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着、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 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户自定义的坐标系,坐标数值是一种图纸坐标值,而数字填图系统要求的坐标系是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系,这就要求两者要统一。可以使用MapGIS软件的投影变换子系统生成覆盖工作区域的具备合适比例尺的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下的标准图框,在生成标准图框的过程中一定要去掉“旋转图框底边水

平”和“将左下角平移为原点”两个选项。经过误差校正,将地形数据校准到标准图框上,这样数字化地形图就具备了正确的坐标数值。

第二步:拷贝标准图框投影参数。经过误差校正的数字化地形图具备了正确的坐标数值,但是文件本身的坐标系统仍然是用户自定义坐标系统,需要将标准图框的坐标系拷贝到数字化地形图文件,通过投影变换子系统下的“文件间参数拷贝”功能可以完成。

第三步:投影变换。这一步的目的是将以毫米为单位的数据转换为以米为单位的数据,在投影变换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就是单位,将目的参数的单位设置为米,其他参数可以不变,比例尺可以是任何值,但是为了将来处理的方便还是不变为好。

投影后地图就可作为“数字填图”系统中的背景图层使用。对转换后的地形数据,在一定的存储介质上以某个特征名称作为目录进行存储,以备数字填图程序的调用。

2 实习区野外总图库(图幅工程)的创建

使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进行数字化地质填图,对于新的工作图幅,必须创建图幅库(每个图幅只需一次)。野外总图库一般包括系统自定义的地质要素采集图层文件和地理背景图层文件。

实习区1:1万野外总图库(图幅PRB 库)的创建,其操作步骤如下。

(1)建立自定义接图表

图幅工程的创建有三种方式,标准分幅、自定义接图表和工作区方式。实习区图幅工程的创建采用自定义接图表方式,其具体步聚如图1~图7。

图1 选择自定义接图表菜单

图2 点击新建接图表按钮图3 输入接图表参数

图4 点击更新按钮图5 更新接图表参数

图6 点击根据接图表属性库更新接图表按钮图7 实习区接图表

(2)选择工作图幅

操作步骤:选择工作区菜单/自定义接图表,在“选择工作图幅窗口”中选择“江油实习基地”,在弹出的图幅信息属性窗口中点击“yes”按钮(图8)。

图8 选择工作图幅

(3)选择背景图层

操作步骤:选择拷贝背景文件/选择背景图层文件目录,在弹出的“选择要拷贝的背景图层文件的路径”对话框中选择实习区背景图层文件存放的位置(图9),然后点击确定,返回选择工作图幅窗口,点击确定,弹出“DGSface”对话框(图10),点击按钮“是”,建立实习区工作图幅库(图11)。

图9 选择实习区背景图层文件存放的位置

图10 “DGSface”对话框

图11 实习区工作图幅库

(4) 添加背景图层文件到野外总图库(图幅PRB 库)

背景图层的作用:提供工作区数据采集背景资料;初始化工作区地图参数。

操作步骤:在图层列表区内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填加项目(图12),在弹出的打开文件对话框下,回退一级目录(图13),打开背景图层目录,选中需添加的文件,点击打开(图

14)。

图12 选择填加项目

图13 背景图层目录

图14 选择需添加的背景文件

图15为创建好的1:1万实习区野外总图库(图幅PRB 库),图层文件包括系统自定义的采集图层和背景文件图层。

图15 1:1万实习区野外总图库

(5) 实习区工作图幅的打开

可通过两种方式打开已创建好的实习区工作图幅库。一是通过选择打开最近的工作区菜单,自动调出上次退出前工作的图幅库(图16)。另一是双击工作区控制台中的图幅工程(图17)。

图16 利用打开最近的工作区菜单打开工作图幅库

图17 利用工作区控制台中的图幅工程打开工作图幅库

(6) 建立实习区图幅PRB 字典

系统自定义的采集图层

背景文件图层

图幅PRB 字典作用:

图幅PRB 字典是对工作区地质点、点间描述和地质界线实体信息的描述性词汇,是数据采集过程中查询、检索和应用词汇的数字化工具。其目的:一是解决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内容描述的标准化问题;二是提高野外数据采集效率;三是野外填图字典的作用。所以,使用图幅PRB 字典可以使填图内容结构规范化、地质描述术语标准化,也可提高野外填图工作效率。

图幅PRB 字典类型及编辑:

