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游学

北大清华游学
北大清华游学

北大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北京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约7000亩,分为燕园校区、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校区6个部分,其中燕园校区是北京大学本部,占地面积1.95平方公里(合2925亩)。

北大校园分为校本部、医学部、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6个部分,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到访北大,并做了精彩讲话。讲话中,习总爆料说自己任职中央以来,已经5次造访北大。

百年纪念讲堂,值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崛起于燕园,其兴建得到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密切关注和校内外各界大力支持。讲堂自2000年5月运行,依托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传承其前身五十年代大饭厅和八十年代大讲堂的厚重历史底蕴,践行会议中心整体服务思路,始终遵循?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工作宗旨,以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服务素质教育为己任,力争成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之一。

作为一所现代化多功能校园剧场,讲堂坐落于燕园中心位置,建筑面积 1.26万平方米,建筑物最高处为34.8米,地上主体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风格独特,硬件设施一流,内设拥有2063个座位的观众厅,以及多功能厅、化妆间、排练厅、纪念大厅、四季庭院、会议室、展廊、贵宾接待室、观众休息厅等场地资源,另有先进舞台机械及自动控制系统、电影数字立体声还音系统等专业设备。运行以来,讲堂在配合学校重大活动基础上,每年承接推出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讲座、典礼、会议、展览、新闻发布等活动数百场,逐渐朝着成熟的综合性多元化剧场迈进。

在探索、起步、成长的各个阶段,讲堂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服务师生,繁荣文化?工作理念指导下,始终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管理,内外品质兼修,以品质促发展。在准确定位基础上,讲堂着力打造?高雅艺术殿堂?和?素质教育课堂?的双重品牌,深化?以我们不断努力,赢得您更多满意?的服务理念,对内倡导民主工作作风、科学管理制度模式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营造和谐向上?家?文化的同时,推行人才战略、重视队伍建设,紧跟会议中心整体前进步伐,稳步推进讲堂各项工作健康开展,并将通过打造更多品牌、提供更优服务,答谢各方厚爱与厚望

图书馆已经建立110周年了。

图,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它有1100多万册(件)文献资料,是亚洲高校第一大图书馆,在这里蕴育出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闻一多--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承载着一部深沉丰厚的中国近代史。

就是今天,静静地坐在湖畔,也容易让人联想起燕园中的诸多的大师们,想起他们曾经出入的楼阁、曾经

魅力,正来自于一种深厚博大的人文底蕴。

一是馆舍。目前的馆舍由1975年落成的西楼与1998年落成的东楼相连而成,外观具盛唐风格,宏伟大气;坐落于校园中心,观之如知识圣殿。建筑面积近53000平方米,设施先进,环境舒适,恰是读书学习的好去处,也是拍照留念的好景观。

二是藏书。到2011年底,纸质文献馆藏总量近800万册(件),电子图书达到276万种,中外文数据库500个,另有音像资料5.6万余件,自建特色数据库近20种、超过100TB。?汗牛充栋?远不能比喻馆藏之丰富,?书山?、?智海?或能勉强形容之。

三是服务。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由传统的借还书、阅览等向多元化功能发展,数字资源服务、读者自助服务、学科馆员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等新的服务手段和方式不断拓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可以帮助读者?足不出户?而获取本馆没有的资料,学科竞争力分析可以帮助机构或个人了解学术发展状况和趋势。

?振兴中华?碑位于一教东南侧,是1980年入学的北大学生捐献给母校的礼物,她记录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1981年3月20日晚上,当中国男排战胜了韩国男排,将代表亚洲参加在东京举办的世界杯排球赛的消息传开时,整个北大校园沸腾了。人们打着鼓,挥着旗子,排着长队,唱着国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校园。

人们从石狮守卫的北京大学西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继续漫步向东,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有人把燕园的精髓概括为"一塔湖图"(即一教或一体、博雅塔、未名湖、北大图书馆)。

博雅塔,指的是在未名湖东南,有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倒映在碧波之中,这是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解决生活用水,掘的一口水井。它的水源丰沛,外形则仿照通州燃灯古塔的样子,用辽代密檐砖建成。塔共13级,高达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钢筋水泥建成。因为此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所以又曾命名"博雅塔"。

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也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和精心推敲的选择,它高高的塔身,能让校园内外时时出现它不同角度的美丽身影。塔本身可以说是点石成金之作。作为校园供水不可缺少的构筑物,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大煞风景,而这个水塔则利用制高地形,在风景区内用一种特殊处理方式,对构筑物采取巧妙的建筑造型,化不利为有利,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如果顺螺旋梯向上还可直达塔顶,在那极目远望,北京西山秀色便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向下观又可见澄湖如镜,塔影毕现,随清波则能荡漾出无穷的诗意,难怪北大人称这里的景观为"湖光塔影"。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

湖,是指未名湖,它是在原有自然水面的基础上规划整理而成。据知情者说,它的名称是出自钱穆教授的灵感。它能以"未名"而扬名天下,却是因为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们,是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让这湖水、这园林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灵气。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

未名湖北的镜春园,在圆明园被焚时它的卷棚顶也随之不复存在,但其木框架却还傲然挺立,并有一老垂花门,门联上写着"乐天知命,安土敦仁"。多少年过去了,这里仍是林木葱茏,荷塘映绿,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旧园的风貌。

斯诺墓坐落在原花神庙遗址(位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南岸)上。墓碑为一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叶剑英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幽静肃穆。

基本信息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

当时正是一二?九运动前夕,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他们家也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燕京大学的王汝海(黄华)、陈翰伯,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北京大学的俞启威(黄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的许多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

斯诺夫妇则在游行当日和其他外国记者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他给纽约《太阳报》发出了独家通讯,在这家报纸上留下了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大量文字资料和照片。斯诺还建议燕大学生自治会举行过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学生们再次向西方展示了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北平沦陷后,斯诺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死城,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

1960一1970年斯诺墓曾三次来中国访问,著《大河彼岸》等书。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1972年在日内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将其骨灰的一部分运来北京,于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

美国人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多次到过延安,采访过毛主席,写有红星照耀中国等大量很可观的文章。

北京大学钟亭

来到燕园的人们,一定不会错过钟亭--那个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说不会错过,是因为小土山的位置极佳,北面临湖,正对着北大人极为熟悉的翻尾石鱼;南面土山脚下就是乾隆诗碑,诗碑西面不远处,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与乾隆诗碑中间夹着一条小径,小径通向湖边。

基本信息据有关考证,原来老北大就是用钟来报时的,钟亭之所以亭中有钟,大概最初的想法就缘于此。

在《北大旧事》中,有一位老北大的校友这样描述当时的钟声的:"北大二院的退课大钟从来不是用电机钮去控制,而是一架高高的,古旧的朽木座子,上面悬挂着一口黑黝黝的沉沉的铁钟,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当时学校开办的时候,当事者不知从哪里物色得来的,而至今仍由一名年纪已近七十的、满脸灰白的胡须、

身上穿一件退色蓝布短袄来敲打,每次约敲十六到十八响。这钟声,声音嘹亮,不但在北大二院,就是在一院、图书馆、研究院、东西斋等地方也没有不能够听清楚的。

同学们住在附近胡同里面的,早晨躺在满屋阳光的床上,一觉醒来,听到上课的钟声再洗脸漱口都来得急。因此,这钟声富有诗情画意,自非普通的电钟能及其万一。"而那时所用的钟自然不是如今钟亭里的这口钟。关于钟亭内这口钟的由来,颐和园那座皇家园林里有这样的记载:"岛北侧的岚翠间,1889年慈禧曾做为阅兵台,检阅李鸿章调来的北洋水师及新毕业的水师学堂陆战队学员。为适应演习,把小火轮改为炮舰,东西两岸排列着炮队和马队。当时为水师报时的大铜钟,1900年险被劫走,后来置于燕京大学内,今北京大学内未名湖畔钟亭内即此物。

