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探析

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探析
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探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信贷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成为产生信贷配给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将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从企业的项目选择及贷款偿还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对商业信贷中的道德风险进行探析,以解释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谈一点粗浅的防范建议。一、从项目选择角度看信贷配给首先对项目选择风险进行分析。假定一个企业决策者有优、劣两个项目可供选择,优项目可以按概率PG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G;劣项目可以按概率PB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B,那么优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GG,劣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BB。项目的好坏取决于预期收益水平,而并非取决于项目的单位投资产出。一个预期收益高的项目即使其单位投资产出低也是一个优项目,而一个预期收益低的项目即使其在低概率成功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出也只能是一个劣项目。由于银行是从项目投资者处获得固定收益,因此,从银行的角度考虑,它当然希望所有的投资者都选择优项目。但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而言,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并不完全遵从银行的意愿。在银行不监管企业使用贷款R的前提下,企业只有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自觉地选择优项目,即PG(G-R)>PB(B-R)(1)对式(1)进行变换可得:R<RC=(PGG-PBB)/(PG-PB),其中RC是企业选择优项目和劣项目的贷款临界债务量,它意味着银行为了避免企业选择劣项目而把贷款的数量控制在RC以内。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计算RC谈何容易,银行不可能了解所有企业的所有可选项目的预期收益水平,也不可能了解所有项目成功的概率,所以银行往往预先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E=P′N′。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优项目,故在开始阶段,银行预期收益E随R的增加而增加;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劣项目,而劣项目成功的概率PB极小,所以银行会选择一个适当的信贷量RS,它是一个与预先设定的预期收益E相对应的信贷量RY很接近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RS=RY+ε,ε是一个很小的正数,以保证RS不能大于RC。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控制对借款者的满足度(即信贷配给)来控制借款者的道德风险。二、从企业贷款偿还选择角度看信贷配给假设企业从银行得到利率为r、数量为R的贷款,企业的投资收入为贷款数量R的函数f(R)。那么,企业在单位时间的静态利润可用下式表示:л=f(R)-(1+r)R≥0(2)如果企业的投资收入f(R)<(1+r)R,企业将无力偿还贷款,此种情况并非贷款还款的道德风险,引发这种风险的原因可能是企业选择了劣项目。如果企业的投资收入、支付本金和利息与不偿还成本有如下关系:f(R)>(1+r)R>Cno,即R>Cno/(1+r)(3),其中,Cno是不偿还成本,则企业会选择不偿还策略。上述方程反映了企业是否偿还贷款的经济决策过程。方程(2)表明企业偿还贷款的条件是企业要有正的现金收入,投资收入要大于本息之和。因此,对银行而言,选择贷款项目的首要条件是利润为正。方程(3)表明银行要消除企业选择不偿还策略的风险,应使信贷总量少于Cno/(1+r),也就是使信贷总量少于企业不偿还成本的贴现值。因此,分析和观察企业的不偿还成本就成为银行决定信贷配给额度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企业可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最大数量。 [!--empirenews.page--]对于银行而言,面临不偿还风险的情形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品的市场机制,抵押品的专用性强(多数企业以厂房、设备作抵押),最严重的是有的银行在信贷时没有索取抵押品,导致在企业不偿还信贷时无法对企业进行惩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借款实际上有些类似于主权债务。如果银行决定将贷款不能收回的信息私有化,企业所面临的机会成本将更小,企业的损失也会低于主权债务赖账所带来的损失。主权债务赖账将使债务人失去继续融资的机会,但是,如果债权人与其他债权人不存在有效的信息共享,企业实际上还存在其他融资机会。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不利情况,银行通常要求申请信贷的企业提供抵押品。抵押品的作用在于它提高了企业选择不偿还策略的机会成本。企业选择不偿还策略的成本(Cno)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失去抵押品价值;二是失去再融资机会的可能性;三是受债权人的惩罚。用数学公式表示为:Cno=aA+PL+F。其中:A—抵押品的折旧价

