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务员考试半月评论集锦——不断更新

半月谈半月评论——公务员考试必备

(2013年1期-2014年第3期)

半月谈2014年第3期半月评论:政务诚信一马当先

作者:郭奔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特别提出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这就抓住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为,政府的行为对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政务诚信建设必须一马当先,并且要抓实抓好。

不可否认的是,政务诚信问题不是第一天出现,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政府失信问题不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不透明,公共权力“跑冒漏滴”,不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

二是一些部门办事流程冗长,关卡林立,服务意识淡薄,部分群众和企业把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当成负担,不敢接触、不愿接触,但又不得不接触;

三是一些权力部门存在乱决策、瞎指挥的行为,政策朝令夕改,口头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四是一些部门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数据失真后,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批评监督,找理由搪塞,想办法诿过,千方百计辩解,甚至用虚假信息来误导社会公众。

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全社会对诚信问题的焦虑。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务领域内的诚信建设,从落实“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修订法律法规,从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下猛药、出重拳、治根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这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了榜样,带来了新风。

政务诚信建设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务必须诚信,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政务系统内,人们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这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窗口期,需要治标治本一起抓,从根本上促进政务诚信建设不断完善。

政务公开透明是政务诚信的基石。公开透明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运行状态的一种要求,也是政务环境建设、加强权力监督的主攻方向。近些年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政务公开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探索,有些改革举措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赢得了群众支持。

比如审批流程公开,随着各地政务大厅建设的推进,集中办公、网上审批、串联审批、留痕监督等,已经成为政务审批中的一种常态化流程和机制。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减少了环节,节约了时间。同时办事群众或企业能够知晓审批事项的进展,对批准或不批准的理由能够充分了解,审批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当然,目前的政务公开程度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离监督的需要,离取信于民的宗旨,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置隐形门槛、过度收费和公开领域还不够宽、情况还不够细等方面,这些都是下一步不断完善公开程序和内容的主攻方向。

依法依规是政务诚信的保障。政务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无论是决策管理,还是行政执法,全体政务人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政务行为要越来越多地靠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大减少用红头文件来管理政务活动的行为。

审批活动中,是批还是不批都要有法律政策依据,那种靠“拍脑袋”审批,靠“走后门”入围的做法,是对政务诚信最大的戕害;执法活动中,是罚还是不罚,是罚多还是罚少,都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和公开的尺度,如果“打招呼”就能不罚款,或吃顿饭就能少罚款,那就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也破坏了公平的规则;监管活动中,是松还是紧,为什么松、为什么紧,如果不是在规则的框架下来掌握,而是凭监管者个人喜好,那么就容易造成松紧变形,出现人情监管等问题。

因此法规和纪律是政务活动中带电的高压线。当前,公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政务活动的依法依规问题还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全社会来监督。

深化改革是政务诚信的关键。从过去出现的一些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不难看出,政府还是揽了不该揽的权力,管了不该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政务失信的问题就容易发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经过数次行政审批改革,权力开始逐渐被放到制度的“笼子”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日渐清晰起来。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政府部门既要做好诚信榜样,又要搞好诚信管理,让群众对政府有信任感,对社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务诚信建设一马当先,那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必然会迎来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作者:苏北

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我们还当有更深层的叩问,和更长远的追寻。

首先,我们应当跳出城市与乡村“两极化解读”的话语陷阱。

城市文明是先进的,是一个现代性的符号;乡村文明是落后的,是一个过去时的遗迹。这一两极化解读,已深深嵌入社会意识的思维框架,而它又全然是一个被集体误读被舆论因袭的错误认知。由此,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是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形态,用城市文明覆盖乡村文明。

其实,这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沉淀,是长期城市倾斜政策的路径锁定,是单线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思维的必然结果。

乡村与城市,本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自有其不同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城乡一样,不是让乡村全然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顺应不同的规律,走出一条生态、生产与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的城乡差别化互动型协调发展道路。从文明的演进看,我们不可以割断历史;从社会的变迁看,我们也不可能消灭乡村。

令人警醒的是,正是两极化解读的错误认知,已经造成了一些地方将农村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农村城市化的实践误区。

本来,中国的城市化跃进已经显露其种种弊端:政府强势主导,投资强力驱动,热衷跑马圈地,盲目贪大求洋,结果千城一面。如今,当乡村发展执意从这一城市建设模式中寻求灵感和摹本时,其种种弊端便肆意地向乡村污染、扩散。

于是,我们看到,当初的“新农村建设”,在不少地方止于单一地改善村容村貌的新村庄建设,流行为涂脂抹粉的政绩展示;后来的“新型社区化”,有不少官员盲目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以大拆大建开路,撤村并居驱赶农民上楼,演变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否摆脱路径依赖,充分尊重乡村文化特色,尊重村落布局特点,尊重发展阶段特性,激发那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栖居诗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本质的回归。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这是乡村魅力的解放。

乡村的魅力在自然生态。人们在与乡土的厮守和融入中,感受着土地的博大与包容,体验着生活的质朴和厚重。上海作家王安忆有一篇纪念陕北作家路遥的文章,忘不了其中的一个细节:“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

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那是在人生的峰回路转之中,一枝永远可以湿润我们心灵的桃花。

乡村的魅力在历史记忆。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建筑风格,镌刻着一圈圈生命的年轮,印载着一个个家族的谱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是我们生长的摇篮,也是我们立人的基石。

乡村的魅力也在文化认同。礼失求诸野。“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乡土人情,村规民约,生活智慧,草根信仰,传递着乡土的道德规范和交往规则,馈赠给我们宝贵的价值资源和心理归依。

“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让乡村更像乡村,让文明照耀文明,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焕发其独特、永恒的魅力。

当然,文明的进步需要回望,也需要前瞻;需要汲取,也需要创造。

市场经济的侵蚀,核心人群的外流,发展主义的泛滥,还有人口和资源日益严重的危机,村庄边缘化、空心化日益加剧的趋势,都给乡村文明的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沉湎于牧歌式的怀旧和幻灭性的伤逝。“美丽乡村”建设的旨归,绝非去孤独地株守每一个空心化的村庄,也不是简单地还原每一份从前的模样,而是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现代元素,塑造崭新的村庄形态。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自然有村落民居的科学规划,也当有乡土文明的开发传承,还得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切入,努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可以是政策指引的政府领建,也可以是资本下乡的村企共建,但都应是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土传统尊重自然生态的自主性建设。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不是现代的城市文明,也不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而是在汲取和创造中的新乡村文明。

半月谈2014年第1期半月评论:2014,激扬中国力量

作者苏北

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自然,历史并未终结。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一个摆脱了精神萎靡、崇尚着奋斗品格的民族,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改革年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我们应当明白,“中国梦”的价值支点和本质依归是“我的梦”,是要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力量,源自社会变革的激荡。

坐标轴上看世界。在应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力量在重组,格局在转换,规则在演变。全球视角看中国。我们面临连续高速增长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亟应消解刘易斯拐点影响,摆脱比较优势困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挑战倒逼转型,转型呼唤改革。2014年,注定是在历史上留下深深改革印迹的一年。社会共识着改革的基点,明晰着改革的焦点,振奋着改革的亮点。

同时,我们也当清醒,改革还有不少疑点要辨析,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能否自由买卖?小产权房能否就此走进阳光地带?改革还有许多难点要

突破,如什么样的制度笼子才能有效约束政府权力?如何破解比利益固化、阶层

固化更严重的机制固化?改革还有一些痛点要化解,如政府简政放权中的富余人员何处安置,资源价格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如何保障?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民众创造。民众的期待和利益是改革最根本的指向,民众的支持和实践是改革最坚实的基础。改革需要政治智慧,同样需要破冰勇气。

