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_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能力

D_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能力
D_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能力

 第60卷 第4期 化 工 学 报 Vol160 No14 2009年4月 CIESC Journal April 2009

研究论文D2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

制备及分子识别能力

王车礼,方 磊,郑海燕,殷开梁,陈智栋

(江苏工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以D2对羟基苯甘氨酸(D2HP G)为模板分子,以丙烯酰胺(AM)和α2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D2HP G分子印迹聚合物,并测定其对D2HP G的识别能力。静态吸附实验表明,以MAA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强的分子识别能力,其饱和吸附量达4319μmol?g-1,印迹因子α为316。分子力学计算表明,MAA与D2HP G形成复合物的结合能较大,且MAA在乙醇和水中的溶剂化能较小,因此与AM比较,MAA和模板分子D2HP G在乙醇和水中能形成更加稳定的复合物。紫外光谱分析表明,MAA与D2HP G之间的结合力比AM与D2HP G之间的结合力要强,与分子力学计算以及静态吸附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一致。

关键词:D2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模拟;吸附

中图分类号:TQ028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1157(2009)04-0923-06

Preparation and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D2p2hydroxyphenylglycine imprinted polymer

WANG Cheli,FANGLei,ZHE NG Haiyan,Y I N Kailiang,CHE N Zhido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 ng,J iangsu Pol y technic Universit y,Changz hou213164,J iangsu,China)

Abstract: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 IPs)for D2p2Hydroxyp henylglycine(D2H P G)were p repared by t hermal polymerization using D2H P G as template,acrylamide(AM)orα2met hylacrylic acid (MAA)as f unctional monomer,and et hylene glycol dimet hacrylate(EDMA)as cro sslinker1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 he M IPs was determined in terms of capacity and selectivity,and t he polymer synt hesized by using MAA as f unctional monomer resulted in higher capacity and selectivity1For t he MIP made f rom MAA,t he binding capacity was4319μmol?g-1,and t he imp rinting factorαwas3161The binding energy of imprinted molecule wit h different f unctional monomers,and t he solvation energy of imprinted molecule and different f unctional mo nomers were calculated wit h t he molecular mechanics(MM) met hod1It was found t hat t he binding energy of D2HP G wit h MAA was higher t han t hat wit h AM,and t he solvation energy of MAA was lower t han t hat of AM,t hus t he complex of D2HP G and MAA was more stable t han t hat of D2HP G and AM in t he solutio n1UV analysis showed t hat t he template D2H P G and f unctional mono mers formed complexes before polymerization,and t 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A and D2 H P G was much st ronger t han t hat between AM and D2HP G,which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 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cs(MM)calculation.

Key words:D2p2hydroxyphenylglycine;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molecular simulation; adsorption

2008-10-31收到初稿,2008-12-02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王车礼(1963—),博士,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QL G0*******)。 Received date:2008-10-31.

Corresponding author:Prof.WAN G Cheli.E-mail:clwang @jpu1edu1cn

 

引 言

D2对羟基苯甘氨酸及其衍生物是合成阿莫西林、头孢哌酮和头孢罗奇等抗生素药物必不可少的侧链酸[1]。制备D2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关键是要分离出高纯D2对羟基苯甘氨酸。目前,高纯D2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酶转化法[2]和手性试剂拆分法[324]。前者工艺复杂,并产生较多的环境污染物;后者步骤繁多,且手性试剂价格昂贵,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收率。因此,探求一种新的D2对羟基苯甘氨酸分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用于物质分离近年来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高度稳定性等优点,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529]。印迹聚合物之所以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选择能力,是因为在聚合物中存在着能够与模板分子相互作用的功能基。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间结合力的大小对聚合物的识别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功能单体、模板分子以及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制备高性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础。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分子模拟技术应用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0212]。近期有研究者采用分子力学[13214]或者半经验方法[15],通过计算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间作用能来指导单体的选择。但对溶剂这一影响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董文国等[16]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方法计算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在溶剂中的溶剂化能,以此为基础指导聚合溶剂的选择。相比分子力学方法,量子力学方法更加精确,但其需要更高的计算机配置和更多的运算时间,而分子力学方法计算速度快,可以计算多达几千个原子的体系,故两者各有长短。

本文以D2对羟基苯甘氨酸为模板分子,首先采用Material St udio软件对模板分子和不同功能单体之间的结合能,以及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在溶剂中的溶剂化能进行了分子力学计算。通过比较结合能和溶剂化能,推测模板分子和不同功能单体在溶剂中形成复合物的稳定性,为选择适合的功能单体提供依据。其次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模板分子溶液随功能单体浓度增加而引起的最大吸收峰红移现象,推测不同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最后,采用不同功能单体合成了D2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M IPs),并通过静态吸

附实验测定了M IPs的分子识别性能。上述三方面工作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关D2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

1 实验部分

111 试剂和仪器

D2对羟基苯甘氨酸(D2HP G),化学纯,河南四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酰胺(acrylamide, AM),化学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α2甲基丙烯酸(α2met hylacrylic acid,MAA),化学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DMA), 9919%,上海富蔗化工有限公司;过硫酸钾,分析纯,9915%,上海爱建试剂厂;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AM使用前在氯仿中重结晶,MAA和EDMA 使用前用活性炭吸附除去阻聚剂。

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医疗器械五厂;YX J21型低速离心机,国华仪器厂;分样筛,上海市道墟宝塔纱筛厂;UV1240紫外分光光度仪,日本岛津。

112 分子力学计算

采用Material St udio软件,选用pcff力场。该力场是在cff91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力场,新增了许多聚合物力场参数,适用于有机分子和包含过渡金属元素的分子系统[17]。分子力学计算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不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D2HP G间结合能计算;(2)不同功能单体、模板分子D2H P G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溶剂化能)计算。

11211 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D2HP G结合能计算 不同功能单体与D2HP G形成复合物的配比数可能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D2HP G与功能单体摩尔比为1∶1的复合物。功能单体、模板分子以及复合物体系经过能量最小化计算后,得到各自稳定时的构象和能量。图1为能量最小化后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构象图。

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D2H P G结合能按式(1)计算

ΔE

binding

=E cluster-(E D2HPG+E monomer)(1)式中 E cluster为D2H P G和功能单体形成稳定复合物的能量,E D2HPG为模板分子D2HP G的能量, E monomer为功能单体的能量。

?