值;a—抵押品拍卖时的折旧系数;P—无法再次融资贷款的可能性;L—企业预期的未来信贷融资额;F—银行对企业采取惩罚行为时发生的成本支出,这部分支出通常包括进行法律诉讼时的支出以及败诉后被迫偿付的数额。在不偿还成本中,A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前可以选择或谈判的内容。如果这部分资产的价值大于银行信贷本身(1+r)R,而且进行拍卖使得折旧系数较大,则银行面临不偿还的风险较小。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PL项的数值越大则企业的不偿还成本越高。PL项中的因素P和L对银行和企业而言,如果金融机构存在信息共享,则P值将会很高,这样,对于一个较高的L值,企业的不偿还成本将较高。但是,如果银行间不存在信息共享,如果面临贷款损失的银行试图将损失转嫁给其他的银行,则P值将会很低。在这种情况下,P对整个银行业是一个外生变量,对单个银行则可能是内生变量。L对企业来讲似乎是一个外生变量,但实际上L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再次的信贷额仍然需要新的抵押品,因此,这一变量对企业而言并非外生变量。不偿还成本中的第三项因素F对企业和银行均是内生变量,它取决于法律体系的效率和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在分析企业不偿还成本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银行在面临企业选择不偿还策略时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两种:第一种是进行信贷配给,即按照Cno既定的数额控制信贷总量,即控制方程(3)中的数额;第二种是银行试图影响Cno的成本。所以,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较大,从而导致信贷配给的产生。

三、建议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企业的项目选择与贷款偿还选择等道德风险导致了信贷配给现象的产生。如果能够消除道德风险,那么信贷市场就能够达到瓦尔拉斯均衡(即市场体系中的所有市场通过价格运动而使供求达到均衡,在均衡状态下,经济行为人都唯一地根据价格信号做出自己的行为决策,它撇开从非均衡到均衡的时间调整过程并假定这种过程是瞬间完成的),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境界(即生产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如果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或财富分配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情况下,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更好)。防范信贷市场上道德风险的措施有:[!--empirenews.page--]1.加强企业资信评级和贷款的评估,尽量减少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要强化信用观念,不仅要把个人信用看成一笔无形资产,而且要尽力维护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对逃避债务的企业,企业之间要联合制裁,停止对其提供商业信用。政府要加强企业对会计报表的约束力,整治信用环境,重视发挥行政手段,把信用评估列入企业的业绩考核。2.银行应严格执行信贷管理条例,确保企业提供的抵押品对企业偿还贷款的约束作用。对逃避债务的企业,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依法清收欠债。3.完善信贷管理、惩罚与激励制度。目前,银行面临着存款额增长和贷款发放不出去的双重压力,因此银行要开拓创新,捕捉新的增长点,增加贷款的有效投入,这都需要信贷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动力,强调激励比较符合现实需要。当然,对违背信贷操作程序的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责任追究。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数学模型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对银行不良贷款的预测 摘要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增加,不良贷款率攀升的背景而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为商业银行预测不良贷款额变化趋势,并找出控制不良贷款的方法。基于建设银行现状,对问题展开分析并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相关的数据,对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显著因素进行归纳。同时采用多元线性规划和多项式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就不良贷款余额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展开分析。 对于第一问,对“总资产”、“资本充足率”、“货代比”、“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利息收入”等六个影响因素及不良贷款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模型。先用通过SPSS软件分析其相关程度并排除无关变量,再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求得不良贷款额的回归方程,结合“贷款总额”从而对银行未来对不良贷款进行预测。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如图4.1所示: 图1 不良贷款率与各因素的关系 对于第二问,对“业绩增速”、“净息差”与“不良贷款”,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多项式回归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先用通过SPSS软件分析其相关程度,并通过MATLAB软件绘制散点图。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并进行多元多项式回归,并把多元多项式回归转化为多元线性回归,求得不良贷款额率的增长的回归方程,得到了“业绩增速”、“净息差”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 对于第三问,基于上面两个模型,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以及微分的思想方法,以“直”代“曲”,化繁为简,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进行预测,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字:商业银行预测不良贷款回归分析相关系数残差分析定量分析

一问题重述 1.1 背景知识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进行贷款。目前较为突出的的问题是虽然我国银行贷款额平稳增长,但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比例较高的呆、坏帐和逾期贷款等不良贷款问题,使不良贷款率过高,给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1.2 现状分析 截至2014年4月29日晚间,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一季报出齐。虽然四家银行的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不尽相同,但是却暴露出了同一个问题——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增加,不良贷款率几乎都在攀升。这也是几乎所有上市银行面临的窘境。在资产质量方面,从一季报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推进,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等各种因素对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构成影响。虽然信贷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在进一步增加。而不良贷款率仅农行与去年年末持平,其余三家均进一步上升。 1.3 需解决的问题 1.利用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建立银行不良贷款的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的误差和可信度。 2.银行的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与不良贷款的增长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试进行实证分析。 3.不良贷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试通过相关的数据作定量分析,帮银行找出控制不良贷款的途径和办法。 二模型假设 1.假设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趋于稳定,研究数据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不发生偶 然的变化; 2.网络等渠道收集的各类信息真实可靠贴近实际,能反映不良贷款的数据; 3.调查数据年间货币汇率和银行的利率没有重大的变化; 4.假设银行对不良贷款预测的弹性需求趋于线性; 5.本论文不考虑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三十招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十三招 本文“不良贷款”是指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如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不良贷款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不良贷款的防控与清收一直是金融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途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贷款前期的风险防控工作;二是贷款以后的管理清收工作。本文着重探讨贷款形成不良后的清收工作。不良贷款清收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分析借款人各种影响因素,从中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方法加以解决。为了拓宽思路,本文提出一些清收不良贷款的招法,供实践中参考: 一、主动出击法 主动出击法是指责任信贷员主动深入到借款人经营场所了解情况,催收贷款的方法。信贷员应经常深入到自己管辖的客户中研究实际问题。将客户群体分类排队,在“好、中、差”的类别中突出重点开展工作,本着先易后难,先好后差,先小额后大额,先近程后远程,先重点后一般的工作思路,寻找切入点。坚定信心,反复多次的开展工作,并在所到之处一定要签发催收通知书和办理相关合法手续,以达到管理贷款、提高质量、收回不良贷款的目的。