寻找改革的动力,正在于勇敢地打破制度性的束缚,激发民众的热情和意愿,顺应民众的选择和创造,保障民众的尊严和权利。改革需要战略定力,同样需要风险意识。我们不能盲目冒进,但也不能犹疑动摇,更不能倒退回潮。循此,改革将接续最丰沛的地气。

这力量,也源自全民创新的潮动。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洗礼、经济转型的等待和煎熬,众多的中国企业正急切地行动起来,努力从多年来政府主导生成的政府依赖、小农心态孕育的小富即安和一夜暴富诱惑的投机文化中挣脱出来,去开拓希望的新路。新一轮改革蕴涵的发展取向,正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活力。

政府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障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思维的根本转换……无疑,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和催生经济内生力。

瞩目2014年的地平线,正冉冉升起一缕缕温煦鲜亮的创新的曙光:国际化企业在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全球布局中分享成本红利、结构红利和风险红利,成为撬动中国发展新转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新生力量。

低碳型产业正引领风骚,新型能源,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一个个“生态产业园”“环保科技城”气象更新。互联网经济已赫然崛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打开了改变世界的一扇扇机会之窗,演绎出日新月异的企业价值革命、商业模式革命和产业业态革命。

梦想激扬着我们的力量,改革解放着我们的力量,创新强盛着我们的力量。转型的中国就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巨轮上的每一个水手,心中都有一个发动机。把十三亿个发动机全都启动,传递的,那将是何等动听的交响;展示的,那将是何等豪迈的壮行!

半月谈2013年第24期半月评论:用制度管住公务接待不正之风

从“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到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行为,一年来,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令群众深恶痛绝的公务接待浪费现象大为改观,为民、务实、清廉之风劲吹,其治理之功、除弊之效,人所共见。

最难治理的歪风被有效遏制,其中可总结的经验很多,但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是:建章立制,强化执行。

回首一年来的整治工作,密集出台的各项规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年12月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拉开了新一轮作风建设的序幕。

此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公务接待浪费和“四风”顽疾开出药方。

这些规章条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问题出发,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比如近期公布的“新版”《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与2006年的“旧版”相比,内容有大范围、大幅度修改和增加,其中,15条为全新内容,7条进行了大幅修改;各项要求和标准更加细化。新规定共提出38项禁令,包括11项“禁止”事项和27项“不得”要求。

文不在多,贵在实。这些规定没有原则宣告和空话,内容非常实在,让人有可以遵从的具体标准,执行时也就更好把握。

法不在严,贵在执行。再好的规章制度没有执行也无济于事。在这一点上,中央领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

“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一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垂范,以身作则,在公务活动中吃工作餐、不清场封路、不组织迎送活动等,展现了亲民为民、节俭务实的优良作风,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了表率。如今各级领导干部出行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渐成风气。

没有问责,不设高压线,再好的制度和标准也难奏效。2013年,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违反规定人员的问责力度。中纪委监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10月底,各地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计17380件,共处理19896人,4675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严格的问责,让制度刚性并有力量,对敬畏制度、遵从制度产生了有效引导作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为公务接待改革成绩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是长期积累的陋习,一朝廓清并非易事。一年来,顶风而为者有之,转入地下者有之。

一些地方和单位搞变通,将内部食堂装修成豪华接待场所,在偏僻之处建立隐蔽的会所,继续套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路径,有的甚至仍抱着治理一阵风、风头一过卷土重来的幻想。由此看来,杜绝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常抓不懈。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规范被接待对象的“话语权”。一些地方官员相信“接待就是硬道理”,说到底,是因为一些被接待对象在分配资源等方面拥有太多的“话语权”。只有真正按照中央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对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才能釜底抽薪,治标更治本。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管住公务接待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越具体明确,越严格精细,公款随意支配的空间就越小。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严”:严格控制支出预算、严格限定接待对象、严格设定接待标准、严格落实审批制度,实现合理接待。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实行阳光接待是治理接待腐败的良方。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公务接待支出都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新出台的接待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按年度组织公开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这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步各地必须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监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让违规者无处逃遁。

此外,还要着力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转制改革、机关所属接待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等改革举措,全面铲除滋生公务接待不正之风的土壤。

治理公务接待不正之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并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力促公务接待更透明、更规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半月谈2013年第23期半月评论:七年,时不我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全国各族人

民的热切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就意味着我们把改革蓝图变成改革现实,兑现改革到位的庄重承诺,只有短短七年时间。

改革,时不我待。

从全会决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的总体部署囊括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这无疑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方案、一次深刻的改革谋划。总体上看,新一轮改革可谓是人人在其中,行行在其中,方方面面在其中,上上下下在其中,决定所勾勒出的中国改革蓝图和愿景,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感召力。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人人参与。涉险滩、啃硬骨、趟深水,是新一轮改革的现实所在、难度所在,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不为险滩所挡、硬骨所阻、深水所围,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在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执行改革决定上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状态和砥砺作为。

事实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进程中,只有人人成为改革的促进者和推动者,人人参与到伟大变革中,才能集聚起足够的力量推动改革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新阶段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所有的个体、所有的群体、所有的阶层都在其中,改革所带来的不都是利益上的增量,甚至在一些领域、一些行业、一些群体中会发生利益上的调整。

不过,只要改革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生长,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增强,有利于复杂矛盾的化解,民智和民力就能够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支持改革、推动改革。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有序谋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涉及方方面面,决定规划了改革的重大原则、方向、目标,而事实上,每一个领域内的改革,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每一个改革的具体方面,都需要更清晰的线路图和时间表,这既涉及部门层面又涉及地方层面,因此三中全会之后最为突出的任务就是要上下结合、条块结合、难易结合,有序落实决定中所提出的所有改革事项。

在当前阶段,需要拿出顶层设计的,中央有关部门责无旁贷,该立即拿出改革具体方案的,则要限时拿出可操作的办法;该通过调查研究来形成方案的,就必需迅速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该拿出分步走方案的,则必需统筹协调好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统筹协作非常重要。

当然,我们还需警惕在没有调查清楚、方案没有论证清楚、配套事项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匆忙上马,把改革“煮成夹生饭”。关乎改革,该快的一定要快,因为时间不等人,该稳的一定要稳,因为质量是关键。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强调所有改革都齐步走,而是要根据轻重缓急、节奏时序来有主有次地推进。中央鲜明提出,对那些重要领域和关键性环节上的改革到2020年必须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用时间来倒逼改革的重要举措。

显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等都是比较紧迫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本身也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迅速推进。

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则调整,而是涉及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深度理顺,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修改相关法律、调整相关体制、完善相关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被写进了社会事业改革中,这个目标的背后既涉及税收法规的修订问题,也涉及分配体制的改革问题,因此有的放矢地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事关改革进程。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勇于探索。改革是一个调整利益、化解矛盾、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改革往往要从打破利益格局、迎着尖锐矛盾开始,因此改革始终伴生着阵痛。

可以肯定地说,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意料之中的,有些问题是意料之外的。有些领域的改革没有标本可参考,没有样本可借鉴,这就需要大胆的探索精神和可贵的探路勇气。

中央特别强调,改革要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试点的关系。这就是说,一些改革必须鼓励先行先试,在点上试验后再进行顶层设计。所以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对推动改革十分重要。

比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也非常敏感,弄不好就会走向偏差,因此有关部门要紧跟基层试点,总结新鲜经验来指导面上的改革。我们必须更加鼓励探索、试点和创新,为新一轮改革多修路、少设障。

七年的目标,改革在与时间赛跑,而决定赛跑成败的是全体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为了美好的未来,全体中国人的正能量都集聚在改革的发令枪下,让我们一起再出发!

半月谈2013年第22期评论:为人民改革

作者:苏北

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蓝图,承载起亿万百姓满腔的热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民改革,这是新一轮改革最响亮的政治宣示和最鲜明的价值导向。如何让这政治宣示真正落地生根,让这价值导向引领改革全程?

