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宇宙论

客观宇宙论
客观宇宙论

客观宇宙论

光与粒子

1.1主观与客观

哲学家以哲学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物理学家以物理学的方式去描述这个世界,当系统化的描述方式脱离哲学而取代其解释世界的任务,哲学是否依旧具有其在解释自然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习惯于以何种方式的何种角度去描述事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可避免的谈及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诚然,在现代物理学中尤其避免一些哲学上的概念,以免使得严谨、简洁、普适的物理学变得复杂化。但是现在所出现的问题在于人们观察,实验得出的结论未必是真理,至少不是绝对真理。

现代物理学的时间观,即相对时间观,以观察者的角度建立起一个适合人们实验,观察,并且符合实验观察结果的时间观。这一时间观解决了经典物理学中无法使分隔两地的时钟绝对同步校对的困难。

我们以观察者的角度所描述的主观世界,以客观的角度描述的是客观世界。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主要在于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却又不完全相等。

一般的,我们认为主观世界是人们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我们观察某种事物需要以光线为媒介,由于光速很大,在现实中我们所观察到的某种事物与现实存在的这种事物的差异很小,但是在天文学的大尺度方面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

现代物理学并没有对于主观与客观进行特意区分,但现代物理学的建立依赖人们的经验,实验,这三者(即经验,实验,现代物理学)则完全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即主观世界。建立在人们的主观世界的现代物理学能在多大的程度上适合客观世界的物理学规律是我们需要讨论的。

我们来进行一个理想实验证明一个命题: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由于主观的描述方式而体现出实验结论与客观世界所存在矛盾的例子。

我想大家一定能够明白这个命题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是一个对物理学一无所知的人会认为这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因为这并不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

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所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在每一时刻都会有且只有一个相对坐标。对于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们深信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立,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讨论一下这个命题的真与假。

量子力学的时间概念是相对时间观,如果读者有一定的相对论基础,并且熟悉狭义相对论中主观上的空间与时间的转化,我想接下来的讨论并不会太过困难。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的情况毕竟出自量子力学的实验者,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观察粒子运动的过程。为了简化这一过程,我们仅从二维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

某粒子在某空间内运动,由C发出的电磁波同时确定粒子位于A 点和B点(A点距C点较远)。假设t1时刻发出的电磁波于t2时刻确定粒子位于A点,并于t3时刻将粒子位于A点的信息传递给观察者所使用的仪器,在传递给观察者(t1~t2等于t2~t3);另一方面,C 于t1时刻发出的电磁波于t2'时刻确定粒子位于B点,并于t3'时刻将粒子位于B点的信息传递给观察者所使用仪器(t1~t2等于t2~t3)。其中t1与t3时刻均可以由仪器上的精确时钟显示。t2时刻在t2'时刻之前,t1~t2要大于t1~t2',而这部分时间导致粒子出现两个位置信息。大于的部分时间段粒子由A点运动到B点而抵消了t2与t2'的时间间隔,其本质是相对时空的相互转化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判断。

我们一般认为量子力学中粒子的运动不同于宏观上的物体的运动,其中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但是粒子本身并不会在某个位置凭空消失,又凭空在某个位置出现,它本身未来的运动方向有一定的概率,但它仍是连续的,我们之所以得出粒子运动的不连续完全是主观上的结论。

对于“一个粒子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这一命题以现代物理学的时空观它是一个真命题,但是自从我们主要分析其中的过程后,我们发现粒子的运动虽然不确定但依旧连续,仍然自A至B需要一个过程。假如我们以绝对时空观,即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一命题,粒子在每一时刻都只有一个位置与其相对应,我们不能观察到,但客观事实的确如此。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量子力学不可能完美解释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建立在人们主观世界的现代物理学与客观存在一定的矛盾。

人们自身的局限性(即依靠介质感知物体的变化),导致了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变化均是已然发生的过去式。由于介质传播信息需要时间,就导致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道扬镳。发生变化的某个物体在过去的某两个时刻距离观察者的距离不同则引出“一个粒子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这样类似命题的出现。

1.2物理实在性

我们在上一节中讨论了关于主观与客观的概念,接下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物质。

若某种物质可以不依靠其它物体而独立存在,并且具有其独立而实际存在形式,我们视这种物质具有物理实在性。我们在此引用相对论中这一不太正式的概念作为本书中关于“实在”的论述。

从我们所确定的这一概念出发,将宇宙中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物质分类,分为两类,一类由原子这样的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一类像磁场这样的物质,很明显,前者具有物理实在性,后者不具有物理实在性。对于这种对于物质的分类方法我们的确看不出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这种分类方法的绝对普适性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以此种方式对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分类,那么对于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便出现了一些可能的结论。由于物质和能量不能凭空产

生与凭空消失,若只考虑宇宙中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质,那么宇宙尽管在加速膨胀,但它依然是有限的;若考虑所有物质,宇宙便是无限的,因为我们无论想象出多么远的距离,依然存在着我们认为的不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质。

以这种方式论述宇宙是否有限有着偏向哲学的倾向,这具有的普适性很大,但仍让人不能绝对信服,因此在后面我们会从另一个角度论述宇宙的有限问题。

1.3存在形式与存在方式

我们在上一节中的讨论中从哲学的角度对宇宙存在的一切物质分类,这将是我们以后讨论暗能量的重要依据,然而本节依然要深入认识物质本身。

如果某种物质存在,那么这种物质将以何种方式存在。对此我们很容易得出物质的存在方式,要么独立存在,要么依靠其它物体存在。用我们上一节所确定的概念而言,中。物质的存在方式有两种,一种具有物理实在性而存在,一种不具有物理实在性而存在。

对于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就很简单的水而言,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作为水在自然界的不同存在形式。与此类似的电磁波,我们将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分为α射线,β射线,红外线,紫外线等。那么不同的频率是光子的不同状态,这些都是光子的不同存在形式。

如果我们不知道水分子的结构,并且单纯地看到液态水,冰,水蒸气(这个看不到)这些水的三种状态,我们会认为这是三种物质。

如果我们不知道电磁波的本质是光子,那么当初牛顿用三棱镜将不同色光从太阳光中分解出来时,人们不会认为七种色光是同种物质。

从这两节看来,物质的存在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我们在其存在的前提下可以判断它的存在方式以及存在形式。

其实会有很多人都认为存在形式这是一个完全不必要的概念,因为物质的不同状态会体现出不同特性完全可以描述同种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但这种说法只适合于我们描述某种物质被我们清楚其本质的前提下来描述这种物质。

存在形式相较于“不同状态”的优越之处在于即使我们没有清楚某种物质的本质,或无法肯定这种物质是否存在之前就联系其它已知的物质与其考察其特性。

1.4绝对的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

在相对论出现以前,物理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联,然而相对论的重要结论之一便是质量与能量的关系,即E=mc2。对于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大概的描述一下。对于能够完全获得实验结果支持的质能转化关系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为客观世界所支持则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另一方面,自宇宙“部分”总结的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必然要为宇宙整体支持;但是,我们所总结的其他一些规律不一定适合整体宇宙。

