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3蛋白与配体ConA结合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_赵亮

Band3蛋白与配体ConA结合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_赵亮
Band3蛋白与配体ConA结合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_赵亮

杂志,1998,18(7):402~404

2 林建华,等.股骨皮质缺损应用无骨水泥假体的理想长度.中华骨科杂志,1998,18(7):418~4223 戴克戎.骨溶解与人工关节后期松动.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3~4

4 石守义,等.股骨颈部解剖与人工股骨头置换.解剖与临床,1997,2(4):167~168

5 吴汝康,等.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第1版.科学出版社,1965.74~75

6 徐恩多,等.外科解剖学.第1版.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999~1000

7 李毅.股骨矩的解剖和力学研究.解剖学报,1991,22

(3):235~238

8 董中.骨科手术图谱.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88

9 王根本,等.临床解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37

(1999—03—03收稿)

APPLIED A N ATOMY OF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Li Ying ping et al Department of Anatomy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a reliable anatomical data for choosing ,in -stalling and orientating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in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 -ment .Methods :The femoral head ,femoral neck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greater trochanter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 were measured in 250(left 125,right 125)normal adult femur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were calcu -lated between the distance from the greater trochanter to the lateral epicondyle and the anterior length of femoral head -neck or the posterior length of femoral head -neck .R essults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femoral head was 4.39±0.31cm .The femoral head -neck length was 6.89±0.49cm on the posterior surface .The femoral head -n eck length was 6.18±0.43cm on the anterior surfa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greater trochanter and the lateral epicondyle was 34.40±1.79cm .C onclusion :The new self -d e -signed method is exact ,practical and simple in the sele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artifi -cial femoral head .

KEY WOR DS femur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Band3蛋白与配体ConA 结合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

承德医学院 

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赵 亮 王芳芳数学计算机教研室 施 岩

摘 要 目的:研究红细胞膜蛋白Band3与其配体Co n A 结合后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方法:测量经Co nA 作用后的红细胞在c=0轨道上的小变形指数(DId),红细胞变形恢复半衰减时间(t 0.5),以及红细胞膜蛋白强弱固定比(S /W )。结果:红细胞膜粘度及弹性均发生显著改变,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Band 3蛋白与配体Con A 结合后,从宏观上导致整个红细胞膜的弹性下降,膜粘度增大。

关键词 Ba nd3;Co nA;红细胞膜;剪切弹性;表面粘度;ESR

 承 德

医 学 院 学 报 

J O U RN A L O F CHEN GD E M EDICA L CO L L EGE

V o 1.16N o .41999

DOI:10.15921/https://www.360docs.net/doc/8018001830.html, k i .cyxb.1999.04.003

Con A又称伴刀豆蛋白,是一种外源性植物凝集素,红细胞跨膜蛋白Band3的糖基上有Con A的结合位点。Ba nd3是阴离子通道蛋白,转运Cl-和HCO-3等,同时它又是一极重要的结构性膜蛋白,它穿过膜时分子链折叠数次,多肽链多次模穿膜内外,在膜内侧它通过锚蛋白(Aakyring)结合在骨架蛋白Spect rin网络上,因而是红细胞膜骨架蛋白与脂双层的重要支撑点,对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Co nA与Ba nd3作用后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1]、取向能力下降[2]等。红细胞诸多流变学性质皆取决于红细胞膜的粘弹性,所以在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Co nA与Band3结合对红细胞膜粘弹性(即膜表面粘度和膜表面剪切弹性模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大白兔,Co nA,磷酸盐缓冲液PBS(p H=7. 4,渗透压=300M osm/kg),PV P(Polyv inlpy-ro lido ne,分子量30K D),低渗T ris-HCl缓冲液(0.01M,p H=7.9),标准白蛋白,马来酰亚胺(M SL),考马斯亮兰(0.05%),锥板粘度计,激光衍射仪,3W Z型渗透压计,ESP30型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测量红细胞在C=0轨道上的小变形指数(DId)

2.1.1 配制3%的PV P悬浮液:pH=7.4,渗透压为300M osm/kg,粘度为2cp。

2.1.2 红细胞准备:兔耳缘取血,肝素抗凝,离心(2000r pm,10min)后去血浆及白细胞等,然后用等渗PBS离心清洗3次得纯净的红细胞。

2.1.3 用Co nA处理红细胞:用Co nA浓度分别为0、10、20、30、40(μg/ml)的PBS缓冲液悬浮红细胞,3管作为一平行组,孵育10分钟后离心洗去未结合上的Co nA,终止反应。

2.1.4 将处理过的红细胞分别用3%的PV P溶液悬浮,用新型激光衍射法测量经Con A处理的红细胞在C=0轨道上的小变形指数(DId)。

2.2 测定红细胞变形恢复半衰减时间t0.5

2.2.1 配制15%的PV P等渗悬浮液:pH=7.4,粘度为12cp。

2.2.2 红细胞准备:同2.1.2。2.2.3 用Con A处理红细胞:同 2.1.3。

2.2.4 用激光衍射法测量经Co nA处理后红细胞变形恢复半衰减时间(t0.5):测量条件:最大切变率为1000S-1,红细胞变形恢复时间扫描范围为1秒,采样点200个。

2.3 测量红细胞膜蛋白强弱固定比(S/W)