4

2

9

?化 工 学 报 第60卷 

图1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能量最小化构象图

Fig11 Energy minimized structures of

D2HP G,AM and MAA

11212 功能单体、模板分子的溶剂化能计算 分别选取乙醇和水为聚合溶剂,模板分子D2H P G或功能单体与溶剂的摩尔比为1∶1,经过能量最小化计算后,得到体系稳定时的能量。功能单体、模板分子的溶剂化能计算公式如下

ΔE

solvation

=E cluster-(E D2HPG/monomer+E solvent)(2)式中 E cluster为D2H P G或功能单体和溶剂体系的总能量,E D2HPG/monomer为D2HP G或功能单体的能量,E solvent为溶剂的能量。

113 紫外光谱分析

为了考察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D2HP G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不同功能单体存在时D2H P G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时固定D2HP G溶液的浓度,然后加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功能单体,使功能单体和D2H P G的摩尔比为0∶1、2∶1、4∶1、6∶1。恒温25℃振荡24h,使D2HP G和功能单体充分作用。然后用相应浓度的功能单体溶液作参比,在波长200~400nm范围内检测各D2H P G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

11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将1mmol的D2H P G和预定配比的功能单体溶于适量的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待完全溶解后,依次加入20mmol的EDMA和40mg过硫酸钾,混合均匀,通氮排氧,密封后移至60℃恒温水浴中聚合反应24h,得到白色块状固体M IP。将所得固体M IP研磨,过75μm筛,用丙酮倾泻法除去过细颗粒。然后用去离子水振荡洗脱,直至洗脱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不出D2H P G。聚合物经30℃下真空干燥后,存放待用。

空白分子印迹聚合物(N IPs)的制备及处理方法,除不加模板分子外,其余步骤同上。

115 吸附性能实验

取510ml浓度为200mg?L-1的D2H P G水溶液置于50ml锥形瓶中,然后加入20mg聚合物(M IP或N IP),25℃下恒温振荡24h,然后移入离心管,离心沉降5min。取适量上清液稀释至一定体积,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其在226nm处吸光度。根据D2HP G溶液标准曲线和稀释倍数,计算出溶液中D2H P G浓度。由吸附前后溶液中D2H P G浓度差算出聚合物的吸附量Q(μmol?g-1)。计算公式为

Q=1000(C0-C)V/W M(3)式中 Q为聚合物的D2HP G吸附量,μmol?g-1; C0为吸附前D2HP G原始浓度,mg?L-1;C为达到吸附平衡后上层清液中D2H P G的浓度,mg?L-1;V为吸附溶液的体积,L;W为聚合物的质量,g;M为D2H P G的相对分子质量,g?mol-1。

2 结果与讨论

211 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D2HPG之间作用能通过计算不同功能单体与D2H P G之间的结合能,可以优选制备D2HP G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功能单体。本文选择AM和MAA为功能单体,进行了分子力学计算。表1列出了两种功能单体AM、MAA与D2HP G形成复合物的结合能数据。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种功能单体和D2H P G 的结合能存在较大的差别。MAA与D2HP G形成复合物的结合能较大,说明MAA与D2HP G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复合物稳定性更好。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以MA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对D2H P G有更好的分子识别能力。

表1 功能单体AM、MAA与D2HPG的结合能T able1 Binding energy of D2HPG with AM and MAA

System

Energy/

kJ?mol-1

ΔE/

kJ?mol-1

AM-1961849

MAA-151466

D2HP G321073

D2HP G+AM-2241943-601167

D2HP G+MAA-901480-1071087

212 功能单体、模板分子D2HPG的溶剂化能溶剂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各功能单体与D2HP G之间的相互作

?

5

2

9

?

 第4期 王车礼等:D2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能力

用。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功能单体AM、MAA 和模板分子D2H P G在乙醇、水两种溶剂中的溶剂化能数据。

表2 功能单体AM、MAA和模板分子D2HPG

在乙醇中的溶剂化能

T able2 Solvation energy of AM,MAA and

D2HPG in ethyl alcohol

System

Energy/

kJ?mol-1

ΔE/

kJ?mol-1

AM-1961849

MAA-151466

D2HP G321073

EtO H-111984

EtO H+AM-2411813-321980 EtO H+MAA-451587-181137 EtO H+D2HP G01240-191849

表3 功能单体AM、MAA和模板分子D2HPG

在水中的溶剂化能

T able3 Solvation energy of AM,MAA

and D2HPG in w ater

System

Energy/

kJ?mol-1

ΔE/

kJ?mol-1

AM-1961849

MAA-151466

D2HP G321073

H2O0

H2O+AM-2211314-241465

H2O+MAA-281650-131184

H2O+D2HP G151968-161105

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两种功能单体AM、MAA和模板分子D2H P G的溶剂化能大约在13~33kJ?mol-1,小于两种功能单体AM、MAA与D2H P G之间形成复合物的结合能(分别为601167 kJ?mol-1和1071087kJ?mol-1,见表1)。这为两种功能单体AM、MAA与模板分子D2H P G在乙醇和水中形成复合物提供了基本条件。此外,由于AM在乙醇和水中的溶剂化能均明显大于MAA 的溶剂化能,说明AM与溶剂的作用相对较强。功能单体与溶剂的强烈作用会屏蔽功能单体分子上的作用位点,使其与模板分子D2H P G的相互作用减弱,并使分子印迹聚合物对D2H P G的分子识别能力变差。据此可以推测两种功能单体在乙醇和水中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能力强弱为MAA>AM。

213 紫外光谱分析

图2、图3分别为功能单体AM、MAA浓度变化对D2HP G溶液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两图中D2H P G浓度均为10mg?L-1,功能单体和D2H P G的摩尔比为0∶1、2∶1、4∶

1、6∶1。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功能单体AM浓度的增加,D2HP G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出现少许红移,波峰强度略微升高后逐渐减弱,表明D2H P G 和功能单体AM之间发生了轻微作用,可生成复合物。

图2 D2对羟基苯甘氨酸和AM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图Fig12 UV absorption spectra of D2HP G and AM solution

 

图3显示,随着功能单体MAA浓度的增加, D2H P G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出现大幅度红移,波峰强度急剧升高后又快速减弱,表明D2H P G和功能单体MAA之间发生了较强烈的作用

,生成较稳定的复合物。根据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结构可以推测,这种作用力应为氢键作用。比较图2和图3,可知MAA与D2H P G之间的结合力比AM与D2H P G之间的结合力要强。这与前面分子力学计算得到的结论相一致。表4具体列出了各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与强度值。

图3 D2对羟基苯甘氨酸和MAA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图Fig13 UV absorption spectra of D2HP G and MAA solution

?