我们想象真空中存在一不发射辐射的平面镜,在这片区域内不考虑引力作用,以真空中一不具有质量的点为惯性参考系。简单的绝对独立的体系有利于我们总结较为普适的规律。现在有一束光照射在平

面镜上面产生不导致镜面偏折的光压(在这个独立的体系中只存在不发射辐射平面镜和光子,并且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使得平面镜加速运动。按照相对论,物体的惯性质量并不是一个与运动状态无关的量,而是一个随物体的速度的增加而变大的量。对于由于光压而动能增加的平面镜,当平面镜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平面镜的质量将变得无穷大,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质量无穷大的平面镜。

很容易,我们将这一情况分析一下,光子变化的动量与平面镜变化的动量相等,能量守恒的成立便要求平面镜的质量不能增加。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再次回顾相对论中关于质量与能量的关系的描述,物体在吸收辐射的前提下改变动能,其质量必然增加,因而物体的惯性质量并不是一个与物体的状态无关的恒量。我们很容易把握其中的关键之处,物体的质量伴随速度增加的前提在于物体吸收辐射,物体速度的增加与物体本身吸收辐射并不是绝对的关系,因此,质能转化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它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5光子的质量与超光速

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真空中的光速是不变的。爱因斯坦为了消除光速不变和狭义相对论的矛盾而修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提出同时性的相对性,将光速不变提升为公理,并且把运动的物体和时空联系在一起,提出运动的物体与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以应对观察者的要求。

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观点:根据相对论,物体之所以不能被加速到光速是因为物体的惯性质量会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而

将物体加速至光速需要无穷大的能量,而光子的静质量为零。我们谈及超光速问题就不可避免的触及质能转化的概念,而质量这一概念变得尤为重要。

质量的概念最初被分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在广义相对论中两者相等作为公设,于是人们后来便不特意区分两者。

假设真空中存在一面相对于惯性参考系静止平面镜,一束光照射其上,平面镜因受光压而改变运动状态。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产生相互作用(光压)是光子具有惯性质量的体现;光线在引力场中会产生偏折则是光子具有引力质量的体现。那么运动的光子具有质量以及动量,静止的情况下光子的质量问题我们在本章的第三节会讨论。

光是辐射。无论是在《狭义相对论》中,还是在《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爱因斯坦一直都强调以吸收辐射为前提,物体的动能增加,惯性质量会随之变大。然而现代物理学,大部分人都是直接取用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而忽略了吸收辐射的前提。光本身就是辐射,那么静止的光子加速的过程中就不能再吸收辐射。由此,光子具有质量并非是相当的,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

依经验可以知道,无论光束以何种角度照射到平面镜上,都会产生一个垂直于镜面的作用,我们将这一作用称之为光压。假设平面镜因光压而加速,并且镜面不发生偏转,由于平面镜并没有吸收辐射,所以平面镜的惯性质量并不会增大,那么在理想的

的状态下,平面镜的速度会无限接近光速,但是我们分析一个光子与平面镜的能量传递,光子的动能的改变量是一定的。在镜面不偏折的情况下,平面镜可以在不增大惯性质量的情况下使本身加速到接近光速,每个光子的动量改变量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并不能证明平面镜的质量是光子质量的整数倍,因此不能肯定平面镜的速度改变量是量子化。但是,如果假设平面镜的质量是光子的整数倍,那么量子化就可以涉及宏观的物理量,在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方面是一个基础上的进步。

现在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出光子并不能加速平面镜到光速,如同用100摄氏度的水给另一杯不足100摄氏度的水加热,被加热的一杯水永远不可能被加热100摄氏度。那么对于理想状态下被加速到无限接近光速且不增大惯性质量的平面镜,我们有以下考虑。

在事先,我们于平面镜的背面安装一个可以产生反作用力的装置,以减小平面镜的动量为代价增加装置的动量,考虑到牛顿定律在惯性系的适用性,我们完全可以加速此装置到光速或超光速。另一方面,考虑到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是光子,那么对于在物体接近光速时弱相互作用是否依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单以此论,我们没有办法以实验肯定其中的任意一种情况。

在另一种借用反作用力加速物体的情况使得我们不能肯定,我们必然寻找其它的作用。于是我们考虑到引力作用,首先我们肯定引力的作用范围是无限大的,尽管可能存在以光速传播的引

力波,但是物体仍然可以受前一个时间段的物体之间的引力加速到光速或超光速。

若是仅以引力来加速物体,我们想象真空中存在一个质量有限大的天体。另一物体(质量较小)在其与天体的连线上运动,当物体仅在引力作用下加速,以大质量天体为参考系,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等于物体和天体所在位置对应加速度的大小之和。从零开始让我们不知道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使得物体加速到光速。

以上都是以绝对静止的参考系为基础。

爱因斯坦尽管不认为存在超光速,但是如果不存在绝对绝对静止的参考系,两个半光速的物体,我们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另一物体的速度便达到光速。

人们究竟追求绝对的超光速,还是相对的超光速。当然,都可以在理想情况下达到。

1.6由光的折射所得的一些结论

在之前我们就以平面镜的例子去探究物体的超光速以及其它的一些现象。由于其中并没有过多的其它条件,往往能够总结出一些普适性较强的结论。

假设真空中存在一个玻璃球,一束光,惯性参考系K。我们有以下的三种情况:

(1)光束不经过玻璃球;

(2)光束穿过球心经过玻璃球;

(3)光束不经过球心穿过玻璃球。

第一种情况我们不进行没有意义的讨论。

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在光束穿过玻璃球,总体上看是静止的,但实际上当一个光子进入玻璃球,玻璃球将获得一个动量,当光子离开时将获得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动量。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另一个难题,在前面我们为了解决平面镜因光压而增加的动量(光子的频率不变),而引入光子的绝对质量,但是现在就光子进入玻璃球,光子的速率,频率均变化。那么玻璃球的动量增量是⊿mv还是h/v,或是两者之和,我们无法测量,只能进行纯理论的探究。

首先我们考虑康普顿效应,当一个高能光子去撞击电子,电子不能吸收这个光子而产生康普顿效应,电子的动量增量应是来自光子的两个方面,光子的波动能量ε=hv,粒子能量p=mv.但两者因光子的绝对质量而独立。来考虑第三种情况。为了简化问题,我们不考虑玻璃球本身的辐射。

在第三种情况讨论之前,我们先就光的反射讨论。光由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至于为什么会发生折射,一些人认为这与光的波动性有关。经过一番思考我们会觉得这个答案答非所问。一束光由空气射入水中,一部分光子发生反射,一部分光子发生折射,若一束光中的光子的频率相同,则发生折射与发生反射的光子的数量的比例不变。但当光子的频率相同时,随着入射角度的改变,两者数量的比例会产生变化,垂直入水中或发生全反射,也就是说,某光子发生反射或折射的概率(区别折射率这一概念)由光子的频率和光束入水的