2.3.1 红细胞膜(resealed g host cell)制备:参考文献[3]。

2.3.2 膜蛋白含量确定:参考文献[3]。

2.3.3 马来酰亚胺(M SL)自旋标记:参考文献

[3]。

2.3.4 Co nA与Ba nd3的结合:将已标记好的红细胞膜用PBS洗涤数次直至上清无信号,然后用浓度为0、10、20、30、40(μg/ml)的Co nA溶液孵育10分钟,离心去上清,再用冷却的PBS清洗3次。

2.3.5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Elect ro n Spin Reso nance,ESR)测量经M SL标记、Co nA 处理后的红细胞膜蛋白强弱固定比(S/W)。

3 实验结果

3.1 Co nA作用后的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

3.1.1 利用激光衍射法测得Co nA处理后的红细胞在C=0轨道上小变形指数(DId),见表1。

表1 ConA处理的红细胞在C=0轨道小变形指数DId(n=3)

Co nA浓度(mg/ml)DId(%)

0.0

10.0

20.0

30.0

40.0

50.0

11.0±1.8

9.3±0.1

7.5±0.7

5.9±0.0

3.8±0.8

3.7±0.9

E(10-3dy n

/cm)

Con A(μg/ml)

图1 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随Co nA浓度变化

3.1.2 通过对红细胞在C=0轨道上小变形的受力平衡分析,算得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4],见图1。

3.2 Co nA作用后的红细胞膜粘度

3.2.1 利用激光衍射法测得Con A处理后的红细胞变形恢复半衰减时间t0.5,见表2。

表2 ConA处理的红细胞变形恢复半衰减时间t0.5(s)(n=3)

Co nA浓度(μg/ml)t0.5(s)

0.0 10.0 20.0 30.0 40.0 50.00.113±0.006 0.126±0.015 0.133±0.006 0.138±0.024 0.125±0.021 0.180±0.042

μm(10-4dy n.s/cm)

Con A(μg/ml)

图2 红细胞膜粘度随Con A浓度变化曲线3.2.2 通过对红细胞变形恢复过程的受力分析,算得红细胞膜表面粘度[4],见图2。

3.3 Con A作用后的红细胞膜蛋白ESR谱上强弱固定比(S/W) 经M SL标记的红细胞膜蛋白,随着Con A作用浓度,ESR谱呈现出蛋白分子强弱固定(S/W)趋于上升,结果如图3所示。

Con A(μg/ml)

图3 红细胞膜E SR谱的S/W随Con A浓度的变化4 讨 论

伴刀豆蛋白(Co nA)是一种外源性植物凝集素,它由分子量25500道尔顿的不对称单体所组成,Con A单体由2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每个单体上有一个糖结合点。Con A在红细胞膜上的受体是跨膜蛋白Ba nd3,结合点在Ba nd3裸露在外的糖基上。Ba nd3不仅是阴离子通道蛋白,同时它在维持红细胞膜结构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多次穿过膜脂双层,通过锚蛋白与收缩蛋白(spec trin)相连,而且该蛋白所占比例较大,是决定红细胞膜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文献报道[1]Con A作用后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膜的粘弹性决定着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乃至流变学性质,红细胞的粘弹性由红细胞膜表面粘度(μm)和剪切弹性模量(E)所体现。关于Band3蛋白与其配体Co nA结合对红细胞膜粘弹性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测量计算出了不同浓度Co nA作用后的红细胞膜的硬度(即剪切弹性模量E)和表面粘度(μm),从计算出的结果(图1、2)可以看出,随着Co nA的作用浓度,红细胞膜的剪切弹模量(E)和表面粘度(μm)均显著上升。这可能是Co nA与红细胞膜Ba nd3蛋白结合后,通过锚蛋白(Aa ky ring)作用于收缩蛋白(spectrin)上,导致膜骨架蛋白的正常网状结构发生变化。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又作了进一步工作,采用马来酰亚胺标记重封闭的红细胞膜的膜蛋白,经不同浓度的Co nA孵育后,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研究了Co nA对红细胞膜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图3),随着Co nA的作用浓度的提高,ESR谱的强弱固定比(S/W)上升,这意味着Co nA与Band3蛋白结合后确实改变了红细胞膜蛋白的构象。膜蛋白分子趋于收缩,运动性下降,这无疑可降低膜收缩蛋白的弹性,最终从宏观上表现为整个膜表面的弹性下降(即剪切弹模量上升),粘度上升。

参考文献

1 董群,等.细胞生物学杂志,1992,14(2):99~102

2 施岩,等.承德医学院学报,1996,13(2):93~95

3 施岩,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7,16(2):103~121

4 施岩,等.承德医学院学报,1997,14(2):146~147

(1999—07—13收稿)

EFFECTS OF BINDING BETWEEN BA ND3AND C ONA

ON RBC MEMBRANE S HEAR ELASTICITY A ND SURFACE VISC OSITY

Zhao L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medicine,Af filiated Hospital

ABSTR 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binding between Band3proteins and ConA on RBC membrane shear elasticity and surface viscosity.Methods:We mea-sured DId of RBC which was treated with ConA in c=0orbit,the recover half time of R BC deformation,and RBC membrane protein S/W.R esults:Both RBC membrane sur-face viscosity and shear elasticity significantly changed.Conclusions:The binding be-tween ConA and Band3protein caused R BC membrane shear elasticity increasing and also caused RBC membrane viscosity declining.