6

2

9

?化 工 学 报 第60卷 

表4 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与强度

T able 4 W avelength(λ)and absorb ance

of UV absorption spectra

Functional

monomer ratio AM +D 2HP G

λ

/nm Δλ

/nm

Absorbance MAA +D 2HP G

λ

/nm Δλ

/nm

Absorbance 0∶122515—

01857322610—

0160962∶1225150018590233157152116054∶122610015017964234158151167726∶1

22610

015016712

23515

915

112862

214 两种功能单体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

能力

图4为D 2HP G 初始浓度为200mg ?L -1时,用丙烯酰胺和α2甲基丙烯酸两种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 IP 及其空白聚合物N IP 对D 2H P G 的饱和吸附量。图4中各分子印迹聚合物,除功能单体不同外,其他印迹条件(如模板分子

数、功能单体配比、交联剂种类及配比,以及溶剂

种类及配比等条件)均相同,吸附实验条件也相同。

从图4可以看出,两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对D 2H P G 的吸附量都大于各自空白聚合物的饱和吸附量。两种空白聚合物的饱和吸附量都较小,且相差不大,属于非特异性吸附。以α2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D 2HP G 的饱和吸附量明显大于以丙烯酰胺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这是因为α2甲基丙烯酸和D 2H P G 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形成的复合物更加稳定

图4 不同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

Fig 14 Binding capacity of polymer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f unctional monomers

采用印迹因子(imp rinting factor ,α

)[16]来描述分子印迹聚合物M IP 的识别特性,其定义如下

α=Q MIP /Q N IP

(4)

式中 Q MIP 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 IP 的饱和吸附量,

Q NIP 为空白聚合物(或称非印迹聚合物)N IP 的饱和吸附量。表5列出了不同功能单体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因子α。

表5 不同功能单体合成的聚合物吸附量和印迹因子

T able 5 Binding cap acities and imprinting factor of polymer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monomers

Functional monomer Q MIP

/μmol ?g

-1

Q N IP

/μmol ?g -1

α

MAA 43191212316AM

2813

913

310

由表5可知,以α2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强的分子识别能力。这与前面采用分子力学方法计算复合物结合能、溶剂化能,以及紫外光谱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3 结 论

本文以D 2H P G 为模板分子,以AM 和MAA 为功能单体,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制备了D 2H P G 分子印迹聚合物。其中,以MAA 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饱和吸附量达4319μmol ?g -1,印迹因子为316。

分子力学计算表明,上述两种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D 2H P G 形成复合物的结合能均大于该两种功能单体以及模板分子在乙醇和水中的溶剂化能。其中,MAA 与D 2HP G 形成复合物的结合能较大,而AM 的溶剂化能较大。据此可以推测MAA 和模板分子D 2HP G 在乙醇和水中能形成更加稳定的复合物。

紫外光谱分析显示,随着AM 与MAA 浓度的增加,模板分子D 2HP G 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出现红移,证明D 2H P G 和功能单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且MAA 与D 2HP G 之间的结合力更强。

静态吸附实验表明,以MAA 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强的分子识别能力,与分子力学计算、紫外光谱分析得出的结果一致。References

[1] Xu Zhe (许哲).Biosynthesis of D 2p 2hydroxyphenylglycine 1

Hebei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Industry (河北化工),

2005,6:59

[2] Zhang Yankun (张衍坤),Zhang Mingjun (张铭俊),Li

?

729? 第4期 王车礼等:D 2对羟基苯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能力

Jinghua(李京华).K inetics of enzymolysises for

production of D2p2hydroxyphenylglycine by sp12262cell1

J ournal of Chemical I ndust ry and Engineering(China)

(化工学报),2000,51(1):57262

[3] Li Qingwen(李庆文),Jiang J unshu(蒋俊树).

Production of D2p2hydroxyphenylglycine by chemical

resolution met hod1A nhui Chemical I ndust ry(安徽化工),

2000,4:11

[4] Yang Y ihong(杨艺虹),Wu Yuanxin(吴元欣),Yang

Jianshe(杨建设),Li Peicheng(李培成).Study on t he

preparation of D(2)242hydroxyphenylglycine by

asymmetric t ransformation1Fine Chemical I ntermediates

(精细化工中间体),2004,34(2):19221

[5] Dong H,Tong A J,Li L D1Synt heses of steroid2bas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nd t heir molecular

recognition study wit h spectromet ric detection1

S pect rochi mica A cta Part A,2003,59(2):2792284 [6] Zhang T L,Liu F,Chen W,Wang J,Li K A1Influence

of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 of templates on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1A nal ytica

Chi mica,2001,450(1/2):53261

[7] Yang Qi(阳奇),Deng Xinhua(邓新华),Zheng Na(郑

娜),Su Haijia(苏海佳),Tan Tianwei(谭天伟).

Removal of Cr3+by t he surface molecularly imprinted

adsorbent by penicillium chysogenum mycelium in

wastewater1Envi ronmental Poll ution&Cont rol(环境污

染与防治),2006,28(1):14216

[8] Zhang Shuqiong(张淑琼),Yang Huanghao(杨黄浩),

Zhuang Zhixia(庄峙夏),Wang Xiaoru(王小如).

Prepar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sol2gel nanotubes

membrane and it s application to biochemical separations1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 versities(高等化学学

报),2004,25(6):102821030

[9] Wang Cheli(王车礼),Ma Fen(马芬),Zheng Haiyan

(郑海燕),Wang Wenchang(王文昌),Yang Y iheng(杨

毅恒).Synt hesis of salicylic scid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using acrylamide as a functional monomer1Fine

Chemicals(精细化工),2007,24(8):7292732[10] Liu Y ing(刘英),Wang Fang(王芳),Tan Tianwei(谭

天伟).Applications of molecular simulation in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1J ournal of Chemical I ndust ry and

Engineering(China)(化工学报),2006,57(10):

225722262

[11] Zhu Jiangbo,Wang Shun,Qiao Minghua1First2principle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t he st 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liquid and amorphous Ni2Al alloys1J ournal of