无疑,政府转型是改革推进的深水区域,利益重构是改革成效的关键考验。

我们早已跨越了市场经济的门槛,融入了全球开放的潮流。但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始终是一个难以终结的进程,在强势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发展隐患和社会矛盾。一些政府部门掌控着丰厚的权力资源,也沉淀下巨大的既得利益,权力寻租中的权贵经济、腐败现象,也趁隙而生。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能不能拿出朝自己动刀子的勇气与智慧,壮士断腕,自我革命?民众对政府改革寄予强烈的期待,也从改革蓝图中获有充足的信心。

首先是打造制度笼子。透明化的顶层设计,突破主导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遏制刚性化的部门权力和既得利益;全面性的统筹深化,强化改革的上下联动和整体配套,消解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的改革困局;法制化的权力运行,催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在更为清晰的功能定位中,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次是借势倒逼力量。多年来我们信奉的是全能政府,公共权力无远弗届,无微不至。结果就是全责政府,既挤压了市场和社会自主生长的广阔空间,也使政府机构不断膨胀。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蓬勃生长,利益抗争性群体事件的接连发生,建设有限政府,提升有效政府,已是不容迟缓。

再次是坚守执政伦理。时下正在展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鞭策我们在触及情怀、触及心态和触及信念中,在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中,守护共产党人的伦理底线,追求先进分子的精神境界。如果连挪动一下屁股底的椅子、放弃一点手掌心的审批都不愿跟进,权力的公共性又何以体现,改革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自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如何使顶层设计紧密贴近民众的改革意愿,契合实践的改革需求?新一轮改革明确要求将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结合起来。显然,顶层设计不是封闭的框架,而是开放的体系。

改革不仅需要共识,而且需要合力。亿万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体,他们不是旁观者,也不只是承受者,而是活跃的参与者,积极的创造者。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改革最雄浑的驱动力量,正是来自基层民众。他们为祛除贫困为追求幸福而大胆突破旧框框探求新制度的勇气和智慧,恰恰是改革最宝贵的正能量和最强大的原动力。

如何进一步创新、完善中国变革的动力机制?应当鼓励、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新一轮改革特别注重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培植,注重民营经济的能量和活力,注重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提高,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同时,应当保护、支持基层改革者的大胆探索和勇敢实验。还应当畅通、搭建汇聚民众利益诉求和公共意见的互动机制、舆情平台,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全面深化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民意不等于民粹。只有充分尊重、吸纳广大民众自主、多元的期待和表达,包容、呼应不同利益群体对公民权利和公共意志合法、理性的坚守和追求,改革才能接纳更鲜活的地气,焕发更蓬勃的力量。

是谁的改革?靠谁的改革?为谁的改革?我们始终不能忽略这个首要的政治课题。

为什么近些年来不少基层民众中生发种种对改革疲劳、焦虑和冷漠的症候?正是因为他们热切期盼的一些改革政策出现迟滞、缺位现象,而已经出台的一些改革举措在实践中又有扭曲、回潮问题,普通民众更多地支付了成本,承受了阵痛.担当了风险,而改革红利却更多地落袋于既得利益集团。

“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完善的保障,更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中国梦想。发展自由,社会公平,政治清明,这就是老百姓眼前最纯洁的改革愿景。

新一轮改革不负众望。从民生进步到权利保障,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从更有效率到更加公平,从制度变革到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的内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蕴也更加厚重,改革的价值也更加凸显。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改革,让人民满意,给人民希望。由此,我们增强着改革的合法性,倾注着改革的原动力,也弘扬着改革的价值观。

让改革在人民意愿中落地生根,在人民生活中开花结果。

半月谈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

作者周立民

发展倒逼改革,改革释放“红利”。一路闯关夺隘、披荆斩棘,改革让中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发展航程,全面深化改革正拉开帷幕。而政府改革乃是各项改革的龙头,政府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全面深化改革再获增长红利的关键,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等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继续走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从“计划”到“市场”,在30多年改革历程中,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转变,宏观调控体系、财税金融体制、社会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期间,关于政府改革的探索从未终止,关于政府改革的思考也从未中断。

成绩弥足珍贵,任务更加艰巨。抓住政府改革这个“龙头”,首先需要我们能有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层面,受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财税制度等影响,GDP的增长仍然是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的核心利益所在。相比调整结构、拉动消费、鼓励创新而言,政府运用掌握的土地、贷款、矿产等资源营造GDP高增长要更方便、更快捷。因而,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不容小觑。

社会层面,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分配不公明显存在,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政社分开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还相对滞后。

行政层面,当前,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不高,利用审批牟取私利的问题仍然存在。尽快破题垄断行业改革、尤其是打破行政垄断,已成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课题。

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改革,以政府转型进一步促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势在必行。

政府改革相比其他领域改革,其明显特征是:改革的决策者、推动者、实施者,也正是改革的对象,政府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场“自我革命”。人们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速政府转型的三个担忧也就随之而生:

一忧“下不了狠手”。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让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限制自己的行政权力、割舍自身的既得利益,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其难度可想而知。改革者是否能直面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二忧“换汤不换药”。政府转型,机构和人员规模的调整只是物理变化,而职能转变才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形式上量的调整,而化学变化才是根本性的质的改变,包括大部门制改革在内的机构改革只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途径而非目的。如何突破陈旧思想认识、传统行政方式等诸多障碍,抓住职能转变这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避免“新瓶装旧酒”?

三忧“走了回头路”。政府转型,必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如何打破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行政审批清理、增设、再清理的怪圈,以长效机制保障改革成果,避免改革“走了回头路”?

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政府改革也不例外。政府改革的成功推进,需要改革者拿出更大的政治智慧与勇气,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增大改革措施的刚性,减少摩擦耗损、克服力度衰减。

要以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政府放权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释放市场活力;以政府改革带动社会改革,以财税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释放社会活力:以政府改革带动治理改革,以权力公开透明为重点。政府治理的转型,就是要有效约束权力、监督权力、抑制腐败,提高政府公信力。

具体而言,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所谓有限政府,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而言的。从经济方面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资源与提供公共物品有关,而

稀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由市场担当。但“为”与“不为”如何划界,“管”与“放”如何平衡.不但考验改革者的智慧,也事关改革的成败。所谓有效政府,是指政府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改善管理,反腐倡廉,低成本、高效率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最后,政府改革需要不断提高改革透明度,加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断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改革推进、检验改革成效,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拓展,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依法行政、人民满意的政府。

半月谈2013年第20期半月评论: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

作者/谭宗

“向我看齐,对我开炮!…‘不遮不掩,真刀真枪”。民众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领导带头示范,亲自督导,各地官员高调宣示,自我解剖,推动反“四风”不断深入。

然而,也见也闻一些地方别出心裁,推出种种新招,惹来社会诸多热议——

有群众大会隆重举行,但见主席台上每位预上矿泉水一瓶。领导登台后大手一挥:全部撤下,改以服务员用暖瓶一一倒水;有行政大楼早已落成,一旁闲置,却将人员及时安排挤进别处临时办公场所,以保证合乎标准。

与一些媒体披露的只见程序不见行动的走过场相比,这些地方领导还是不一样,可谓雷厉风行,高调跟进。但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抛不掉形式主义,只不过是换了一副马甲而已。这些做法能否真正收到整改成效,赢得民众认可?令人生疑。

这是一种作秀。大概是平时做表面文章做多了,已经形成一种路径依赖,每有机会,便故态复萌,忍不住秀上一把。近些年来,“三公”消费讲排场,比阔气,老百姓多有怨言,自然应该从严治理。但是,这并非是要取消正常的公务经费开支。会场不摆鲜花、不打横幅,这都正常。但让人费解的是,摆上几瓶普通的矿泉水与让服务员倒白开水之间,是否就有一条衡量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界线呢?这让人回忆起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始,就有地方干部在公开场合只喝白开水、只吃自馒头的事情。当然,这类作秀的社会效果并不好,群众背后议论纷纷,最终成为一种笑谈。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提高了,也不必只喝自水吃馒头,让人感觉很不真实。转变作风,还是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密切联系群众上。

在不少官员心中,反“四风”被想象成了一次运动。在他们自己总结的“小聪明”中,所谓运动,就是刮一场大风,下一阵急雨,风来草自偃,雨过地皮湿。谁顶风作案,谁自然要冒被拿下的风险:谁真的深挖痛整,谁保不住过后后悔“吃亏”。于是,他们自认为最实惠的选择是搞形式主义,暂时摆出一些花样以图蒙混过关。拿办公用房来说,不少地方是一个局一座楼,而且外表都造型各异,气象非凡。有的领导办公室里还要带上卧室、卫生间,究竟这是办公场所还是豪华

宾馆?你是来工作的还是来享受的?前不久,中央下文要求全国党政机关严格清退超标办公用房。他们便临时找个地方回避一下等风头过后再搬回来。如果真的是落实中央规定,那么你搬出的那座大楼为什么宁可一直闲置浪费也不改他用?而且,中央的相关规定几年前便已施行,是否应该过问一下当初超标建设者和审批者的责任?