图幅PRB 字典有两类型,一种为结构化字典;另一种为填缺式描述性字典。结构化字典是大类专业地质术语的描述词语及其之下的分类描述词语,在地质填图过程中是必须采集的。它的使用可使地质人员在野外现场完成规定的内容。填缺式描述性字典是根据工作区地质特点自行设计的一些描述性内容,如工作区各时代地层的描述、岩石的描述等(图18)。

图18 图幅PRB 字典类型

图幅PRB 字典的编辑通过“工具”菜单下的“编辑字典”功能(图19)打开“字典编辑”对话框。双击一级字典编辑下的词条,可实现结构化字典编辑(图20);双击二级字典编辑下第二级中的词条,可实现填缺式描述性字典的编辑(图21)。

图19 “编辑字典” 功能

结构

典 填缺式描述性字典

图20 结构化字

典编辑

图21 填缺式描述性字典的编辑

3 野外数据采集

数字野外数据采集包括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手图数据转入掌上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质路线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操作→野外路线资料室内整理→实测剖面野外数据采集→实测剖面数据室内整理等操作流程。

3.1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RGMap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野外数据采集部分,主要功能包括GPS定位、路线数据采集、地球化学数据采集、电子罗盘自动测量产状、实测剖面数据采集等。其基本流程如图22所示。

图22 RGMap系统基本流程图

3.2 野外手图创建

创建野外手图实质就是设计一条可供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地质调查路线。野外手图创建在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上进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路线

设计路线是数字填图必须操作的过程,它有以下作用:

1)只有设计路线后,才能形成野外手图。并可转换成掌上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否则无法形成野外手图。

2)所有路线数据的操作均以设计路线为主线。

在野外总图库(图幅PRB 库)窗口下设计野外地质路线。具体操作:地质填图数据操作/室内数据录入/设计路线(图23),按鼠标左键在图上添加设计路线轨迹,以右健结束,在弹出的野外路线基本信息表中对相关属性进行填写(图24),其中路线号属必填项,实测路线编号一般用L+4 位数字。野外路线设计亦可采用图形编辑区右侧工具条中的添加设计路线完成。

图23 添加设计路线菜单

图24 设计路线界面

(2)创建野外路线工程

野外路线设计完成后,需创建野外路线工程并打开野外手图库。操作流程:文件/打开(新建)野外手图库,在弹出的对话框新建路线名称栏中输入与前述设计路线号一致的路线编号(如

L002),输入完后点击新建并打开工程进入野外手图库(图25)。亦可通过点击图形区上方视图标签中的野外手图库创建野外路线工程(按系统自动提示操作即可完成)。

图25 野外手图组织界面

(3)添加背景图层到野外手图库

操作步骤:在图层列表区域内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填加项目”(图26),在弹出的打开文件对话框下,回退二级目录,打开“背景图层”目录(图27),选中“背景图层”目录下需用的文件,点击“打开”(图28)。复位窗口后即可对野外手图工程进行编辑(图29)

图26 添加或插入项目

图27 背景图层所在目录

图28 选择背景图层文件

图29 野外手图工程

3.3 程序和数据传输到掌上机

掌上机与桌面操作系统传输数据需微软同步软件ActiveSync。软件安装完毕后,将掌上机与桌面系统用USB线相连,会自动实现同步。

将RGMap程序及野外手图数据目录用拷贝和粘贴方法拷贝到掌上电脑的“SD卡”目录下。

3.4 打开程序

在掌上电脑按下图顺序打开Rgmap程序 (图30)。

图30 找到RGMap软件并运行

程序运行后,出现RGMap系统第一个对话框(图31),输入当天的路线号和第一个地质点号。以后程序会记住该编号,当增加一个新地质点时,会自动加一。按下GPS系统误差校准值按钮(图32),输入GPS的经验误差值(图33)。

图31 软件初始化对话框图32 GPS误差校正功能图33 输入GPS误差校正值

3.5 打开地图

运行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程序RGMap后,选择“手图”中的“打开地图”(图34)。找到数

据目录,选择要打开的地图文件(图35)。按1:l工具条可显示全图。放大当前的工作区域,可以加快显示速度(图36)。

图34 打开地图菜单图35 选择地图文件图36 放大的地图窗口

3.6 工具栏按钮

工具栏全貌:

各按钮功能介绍(由左至右):