二、感情投入法 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客户,不要一概责备或训斥,不要使用强硬语言,激化矛盾,以“依法起诉”相威胁。而首先应以一份同情心,倾听对方诉说苦衷与艰辛,困难与挫折。站在借款方的观点,换位思考,分析问题,查找根源,寻找出路。使自己的观点与客户相融合,以获得其同情,被对方所接受,在工作交往中融入感情,建立友谊。在此基础上,引导对方适应自己的工作观点,即清收不良贷款的观点,入情入理的细说不良贷款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会使诚信遭到破坏,形象受到损坏,朋友之路越走越窄,经营困难越来越多。如能及时归还贷款,既能表现实力,又能申请再借,既是遵守合同,又是信守承诺,使信用度得到提高。信用度的提高,就是自己的无形资产。通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使之产生同情与理解,以达到自己工作之目的。 三、参与核算法 贷款管理人员与客户的工作关系,应当是合作的,友好的,知心的。应当经常深入到客户中去,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帮助客户客观分析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客户能欣然接受,进而参与到经营核算中去。通过真实的会计账目作出进一步研究,提出增收节支的具体措施,提高客户盈利水平,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并关心客户的措施落实情况,力争取得成效,促进不良贷款的收回。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周晗菲(1988-),女,湖北洪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金融专业,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周晗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 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然后对我国已有的上门追债、法律诉讼、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解决途径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国外的处置方法给予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11)0720180202 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加入WTO 后,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市场中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但这并不能自动地保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1 文献综述 1.1 形成的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有以下几种: (1)经济基础成因论;其认为经济运行风险广泛存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运行风险的反应。国内大多数大多学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是由国有企业风险转嫁而来。樊纲(2003)认为银行坏帐在一定意义上是准国债。 (2)预算软约束理论;郑江淮(2001)等人就国有企业软约束和银行风险积累,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与不良贷款之间有着相关关系,目前的改革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国有企业的软约束问题。 (3)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不良贷款产生不可避免。斯蒂格里兹和魏斯(Stigitiz &Weiss ,1981)的研究证明信贷市场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国内学者许国平和陆磊(2001),王克明(2002)等人则运用信息不对称的原理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沉淀。 (4)银行自身成因论;这种理论可以分为两种观点:委托代理论和银行自身行为论。尚教蔚(2002)分析了商业银行体制与风险的关系,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体制存在很大弊端,降低了效率,增加了经营风险。银行自身行为论从银行自身行为方面探讨了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聂庆平(2002)从内控角度分析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内部控制机制,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使不良贷款逐年积累。1.2 解决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际上关于不良资产处理问题起步较早的是美国。美 国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重组时采取了足额提取损失准备金、债权放弃转让出售、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方法,为其它国家的不良资产处理提供了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也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如日本的“过渡银行计划”、韩国成立的专门负责清理业务的“成业公司”等。 国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始于1994年,但当时并未引起银行的高度重视。直到1999年,国家成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银行剥离巨额不良资产,银行界才开始积极参考各种研究成果,从中寻求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何仕彬(1998)在他出版的《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一书中,按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的国家群体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国家处理不良资产方法 的异同。阙方平、夏洪涛(2002)提出了外部处置与内部处置相结合原则、存量处置与流量处置相结合原则、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原则等。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如图1所示,是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有76%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挤占了其他银行超过30%的不良贷款比重。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都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对我国银行业仍是十分严峻的威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图1 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 081—