形式主义顽症难治,主要是因为一些为官者善于把上面布置的各种工作转换成自己的政绩工程。看起来工作力度很大,实际上都是在做表面文章;落实要求表现得雷厉风行,实际上避重就轻。甚至把小题目无限拔高,对小毛病猛药施治,而对一些太阳底下、马路边上的积弊则视而不见,一些举手之劳、吹灰之力的施政也议而不行。这与党一贯倡扬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与党的政策规范相去甚远,也直接违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和要求。

出现这些另类的形式主义,说明有的干部至今对反“四风”认识有偏差,态度不端正。中央要求的是坚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贯穿全过程,是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是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行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用形式主义反“四风”,按照老百姓通俗的但也很精准的说法,就是中央给出的是本好经,可惜被歪嘴和尚们念歪了。

自然,我们不应指望通过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从眼前看,首要的还是各级干部能不能深刻地去触及感情,触及心态,触及信念,深刻地审视自己,在感情上对百姓的牵挂还在不在,深不深?在内心中所思所谋的是百姓的利益多,还是自家的私利多?在头脑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还有没有,牢不牢?若从长远计,那还得在加强民主监督、构筑制度保障和推进法治建设方面,迈开更大的改革脚步。

半月谈2013年第19期评论: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

作者:苏北

转眼之间,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旅游大国。

节假日,黄金周,人们纷纷背起行囊,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观光游、休闲游,组团游、自助游,生态游、购物游……随着社会的开放,随着财富的增加,旅游,已经从以往的生活奢侈品变成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

我国本是礼仪之邦。但翻翻媒体信息,一些同胞的言行还是让人汗颜:城市地铁中为抢占座位大打出手,国际航班上为行李摆放吵闹不休,埃及神庙里不忘涂鸦“到此一游”,新近又曝出“中国游客卢浮宫手持假门票”的新闻……这些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一些国家的旅游景点和酒店居然张贴

出只有中文的告示牌:“请勿大声喧哗”“请勿随地吐痰”“请勿乱扔垃圾”。是歧视,还是警示?陋习难改,给我们的旅途平添了诸多烦恼,给国人的尊严也带来了无形伤害。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

我们怎么去努力涵养自己的行走文明?如何去全面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

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抓起。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独立、平等和尊严的意识,引导每一个人自觉认同、坚定恪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和道德法制规范,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课本里早已有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的高蹈和指向的远大看,不可谓不重视。可是,从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视角看去,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有记者采访中听到老师同学的回答,不少是“枯燥”“空洞”,理论性强,说教味浓,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与社会的需求隔膜。另外,当下学校重视的还是高考的独木桥,还是考核的指挥棒,专业科目的努力是立竿见影的进步,思想品德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功效,公民教育的成效是一种浸润和涵养,如何简单以分数度量?于是,人文情怀的培养,生命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的树立,感恩之心、关怀之心、敬畏之心的熏陶,很难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应试教育的冲击和就业困局的倒逼中,公民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很难逃脱边缘化的命运。这一切,都给学生的角色化、社会化成长投下了缕缕浓重的阴影。至于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基本上付之阙如。当前的种种社会乱象,也多是这一缺失结出的苦果。

文明也是一种建设,一种养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和评选,已有经年,有力地助推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化、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进程。从环境育人,到文化树人,从有形之手的行政推动,到无形之手的需求拉动,从城市与乡村一体,到市民与新市民共建,文明,已经成为不少城市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常叙事。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老百姓对政府啧有烦言:为什么年年在创建,但城乡脏、乱、差难题还是迟迟得不到治理?为什么奖牌颁授之日,就是不少创建举措终结之时?为什么不惜代价去经营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地标,而对城市特色、城市品质却毫不在意?显然,轰轰烈烈的背后,有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思路在作祟。另外,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寻找、塑造城市精神,以凝心聚气,引领新一轮城市发展潮流,这无疑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城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先恐后的命名和宣传,很快便沦为一时之秀,渐渐归于沉寂,撒落的只是一些没有人文根柢的文字泡沫和一些缺失生命汁液的空洞口号。还有日常的文化建设,同样有着严重的缺位和错位。看看我们的报章网络,影视屏幕,街头书摊,究竟承担了多少公民教育的责任?倒是暴力的血腥、色情的泛滥和财富的贪婪,往往成了竞相追逐的热门选题。

行走不仅是文明的展示和传播,同时也是文明的欣赏和汲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自然中感悟,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感悟,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撞击和融合中去感悟,也是一条文明提升的捷径。每一次出外行走,都应是一次文明的游学之旅。有朋友不久前连续到了美国、俄罗斯,向笔者讲述了出国感触:美国人爱读书。火车站,见母子俩等车,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在童车里熟睡,一旁年轻的母亲席地而坐,手中捧读的是书。俄罗斯人爱读书。公交站,有一位长头发、留胡须的青年在依序排队,看

模样,就像我们习见的街头问题青年,聚精会神,手中捧读的也是书。朋友上前看清,是人物传记。我们在国内,身边常见的多是埋头沉湎于手机的另一番景象。引人深思、令人警醒的是:长此以往,一个爱捧书本的人群和一个爱捧手机的人群,他们的文化底蕴他们的人生追求他们的发展思维,将会生发出怎样深刻的差异呢?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中国人融入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身为一个行者,去努力感知域外的新鲜事物,去积极汲取人类的先进文明,去自觉呼应共同的价值追求,把耳濡目染的点点滴滴带进自己的行囊,这或许是意外的但却可能是更有价值的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游客行走意识的觉醒和提升,都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和建设。

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作者:苏北

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社会需求,在这里流淌、沉浮和传递,可以从中触摸公民话语表达的鲜活和本真,也可感受其中的盲目和芜杂。

网络表达的功能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交流,网络表达的本质是民主践行的公民权利。我们在尊重多元化、张扬自主性的同时,也当努力培育一种平等尊重、包容合作的公共理性,奠定一种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基本伦理。在民间活力的网络涌流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道德自律的偏离,也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论的品质提升,损害着民间话语的公共价值。自然,网民对生活心绪会有言人人殊的陈述,对社会现象会有各各不同的评说,对发展难题会有迥然相异的求解,正确的、谬误的,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宣泄的,都是网络的常态,当以主流价值去积极引领,同时,也不能忽略、放弃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

网络能够改变生活,网民也能够改变自己。公共理性也只能在公共领域的开拓中成长,公民素质也只能在公民生活的建设中成熟。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秩序理性。

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愉悦,随之而来的还有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玷污他人名誉,扰乱社会生活,助长恶俗风气。