KEY WORDS Band3;ConA;RBC membrane;shear elasticity;surface viscosity; ESR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小鼠组织GSH-PX活性

和LPO含量的影响

承德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李素婷 杨鹤梅 曹 凯

摘 要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不同剂量对小鼠肝、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和过氧化脂质(L PO)的含量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黄

芩茎叶总黄酮3个剂量组(200、400、800mg.kg-1);以蒸馏水为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试

药,每日一次,连续3周。3周后处死小鼠,快速取出肝、脑组织制成匀浆。用改良T BA法测匀

浆中LPO含量,化学比色法测G SH-PX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增加G SH

-PX的活性,明显降低L PO的含量。结论:T F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关键词 黄芩茎叶;总黄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脂质

黄芩茎叶总黄酮(T F)是唇形科植物黄芩茎叶的提取物,药理实验已发现有较好的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对其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文献报道黄酮类化合物多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对机体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过氧化脂质是自由基引发脂类过氧化反应的产物,它的水平可以反映体内自由基的含量[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体内自由基主要清除剂之一,是机体抗氧化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T F对小鼠肝、脑组织中G SH-PX活性和L PO含量的测定,以观察T F的抗氧化作用。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 黄芩茎叶总黄酮(含量73%):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四氧甲基丙烷(T etra m-ethyo x y,T M P):Fluka公司出品;硫代巴比妥酸(Thjobarhituie acis,TBA);上海生化试剂二厂出品;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测定试剂盒:南京聚力生物化学工程研究所。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动物 昆明种小鼠,6周龄,体重30g±2g,雄性。由承德医学院实验动物室提供。

1.3 仪器 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山东高密分析仪器厂出品。

1.4 小鼠肝、脑组织L PO含量和G SH-PX活力的测定 取小鼠40只,随机分为阴性(蒸馏水)对照组和黄芩茎叶总黄酮(200、400、800g m.kg-1) 3个剂量组,每组10只,ig受试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周,最后一次用药12小时后,断头处死小鼠,快速取出肝、脑组织,用磷酸盐缓冲液制备

 承 德 医 学 院 学 报 

J O U RN A L O F CHEN GD E M EDICA L CO L L EGE

V o1.16N o.41999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 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一开始,少数猪或个别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此时体温在39℃左右,以后病猪食欲废绝。3天以后体温开始上升,并稽留在41℃一42℃。鼻腔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结膜苍白贫血。有的猪呼吸加快,每分钟达40~60次。粪成球状干硬带有粘液和血液,尿少而黄严重时呈红色甚至褐色,饮水量也明显下降。到第五天以后,病猪耳采由红变紫,有的病猪两后肢出现麻痹,随之就是臀部和背部出现红色斑点,鼻腔中有时流出脓性分泌物(由浆液性发展而来)。很快,身体各部位的红点连成一个整体,整个猪体都为红色。此时体温有所下降,在40℃左右,当下降到39℃以下时,猪濒临死亡。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方法 ①搞好猪场环境卫生,使猪有-个强壮的体质。 ②定期消毒和驱虫,及早杀灭传播媒介。 ③在疾病防治和阉割操作时要注意器械、用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④尽量减少应激反应,防止诱发该病出现。 ⑤在该病易发期□服附红净,散养户的猪每千克体重为用量0.25克,每天l次,连喂l0至l5天。规模化养猪场,按每吨饲料配入l千克,连喂l5至2l天。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方法 ①阿散酸,拌料饲喂,每吨饲料用量为300克,连用l周。 ②氯喹或伯氨喹,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 ③土霉素或四环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可以连续应用。或每千克饲料加入600毫克后连续饲喂。 ④百分之l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0.02毫克,颈部皮下注射,隔5至7天再用l次。⑤附红优:每千克体重用量为8至l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每天l次,连用3天。 ⑥新砷凡纳明(九-四):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至45毫克,用百分之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百分之5至百分之l0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 ⑦首选药物当属贝尼尔(血虫净,类似药物有的叫血虫清、血虫杀),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7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百分之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隔24小时重复用药l次。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配合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蒽诺沙星等,用以解热降温、预防感染。肌肉注射补铁王、维生素bl、维生素b2等进行调理。出血者可配合使用止血敏。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导语: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患者来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提高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重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患者来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提高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重视,这种现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出现了增高的趋势,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人们重视起来,下面就来看看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的讲解吧。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一般反映的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66.7%、育龄妇女43.3%、10岁~17岁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9.8%。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 从饮食上加以调理即可,饮食上多吃高蛋白和含铁高的食物就可以,像动物血、动物内脏、黑芝麻、黑木耳等等,炒菜最好用铁锅。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这种现象是一种贫血的症状,面对这种症状的时候人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用食物来补充身体缺乏的营养元素,所以,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患者应该多食用一些含铁的蔬菜水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规范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 1 简介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图1 病猪皮肤发红 2 流行病学 2.1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2.2 流行季节和地区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 2.3 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2.4 诱发因素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3 临床症状 3.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图2 病猪皮肤上有出血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题库 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GZSW010