45.信贷配给_均衡与非均衡理论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08-01-0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07JDB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刘艳华(1979-),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财政;王家传(1953-),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经济学院农村金融与财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财政。王家传为本文通讯作者。 信贷配给:均衡与非均衡理论研究述评 刘艳华1,王家传2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经济学院农村金融与财政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文章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 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总结,并进行了深入评述。 【关键词】信贷配给;均衡信贷配给理论;非均衡信贷配给理论;述评【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9)07-0173-04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信息和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 利率能使信贷市场出清。但信贷配给理论认为非价格机制对信贷市场的资金供求均衡有重要影响。国内众多学者对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张文路,2006;廖肇辉,2005;金俐,2004),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仅针对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忽视了非均衡信贷配给理论,综述较为片面。本文将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进行全面梳理和概括,并简要评述。 一、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一个简述 对于信贷配给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mith (1772)的《国 富论》,他在论述高利贷的最高数额时曾扼要地探讨过信贷配给。到了19世纪20年代,英国银行学派与通货学派讨论多种 金银块和货币问题时曾涉及过信贷配给问题。 1833年英格兰银行由于受贷款利率管制的限制,无法调节贴现利率,只能以限制贷款供给为手段,因而信贷配给被当时的人们关注。之后信 贷配给问题似乎一直被学术界遗忘,直到Keynes (1930)的《货币论》问世。Keynes 描述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现实经济中确实存在银行以非价格手段独立地(不依赖于贷款需求的变化)配给 信贷资金的现象。 至此,学者们对信贷配给现象开始关注,但他们并没有就信贷配给的实质深入地研究下去。 现代最早研究信贷配给理论的是Roosa (1951)等人。Roosa (1951)提出了信用可获性理论,强调信贷配给现象是由制度约束而导致的长期非均 衡现象。非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就此开始萌芽, 并一时盛行于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以Hodgman (1960)、Jaffee &M odigliani (1969)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开始探索信贷配给的成因,逐步为信贷配给理论确立了微观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信贷配给理论渐入成熟。Jaffee ,Russlle ,Keeton ,Stiglitz ,Weiss ,Williamson 等人发展了凯恩斯非市场出清假说,将不完全信息和合约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当中,形成了目前最流行的信贷配给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信贷配给理论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单纯针对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凤毛麟角,将信贷理论与其他经济理论相结合,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现象,成为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信贷配给理论综述 信贷配给理论被认为是“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 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主要分为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和非均衡信贷配给理论。 (一)均衡信贷配给理论 均衡信贷配给理论主要研究无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中的均衡信贷配给问题。该理论认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长期均衡现象存在。 1.关于均衡信贷配给的含义。经济学家们从不同侧面对信贷配给的定义进行了阐述。 Ellis (1951)认为信贷配给是贷款者运用信贷标准配给信贷 资金的过程。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萧条, 贷款者都必须规定信贷标准以规避信贷风险。那些能够并愿意支付所要求的利率但却因无法符合信贷标准而被拒绝的借款者被称为”未被满 足的边缘部分” ,以和那些因利率太高而不愿借款的借款者相区别(Keynes ,1930)。信贷配给在贷款总供给上的效应称为“信 贷可获性” ,用以区分利率限制对可贷资金供给的影响。Ellis 第一次清楚地界定了“信贷可获性”和“信贷配给”,并阐明了它们 的关系,将凯恩斯对信贷配给现象的描述和罗莎的信贷 “可获性学说”很好地连接起来。 Guttentag (1960)和Harris (1974)强调了信贷合同中非价格 条款对信贷市场松紧状况的影响。 他们将信贷配给定义为银行与客户间信贷合同中非价格条款的改变。Harris (1974)进一步强调,银行提高贷款的非价格条款标准会增加信贷配给程度,放松贷款的非价格条款标准会降低信贷配给程度。 Baltensperger (1976)对均衡信贷配给的定义简练而具体:即使当借款人愿意支付所有价格和非价格条款时,其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Baltensperger (1978)进一步认为,只有利率是信贷交易的价格,而“非利率价格”条款(如抵押物、自有资金等)属于信贷配给的标准的范畴。由于“非利率价格”条款同样可以表 现交换价值, Baltensperger (1978)对信贷配给定义的延伸有限。Keeton (1979)和Stiglitz &Weiss (1981)认为信贷配给有两个角度的含义:其一,将贷款利率作为信贷的相对价格,信贷需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法律问题课后测试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法律问题课后测试 单选题 1. 从论持久战来看,我国的不良贷款处于 A 战略防御阶段 B 战略相持阶段 C 战略反攻阶段 正确答案: A 2. 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担保人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 A 五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一 D 二分之一 正确答案: C 3. 以下关于在建工程抵押后的受偿顺序正确的是 A 购房者、银行、工程款、民间借贷 B 银行、购房者、工程款、民间借贷 C 购房者、工程款、银行、民间借贷 D 银行、购房者、民间借贷、工程款 正确答案: C 4. 机器设备在拍卖过程中,可以拍卖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四次 正确答案: B 5. 抵押物第一次流拍后,第二次拍卖的保留价一般会在第一次拍卖保留价的基础上下浮,一般下浮幅度不超过