网络是一个隐蔽虚拟的交流空间,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平台。自由的张扬自有其责任的平衡,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受约束的自由,否则被伤害的将是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权利的行使自有其法治的边界,因为生活中很难享有缺失法治的民主,否则被扰乱的将是全社会的治理秩序。网络平台的拓展是有边界的,公民话语的表达也是有底线的。这边界,这底线,就是不能侵夺他人自由和他人权利.不能紊乱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在网络立法进程中,如何既规范网络秩序,有效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又制约权力滥用,防止网络谣言打击的随意扩大?在网络治理行动中,如何既解决法律的缺位,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又预防法律的越位,呵护网络的生存活力?网络自有其活动边界,法律亦有其价值准绳“两高”新近出台司法解释,正是意在厘清网络话语表达的法律边界,划定网络公民活动的法律底线,依法、准确打击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网民的表达权利,保障公民的言论空间。

文明,也意味着表达的建设理性。

我们不是冷眼旁观社会的看客,而是背负生活梦想的行者。激发发展自由,保障社会公平,推进政治清明,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权利让渡,也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使命放下。

我们正处于历史转型期,聆听了经济奇迹的赞叹,也平添着社会忧患的意识:矛盾正在积聚,挑战更加严峻,“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都是不可回避的拷问。同时,改革的机会之窗已又一次敞开。如何把握、赢得这难得的机会?我们都是责任者,都是建设者。

在社会大众的利益表达诉求和政治参与意愿集中迸发之际,网络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蕴。在各级政府转换管理职能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脚步之时,网络被寄寓着太多的社会期待。网络承栽着,网民也担当着。网络救助,网络慈善,网络扶贫,在推动公益精神广泛普及的同时,也不断创造着社会事业全新的运行方式。,网络建言,网络问政,网络反腐,在拓展自由表达绿色通道的同时,也有效探索着公众参与政治全新的实现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的能量是多重的。在破坏、毁弃和建设、创造之间,我们当有清醒的抉择。舆论监督是必须的,但不能流变于私愤:民意表达是必须的,但不能停滞于民粹。凝聚、深化个体与社会的互信共识,创造、维护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构建、链接现实与梦想的运行路径,应当成为网络再出发的新的起点.

用开放的心态去催生公共理性,用法治的思维去维护秩序理性,用正义的价值去滋润建设理性。如是,社会就拥有了新的网络文明,公民就登上了新的成长平台。

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

作者:郭奔胜

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面对不少复杂局面和棘手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有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作为思想准备,没有共识,就不会有30年来风云激荡的改革进程:离开共识,我们也很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共识往往与缩小分歧相伴生,与解决问题相伴生,与化解矛盾相伴生。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分歧。无论是围绕思想解放,还是围绕改革开放,无论是围绕中国道路,还是围绕发展方式,无论是围绕自主创新,还是围绕消化吸收,前前后后都有过争论与分歧。这些争论和分歧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演变成为发展的障碍和前进的羁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有力表明,只要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包容之心,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敢的决心,那么再大的分歧和再多的争论都不会失控,都会朝着形成共识的方向转变。

我们应该着力于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的声音有合法的表达渠道:我们应该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在不同声音碰撞、交锋、磨合中,逐渐形成社会共识。

我们必须有足够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根本路径,因此新的一轮改革,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今天的改革正在向全面综合改革的攻坚阶段深化,诸如分配不公、分配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也依然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难点和痛点,因此无论是从改革的自身逻辑,还是从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扣完善。

共识往往与发展预期相并行,与信任信服相伴随,与“最大公约数”相依存。

我们不可忽视这样的矛盾与纠结对凝聚共识的干扰:仇官仇富心态与和谐社会预期、既得利益集团阻力与改革推进预期、公权损害私权与公平正义预期等等。因此,如何给民众以希望,如何正确引导预期,如何客观理性地表达预期,决定着社会共识的形成及其凝聚力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街谈巷议舆论场并存的现实使得当前的社会舆论格局更加复杂,加之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在处置“敏感”事件上存在不敢说、不会说、不想说等问题,导致在部分舆论场中负面情绪堆积,引导舆论难度增大。因此如何适应舆论场的变化,如何在复杂舆论场中赢得主动,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都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来应对。

在利益分化、主体多元的社会格局中,找到了公众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就有了社会粘合剂、关系稳定阀、发展推进器。具体而言,延长退休年龄你可以

赞同或反对,老有所养却应是共同目标;火灾吞噬的人数你可以怀疑,但及时公开信息、不能造谣传谣却是基本原则:老人跌倒你或许选择袖手旁观,但必须明确的是伸手相救、知恩图报才是社会良知的显现。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找到这样的“最大公约数”。

共识不是自然生成,共识往往需要破茧而出,需要合力推进。

每一次的发展飞跃都伴随着思想解放、理论突破。时代呼唤思想解放,改革需要思想解放,它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前进脚步。对于思想认识之争,既要宽容,又要有底线:对于民主诉求,既要合理引导,又要实践回应:对于文化形态建设,既要强调坚持主流,又应允许百花齐放。

新闻报道在凝聚共识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无论何时、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新闻报道都应牢牢把握和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绝不可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似是而非,摇摇摆摆,更要防止个别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影响和干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和转型升级“换挡期”,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舆论导向、共识导向,引导公众正确地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正确全面地看待消弭分歧、凝聚共识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地看待多元与共识、小众与大众、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凝聚强大共识中,合力推动改革发展。

总之,只有建立共同的社会认知、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观念的碰撞、不同利益的博弈不至沦为紊乱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才能充分激发出社会的最大合力,攻坚克难,推动中国巨轮滚滚向前。

半月谈2013年第16期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

作者:王名

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最新部署,意义深远。这不仅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下一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各地还需谨防跑偏。

近年来,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一方面下大力气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证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将政府“不能做”“不便做”和“做不好”的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不但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同时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令人担心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广东房地产销售明显过热,房价大幅攀升,大有代替上海、浙江带动新一轮房地产过热的苗头。 2、目前有三股强大的力量可能使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夭折: 首先是金融机构有一股前新未有的投资冲动,多个数据可以反映这种冲动,即一季度房地产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大幅扩张,同比 增长48.5%,比2005年一季度快36.4个百分点,比2004年一季度 最热时期的增幅还快17.8个百分点。第二股力量是地方政府。多数 地方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放慢,也就是投资 不能慢,投资不能慢主要是房地产不能慢,因为房地产是地方财政 和多种城市经营动作的“摇钱树”。 第三股力量是投机资金的大量存在。现在许多人非常关注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但增长最快的是游资(国内和国际), 这些游资现模非常大,而且与其他几股力量结合,将会对房地产等 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3、2000年以来,商品房及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涨幅突破了两 位数,2004年分别为14.4%和15.2%.。东部地区房价涨幅最高,而 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比如上海、杭州,平均房价涨幅连续两三年超过15%以上。而且,房价上涨过 快现象呈现蔓延态势,由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涨地区向中、 西部地区扩展。与此同时,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带动了二手房交易 价格上涨。 目前房地产的需求不是较变为阶段性、结构性的需求过度扩张。2005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仅占销售面积的73%,东部和部分中 心城市成为突出,上海销售面积已经连续四年大于竣工面积。有些 地方拆迁规模反弹所带来的被动性住房需求上升,也加剧了供求矛盾,进一步促进房价上升。有13个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0%,其中6个地区超过50%,最高的达到115%。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省部级打印版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省部级)及参考答案 给定资料 1、2013年10月10日就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市无业人员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该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说:“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不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改革开放30余年,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社会学研究员Y认为“制定政策时,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与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与重大挑战”,“尤其就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与农村贫困人群,提高她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解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与谐、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一项针对100万在职工作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尤其在警务、义务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与抑郁。许多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与行为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与渠越来越少。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有、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一部分人往往在比较中产生了心理失衡。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公众,造成了更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与社会矛盾。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与诚信危机。