放大图形。缩小图形。移动图形。显示全图。

更新图形。暂不用。根据当前图层,选中一个图元。

在当前图层上新增加一个点。在当前图层上新增加一条线。

在当前图层上对新增加一条线或一个点(闪烁),按下此按钮,弹出该实体的属性对话框。

控制GPS信息框的显示或隐藏。

当用户在屏幕画线时(线图层),采用“曲线”方式画线,按下此按钮,表示画线结束。

当用户在屏幕画线时(线图层),采用“曲线”方式画线,按下此按钮,表示画线无效。

移动一个点。删除一条线。删除一个点。

3.7 GPS操作

3.7.1 GPS参数设置

选择“编辑”→“GPS”→“参数设置”(图37)。

输入GPS参数,串口为读取GPS数据的端口,不同设备的串口可能不同。实习用GPS串口为COM7。波特率为4800。

“采点设置”设置GPS自动采点的方式,可以选择按照时问间隔自动采点和按照距离间隔自动采点两种方式。一般采取距离问隔方式。

设置完毕后点击“确定”保存(图38)。

图37 GPS参数设置菜单图38 设置GPS参数

3.7.2 GPS连接与定位

选择“普通GPS连接”连接GPS(图39)。连接成功后,弹出GPS信息对话框。系统默认启动的是只包含横纵坐标信息的精简界面,如果用户需要了解GPS信号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扩展选项”(图40)。

图39 GPS定位信息图40 GPS定位信息

当GPS信号稳定后,可点击“手工采点”按钮进行定位。如果该点在当前图中,会以蓝色十

字子图居中闪烁显示,该点存于“GPS.wt”图层中,并将保存当前GPS位置、时间和坐标等关键属性;如果该点落于图外,则以紫红色虚点表示,不存图层。定位效果如图41所示。

图41 GPS定位信息

3.7.3 GPS信息框的显示或隐藏

通过工具条中的“XY”按钮或菜单“信息窗口’’控制GPS信息框的显示或隐藏。隐藏时,GPS仍处于连接状态,自动定点功能仍有效。

3.7.4 GPS关闭

关闭GPS信息窗口时,GPS设备自动断开,连接关闭。

3.8 地质点、分段路线及点与点间界线数据采集

3.8.1 添加(新增)地质点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地质点”(图42)。

2) 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系统会自动在图上加入一个地质点的符号,并符号闪烁,点击“”按钮,弹出地质点属性表对话框,录入地质点属性(图43)。

图42 新增地质点菜单图43 新增地质点并编辑属性

方法二:

1) 选择菜单“手图”→“图层管理”。

2) 选择“GPOINT.WT”地质点图层(图44)。

3) 选择添加点的按钮“”,然后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系统会自动在图上加入一个地质点的符号,并闪烁。

4) 点击“”按钮,弹出地质点属性表对话框,录入地质点属性。

图44 选择地质点图层

3.8.2 添加(新增) 分段路线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分段路线”(可选折线、流线、曲线)(图45)。

2) 折线与曲线输入:按一定间隔,用笔在屏幕点击,系统自动绘出线条。按√表示画线结束。按×表示画线无效(图46)。

图45 新增分段路线菜单图46 绘制折线与曲线过程

3) 若选用流线输入,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勒出路线,笔不抬,抬笔后该线结束。该线会自动闪烁(图47)。

4) 点击“”按钮,输入其属性。可先按“段首”按钮,系统自动把该段路线的长度、方向自动加进编辑框中。描述内容可利用字典填写(图48)。

图47 绘制流线过程图48 输入路线属性

方法二:

1) 选择“手图”→“图层管理”。

2) 选择“ROUTING.WL”分段路线图层(图49)。

3) 按“”按钮,在当前图层上新增加一条线。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勒出路线,笔不抬,抬笔后该线结束。该线会自动闪烁。

4)点击“”按钮,弹出路线属性表对话框,录入路线属性。

图49 选择分段路线图层

3.8.3 添加(新增) 点与点间界线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点和点问界线”(可选折线、流线、曲线)(图50)。

2) 折线与曲线输入:按一定间隔,用笔在屏幕点击,系统自动绘制出线条。按√表示画线结束,按×表示画线无效。

流线输入,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勒出路线,笔不抬,抬笔后该线结束。该线会自动闪烁(图51)。

3)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其属性。并输入点和点间界线的描述内容(图52)。

图50 新增点间界线菜单图51 输入点间界线图52 输入界线属性

方法二:

1) 选择“手图”→“图层管理”。

2) 选择“BOUNDARY.WL”点和点间界线图层(图53)。

3) 按“”按钮,在当前图层上新增加一条线。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勒出界线,笔不抬,抬笔后该线结束。该线会自动闪烁。然后点击“”按钮,输入其属性。