入射角度共同决定。那么光子波动性只能解释一部分光子是否发生反射或折射的概率的问题,而光子为什么发生折射是光子的波动性不能解释。

考虑到平面镜反射中存在的光压,那么光子在水面上的反射也会对水面产生压力,这个压力很小,至少人们用肉眼观察不到水面因光压而产生的波纹。对平面镜反射,我们知道光压总是垂直于镜面,

1.7光子不可再分的公设与第四种质量概念

在本章的《光子的体积》一节中,我们曾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束无论多麽集中的光束在真空都会变的发散。并借此来证明光子本身不是点,而具有一定的体积,并且我们将导致光束发散的作用称之为“光子的碰撞”

前面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中,我们对电子进行了一些绝对意义上的讨论,以往像电子,夸克这样被人们认知的基本粒子在本书中只认同其在主观上不可再分。

一直以来,人们尝试证明某种物质可分,必然是先了解某物质的整体,认知物体的部分,从而判断这种物质可分。但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

现在我们以一个较为普适的例子来讨论从数量的角度上判断物质是否可分,这种较为原始的证明方法。

假设你从来没有见过石块,现在我给你几个石块,让你证明石块可分。在经过一番探索后,你发现用一块较小的石块去撞击较大的石块,结果大石块没有什么变化,小石块却碎成几块,于是你便以数量的变化为依据认为石块是可分的。

某物质本身发生变化,无论发生任何变化,只要数量发生变化,此物质便是可分的。

对于正负电子的相撞,在之前我们就明确光子是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粒子。并且对电子转化为光能形式的能量感到迷惑,因为转化一词本身就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对正负电子相撞产生大量光子,一束高能光子经系列作用回产生一对正负电子,于是我们肯定在绝对客观的角度,电子本身可分。

或许读者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即一块石块碎成许多的小石块,大石块和小石块的性质是相同的,而电子和光子的性质是不同的。首先,从数量的角度判断物质是否可分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考虑物质的性质。

光子本身不可再分是本书的基本假设,结合我们曾提提出光子在任意状态下都存在这一个绝对不变的绝对质量,从而我们总结一个结论:任何一个拥有与其相对的反粒子的粒子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有一个与其状态相对的绝对质量,其绝对质量是光子绝对质量的整数倍。

至此,我们认识到的质量概念有四种,分别是:

1.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的度量。——惯性质量

2.物体间万有引力大小的度量。——引力质量

3.物体所能释放最大能量的度量。——相对论质量

4.物体自身拥有不可再分物质的数量的度量。——绝对质量

现代物理学公认的是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

1.8光子的体积与物理学中的宇宙有限

在前面我们肯定了光子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但对于光子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这样的空间要怎样存在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

相对空间的绝对之处

我们想象真空中存在一个实在却不具有质量的点O,以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x,y,z,三维坐标系,(坐标系实际并不存在)我们以这个理想的不存在引力场的空间内考察物体的运动。

激光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巨大的能量在于光束的集中,而一束无论多么集中的光束在真空中都会变得发散,我们将这中现象的原因归于光子的相互作用,并且我们将这一不属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作用称为“光子的碰撞”。

若光子本身是具有能量的“点”,那么光子本身无限小的体积会导致相对静止的光子之间发生碰撞的概率无限小。但是我们从激光的发散现象中可以得知光子碰撞的概率并非无限小,因此光子的体积也并非无限小,光子本身也并非是点。

具有一定体积的光子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这一空间却不同于相对论中的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空间概念,因此我们以物理学的方式讨论光子所占据的空间概念。

当我们以上述的参考系考察光子的运动,便会发现一组x,y,z的数据不足以精确的描述光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当然我们能够说明这是由于光子的体积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个光子表面的点的坐标来描述光子的位置。

在光子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光子在我们建立的坐标系(即无尽的相对空间)中运动,光子本身始终占据着由无限多个光子表面的点所围成的有限的空间,我们将这部分空间称为绝对空间。

坐标系(无尽的相对空间)因为光子的存在而变得有意义,而光子不可再分,没有部分的概念,因此被光子所占据的有限的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我们将本节观点推广到宇宙整体,那么由人们在主观上存在的相对空间是无限的,而宇宙的具有物理实在性且不可再分的粒子是有限的,那么粒子所对应的绝对空间也是有限的。

那么宇宙的有限体现在宇宙中有限的具有物理实在性且不可再分的物质方面(客观),宇宙的无限体现在因物质的存在而有意义的无尽的相对空间(主观)。

1.9物质的基本结构与电荷守恒

正反粒子的相撞,释放大量能量,这便是我们所认为的质能转化。每一份质量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现在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质量概念即第四种质量定义来讨论这个问题比较轻松。

分析质能转化的过程,在利用新的质量概念确定其中的质量守恒的前提讨论能量的变化。

假设一切能够发生质能转化的粒子均是多个光子构成的稳定结构,这些个稳定结构依靠吸收与释放光子来改变自身的状态,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稳定结构称为“粒子的基本结构”。

在物质任何变化或相互作用中始终不曾消失的性质我们将其称为属性,例如质量,惯性等。在质能转化的过程中,带点的电子变为不带电的光子,这便说明了物质具有电性是不可再分的粒子之间形成某种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尽管质能转化中的电荷依旧守恒,但我们还是知道电性是某种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当结构被破坏,电性自然会消失。因此,电荷守恒并非是绝对的。

之所以出现“质能转化”这样的概念,是因为我们无法对正负粒子相撞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做出解释。

首先,我们明白质能转化在主观上,粒子性与波动性联立的情况下并没有错误,其中的质量也是指相对论质量,这一点我们以后会讨论。

1.10真正刚体的理想差别

对于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部分的相对运动会导致整体的变化。比如金属材料本身发生形变的原因在于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当然,导致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在于外力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对于某一不可再分的物体,由于其不具有内部结构,也就不存在“原子的排列方式”这样的概念,这样

的物体也同样不会发生弹性形变。我想大家很容易接受这样概念,部分的相对运动会导致整体的弹性形变,而不具有“部分”这样概念的物体其本身也不会发生弹性形变。那么我们对于刚体,首先肯定的就是其本身的不可再分性。

假设真空中存在两个质量,大小均相等的球体真空中存在一个惯性参考系k,参考系对球体不产生引力作用。原来静止的两球体分别受另一个球体的引力作用开始加速运动,球体不产生辐射。

(1)若两球体为普通球体,那么在两球对心相撞后会被弹开,并且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减速运动,在速度达到0时重新加速,但当速度达到0时两球的距离都要比上次达到0时的距离要小。在多次后,两球体因引力吸附在一起,相对静止。

(2)若两球体为刚体,那么两球体会在第一次相撞就相对静止,不再分离。

(3)若两球体为具有波动性的刚体,那么两球体在碰撞前后的速度方向便不一定在这一直线上,而两者的速度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以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率不足100%。