1.最能代表细胞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所以组成元素除了C.H.O.外还有P。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2.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磷脂、蛋白质、糖类 B.糖脂、糖蛋白 C.脂质、蛋白质、无机盐 D.磷脂、蛋白质、核酸 答案:A 解析: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1)膜脂(2)膜蛋白(3)膜糖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答案:B 解析: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4.细胞膜的成分中起支架作用和细胞识别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淀粉和纤维素B.纤维素和果胶C.磷脂和糖蛋白D.蛋白质和磷脂 答案:C 解析: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一般磷脂含量最多,起支架作用;蛋白质含量次之,与膜的功能密切相关;糖蛋白含量很少,分布于细胞的外表面,在细胞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5.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若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该成分是() A.糖脂B.磷脂C.糖蛋白D.脂蛋白 答案:C 解析:糖蛋白是由糖类和蛋白质构成的,能与双缩脲和斐林试剂起显色反应。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6.具有细胞壁的选项是() A.花粉B.红细胞C.胰岛A细胞D.流感病毒 答案:A 解析:A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B、C项是动物细胞,D项是病毒,都没有细胞壁。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前言: 附红细胞体病是近几年来引起医学和畜牧兽医工作者注意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原是专性血流寄生生物--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表面、血浆及骨髓里。该病分布范围广,宿主多,给人的健康生活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在畜牧业中,以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最为严重。现根据生产实际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防治进行综述。 1.病原学: 1.1发现1928年Schilling首先在脾切除中查到附红细胞体(E.Coccoilles)1932年KINSELY 等在美国猪体内发现了一种类球状血虫体,1950年Splitter等证实并命名了猪附红细胞体。1982年解耀成等在江苏南部红皮猪中查到了附红细胞体。 1.2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尚存异议。但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伯杰鉴定手册》统一分类,将猪附红细胞体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ttsialse)无浆体科(A napla scmataceae)附红 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3形态结构 附红细胞体革兰氏阴性,其大小为0.25-1.30nm X 0.5~2.5nm,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三种:球形、盘形、环形、未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幼稚附红细胞体呈盘形,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Splitter(1950)将猪附红细胞体分为猪附红细胞体(E.Sllis)或小附红细胞体(E.Puruum)实际上是猪附红细胞体在成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猪附红细胞体外有一层限制性胞浆膜。1.4抵抗力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于干燥和化学药物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即可杀死,但0.5%的石碳酸于37度下3小时才可杀死。对低温抵抗力极强,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成活一个月,在加有甘油的血液中于-79度,80d保持感染。 2.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附红细胞体具有特异性,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附红细胞体病只见于家养的猪。2.1传播途径 2.11水平传播,如蚊、螨、虱等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也可由污染的针头,打耳号、断尾等其他的手术器械引起交叉感染或者在交配时,公猪将被污染附红细胞体的精液流在阴道内而引起。 2.12垂直传播 这种流行方式其传染率高达100%主要是胎儿在母体中或分娩过程中发生垂直传播。 2.2流行特点 2.21发病高,且不分年龄、品种、性别通常以2-5月龄体重在30-50千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2.22季节性强,一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高温高湿的夏秋季为高发期特别是7-9月份达到顶峰。 2.23隐性感染率高,在有该病的猪场,其他未发病的隐性感染率高达100%,如果在应激,机体抵抗力下降,过差卫生条件,高温高湿,营养缺乏均可诱发或促进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3.1潜伏期 任何一种流行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对猪附红细胞进入机体后,在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才表现发病过程。所以自然感染时,潜伏期很难确定,据报道,在人工感染脾切猪时,潜伏期平均为7d(3-20d)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 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常的重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英文名称:MCHC。化验介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大细胞性贫血(MCV)94~160fl(>94fl) ,(MCH)32~50pg(>32fl),(MCHC)32~36% 正细胞性贫血 (MCV)80~94fl ,(MCH)26~32pg,(MCHC) 31~3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72~80fl(<80fl),(MCH)21~25pg(<26fl) ,(MCHC)31~35%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50~80fl(<80fl) ,(MCH) 21~25pg(<26fl) ,(MCHC)24~30% (<31fl) 正常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案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方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案 一、诊断要点: 1、 该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吸血节支昆虫可引起传播该病; 2、 各阶段猪场出现,多发于仔猪、架子猪; 3、 外观可见,猪体温升高,腰部毛孔出血、耳朵、臀部、四肢内侧、肢部发红发紫,近观可见明显出血斑点,严重者,皮肤苍白、贫血、尿呈茶褐色; 4、 解剖可见,血液乌黑色,血凝不良,肌肉黄疸苍白,淋巴结苍白,切面黄色水肿外翻,肝脏黄疸,皮下出血明显。 二、 防治方案: 1、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搞好灭虫,猪群驱虫工作。可选用依诺玢或阿维菌素,对母猪、商品猪进行驱虫; 2、 在发病高峰期提前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预防:拌料用贝尼雪、914A粉、尼可苏、阿散酸、强力霉素、土霉素、金霉素、附红克、VC粉、道舒灵、扶苯康、支原净; 3、 哺乳猪保健用药:应用得米先或炎沙对产后3天、7天、21天的哺乳猪进行药物预防; 4、 一旦发病采取以下方法治疗:

(1)、914A+海达,极冰+Vc+B12; (2)、金药1号+血康,三磷酸+Vc+肝泰乐; (3)、血毒净+名品,蓝耳圆环120+Vc+氨苄; (4)、泰妙林+名品,退热冰峰+Vc+B12; (5)、血链弓克+金药1号; (6)、血康+附红120,消肿解毒王+瘟克星; (7)、附特+附红120,冰心1号+极冰; (8)、应用原粉拌料连食5~7天。1吨料用量:a、 贝尼雪+毒必清+道舒灵+多康; b、 贝尼雪+枝原净+金霉素+爱猪强; c、 尼可苏+附红克+毒必清+克林美。 d、 三道虫金粉+强力VC银翘散+道舒灵。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睢宁县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怀志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某些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例已有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的病犬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均超过60%,感染强度也较大。 关键词:犬附红细胞体诊治 一、综述部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又称类边虫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广泛,对人畜致病的主要有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和温氏附红体(E.wenyonii—主要感染牛)。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 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

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1990年全炳昭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感染率较高的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 1 病原 1.1 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为分类依据,将其归属到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2 形态结构 鲜血滴压片镜检,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卵圆形等,有折光性和运动性,部分附着于红细胞的表面使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形性;另一部分在血浆中呈游离态,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后,则失去运动性。姬姆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被染成淡紫色,外围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被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有蓝宝石样光彩,如皇冠状。犬红细胞的感染率较高,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镜检时可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多为2个~15个,重度感染者可达20个以上。扫描电镜下,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20 μm~0.80 μm,最大可达2.5 μm,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为球状、卵圆形、短杆状等多种形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饼状等多形性,其中部分球状附红细胞体上能观察到一根到数根细长的细丝(或纤毛),这些细丝一旦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则使红细胞膜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透射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呈球状、饼状等多形态性,无细胞壁,仅由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亦能观察到细长的细丝状结构。 1.3 抵抗力及运动性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 ℃环境可存活至少33 d,并保持感染力,5 mL/L的石碳酸于37 ℃ 3 h即可杀死附红细胞体。鲜血悬滴中,滴加等量的50 mL/L醋酸或10 mL/L盐酸时,红细胞破裂,附红细胞体的活动性加强,运动范围加大;滴加1 g/L碘溶液后,运动停止,此时,即使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其活力也不能恢复,也不被碘着色。

构成细胞膜骨架的化学成分是A膜内在蛋白B膜周边蛋白C

(1)构成细胞膜骨架的化学成分是( )。 A.膜内在蛋白 B.膜周边蛋白 C.糖类 D.脂类 E.糖蛋白 (2)下列不属于“液态镶嵌模型”内容的是( )。 A.细胞膜由三层单位膜组成,内外两层染色深,中间一层染色浅 B.整个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是由类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D.组成膜的蛋白质有的附着在类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在类脂双分子层中 E.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 (3)不需要专一的膜蛋白分子,不需要消耗能量,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易化扩散 C.简单扩散 D.膜泡运输 E.胞吐作用 (4)膜泡运输主要转运( )进出细胞。 A.小分子物质 B.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 C.离子物质 D.磷脂分子 E.蛋白质 (5)主动运输与胞吞作用的相同点是( )。 A.都需要载体或导体 B.都需要消耗能量ATP C.都是转运大分子物质 D.都是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运输 E.受体介导 (6)低密度脂蛋白颗粒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 A.吞噬作用 B.胞饮作用 C.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D.主动运输 E.膜泡运输 (7)与配体结合后直接行使酶功能的受体是( )。 A.酶偶联受体 B.离子通道受体 C.G蛋白偶联受体 D.膜受体 E.细胞内受体 (8)受损的组织碎片进入巨噬细胞内的过程叫( )。 A.吞噬作用 B.胞饮作用 C.简单扩散 D.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E.胞吐作用 (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 )异常所引起的。 A.线粒体 B.内质网 C.细胞膜受体 D.溶酶体 E.高尔基复合体 (10)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了() A.板块镶嵌模型B.fluid mosaic model C.单位膜模型 D.片层结构模型E.crystal mosaic model