图53 编辑界限图层

3.9 产状、照片、素描、化石、样品等数据采集

3.9.1添加(新增)“产状”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产状”(图54)。

2) 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产状的位置,产状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自动闪烁(图55)。

3)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其属性(图56)。

图54 新增产状菜单图55 新增产状点图56 输出产状点属性

方法二

1) 选择“手图”→“图层管理”。

2) 选择“ATTITUDE.WT”产状图层(图57)。

3) 按下图选择添加点的按钮“”,然后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屏幕自动会在图上加入一个产状的符号,并闪烁。

4)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其属性。

图57 打开产状图层

3.9.2 添加(新增)“照片”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照片”(图58)。

2) 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照片的位置,照片符号会自动标注在图上并自动闪烁(图59)。

3)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照片属性。点击“照片说明”按钮,可对每一张照片进行具体描述(图60)。

图58 新增照片菜单图59 新增照片点图60 输入照片属性

方法二:

1) 选择“手图”→“图层管理”。

2) 选择“PHOT0.WT”照片图层(图61)。

3) 选择添加点的按钮“”,然后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屏幕自动在图上加入一个照片的符号,并使该符号闪烁。

4)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照片属性。

图61 编辑照片图层

3.9.3 添加(新增)“素描”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素描”(图62)。

2) 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素描的位置,素描符号会自动标注在图上并闪烁(图63)。

3)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素描属性(图64)。

图62 新增素描菜单图63 新增素描点图 64 输入素描属性

4) 点击“进入素描图工具”按钮,进入绘制素描图环境,运用系统给出的绘制点线符号等素描图工具,进行素描图绘制(图65)。

图65 绘制素描图界面

方法二:

1) 选择“手图”→“图层管理”。

2) 选“SKETCH.WT”图层(图66)。

3) 选择添加点的按钮“”,然后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系统自动在图上加入一个素描图的符号,并闪烁。其他操作方法同方法一。

图66 选择素描点图层

3.9.4 添加(新增)“化石”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化石”(图67)。

2) 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化石的位置,化石符号会自动标注在图上并闪烁(图68)。

3)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化石属性(图69)。

图67 新增化石菜单图68 新增化石点图69 编辑化石点属性方法二:

1) 选择“手图”→“图层管理”。

2) 选择“FOSSIL.WT”图层(图70)。

3) 选择添加点的按钮“”,然后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系统自动在图上加入一个化石的符号,并闪烁。

4)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化石属性。

图70 编辑化石图层

3.9.5 添加(新增)“采样”

方法一:

1) 选择菜单“编辑”→“新增路线数据”→“采样” (图71)

2) 然后在图上,用鼠标点击采样的位置,采样符号会自动标注在图上并闪烁(图72)

3)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采样属性(图73)。

图71 新增采样菜单图72 新增样品点图73 编辑样品点属性

方法二:

1) 选择“手图”→“图层管理”。

2) 选择“SAMPLE.WT”采样图层(图74)。

3) 选择添加点的按钮“”,然后用鼠标点击新增加点的位置,系统自动在图上加入一个样品类型的符号,并闪烁。

4) 然后点击“”按钮,输入采样样品属性。

图74 编辑样品图层

3.10 野外路线数据编辑与浏览

野外路线调查中需要对已采集的野外地质数据进行浏览与编辑,其操作方法:在“编辑”菜单下,选择“编辑路线数据”中的浏览对象,而后点击“”,在图形中选中采集图元,图元闪烁,点击“”,可对相应采集层进行编辑与浏览。

3.11 信手剖面图自动生成

RGMap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信手剖面图。首先将桌面系统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文件拷贝到掌上机。运行掌上机程序,打开野外手图,选择菜单“编辑”→“信手剖面”→“自动生成”,然后选择数字高程数据,并输入相关参数,即可自动生成剖面图。

3.12 结束野外路线数据采集操作

野外路线数据采集完毕执行“转出PC数据”操作,将野外采集数据转化为桌面系统数据(图75)。选择“退出系统”菜单,结束野外路线数据采集(图76)。“转出PC数据’’是野外路线数据采集操作的最后一步,如果在执行过此操作之后又对路线数据进行了修改,在转入为桌面数据之前必须再次执行此操作。结束野外路线数据采集后,野外所采集的数据保存在掌上机以路线名称为名的文件夹下。