N on2Crystalline S oli ds,2007,353(27):263822645 [12] Dumitru P,Jolanta L1Computationally designed monomers

and polymers for molecular imprinting of t heophylline and

it s derivatives(Ⅰ).Pol y mer,2005,46:752827542 [13] Dumitru P,Jolanta L1Computationally designed monomers

and polymers for molecular imprinting of t heophylline and

it s derivatives(Ⅱ).Pol y mer,2005,46:754327556 [14] Li Ping(李萍),Rong Fei(戎飞),Zhu Xinle(朱馨乐),

et al1Studies on t he preparation of L222chloromandelic acid2

imprinted polymer and it s selectiv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1

A cta Ploy merica S inica(高分子学报),2003(5):

7242727

[15] Sun Baowei(孙宝维),Wu Liqing(武利庆),Li

Yuanzong(李元宗).Experimental and t heoretical study

on p2hydroxybenzoic acid imprinted polymers wit h different

functional monomers1A cta Chi mica S inica(化学学报),

2004,62(6):5982602

[16] Dong Wenguo(董文国),Yan Ming(闫明),Wu Guoshi

(吴国是),Liu Zheng(刘铮).Effect of solvent on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utational quantum

chemistry analysis1J ournal of Chemical I ndust ry and

Engineering(China)(化工学报),2005,56(7):

124721252

[17] Y in Kailiang(殷开梁),Zou Dinghui(邹定辉),Yang Bo

(杨波),Zhang Xuehong(张雪红),Xia Qing(夏庆),

Xu Duanjun(徐端钧).Investigation of H2bonding for t he

related force fields in materials studio software1Com puters

and A p plied Chemist ry(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23

(12):133521340

?

8

2

9

?化 工 学 报 第60卷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制备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制备 制药081(10084349)刘朝阳 1前言 1.1目的 D-对羟基苯甘氨酸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本文总结了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性质、用途、主要生产路线和生产开发情况。 1.2产品介绍 D-对羟基苯甘氨酸(简称:D-p-HPG)是一种重要的医药精细化学品,主要用于合成β-2-内酰胺类半合成抗菌素,如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罗、头孢立新、头孢拉定等抗菌药物。这些药物用途广泛,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弓形体、螺旋体等均有杀灭作用;同时它也用于多种多肽类激素及农药的合成、人工甜味剂的重要中间体。 【结构式】 D-对羟基苯甘氨酸(D-p-hydroxylphenylglycine,D-p-HPG),化学名D-α- 氨基对羟基苯乙酸,分子式(OH)C 6H 4 NH 2 CH 2 COOH,分子量167.2。 【性状】 白色片状结晶,熔点204℃(分解),微溶于乙醇和水,易溶于酸或碱溶液生成盐。 1.3研究意义 D-对羟基苯甘氨酸是一种重要是合成广谱抗生素羟氨卞青霉素和羟基头孢菌素的重要原料,用途广泛。中国是抗生素类药物的生产和需求大国,而且中国制药行业已把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作为发展重点,因此对D-HPG新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合成方法综述 合成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生物酶催化选择性合成D-HPG,该法选择性高,污染小,但因生物菌培养问题,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有一定技术难度;另一类是采用化学方法合成得到外消旋体D,L-对羟基苯甘氨酸(D,L-HPG),再经拆分得到具有光学活性的D-HPG。 2.1D,L-HPG的合成 化学合成是工业上生产D-HPG普遍采用的,但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生物酶技术在手性氨基酸药物中的研究的不断进展,利用生物催化合成 D-HPG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2.1.1生物催化合成法 与化学合成方法相比, 生物催化法具有环境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和转化率高等优点,但生物菌种的筛选较为困难,投资大,生物酶容易失活,无法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因此生物催化合成法仍以实验室研究较多。对于生物催化合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D,L-对羟基苯海因(D,L-HPH)为原料经酶催化合 成D-HPG上。 第一步使用D-海因酶作用在底物D,L-HPH上,使其进行不对称开环生成N-氨基甲酰-D-对羟基苯甘氨酸,第二步再将N-氨基甲酰 -D -对羟基苯甘氨酸用化学方法水解脱去氨甲酰基得D-HPG。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D-海因酶能选择性水解D-HPH,而L-HPH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自发消旋为D,L-HPH,底物的利用率达到100%,但反应第二步采用化学方法水解,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 2.1.2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因其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目前国内外所有文献一致倾向于先合成出外消旋化的D,L-HPG,然后再进行拆分获得D-HPG的两步法。有些方法还包括将不需要的L-HPG进行消旋化。 D,L-HPG的化学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2.1对甲氧基苯甲醛法 该法是早期用于工业生产D,L-HPG的合成方法。对甲氧基苯甲醛与氰化钠在水溶液或醇溶液中,经环合、加压碱水解和脱甲基,得到D,L-HPG。

分子印迹技术

1.4.3 传统分子印迹技术 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过程:(1) 按一定比例将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混合,使两者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作用结合,形成主-客体配合物;(2) 加入合适的交联剂,在引发剂、热或光的引发下,使单体产生聚合反应,即可制得“捕获”模板分子的高交联度的刚性聚合物合物;(3) 将聚合物中的模板分子洗脱或解离,从而在聚合物内部留下大量与模板分子空间大小、形状结构完全一致的三维空穴,同时空穴内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功能基团能提供具有一定方向性、与模板分子作用位置相对应的作用位点;(4) 印迹聚合所得的产物均为大块物料,要经过粉碎、研磨及筛分去杂后得到粒度适合的印迹聚合物微粒。MIPs分子印迹的原理图如图1.5所示。 图1.5 分子印迹基本原理示意图 Fig 1.5 The sketch map of preparing MIPs 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包埋法,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粉碎过程可控性差,破坏部分印迹位点,造成大量印迹空穴损坏,经筛分后获得的合格粒子一般低于制备总量的50%,造成载药量低。(2)由于所制备的是高度交联的聚合物网络,对模板药物分子包埋过深、过紧,洗脱比较困难。(3)印迹位点分布不均一,位于印迹聚合物孔道壁上的,模板分子向其传质速率较快;而包埋于聚合物本体中的印迹空穴,受位阻影响,可接近性差,从而降低了印迹位点的利用率。并且,传统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比较费时、复杂,不