第二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动能与势能不进行转化。

第三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于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率为100%。

第一种情况我们不再讨论。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刚体由于本身不具有内部结构,因此不会产生弹性形变,那么一个球体的动能就

不会转化为另一个球体的势能,所以两球体第一次碰撞就相对静止,当然整个体系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我们主要讨论第三种情况。刚体本身是一个宏观概念,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甚至于一个内部分子有序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具有波动性。在现代物理学中,没有任何一种理论着力使用宏观物体的波动性这一概念。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于具有波动性的刚体与传统意义上的刚体在理想状态下的差异。

根据经验,一束无论多么集中的光束,在真空中传播都会变得发散,光子本身并不具有电性,并且这种现象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发散使我们明白光子之间的发散现象因斥力而非引力。现在我们将导致光线变得发散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光子的碰撞”。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光子的问题,那么我们对比平面镜现象,得知两个相撞的光子不会静止在真空中,尽管两光子只有一定的可能相撞,但在相撞之后与第一种情况相同。即两光子或许不在原来的直线上面,但绝对在同一直线上。

那么我们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可以看出两例子的差异在于刚体是否具有波动性,其实本章节最大的收获在于肯定了粒子的波动性对于宇宙整体的意义。具体情况我们到第三章再分析讨论。

存在距离的作用,势能与动能百分之百转化,作用为引力。

不存在距离的作用,势能与动能百分之百转化,作用为具有波动性刚体的碰撞。

值得肯定的是,宇宙的最终基础构成成分是不可再分的具有波动性的粒子。并且由光子的碰撞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具有波动性的刚体在碰撞的情况。

1.11粒子能量与波动能量

平面镜反射是本书应用较多的一个例子。

在整个光的反射过程中,光子的频率不变,只有角度发生偏折,根据动量守恒,我们可以判断光子的动量发生改变,但以往的光子动量p=h/λ不变,于是我们引入一个光子在任何状态下都不变的质量概念——光子的绝对质量,并且我们结合以往的动量p=mv以光子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平面镜的变化量来解释发生反射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从这里看光子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应该对应着两种形式的能量,我们将其称为粒子能量与波动能量。如果非要加以符号化的表达的话,前者应是p=mv,后者是ζ=hv.这里不以动能作为粒子能量的形式表达的原因在于动能不具有矢量性,光子速率的不变导致动能的不变,在上述的平面镜反射中我们不能得到光子动能的变化量来解释能量守恒。

光子的波动性与平面镜反射无关,光子的能量ζ=hv在反射前后不变,于是我们考虑到光子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的变化导致平面镜动量的变化。但以往的光子能量概念与光子的波动性有关,另一方面,光子的两种性考虑便有p=mv,m指光子的绝对质量,v代表速率不变但方向改变的光速c。

科学知识大全

科学知识大全(审精)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是经典宇宙学中的一个著名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宇宙进行种种猜测.古代的人们曾经认为星星是镶嵌在一个透明球面上的.中国最古老的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的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托勒政的地心宇宙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宇宙体系中都包括恒星天球的内容.中世纪的思想家尼古拉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牛顿把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作为他的理论的基本原理.他还推断:星星的数目必定是无限的,而且相当均匀地分布在空间.观测上,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和约翰·赫歇耳父子宣布至少某些可观测星云是与银河系具有相同尺度和结构的由分立的恒星组成的系统.这些星系居于整个宇宙之中.19世纪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可观测宇宙必须是静态、无限的和均匀的.而对静态、无限、均匀的宇宙的一个著名反对意见即夜黑问题,也称奥伯斯佯谬.这个样谬是说,若恒星发出的光不变且都相同,而空间又是欧几里得的(平直的),则在此种宇宙中整个天空的亮度看起来是均匀的,且与太阳一般亮.因为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论证说明:现考虑进入人眼的一束细长的锥形光线.虽然恒星表面的视亮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锥体的截面积(或恒星的数目)随距离平方而增加,则集中在锥体内的光与它从什么地方发出没有关系,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得像太阳一样,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如何才能消除观测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呢? 奥伯斯的推导基于以下的宇宙学观点: 1.宇宙物质是均匀分布的. 2.宇宙是静态的. 3.宇宙是无限的. 4.宇宙存在的时间已经无限长.为了避免夜晚的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我们必须重新考察上述观点.一个平均密度随观测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并以零为极限的等级式宇宙模型可以消除佯谬,但要付出失去均匀性的代价.但迄今为止的观测结果是:宇宙物质在大尺度空间内的分布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这个观点称为宇宙学原理,是现代宇宙学理论所必须依据的公理.上述第一点符合宇宙学原理,应予保留.这样等级式宇宙模型应该放弃.由于奥伯斯假定恒星发光不变,这一点今天看来最成问题.如果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的过去才开始发光,由于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也可以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恒星发光的问题.如此看来一个具有有限过去的宇宙可避免奥伯斯样谬.此时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另外一个有足够大膨胀速率的宇宙也能避免奥伯斯佯谬,即使它具有无限的过去.因为根据量子理论的观点,光子的能量正比于其频率.远距离高速追行光源的光线将产生非常大的红移,因而其能量将相应减小,使其总和保持有限,甚至可忽略不计.由于观测上尚无放弃宇宙学原理的理由,第一条观点应该 接受,而第二、第四条应该重新考虑.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这就为研究宇宙的整体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宇宙的整体性质由引力场方程决定.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首先获得了引力场方程的一个宇宙解,但它是动态的而不可能是静态的:宇宙要么是膨胀的,要么是收缩的.观测上,哈勃发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 宇宙论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宇宙论 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据古希腊史学家艾修斯记载,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这个无限者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初物质,本身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因为本原若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有穷有尽,有边有际,那就成为“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种种限制,就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本原了。阿那克西曼德海认为,无限者自身虽没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但从无限者的运动中,通过运动,分离出一些具有固定性质或固定形态的对立物。首先分离出来的对立物是冷和热、湿和干。对立物分离出来之后就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冷而湿的东西由于较重而凝聚在中心,热而干的东西由于较轻而散布于外围,了一个火球,把冷而湿的东西围在里面,一部分贝烤干成为地,未干的部分就是水,水又蒸发而成为云或气。由于气的膨胀,那包围在外面的整个火球也就破裂为许多像车轮一样的火环,火环上具有孔道,从这些火环上的孔道所显现出来的火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天体绕地而旋转,地像一个圆柱体,悬浮于宇宙的中心,永久保持平稳而不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宇宙起源说。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种的由来。他认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人则是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的。总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以及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宇宙起源说和人类起源说,初步揭示了“无限”这个哲学范畴的意义,包含着与传统宗教观念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根据古代文献资料,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或者本原,而大地则像一个圆盘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解释说,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是万物的本原,也许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或是因为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泰勒斯可能从古代神话中吸取材料。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海神夫妇是创世的父母,而且诸神在发誓时都指着斯底克斯河水。这个命题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经验的观察和理性的思维来考察世界万物的起源,而不用传统的神话谱系解说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企图用物质来阐述世界的统一性,正如恩格斯指出,原始的唯物主义“在自己萌芽时期九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九在水里去寻找。”(《自然辩证法》第164页)泰勒斯的这个命题虽然是朴素的、直观的,然而它毕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真正诞生。 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或就是不存在。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亦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一。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