图75 转出PC数据图76 退出系统

3.13 路线数据传输到桌面系统

1) 首先退出野外路线数据采集系统。

2) 在掌上机“SD卡”中找到手图工程文件夹“L001”将其通过传输线(或者CF卡)拷贝到桌面上任意位置。

3) 运行桌面的DGSInf0系统,通过“掌上机数据交换”功能将野外路线数据自动导入桌面系统。

6 数字剖面系统操作

数字剖面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野外掌上机系统和室内桌面系统。

6.1 野外实测剖面数据采集

6.1.1 创建新剖面

1)在RGMap数字地质填图系统中,选择菜单“编辑”→“实测剖面”→“新建剖面”(图6-1)。

2)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剖面编号。剖面编号一般以PM开头,长度不能超过10位字符。新建的剖面数据自动存储在“MyDocuments”目录下(图6-2)。

3)点击“OK”按钮,会弹出新建剖面等待对话框,再按“OK”按钮,等待几秒后剖面即可建好(图6-3)。

图6-1 新建剖面菜单图6-2 输出剖面编号图图6-3新建剖面等待框

6.1.2 打开剖面

1)选择菜单“编辑”→“实测剖面”→“编辑剖面”(图6-4)。

2)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剖面选择”(图6-5)。

3)选择已经建好的剖面(图6-6)。

图6-4 编辑剖面菜单图6-5 选择剖面按钮图6-6 选择剖面

4)剖面选择后,弹出剖面信息列表,选择剖面记录,点击“EDIT”,对剖面信息进行编辑(图6-7)。

5)在剖面信息对话框中,输入剖面名称、比例尺及起点坐标等信息(图6-8)。

6)剖面信息编辑结束后,回到剖面列表,点击“OK’’进入剖面库编辑(图6-9)。

图6-7 编辑剖面基本信息图6-8 输入剖面基本信息

图6-9 选择剖面进行编辑

6.1.3 录入与编辑导线信息

1)选择剖面后,按“导线测量库”按钮,进入导线库列表,录入导线信息 (图6-10)。

2)系统自动弹出导线库列表框,然后按“ADD”增加一条新的导线记录(图6-11)。其他按钮说明如下:

DEL:在列表框中,选中一条记录,按“DEL”则删除本记录。

INSERT:在列表框中,选中一条记录,按“INSERT”,在该记录前增加一条记录。

EDIT:在列表框中,选中一条记录,按“EDIT”则编辑本记录。

Cancel:推出新增导线的操作。

CLEAR:删除列表框中的所有记录。

图6-10 选择导线测量库图6-11导线库列表

3)编辑导线信息,包括导线号、方位角、坡角、斜距等(图6-12)。导线数据输入后,按“0K”,导线数据自动加入到导线库列表,并按导线顺序排列(图6-13)。

图6-12 编辑导线信息图6-13 导线库信息

6.1.4 录入与编辑分层库

1)在当前导线号下,录入当前导线中的分层数据,系统自动把导线号带到分层数据库的导线记录项,按“分层数据库”按钮进入分层数据录入界面(图6-14)。

2)系统自动弹出分层库列表,按“ADD”按钮增加一条新的分层记录,输入分层数据,包括导线号、分层号及分层位置(图6-15)。

图6-14 选择分层库图6-15 编辑分层库信息

3)分层数据输入后,按“OK”按钮,分层数据自动加入到分层库列表,并按分层顺序排列(图6-16)。

4)分层描述。点击分层库列表右边的“分层描述”按钮进入分层描述对话框(6-17)。

图6-16 浏览分层库信息图6-17 选择分层描述

5)输入分层描述。采用字典或复制其他层文字描述的方法完成分层描述(图6-18)。点击“复制”按钮,出现选择分层对话框,选择相应分层,按“OK”后,该编辑框的文字会自动进入文字的描述框(图6-19)。

6)按“OK”后,完成本层描述,回到分层列表框。

图6-18 输入描述内容图6-19 选择其他分层描述内容

3.1.5 录入与编辑照片、产状、素描、采样、化石、地质点等数据

在当前导线号和当前分层号下,点击“照片”、“产状”、“素描”、“采样”、“化石”、“地质点描述”等按钮(图6-20),可录入与编辑照片、产状、素描、采样、化石、地质点描述等数据,且在数据录入时,自动把导线号、分层号带到数据库的导线、分层记录项 (图6-21)。

图6-20 选择照片库图6-21编辑照片内容

6.1.6 结束野外实测剖面数据采集

野外实测剖面数据采集完成后,点击“退出”按钮,弹出确认退出系统对话框,点击“是”

