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_Al_HasanMN

_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_Al_HasanMN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年5月20日第10卷第3期C h i nJ I n f e c t C h e m o t h e r,M a y.2010,V o l.10,N o.3

(27.52%)有所上升(P<0.05),2009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重耐药菌,提示应加强对重点科室的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在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上,2009年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较2008年有所下降,革兰阴性杆菌有所上升(P<0.05),与国内其他报道基本一致[7-8]。革兰阴性杆菌大多属于条件致病菌,其易感因素为术后长期住院、手术、留置导尿管、基础病。若不注意洗手,医务人员的手可成为传播感染的重要方式[9]。

我院2009年调查当日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8.75%[中位数(M)为34.00%],2008年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39.33%[中位数(M)为40.63%],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已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50%)内,并低于吴安华等[10]对我国医院抗菌药物日使用率的报道。治疗用药的比率大于预防用药且以一联为主,说明近年来我院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部分科室仍存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过高或细菌培养率很低的问题,表明临床医师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借助临床微生物检测指导用药意识仍不强,因此,今后工作中,应该在结合各个科室患者病情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及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雪英,陈华,李志伟.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393-395.[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93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

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561-564.

[3] Z o t t i C M,M e s s o r i l o l i G,C h a r i e r L,e t a l.H o s p i t a l-a c q u i r e d i n f e c-

t i o n s i n I t a l y:a r e g i o nw i d ep e r v a l e n c e s t u d y[J].J H o s pI n f e c t,

2004,56(2):142-149.

[4] B u r k e J P.I n f e c t i o n c o n t r o l-a p r o b l e mf o r p a t i e n t s a f e t y[J].NE n-

g l J M e d,2003,348(7):651-656.

[5] 王瑞臣,沈钺,杨又力,等.92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

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89-

91.

[6] 任南,徐秀华,吴安华,等.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报告[J].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3.

[7] 任勇,樊悦,申翠华,等.2003-2005年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网

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

17(5):581-583.

[8] 梁耀携,陈小龙.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94-96.

[9] 丁国英,王婕玲.非生物性因素引发切口感染及对策[J].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775.

[10]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我国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

药物使用率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

881-884.

收稿日期:2010-02-01

·信息交流·

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

β-l a c t a m a n d f l u o r o g u i n o l o n ec o m b i n a t i o n a n t i b i o t i ct h e r a p y f o rb a c t e r e m i a c a u s e db y g r a m-n e g a t i v e b a c i l l i

作者报道了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的队列研究结果。目前对于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研究主要局限于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多见,尤其是肾功能损害,限制了此类药物的经验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一定的安全性。本研究采用大系列回顾性列队研究方法。将革兰阴性杆菌所引起的菌血症患者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组,和单一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组,评估治疗后28d 内的病死率。研究入选是从2001年1月1日到2006年10月31日入住梅奥医学中心的医院的成年患者。按照P i t t菌血症得分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C o x回归模型来评估接受联合用药疗程中,治疗28d内病死率的危险比。其中398和304例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菌血症的患者分别使用单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以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P i t t菌血症得分<4的非重症的患者中,使用联合治疗的患者的28d内病死率较单一抗生素治疗患者低[4.2%(9/214)对8.8%(28/319)], 95%可信区间为0.20~0.98;P=0.044。在P i t t菌血症分数>4的重症患者中,联合治疗和单一抗生素治疗对于28d内患者病死率没有差别[25.6%(23/90)对27.8%(22/79)], 95%可信区间为0.47~1.62;P=0.660。结果14d内的病死率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可降低非重症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患者28 d内的病死率。

A l-H a s a nM N,Wi l s o nJ W,L a h r

B D,e t a l.β-l a c t a m a n df l u o r o-q u i n o l o n ec o m b i n a t i o n a n t i b i o t i c t h e r a p y f o r b a c t e r e m i ac a u s e db yg r a m-n e g a t i v e b a c i l l i.A n t i m i c r o b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09,53(4):1386-1394.