宇宙学标准模型

宇宙学标准模型 宇宙模型指的是对宇宙的大尺度时空结构、运动形态和物质演化的理论描述。所谓标准宇宙模型是指以弗里德曼宇宙模型为基础,伽莫夫将其运用于早期宇宙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宇宙模型。它是一种结合核物理、粒子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知识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一种解释,是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 1.标准宇宙模型: 1922年,弗利德曼提出了宇宙在膨胀的假设。1927年,勒梅特利进一步指出,当时已发现的星系谱线红移现象,可能就是宇宙膨胀的表现。这些预言,被1929年发现的哈勃定律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弗利德曼宇宙模型,它是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在长时间内一直在膨胀着,那么物质密度就一直在逐渐变稀。往前追溯至宇宙尺度为今天的百分之一时,宇宙密度将达到今天的106倍,超过了星系的密度(约为今天宇宙平均密度的105倍),于是星系将挤在一起,实际上它们不能存在。由此可见,宇宙的结构在某一时间之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产物。 在没有结团之前,宇宙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在热平衡下有均匀的温度,称为宇宙温度。气体的绝热膨胀将使宇宙温度降低,反之往前追溯,越早的宇宙就有越高的温度。这样,甚早期的宇宙就应当是温度很高、密度很大的气体,它以很大的速率膨胀着。这正是宇宙热大爆炸观念的基本看法。1950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他假设宇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温度1010K以上,这时粒子之间的热碰撞足以使原子核瓦解。因此,原子核作为微观性结团,也只能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伽莫夫等人成功地解释了氦的宇宙平均丰度高达1/4的事实。可是,他的初步理论并没能赢得当时人们的信任。直到最近20多年来,这一理论才发展得比较成熟。 可以设想,宇宙诞生的时候,物质密度为无限大。这时,空间是高度弯曲的,能量集中为引力能。随着宇宙的膨胀,引力能逐渐转化为粒子能,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粒子来。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继续下降,就会演出一幕幕生动真切的演化画面来。这个大爆炸宇宙学由于只用了已知的物理学规律,非常简单地描述了宇宙的性质、运动和演化,并得到了观测事实的支持,现在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称之为宇宙学的标准模型。 2.宇宙标准模型的观测证据: 1)宇宙背景辐射: 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热谱的验证,历来被视为证实了标准宇宙的一项重要预言。标准模型认为充满宇宙的背景辐射产生于宇宙的早期,且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冷却,COBE卫星的观测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浙教版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利用气球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来类比宇宙的膨胀 (3)情感和价值观: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以及宇宙起源的多种学说,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宇宙之后,来进一步探究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但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证据---------星系运动模型的建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引入: [师]宇宙是什么?《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也就是宇宙=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师]那么宇宙从哪里来,它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结局如何? 活动2【讲授】1、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学生阅读了解宇宙起源的有关神话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2、上帝创造宇宙万物;3、盖天说;4、浑天说;5、宣夜说……

思考讨论1: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故事。 2:古代人为什么会对宇宙的起源形成这样的认识? (古代观察天空的工具仅仅是眼睛,而现代科学家能借助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宇宙的起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许多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所以说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活动3【讲授】2、从的“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阅读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讨论说说,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 [师]“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而集大成者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地心说”的核心是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 学生阅读哥白尼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说说,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师]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思考讨论3: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太阳是东升西落,而地是静止不动的呢? 4:日心说中有关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提法也是不正确的,用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师]不能因为地心说的错误抹杀托勒密的历史功绩。不能因为地心说被占统治地位的教廷利用而贬低地心说。不能因为“日心说”反宗教而过分地迷信。那么,宇宙有中心吗?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活动4【讲授】3、现代宇宙学说 让学生阅读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

2、现代宇宙学中的几个问题解析

断膨胀吗?宇宙真的是由一次热大爆炸中形成的吗?如果真的是,那么大爆炸之前的所谓 数学奇点是什么东西?它是怎么形成的?大爆炸前一秒钟的激发机制又是什么?有证据表 明,在最初的时刻,宇宙经历了又一次的巨大爆炸,称为膨胀,这样宇宙中的最大星体就 起源于亚原子量子态的绒毛微细结构。这一膨胀的根本物理原因是个谜。 项目是利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 ApachePoint 观测站 2.5 米的天体望远镜来观测可见宇宙的 实验。该项目完成对整个天空四分之一的系统测绘任务后,产生详细的图像,确定一亿个 以上的天体的位置和绝对亮度,将在某种程度上阐明膨胀之谜。该实验还将测量距 像。最后,使我们前所未有地了解到可见宇宙边缘的物质分布情况。这会提供质量密度中 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一种力,那么大爆炸时期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宇宙中,重力、强力、 粒子和反粒子之间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爱因斯坦的物质和时空理论是以更普通的水准点为 基础,因此无法解释宇宙初始时炙热的弹丸之地是如何膨胀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景象的,我 、现代宇宙学中的几个问题 在所有科学学科中,宇宙学是最吸引公众的学科之一。康德说过: 有两种事物,我 们愈是沉思, 愈感到它们的崇高和神圣, 愈是增加虔诚与信仰, 这就是头上的天空和心中的 道德律。”古代天文学,以天体测量为主,主要研究天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运动;至牛顿时 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 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 -- 天体力学, 这是天文学发展历史上 的一个巨大飞跃; 以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为标志, 天体物理学自此诞生并一跃成为天文 学研究的主流…。 现代宇宙学从整体上研究大尺度的时空性质, 物质运动的规律。 它是当代 天文学中最活跃的前沿阵地之一。 现代宇宙学的最大特征是必须尊重观测到的客观事实, 须能在理论物理学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说明。 它涉及到恒星的起源和演化, 星系的起源和演 化,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问题。 1、量子引力如何帮助解释宇宙起源?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是标准模型和广义相对论.前者利用量子力学来描述亚原子 粒子以及它们所服从的作用力,而后者是有关引力的理论.很久以来,物理学家希望合二 为一,得到一种“万物至理” -- 即量子引力论,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包括宇宙是如何 随着大爆炸自然地诞生的.实现这种融合的首要候选理论是超弦理论,或者叫 M 理论--这 是其名称的最新"升级版”, M 代表“魔法” (magic)、"神秘” (mystery 或“所有理论之母” (mother of all theories).宇宙真的是在不 Sloan 数字寻天 100 万 多个最近星系的距离,通过一个比我们到目前探索大 100 倍的体积,给出宇宙一个三维图 原始波动情况,膨胀的结果应该是这样。如果自然界的 4 种力量事实上是在几百万度以下

宇宙探索与发现标准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档选择题默认A对B错。 ●建议使用查找功能 ●实际网页测试中选项顺序可能会变,要注意 ●第一章和第二章由于没能及时存,所以内容不全 第一章 1 单选(2分) ( )较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为以后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牛顿建立 经典力学体系铺平了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的神话。 得分/总分 ? A. 托勒密的地心说 ? B. 哥白尼的日心说 正确答案 ? C. 银河的系发现 ? D. 广阔恒星世界的发现 2 单选(2分) 18-19世纪中期,()兄妹及父子,通过数遍天上星星等大量观测事实提出“银河是一个星系”的观点,第一次为人类确定了银河系的盘状旋臂结构,把人类的视野从太阳系伸展到10 万光年之遥,树立了继哥白尼以后开拓宇宙视野的第二个里程碑。 得分/总分 ? A. 伽利略 ? B. 哈雷 ?

