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典故

一、渭河流域曾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渭河流域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关中平原更是中国的四大天府之一。人们曾这样评价渭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地理的重要性:谁占有关中,谁就占有中国。

现在渭河是陕西省的第一大河,这里聚集了陕西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2%的工业总产值和81%的生产总值。渭河流域也是中国文物古迹最集中的地方,古代帝王的陵墓多集中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农业文明最早的几个地区,史家公认是渭河流域和汾河流域。渭河流域有周人的始祖后稷.



通过关中水文地理图,我们可以看到白色的线条表示水系,绿色是平原,褐色是山脉。在泾河与渭河于关中平原交汇的地方,历史典故泾渭分明就来源于此。这两条河绵延近千里,横贯关中平原。远古时候泾河与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大量肥沃的瘀泥,因为河流众多,而且在这里拥塞不通,因此我国最早的农书《尚书·大贡》称关中为雍州。



郑国渠:疲秦不成反利秦,郑国渠联通了泾河与渭河,公元前236年,郑国渠工程从它戏剧性的开始,一波三折,用了十年时间终于修建成功,这时天下的人们都看到了一个新的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从而使秦国挟持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此时的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秦国大军的粮仓。此时,“疲秦之计” 真正变成了强秦之策,而对韩国却意味着真正覆灭的开始。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一拉开,抛出“疲秦计”的韩国就灰飞烟灭了。

西安霸河是秦穆公振兴秦国,独霸西戎后为纪念霸业而命名的河

将近800公里的渭河所有的大支流都在河北边,只是流过西安附近时,接收了一条南岸注入的大支流

西安南边有上百个峪口,就是山里的河把山劈开后的河道,古人的意味是将山川精华全部汇集到西安城

夸父追日

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字叫夸父的神人。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有一个伟大的志向: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于是,他就朝着太阳运行的方向赶去。追了很久,眼看就要追上了。可是,灼热的太阳烤得他非常口渴。到哪里去找点水喝呢?有了!他看见了波涛滚滚的黄河和渭河,心中大喜,急忙跑去喝水。他一下子就把黄河和渭河里的水都喝干了,但是还觉得不解渴。于是,他又朝北奔去,打算到北方的大湖里喝水。可是非常不幸,他没

有走到那里,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临
死的时候,丢开了手中的手杖,这只手杖居然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后来,人们就用“夸父追日”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坚定信念。“夸”字读kuā音,不读“kuà”或“kuǎ”。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