康 悦摘译 吴菊芳审校

收稿日期:2009-12-30

222

D OI:10.16718/j.1009-7708.2010.03.008

小儿氟喹诺酮类药物

儿童一定禁用喹诺酮类药物? 一、儿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是是非非 1. 喹诺酮类药物禁用于儿童的缘由? 喹诺酮类药物是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均有活性,具有快速杀菌、口服生物利用度好、组织渗透性高、消除半衰期长、且与许多抗菌药物不具交叉耐药性等忧点,在防治成人多种细菌感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幼年动物实验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有引起关节和软骨损伤的问题,因此大多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规定喹诺酮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2. CFDA发出限制使用氟喹诺酮的安全警告! 2017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关于修订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公告》(2017年第79号),增加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黑框警告,当全身用药时,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引起肌腱炎、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和重症肌无力加剧。也修改了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适应证:对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和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氟喹诺酮类! 3. 关于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3.1 反对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临床用药须知》阐明喹诺酮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新编药物学》认为: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儿童应慎用。且大多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规定喹诺酮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3.2 支持意见: 《实用儿科学》认为:对儿童不应禁用喹诺酮类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应超过10~15 mg/(kg?d),疗程不要超过7天。且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清单》中包括了可用于儿童结核病治疗的氧氟沙星、及治疗儿童志贺菌感染的环丙沙星。 3.3 争论: 虽然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喹诺酮类药物会造成软骨细胞损伤,但是动物试验的剂量远高于儿童常规使用剂量,且在临床中,人类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软骨病变的几率很低,因此喹诺酮药物还是经常超说明书用于儿童,特别是治疗一些重症细菌感染。 二、全身用喹诺酮药物用于儿童的适应证 到底全身用喹诺酮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儿童哪些疾病?以下结合药品说明书、MICROMEDEX、英国儿童处方集和指南、专家共识,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全身用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用于儿科的一些适应证(见表1),希望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已成为临床上的常用药但由于药物本身特性及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现象的存在,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皮肤过敏及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软骨毒性、肝脏毒性、生殖毒性、跟腱炎和局部刺激症状等,对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及兽医工作者应熟练地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避免其造成的伤害,从而保障人与动物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毒性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或FQS)药物属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在喹诺酮萘啶环的6位处引入了氟原子,7位上都连有哌嗪环,所以统称氟喹诺酮类,是一系列新型氟取代的喹诺酮类衍生物。该类药物的抗菌谱明显比第1代和第2代扩大,抗菌活性也显著增强,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某些厌氧菌和支原体等均有效,特别是对绿脓杆菌效果好,几乎适用于临床常见的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按国际非专用药名命名原则,对该类新药均采用“-oxacin”来定名,以表示它们在药理方面的相似性及组群关系。该构词成份在我国音译为“沙星”。 FQNS药物具有吸收好,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抗菌谱广等优点,已成为人医和兽医临床上的常用药品。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Nor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甲磺酸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mesylate)、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马波沙星(Mar bofloxacin)、奥比沙星(Orbifloxacin)和盐酸二氟沙星(Difloxacin hydrochloride)等,其中恩诺沙星、甲磺酸达氟沙星和盐酸沙拉沙星、盐酸二氟沙星为动物专用药。