附红细胞体病

目前抗附红细胞体病制剂的临床效果分析及新药研制思路 吕仁序1郭丽2张守富3唐丽丽4 附红细胞体(EH)病的研究中未知的因素很多,但其在畜禽养殖业及兽医临床上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本病在各种养殖动物及野生动物中的流行,造成动物机体免疫抑制、繁殖障碍、低出生成活率、隐形感染急性发作的高致死、致残率、以及人群感染后医院对比病的误诊和漏检。笔者认为,附红细胞体病是当前人畜共患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自1927年发现本病以来,疫苗免疫研究没有突破,药物防治是主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就现阶段临床用药的药理学基础及临床分析,寻找防治本病新药研制的思路。不当之处,乞同行指正。 1 临床用药理论及用药得失。 1.1 三氮脒类: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变化是导致患病动物低血糖,酸中毒,溶血性贫血及黄疸。奶牛按5mg/kg体重,猪按7.5mg-12.5mg/kg体重用药后,使机体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更低,导致附红细胞体营养缺乏,浆泡破裂而死亡。1999年至2000年时,三氮脒效果显著,用药4h即见泡体破裂,后药效明显降低。而毒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按说明书用药,少数奶牛可出现流涎、肌肉震颤、腹痛腹泻;每天一次,连续用药2~3次后,5%~10%的奶牛可能出现心悸,心肌扩张,反刍无力或不反刍,瘤胃虚胀,重症病例甚至5~8天不反刍,卧地不起,肌无力,血便,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猪则在用药1~2次后表现为全身出血倾向,尤其以四肢末端、腹下、耳及尾部最严重,食欲减退,早产。 1.2 盐酸吖啶黄(锥黄素、黄色素) 古老的吖啶染料衍生物,3~4mg/kg体重用于牛的焦虫病防治,3mg/kg,用于猪,必须静注。近年又将其用于附红细胞体病治疗。间隔24h~48h用2次。对于附红细胞体病伴有发热的病例,可在8~12h 内降温,缓解临床症状。并使末梢血管中虫体明显减少。但多在2-3个月内复发。 本品静注后10-20分钟,个别牛剧烈腹痛泄粪如水。肌肉震颤、卧地不起。经2~3h后缓解,排黄绿色尿液。 牛两次用药以后或一次剂量稍大(5mg/kg),40~45%的牛发生心肌损伤。心动过速达120次/分钟,肌无力;5~10%的奶牛也有心脏扩张、前胸及颌下心性水肿、静脉怒张现象,以致大液体都无法输入。泌乳停止,经抢救不死,也往往在1-12个月内食欲不振,心博间歇,泌乳量恢复极慢,且达不到用药前水平。 1.3 914A(复方氨基乙黄酸,乙基胆酸) 本产品使用人们对抗梅毒螺旋体药物914(新胂凡纳明)的信任度,用胆酸与解热药配伍,加上一个A字,误导成914的新型制剂。0.2ml/kg,48~72h一次,连用2~3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退热,使患畜临床症状改善。但对附红细胞体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复发率100%;心脏损伤严重,诱发急性心肌炎,末梢神经炎,少数动物卧地不起,皮疹或脱毛。多转归死亡或急宰。临床上此药已经少用。 1.4 胂制剂: 无机胂以雄黄、雌黄、信石、白砒等形式存在,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和五氧化二砷均属于毒药。有机胂则毒性极小或无毒。 胂制剂进入机体后,与细胞酶体系中的巯基结合,影响氨基酸的代谢,降低糖代谢水平,阻碍糖元异生。使产热减少,体消耗降低,使外周毛细血管舒张。临床上可见皮肤红润,食量减少,抗寒冷,生长速度加快。 胂制剂对血液原虫,如梅毒螺旋体、阿米巴、附红细胞体、疟原虫,体表寄生虫螨等有毒害作用,影响其蛋白质合成而死亡。有机胂制剂:阿散酸120mg/kg饲料,连喂7-10天,改为60-80mg/kg饲料连喂10天;或洛克沙胂60mg/kg饲料,连喂10天,改为40mg/kg饲料连用10天。可以使附红细胞体100%

细胞膜的结构

细胞膜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 (2)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动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液态镶嵌模型。 2、体会技术对科学的推动,科学探究的艰辛。 教学重点: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知道细胞都是很小的,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回忆一下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能否看清楚细胞膜的结构?由于显微镜的限制,在1855年以前人们对细胞膜都不是太清楚,直到1855年瑞典科学家奈利通过实验感知了细胞膜。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鸡蛋,我们用鸡蛋来模拟一个动物细胞,体会奈利的实验。请你用食指轻轻触摸蛋黄的表面,能看到表面出现了什么吗?同时感觉到阻力没有?再用铅笔尖刺破鸡蛋,阻力还存在吗?表明在鸡蛋的表面存在什么?(膜)这就相当于细胞的什么?那么细胞膜的结构究竟包含哪些成分?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来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二、新课 讨论一、小组讨论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资料一: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 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可能含_______________。 资料二科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化学中溶质溶剂有相似相溶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三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用丙酮从人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得出的结论是: 。 讨论二、科学家通过用红细胞等动物细胞作为研究材料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得知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脂质(磷脂最丰富)大约占50%,蛋白质大约占40%,糖类大约占2%—10%。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呢?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基础扫描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阐明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论观点是。判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细胞的原核细胞:没有,如、细菌、蓝藻、放线菌 类型真核细胞:有,如绝大多数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判断:①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细胞() ②生物界可能存在这样的生物:体内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 3、细胞膜的成分:含有、和,其中,和是主要成分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层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的头部是的,因此在表面;尾部是的,因此在中间);蛋白质以不同深度结合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5、细胞膜的膜外结构:糖被(由组成),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被有 和作用;糖被还与有关。(请课后试绘:细胞膜结构模式图)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6、细胞膜生理特性是:即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自由扩散)、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 的特点子(主动运输)、小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是自由扩散,葡萄糖除 进入红细胞以外是主动运输,氨基酸是主动运输)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离子、小分子、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指细胞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7、细胞壁:在植物细胞外表面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和,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全透性结构;一般的原核细胞的表面也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 判断: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中,只有人和动物的细胞外面才没有细胞壁() 8、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细胞膜及其表面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选择题 1..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不具有的特点是 A.在细胞膜的特定区域进行 B.形成有被小窝和有被小泡 C.吸入大量的细胞外液 D.胞吞速率比液相胞吞快 2.细胞摄入微生物或细胞碎片进行消化的过程称为 A.吞噬作用 B.异噬作用 C.入胞作用 D.吞饮作用 3.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 A. cAMP B. IP3 C. DG D. AC 4.能使细胞内cAMP升高的G蛋白是 A. Gi B. Gs C. Gp D. Gt 5.能结合并活化磷脂酶C,导致PIP2分解,生成IP3和DG的G蛋白是 A. G S B .G i C. G P D .G T 6.动物细胞中cAMP信使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活化 A.蛋白激酶C B.蛋白激酶A C.蛋白激酶K D. Ga2+激酶 7.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胞内信使 A. cAMP B. cGMP C. DG D. EGFR 8.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称为 A.细胞膜 B.细胞表面 C.细胞外被 D.细胞外基质 9. 微管和微丝大量存在于 A.细胞核 B.细胞外被 C.细胞膜 D.胞质溶胶 10. 细胞表面中具有识别功能的部位是 A.细胞膜 B.细胞外被 C.膜脂双层 D.胞质溶胶 11.衰老红细胞能被巨噬细胞吞噬,是因为其表面失去了 A. 半乳糖 B.唾液酸 C.甘露糖 D.葡萄糖 12.衰老红细胞的糖链常暴露出 A.半乳糖 B.唾液酸 C.甘露糖 D.葡萄糖 13.细胞膜含量最多的化学成分是 A.磷脂 B.胆固醇 C.糖类 D.蛋白质 14.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主要是由哪种分子形成的 A.磷脂 B.胆固醇 C.糖类 D.蛋白质 15.在细胞膜中对脂质的物理状态具有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分子是 A.磷脂 B.胆固醇 C.水 D.蛋白质 16.构成膜受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磷脂 B.胆固醇 C.糖类 D.蛋白质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试题: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磷脂、蛋白质、糖类 c.脂质、蛋白质、无机盐 d.磷脂、蛋白质、核酸 答案:a 【相关阅读】 细胞膜(cell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plasmamembrane),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有时称为细胞外膜或原生质膜。细胞膜位于细胞表面,厚度通常为7~8nm,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细胞膜是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的屏障,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序运行。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各成分含量分别约为50%、40%、2%~10%。其中,脂质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胆固醇。此外,细胞膜中还内含少量水分、无机盐与金属离子等。但是细胞务必与周围环境发生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因此细胞务必具备一套物质转运体系,用来获得所需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据估计细胞膜上与物质转运有关的蛋白占核基因编码蛋白的15~30%,细胞用在物质转运方面的能量达细胞总消耗能量的三分之二。 原始生命向细胞进化所获得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是生命物质外面出现了一层膜性结构,即细胞膜。它最重要的特性是半透性,或称选取透过性,对进出入细胞的物质有很强的选取透过性。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系统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 细胞膜又称质膜(plasmalemma),是位于原生质体外围、紧贴细胞壁的膜结构,作