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及工业化。 1.4.4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 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是把具有识别位点的印迹层结合在基质表面的印迹方法。近年来,采用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来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分子表面印迹聚合物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印迹技术中印迹空穴包埋过深与过紧的现象、结合位点不均一、可接近性差、识别动力学慢和产物需要粉碎研磨等缺点。本课题组曾采用“接枝到”法或“接枝出”法,创建了一种“先接枝聚合后吸附再印迹”新型的分子表面印迹方法。该方法是先将与模板分子具有次价键力的功能大分子,接枝到硅胶(微米级)微粒表面,得到功能接枝微粒;再凭借模板分子与接枝微粒表面的功能大分子形成次价键力,饱和吸附模板分子;再使用两端具有双反应性基团的特殊交联剂使功能大分子交联,并实现模板分子的印迹;将模板分子除去,在硅胶微粒表面的接枝聚合物薄层中,就留下了大量与模板分子匹配的印迹空穴,获得了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识别选择性和高度亲和性的高性能印迹聚合物微粒。该方法制备的分子表面印迹聚合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代谢分子、生物碱、农药分子、氨基酸、稀土离子等的识别得到了非常满意的结果。 分离研究,都 在分子设计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又提出并建立了另一种新型的分子表面印迹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表面引发接枝聚合”,以药物分子为模板分子在固体微粒表面单体的接枝聚合与药物分子的表面印迹同步进行,制得了5-氟尿嘧啶与甲硝唑两种药物分子表面印迹材料,用于结肠定位释放系统,实验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结肠定位效果。

制药厂年产300吨D-对羟基苯甘氨酸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年产300吨D-对羟基苯甘氨酸项目 1.总论 1.1概述 1.1.1 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名称:年产300吨D-对羟基苯甘氨酸项目 主办单位:++++++制药厂 负责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安徽省++++++设计研究院 负责人:++++++ 1.1.2 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制药厂是国家大型( 类)企业、该厂生产经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有机中间体等产品。现公司主导产品为国家一类新药爱普列特原料及其片剂,国家二类新药特非那丁原料及其片剂、颗粒剂,法莫替丁原料及片剂,国家四类新药非洛地平原料及片剂、达那唑原料及胶囊、栓剂、奥美拉唑肠溶片等。全厂共有有员工16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532人,是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科研成果突出,梯次配备的科技队伍,拥有江苏省重点支持的“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多,产品新是江苏扬州制药厂的最大优势和后劲。 在生化产品开发生产方面,该厂有二十多年抗生素生产历史,链霉素生产生水平曾名列全国第一同时也开发生产过酶工程产品如苹果酸等。因而有一批生化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配备合理的职工队伍, D一对羟基苯甘氨酸主要用作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侧链化合物,用其生产的主要药品有羟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盐、羟氨苄头孢菌素,羟氨苄唑头孢菌素等。 D—对羟氨苯甘氨酸绝大多数用于合成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与

传统的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相比,羟氨苄青霉素保持了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的效果又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菌效果好的优点,羟氨苄青霉素稳定性好,不易被胃酸破坏,副作用很小,口服方便效果好,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药品,国内外近几年需求增长很快,从而带动了与原料生产相配套的侧链化合物—D—对羟基苯甘氨酸市场的迅速发展。 该厂和++++++大学国家生化中心合作,采用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宁科鉴字[2000]第(016号)的科研成果,即“一菌两酶一步法”新工艺开发成功D—对羟基苯甘氨酸,该工艺与当前国际上先行的“一酶一酸法”(又称“酶+化学水解法”)相比,具有流程短、投资省、成本低、三废少等优点,技术创新内容主要有: 1、基因启动的诱导剂,自主研究选定并以清洁生产方法合成了本菌种的诱导剂,解决了市场上无法采购的难题; 2、复合型絮凝剂收集菌体:采用复合型絮凝剂收集发酵液菌体,做到细胞不破裂、酶活不降低。 3、产品提纯工艺先进:采用先进工艺每次去杂处理,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进口同类产品质量指标和本企业标准(Q/320000NJT01-2000)。 1.2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 编制依据 a.++++经济贸易委员会经贸投资+++++号文件关于下达2001年第一批 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的通知。 b.++++++制药厂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 c. ++++++制药厂与++++生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定的技术转让合同 书。 1.2.2 编制原则 a.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分正、科学分析、论证充分、结论确切的原则; b.工程方案先进可靠、经济合理;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其在分离提纯上的应用

. . 生物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 —创新论坛—工业生物技术专家报告会 2008级生命学院3班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2008001243 宋汉臣

目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 1.1 MIP的制备过程 (3) 1.2制备MIP的方法 (3) 1.2.1预组装法——共价键作用 (4) 1.2.2自组装法——非共价作用 (4) 1.2.3 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联合法 (5) 2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上的应用 (5) 2.1 MIP作为固定相的分离技术 (6) 2.1.1MIP作为固定相分离天然产物 (6) 2.1.2MIP作为固定相检测食品中药物的残留 (7) 2.2分子印迹膜(MIM)分离技术 (7) 3问题与展望 (8) 4 参考文献 (9)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1](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围广等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有望在三聚氰胺的快速痕量检测上发挥作用。 关键字:分子印迹生物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最初出现源于 20世纪 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Pauling[3]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93年Mosbach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围广等特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天然药物、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应用。目前,全世界[3]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的 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结合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对于研究酶的结构、认识受体-抗体作用机理及在分析化学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分子印迹聚合制备条件和制备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分子印迹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印迹分子;综述 40年代,Pauling。试图用锁匙理论解释免疫体系。虽然他的理论经后人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他的这种错误的理论中仍有两点是正确的:(1)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有相应的结合位点;(2)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在空间上相互匹配。正是基于这两点假设,化学家们发展了一项有效的分析技术称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 MIP),在国内也有人把它称为“分子烙印”。1949年,Dickey首先提出了“分子印迹”这一概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由Wulff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人工合成的有机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渐人们所认识,并于近10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MIPs具有三个特性: (ⅰ)预定性,可根据不同目的制备相应的MIPs; (ⅱ)识别性,MIPs是依据模板定做的,它具有与模板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相符的孔穴,所以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ⅲ)实用性,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等相媲美,具有抗恶劣环境、稳定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二十多年来,在固相萃取、膜分离技术、异构体的分离等方面获得广泛研究,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MIPs的识别机理、制备技术条件及应用方面新进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它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首先以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