半月评论2011第一二三期

半月谈2011年半月评论(1至3期)目录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1) 第2期:叩问土地 (3) 第3期:呵护亲情 (5)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 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同时,社会的权利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法治观念正在蓬勃生长。面对不少地方土地的强制流转,住宅的强制拆迁,农民的强行上楼,乡村的强行入城,面对生存发展资源的垄断,社会流动通道的堵塞,还有制度性暴富机制的强化和掠夺性权贵经济的猖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去实现参政议政的批评权、监督权。 公民精神的发育,民间组织的建设,网络微博的勃兴,社会民意的凸显,正在给百姓打开崭新的世界,人们更清晰地辨识着自己的未来,更自由地迸发着自己的声音,更真切地把握着自己的力量,更坚定地争取着自己的权益。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去改变人生命运,去增进公共利益。 当“十二五”走进视野,百姓真诚地期盼: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拆强建之后,众多乡村在“撤衬并居”“占补平衡”和“两个置换”中“被上楼”“被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及参考解析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及参考解析 给定资料: 1、27岁的小邹认真的考虑了几次之后,还是决定不去参加周日约定好的教友福音会,他确实需要倾诉,但肯定不是向神父。到目前为止,至少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需要求助于某种宗教的地步。 身高1.74米,体重150斤,在北方城市的机关大院内,这几乎是一个标准身材。当小邹回顾自己进入“体制”的四年,注视着自己不论从体型还是心理,都逐渐被“体制”化,甚至连血压、血脂也与周围的同事趋同时,面对着在外人看来“很顺”的处境,他有了一种莫名的骚动。 对于这份职业,小邹的理解来自于四年间循环往复的工作节奏,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他只不过是需要在每个时间段内完成“规定动作”,虽不能消极怠工,但也不需要超额完成任务,四年来的工作天天如是,没有什么波澜。 最近一段话时间,感觉有些困惑的小邹,周末经常到一家心理诊所,就青年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咨询。 事实上,小邹并不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他只是想印证一下自己的某些想法是否合乎常理。结果很意外,当需要向心理医生介绍自己的情况时,小邹这位当年大学校园里的校报写手竟然发现自己无从谈起,他心想“或许是事情太多,没办法很完整的表述清楚”。 “说真的,目前这个工作节奏是五十岁以上人的节奏,对我来说这个节奏感觉上有点压抑。”小邹思考着,一字一顿的说,“有时我在想,我会不会真的习惯这种节奏,换句话说,是不是已经被这种节奏所禁锢,永远失去某些竞争力了呢!” 有一段时间,小邹曾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节奏,对于自己分内应为的工作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非分内的工作,熟悉业务流程的他也尽量帮着跑,他希望这样能够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中,“不会有被社会主流抛弃的感觉”。 然而,小邹很快放弃了这种做法。因为他这样的工作态度,让周围的同事极不适应,经常有人认为他是多管闲事;领导也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稳重一些”。到了发薪日,小邹的薪水也仍然是那个很少变化的数字。 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小邹把自己这种情况总结为和体制节奏有些不搭调,他梦想能有所改变。 小邹对于自己的收入也是不满的。以小邹的收入,如果仅仅是正常生活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不买房的情况下。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图形推理试题解析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图形推理试题解析 一、图形推理。请按每道题的答题要求作答。 请开始答题: 76.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77.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78.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79.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80.下图中的立体图形①是由立体图形②、③和④组合而成,下列哪一项能够填入问号处? 81.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成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②④⑥ 82.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⑥,②④⑤D.①⑤⑥,②③④ 83.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③④,②⑤⑥ 84.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③④,②⑤⑥ 85.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④⑤,②③⑥

76.C 解析:考查元素位置关系。奇数项的两个元素都是相离的,偶数项的两个元素都是相交的。故选C。 77.D 解析:考查图形旋转与叠加。左边一组,图一逆时针旋转90°,图二顺时针旋转90°,两图叠加构成图三;右边一组遵循此规律。故选D。 78.D 解析:考查三视图。左边一组,图二是图一的俯视图,图三是图一的正视图;右边一组遵循此规律。故选D。 79.A 解析:考查图形旋转与翻转。九宫图中,每行图一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二,图二左右翻转得到图三。故选A。 80.B 解析:②有个突出部,③的底部是平的,故所选图形应有一个与②的突出部相应的凹槽,但自身不能有突出部,否则无法放入③中。故选B。 81.D 解析:考查对称性。①③⑤是中心对称图形,②④⑥是轴对称图形。故选D。 82.A 解析:考查位置关系。①④⑥中,每个封闭区域以边相连;②③⑤中,每个封闭区域以点相连。故选A。 83.B 解析:考查图形旋转。③⑥分别是①旋转不同角度得到的,④⑤分别是②旋转不同角度得到的。故选B。 84.C 解析:考查位置关系。①④⑤中,两个箭头垂直;②③⑥中,两个箭头平行。故选C。 85.D 解析:考查位置关系。①④⑤中,相同阴影的部分能拼成一个大三角形;②③⑥不能做到这一点。故选D。

2010半月谈1上半年评论

《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 拒绝“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 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 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 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及以上)(附答案及解析)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附答案与解析) (副省及以上) 给定资料 1.2013年10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市无业人员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该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说:“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不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改革开放30余年,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社会学研究员Y认为“制定政策时,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尤其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村贫困人群,提高他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解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一项针对100万在职工作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

半月谈2010年第19期

半月谈2010年第19期 本期目录 ·热点声音 ·“傻好人”不孤单 ·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转型的亮丽风景 ·新昌老板抢人才 ·安徽“主流”服务机构:让“沉睡”的科研成果醒来 ·深圳:“6个90%”的背后 ·江苏“院地合作”:企业做主体政府来推动 ·如何看当前经济增速放缓 ·司法新举力保百姓权益 ·“蚁族”:谁的青春不是苦过来的 ·养老困局,“以房养老”能解几分忧 ·透视“武疯子”背后的社会困境 ·“十一五”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假农资:伤农之痛何时消 ·《半月谈》帮我开启绿色梦想 ·一位老农的自述:我们为何种“懒田”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将心比心 ·垃圾箱寓你并不远 ·领导干部的“良心” ·不讲道德的人毕竟是少数 ·化解道德危机的思路 ·重构诚信路在何方 ·发达国家的诚信建设“秘诀” ·节日反腐“N不准”有多大威慑力 ·数字鹰潭:打造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 ·我在阜宁发展特色农业 ·民情档案背后的故事 ·基层防灾工作如何抓 ·文化创意产业的楚雄之路 ·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军官——王金明 ·我是这样找到工作的 ·一家水泥厂竞让村民“吃灰”15年 ·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再次提高 ·相貌不是职场通行证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需付出更大努力 ·小麦价格波动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看看日本的低碳经 ·在多伦多买房 ·半月大事