C. 威廉·赫歇尔 正确答案 ? D. 哈勃 3 单选(2分) 1718年,()将自己的观测数据同1000多年前托勒玫(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时代的天文观测结果相比较,发现有几颗恒星的位置已有了明显变化,首次指出所谓恒星不 动的观念是错误的。 得分/总分 ? A. 哈雷 正确答案 ? B. 哈勃 ? C. 斯特鲁维 ? D. 勒维特 第二章

? C. 100亿年 ? D. 120亿年 2 单选(2分) 根据目前的观测与对哈勃常数的计算,宇宙的年龄大约()。 得分/总分 ? A. 137亿年 正确答案 ? B. 150亿年 ? C. 180亿年 ? D. 200亿年 3 单选(2分) ()给出,宇宙物质产生后氢和氦的质量丰度比约为75/25,这一比值一直保持下来。 今天实测的氢、氦丰度和这一理论值完全相符。 得分/总分 ? A. 宇宙大爆炸理论 正确答案 ? B. 广义相对论 ? C.

真空新概念诠释南怀瑾“无中生有”宇宙起源论

真空新概念诠释 南怀瑾先生“无中生有”宇宙起源论 南怀瑾实践会 近日,在《环球网社区》看到一篇《中国军方正在疯狂研制真空能发动机》的文章,提到“有关真空概念,过去的课本上都说真空是什么也没有,现在真空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真空是物质的凝聚态’(李政道语),真空是能量海,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有人说1立方厘米真空里面含有1095克的能量,通过质能互换定理(E=MC2),可以把真空中的能量看成无穷大。” 读到这段文字,我想起南怀瑾先生对“本体”的解释。《南怀瑾选集》第三卷第27页提到“天风姤,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内卦巽代表风―气流。如果学过地质学,学过地球物理学,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越来越伟大。原来太空是无比的大,太空在数字上就是一个“0”。《易经》的数字和外国的数理学在最高处相同而且比外国好;只是在应用数学上,现代分析下来,谁好谁坏那是另一问题了。《易经》早就指出,宇宙间只有一个数“一”,没有更多的。什么是二?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为三,再加一为四,都是用一加出来的,一才有象,一从哪里来的?从“0”来的,“0”就代表没有,代表本体,代表没有数亦代表无穷数,包括了很多很多,等于一个房间,里面一样东西亦没有,一个空房间,说没有用也就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它的价值无比,因它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舞厅,可以做课堂,所以“0”代表没有、代表无穷、亦代表天体----太空。太空在没有构成宇宙以前的第一个功能,以现代名词而言,是气体在流动,由气流的摩荡,慢慢凝结,因为气流的震荡,便发生了电力、热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来了,于是由天风姤,然后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质形成以后,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筑完成,开幕启用的那一天,亦是这幢房子开始衰坏的一天,也就是它开始“遁”的一天。 真空可以理解为本体、道体、宇宙起源,现代科学数据,为“无中生有”的宇宙观作了注释。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粒子宇宙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1分) 平时怎样的课后工作有助于提高对本课程的理解 A. 多讨论 B. 多做练习题 C. 写文献阅读报告 D. 阅读相关文献 2 【多选题】(1分) 推荐的文献查阅网站有哪些 A. i nspirehep B. b aidu C. a rxiv D. c nki

第二章测试 1 【多选题】(1分) 标准宇宙学认为我们宇宙的三维空间几何可能是 A. 三维双曲面 B. 三维椭球面 C. 三维平面 D. 三维球面 2 【多选题】(1分) 下列哪些项是标准宇宙学认为的宇宙经历过的时期 A. 暗能量主导时期 B.

中子星主导时期 C. 物质主导时期 D. 辐射主导时期 3 【单选题】(1分) 下列哪一项天文观测无法支持宇宙学原理的假设 A.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 B.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 C. 宇宙中射电点源的分布 D. 对日食月食的观测 4 【单选题】(1分) 哈勃参数的物理含义

A. 描述宇宙膨胀的速率 B. 描述宇宙的均匀程度 C. 描述宇宙的各向同性程度 D. 描述宇宙的大小 5 【判断题】(1分) 光度距离等于角距离 A. 对 B. 错 6 【单选题】(1分) 标准宇宙学认为描述我们宇宙整体演化的方程是 A.

牛顿万有引力方程 B. 爱因斯坦方程 C. 薛定谔方程 D. 麦克斯韦方程 7 【判断题】(1分) 哈勃定律只在低红移处近似成立 A. 错 B. 对 8 【单选题】(1分) 描述我们宇宙背景的度规是 A. 克尔度规

B. FRW度规 C. 闵可夫斯基度规 D. 史瓦西度规 9 【判断题】(1分) 宇宙学原理是说我们宇宙在小尺度上是均匀且各相同性的。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1分) 一个张量场如果是均匀的那么也一定是各向同性的 A. 对 B.

质量管理学复习提纲宇宙超级无敌究极进化完整版 南通大学

《质量管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产品质量:过程的结果所具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3、质量职能:是指在质量形成全过程中,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须发挥的质量管理功能及其相应的质量活动。 4、质量螺旋: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该曲线把全过程中各质量职能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通常称之为朱兰质量螺旋。 5、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7、缺陷:为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并指出与不合格有关联关系。 8、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9、质量认证:用合格证书或合格标志的方法证明某一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的标准或技术规范的活动。 10、控制图:是控制生产过程状态保证工序质量的主要工具。 11、6sigma管理:一项以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经济性为原则、以追求完美无瑕为目标的管理理念。 12、第二方审核:是顾客对供方开展的审核。 13、控制图第一类错误:因虚发信号而造成的错误判断。 14、抽样检验:是按照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预先设计的抽样方案,从待检总体取得一个随机样本,对样本中每一个体逐一进行检验获得质量特性值的样本统计值,并和相应的标准比较,从而对总体质量作出判断。 15、合格质量水平:是供需双方共同认为可以接收的连续交验批的过程平均不合格率的上限值。 16、质量成本: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17、质量机能展开:是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各个阶段的技术需求,并通过这些技术需求的实现和协调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从而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有效技术。18、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是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二、解答题 1、简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进步和存在问题。 (1)主要进步:将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变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并开创了把数理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局面。 (2)存在问题:因为是运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不可能百分百确定合格以否,存在PR(α)、CR(β)二类风险; 2、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点。P41 (1)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其基本特点有:

现代天文学发展

天外有天 ——现代宇宙学的兴起与发展王远谋101170067 匡亚明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基地班)

20世纪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是其主流。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诞生了将整个宇宙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宇宙学。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尺度的天文观测,特别是河外星系的普通红移和宇宙背景辐射为事实依据,宇宙学展示了宇宙整体的物理特征,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现代宇宙学的几大重要成果——宇宙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宇宙的年龄(哈勃定律的提出),以及暗物质,暗能量的提出叙述现代宇宙学的兴起与发展。 关键词:宇宙年龄;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哈勃定律;暗物质,暗能量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前,传统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边有界的的世界,宇宙的最外层是由恒星天构成,恒星天是宇宙的边界。 在牛顿的无限无边的宇宙图景中,宇宙是一个三维的欧几里得空间,在任何一个方向均可无限延展下去。在这个无限大的“箱子”中,布满了无限多的天体,这些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按牛顿定律运动。然而,这种宇宙图景在解释经验事实上遇到了困难,出现了“引力佯谬”“光度佯谬”等。 “光度佯谬”由奥尔柏斯在1826年提出,表达如下。 按照牛顿的宇宙图景可以作以下推论: 1.在无限的空间中,充满了无限多的星体。 2.每颗星星虽然有生有灭,但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宇宙的物质密度保持常数。 3.时间是无限的,从整体上讲,星体可以无限期存在。 4.无限远处星体的光,总可以通过无限长的时间传到地面。 5.在地面上,黑夜将像白天一样光亮。 这显然是荒谬的。 1.哈勃定律 1929年,哈勃发表了《河外星系距离与视向速度的关系》一文,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哈勃定律”,给出了简明的哈勃公式—— 河外星系离我们越远,它逃离的速度也越快,且二者成正比关系。 这表示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在不断地向外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全空间的均匀膨胀。因此,在任何一点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完全一样的膨胀,从任何一个星系来看,一切星系都以它为中心向四面散开,越远的星系间彼此散开的速度越大。 早在1912年,施里弗(Slipher)就得到了“星云”的光谱,结果表明许多光谱都具有多普勒(Doppler)红移,表明这些“星云”在朝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随后人们知道,这些“星云”实际上是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对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与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当时只有46个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可以利用,而其中仅有24个有推算出的距离,哈勃得出了视向速度与距离之间大致的线性正比关系。现代精确观测已证实这种线性正比关系 v d H 其中v为退行速度,以千米/秒为单位,d为星系距离,以百万秒差距为单位, H为比 例常数,称为哈勃常数,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测量遥远星系距离的唯一有效方法。只要测出星系谱线的红移,再换算出退行速度,便可由哈勃定律算出该星系的距离。哈勃定律中的速度和距离不是直接可以观测的量。直接观测量是红移和视星等。因此,真正来自观测、没有掺进任何假设的是红移-视星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假设,才可得到距离-速度关系。 哈勃这一发现的意义真是无可估量,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产生了飞跃的、质的提高,他因而也被人们尊称为“星海将军”、“宇宙边疆开拓者”、“星系天文学之父”。可以说,没有哈勃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就不会有后来的“大爆炸”学说。

引力论与宇宙论

宇宙論

恆星演化 E1 光錐?蛀孔?宇宙弦Clifford A. Pickover 天下文化 E2 (1)Stellar evolution toward the main sequence/(2) Recent work on interstellar grains ------------ E3 天体是怎樣演化的李啟斌中國青年出版社 E4 宇宙的百慕達--黑洞錢誌恩, 鄺立三靈通 E5 天体的演化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E6 脈沖星 F.G.施密斯科學出版社 E8 千億個太陽Rudolf Kippenhahn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E7 恆星光球的觀測和分析 D.F.格雷科學出版社 E9 恆星的演化--誕生與衰亡中野武宣科學出版社 E10 宇宙新天體仕會萬里 小說 F1 Implosion D.F. Jones Panther F2 A Science Fiction Reader R.S. Wilson Mentor F3 Martin Magnus, Planet Rover William F.Temple ------ F4 Best SF Stories from New World 4 Michael Moorcock Panther F5 Best SF Stories from New World 5 Michael Moorcock Panther F6 The Magazine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 F7 外太空1999年約翰雷金文新書屋 F8 天外異鄉人黃海科幻出版社 F9 時光機器H.G.威爾斯科幻出版社

宇宙科学认识

宇宙科学认识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于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宇宙科技知识,欢迎阅读!!! 历史记载:宇宙科学认识《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宇宙科学认识:从远古到现代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汉代学者张衡也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张衡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犹太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围绕着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布着其余天体。有一个静止的天球存在,在其内部,星球各居其位,转动不止。

宇宙科学认识:地球原来是近似圆形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被17世纪初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所证实。 地心说、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提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 1543年,N.哥白尼所著《天球运行论》正式提出了“日心说”观点,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由于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为了捍卫日心说,不少仁人志士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 1609年,J.开普勒的开普勒三定律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日心说,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1608年利普赛发明望远镜后,伽利略立即加以改造并指向苍穹。1610年,伽利略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星际使者》,朦胧的银河原来

现代天文学

现代天文学及空间技术展望 在具体的了解天文学之前,对气的了解只限于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内容不一,但几乎都有“开天辟地”或“创世”的故事。说来并不奇怪,只有在开天辟地之后,才能演出一幕幕“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戏剧来。“天地”、“世界”都是通俗的说法,,其实指的就是“宇宙”。《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就是说,“宇”表示空间,“宙”表示时间,而“宇宙”既表示空间和时间,又是自然界万物的总称。任何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质都有自己的结构,都在运动和变化;同样,“宇宙”这个客观存在也应该有结构,也要不断地演化。结构就是形态和组成,演化通俗地讲就是指生长老死。研究宇宙结构和演化的科学叫宇宙学。在外国,对宇宙结构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理论。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犹如拱起的乌龟,天空乃是半球形的穹庐。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驮在象背上,大象站在龟身上,海龟浮在海洋上。古希腊对于宇宙结构有不同的学说,有人认为地球是一个浮在水面的扁盘;有人认为地球是一个球,居于世界的中央,这大概是“地球中心说”的雏形;也有人认为,地球绕轴旋转分昼夜,绕日旋转成周岁,这大概可算是“太阳中心说”的前驱了。”制造科学根据。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 在宇宙结构问题上带革命性的学说,是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绕太阳旋转天穹的视运动只不过是地球自旋的反映而已。这个学说冲破了教会的重重阻力,打破了中世纪黑暗的沉闷空气,把科学从僧侣统治下解放出来,功绩是伟大的。它推翻了日动地静的说法,在太阳系范围内,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哥白尼身后,布鲁诺;伽利略等人把哥白尼的学说朝前发展,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上无数个星星就是无数个世界,所以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对无限的宇宙来讲,根本无所谓中心,或者说,处处是中心. 哥白尼的学说第一次把宇宙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其后,开普勒根据他的老师第谷的大量观测资料,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特别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总结出动力学三大定律后,经典的现代宇宙学形成了。从二十世纪爱恩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二十一世纪霍金的黑洞理论学说,现代天文学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新的理解和定义。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越来越快,神州飞船不断发射,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或国际空间站。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我国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在最近我国神州八号成功发射,“神八”升空,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已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已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标志着中国人有了自己独立研发的空间站。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当今世界的科技高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市场能量与潜在机会又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不仅有条件在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将在更广泛的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中国的空间活动,运载火箭和卫星。我国50年代末开始发展空间技术,建立了一些实验室并开展基础研究。1965年我国开始搞人造卫星,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其重量为173公斤,