(完整word版)分子印迹技术-1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又称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属超分子化学范畴,是源于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是指制备对某一特定的目标分子(模板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它可以被形象地描绘为制造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的技术。 分子识别在生物进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现象的重要化学概念,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选择性是分子识别的重要特征。人们利用一些天然花合屋如环糊精,或合成化合物如冠醚,杯芳烃和金刚烷等模拟生物体系进行分子识别研究,取得了一些可惜的进展,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分子印迹技术的雏形。 分子印迹技术的出现直接来源于免疫学的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Breinl,Haurowitz和Mudd就相继提出了一种当抗体侵入时生物体产生抗体的理论。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由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对上述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了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蛋白质或多肽链以抗原为模板进行分子自组装和折叠形成抗体。虽然Pauling的理论被后来的“克隆选择理论”所推翻,但是在他的理论中仍有两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为分子印迹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激发了人们以抗原或待测物为模板合成抗体模拟物的设想;(1)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在空间上相互匹配。 1949年,Dickey首先提出了“专一性吸附”这一概念,实际上可以视为“分子印迹”的萌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1972年由德国Heinrich Heine大学的Wulff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人工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1993年瑞典Lund大学的Mosbach等在《Nature》上发表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的研究报道后,分子印迹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迄今,在分子印迹技术的作用机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以及分子印迹技术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更是令人瞩目。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包括分离纯花,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其在分离提纯上的应用

. . . . 生物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 —创新论坛—工业生物技术专家报告会 2008级生命学院3班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2008001243 宋汉臣

目录 1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 1.1 MIP的制备过程 (3) 1.2制备MIP的方法 (3) 1.2.1预组装法——共价键作用 (4) 1.2.2自组装法——非共价作用 (4) 1.2.3 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联合法 (5) 2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上的应用 (5) 2.1 MIP作为固定相的分离技术 (6) 2.1.1MIP作为固定相分离天然产物 (6) 2.1.2MIP作为固定相检测食品中药物的残留 (7) 2.2分子印迹膜(MIM)分离技术 (7) 3问题与展望 (8) 4 参考文献 (9)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1](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有望在三聚氰胺的快速痕量检测上发挥作用。 关键字:分子印迹生物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最初出现源于 20世纪 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Pauling[3]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93年Mosbach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天然药物、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应用。目前,全世界[3]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内的 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对羟基苯甲醛

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一些性质及应用,并讲述其应用发展。叙述了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方法与技术,并对方法的优缺点作了简要对比。其合成方法较多,以苯酚、对氨基苯甲醛、对硝基甲苯和对甲酚为原料均可合成对羟基苯甲醛。本文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了探讨,当反应时间为6h,碱用量140g,反应压力19.6~24.5Pa为最佳。 [关键词]对羟基苯甲醛;应用;发展;合成; Synthesis of p-hydroxybenzaldehyde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properties of hydroxyl benzene formaldehyde and its application, and describes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Narrated on 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are compared briefly. The synthesis method is more, phenol, amino benzaldehyde, p-nitrotoluene and p-cresol as raw material can be the synthesis of p-hydroxybenzaldehyde. In this paper, the synthesis method is discussed, when the reaction time was 6h,140g alkali dosage, reaction pressure is 19.6 ~24.5Pa is the best. Key words:P-hydroxybenzaldehyd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ynthesis 一、绪论 1.1 对羟基苯甲醛的主要性质 对羟基苯甲醛又称对甲醛苯酚,4一羟基苯甲醛(简称PHBA),分子式CH6O2,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芳香味。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醇和醚。熔点116℃,密度:1.129。在常压下升华而不分解。半数致死量(小鼠,腹腔)500mg/kg。有刺激性。水蒸气中不挥发。与氯化铁作用生成淡紫色;与钠汞齐作用生成4,4′-二羟基苯偶姻;与锌和盐酸作用生成对甲苯酚。它以苷的形式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经水解,从水中得针状体;或由苯酚与氯仿及吡啶反应获得。其合成方法较多,以苯酚、对氨基苯甲醛、对硝基甲苯和对甲酚为原料均可合成对羟基苯甲醛。以其为原料可以合成香兰素、丁香醛、茴香醇、茴香醛和覆盆子酮等香料。在医药工业中用于合成羟氨苄胺嘧啶、三甲氧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醇葡萄糖、对羟基甘氨酸、祛痰药杜鹃素、人造天麻、艾司洛尔等。还用于杀菌剂、照像乳化剂、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08生微(1)班雷丽文 080548011) 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影响到社会多方面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该技术在环境领域、农药残留检测应用、食品安全检测、药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基本原理,研究进展 1 前言 分子印迹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技术,属于泛分子化学研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锁匙”的人工“锁”技术[1]。分子印迹技术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最初出现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1]。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其通用性和惊人的立体专一识别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抗体或受体模拟、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酶模拟和催化合成等诸多领域,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将它与交联剂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除去模板分子,便得到“印迹”下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11]。 目前,根据印迹分子与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聚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 共价法(预组织法,preorganization),主要由Wulff 及其同事创立。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先通过共价键与单体结合,然后交联聚合,聚合后再通过化学途径将共价键断裂而去除印迹分子[1]。使用的共价结合作用的物质包括硼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和螯合物等[1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硼酸酯,其优点是能够生成相当稳定的三角形的硼酸酯,而在碱性水溶液中或在有氮(NH3、哌啶) 存在下则生成四角形的硼酸酯[1]。采用席夫碱的共价键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共价键作用力较强,在印迹分子自组装或识别过程中结合和解离速度较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不适于快速识别,而且识别水平与生物识别相差甚远[13]。因此,共价法发展较为缓慢。

