要求, 坚持在实事求是

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原则, 坚持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全过程严密监控, 以科学的方法实施动态管理。 ⑵施工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确保人身安全和施工生产安全。 二、工程概况 1、本工程位于新建铁路新街至恩格阿娄DK21+377处, 线路呈西南—东北方向, 轨道类型60kg/m, 钢筋混凝土枕、碎石道床, 桥上最低轨面高程为311.55m, 结构顶距最低轨底面高差为0.8m, 保证尽量减短对行车的影响时间, 采用在铁路旁预制桥体, 并一次顶进的方式施工, 框架桥中线与铁路线正交, 该桥建筑使用年限1 。 2、工程地质情况 ⑴地质岩性 细砂: 黄褐色, 松散, 稍湿,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表层可见植物根系, 厚度约1.0~2.1m。 ⑵地层基本承载力 框架底板位于细砂层, 地基承载力为80Kpa~100 Kpa。 ⑶地下水 地下水位约为0.4~0.6m, 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3、框架桥设计 ⑴主要结构尺寸 顶板: 400mm; 底板: 400mm; 边墙: 400mm; 结构全跨度: 4800mm; 桥体总长度: 9000mm; 地道结构总高: 4800mm; 结构净高: 4000mm。

涵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最终)

目录 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范围 (1) 2工程概况 (1) 2.1线路概况 (1) 2.2主要技术标准 (3) 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3) 3.1自然特征 (3) 3.2交通运输情况 (3) 4施工进度计划 (3) 5临时设施布置 (4) 5.1施工用水 (4) 5.2施工用电 (4) 5.3施工便道 (4) 5.4砼拌合站 (4) 6施工工艺流程 (5) 6.1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 (5) 6.2盖板涵施工工艺流程 (5) 7施工方案 (6) 7.1总体施工方案 (6) 7.2框架涵施工方法 (6) 7.2.1基础施工 (6) 7.2.2涵身施工 (7)

7.2.3涵洞沉降缝 (10) 7.2.4涵洞防水层 (10) 725翼墙施工 (11) 726出入口铺砌 (11) 7.3盖板涵施工方法 (11) 7.3.1基础施工 (11) 732涵身施工 (12) 733盖板施工 (14) 734涵洞沉降缝 (15) 7.3.5涵洞防水层 (15) 7.3.6翼墙施工 (15) 7.3.7出入口铺砌 (16) 8涵洞进口集水井施工 (16) 8.1集水井施工流程 (16) 8.1.1测量放线 (16) 8.1.2基坑开挖 (17) 8.1.3垫层铺筑 (17) 8.1.4钢筋加工 (17) 8.1.5模板安装 (17) 8.1.6混凝土浇筑 (18) 9涵洞与路基过渡段施工 (18) 10劳力组织 (19) 11物资供应情况 (20) 12机械设备配置 (20) 13雨季施工安排 (20) 14质量保证措施 (21)

圆管涵施工方案超全

圆管涵施工方案超 全 1 2020年4月19日

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省道224漯驻交界至驻信交界段改建工程,起点位于漯河市与驻马店市交界处,桩号K421+324, 终点位于驻马店市与信阳市交界处,桩号K539+085. 734,路线全长117. 762公里。 本项目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面宽度:15米;建设里程96.122 公里,本标段圆管涵26道,圆管涵地基处理为换填碎石垫层,圆管为预制C35钢筋砼,圆管基础采用C25混凝土,C25混凝土包边,洞口铺低上层采用C25混凝土,下层采用20CM厚碎石垫层。地基承载力见图纸设计,均不得小于150kpa。 圆管涵主要工程数量表 3 2020年4月19日

二、编制依据: 1、省道224漯驻交界至驻信交界段改建工程总体施工组织设计 2、省道224漯驻交界至驻信交界段改建工程合同文件 3、省道224漯驻交界至驻信交界段改建工程设计文件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 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 (JTG F80/1— ) 6、《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4 2020年4月19日

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 ) 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 ) 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 ) 三、进度计划 本分部工程计划于----年--月开工,----年--月完成。具体计划见:圆管涵计划进度横道图。 四、施工准备工作安排 为保证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我项目部已组织本分部工程施工的全体员工做好进入现场的准备工作。贯通施工便道、建设拌和站、完善临时设施、生产用水采用井水、现场配备35KW发电机组一台。 五、施工方案 1、测量放样 根据设计图纸对圆管涵进行放样,复核圆管涵的位置和实际地面标高,管涵进出水口是否能与原地貌的自然沟渠接顺。用全站仪放出圆管涵的中心轴线和基础开挖线,用水准仪测出地面标高,并在控制桩上标注出基坑的开挖深度。根据测量结果,核实涵洞的平面位置、用途、孔径及高程是否与设计相符及满足当地农田排灌的需要和要求。对需要变更施工的涵洞,及时向监理、业主及设计院报告。 工程测量组以设计院提供总监办批准的导成控制点网为依据进行涵洞基坑放样,所有放样点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即:水准点闭合差为20√Lmm,坐标相对闭合差为±1√15000。对涵洞各主要控制点放样 后,打好桩位,并作好记录。 5 2020年4月19日