"

翻尾石鱼是圆明园属园长春园中西洋楼的石刻构件。今存北京大学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

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观"谐奇趣"主楼南侧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中央的装饰物。此件西洋翻尾石鱼,由黄鹤色细石精雕而成。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下部鱼肚宽90厘米,上部鱼嘴宽42厘米。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使世界名园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翻尾石鱼

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燕京大学1930年班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以作纪念。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翻尾石鱼是在圆明园之一的长春园北部,有一组仿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样式设计的建筑,俗称"西洋楼"。这组建筑最西面靠南一点的就是"谐奇趣"。

"谐奇趣"建于乾隆十二年,他的前面是一个圆形的大喷水池,周围有雕刻精美的四只羊和十只鹰,嘴里日夜不停地向池中喷水。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里的装饰物,属于西洋石刻艺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圆明园在19世纪后半期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来被朗润园的主人载涛买下运到朗润园。

根据《平西报》、《燕京新闻》记载,石鱼在朗润园里放置多年,燕京大学1930班学生毕业时,为了表达赤子之心和爱国热情以及对母校的深情,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蔡元培与北大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深处,在未名湖畔的苍松翠柏之间,矗立着原北大校长——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铜像。当21世纪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这位曾给北京大学带来盎燃生机,使北大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最高学府的老校长,正以他深遣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卓越的思想,注视着、期待着、启迪着这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百年学府,在新的世纪里创造出新的辉煌。

翻开北京大学百年奋进的光辉史册,人们就会发现,没有谁能比蔡元培同北大的关系更为密切的了。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蔡元培与北大,是名人与名校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完美结合。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要纪念的自然是这位与北大同在的、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老校长蔡元培。

1916年9月1日,已近知天命之年仍在法国?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蔡元培收到了一封电报。电报是当时的教育部总长范源濂发来的。电文云:?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探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

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回国,以慰瞻望。启行在即,先祈电告。?收到这封恳请自己回国出任北大校长的电报以后,蔡元培思忖良久,心潮起伏,一时难以平静下来。

清季翰林出身、后为忠诚的革命党人的蔡元培,早在15年前就走上了民主革命、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以年近5旬之身去国远游,留学法国,其目的就是要融合中酉文化,培养硕学闳材,以教育救国强国。在法国,他和吴玉章等发起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努力为中

国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创造条件。留法勤工俭学在当时国内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大影响,不少人积极参加到这一行列中来,其中一些入在法国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虽然留法勤工俭学取得了进展,但蔡元培并不满意。他总觉得?在国外经营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同内之切实?。现在机会来了,擅权专制的袁世凯倒台了,共和国出现了新的转机和希望。尽管当时北京大学的风气口碑不好,但它毕竟是由中央政府举办的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是对全国教育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最高学府,他可以把北大作为基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夙愿。经过一番考虑,蔡元培初步打算接受范源濂的邀请,回国出任北大校长。

1916年10月2日,蔡元培同吴玉章一道由马赛乘船回国,11月8日抵达上海。对于蔡元培是否出任北大校长一事,在他的友人中有不同看法,在一些革命党人中也有异议。不少人劝他不要进北大这个是非之地,弄不好反倒会坏了自己的名声。对蔡元培深有所知的孙中山却主张他去,认为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教育;传播革命思想。孙中山的支持和嘱托坚定了蔡元培任职北大、改造北大的决心。他当时曾说:?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后来还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表示自己毅然决然的态度。1916年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难而上,赴京就任北大校长的职务。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正式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就职视事,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有成就也最为人所景仰的一段辉煌历程。

既有革新精神又有民主作风的蔡元培,从踏进北大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与他的前任截然不同。他到校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鞠躬回礼。此后,他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这一件令校工和学生感到惊讶的新鲜事,不啻是给封建积习严重的北人吹进一股强劲的平等民主之风,预示着这所学校将在改革中走上新的途程。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了就任校长的演说。针对当时北大存在的不良风气,他着重提出?拍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并阐明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指出?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突出强调学生要把?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放在首要位置。这个演说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就在蔡元培就任校长的这一年,北大进行了一次纪念校庆20周年的活动。校庆纪念歌词写道,?棫朴乐英材,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桯改,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材。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喜此时幸遇先生蔡?,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靖的由衷欢迎和热切期盼。

此后,蔡元培在北大兴利除弊,祛旧布新,使陈腐的北大一变而为鲜活的北大,名副其实的北大。有人评论说?蔡学界泰斗,哲理名家,就职后励行改革,大加扩充,本其历年之蕴蓄,乐育国内之英才,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校,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各省士子莫不闻风兴起,担簦负笈,相属于道,二十二行省,皆有来学者。?在蔡元培长校期间,北京大学的新风气、新局面终于出现了。

蔡元培接手的北大无异于新瓶旧酒:辛亥革命后校名虽然由京师大学堂改成北京大学校,但本质并无多大

的顽固守旧,不容许有新思想进来。学生则多是官僚

和大地主子弟,有的一年要花几千银元,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逛妓院,对读书毫无兴趣,对当官之路却千方百计地去钻营。面对被搞得乌烟瘴气的北京大学,蔡元培首先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一是延聘积学与热心的教员,引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二是改革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积多年办学之经验,蔡元培深知要办好北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有真才实学而又热心教育的教员。他认为?学课之凌杂?和?风纪之败坏?是北大的两大弊端。?救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为此,他人尚未走进北大校门,就开始了延聘名师、罗致英才的不懈努力,并留下了?三顾茅庐?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以及不拘一格聘任没有大学学历的梁漱溟到北大任教等佳话。

1916年12月26日.正是教育部正式下文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的那一天.他一大早就急匆匆地来到北京前门外大街的一家旅馆,造访因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而声名愈来愈大的陈独秀。对陈独秀,蔡元培早有所识,认为他足自己从整顿文科入手进而整顿

北大的最理想的助手。他把陈独秀列为自己延揽人才的首选对象,不辞辛苦,亲自登门拜会。蔡元墙求贤若渴,陈独秀却因办《新青年》等原因推辞。于是,蔡元培仿效刘备?三顾茅庐?,几乎天天都来探望陈独秀。有时来得早,陈独秀尚未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陈,自己坐着板凳在门口等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于蔡元培诚心纳贤,加上他应允陈独秀把(新青年)带到北大来办等实际问题的解决,陈独秀遂同意到北大任职,并于1917年1月13日获教育部批准,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请来的这位文科学长,两年后成了?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后,蔡元培又相继聘请了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吴虞、鲁迅、周作人等具有革新思想和丰博学识的新派人物到北大文科任教。此外,马叙伦、沈尹默、陈垣、陈大齐、萧友梅、沈兼士、徐悲鸿、熊十力、马寅初、陶孟和、王世杰、周鲠生、陈启修、高一涵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也被聘为北大文科、法科教授、导师。在理工科方面.蔡元培聘请当时国内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家夏元瑮担任理科学长,还聘请知名学者李四光、丁燮林、颜任光、何杰、翁文灏、王星拱、李书华、丁文江、俞同奎、朱家骅、冯祖苟、秦汾以及外籍专家葛利普等为教授。一时间,北大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学术空气浓厚活跃,教学科研盛况空前。据1918年初的统计,全校共有教授90名,从其中76名的年龄来看,35岁以下者43名,占56.6%;50岁以上者仅6名,占7.9%。最年轻的教授徐宝璜只有21岁,胡适、刘半农也只有二十七八岁。陈独秀也才38岁。这样年轻而富于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扫北大过去的陈腐之气,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除了积极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以外,还借鉴西方大学的模式,对北大的领导体制、系科设置、教学制度、课程内容、招生制度等进行厂一系列改革。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中共北京地委、北京区委和北方地区的工作,曾任中共第三、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并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英勇就义。