A 0.1 B 0.2 C 0.15 D 0.3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6. 以下关于抵押权与租赁权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 租赁先于抵押的,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 B 抵押先于租赁的,不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 C 若订立租赁合同时抵押人已将抵押事实告知承租人,则承租人自己承担损失 D 若未告知,抵押人承担承租人的损失 正确答案: A B C D 7. 最高法院关于租赁权优先于抵押权的认定标准有 A 租赁合同真实 B 租赁合同的签订时间早于抵押合同签订时间 C 承租人已合法至今占有该房屋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8. 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担保人都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9. 工程款优先权不论产生的时间先后,均排在抵押权之前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0. 银行处理抵押物的时候,只能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

商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

个人不良贷款处理方案 为节约我行不良资产处置成本,推进不良资产的快速处置,实现处置效益与处置速度的有效统一。我部初拟了关于个人不良贷款快速处理的方案,供行领导审定。现将可选方案做如下解释: (一)打包公开转让 打包公开转让是将一定数量的债权、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然后将该资产包通过招标、拍卖、置换、债务重组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法。其优势在于可大量节约处置成本,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做到批量处置和销户,减少存量资产的加速贬值,提高资产处置整体效率和效益。 不良资产打包公开转让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拍卖、协议转让、招标、公开竞争性出售等。 (二)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具体可分为“股票化”和“债券化”两种形式。“股票化”就是将“债转股”以后的资产以股权证的形式票证化,以私募方式销售,然后资产管理公司将转制后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投资者可通过股市回收投资并可能得到回报。“债券化”是对不良贷款标的资产进行重组和包装,在进行担保、评级和信用增强之后,以债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不良资产的批量处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由建行实践案例的证明,可逐步在我国商行推行。 (三)结构性交易

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交易双方对资产价值的评价不必完全一致,卖方让渡部分资产所有权或收益权。作为对价,卖方在取得部分现金的同时可继续保有对资产的部分权益。结构化交易达成的同时,卖方可以实现资产出账,由买方负责对资产进行清收,并在一定区间内达到利益共享、风险与共。在这种交易方式下,一方面可通过市场方式解决不良资产的合理定价问题,促使交易达成;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实现资产回收的最大化,避免银行内部处置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关联交易等问题。 (四)成立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是商业银行以其持有的不良资产和其他合资方共同成立的公司,用以经营或处置自有或收购的债权资产、物权资产、股权及其他资产。项目公司主要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组建项目公司便于吸纳社会资源,使政府、民营资本和外资都能以合法渠道参与到不良资产的处置或经营中;优化评估、定价、决策流程;易于建立灵活的公司机制。即使当前存在一定的法律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用组建项目公司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是商行一种不错的选择。 (五)批量委托 批量委托是商业银行将多户不良资产组成—个资产包,采用协议或招标方式选定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并与之签订风险代理协议或委托处置协议,同时由社会中介机构代理银行进行资产包内不良资产的处置回收,银行根据实际处置回收现金的情况及回收续时进度完成情况对中介机构进行考核后按协议约定向其支付报酬的处置方式。

债务契约和信贷配给

第十一章 债务契约和信贷配给 在资本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贷款者是不了解对方私人信息的委托人。以典型的借贷关系——企业与银行而论,银行不知道对方投资生产项目的期望收益率究竟有多高,该项目收益的风险有多大,公司破产时残留资产的价值有多少,公司经理是否有欺骗或赖账行为,等等。一句话,银行不知道如期收回本息的把握有多大。 作为比较基准,第11.1节推导了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借贷契约。这个最优契约与现实中“标准”的契约形式存在差异,第11.2节在贷款者可以审计对方收益、但需要审计成本的假设下,证明此时的次优契约就是标准契约。第11.3节作了进一步的非对称信息假设:贷款者无法审计对方的收益。第11.3节以逆向选择解释现实中普遍的信贷配给现象,第11.4节则对同一现象给出了道德风险的解释。 11.1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债务契约 考虑一个单期模型。在期初某企业家有一项投资项目,该项目需要投资成本D ,到期末产生的不确定收益记为y 。假设企业家本身没有任何资本,需要完全靠借款进行投资,所有人的消费都发生在期末,他们的v ·N-M 效用函数都是严格单调递增的,而且他们都是风险厌恶的。 考虑这个企业家与某个人或团体(如银行)协商一份借贷合同。先假设信息是对称的,借贷双方都能观察到前者的投资项目在期末实现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签订契约时,他们会就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应一种贷款归还金额。这其实就是协议一个依赖 于最终项目收益y 的支付函数)(y P ——如果到时期y ~的实现值是y ,企业家向对方支付 )(y P ,他自己获)(y P y -。在有限责任条件下,有 y y P ≤≤)(0 (11.1) 记借款者的效用函数为)(?B u ,贷款者的效用函数为)(?L u ,满足 0>'B u ,0<''B u ,0>'L u ,0<''L u 任何一个帕累托有效契约都可以通过求解下面的最大值问题得到: ))]~(~ ([max ) (y P y u E B P -? s. t. (i) 0))]~(([L L U y P u E ≥ (11.2) (ii) L L U U ≥0 (iii) y y P ≤≤)(0 其中0L U 是贷款者的某一期望效用水平,根据0L U 的高低不同,求出的契约)(y P 也不一样,