用是保护内部。组成质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类,以及少量的多糖、微量的核酸、金属离子和水。在电子显微镜下,用四氧化锇固定的细胞膜具有明显的暗-明-暗三条平行的带,其内、外两层暗带由蛋白质分子组成,中间一层明带由双层脂类分子组成,三者的厚度分别约为2。5nm、3。5nm和2。5nm,这样的膜称为单位膜(unitmembrane)或生物膜(biomembrane)。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在正常情况下,每个红细胞均含有一 定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 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光谱,在临床上,可用以诊 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仪器型号: Sysmex KX-21型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器 Sysmex XE-2100型多项目自动血球分析装置 ●检测原理: 一、Sysmex KX-21 在自动检测法中的血红蛋白测量以氰化正铁血红蛋白法或氧合血红 蛋白法为主流。但这种方法血红蛋白转化速度慢,其处理液应进行妥善处 理,以及环境方面的考虑,并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测量法。无氰HGB测量 法与氧合血红蛋白法相同,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成氧合血红蛋白,且 不含剧毒物。另外,由于可以测量正铁血红蛋白,如质控血那样的含有正 铁血红蛋白的血液也可正确进行测量。 二、Sysmex XE-2100 集中于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和氧化血红蛋白测定法的优点,不使 用毒性物质,使该方法成为自动检测的一个合适的方法。同时,由于该方

法可以用测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所以该方法也可以准确的测量含有高铁 血红蛋白的血液。

● 试剂: 一、Sysmex KX-21 ⑴稀释液 ⑵WBC/HGB 用溶血剂 ⑶2%EDTA 二钾溶液 二、Sysmex XE-2100 ⑴CELLPACK (EPK ) ⑵SULFOLYSER (SLS ) ● 标本吸入量: 一、Sysmex KX-21: 全血模式50 l μ 二、Sysmex XE-2100:⑴手工模式130l μ ⑵自动进样器模式200l μ ● 静脉血采血方法: 抽取病人静脉血2ml ,于EDTA 三钾抗凝的真空采血管中 (1.5mgEDTA-K 3/ML )24小时室温保存。 ● 操作步骤: 一、Sysmex KX-21 ⑴仪器在全血模式(WB )下 ⑵要在允许空白值内: WBC RBC HGB PLT 0.3 ?109/L 0.02?1012/L 1g/L 10?109/L