·小测验 ·信息 热点声音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897字 中国讲友好,也讲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 城市正年轻,但农村老了。 ——《中国青年报》文章提醒,农村出生的年轻人,最终都是给城市准备的. 中国已经出现的老龄化社会城乡倒挂问题值得重视 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络微博的出现无异为 官民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手段 增白剂不禁,我死不瞑目。 ——《新闻晨报》报道,俗称“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的去留再引热议. 当年亲自引入、如今却成为最大反对者的粮油专家王瑞元直言 对于教师来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批评,一些大学教授热衷“走穴”, 拿着高额出场费“四处吃请,夸夸其谈”,这种风气对学生的危害很大 爸爸,你可别当贪官。 ——《辽沈晚报》报道,谢亚龙刚上任足协副主席时, 上小学的儿子赠给他的这句话,竞一语成谶 文件刚一下发,我们就提拔了7名矿长助理,让他们轮流跟班下井。 ——《新京报》报道,广西河池市朝阳煤矿领导坦承,为应对矿领导与工人 同下井的国务院文件要求,矿上突击提拔了多名矿长助理专司下井带班 其实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还是不错,但如果他们不约束自己,很可能将来会有更重的政策下来。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奉劝同行告别暴利 在西方国家,你的收入你自己可能不知道,周围的亲戚朋友不知道,有一个地方是一定知道的,就是税务局;而我们恰恰相反,自己知道,朋友同事估计差不多,只有税务部门不知道。 ——《扬子晚报》文章认为,应对贫富悬殊, 首先要让每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在相关部门那里清清楚楚 编辑:古文洪 “傻好人”不孤单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796字 熊富标 两三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了一场有关“聪明人”和“傻子”的争论。剧中人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共20题,参考时限15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下列关于党风建设的创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用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期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2. 关于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宇航员可使用特定的加热器对食品进行加热 B. 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面后,失重状态消失,质量会有所增加 C. 宇航员应睡在固定的睡袋中,以免被气流失去误碰仪器设备开关 D. 在同一航空器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交谈,无需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3. 下列关于国家主权及国防地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主权是联合国赋予国家的最基本的权利 B. 一国的领海和领空都是其领土的组成部分 C. 我国南海四大群岛是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D. 我国与越南、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几个国家接壤 4. 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 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 B.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玉米 C. 周武王穿着铁制铠甲伐纣 D. 秦朝儿童春天放纸风筝 5. 下列按主导产业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石化产业②旅游服务业③服装业④信息产业⑤农产品加工业 A.⑤④①③②

半月谈精彩文章选读

食品向何处寻找安全 作者/苏北 涂药黄瓜,有毒豇豆,问题猪肉……如今又添上甲醛白菜,蓝矾韭菜。百姓从日常生活中一再品尝出“风险社会”的真切滋味。 人们急切地追问着:谁在颠覆食品安全?如何堵住污染源头?社会同声谴责那些黑心企业、不法商贩和被不断闯关的监管部门,舆论锋芒所向,还直指产地农民,呼吁对问题农产品开展原产地追溯,实施更严格的“身份认证”和市场准入。 这都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明白: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被一再生产出来? 我们没有依据把农产品都想象成是有毒食品,因为药物残留不等于药物超标;没有理由把农业生产都想象成是“一家两田”,因为农民很难保留不受病虫害侵袭的“飞地”和“特区”;也没有权利把农民都想象成是问题制造者,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同样承受着食品安全的巨大威胁,由于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不平衡,他们甚至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能不能转换视角,站到生产者方面,从源头治理的角度去多想一想? 现在的城市消费者,眼光越来越高远,口味越来越多样。明明知道蔬菜基地早已跨市跨省,但市民们还是追求品相优先。可如何保鲜?对农民的确成了个大问题。明明知道当令蔬菜品质更有保障,市民们还是对反季节的分外偏爱。改变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或靠大棚种植,或靠药物催熟。猪肉仍是中国百姓的大宗消费。明明知道猪肉肥瘦比例最好顺其自然,市民们还是挑肥拣瘦,逼得生产者为提高瘦肉率寻找有害无益的瘦肉精,引进水土难服的外来猪。还有种养业都要遭遇的疫病和虫害,随着气候变暖、生态紊乱,防治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令人不免生出“华佗无奈”之叹,以致假药、禁药横行无忌 农民缺乏安全常识,无力辨认真假,难以抗衡商家,他们由衷欢迎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同时,农民更热切地期盼着:能不能尽快发明、生产出高效、低毒的新品农药,无害、廉价的保鲜药液,营养、健康的配方饲料,有效、安全的畜禽药物和种种神奇的生物技术?他们向农业科研院所、农资生产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发出了声声呼唤,让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更多地贴近农民、服务农民、造福农民! 这些年来,政府也在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可成效如何?世人皆知绿色食品好,不知土地污染有多少。工业化突飞猛进,城市化跨越发展,我们也在吞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苦果。在城市产业“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和城市居民权益意识的日益高涨中,众多污染企业纷纷夺路下乡,农村成了蓄污池,重灾区。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000万公顷耕地遭受重金属污染。 农民已经从自身的生产效益、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中日益深切地感悟到科学发展的道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省部级)及参考答案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省部级)及参考答案 给定资料 1.2013年10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市无业人员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该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说:“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不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改革开放30余年,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社会学研究员Y认为“制定政策时,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尤其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村贫困人群,提高他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解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一项针对100万在职工作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尤其在警务、义务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许多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越来越少。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有、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一部分人往往在比较中产生了心理失衡。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公众,造成了更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经验分享:如何用半月谈写申论作文

经验分享:如何用半月谈写申论作文 以下为解析: 【半月评论】把快乐还给孩子 文/姜辰蓉 标题:论点型标题,我们说,标题最好体现观点,很多同学喜 欢写论题式标题,比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因为申论作文阅卷时间短,要凸显你的观点,所以最好的标题是论点式标题。当然也可以用对 策+目标式标题,如弘扬黄河精神,振兴中华民族魂。 如果有人问,这个世界上谁是最忙碌的人?千百个人可能会有千 百种答案。如果有人问,谁是最不该忙碌而忙碌的人?不少人的回答 可能是一样的:孩子。 开头: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当然也可以用追问式开头,如:征地之痛何时休征地之痛,是近年来农村矛盾中难解的一大症结。冲突、上访、打官司,甚至演变成骇人听闻的暴力侵地事件。 为什么一些商家、资方能够有恃无恐地组织制造残忍、血腥的砍杀 守土农民的惨剧?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面对暴力侵地袖手旁观、面对村民诉冤无动于衷?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政策条文可以规范操作,有那么多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汲取,有那么多的民众呼声足以引起 警醒,而由征地衍生的事件、祸乱仍在接连上演?这难以承受的征地之痛,有没有解?谁来解?怎么解? 大大的书包,匆忙的脚步,仿佛是当下孩子的标配。我总在路上看到,家长拉着孩子步履匆匆,奔赴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 转场的路上。我常在快餐店中看到,或小学生、或中学生,把书本 摊开在桌面上,奋笔疾书,旁边放着还未吃完的餐点。我曾在电梯 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因连续赶场,哭着说“好累 呀”……

引出问题,通过举例,比如奔赴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 转场的路,指出当前繁重的学习任务剥夺了孩子的快乐,通过举例 说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70后”“80后”的记忆中,不少人童年时光是多姿多彩、 快乐悠长的。蓝天、白云、桑葚、沙包、皮筋、知了、蛐蛐……是 童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不可磨灭又回味无穷的记忆。而 “00后”尤其是“10后”,当他们长大,童年的符号会不会只剩下 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辅导班?回味童年的感觉,会不会充满疲惫,充满无奈? 引出问题,通过与过去时间上的对比,进一步举例说明,当前 孩子童年生活枯燥疲惫。 跟许多家长聊天,他们表示,从小学开始,孩子在学校课程和家庭作业之外,至少报有语、数、外三个辅导班,加上画画、舞蹈、 钢琴等兴趣班,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周末更像打仗一样。整个家庭 围着孩子转,而孩子成了高速旋转的陀螺。这样的节奏,家长尚感 疲累,何况孩子。 指出问题,与第二段相似。第2-4段,是问题分析。 更让人担心的是,过度压制、提前透支会不会让孩子丧失感受世界、从容生活的能力?会不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的兴趣、前进的动力? 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成长自有其规律,童年应该有童年的样子,孩 子应该是天真的、活泼的、快乐的,他们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自 由的、充满好奇和善意的,而不应该是焦虑的、竞争的、患得患失的。我们并不是反对课外班,我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快乐的环境 中更全面地成长。 进一步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显然,脚步匆匆的童年,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为他们构筑童年的成年人和社会文化环境。 该段落一句话,总括性语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外在 的成人环境的影响。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 副本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下载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 给定资料: 1、27岁的小邹认真的考虑了几次之后,还是决定不去参加周日约定好的教友福音会,他确实需要倾诉,但肯定不是向神父。到目前为止,至少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需要求助于某种宗教的地步。 身高1.74米,体重150斤,在北方城市的机关大院内,这几乎是一个标准身材。当小邹回顾自己进入?体制?的四年,注视着自己不论从体型还是心理,都逐渐被?体制?化,甚至连血压、血脂也与周围的同事趋同时,面对着在外人看来?很顺?的处境,他有了一种莫名的骚动。 对于这份职业,小邹的理解来自于四年间循环往复的工作节奏,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他只不过是需要在每个时间段内完成?规定动作?,虽不能消极怠工,但也不需要超额完成任务,四年来的工作天天如是,没有什么波澜。 最近一段话时间,感觉有些困惑的小邹,周末经常到一家心理诊所,就青年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咨询。 事实上,小邹并不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他只是想印证一下自己的某些想法是否合乎常理。结果很意外,当需要向心理医生介绍自己的情况时,小