某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某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某家大型银行有多家分行,近年来,该银行的贷款额平稳增长,但不良贷款额也有较大比例的提高。为弄清楚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我希望利用银行业务的有关数据建立模型做些定量分析,找出控制不良贷款的办法,有关数据见附表。 首先,我们对什么是不良贷款做一界定:不良贷款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贷款即会被视为不良贷。其次,贷款余额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业银行已发放的贷款总和。 然后,从银行业务和某些相关资料得知,不良贷款的数额大致和各项贷款余额、本年累计应收贷款、贷款项目个数和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有关。该银行共有25家分行。 首先,我先对这几个变量和因变量做一个散点图,以便初步确定回归模型的形式。通过做y、x1、x2、x3、x4的散点图知道,几个变量基本都是呈线性趋势增长,所以可以建立线性模型。注:y表示不良贷款,x1表示各项贷款余额(亿元),x2表示本年累计应收贷款(亿元),x3表示贷款项目个数,x4表示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首先做y关于所有变量的回归,所得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021640 0.782372 -1.305823 0.2064

X1 0.040039 0.010434 3.837495 0.0010 X2 0.148034 0.078794 1.878738 0.0749 X3 0.014529 0.083033 0.174983 0.8629 X4 -0.029193 0.015073 -1.936769 0.0670 R-squared 0.797604 Mean dependent var 3.728000 Adjusted R-squared 0.757125 S.D. dependent var 3.609307 S.E. of regression 1.778752 Akaike info criterion 4.166558 Sum squared resid 63.27919 Schwarz criterion 4.410333 Log likelihood -47.08197 F-statistic 19.70404 Durbin-Watson stat 2.625709 Prob(F-statistic) 0.000001 可见,x3、x2、x4的系数都不是显著的,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 R-squared达到0.797604,可认为回归模型整体是显著的。由于个别的系数不显著,没有通过检验,且变量x3的p值最大,可以首先将解释变量x3从模型中剔除,然后做y对其余三个变量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971605 0.711240 -1.366071 0.1864 X1 0.041039 0.008525 4.814000 0.0001 X2 0.148858 0.076817 1.937838 0.0662 X4 -0.028502 0.014206 -2.006264 0.0579 R-squared 0.797294 Mean dependent var 3.728000 Adjusted R-squared 0.768336 S.D. dependent var 3.609307 S.E. of regression 1.737213 Akaike info criterion 4.088088 Sum squared resid 63.37607 Schwarz criterion 4.283108 Log likelihood -47.10109 F-statistic 27.53279 Durbin-Watson stat 2.596015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上表可看出,x2、x4的系数依旧不显著,R-squared为0.797294,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再将x2从模型中剔除。再做一次回归。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阜阳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吕迪迪 院系:阜阳电大吕迪迪 专业:金融本科 年级:10春 学号1034001209495 日期:2012年6月15日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提纲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经济原因 (三)商业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一般机理 (四)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性原因(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法律原因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构思 (一)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阶段 (二)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施阶段 四、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一)我国在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二)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10春金本吕迪迪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史上银行经营失败的教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问题---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国际银行业,成为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问题同样存在,深入剖析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根源、探索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思路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国家供给制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在这一特定的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羁绊。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之大计。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对策 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有何影响?19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史上出现了多起银行经营失败的重大案例:英格兰的欧兰格银行和巴林兄弟银行、1930年11月美国最大银行美利坚合众国银行、1997年日本第10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银行。 分析世界银行的经营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众多,但是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导致银行经营危机的首要原因。因此,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规定,我国的资金市场对外资银行逐步放开,2006年外资银行在我国将取得国民待遇。今年国内外银行业已展开激烈竞争。但国有商业银行却被迫面临着双向选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严重偏高,尤其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最。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成为金融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现状,都是因为不良贷款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虽然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环境的原因,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问题。因此要消化不良资产,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只有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下面就对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经受着国内外各种经济浪潮的冲击。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法律问题课后测试教学文稿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法律问题课后测试 1. 从论持久战来看,我国的不良贷款处于 A 战略防御阶段 B C A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一 D A B 银行、购房者、工程款、民间借贷 C 购房者、工程款、银行、民间借贷 D A 一次 B 二次 C D A 0.1 B 0.2 C D 6. 以下关于抵押权与租赁权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 租赁先于抵押的,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 B 抵押先于租赁的,不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 C 若订立租赁合同时抵押人已将抵押事实告知承租人,则承租人自己承担损失 D 若未告知,抵押人承担承租人的损失