铁路线路大修施工方案

线路大修施工 作者:发布时间:2007-4-13 14:16:35 线路大修施工(major repair construction of track)在运营线上,在不影响运输的前提下,开天窗进行的线路大修工程。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施工安全的领导,落实施工负责人安 全责任制,完善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作业纪律、劳动纪律,掌握事故规 律,落实防范措施,施工作业应严格执行各项施工作业标准,按设计文件要求有关技术标准,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并按所 用施工机械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 施工特点在运营线上逐段开天窗施工,施工时破坏了的线路轨道,必须在天窗时间内完成各项作业,准时开通线路恢复行车;日日封锁、慢行,对行车安全影响较大,施工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涉及车、机、工、电、辆各方面,必须统筹安排,协调配合;露天作业,受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尤其是铺设无缝线路;点多线长,人员、机具、材料分布在较长的作业线 上,人员调遣和大量新旧材料运输均较困难。施工负责人必须深入现场,加强领导,做好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使大修工程有序运作,才能确保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 基本条件铁路局应根据线路大修的近、远期规划,统筹安排,修建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的大修基地;在运行图中安排与施工相应的“天窗”;给施工单位配置施工所必需的施工机械、牵引动力、宿营车辆、交通运输工 具、通讯设施等,以及必要的检修设备;组织固定的专业队伍承担大修施 工,以巩固生产秩序,提高技术水平,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依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调查和施工测量,按照工程件名和批准的施工计划,研究制定的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线路设备现状;施工技术和技术标准;施工方法、施工配合、劳动组织和机具配备;工程数量及所需材料供应;按工序编制施工进度指标图表;保证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的措施;施工临时设施;职工生产保障安排等。 各项制度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施工技术责任制严格执行设计文件的各项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合理控制施工和慢行地段长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与工务段驻队领工员的联系,协助检查施工安全和质量。 施工三检制每次开工前、施工中、线路开通及收工前,施工负责人应组织有关人员,各自对分管地段的施工准备、施工作业方法和线路设备状态进行检查。 巡查养护制施工现场设置巡查养护人员,对施工地段进行巡检,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的处所要及时消除,无力消除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采取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工序交接制前一道工序完成后,施工负责人组织相关工序负责人进行交接。 隐蔽工程检查制隐蔽工程每个阶段结束时,由施工单位会同接管单位共同检查,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填写记录,才准继续施工。

穿越省道箱涵顶进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施工…标《招标文件》; (2)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施工…标《投标文件》; (3)已批复的…标《施工组织设计》; (4)穿越S219省道顶管工程施工图纸: (5)现场实际地形条件。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施工…标段为35号口门输水干线,位于鹤壁市浚县境内,起点桩号K28+500,终点桩号K33+。 本标段管线下穿省道S219公路,为不影响公路正常交通,采用预制箱涵顶进施工方案,输水管道架设其中。施工方案采用管棚箱涵顶进法。 预制箱涵采用钢筋砼结构,设置支墩架设PCCP输水管道。箱涵断面外部尺寸*(宽*高),箱涵孔内断面净尺寸*(宽*高),内设倒角。箱涵顶高程为,箱涵底高程为,箱涵顶距路面厚度为。 省道S219箱涵顶进长度55m,共设4节,节长,砼浇筑量774m3。 2、相关参数 S219省道穿越处路面宽度为15m,与管道交叉角度为87°,穿越的省道运营桩号为61+680。

交叉地点位于…县…区秦禹庄村西北,管道埋深,管径为3m,管壁厚度,输水主管线的管内工作压力为 MPa。 3、地质概况 1)地质概况 位于…县禹庄西北,中心桩号为K29+。勘察区地貌单元属黄卫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路面宽约15m,施工场地开阔,交通便利。场区地层结构为粘砂双层结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alplQ41)细砂、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和((alplQ42)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 2)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质结构为粘砂双层结构。建基面位于第①层低液限粘土((alplQ42)、①-1、①-2层低液限粉土和②层(alpl Q42)低液限粘土中。勘察期间地下水位高程为,位于管底面以下,不存在施工降排水问题。地基承载力相对较低。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工程分级为Il类土。采用顶管施工。工程场区土对钢结构腐蚀等级为中等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均不具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3、工程量表 工程量表