按钮,退出剖面数据采集系统(图2-22),系统自动将实测剖面数据保存到掌上机“MyDocuments”目录下的以剖面号命名的文件夹中(图2-23),返回RGMap主界面。

图6-22 退出野外实测剖面数据采集系统图6-23 实测剖面数据保存位置

6.2 数字剖面桌面系统操作

6.2.1 野外数据传输到桌面

1)在掌上机找到剖面数据所在的目录,并将其通过传输线或者CF卡传输到桌面 (图6-23)。

2)把掌上机的剖面数据拷贝到桌面任一目录(图6-24)。

图6-23 拷贝掌上机剖面数据

图6-24 将剖面数据拷回桌面

6.2.2 创建新剖面

对于野外采集的实测剖面数据,在进入桌面系统之前,先在桌面系统创建新剖面,剖面号应和野外剖面号一致(包括大小写),其操作步骤如下:

1)选择视图标签“实测剖面”进入剖面操作界面。选择实测剖面菜单下的“打开(新建)实测剖面”命令(图6-25)。

2)弹出“剖面组织”对话框。在“新建剖面名称”下输入与野外剖面号一致的剖面号(PM001),点击“新建”按钮,系统创建新剖面。按“选择剖面名称”按钮可打开已有剖面(图6-26)。

3)点击“打开”按钮,即可打开剖面工程。

图6-25 打开(新建)实测剖面菜单

图6-26 剖面组织对话框

图6-26 新建的剖面工程

6.2.3 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导入

7 野外路线资料室内整理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郭宏祥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 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 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 野外填图工作 (一)实测地质剖面。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

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 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路线地质观测 点线距布置: 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 .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 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八、、?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 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野外填图记录本记录格式

野外填图记录本记录格式 目的和任务:------------------------------------------------------------------------------------ ------------------------------------------------------------------------------------ ------------------------------------------------------------。 路线名称:--------------------------------------------------------------------------------- 人员及分工:----------------------------------- ----------------------------------- ----------------------------------- 点前描述:---------------------------------------------------------------------------------------- ---------------------------------------------------------。 D001 点位:----------------------------------------------------------------------- (X= ,Y= ) 露头类型:------------------------ 点性:-----------------(可有岩性点、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等) 点描述:------------------------------------------------------------------------------------------ ------------------------------------------------------------------------------------------ ------------------------------------------------------------------------------------------ ------------------------------------------------------------------------------------------ ------------------------------------------------------------------------------------。 产状:------------(片理) -------------或者(断裂)(层理)(接触界线) 标本:B001(岩石名称) 点间描述:------------------------------------------------------------------------------------------ -----------------------------------------------------------------。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目的任务 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 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 1、总体要求 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实测剖面的比例尺视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和地质矿产的复杂程度而定, l∶万至1∶1万地质填图,其实测地质地层剖面的比例尺一般是l∶2000至1∶l000。l∶5000至1:l000的地质填图,实测地质地层剖面为l∶500至l∶100,若为专门研究某一地段地层的含矿性或进行矿体(层)的物质成分,矿石类型划分,则一般采用l∶100至l∶50比例尺。 2、剖面线的选择 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化石丰富、基岩出露较好和地层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当实测剖面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可测制辅助剖面予以弥补。 为了保证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体(层)界线、构造线等若被浮土掩盖,必须用工程予以揭露;其间的岩性变化,应有适当间距的探槽、探井加以控制,必要时可使用浅钻、物化探等多种手段予以配合。 3、剖面的实测 (1)剖面线原则上应是垂直地层走向的一条直线。当遇到地形条件很差的地段,或地层走向发生变化与剖面线夹角小于30度,或剖面两侧地质现象不清楚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揭露,或根据标志层或岩性对比,沿走向方向平移或改变剖面线的方位。 (2)沿剖面方位以地形变化点为导线点,然后沿导线点布置地质点,点位不得超过剖面线应左右一米。详细划分碧性层和记录测量数据,逐层对岩石和矿化特征及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3)按相应比例尺要求,在图上凡厚度大于1毫米的地质体必须单独划出,不足此数的标志层、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1:2千地质填图细则