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FQNS也不例外,而且由于FQNS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常常伴有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情况的发生,因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而产生的不良反应(ADR)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人类,动物则反应不大,但动物用药后的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传播,同样会引起人类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影响人类健康,故仍应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FQNS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归纳如下。 1 皮肤过敏反应及光敏反应 使用FQNS药物后,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红斑、瘙痒、风疹和皮疹)的发生率较低(<1%),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发红、瘙痒、脱屑,严重者可有重型药疹,过敏性休克。此反应多在用药后3 d左右出现,多数在用药中自动消失,个别出血性皮疹或恶性皮炎,需及时停药治疗。 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暴露在太阳下的皮肤区域,临床表现范围从中度的红斑到大疱疹,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光毒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可诱导单纯态氧和原子团而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作者单位: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综述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陆宇 朱莉贞 段连山 据WHO管理抗结核药物的有关人士称,今后10年内肺结核患者将增加3000万,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只能减少1500万人的死亡,另一半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能否开发抗结核新药。所以需要抗结核新药迫在眉睫[1],抗结核新药的开发研究乃当务之急。 自第一个具有6 氟和7 哌嗪取代的诺氟沙星被开发进入新喹诺酮即氟喹诺酮阶段以来,喹诺酮类药物飞速发展,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分支杆菌活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它们成为抗结核新药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C)、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左氟沙星(lev ofloxacin,LVFX)、司帕沙星(sparfloxacin, SPFX)、莫昔沙星(moxifloxacin,MXFX)等研究较多且已部分用于临床,现将它们的抗结核作用综述如下。 一、作用机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结核分支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DNA拓扑异构酶是可通过所谓超螺旋,解旋,打结,连结等催化反应来改变DNA构型的一种酶。DNA旋转酶有2个由旋转酶A基因编码的亚单位(GyrA),它们能使双股DNA链在细菌染色体上断开,并在超螺旋后将染色体重新封接。此外还有2个由旋转酶B基因编码的亚单位(GyrB),它们在A亚单位将原来的DNA链重新封接后使DNA链形成负超螺旋。氟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DNA旋转酶A亚单位,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达到抗菌目的。氟喹诺酮除直接作用于DNA旋转酶外,最近又发现拓扑异构酶!是它们的第二个作用靶位。 二、体外活性 1 抑菌活性: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 对结核分支杆菌具有很好的活性, 1986~1992年许多研究者使用了相当数 量的菌株证明两者的体外活性大致相 同。在7H11琼脂培养基及7H12肉汤培 养基中对无论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支杆菌 还是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环丙沙星分别为0 125~2 g/ml、 0 25~2 g/ml;氧氟沙星分别为0 5~1 g/ml、0 25~2 g/ml[2]。在Ogawa鸡蛋 培养基上,环丙沙星的MIC是0 5~1 g/ml,氧氟沙星是0 63~1 25 g/ml[3]。 两者的MIC均远低于各自在血清及组织 中可获得的浓度,且均明显低于诺氟沙 星、二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 沙星、氨氟沙星,而它们对结核分支杆菌 的MIC都大于4 g/ml。 左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L型光学异 构体,其具有更宽的抗菌谱且对多种细 菌的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在 7H11培养基中,左氟沙星抗结核分支杆 菌的MIC50、MIC90均为0 39 g/ml,氧氟 沙星的MIC50、MIC90均为0 78 g/ml。在 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左氟 沙星的MIC为0 25~1 g/ml,氧氟沙星 为0 5~2 g/ml;对巨噬细胞中的结核 分支杆菌,左氟沙星的MIC是0 5 g/ ml,氧氟沙星是1 g/ml,这两药均有在 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聚积能力无显 著差别,所以左氟沙星无论是对细胞内 或细胞外结核分支杆菌的抑菌活性均是 氧氟沙星的2倍[4]。Immamura等认为它 们抗微生物活性的差别在于两者抗DNA 旋转酶的活性不同。 1991年Rastoji等、Ji等分别发现司 帕沙星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更高体外活 性。在7H11培养基中,司帕沙星对 H37R V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是0 25 g/ ml,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为1 g/ml;对18 株临床分离株的MIC50、MIC90,司帕沙星 分别为0 25 g/ml、0 5 g/ml;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为1 g/ml、2 g/ml;左氟沙 星为0 5 g/ml、1 g/ml[5]。可见司帕沙 星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低于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的2~4倍,低于左氟沙星 的1倍。 此外,新开发的氟喹诺酮有显示更 强大抗结核活性的品种。