暗涵施工方案

钢筋砼盖板暗涵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工程合同文件及施工设计图。 2、交通部颁发的有关现行的技术规范、规程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管理部及总监办各类文件。 二、工程概况 K38+500钢筋砼盖板暗涵,单孔1-1.0×1.5m,交角90°,涵洞全长18.25m。设计要求承载力250Kpa,基础为分离式基础。主要工程量有基础C20砼21.9m3 ;涵身C20砼 21.17m3 ,盖板C30砼5.6m3 ;台帽C20砼11.28 m3 ;Ⅰ级钢筋255.3Kg;Ⅱ级钢筋566.15Kg。 三、施工准备和临时设施 1、盖板涵测量放样工作已完成,并经测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 2、盖板涵施工所用的场地已平整。 3、施工需要的机械(发电机、搅拌机、电焊机、弯曲机、切割机、挖掘机等)已进场。 4、施工用模板,支撑钢管、木材等已准备齐全。砂、砾石、水泥、钢材等已进场,并经试验检验合格。 5、施工用水采用附近河水,水质良好,可以用于混凝土拌合、养护等。 6、施工人员已全部到场安排就绪。 四、施工组织和计划安排 该项工程计划投入人员20人,项目部机械、人员投入情况详见进场设备一览表及进场人员一览表。施工工期安排计划于2008年4月5日开工,于2008年5月24日完成盖板涵施工。 五、施工技术方案

施工工序见附图工艺流程图 1、施工测量 由测量班根据设计图纸和变更图纸,负责对涵洞的轴线,基础边线,台身轴线等的施工放样,还负责基础、台身、盖板的主要标高测量。在施工中,测量班要对基础、台身等的模板进行检查,确保模板尺寸、位置准确。 2、基坑的开挖及支护 开挖前准确放出基坑的平面位置,并报经监理工程师检验认可后进行基坑的开挖,基坑采用机械开挖,由人工配合清底刷坡。开挖前应作好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减少水对基坑的危害。挖掘机挖基时应预留工人作业面,每侧约1米,边坡根据土质情况按一定坡度进行放坡。同时开挖过程采取必要的支挡措施,防止基坑边坡坍塌和滑坡。机械挖至设计标高以上20~30cm时,改用人工清基。清基时注意基坑边坡的稳定和排水,基坑支护可采用砂袋、木桩、木板等支护坑壁,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用以排水,并在坑角(地形下坡方向)挖集水井,集水井的大小应能够满足排水水泵的需要。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报监理工程师检查基底承载力,如果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整平基坑,抹5~10cm 砂浆作为工作面,然后可以进行下一工序施工。如果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尽快申报变更方案进行地基处理。基坑开挖严禁超挖回填虚土,只能使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材料回填。 3、浇注基础砼 基础施工按照沉降缝分段浇注,沉降缝处用泡沫板填塞。根据基础放样点,拉线立基础模板,基础模板用钢管或方木进行加固,设有拉杆和顶托,间距不大于1米,确保模板稳固,模板之间用密封条和密封胶密封,防止漏浆。模板安装完成后,先由质检员检查标高、支撑稳定性、模板的垂直度、模内尺寸等,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检验合格后进行砼浇注。浇注过程中发现模板有超过允许偏差变形值时,应及时调整纠正。混凝土进行