7. 最高法院关于租赁权优先于抵押权的认定标准有 A 租赁合同真实 B 租赁合同的签订时间早于抵押合同签订时间 C 承租人已合法至今占有该房屋 正确 错误 9. 工程款优先权不论产生的时间先后,均排在抵押权之前 正确 正确 错误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法律问题课后测试 A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一 D 2. 同一房屋先出租后抵押,租赁权与抵押权的关系 A 租赁权优于抵押权 B C D A B 银行、购房者、工程款、民间借贷 C 购房者、工程款、银行、民间借贷 D A 一次 B 二次 C D A 0.1 B 0.2 C D

A 司法遇阻 B 市场风险 C 银行内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D 债务人、担保人愿意逃废债 7. 以下关于抵押权与租赁权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 租赁先于抵押的,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 B 抵押先于租赁的,不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 C 若订立租赁合同时抵押人已将抵押事实告知承租人,则承租人自己承担损失 D 若未告知,抵押人承担承租人的损失 8. 最高法院关于租赁权优先于抵押权的认定标准有 A 租赁合同真实 B 租赁合同的签订时间早于抵押合同签订时间 C 承租人已合法至今占有该房屋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论信贷配给及其对我国金融运作机制的影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10 论信贷配给及其对我国金融运作机制的影响 王 征 摘要:信贷配给是商业银行时常采用的一种贷款手段,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于信贷配给所做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国目前的信贷配给是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同时起作用的“双重信贷配给”。信贷配给降低了 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解决我国目前信贷配给问题的出路在于更快地推进利率市场 化进程。 关键词:信贷配给;逆向选择;双重信贷配给;金融抑制 作者简介:王征,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250102) 中图分类号:F83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0)01-0036-04 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不是通过提高利率的途径来增加存款供给,同时抑制贷款的需求来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而是通过实行配给,来部分地满足借款人的信贷需求、或者只满足部分借款人的信贷需求的这样一种金融现象。信贷配给现象和对信贷配给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者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信贷配给所做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一、信贷配给研究的沿革以及新凯恩斯主义 对于信贷配给现象的理论解释 关于信贷配给的研究源头可上溯到“可得性主义”,凯恩斯在《通论》中发展了流动性偏好理论用来取代可贷资金理论,后来的IS-LM模型以及莫迪利亚尼所发展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利率惟一决定于货币存量的需求与供给,1950年代初,以罗莎(Rosa,1951)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对放款人和信贷的可得性来施加影响,从而提出了自由竞争市场行为下的信贷配给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前,信贷配给研究始终在完全信息的框架下进行,后来新凯恩斯经济学家则以信息不对称为假设前提对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解释:杰菲和拉塞尔(Jaffee&Russell,1976)、基通(K eeton,1979)及斯蒂格利兹和韦斯(Stiglitz&Weiss, 1981)等将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引入了信贷市场分析,其中斯蒂格利兹和韦斯的信贷配给理论影响最为广泛。 新凯恩斯经济学认为,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不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基础上,一部分借款人可以得到贷款,另一部分则遭到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另一种是借款人给定的借款额只得到部分的满足。因为关于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的信息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银行对借款项目的了解总是不如借款人,结果那些贷款风险最大的人往往是寻求贷款最积极、愿意支付更高利息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另外,在贷款发放或贷款合同签订之后,借款人可能会改变贷款的用途,从事与银行利益相悖的项目,或者对银行隐瞒贷款项目的真实收益,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信贷市场上存在超额资金需求时,贷款者会放弃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去结清市场,而采取信贷配给方式。 银行利率具有正向和逆向两种选择效应:正向 63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不良贷款的定义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具体见下表)。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表 二、当前背景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凸显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金融业风险正在集聚,预计今年银行业将持续面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2014年3月末,淮北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412万元,增长较快。