李大钊就义后,他的灵柩一直没有下葬,停放在北京宣武门外妙光阁浙祠内。1933年4月,李大钊就义六周年时,北大师生由校长蒋梦麟领衔,共同发起为李大钊遗榇举行公葬的活动,蒋梦麟校长亲自为李大钊在香山万安公墓代购了墓地。李大钊的生前好友、北大教授刘半农先生,执笔为李大钊墓碑撰写了碑文。文中评价说:?君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域中。?在北大1935年2月的?俸给簿?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李大钊,50元,恤金一年,自二十一年三月至二十六年十月,每月发50元。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8年起,在北京大学任史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时为《新青年》杂志主编,传播马克思主义。1927年4月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英勇就义。此铜像为北大77、78级毕业生捐资建造,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傅天仇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在沙滩红楼专门开辟了李大钊先生纪念室。在今日的北大校园中,77、78级学生捐资建造的李大钊半身铜像安放在俄文楼。1995年,北大党委将党务和思想工作最高奖命名为?李大钊奖?。李大钊永远活在北大师生的心中,永远感召着北大师生为?学术上的发展?奋进,为民族的复兴奋进。让我们用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之初的三名党员之一的张申府的话结束此文:?他应说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不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他的思想的前进,他的行动的积极,他的为人的纯洁,他的对人的温厚,他的道德的高尚,他的革命情绪的热烈,所有这些兼而有之,真可说是一时无两。?

时,静园还是北大师生们一个重要的课余活动场所,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的文艺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草坪两侧的建筑称为六院,是六处三合院落。六院地处未名湖之南,比湖北之四斋显得娇小玲珑,多了些幽静典雅之意。六院在民国时是燕京大学女生宿舍,同样是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南为阴?之意。现今这里是一些院系的办公地,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格。

北大静园和六院是北大校内最幽静且学术研究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燕园中心的静园草坪北侧,由几块红色大理石组成。其文字介绍显示,纪念碑于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学校庆97周年纪念日)揭幕,主要纪念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期间,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北京大学83位师生,革命烈士纪念碑象一个?心?字。

由几块红色大理石组成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燕园中心的静园草坪北侧。纪念碑是1991年?七一?北京大学党委倡议建立的,建成揭幕于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学校庆97周年纪念日),主要纪念的是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直至抗美援朝,北京大学(包括西南联大、燕京大学)的师生校友中牺牲的83位革命烈士。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正面是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的题词?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的碑文记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第一位就是革命先驱李大钊。

塞万提斯像矗立在北京大学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北京大学校史馆的西南方。该像为铜制塑像,高2.35米,塞万提斯身着西班牙披风,右手持书,腰挎宝剑,目视前方,风度威武而潇洒,既散发着文学骑士般的无畏气质,又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的智慧之光,时时吸引着无数学子深深注视的目光。

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去世,被草草埋葬,甚至没有立下墓碑。直到1835年西班牙政府才在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碑的上端有塞万提斯的石雕像。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之后,马德里市政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1986年10月3日在北大举行了安放仪式。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 2.7米,碑身嵌在其中。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同时载入三校史册。三位校长今天一同体认当年那一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是为了传承?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校训,让南开、北大、清华的历史友谊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像当年的西南联大那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全部的力量。

目前,北大、清华和南开均已在校园里树起西南联大纪念碑。无论在昆明还是北京、天津,四座西南联大纪念碑树起令人仰望的精神高度,传承着先辈们爱国、科学和民主的精神。(3)因并校而吸纳了燕京大学大部份人才并同时搬入燕园的北京大学从人员和设施配套(包括图书馆)上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燕京大学的角色,因此认为北京大学可以在某程度上称为燕京大学的传承者。

北大校友门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这是…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北大西门上面挂有北大校友,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大学书写的校名,他所书?北京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

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西校门更增加了几分庄严。关于这一对石狮的来历,有人以为石狮取自圆明园,其实不然,它们乃是原燕京大学于一九二四年从民间购得的,在北大文书档案馆里,还存有当时购买这对石狮的契据。

西校门内一座精心镂雕镂的石桥,也由校友所捐,名校友桥,弯弯小桥,淙淙流水,蕴涵北国江南的神韵。旁有年代久远的银杏树,她是燕园里的老人。正对西门的是校园的主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其间空地上还耸立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西校门向西而行,是清代名园鸣鹤园的遗迹;往南的一片绿地和荷塘,是明末画家米万钟勺园故址。

对于北大而言,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西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西校门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经成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的西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已经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进入西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浴缸、饮水喷泉等等。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C9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校园介绍

清华大学校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清华园原为皇家园林,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校园总占地面积392.4公顷(校本部306.0公顷,不含附属医院),总建筑面积198.1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54.8%,拥有树木1152种,其中乔木4.5万株,灌木18.8万株,百岁以上古树240棵;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学生公寓共45万平方米,1.39万间。

校园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1950年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为当年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立,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清华大学理科楼工程是国家教委?二一一?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集教学、办公、实验以及集会、演出、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该工程坐落于清华大学校园西区,被清华大学生物馆、气象台、化学馆及体育馆等三十年代建成的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所包围。该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其设计方案充分尊重了周边原有建筑的特点,工程自成一体又充分融合于周边建筑,古朴典雅而又富有时代风韵。该方案曾荣获九八年度首都设计?十佳?称号。

清华大学理科楼工程建筑面积二万四千多平方米,由生命科学院、理学院以及下沉式广场三部分组成,主体结构为框架结构体系,外包各种花饰造型的清水砖墙,其主入口呈八角形塔式建筑,造型别致而新颖。该工程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开工,去年八月竣工。

该工程还于一九九八年被评为北京市?长城杯?奖工程。

清华大学理科楼工程是国家教委?二一一?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集教学、办公、实验以及集会、演出、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该工程坐落于清华大学校园西区,被清华大学生物馆、气象台、化学馆及体育馆等三十年代建成的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所包围。该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其设计方案充分尊重了周边原有建筑的特点,工程自成一体又充分融合于周边建筑,古朴典雅而又富有时代风韵。该方案曾荣获九八年度首都设计?十佳?称号。

清华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911年 4月创办的清华学堂图书室,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室改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19年和1931年分批兴建了馆舍。朱自清、潘光旦曾任馆长。新馆于1987年开始兴建,1991年 7月竣工。新旧馆舍总面积为27800平方米。

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建成的老馆东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

二期工程始于30年代初,因学校发展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馆舍面积扩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三期工程(新馆)开始于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业院士设计,1991年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至此,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馆藏总量已经超过400万册(件),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清华园的建筑当成一首曲调优美、旋律高昂的乐曲,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旭日东升还是红轮西坠,每当你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确立了建设研究型、数字化、文明开放的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奋斗目标,经过?211?、?985?等项目的建设,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跨上了新的台阶,基本实现了基于网络计算机环境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由校图书馆及人文、经管、法律、建筑、美术和医学等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建筑总面积约4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余席。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余册。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千余册。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

由于没有进行建筑声学设计,建成伊始存在演说时听闻不清晰的声学问题。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之前,曾前后数次试图解决大礼堂的声学问题清华大礼堂平面图

清华大礼堂平面图

,或未能切中问题本质,或因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未能实施,大礼堂的声学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但因此开启了近代建筑声学在中国奠基的历程,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的校正成为开创中国近代建筑声学研究的源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一个现实问题引申为科学研究进而确定一门学科的理工融通的清华大学学术品格。地板提高与装饰,因此仅在墙面开窗位置更换了原来的窗帘,新加的窗帘比原来窗帘厚度大,重量重,吸声系数更高。同时增补了原扩声系统的扬声器数量,使观众席扩声声场更为均匀。

这次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礼堂室内声学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声学混响时间过长的问题。