有关氨基酸的国家标准材料

有关氨基酸的国家标准最全资料 一、产品标准: 1、GB/T 8967-2007 发布:2007.02.02 实施:2007.12.01 现行 Monosodium L-glutamate 谷氨酸钠(味精) 2、GB 10794-2009 发布:2009.01.19 实施:2009.08.01 现行 Food additive - L-lysine monohydrochloride 食品添加剂L-赖氨酸盐酸盐 3、NY 39-1987 现行 饲料级L-赖氨酸盐酸盐 4、GB/T 17810-2009 发布:2009.05.26 实施:2009.10.01 现行 Feed grade DL-methionine 饲料级DL-蛋氨酸 5、GB/T 19371.1-2003 发布:2003.11.10 实施:2004.05.01 现行 Feed additive-Liquid methionine hydroxy analogue 饲料添加剂液态蛋氨酸羟基类似物 6、GB/T 20802-2006 发布:2006.12.20 实施:2007.03.01 现行 Feed additive-Cupric methionine 饲料添加剂蛋氨酸铜 7、GB/T 21034-2007 发布:2007.06.21 实施:2007.09.01 现行 Feed additive-Methionine hydroxy calcium 饲料添加剂羟基蛋氨酸钙 8、GB/T 21694-2008 发布:2008.04.09 实施:2008.07.01 现行 Feed additive - Zinc methionine 饲料添加剂 蛋氨酸锌 9、GB/T 21979-2008 发布:2008.06.17 实施:2008.10.01 现行 Feed grade - L-Threonine 饲料级L-苏氨酸 10、GB/T 21996-2008 发布:2008.06.17 实施:2008.10.01 现行 Feed additive - Ferric glycine complex 饲料添加剂甘氨酸铁络合物 11、GB 22367-2008 发布:2008.09.10 实施:2009.03.01 现行 Food additive—N-L-α-Aspartyl-L-phenylalanine-L-methyl ester (Aspartame) 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 12、GB/T 22489-2008 发布:2008.11.04 实施:2009.02.01 现行 Feedadditive—Manganese methionine 饲料添加剂蛋氨酸锰 13、GB 25542-2010 发布:2010.12.21 实施:2011.02.21 现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氨酸(氨基乙酸) -------------------------------------------------------------------------------- 简评:甘氨酸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做调味剂、甜味剂、防腐剂、稳定剂等,该标准适用于由一氯乙酸氨化工艺制得的工业氨基乙酸经纯化水溶解、活性炭脱色等工艺重结晶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甘氨酸(氨基乙酸)。 14、GB 25543-2010 发布:2010.12.21 实施:2011.02.21 现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L-丙氨酸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专一性的认识,利用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来分离、筛选、纯化化合物的一种仿生技术。因为制备的材料有着极高的选择性及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很快在固相萃取、人工酶学、手性拆分、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现主要对MIT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 1.1 基本原理 MIT是选用能与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溶剂中形成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的引发下与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光或热的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印迹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的空穴。这种空穴与印迹分子结构完全一样,可对印迹分子或与之结构相似的分子实现特异性的识别。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分为3步:第一步是印迹,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按比例混合,使其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第二步是聚合,加交联剂,使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第三步是去除印迹分子,反复洗脱水解,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根据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MIP可分为以下3类。 1.2.1 共价键法 也称预先组织法。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加入交联剂共聚后,印迹分子通过化学方法从聚合物上断开,再用极性溶剂将印迹分子洗脱下来,使其形成具有高密度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其主要的反应类型有形成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等。共价键法的优点是空间位置固定,选择性高,峰展宽和脱尾少,常用于诸如糖类、氨基酸类、芳基酮类等多种化合物的特定性识别。由于共价键比较稳定,因而会生成较多的键合位点,印迹效率要高于非共价键印迹法。其缺点是功能单体选择有限,使模板限制较大且难以除去。因此,在选择模板时共价键键能必须适当,否则会使在识别过程中结合与解离速度偏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 1.2.2 非共价键法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生产工艺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生产工艺 摘要 药品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保证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医药行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发展自己的民族制药业。我所在的顶岗实习单位是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阿莫西林等药物,阿莫西林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可使细菌迅速成为球状体而溶解、破裂。我国阿莫西林类药物都将保持一个较快的速长态势。而发酵生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生产生产菌种,发酵工艺和后提炼工艺三个因素。我所在的车间的D酸车间,我们车间负责生产联邦的又一新产品—阿莫西林的中间体D—对羟基苯甘氨酸。车间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我就对它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菌种,发酵工艺,后提炼,微生物发酵 目录 第一章:微生物发酵概述 1.1:发酵培养基 1.2:灭菌 1.3:种子扩大培养 1.4微生物的生长 1.5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1.6:微生物发酵控制 第二章;发酵产物的提取 2.1:转化 2.2:过滤

2.2.1:膜过滤 2.2.2:活性炭过滤 2.3:结晶 2.4:离心 2.5干燥 第一章微生物发酵概述 D-对羟基苯甘氨酸酸的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也是好气性纯种发酵,在培养基配制及灭菌,种子扩大培养,空气除菌,发酵过程的检测及控制等环节十分关键, D—对羟基苯甘氨酸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是合成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 菌素的中间体,用于制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头孢羟 氨苄。我所在的车间采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为比较先 进的生产工艺,产品是否合格与每个工段及环节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管 理上采用新老思想的结合,对车间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因素。 1、发酵培养基 在发酵工程中,拥有良好生产菌种是前提。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微生物依靠 自身代谢调节系统,趋向于快速生长和繁殖,而发酵则需要微生物积累大量的代 谢产物。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应该包括所有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 这些营养物质可分为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五大类。 选取培养基的原则是:能满足生产菌生长,代谢的需要。目的代谢产物要高。 产物的率最高。产生菌生长及代谢迅速。减少代谢副产物的生成。价廉并且具有 稳定的质量。来源广泛且供应充足。有利于发酵过程的溶氧与搅拌。有利于产物 的提取和纯化。废物的综合利用性强且处理容易。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根据生产菌株的营养特性配制培养基。2.营养成 分的配比恰当。3.渗透压。4.PH。还有注意各营养成分的加入次序以及操作步骤 尤其是一些微量营养物质,如生物素,维生素等,更要注意避免沉淀生成或破坏 而造成损失。