邹这位当年大学校园里的校报写手竟然发现自己无从谈起,他心想?或许是事情太多,没办法很完整的表述清楚?。 ?说真的,目前这个工作节奏是五十岁以上人的节奏,对我来说这个节奏感觉上有点压抑。?小邹思考着,一字一顿的说,?有时我在想,我会不会真的习惯这种节奏,换句话说,是不是已经被这种节奏所禁锢,永远失去某些竞争力了呢!? 有一段时间,小邹曾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节奏,对于自己分内应为的工作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非分内的工作,熟悉业务流程的他也尽量帮着跑,他希望这样能够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中,?不会有被社会主流抛弃的感觉?。 然而,小邹很快放弃了这种做法。因为他这样的工作态度,让周围的同事极不适应,经常有人认为他是多管闲事;领导也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稳重一些?。到了发薪日,小邹的薪水也仍然是那个很少变化的数字。 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小邹把自己这种情况总结为和体制节奏有些不搭调,他梦想能有所改变。 小邹对于自己的收入也是不满的。以小邹的收入,如果仅仅是正常生活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不买房的情况下。 但,小邹必须买房,而且已经买了房。他说:?这既是对女友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一个标尺。?

半月谈2014年第22期半月评论:让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依法治国新征程、法治建设新境界,清晰描绘出了国家未来的法治方向和全社会的法治准则,同时法治也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既要有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方面的顶层创设,还要有全民遵纪守法、践行法治的行动。今天,当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法治规则日益完备之时,我们也要看到全民将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紧迫性。 当前要高度重视社会层面存在的有关法治的矛盾心态和行为:一方面埋怨别人不守法,另一方面自己却坦然违法、钻法律漏洞;一方面维护权益时把法律举过头顶,另一方面为获取利益把法律丢到脑后;领导干部说群众违法事例多,而群众说领导干部以权压法问题大;执法人员说被执法对象肆意抗法多,而被执法对象痛批执法人员乱作为…… 法治建设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更离不开社会民众的法治素养。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还面临着诚信难立、权益难维护等重大考验,因此,进一步夯实法治的发展基石仍是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法治建设从来就不是在温室里进行的,而是要落到浩荡的社会变革中,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进行的一次全民族、全社会的法治建设总动员,是我国法治建设在现实基础上的一次全面推进,是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的一次重大历史跨越。 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全面法治必须是全民法治,每个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行动必须要落在日常行为中。 在“办事依法”中培育法治思维。有没有法治思维,并不是看一个人熟背了多少法条,而是看做决策、办事情、护权益时的行为。公权与私权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有很多交集点,因此无论是行使公权的公职人员,还是行使私权的每一个公民,首先要清楚公与私的界线,公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解析(行测+申论完整版)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线估分时间:11月24日晚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解析会时间:11月24日19点—21点 成绩查询时间:2014年1月中旬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共20题,参考时限15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下列关于党风建设的创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用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期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2. 关于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宇航员可使用特定的加热器对食品进行加热

C. 宇航员应睡在固定的睡袋中,以免被气流失去误碰仪器设备开关 D. 在同一航空器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交谈,无需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3. 下列关于国家主权及国防地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主权是联合国赋予国家的最基本的权利 B. 一国的领海和领空都是其领土的组成部分 C. 我国南海四大群岛是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D. 我国与越南、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几个国家接壤 4. 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 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 B.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玉米 C. 周武王穿着铁制铠甲伐纣 D. 秦朝儿童春天放纸风筝 5. 下列按主导产业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石化产业②旅游服务业③服装业④信息产业⑤农产品加工业 A.⑤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③①⑤④② 6.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的地方。”下列可以代替该评论的名言是: A.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B.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C. 法律是自由的保姆 D. 自由只服从法律 7. 下列法律谚语与其蕴含的法学理论对应正确的是: A. 法无明文授权不得为:人的权利根源于法条 B.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C.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效率是法的价值目标

申论范文之微博问政

申论范文之微博问政 来源:半月谈网作者:微博问政范文时间:2012-09-05 微博问政贵在平等、可亲 微博一般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博主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或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也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这样,微博就成了一个快速传播信息,进行信息互动的平台。与博客相比,微博具有短小、快速、方便、随时随地,所得即所见等一系列新功能。用户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博友的各种观点和看法。 微博的这些优点使其迅速成为备受关注的舆论新阵地。现在已有不少官员也开起了微博,这就为网络问政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首先,微博能够使官员更方便了解民情、民意。微博为每一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客观条件。微博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手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他的用户还可以通过一键转载把信息很快捷地传播出去。这样,信息会很快传遍所有的微博用户,官员开微博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民情民意。 其次,微博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平台。针对政府的工作和一些社会问题,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咨询,官员也可以通过微博给以回答。另外,官员可以通过微博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公开,使广大群众尽快了解相关的信息,做到公开、透明,进一步打造廉洁政府、阳光政府。 再次,快速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微博是辟谣的有力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能让谣言没有生存和发酵的空间。突发事件中,掌握相关信息的官员在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可以快速准确地给大众一个权威的回答。这样就会避免一些谣言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损伤。 最后,官员开微博体现了官民平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封建传统思想残余的影响下,官员往往被认为是权力的象征,是高高在上的。如今官员开微博体现了官员主动走近群众,与广大博友处于同等的地位。另外,官员开微博还能够更好地倾听人民的要求和意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微博问政在官民互动中凸显了平等、感性、可亲近等元素,能有效拉近官员与群众的距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论坛上推出了“十大党政机构微博”、“十大官员微博”。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微博位列榜首,其粉丝超过了300万人。现如今,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已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以及众多职能部门,政府机构与官员开微博已成为一种趋势,微博成为执政为民,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有效工具。 421”甚至“8421”家庭大量出现,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甚至八位老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实际上,养老难题已经变成了社会公共问题,向全体老人提供养老公共服务,政府责无旁贷,必须下大力气、下苦功夫! 要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对老年人的关爱程度,可以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或忘却了孝顺父母的祖训,或忙于事业无暇顾及老人,反映出传统美德的淡漠和缺位,已逐渐演化成社会公德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加强“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爱护老人”传统美德教育,为破解养老难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4年1-5期半月谈

2014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期:2014,激扬中国力量 2014,激扬中国力量 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自然,历史并未终结。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一个摆脱了精神萎靡、崇尚着奋斗品格的民族,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改革年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我们应当明白,“中国梦”的价值支点和本质依归是“我的梦”,是要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力量,源自社会变革的激荡。 坐标轴上看世界。在应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力量在重组,格局在转换,规则在演变。全球视角看中国。我们面临连续高速增长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亟应消解刘易斯拐点影响,摆脱比较优势困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挑战倒逼转型,转型呼唤改革。2014年,注定是在历史上留下深深改革印迹的一年。社会共识着改革的基点,明晰着改革的焦点,振奋着改革的亮点。 同时,我们也当清醒,改革还有不少疑点要辨析,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能否自由买卖?小产权房能否就此走进阳光地带?改革还有许多难点要突破,如什么样的制度笼子才能有效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