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十七)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第二课时)

限时训练(十七)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第二课时)

一、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3题。

塔上有棵树

刘志坚

我的居室临河。河的那面有座古塔,塔上有棵树。那树挺立在塔顶之上,和我隔着一段空间为邻。

那树不很高大,但很古老。树叶纷披,撑一团墨绿。郁郁葱葱,四季不凋。有人说它是胡椒树,也有人说它是香樟树。那树是怎么上去的?有人说那树的种子,一定是小鸟衔上去的,也有人说是修塔人遗落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了这树,这千年古塔,才有了生机的葱笼和生命的蓬勃。

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

塔是锥形的。塔顶原有三个相叠的宝瓶,远远看去,像一串葫芦。那里没有土壤,没有泉水。塔树只能在一层薄薄的尘埃里,在砖头的缝隙里存活。这是生命的奇迹。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不能在沃野里扎根,不能在旷野里扶风摇云。它只能在那一无所有的塔尖,以自己的坚韧和顽强,经营自己的日子。它面对大地,却得不到大地气脉的扶持,它面对江河,却得不到江河涓滴的滋润。生地的失位,这不是它自己的选择。落脚绝地,使它失去很多,更增加了它生的困厄和艰辛。

风吹来,雪飘来,风暴和雷击也劈面而来,它都无法回避,它只能挺身相迎。烈日炎炎,炙烤着它,从日出到日落,也只能苦苦地支撑着。风刀霜剑严相逼,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塔之树是不幸的,时时都在承受着大自然的磨难。它又是幸运的,它远离尘嚣,地面上的树,被砍了一茬又一茬,大片的森林都从地面上消失了,而它却躲过了人世间的劫难。还有那年,日本飞机来轰炸古城,从空中撒落的炸弹,撞落了塔尖上的宝瓶,塔树却安然无恙。而今,它是活得更古拙而宁静了。

塔树像从大自然的炼狱里脱颖而出的一位哲人。它默默地俯览大地,闲闲地静观江河在流、城市在变。静观世人一代一代地在繁衍,繁衍出城市的进步和文明,也繁衍出许多的荒谬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天,它第一个迎接朝阳,最后送走落日。风从哪里来,雨往哪儿去,春花秋月何时了,它都知道。因为大自然的风云变幻,都在它头上演绎。

它独立云空,与月儿相守,与星星对峙,与行云为伍,也与寂寞为邻。一任脚下的江河,水涨水落,一任身边的野草,草绿草黄。它只伴随大自然的韵律,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籁。

塔树立于塔顶,脚下是拥挤的人,头上是拥挤的星。它像一位禅者,昭示世人,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秉性,不坠风尘。把人间的富贵荣华,看做是身边的野草闲花。把地上走动的人,看做是天上流动的云。它面对人世间的对对错错,天上的日升月落,也只闲闲而观,默默无语。它无喜无悲,无功过得失。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撑一团生命的绿。它不成材,成材又如何?它不结果,结果又如何?它崇尚的只是大自然。金风乍起时,偶然也垂下一片两片落叶,或者从塔顶坠下几缕清香,不知是为了它生命的真实存在,还是为了回报塔身立足的那片土地。

我常坐于窗前,和它对视。它存在的本身,就时时在启示:生地的不详,不是自己的选择。但生命价值的定位和升华,应由自己来主宰。只有禁得起风雨的磨难,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本色。

塔树立身塔顶,失去大地的滋润,却也逃过了人间劫难。祸福消长,得失在天。

1.作者抓住塔上的树的哪些特点来展开议论抒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长情况:古老,枝叶茂盛;②所处环境特点:身处绝地,磨难重重。

2.文中说“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一层薄薄的尘埃里,在砖头的缝隙里存活,挺身相迎风霜雷电的侵袭和烈日的炙烤。

3.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塔上的树带给了你那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存的境遇无从选择,生命的质量却可以自己打造,生命价值的定位与升华,由自己主宰。要经得起生活的磨难。不为境遇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要有平和的心境。这是一棵树给我们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3题。

吟唱与道路

我的故乡是那种真正地理意义上的穷乡僻壤。除了生生不息的风沙,广袤的空间里别无他物。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是有的,那甚至还是资格很老的一条商路,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久已沦为毛驴车的便道。很少有人循着道路走向广大纷繁的世界,追求轻松如意的生活。

生活对于我恩宠有加,我走出来了。为了求学,我乘坐破旧不堪的“驼铃”汽车,在故乡大靖镇和凉州之间的这条路线上来来去去。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