修缮完成后,大礼堂语言清晰度、声场均匀度均有提高,消除了声聚焦、颤动回声等声缺陷,混响时间从3.9秒降到了1.3秒。修缮工作将原来缺失的舞台工艺进行了完善,已能满足学校学生活动场所的基本使用要求。竣工后大礼堂举办过音乐会、会议、话剧、电影、舞蹈、婚礼等各种活动,其中包括2012年9月温家宝总理的演讲,大礼堂建筑声学改造满足了"学生活动的观演空间为主的多动能礼堂"的要求,声学效果得到了清华大学的肯定。

同方部

清华园最早的建筑,曾长期作为每年八月二十七日祭奠孔子的地方,其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清华园最早的建筑,曾长期作为每年八月二十七日祭奠孔子的地方,其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书中有『儒有合志同方』句。方,乃『道义』之意。改办大学后,同方部即作为小礼堂使用,经常开展一些较小规模的讲演、聚会和社团活动。1936年10月鲁迅逝世时,校内师生曾在这里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出席并都发表了演说。现为清华大学老校友聚会的地方。

1914年梁启超在此发表《君子》演讲。梁启超以《周易》中的?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做演讲,其含义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以此来激励清华全体师生,惜时如金,奋发图强,修身养性,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从此以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尊为清华大学的校训,铸入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时即以巨徽嵌于正顶,以此观瞻。并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为强国富民而刻苦读书。

现为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地点位于清华园的中心、毗邻清华学堂的北面,有一座简朴的建筑——同方部,它是清华最早的礼堂。

同方部是清华建校初期首批建筑物之一。据《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之北京篇的大事记所载,它与清华的一院大楼、二院、三院、北院住宅及校医院等,均建成于1911年(宣统3年)。同方部整个建筑灰砖墙身,红瓦坡顶,欧式风格。其西部为单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大,有一个朝南的正面门廊;东部为二层建筑,独自另有一个朝南开的门。也许为便于大家看到它的名字,?同方部?的匾额没放在正门,而是悬挂在西部朝向大礼堂草坪的西边大门上方。

?同方部?的名字,并非伴随着楼房建筑的完成就开始有的。建校初期它被当作礼堂用,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年的8月27日被作为祭祀孔子的地方。1923年学校成立?德育指导部?,该建筑才有了?同方部?的名字,作为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关于?同方部?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由于当年?清华学堂?为留美预备生而设,并无专业,?同方部?可能是今日的?基础课部?之意。更普遍的则认为,?同方?两字源于《礼记·儒行》中:?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方?作?道义?、?法则?解,?同方部?就是?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1925年改办大学以后,由于有了新建的大礼堂(1920年建成),同方部被用作小礼堂开展一些讲演、聚会和社团活动。30年代新生入学时,梅贻琦校长曾常在这儿接见新生。如今,透过同方部古朴陈旧的外表,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采集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画面: 1914年,当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题为《君子》的演讲。梁先生援引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修身成才。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校训、成为一种清华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时,清华文学会在同方部举行追悼大会,闻一多、朱自清等出席并作了讲演。闻一多称赞鲁迅?除了文章以外还要顾及国家民族永久的前途?,因此一想到他?不先想到他的文章而先想到他的人格?。

也正是在同方部,1948年7月,清华学生自治会召开闻一多遇害两周年纪念会。会场挂着闻一多画像,长髯飘拂,口含烟斗,栩栩如生,气氛庄严肃穆。朱自清在《挽一多先生》中写道?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刻画出了闻一多民主斗士的光辉形象。而不久1948年8月朱自清逝世时,清华人又在同方部同心哀悼这位令人尊敬的一代文学家。同方部的四壁挂满了校内外的挽词、挽联和来自全国的吊唁电文。其中杨人楩所致挽联:?为青年师为青年友望重人寰犹有风格垂世范,精语体诗精语体文学通今古此中薪火付谁传?,道出了全体师生对朱自清先生在为人和治学方面完美人格的深切怀念。

在老校友曹禺的眼里,同方部是演戏的地方。1933年春,他与同学在同方部合演由他亲自翻译的、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话剧?The first & the last?、《最后一计》等。曹禺还在这儿主演了易卜生的《娜拉》,他男扮女装、惟妙惟肖,受到欢迎和好评,此后而得?娜拉?雅号。

?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逼近华北。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方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清华师生为抗议日本暴行,特将同方部命名为?九一八纪念堂?,并有横额悬于门楣之上。数年后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横额被迫摘下,但清华师生心中的抗日怒火是任何力量也扑灭不了的。随着全国抗日声浪的高涨,清华学生分为两派。大多数同学(如蒋南翔等)主张坚决抗日,经常在大礼堂开会,被称为?大礼堂派?(亦称?救国会派?);另一派同学支持国民党政府,由于人数少不得不退守一隅到同方部去开会,被称作?同方派?(又称?小礼堂派?)。

1947年秋,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首次将他的?理工与人文必须结合?的教育理念带到了清华。在同方部,梁思成先生做了题为《理工与人文》的演讲,提出学理工的人应当加强人文科学素养,过分地重视技术,不理解人文,以至于社会伦理道德沦丧。不懂得人文科学的人只能称之为?半个人?。梁先生的许多学生颇有感触地说,梁先生的这一观点对自己的成长?影响很大?,这个命题至今仍?发人深省?。

同方部一直是公共活动的场所,改革开放以后曾是教务处所属教材发行组的办公地,之后在此还举办过艺术展、科技成果展以及建校八十周年的校史展览。目前,同方部西部单层建筑部分作为清华美院一年级学生的画室,东部两层建筑部分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清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如今?同方?二字又焕发出新的青春,以此命名的?清华同方公司?已成为清华最大的校控股份有限公司之一;在促进清华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我国民族高科技产业等方面,?同方?二字蕴涵着巨大价值。

2001年底,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清华名列其中,同方部、清华学堂以及早期四大建筑榜上有名。朴实的同方部,同样见证了世纪清华发展的风风雨雨,留下了众多清华学子的匆匆足迹。

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也是清华历史的开端。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赵元任、胡适、张彭春、庄俊等。

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在工字厅东边落成,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后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但办学方针依然照搬美国。清华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学生在校学习8年,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

1925年,清华设立了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1928年8月,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金岳霖、吴糜、叶企孙、周培元、张钰哲、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杨廷宝、梁思成、顾毓琇、贺麟、王力等。

清华学堂大楼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其西部建于1909~1911年,学校同期兴建的还有二院(在清华学堂以北、电机馆的西边,现已拆除)、三院(在大礼堂以北,现已拆除,在其原址扩建新图书馆)、同方部等一批建筑。俟这批建筑基本竣工后,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周诒春校长到职后积极筹备改办大学,在任职期间(1913年8月~1918年1月)又盖了一批适应未来大学需要的高标准建筑(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均始建于周诒春任内)。其间,1916年清华学堂大楼向东进行了扩建,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4560平方米。当时清华学堂是清华园内第一座?大楼?,虽然高不过两层,但因四大建筑那时还未落成,故在当时的校园建筑中已是鹤立鸡群了。

清华学堂大楼西部建成后成为高等科学生的教室,东部建成后曾是高等科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历史上也称?高等科?。高等科宿舍的设施相当华丽舒适,有闪闪发亮的打蜡地板,能抵御北方风沙的双层拉窗。据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的梁实秋先生回忆:?临毕业前一年是最舒服的一年,搬到向往已久的大楼里面去住,别是一番滋味。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不过也有人不能适应抽水马桶,以为做这种事而不采取蹲的姿势是无法达成任务的……?在这里,当时清华学校的学生在毕业留洋前,已可以预先领略一下西方的生活方式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利系的精神家园

矗立在新水利馆前面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雕塑,是包括胡锦涛同志和汪恕诚同志在内的我系1965届毕业生向母校捐赠的一份厚礼。她反映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办学理念,也是清华水利人的?魂?。雕塑左边是一组挺立的花岗石柱,右边是一束流畅的不锈钢钢管,花岗石柱和不锈钢管相互支撑,立于大地之上,高度为3.5米。