如Du 6859a 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为0 2 g/ml, 低于氧氟沙星的4~8倍,强于司帕沙 星;Bay y 3118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 为0 06~0 13 g/ml;莫昔沙星(Bay12 8039)的体外抗结核活性与司帕沙星相 当[6],均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2 杀菌活性:氟喹诺酮对结核分支 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是MIC的2 倍时呈现杀菌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均为杀菌作用。氧 氟沙星、环丙沙星在7H12培养基上的 MBC是2 g/ml[2],左氟沙星在7H11培 养基上的MBC是1 g/ml,在巨噬细胞 中的MBC是2 g/ml,氧氟沙星在巨噬 细胞中的MBC是4 g/ml[4],司帕沙星 的MBC是0 5 g/ml。它们各自的MBC/ MIC均为2~4。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活性 比较见表1。 3 体外与其他抗结核药的相互作 用:环丙沙星在与标化抗结核治疗合用 的试管试验中发现,环丙沙星与链霉素 (SM)、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吡 嗪酰胺(PZA)等无关,与利福平(RFP)有 拮抗性。氧氟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并用 时,不提高其MIC,也不因合并应用其他 亚抑菌浓度的抗结核药而改变,即氧氟 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 也无拮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3]。左 氟沙星与一线或二线抗结核药2药或3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是指含有4-喹诺酮类母核的合成抗菌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抗菌后效应较长、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按问世先后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是1962 年合成的萘啶酸(nalidixic acid),因吸收差、毒性大、抗菌作用差,已被淘汰;第二代是1973 年合成的吡哌酸(pipemidic acid)等,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第三代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问世的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有文献将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生产的氟喹诺酮类称为第四代,如莫西沙星、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等。第三代和第四代是当前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患非常重要的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喹诺酮类是以4-喹诺酮(或称为吡酮酸)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药物,在N1、C3、C6、C7、C8 引入不同基团可形成不同药物。 体内过程 1.吸收 大部分喹诺酮类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血药峰浓度相对较高,除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外,其余药物的吸收均达给药量的80%~100%。喹诺酮类可螯合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如Ca2+、Mg2+、Al3+、Zn2+等,因而不能与含有这些离子的食品和药物同服。 2.分布 喹诺酮类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在肺、肝、肾、膀胱、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内膜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可通过正常或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穿透性,可在细胞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3.代谢与排泄 喹诺酮类药少量在肝脏代谢或经粪便排出,大多数主要是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培氟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尿中排出量较少,可在尿中长时间维持杀菌水平,其余药物则有50%~90%自尿液排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在胆汁中的浓度可远远超过血药浓度。t1/2 以氟罗沙星最长,可达13 h,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则相对较短。 药理作用 喹诺酮类药是杀菌剂,对静止期和生长繁殖期细菌均有明显作用。即使血药浓度已降低到无法检测水平,仍在2~6 h 内对某些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有明显抗菌后效应。 第一代抗菌作用弱,已被淘汰。 第二代抗菌谱窄,仅对革兰阴性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较低,口服易吸收,但血药浓度低,尿中浓度高,可用于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 第三代除对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等作用进一步增强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效,且抗菌谱扩大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衣原体、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要求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要求 一、说明书修订总体要求 1.本次说明书修订只针对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进行,具体修订意见适用于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下的每一个具体品种。 2.本次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说明书修订主要针对【黑框警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三部分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如本次修订内容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的相关内容更严格、全面的,说明书应按本次修订意见修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的相关内容原则上不得删减,如原批准内容较本次修订意见更全面或更严格的,应保留原批准内容。 二、增加黑框警告