新课程标准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

新课程标准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1.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2.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3.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4.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5.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星空随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和不同日期观测的星空特点。 2.“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难点: 天球坐标系的建立及利用星图观测星空。 知识清单 本章的知识梳理网络

要点精析 重难点解析 理解本章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A.“宇宙大爆炸”假说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宇宙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可观测时空范围的宇宙。目前,已探测到的最大距离为150亿光年,最长的时间尺度是100亿年,其间约包含有1亿个星系。因此,在“宇宙大爆炸”学说中所说的,相当于总星系,而并不是整个宇宙(因为截至目前,总星系外的“宇宙”,由于受目前的科技水平的限制,

还不能观测到)。也就是说,“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与通常所说的“宇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宇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广漠空间和其存在的各种天体即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空间上无边无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是多样而统一的。它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态,它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剑桥百科全书》则是这样解释宇宙的:“宇宙”是指“所有存在于世界并能通过物理力作用力作用于人类事物的总和”;但不包括“原则是不能用物理方法探测到的事物”。很显然,“宇宙大爆炸”假说的“宇宙”只是通常所说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即目前人类所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 B.“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的膨胀,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有如一次大爆炸。为使同学们能较好的理解“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有必要对大爆炸的过程作较为详细的描述。由于“宇宙大爆炸”假说关于大爆炸过程的阐述相当复杂,涉及到物理学的许多概念、理论,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程标准》仅要求学生对“宇宙大爆炸”有一概要的了解,因此,我们可将大爆炸过程简化为如下几个时期: 宇宙创生时期:宇宙整体由一个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量子状态(“无”状态),自发跃迁(即所谓“大爆炸”)到具有空间、时间的量子状态。在这个时期,物质场的量子涨落导致时空本身发生量子涨落并不断的膨胀,空间和时间以混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时空没有连续性和序列性(此时的时空为虚时空),可谓是早晚不分、上下莫辨、因果难明、不可测量。 时空形成和化学元素形成时期:时空形成,同时产生离子,那时的宇宙的温度为1032K。及至宇宙产生的最早的1秒(宇宙时间),温度降至1010K,进入了辐射时期,宇宙间只有光子、中子、电子、质子等一些基本粒子。由于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温度继续迅速下降。到3分钟(宇宙时间)时,温度降至108K,氦等轻核开始形成;约又经近30分钟(宇宙时间),氦核的质量约占整个宇宙质量的1/4(氦丰度)。到宇宙形成20000年时,温度降至4000K,出现了稳定的氢、氦等轻原子,物质密度与辐射密度基本相等。 星系时代:这个阶段,宇宙内的等离子气体逐渐演化为气态物质。随着宇宙进一步膨胀和温度下降,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形成原始星系,并进而形成星系团,然后再从中分化出星系。 恒星时代:这一时期,星系内的星云进一步凝聚成亿万颗恒星。 C.为什幺说“宇宙大爆炸”假说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是因为,“宇宙大爆炸”假说能较好的解释下列一些观测事实: ①大爆炸理论认为所有恒星度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

宇宙全息统一论

宇宙是个浑沌体,这个浑沌体是由能量和道构成的,犹如人这个生命体由物质的肉体和精神的灵体构成一样。从庞大的宇宙天体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尘,都是息息相关、相互贯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宏观的角度讲,能量充满宇宙的一切时空,道控制着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和发展变化。所以,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看似互不牵连的多个天体、多个现象、多个人却是宇宙这个大有机体的有效组成部分——细胞。从微观的角度讲,一个原子、一个分子、一个人都是结构与能量的联合体,与外界相互感应,共处于道和能量这个统一体中。 试着拿针尖扎一下自己的脚趾头,扎的同时全身肌肉会紧缩一下,大脑同时做出应急反应,假如自己的父母或恋人在旁,也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因为人体是全息的。 打开电脑,接通网络,全球信息会根据自己的索取出现在屏幕上,因为电脑网络是全息的。 关节炎患者会提前获悉降雨的信息,许多动物会提前感应到地震的信息,因为地球是全息的。 月亮的盈亏会引起海潮的变化,太阳黑子的活动直接影响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和地球生命的节律,因为太阳系是全息的。 整体中包含着局部,局部中包含着整体。 人体是由一百三十万亿个细胞构成,而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有关人体整体的全部信息。用佛眼看这一个个细胞的时候,这一个个细胞是一个个人,五官七窍骨骼毛发五脏六腑四肢皮肉一件都不少,再分裂这个细胞,发现这个微末细胞又是由一百三十万亿个更微末的细胞组成。 站在穿衣镜前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自己,但若把这个穿衣镜分成两片,我们就可以看到每片穿衣镜中有一个完整的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化身成了三个人,假如把这个穿衣镜分裂为三片,每片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个个完整的自己,一个人化身成了四个人……依此类推,假如把这个穿衣镜粉碎成十万片、十万亿片,每一微片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自己,就可以化身万亿。 一粒植物的种子,即使它没有被埋入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法眼也可以看到它的全貌,它的叶子的形状、生长的形态等等。 一片生长着的叶子,剪去一半,从剩下的一半中可以看到整片叶子的全貌。 明白了宇宙是全息的,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会发生颠覆性的飞跃,再来理解老子讲的道和释迦牟尼讲的佛法及耶稣的思维及其科学的理论,就会全线贯通,一目了然,我们的灵觉也就开了,根器深的人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特异功能了,我们处理日程生活中的事务也就轻松如意了。 举个例子,人生中有一大苦恼,就是男女情爱,恋人或夫妻之间总希望单一纯洁,若相恋或夫妻的一方偷恋第三方,另一方就苦恼悲伤,不论这一方费尽唇舌表白“我也爱你,我

现代科技成就

现代科技成就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1、物质的基本结构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2、宇宙大爆炸理论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