水利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上善若水、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2002年建系50周年之际,由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学长和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学长在内的水利系65届校友在新水利馆前面立起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纪念雕塑,就是水利系文化取向的充分体现。[2]

1955年,新水利馆落成。土木工程系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

2000年4月30日上午,由清华大学70届1670位校友共同捐资铸造的"清华世纪鼎"在旧土木馆前落成,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70届校友刘延东和我校原党委书记方惠坚为其揭幕。

"清华世纪鼎"用接近1吨重的青铜铸造,高2.00米,寓意2000年,口长1.67米,寓意70届校友共1670人。正面篆刻鼎名"清华世纪鼎"五个大字,背面篆刻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待物",内壁刻有铭文。其主要纹饰为龙文,寓意清华学子为龙的传人。鼎的四面上部正中为清华大学的标志图案,表明了世纪鼎的敬献对象。清华世纪鼎的汉白玉基座位于8米×8米的方形草地中央,基座的四周铺砌着11块互相独立的扇形花岗岩地面,每块扇形铺地上立着一座直径为40厘米、高40厘米的汉白玉石柱,代表着当时11个系,石柱外侧刻着各系的系名,内侧刻着各班的班号。11块扇形铺地被11块淡红色石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圆环,象征着70届校友之间的友谊。正方形的草地和由11块扇形铺地圆环组成的环境,既具有纪念性,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校园里的交往空间,充满着活力,在环境的衬托下,位于场地中央汉白玉基台上的"清华世纪鼎"显得更加华美、庄重。

1999年4月,70届校友就成立了"零字班(64级)毕业30周年校庆活动筹备委员会"负责校友活动的组织、联络、筹款等项工作。经广泛征求70届校友的意见,决定铸造"清华世纪鼎",以表达对母校的赤子之情和美好祝愿,同时决定再铸1700个小鼎,以作毕业30周年纪念收藏。"清华世纪鼎"及环境设计者为土建系建零班纪怀禄校友,铭文撰稿为数力系力零班孙哲校友,鼎体铭文书丹为建筑系81岁高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汪国瑜先生,基座及石柱铭文书丹为水利系水零一班周士渊校友,铸造者为南京晨光集团公司艺术制像分公司。

清华世纪鼎(铭文)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象征着惜时如金、时不我待。在大礼堂前草坪南端、清华学堂与第二教学楼之间,伫立着1920(庚申)级同学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日晷。1920级是清华学校时期优秀的毕业年级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化学家曾昭抡、陈可忠、萨本铁、赵学海,植物学家张景钺、政治学家萧公权等,均出自于这个年级。1920年春,庚申级同学毕业前夕,大家商议要做一纪念品向母校献礼,经反复磋商后选定了日晷方案。日晷仪由同学们集资建造,摆放在高等科教室(即清华学堂)前的草坪上。它可供同学们上下课守时的参考,同时亦含有惜阴、即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思。

据当时主持其事的庚申级校友华凤翔回忆,上部的日晷盘由美国数学教员海晏士(Heinz)依照北京经纬度绘制,委托北京著名景泰蓝厂老天利以银胎珐琅烧成。其晷底座用汉白玉请工匠在校内雕作而成,并四面刻文,为二中二洋。其正面(南面)中文?庚申级立?,背面(北面)英文为Class 1920。一侧中文?行胜于言?,另一侧为?行胜于言?的拉丁译文?Facta Non Verba?。中文请庚申级同学邹宗彦之兄邹宗善书(邹宗善为南开大学生,曾与周恩来总理同学),外文由华凤翔学长书写。经过数月的精心制作,1920年暑期日晷完工,摆放在高等科教室右侧草坪上。

日晷清华园内这一最早校友纪念物,见证了清华园内的风风雨雨。如今日晷已成为清华园中一处重要景点,游人如织,人们喜欢在日晷旁留影纪念。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周围秀丽的风景,日晷传奇般的经历、优美的造型,更因为日晷上镌刻的?行胜于言?四字,道出了清华校风的一大特色——?实干?。而今这种实干精神,仍然能够清晰地从清华人的身上闪现。?行胜于言?体现的不仅仅是清华人务实的精神,也反映出清华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一步步奔向目标的那种永远向上的活力。

清华日晷上有一句铭文:?行胜于言?,它已成为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

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系1920级(清华十级)校友建立,上镌校风?行胜于言?四字及拉丁文?FACTA NON VEBR?;另有?庚申级立?和?CLASS 1920?字样。日晷隔大草坪和礼堂遥望,左前方是科学馆,右手座落着清华学堂,这里正是清华的?核心?地带。

二校门,古朴、庄重、典雅,带有西洋建筑的风味,是清华园里最具丰采的建筑物。朴实的玉白色和浅灰色,简约、明快的线条装饰,非常协调的一大两小三道圆拱门、四根亭亭而立的汉白玉圆柱。门楣上镶嵌着道光年间书法家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遒劲的黑体字,仿佛在对世人述说着其漫漫而悠远的历史。

清华园牌楼历史悠久、造型典雅,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俗称二校门。

清华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原为清华正门,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清华园?大字。1966年8月24日,二校门被?清华大学红卫兵?当作?四旧?推倒、砸毁。1967年4月,在二校门旧址处建立起了毛泽东的巨型全身塑像。经?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领导人蒯大富向林彪夫人叶群提出,请林彪为此塑像落成亲笔题字,林彪写下了:?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一题字被铭刻在此塑像基座上。由于当时海军文艺团体的群众两派为争夺林彪的另一题字而发生武斗,林彪故意没有在给清华毛泽东塑像的题字上注明写给清华?文革?群众组织。1971年9月,林彪事件之后,他的题字被删除。1987年8月,毛泽东塑像被拆除,改换成清华大学主楼大厅北壁上方悬挂毛泽东青铜浮雕头像。在清华有关史料中是这样记述的:?这座塑像首开先例,在全国引发了共建毛主席塑像的风潮,在毛主席的严厉批评下才得以制止。20年后,在清华广大教职工和海内外校友的要求下,学校决定拆除这座毛泽东全身塑像,在原址重建清华二校门。同时学校郑重决定,在主楼大厅北墙上建立永久性的毛泽东青铜浮雕头像,以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

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文化大革命?中,二校门曾被摧毁,后恢复重建。功绩和对清华大学的关怀。?(《新清华》报1999年12月31日第1393期)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在清华校友捐助下,二校门得以原址重建。

闻一多像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汉族。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新婚那天,亲友纷纷前来贺喜。好久了,还不见新郎,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原来他仍然穿着旧长袍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清华大学?,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荷塘月色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

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游客们还可以在近春园东山上看到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荷塘月色亭?。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圆明园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

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当英法联军的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

放弃修复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北洋政府垮台后,北平特别政府接管遗址后同意将园内残有砖石变价批卖。?文化大革命?期间,圆明园又继续遭到破坏。十年动乱结束后,这处著名遗址可谓满目疮痍。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于1861年11月25日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这样的评价:?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中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鸟巢就是国家体育场,曾经08年奥运会的田径主赛场,现在偶尔也会有一些体育赛事在此举行,前几周刚举办过世锦赛。鸟巢位于北四环中路以北的奥林匹克公园中,无论从北四环走还是北面的大屯路走,都能看到显眼的巢型精密结构建筑,很有型,很漂亮。夜晚打着绚烂的霓虹灯,外侧显示着LED的彩色字画时,又是另一番味道。奥林匹克公园本身是免费开放的,只要通过安检都可以近距离和鸟巢、水立方亲密接触。国家体育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容纳观众座席91,000个,其中固定座席约80,000个。国家体育场工程为特级体育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 年,主体建筑为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6米的椭圆型,最高处高69米。国家体育场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8年6月28日落成。