圆管涵施工工艺标准

13.2 圆管涵施工工艺标准 13.2.1工艺概述 圆管涵指采用整体式基础,涵身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拼装在涵座上的涵洞。圆管涵一般作为过水涵洞。圆管涵结构要素见图13.4.1。 圆管涵明挖作业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开挖后基底及坑壁透水较小的地质。原基底或经处理后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有一定的施工作业场地和材料运输条件。 图13.2.1 圆管涵结构要素 13.2.2作业容 圆管涵施工主要作业容有:基坑开挖、基础及管座施工、管节吊装、防水层施工、端翼墙施工、涵背回填、出入口铺砌施工等。 13.2.3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1、圆管涵预制管节各部位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3.2.3-1和13.2.3-2的规定,混凝土和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层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3.2.3-3的规定。 2、涵身直顺,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圆管拼缝缝端面应竖直、平整。沉降缝直顺、整洁无渗漏,上下不得交错搭压影响沉降。填缝材料应具有弹韧性、不透水性和耐久性,并应连续填塞密实。 3、进、出口流水顺畅,整洁美观。防水层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备防水、耐久、粘结牢固和必要的弹韧性,应按铁道部现行桥涵施工标准的有关规定施工。 表13.2.3-1 圆管涵管节预制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 1 长度0,-10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2 径±10 3 壁厚+10,-5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10节检查不少于1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座涵全部检查。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不少于5处。 13.2.4工艺流程图 圆管涵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2.4: 施工准备 测量放样 材料准备 基坑开挖 基础施工 涵节安装 管座及端翼墙施工 防水层施工 涵背回填 出入口铺砌 图13.2.4 圆管涵施工工艺流程图 13.2.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 一、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1总则1.0.1本规范的制定是为了统一铁路线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线路设计符合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技术,经济性和适用性的要求。1.0.2本规范适用于标准规格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运混合线和重载铁路的I级和e级铁路的设计。考虑旅客运输的重载铁路线的设计,应按照客货混运的标准进行。田级和W级铁路线的设计应按照有关设计规范进行。 1.0.3铁路线路设计应贯彻绿色协调发展理念,落实现代综合运输发展要求,充分研究项目要求,铁路网规划和综合运输规划等相关因素,准确把握项目功能定位,科学地论证施工方案,合理选择主要技术标准和路线方向,系统优化线路平面和垂直截面。1. O.4铁路设计年应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是交货后的第10年,长期是交货后的第20年。短期和长期交通量应采用预测交通量。铁路基础设施,建筑物和设备的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铁路线路,建筑物和设备下的不易改造和扩建的基础设施,应根据长期交通量和运输性质进行设计。 2.应根据短期交通量和运输性质设计易于改造和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并应保留长期发展条件。 3.根据运输需求的变化,可根据交付后第五年的预测交通量设计动车组,机车和车辆的数量。 1.本公司的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通行能力应考虑路段承载力的利用系数。对于客货混合铁

路和重载铁路的区间承载能力,应预留一定的储备。扣除综合维修的“天窗”时间后,单线和双线铁路的后备能力应分别为20%和15%,并应考虑客运量和货运量的波动。]。O. 6在铁路线的设计中应计算预期线的年传输能力。1.1.0.7铁路线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设计和风险管理。1. O. 8铁路线的设计应以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土地节约和能源节约为基础。1. O.9铁路线设计应注意系统优化,全面考虑相关专业技术接口,协调固定设施和移动设备。1.0.10在设计铁路线时,应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车站和场站的布局和规模,以节省投资,降低运营成本并最大化综合效益。1. O. 11铁路线的设计应符合有关环境,能源,土地和文物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1.0.12铁路安全保护区的设置应符合铁路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1.0.13铁路施工间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曲线段施工间隙的扩大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1. O.14铁路线的设计不仅应符合本规范,而且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高速铁路是指设计速度为250 km / h(含预留)及以上,多列火车运行,初次运行速度不低于200 h ugh / h的客运专线。2.1.2城际铁路是一种快速,便捷,高密度的旅客专用铁路,设计速度为200 km / h及以下,是专为邻

框架涵施工工艺

框架涵施工工艺

13.1 框架桥(涵)施工工艺标准 13.1.1工艺概述 框架桥(涵)指采用整体式基础,涵身、底板和框架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结构形式的涵洞,一般作为过水涵洞或人行通道。在涵洞顶面无填土时,也称为框架桥,框架桥桥面系结构形式同一般客运专线桥面系。框架涵明挖作业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坑开挖后基底及坑壁透水较小的地质。涵洞施工前,原基底或经处理后基底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有一定的施工作业场地和材料运输条件。框架涵结构要素见图13.1.1。

图13.1.1 框架涵结构要素 13.1.2作业内容 框架桥(涵)施工主要作业内容有:基坑开挖、基础施工、钢筋加工及安装、涵底板施工、涵身及涵顶板施工、防水层施工、涵背回填、桥面系施工(框架桥)、出入口铺砌施工等。 13.1.3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1、框架涵各部位偏差,应符合表13.1.3-1的规定,混凝土和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层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3.1.3-2的规定。 2、涵身直顺,顶板平直,混凝土表面平整坚实,无蜂窝、麻面。沉降缝直顺、整洁无渗漏。涵洞沉降缝端面应竖直、平整,上下不得交错搭压影响沉降。填缝材料应具有弹韧性、不透水性和耐久性,并应连续填塞密实。 3、进、出口流水顺畅,整洁美观。防水层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备防水、耐久、粘结牢固和必要的弹韧性,应按铁道部现行桥涵施工标准的有关规定施工。 表13.4.3-1 框架涵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表13.4.3-2 防水层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项目 允许偏 差(mm) 检验方法 1 基层平整度 3 1m靠尺检 查 2 卷材搭接宽度-10 尺量检查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不少于5处。 13.1.4工艺流程图 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1.4。