三、不良零售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环境 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以产业政策及环境为例,淮北市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税收收入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占比相对过高,随着近年来煤价持续走低,全市财政收入、煤炭税收收入及煤炭税收占比逐年下降(具体见下表),同时与煤炭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如煤矿机械设备销售收入亦大幅下降。在这样的产业环境影响下,我行的相关零售贷款客户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大大增加,具体表现为销售收入急剧下滑、应收账款金额及周期增加,资金链断裂等。 近年淮北市煤炭税收收入及占比一览表 (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1、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 2、绩效考核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 3、合规风险。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摘要 持续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2014年国内银行业面临不良贷款阶段性的上升压力,不良贷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中国的银行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就是因为不良贷款太多,影响了银行放贷能力。如果靠发行基础货币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对之掉以轻心,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还会诱发社会道德风险,如果加大处理不良贷款的力度又可能会引起企业连锁倒闭破产,增加财政风险和社会危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所以银行必须制定良好的方案。 本文通过分析不良贷款与总资产、总负债、流动性比率、拨备覆盖率的函数关系在自然现象中普遍存在相关关系,我们将用回归分析处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初步的作图分析,不良贷款受几个影响因素主次难以区分,这时采用一元回归分析预测法进行预测分析是难以奏效的,我们需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首先是不良因素与其有关影响因素之间线性关系的数学模型。我们利用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建立银行不良贷款的预测模型。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多元线性回归最优回归方程数学建模

一问题重述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进行贷款。目前较为突出的的问题是虽然我国银行贷款额平稳增长,但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比例较高的呆、坏帐和逾期贷款等不良贷款问题,使不良贷款率过高,给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截至2014年4月29日晚间,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一季报出齐。虽然四家银行的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不尽相同,但是却暴露出了同一个问题——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增加,不良贷款率几乎都在攀升。这也是几乎所有上市银行面临的窘境。 在资产质量方面,从一季报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推进,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等各种因素对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构成影响。虽然信贷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在进一步增加。而不良贷款率仅农行与去年年末持平,其余三家均进一步上升。 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05.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61亿元;农行不良贷款余额919.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10亿元;中行不良贷款余额803.2亿元,较2013年底增加70.49亿元;建行不良贷款余额908.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5.44亿元。其中,工行不良贷款率为0.97%,较去年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农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22%,与上年末持平;中行0.98%,略升0.02个百分点;建行不良贷款率1.02%,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建模问题: 1. 利用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建立银行不良贷款的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 的误差和可信度。 2. 银行的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与不良的增长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试进行实证分析。 3. 不良贷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试通过相关的数据作定量分析,帮银行找出控制 不良贷款的途径和办法。 二问题分析 对于问题一,首先根据图一用Excel作出散点图(见附表1、2、3、4),利用Matlab 计算出相关系数(见附表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得出不良贷款与总资产,总负债,流动性比,拨备覆盖率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公式分析分析模型的误差与可信度。 (1)对数据进行分析: 股份制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亿元)Y 总资产(亿 元)X1 总负债(亿 元)X2 流动性比例 X3(%) 拨备覆盖率 X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班级:姓名:学号: 不良贷款指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如借款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不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足额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则该资产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根据贷款不同的风险程度,我国将其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者被认为是不良贷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由之引起的金融动荡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脆弱的银行体系是爆发此次危机的根源。所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应该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近期,随着商业银行半年报的推出,今年首批上市的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均显示出较大幅度的上升。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双升” 由于存贷利差缩小,各大商业银行在2012年后即出现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恶化的倾向。华夏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兴业、浦发、平安三家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 2.不同类型和地区的银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分机构看,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大,新增较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小,新增较多;受政策影响各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数都较大。 分地区看,江浙沪地区是浦发银行贷款的主要投放地,也是其不良贷款的高发地,其他地区的贷款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分行业看,不良贷款通常高发于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资金链条较紧凑的领域。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不良率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1.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责权划分不明晰,金融监管乏力。 2.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二、如何处置不良贷款 (一)行政手段 1.注入公共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依靠财政注资来部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符合历史的事实。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在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在投资者同意的前提下,将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于清理不良贷款,有利于减轻银行的债务负担,提高经营效益,以便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努力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一是完善地方政策法规,改善信用环境以支持金融债权人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二是在培育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方面,需要吸引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投资主体和个人等进入市场,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以切实改善不良投资交易环境;三是在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介市场方面的作用;四是利用政府行政资源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其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在金融债权人处理债务人抵押的国有划拨土地问题上,在确定安置企业职工和清偿金融债务比例,在土地重新规划整合与利益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