国家体育场座落在由地面缓缓坡起的基座平台上,观众可由奥林匹克公园沿基座平台到达体育场。基座北侧为下沉式的热身场地,通过运动员通道与主场内的比赛场地连通。国家体育场复杂的附属部分和赛后商业等安排在升起的地面之下,使不同人群进入的方式更加合理,同时保持了主体建筑外观的清晰、纯粹和完整。体育场基座以上部分共七层,设有观众服务设施、媒体工作区和贵宾接待区等。基座以下部分共三层,设有零层内部环路、停车场和大量功能用房。碗型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并在中、下层看台之间设置包厢及其座位区。

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作为主会场,承担了开闭幕式、田径赛事和足球决赛。精彩绝伦的开闭幕式表演与鸟巢大气宏伟的结构相得益彰,令世人惊艳。博尔特、伊辛巴耶娃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纷纷在鸟巢实现了创纪录表演。

国家体育场主体是由一系列钢桁架围绕碗状座席区编织而成的?鸟巢?外形,空间结构新颖,建筑和结构浑然一体,独特、美观,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

国家体育场钢结构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体育建筑之一,其屋顶维护结构为钢结构上覆盖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国家体育场在建设中采用了先进的节能设计和环保措施,比如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雨水的全面回收、可再生地热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等。在?鸟巢?中足球场地的下面是312口地源热泵系统井。它通过地埋换热管,冬季吸收土壤中蕴含的热量为?鸟巢?供热;夏季吸收土壤中存贮的冷量向?鸟巢?供冷,能节省不少电力资源。在?鸟巢?的顶部装有专门的雨水回收系统,被收集起来的雨水最终变成了可以用来绿化、冲厕、消防甚至是冲洗跑道的回收水。诸多先进的绿色环保举措使国家体育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绿色建筑?。

?水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建设规模约8万平方米,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他的内部是一个多层楼建筑,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国家游泳中心采用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脱颖而出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该方案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其中中方设计者: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赵小钧、总工程师毛红卫,PTW建筑事务所的两名主设计师为约翰·保林(John Pauline)与托比·王(Toby Wong)。

设计体现出 [H2O]3(?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设计新颖,结构独特,与国家体育场比较协调,功能上完全满足2008年奥运会赛事要求,而且易于赛后运营。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

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并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乐园,所以设计者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探寻水可以提供的各种娱乐方式,开发出水的各种不同的用途,他们将这种设计理念称作?水立方?。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记忆的载体。

理论的设计灵感,他们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层建筑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表面覆盖的ETFE膜又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受,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水的神韵在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轻灵的?水立方?能够夺魁,还在于它体现了诸多科技和环保特点。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循环水系统的合理开发,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都共同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更多的时代气息。泳池也应用了许多创新设计,如把室外空气引入池水表面,带孔的终点池岸,视觉和声音出发信号等,这将使比赛池成为世界上最快的泳池。

?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建筑外围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节能ETFE(四氟乙烯)膜材料。

?水立方?整体建筑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这种像?泡泡装?一样的膜材料有自洁功能,

使膜的表面基本上不沾灰尘。即使沾上灰尘,自然降水也足以使之清洁如新。此外,膜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压性,人们在上面?玩蹦床?都没问题,?正常的放上一辆汽车都不会压坏?。如果万一出现外膜破裂,根据应急预案,可在8个小时内把破损的外膜修好或换新。?水立方?晶莹剔透的外衣上面还点缀着无数白色的亮点,被称为镀点,它们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起到隔热散光的效果。

?水立方?设计注重细节,充分考虑运动员和水立方观众需求,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

作为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国家游泳中心首先要满足奥运会期间的比赛需要。?水立方?的设计将尽可能的让运动员在这里感到舒适,让观众感到舒适。而这种舒适往往来自很小的细节。?水立方?拥有跳水池、比赛池、热身池,这些池子的水温及其所在厅的温度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为运动员稳定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外,?水立方?在地面的设计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由于比赛池和热身池中间有一定距离,运动员在这两池之间往往是赤脚往返,?水立方?对这段路程的地面做了特殊、细致的处理,届时,?运动员走过去都很舒适?,不会觉得脚凉。

“放飞梦想 游学北大清华”励志夏令营活动内容及日程安排

"放飞梦想游学北大清华" ——一汽解放青岛助力百名V卡子弟文化深度之旅这不是一个课外辅导班,也不是普通旅游团,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名参加夏令营的同学,收获人生中第一次的大学课堂体验,感悟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大气,深入体验北京作为帝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蓬勃朝气 行程安排: 第一天太原-北京 上午13:46乘动车出发,唱着歌儿进北京 下午16:37左右抵达北京西站,18:00分到达清华大学 18:00-19:00清华食堂用晚餐 19:00--21:30夜游清华园 了解全国最高等学府的风貌,追寻朱自清、王国维、钱钟书、季羡林等名人的足迹,感受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二天 7:00-7:30 早餐一天正能量的开始 8:00-11:00开营仪式+清华励志讲座 在这里,你将遇到清华大学老教师,为大家娓娓道来清华大学历史,帮你梳理学习中遇到困惑,同时坚定你勇攀高峰不断进取的信心和斗志。老师们不再是说教,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清华学,你可以从她们对治学、对工作和对人生的态度中,学到很多,相信你会收获满! 13:00-16:00 清华学子面对面 和充满神秘气息的清华学子面对面,聊起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相信是每一个参训学员心里盼望的事情。清华大学以盛产学霸著称俗语云:半国人才进清华,一半状元在经管。这些产自(来自)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各地学子,他们进入清华,都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们是只顾埋头苦学的书呆子么?他们都是怎么搞定那些天理难容的复杂运算和海量作业的?他们在清华学习,有怎样的收获和体会?我能从这些清华学霸身上Get到什么技能?小伙伴们不要急,来了就知道了,肯定让你收获满满!

清华北大励志高校游

清华北大励志高校游 北大和清华如此青睐?这里除了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外,还曾经是两代 的皇家园林。 北大“燕园”原为明代“勺园”“燕园”原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北大的“燕 园”,原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又称“米园”。在《天府广记》中载:“海淀米太仆勺园,园仅有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今天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周围,便是当年勺园遗址。当时在勺园的西边也有一座著名的园林“清华园”。不过,这座清华园不是现清华大学的清华园,而是明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侯的园子,故又名“李园”。(清华北大励志高校游) 清华园“占地十余亩,堂亭楼台俱全。水程十余里,乔木千计,竹万计,花亿万计……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京师第一名园也”。但到明末清初,勺园和清华园均毁于战火。 清康熙年间,康熙在海淀修建的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就是在清华园原址上修建的。康熙修建畅春园时,还在畅春园北的福海一带修建一小园“圆明园”,赐给四子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到清雍正年间,雍正大修并扩建圆明园,使圆明园有了三十景。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又在圆明园的东边修建了长春园,在两园的南边修建绮春园,也叫万春园,成为“圆明三园”,并使圆明园有了四十景,达到鼎盛时期。此后,乾隆皇帝又整修了圆明园南边的未名湖畔勺园,名叫“春熙园”(今北京大学处)。同时,还整修了圆明园东边的熙春园,又叫东园(今清华大学处)。使圆明园有“圆明五园”之称,即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春熙园、熙春园。乾隆年间“勺园”成为和珅的“淑春园”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把春熙园(即明代的“勺园”)赏给了大学士和珅。和珅在这里修建了“淑春园”,也有写为“漱春园”的。因和珅的家产富可敌国,所以淑春园修建得十分豪华,有京城第一私家园林之称。和珅又叫此园为“十笏园”。 现在北大未名的镜春园区,很多古老的四合院还是当年和珅淑春园的房屋,园内似仙岛的“孤屿”很似园明园中的“瑶台岛”,这也是和珅的罪行之一。尤其是园内的“临风待月楼”犹如天上楼阁,更是“越制”。楼内有一座巨大的自鸣钟,为洋人赠给乾隆的。乾隆赏给了他的爱女亦即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因和孝公主下嫁给了和珅的独子丰绅殷德,夫妇住在楼内。每天早晨自鸣钟响时,和孝公主起身,宫女为她梳妆。楼前有一巨石为园内一奇,在湖水内还建有巨大的石舫,现石舫的基座保存在未名湖西岸。这些景观多有文人墨客写诗赞颂。