一个吆着毛驴车以卖水为生的小伙子多年不变地迎面而过,他的冲着阳光的脸庞安详而茫然,大开大阖的嘴里一如既往地高唱着一支大家都无比熟悉亲切的民歌:“太阳一出来唉,唉咳唉咳唉咳唉咳唉……”于是,我的蜷缩成一团的、恐惧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仿佛找到了出口,化作低回的旋律尽情宣泄,我开始哼唱。一连串沉重、单调、互相固袭的音符从声带升起,在牙关紧咬的口腔内回荡,然后自翕动的鼻腔冲出,紧紧包裹了我自己。那是不通乐理的嗓子发出的嗡声,有点像神经质的自言自语,却很快给我带来抵御皋冷的温暖和缓解精神压力的安全感。哼唱一起头就没个完,那真是一种绝妙的经验。随着平铺直叙的旋律,不断得到暗暗的扩展,营造出令人神往的美妙意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知一点点深入,或者令我悚然而惊,或者使我喜极而泣。

我生来是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我那种糟贱艺术的放肆哼唱,虽然不能给别的耳朵带来快乐的享受,却反映了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它对整个世界不具什么影响,却涵盖了少年内心生活的全部,指引着它的选择和方向。

这样的哼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哼唱,坚持了许多年。因而我可以说是哼哼不已地远离了家乡,那也算得上一次激越光辉的旅程。直到某个难以确定的时间界点,命运的进程“咔嚓”一声出了问题,显示出逆转的迹象。野性的哼唱失去了精神催动和肺部支撑,逐渐衰微以至于无。我丢了这份哼唱的本领已有一些年头,现在虽也并非全然哼不成调,但冒出来的干脆就是声音垃圾,略无旧时况味了。

严酷的生活环境酿生的哼唱激情被严酷的心灵现实所扼杀。而道路是另一回事。道路有自己的生长方式,真正的道路永远是激情和思想发育滋长的摇篮。我经常怀着感念的心情想起故乡的道路。十多年前它像一条疙疙瘩瘩的旧麻绳,随随便便被流沙掩埋、扭曲和拗断,波浪形的砂石路面使汽车舞蹈不止,路边除了稀稀拉拉的骆驼草、白刺果和红柳丛,罕有生

机;如今它已出落成一条优雅笔挺的柏油路,蜿蜒于日见茂盛的绿色原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迅速改变着这片沙塬的面貌,流沙远避而去,植物和庄稼忙于恢复失地;越来越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乡亲,经由道路外出寻求不依赖于土地的别样的活法。我所熟悉的道路和故乡,差不多只是个人心中的历史了。

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家乡的阳光豪爽明艳,我倒宁愿在车上酣睡一场。1.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在路上吟唱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这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吟唱的低回旋律中尽情宣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荒凉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作者的吟唱实际上是情感的宣泄:渴望成长,与大自然交流对话,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解析】开始的哼唱,文章这样描写:“我的蜷缩成一团的、恐惧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仿佛找到了出口。化作低回的旋律尽情宣泄,我开始哼唱。”还要注意后面的句子,“却反映了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它对整个世界不具什么影响,却涵盖了少年内心生活的全部,指引着它的选择和方向。”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整合,联系文章的主旨组织答案即可。2.文末作者说“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为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轻时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已经消逝,在现实生活面前,心灵荒凉,昔日的激情没有了,所以不再哼唱。

【解析】文章在“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之前的两段文字交代了不再哼唱的情况。“野性的哼唱失去了精神催动和肺部支撑,逐渐衰微以至于无”、“严酷的生活环境酿生的哼唱激情被严酷的心灵现实所扼杀。”抓住这些关键句,注意和文章前面部分进行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前后变化。

3.从全文看,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好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构建文章好。在文章中作者把故乡道路的今昔(或:故乡亲人今昔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明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也走向开放。把乡村环境的荒凉和城市心灵的荒凉(或:年少时的激情勃发与现在的激情衰微以至于无)作对比,表达作者对那种富有激情生活的向往之情,突出主旨。(如果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不好,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很重要。文章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少年时期:荒凉的恶劣的环境——道路是崎岖的,乘坐的驴车也是破旧的,人却满怀激情。后面是成年时期,生活已经改善,道路也宽敞平坦了,人的内心却荒凉了,不再有激情。本题是一条探究性题目,答案并不唯一。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能鲜明地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能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能回答出这些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