分子印迹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

分子印迹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9-12-27T15:13:36.1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李荣康吴一鸣王小双[导读]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叫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这类聚合物具备优秀的可识别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广泛应用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催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在此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并且基于文献基础对未来 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叫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这类聚合物具备优秀的可识别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广泛应用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催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在此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并且基于文献基础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聚合物;研究与发展 引言 分子从多种多样的物质中识别和结合特定分子的能力是受人们关注的生物学特征之一。这种能力赋予了人体信号调节、催化、免疫和物质运输等各种生理机能。随着技术的成熟,关于酶、抗体等是如在体内进行特定识别的问题,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试图研究并且合成能模仿其功能的材料,通过化学合成具有特征结构域的生物功能材料来复制和呈现生物体特异识别功能,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其作用机制,分子印迹聚合物便是其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仿生功能材料,在生物传感器、生物调节器、合成酶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客观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or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界中“抗原-抗体”分子识别作用的仿生分子识别技术[1~3]。该技术利用化学交联反应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生成稳定的聚合物,除去模板分子后生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保留有与原模板分子大小形状完全匹配的结合位点和立体空穴[4],这样的结构就像锁与钥匙,能够对模板分子表现出特异的选择性和识别性。 1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按照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官能团之间不同的作用形式,可将MIT最基本的技术方法分为:共价法、非共价法以及半共价法三类[5]。 共价法也可称之为预组织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之间共价键相互作用结合的方式,首先加入交联剂,当形成聚合物之后,再将共价键断裂出去目标分子。此类聚合物的制备以及分子识别过程的关键因素是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之间的可逆共价键的相互转化。因为共价法制备印迹聚合物的方法过于复杂导致难以成功,如今并没有广泛的应用[6]。 非共价法又名自组织法。此方法的原理为:首先,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之间依靠较弱的非共价键、氢键、疏水作用、静电等作用进行自组织,形成带有多重作用位点的分子复合物,之后经过交联剂处理,除去目标分子,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7]。此方法相对简便,在实际应用比较广泛。 半共价法是介于共价法与非共价法中间的一种方法,它结合了共价法和非共价法的特点。简单的说即在制备印迹聚合物时功能单体和目标分子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在洗脱目标分子之后,其所形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则是以非共价作用来识别目标分子[8]。 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2.1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从食品基质中提取有害物质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展快速、高效针对有害物质残留的检测技术成为当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其对应分子的高分子材料吸附剂,具有预定性、较强识别性和较高稳定性的优点[9],MIPs以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目前主要包括对食品中药物残留、非法添加物、环境污染物等的分离和纯化检验。 MIPs的主要制备方法有沉淀聚合,本体聚合,原位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及表面印迹聚合。主要采用固相萃取(SPE)的方法进行检测[10]。固相萃取技术即根据样品在溶剂及吸附剂间的不同分配,利用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基质及干扰化合物分离,再用洗脱液洗脱,以分离、富集或者纯化目标化合物。通过沉淀聚合制备用于从废水中提取6种酚类化合物的 MIPs 吸附剂,得到的多模板 MIPs(平均粒径4μm) 用于填充柱SPE,对其他结构类似物化合物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固相萃取技术由于具有使用较少有机溶剂,可批量处理样品,耐极端环境、高选择性、制备简单、有机溶剂及水溶液中均可使用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残检测、食品分析中。将分子印迹技术和固相萃取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二者的优势。总体而言,预计今后将开发大量材料均匀性好和孔隙率(总表面积、孔隙宽度和体积)高的新型复合MIPs 吸附剂,并且着力提高 MIPs 的可重复使用性和批次重现性,增强其可扩展性和适应性,便于供大规模生产和实验室使用[11]。 结语 本文对分子印迹的制备,应用现状做出了论述,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制备将会越来越简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也更加完善。新型聚合方法的研究也可大大提高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理化性质。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普及,也为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分子印迹技术有望成为多组分分离及衡量组分富集的常规方法,并应用更多标准物质的定值工作。更多的应用于我们的食品安全,医疗疗健康等生活领域。 参考文献 [1]Byuns HS,YounbYN,Yunc YH.Sep Purif Technol,2014,74(1):144~153. [2]Cameron A,Hakan SA,Lars IA.JMol Recongni,2006,19(2):106~180. [3]Porkodi K,Carla M,Ana F.JChemTechnol Biotechnol,2015,90( 9):1552~1564. [4]韦寿莲,刘玲,黎京华.分析化学,2015,43(1):105~109

公司5000吨年左旋苯甘氨酸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厂址选择及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厂址选择可行性分析 厂址的选择十分重要,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课题,涉及到当地总体规划、供热规划、供热范围、用地、主导风向、水源地保护、地质构造、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给排水、工程排污性质及经济性要求等内容。由于该项目无备选厂址,本章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来分析厂址选择的合理性。 17.1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17.1.1 产业政策符合性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第一类十一条第七款“关键医药中间体开发与生产”之规定,拟建项目属于鼓励类项目,项目生产过程未使用淘汰类工艺及设备,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根据《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鲁政发〔2010〕29号)——关于促进新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省将大力支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积极推进产品系列化,大力发展配套的中间体生产,延伸产品产业链。重点发展产品主要有头孢系列药品、阿莫西林等药品,左旋苯甘氨酸是生产头孢系列药品、阿莫西林的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符合省发展政策。 17.1.2与省局131号文的符合性 通过第2章对《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鲁环发[2007]131号文)的符合性分析,本项目满足建设项目审批的原则,项目的建设不属于企业限批,不属于局部禁批或限批,亦不属于区域限批。 17.1.3 与省政府鲁政办发[2008]68号文的符合性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鲁发[2008]17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人民政府 1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林凯城1李永莲2 (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广东揭阳 52200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广州510300) 摘 要:分子印迹技术是构建高分子聚合物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成熟。所构建的纳米孔穴与印迹分子在空间形 状、大小以及作用点上相匹配,所以能被印迹分子高效地选择性识别出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等 的印迹。文中阐明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主要制备方法,并展望了光子晶体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Q5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896(2012)12-0026-05 分子印迹技术最先应用于20世纪40年代Paulin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1],为后来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72年,Wulff在分子印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记聚合物(MIPs )[2]。 1993年Mosbach开展的有关茶碱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也取得巨大成就,并在《Nature》上发表了相关的论文。从此,分子印迹聚合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其具有高度专一性和普适性,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如模拟酶、药物分析、催化剂、色谱分析与色谱分离、仿生传感器等方面,受到世界关注并迅速发展。 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在合成之前将印迹分子加入到功能单体之中,两者之间发生化学作用,与此同时,加入交联剂及引发剂,通过一系列的聚合反应形成一个固态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化合物是高度交联的,接着将印迹分子从高分子中移除,这个可以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移除,经过这个步骤之后,大量的空腔结构就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内部形成并存在了,通过这些空腔结构内各官能团的位置以及它们各自的形状,空腔结构可以与印迹高分子进行互补,并且还能发生具有特殊性能的作用。分子印迹技术各方面的研究也正是利 用这一原理开展工作的。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之间存在的化学作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共价键,另外一个是非共价键,其中又以非共价键作用方式的应用较多,它包括离子键作用、疏水作用、氢键作用等。 图1典型的分子印迹步骤[3] 当前,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的聚合物,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惊人的立体专一识别性,全世界进行MIPs的研究与开发的国家至少有10多个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等,另外还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其总数也不少于100个。但是, 由于目前所利用的制备聚合物的分子印 收稿日期:2012-09-04作者简介:林凯城(1983-),男,广东揭阳人,助教,研究方向:化学传感材料。 第5卷第6期2012年12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QingyuanPolytechnicVol.5,No.6Dec.2012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