【最新】“研学京华,筑梦清北”主题游学活动游学心得

“研学京华,筑梦清北”主题游学活动游 学心得 首先,非常荣幸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研学京华,筑梦清北”主题游学活动。这次活动给我就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可总结为两个印象,分别为首都印象和清北印象。先谈谈首都印象吧。 北京是古老与现代,发展与繁华的结合体。到北京一下火车,一股繁华的现代大都市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四通八达的公交,地铁将这座特大都市连为一体,随处可见的卫生间为行人提供了方便,自助付款,费用直充等设备遍布在公共场合,为游客节约了时间,也体现了北京的创新精神。在这样一座国际大都市中,不论白天黑夜,大街上总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汇聚在这里,追逐着各自的理想。最令人踏实的是,在北京治安,交通秩序很好,不论何时走在街上,都内心十分坦然。在街上行走,人们都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比较繁忙的路口,还会有志愿者维持秩序,如果想要问路,他们会很热情,很客气的为你指路。清晨迎着黎明的曙光,观看天安门广场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这里总会聚集起成千上万的人,满怀崇敬的等待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凝望着空中飘扬的红旗,此刻我们的热血在沸腾,因为伴随着五星红旗升起的还有无数中华儿女的骄傲!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各族人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挚爱和衷心的祝福,也体现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在故宫面对深宫高墙,青砖黛瓦,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仿佛历历在目。在这里,触

碰传统的美妙,感受历史的厚重。一座座巍峨壮阔的宫殿,一块块沧桑的砖瓦在诉说着故事。在绵延不绝的长城,走过陡峭的台阶和狭小的烽火台,感受古人的智慧,也明白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正真含义。在断壁残垣的圆明园,面对辉煌过后的破败,仿佛八国联军的暴行还历历在目。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我们应该牢记过去,放眼未来,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将中国发展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再谈谈清北印象吧。 在清华园与北大校园中,感受最明显的便是它们那深厚,浓重的文化底蕴了。在北大未名湖畔,风景宜人,景色秀丽,参天的古树随处可见。有时在一个不经意的小花园,便是祭奠某位先贤的地方。处处都充斥着自由的学风,学长学姐们积极自信,神采飞扬。在清华园,则显得忙碌一些,到处也有参天的古树,而现代化的建筑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人们放飞了梦想。有的学长们利用业务时间,凭借着爱好,便造出了电动方程式赛车,还在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长们同样谈吐非凡,处处透露着和谐儒雅的气息。在与清华经管学院的学长的交流会中,通过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介绍以及对我们疑惑的解答,我也明白了自己学习中的一些不足,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将借鉴他们的经验,对自己进行完善。经过这次游学活动,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目光短浅,也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同样,我也明白了已经的渺小。在接下来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将这一次的经历转化为动力,不断努力,提高自我。我们不应夜郎自大,诗和远方在等着我们!

北大清华学生励志参观校园游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00多年来,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大西门 古朴秀丽的北大西门建于1926年,是北大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也是各地游客的心中的圣地,节假日留影者人流如织。大门内高约8米的一对华表已有300多年历史,原置圆明园的皇家祖祠安佑宫,和华表曾同属圆明园的,还有西门内办公楼前装饰的石麒麟,石料坚实,刻工细腻,至今线条、纹样仍然流畅清晰。 北京大学图书馆 顺着西门沿中轴线一直向东走,未名湖南岸迎面向你扑来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藏书仅次于国家图书馆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曾任这里的馆长,如今,李大钊、胡适等教师的厚厚笔记已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述说着北大百年的深厚的思想和文化积淀。 翻尾石鱼 在石舫旁边近岸水中时隐时现的翻尾石鱼,也是圆明园长春园前大喷水池的遗物。世纪劫难后,圆明园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拍卖。燕京大学1930年学生毕业时,将石鱼买来送给母校做纪念。从此,石鱼便在未名湖安家。如果你在夕阳西沉时在未名湖畔静坐,会听到读书声、历史的沉吟声和你的遐想相互应答,意境单纯而恒久。 鸣鹤园 同样为淑春园一部分的鸣鹤园毁于民国初期,仅余掩映于德斋北部土山之中的翼然亭。据说乾隆曾登亭赋诗,并曰:“出西轩面横岭,亭中设便坐,近纳岚翠,远往野绿,仿佛香山来青景色。”但你现在登亭,“岚翠”、“野绿”的景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北大东门附近逸夫楼、北京大学体育馆凌空飞翔般伸展的新翼,仿佛是从北京大学古典沧桑的身体上新生的枝叶和花朵。夜色降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舞厅一样灯火通明,各教室里总有学生发表着思想或正统或另类的演说。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北京大学成为一个让年轻人“炫”的学校,成为一个成人的勤奋自律和少年的勇敢率性完美融合的地方,这,就是北京大学历经百年风雨仍无可替代的王者风范。(北大清华学生励志参观校园游) 清华大学(Tsinghai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路 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左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秋日的清华路,金灿灿的银杏叶在路两旁随风摇动,为清华园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满地的落叶,如同在路上铺了一条金黄色的毯子,漫步其中,更可感受校园的美丽与宁静。 近春园

清华北大游学培训感想—罗凯

一种师者的风范,两座学府的气象 ——清华·北大游学有感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长久以来,对于老师一直都怀揣有一份美好的想象、一种坚定的向往。在此次清北之前,这种美好的、向往的师者形象,还显得朦胧不可述,然而此次清北行之后,关于为师、关于师者的形象,虽仍不得说,却于心间立下丰碑,将是我自己所想要的追求。 2015年4月18日14时,我们嘉祥教育集团下20名老师,来到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清北培训。这是集团组织下一次教师培训的珍贵机会,对我而言更是如此,万万没有想到,刚刚离开大学校园还未满一年的我,又有机会以学生的身份走进大学、走进课堂、走回那段还未尘封的记忆。 那座略带民国气息的清华西门,缠绕着历史的气息,充斥着学府的气象,这门就当是此次行程的起点。走入清华校园,周围所见是一张张青春的脸,是这个国家最优秀学生的代表,也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再走进,校园的街道两旁,撩遮天幕的绿树,洒下斑驳的树影,街道旁潺潺的流水、安静的湖泊,湖边静静盛开的花群,花群后随风飘摆的柳枝,悦人耳目,相信这样的环境定有学子乐于在此山水间勤学。在树荫中骑着单车,两旁飞掠过的影子,让我不觉心跳加速,那种朝气、那种奋斗,在还未开始学习,就已打动我。 此次游学活动为期七天,实际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五天,在这五天中,我们将从丰富多彩的公共课程与专题讲座中选择,有人文历