圆管涵施工方案

圆管涵施工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合同段共有18道倒虹吸圆管涵。具体桩号及跨径见下表: 圆管涵一览表

二. 施工设备 施工设备计划表 三.圆管涵施工方法 3.1基坑放样 根据设计图纸和圆管涵的中心及纵、横轴线,用全站仪、钢尺进行基坑放样。基坑开挖前,应在总横轴线上、基坑边桩以外设控制桩,每侧两个,供施工中随时校核放样。 3.2基坑开挖及基础砼施工 开挖前先在基坑周围作好排水处理以防基坑积水,基坑按照设计基础宽度两侧加宽50cm进行开挖。开挖时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进行施工,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深度边挖边将废土运走,防止堆在基坑边上引起坑壁坍塌,挖至设计图纸要求的标高后,对基底进行平整、清理。通知监理工程师及试验室对基底承载力进行检测。当基底承载力低于设计值时,应对基底进行深挖换填处理,并报请监理工程师以确定工程量。 (1)管座基础模板安装:管基模板采用木模板,模板表面要求平整光滑,无坑洼。基础立模时注意沉降缝保持一致,挂线立模确定涵洞准确位置。模板安装要牢固,接缝紧密、支撑可靠,保证模板位置尺寸符合图纸要求。模板安装前,内侧必须涂刷脱模剂,安装完成后要对模板的位置尺寸进行复核,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2)浇筑基础砼:圆管涵基础砼为C15级砼,砼的浇筑可分为两次完成:第一次浇筑管底以下部分,待管节安装完毕后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浇筑第二次砼时可将管座、端墙、帽石砼作一期浇筑。在浇筑砼的过程中要注意沉降缝的位置,沉降缝要上下垂直贯通,不得错位。

(3)脱模:在砼终凝或浇注24h后即可拆模,拆模后自检混凝土表面质量,要求无蜂窝、麻面,并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 (4)养生:混凝土拆模后立即进行覆盖养生,砼养生时间7~14天。 3.4管节的安装 (1)圆管涵及倒虹吸管节是从产品质量合格的水泥制品生产厂家购置,管节的安装采用起重机吊装就位,人工配合修整。对于斜交的管涵及长度不足的成品管节的部位,要将成品管节进行修凿,修凿成所需要的角度和长度。要注意的是成品管节的填土高度应和每道圆管涵的填土高度相适应。 (2)管节安装从下游开始,使接头面向上游;每节涵管应紧贴于基底上,使涵管受力均匀,所有管节应按正确的轴线和图纸所示坡度敷设。 (3)在安装过程中,应保持管内清洁无多余的砂浆及其他杂物。 (4)管节接头采用热沥青浸炼的麻絮填塞,管内和管外各填一半,不得从管外一次填满,最后用涂满热沥青的油毛毡围裹两道。 3.5沉降缝施工 (1)沉降缝的设置 管涵的沉降缝,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设置,与涵洞轴线垂直,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沉降缝的施工,做到缝两边的构造能自由沉降,又能严密防水。 (2)沉降缝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管基部分:缝宽3cm,采用沥青木板预留,砂子填实。 管身部分:沉降缝宽1cm,缝外侧以热沥青浸炼的麻絮填塞,管内和管外各填一半,不得从管外一次填满,最后用宽15cm的涂满热沥青的油毛毡围裹两道,作为防水层。(3)沉降缝的施工质量要求 沉降缝端面确保整齐、方正,基础和涵身上下不得交错,确保贯通,嵌塞物紧密填实。 3.7竖井砌筑 圆管涵、倒虹吸进出水口工程主要是浆砌片石,包括洞口铺砌、隔水墙、跌水井等工程。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准确放出竖井位置,撒上灰线,人工整修场地、挖基,夯实整平、铺上砂砾垫层然后进行浆砌,浆砌片石要求严格选料,保证浆砌层厚度面平整,砌体密实无空洞,砂浆勾缝线形美观,并且勾缝必须勾凹缝。在砌体和洞身连接位置浇筑帽石砼,采用小型振捣器振捣,帽石完工后进行台后回填夯实。同时做好涵洞出水边沟,保证水流畅通。 施工中注意的事项: (1)砂浆严格按配合比拌合,标号不小于设计值,拌合时间不小于2分钟,拌合均匀。 (2)砌筑时砌块错缝,坐浆挤缝,嵌紧后砂浆饱满无空洞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