矿区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填图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地质普查的基础工作方法,根据以往我院普查找矿经验,1:2000地质填图,一般都放在普查阶段后期或详查阶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填图获得可靠的地表地质资料,详细了解矿床的分布及生成规律,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地表填图工作必须先行。通过填图应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含矿化构造带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含矿性;围岩及其围岩蚀变的种类、分布与矿化关系;以及控矿的构造条件,各类构造的分布规律、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相互关系等。 二、填图工的技术要求 (一)剖面研究 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踏勘过程中选定并测制的。一般在一个矿区要求测制2~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和一条完整的地层剖面。要求技术负责直接参与此项工作。其目的是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了解其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确定矿产时代,丈量厚度,研究岩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相互关系;了解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相带;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据剖面测量的编制可以代表

工作区域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作为统一分层对比、确定填图单元的依据。 1、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 (1)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齐全(有顶有底)、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层序完整、岩性和岩相及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并应垂直或尽量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2)剖面比例尺1∶1000。 (3)剖面测制时,大队(或分队)岩矿鉴定人员应尽可能参于剖面测制工作。 (4)系统采集各类样品 每个分层要有代表性的标本、薄片、岩石光谱样,较厚的层以10—20米间距取岩石光谱样予以控制;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集岩石化学样、同位素样(同位素年龄样及稳定同位素样),动、植物化石、微体、古孢粉样。 (5)详细描述各分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注意颜色、成层情况、粒度、岩石结构及构造、产状、主、次要岩性及其数量关系)斜距及厚度等。 (6)注意岩石的含矿性、标志层和其分布情况。 (7)详细研究褶皱形态,收集有关断裂性质产状及规模、含矿性、脉岩、围岩蚀变的关系等资料。岩体剖面要注意接触带围岩的蚀变及是否有矿化特征、岩体冷凝边、岩体岩石成分、粒度变化和相带的划

区调填图工作的一般方法及野外操作范文

区调填图工作的一般方法及野外操作 区域地质调查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在充分研究和运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必要的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又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范围,一般按经纬度进行分幅,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比例尺(1∶25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大比例尺(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同一地区一般先进行小比例尺地质调查,然后进行较大比例尺或大比例尺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包括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重、航磁)、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化探)、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等,其特点是一般以国际标准图幅为单位进开展工作。就区域地质地质矿产调查,我国主要开展了1:20万、1:5万和1:25万填图,国际上有些国家还开展了1:2万、1:2.5万、1:10万等不同比例尺的填图。 通过学习,基本了解我省区调工作的基本情况、区调填图工作的一般方法、野外操作的基本本领,基本了解地质图如何填制而成的。

一、我省区调工作基本情况 1.1956~1973年,1:20万填图高峰期 1956年开始,至1973年基本完成全省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共完成31幅图。1979年12月1∶20万地质图幅全部出版完毕。 (1)调查队伍单一、强大,最多时一个分队有上百人,分为地质测量组、矿产普查组、物探组、化探组、后勤组等; (2)区域地质调查与区域矿产调查同步进行,是广东最早、最完整的一套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 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系统地划分了广东地层层序,建立了地层系统,划分和建立了130多个地方性地层单位。比较突出的是1958年将前泥盆纪龙山系划分出震旦、寒武、奥陶、志留系,为华南地区前泥盆系的划分打开了新局面;对上古生界地层大部分划分到阶(组);中生代地层层序中建立了下侏罗统金鸡组,作为与上三叠统的界线;确定南雄组、罗佛寨群为上白垩统和古新统陆相地层的代表性剖面;对雷琼盆地划分出海相第三系等等,对普查找矿、研究地质都有重要作用。划分出500多个岩体,通过区调和研究,划分为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5个侵入期,并把燕山期分为5期。发现矿床(矿点)669处,圈出重砂及土壤化学异常2251处、放射性异常及铀矿点上千处,有许多已被证实为工业矿床,如博罗、广宁、龙门等地铌铁矿、广宁伍和磷钇矿、广西博白高钽矿、粤北的铀矿等。提交的全省1∶20万地质图件和说明书,是广东一套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可供工农业、国防、科研和教学使用。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1万地质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地质填图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1、地质填图的定义和作用 地质填图即地质测量,在预查、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金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详查、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工作。 定义: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各种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在普查阶段所进行的地质填图是普查找矿的一种手段。它侧重于对金矿及共生、伴生矿产的寻找,与区域地质填图的要求有所不同。 2、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查工程布署及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地质填图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他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3、不同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1)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火山岩的分布、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b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c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d研究变质作用、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e综合上述,结合物探、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 b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c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填图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d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景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预测指出方向。 4、地质填图人员的工作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地质填图任务,要求地质填图人员努力做好下列工作: (1)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 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贯彻于整个地质工作的始终,而在地质填图工作中尤为重要。由于地质填图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面,因此为收集资料和综合研究提供更好的场所。资料收集力求丰富、真实。综合研究要随着地质填图的进展逐日进行,随时总结,不得事后算总账。 综合研究应贯彻“双百”方针。学术上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各种设想。但在工作安排上要统一,不能各行其是。(2)地质填图要善于抓住整个地区或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特征,主要成矿规律及综合找矿标志,并深入研究,在图上突出表达。每个地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研究方法及表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在地质填图工作中,要根据需要配合一定的物探、化探、重砂工作及必要的轻型揭露工程。尤其是在大面积掩盖区及成矿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适合的条件下,更需要有其他手段配合,以提高地质填图的精度。 (4)在地质填图中,对地质现象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不仅要在地质填图过程中,随时总结,逐步提高认识。还要根据各项勘查工程及物探、化探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进行研究、补充、修正。精度较高的地质图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 (5)地质填图人员不仅要研究宏观现象,还要研究微观现象,对于重要的和系统的标本,应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岩矿人员也要创造条件了解宏观现象,参与“实测剖面”。 (6)地质人员要钻研业务,熟悉一定的基础地质知识及本地区、本矿种的地质知识。