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

第5课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 考点要求: 1、细胞膜的成分(P40-41):脂质在细胞膜中以磷脂最多,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有胆固醇;蛋白质以载体的形式存在,有些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2、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3)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基础知识过关: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功能是,它是全通透的,小分子(可以,不可以)通过,大分子也通过。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和,还有少量,其中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如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接受信息的。 3、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是把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做制备细胞膜的材料是因为这种细胞没有、和,可省略除去细胞壁以及将细胞膜与核膜、细胞器膜分开的操作。 4、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欧文顿经多次试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膜由构成;20世纪,用丙酮提取的脂质在铺成单分子层,面积正好是细胞膜的倍,说明脂质是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看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了“三文治结构模型”,认为中间亮层是,两侧暗层是;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试验证明。 5、“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骨架是由_____ __构成,镶嵌其中的是_______分子。 6、细胞膜的功能有(1)、(2)和(3)。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的法,是利用细胞膜的功能。 知识应用: 例1、有两位科学家做了下列实验:(1)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2)有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3)把人和鼠的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开始时一半发红光另一半发绿光。此细胞在37℃下培养40分钟后,两种颜色均匀分布在融合的细胞表面。请分析:两种颜色均匀分布是由于_____的结果。 解析:人和鼠的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开始时一半发红光另一半发绿光。但40分钟后,两种颜色均匀分布在融合的细胞表面,说明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

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这是一项非常普及的化验项目,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判断你是否贫血,它常包含在血常规检查项目里同时测定。[别名]血色素[英文缩写]HGB,Hb [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 女:110--150g/L(11.0--15.0g/dL) 新生儿:170--200g/L(17.0--20.0g/dL) [临床意义]分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增高和减低。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3.病理性升高:(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4.病理性减低:(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引起的贫血。(2)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3)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4)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机械性溶血等。(5)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作为一个常见的检查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总是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一个异常的指标,是不是代表着身体患病也并不是十分的明确,但是是提示身体有可能患病。所以,为了避免造成误诊或者是延误病情的诊疗,最好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反复多次检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标准以上,应该属于“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又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特点为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常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红紫、脾大、高血压,易并发血栓、栓塞及出血,起病隐袭,病程进展缓慢,终末期常出现骨髓纤维化、全身衰竭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等。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关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如

下:(1)HGB≥ 185 g/L(男),或≥165 g/L(女),或有其它红细胞容积增多的证据。(2)有JAK2V617F或其他类型JAK2基因突变(JAK2V617F基因点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发生率为65%~97%)。(3)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久居高原引起)、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先天性心脏病、肺换气不良综合征;以及某些肿瘤、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如肝癌、肾上腺样瘤、肾囊肿、肾盂积水、肾移植后等。 1、还算不上典型的代谢综合症,典型的代谢综合症一般包括“四高一低”(即高血压、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但你的问题也很多,已经出现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中度脂肪肝,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心率失常以及肝纤维化等。 2、血压怎么样?葡萄糖6.2 ,处于参考值边缘,建议做糖耐量试验。

最新-高中生物 第1章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全套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精品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以及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2.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物质出入膜的两种方式及功能特点。 3.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了解细胞膜的其他功能。 4.能用膜的流动性、选择透过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和解释相关的现象。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如何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结构特点;如何理解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之间的联系。 2.解题障碍 用膜的结构特点以及膜的选择透过性的原理去分析解释有关细胞的融合、物质出入细胞(包括内吞与外排、主动运输等)等相关的生命现象。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模型法”理解细胞膜的结构。 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结构来保障,因此,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生物体的结构问题,尤其是更微观层次上的结构,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将微观问题转变成宏观的问题,而建立一个简单、直观的模型来辅助,为思维创建一些支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这就是所谓的“模型法”。如下图。 在细胞膜中每一个磷脂分子头部因含有磷酸和碱基,极性强,是亲水性的;尾部的碳氢链为非极性的,具疏水性。如通过实验将磷脂加入水中,在一定浓度下,磷脂分子相互聚集,亲水性的极性头部朝向水相,而疏水的非极性尾部则避开水向内聚集,从而形成微小的球形磷脂分子团。若继续用超声波处理,则形成不易溶于水且在水相对稳定存在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因此,膜中的磷脂分子正如模型中的那样排列。而磷脂分子的这种性质对于构成稳定的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从模型中还可以看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支架;膜蛋白为球蛋白,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入磷脂分子中,有的甚至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即具有不对称性。例如:膜蛋白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不对称地、不同程度地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或分布于膜表面。同时不同部位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另外,细胞膜上的糖被只存在于膜外表面,与外层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所以,糖类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这些特点对于膜的功能的实现具有更直接的意义。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含量及含量偏高有什么危害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含量及含量偏高有什么危害 其实,每个人身体里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而且,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男性身体内和女性身体内的含量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平时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有点小的偏差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含量及偏高的危害吧。 正常含量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英文名称:MCHC。化验介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正常成人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g/L,成人女性血 红蛋白正常值为110-150g/L。

含量偏高的危害: 如果血红蛋白稍微增高,增高幅度小于10g/L,一般认为意义不大。,有可能是饮水太少,引起的血液浓缩,平时注意多喝水 多吃蔬菜和水果,你说的感冒和红细胞的偏高没有直接的关系,感冒检查血常规,主要是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 如果还要更高,或者同时伴有面颈部发红或高血压或有血栓性疾病的病史,那么要考虑血液系统的疾病。 一般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需要正规治疗,否则容易导致血栓性疾病发生。这种疾病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营养过剩引起的,而是属于骨髓增值性疾病。 一般这种疾病还会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轻度的升高。 另外也见于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病情发展慢,但不正规治疗,容易形成血栓和栓塞。 好了,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值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的危害了。希望上面的介绍能

够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帮助。其实,只要平时我们自己注意生活饮食健康,一般就不会发生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不正常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