注:1.对于上述的适应症,根据药品说明书仅列出批准的相关适应症。 2.“XXXX”为对应药品通用名称,下同。 三、【适应症】项增加内容 如已批准药品说明书【适应症】含“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需在相应的适应症后分别增加限制使用的提示,具体内容为:“由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XXXX)已

有报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对于一些患者,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有自限性,应在没有其他药物治疗时方可使用XXXX。” 四、【不良反应】项应增加以下内容 严重和其他重要的不良反应 ●致残和潜在的不可逆转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肌腱炎和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肌腱病和肌腱断裂 ●QT间期延长 ●过敏反应 ●其他严重并且有时致命的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周围神经病变 ●对血糖的干扰 ●光敏感性/光毒性 在【注意事项】下对以上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说明。 心血管系统: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 中枢神经系统:惊厥、中毒性精神病、震颤、躁动、焦虑、头晕、意识模糊、幻觉、妄想、抑郁、恶梦、失眠、癫痫发作、极少数情况可导致患者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行动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建议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建议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常用的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司帕沙星等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①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②体内分布广,在多数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或杀灭细菌。 ③还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治疗某些严重的感染性脑膜炎时可发挥作用。 ④血浆半衰期较长,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 ⑤多数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可集中一日剂量分为1~2次给药。 ⑥给药途径多样,有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可供患者选用。 正是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得此类药物的应用率

比较高。也正因为此,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一些典型不良反应,在用药时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不良反应及用药建议 不良反应一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实验时发现可引起幼龄动物软骨关节损伤和 水疱。 用药建议: 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注射、外用制剂)不宜用于18岁以下儿童,因其骨骼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不良反应二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致肌痛、骨关节病损、跟腱炎和跟腱断裂。其原因与肌腱的胶原组织缺乏和缺血性坏死、年龄、性别、体重有关。 用药建议: 使用药物后,如果出现跟腱疼痛、肿胀、炎症或跟腱断裂等情况,应

立即停药,及时就诊,同时避免运动。 不良反应三 对血糖的影响: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可导致血糖紊乱,特别是加替沙星可致严重的、致死性、双相性血糖紊乱,而引起低血糖或高血糖。 ①发生低血糖的表现症状为多汗、无力、心悸、震颤、意识模糊。 处理方法: 首先立即停药,然后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或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予以治疗。 用药建议: 患者用药前先进食避免空腹,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②发生高血糖的表现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疲劳无力等。 处理方法:

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等特点。喹诺酮类药物对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用于敏感病原菌引起的泌尿感染、前列腺感染、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但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少见。 1与其它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1.1协同作用 1.1.1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β-内酰胺类药物可阻碍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从而使喹诺酮类易于发挥杀菌作用[1]。 1.1.2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与氨基苷类药物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因这两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回旋酶并阻碍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双重作用以发挥协同作用[2]。 1.1.3其他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合用可明显增加抗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的作用。与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合用,体外证实对这两种抗生素耐药的作用增强;与阿洛西林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菌属细菌有协同作用;与克林霉素合用,对链球菌,葡萄球菌有协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增强[3]。 1.2拮抗作用喹诺酮类与氯霉素等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使其抗菌作用下降或抵消;还可拮抗两性霉素B和美帕曲星的作用;部分拮抗5-氟尿嘧啶的作用[3]。 1.3合用使毒副作用增加(1)喹诺酮类与万古霉素合用可致毒性增加,出现肾小管上皮损害,蛋白尿等中毒症状。(2)喹诺酮类与氯霉素、红霉素合用可致效用降低,同时,对肝、肾功能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进一步加重。(3)环丙沙星与阿霉素、呋喃妥因合用,增加了毒性并且对肾功能不全者损害更大[3]。 2含金属离子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与镁、铝、铁、锌等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从而引起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降低[3]。其机理是上述含属阳离子能与氟喹诺酮类的4-酮氧基-3-羟基发生络合作用,从而减少氟喹诺酮类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致使后者抗菌治疗失败[4]。因此,临床应避免氟喹诺酮类与含镁、钙氢氧化物的抗酸剂或硫糖铝、硫酸亚铁、含锌的多种维生素合成,如不能避免时,在应用上述金属阳离子药物之前2h给予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使这一相互作用大为减轻[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