地图野外读图与填图实习报告

地图野外读图与填图实习报告 2012年7月15日

一引言 地形图是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他所提供的资料,可以辅助我们回答各种类型的地理问题。掌握地形图的野外应用,对地理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2012年7月8日—10日在鞍山市千山风景区进行了地图野外读图与填图实习,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读图、用图和填图的实践,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地图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图野外应用的技能。 二实习区域简介 1:千山景观简介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素有“东北明珠”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他南邻渤海,北接长白,群峰拔地,万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步移景异、玲珑剔透的特色。 千山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山上即有寺庙建筑,辽金时有所增建,繁荣时期曾有7寺、9宫、12观和10庵等建筑。千山范围很大,它是长白山的一条支脉,主峰高708.3米,总面积72平方公里。山峰总数为999座,其数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境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个景区。包括20个小景区和200余处风景点,分布在几条沟谷内,景色秀丽,四季各异,是集寺庙、园林于一山的风景旅游胜地 千山宗教文化历史厚重,源远流长,佛道两教共居一山“释道同源”。形成了“古刹隐山林,道观筑谷间”的奇妙场景。九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等四十余座庙宇,如同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千山的奇峰翠岭之间,构成了一幅幅隽秀的山水画卷。“有庙山安详,有道水神奇”。从盛唐始创的千山寺庙音乐伴随着青青大山、悠悠绿水。从历史的深处走来,1300多年来一直回响在关东大地上,深深的影响着千山宗教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一支奇葩。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第一章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收集有关资料 2、野外地质踏勘 二、实测地质剖面 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 基本掌握: 地质剖面布测、分层、记录描述、填表和手标本、样品采集方法,层厚度计算方法,层剖面图和柱状图绘制方法,编写地质剖面小结。 1、剖面位置的选择和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要求 3、观察记录和描述方法 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岩性变化、出露宽度、地质体产状、断层、节理、褶曲要素、矿体、接触关系、蚀变类型等仔细观察,还应对剖面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地貌、古生物层位、矿化现象进行描述。 4、绘制实测剖面图 5、绘制柱状图 6、编写剖面小结 ①剖面测制日期、参加人员分工 ②实测现象、目的、比例尺、剖面长度、各种样品采集数量 ③剖面自然露头情况、工程布置及工程量 ④简述岩石地层单位或岩石单元及构造地质特征,如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岩 相、厚度(宽度)、蚀变类型、断裂、褶皱、沉积韵律等特征。 ⑤所测地质体的时代顺序、接触关系。 ⑥剖面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7、确定填图单元 明确各地质填图单元的地质意义及特征,作为填图的基本单元及填图依据。 第二章野外地质填图 本阶段主要任务: 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 填制1:10000的地质图 一、观察线与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1、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穿越路线斗争以“U”字型为主布置,对主要地质体、接触带、矿化蚀变琏、标志层等,适当布置,沿走向追踪路线。 2、观察点的密度和布置 复杂区:线距点距:100m ①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有利地段线距、点距应适当加密 ②岩性单一、岩石出露较宽的地区,应定岩性控制点 3、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一般布置于地层分界线,不同岩石的接触界线、标志层、侵入岩的边界及接触带。不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