史、科学逻辑、艺术表演、技能方法等等。而我根据自身历史教师身份与学科背景,主要选修了人文历史等与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相关的课程与讲座。其中,论拖延星人的自我救赎、艺术与科学并重的俄罗斯精英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原型批判的中国化、《四书》精读、文化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等课程、讲座我最为喜欢,收获体会也就最大。 拖延星人让我了解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艺术与科学并重的精英教育体系让我了解精英教育的可选道路,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与原型批判的中国化让我意识到一个现实教育仍然缺失的点,《四书》精读使我发现心中所幕的师者形象。虽然可能不成系统,但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都让我获益匪浅。 在本次游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和感受每一堂课,然而遗憾的是受限于自身教学教育年限所带来的眼界,我的体会还显得稚嫩和肤浅,现就在这里将本次七天的所得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首先,本次收获中我最为欣喜的是感受到一种师者的风范。可能源自自身性格,也可能是自身专业带来的“属性”,我个人对于“儒”、对于“文”、对于“雅”有一种别样的倾慕和爱好。而在北大《四书》精读这一堂课中,我直观的感受到了一种新时代下儒者、儒师的形象与气质,这就是北大杨立华教授。杨教授仪表端庄,气度祥和,手持一本《四书》合集,侃侃而谈,讲授时除了看书籍页码,未看书上一字,而其所讲内容的庞杂浩瀚,正显示出杨教授作为师者的博学与智

北大清华旅游详细攻略

北大清华游暑假学生游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暑假励志游学快速报名! 主办:北大清华凯旋游学中心(长期接待团体、个人北大清华游学) 预约电话:010-5846-4563(认准网站预约电话,谨防假冒) 主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内参观游学和状元学习艺术讲座。 暑假快要到了,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又开始围绕“学生”这一个普通又特殊的群体,打起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游概念。虽然今年暑假旅游比往年增长明显,旅行社的生意也提前火爆,但旅行社的生意增长却不是特别大,利润也远没有以前那么高。根据记者观察,今年旅行社围绕暑假游推出的策略还是老一套,并没有多少新意。许多学生及其家长们也都表示,他们希望旅行社暑假旅游服务能够有所创新。 暑假游提前火爆利润不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利用假期游山玩水、增长知识的传统由来已久。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出游欲望更加强烈。参加旅行社暑假旅游,亲身感受寓学于游的快乐,成为近两年暑假里孩子与父母的热门选择。今年暑期学生旅游更是提前火爆。 据广州“广之旅”的24小时电话中心统计,今年高考后咨询暑假旅游的电话猛增了40%,除了高考学子忙着旅游放松,还有家长打来帮孩子咨询旅游线路的。目前其他年级学生们虽然还没放假,但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过一个轻松又有意义的暑假而着手准备了。在线路选择上,国内少年团、出境修学游、亲子团都是最受欢迎的产品。据了解,今年英语游依然占据了修学游的半壁江山。此外,因为杨利伟热起来的太空游、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红色之旅”亲子团也抢占了较大份额的市场。 “广东铁青”负责人表示,这两年暑假旅游市场一年比一年见好,暑假出游的“主力军”依然是庞大的师生大军及家长带孩子出游的合家旅游,各大旅行社正紧张筹划着如何在老师和学生身上“淘金”。但是记者了解到,虽然出游人数越来越多,但旅行社的生意增长却不是特别大,利润也远没有以前那么高。 暑假游只是成人游“翻版” 虽然暑假旅游火爆,但是许多家长以及业内人士都感觉今年的暑假旅游产品并没有多少创新。尤其是许多小旅行社,在线路和内容上都没有体现出“暑假”特色。有人指出,大部分旅游社推出的夏令营游,只是成人游的“翻版”而已。 一位旅游界人士用“穿鞋戴帽”来形容目前某些所谓的“夏令营游线路”。这些“夏令营游”只是将成人线路稍加变动,添上一些适合孩子游玩的行程,草草包装一番就美其名曰:“某某夏令营游”。由成人线路改造过来的夏令营游时间比较紧,短短几天之内游览许多景点,成人一趟下来都觉得累,更何况孩子,这样只会让夏令营游成为“走马观花”之旅。 以某旅行社的“北大、清华游”为例,七八天的行程看似很长,但真正在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参观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充其量只能到处看看,与北大的学生、教授不能有实质性的接触和交流,很难说能受到什么熏陶和教育。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北大、清华两校均风景如画,但各有风格,北大古雅,文物古迹众多;清华幽美,上世纪处建的一些建筑十分有名。两校的人文气息算得上中国之最。 北京大学去过北大的人,都会被北大百年盛典的大讲堂,蕴涵古典美的图书馆,洋溢历史风采的校园,还有博雅塔和未名湖的清澈湖水中的塔影所迷醉,愿意再用十年的寒窗苦读换取到这里度过四年的难忘经历。(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北大西门违反传统的朝向 站在北大西门前,映入眼帘的是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因此又称为校友门。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使得校门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神采奕奕。北方城市讲究面南背北,按此理论,南门应该是北大的正门。但是北大却突破了这一传统,而是在建校之初就把西校门作为了主门,这是由当初主持燕园规划的美国人墨菲确定的。墨菲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古塔得到灵感,认为学校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古塔,主校门位于主轴线上。这样,他就一反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习惯,将主校门以及校门内的办公楼朝西放置。 振兴中华碑 由1980级学生捐赠。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先输两局,奋起直追,扳回3局,终以3比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4000多名学生自发组织游行。中华正在振兴,祖国正在崛起。中华体育健儿近日连连为祖国争光,他们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和高超技艺多么激动人心啊!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学生的喊声。 勺园比北大更长的历史进入西门正前方便是校友桥,白色石桥是精心雕镂的,小桥弯弯,桥下清水中的红鱼纵横游弋,甚是吸引人。登桥南望,是荷塘倒影下的翠壁回廊,那就是勺园了。勺园的历史比北大还长,这里曾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米万钟的府第。清乾隆年间,改名为弘雅园,是英王二世的使者马戈尔尼居住的地方。因此,勺园也成为中国最早接待外国使团的食宿场所。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巧合,现在的勺园是留学生居住的地方。此外,每年还会有很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成果颁奖会、科研管理培训会以及数不清的小型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游学指南

清华大学游学指南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中国的风景名胜中,随时可以看到亭子挺拔俊秀的身影。它们或踞山颠,或临湖畔,玲珑剔透,宛若天成,成为迷人的游览景点。而其中有些名亭是为纪念名人或为名人所建,有动人的历史趣闻和历史文化价值,更令游人向往。清华大学为纪念著名作家闻一多、朱自清、吴晗而将校内三座亭子命名为“闻亭”、“自清亭”、“晗亭”。其中“闻亭”、“自清亭”均在水木清华小山上。 大礼堂 清华大学大礼堂仿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礼堂于 1912 年建成。它兼有希腊和罗马的古典风格,是一座优美典雅的建筑。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全中国最好的建筑之一,成为清华的象征,那是一座清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清华大学游学指南) 科学馆 科学馆座落在大礼堂西南方,与同方部遥相对应,是清华四大建筑之一。始建于 1917 年,工程历时两年整,于 1919年九月竣工,总面积 3550平方米。科学馆同图书馆老馆、体育馆、大礼堂都是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的,整个建筑体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筑结构先进、材质质地坚固、设施器械完善。就建筑规格而言,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科学馆算不得什么宏大的建筑,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科学馆可算是集当时先进建筑技术于一身了。 科学馆初期只是学校理科课程的实验场所,设备比较先进,开辟有设备齐全的物理、测量、生物、化学实验设备。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学馆物理实验室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武斗”期间科学馆屋顶被烧毁。1972年 7月,杨振宁先生回国向周恩来总理呼吁,“倡导一下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多方努力下清华逐渐恢复了理学研究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科技发展

北大清华励志游学

北大清华励志游学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北京的云彩.别了北大,别了清华,别了北京.七天,弹指一挥间,北京的蓝天白云,北大清华浓浓的学习氛围,都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无法抹去.也许我什么都带不走,可我能带走美好的回忆,能带走北京游学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北大清华励志游学) 临行前 我对这次北大清华游学之旅充满了幻想,帝都的风情,神秘的北大清华校园,令人陶醉的一流教学……当拿到行程表的时候,着实感觉到了一丝紧张.看到密密麻麻的课程表,不禁有些担心,担心自己错过任何一节精彩的课堂.担心一周的时间不够让我尽情吸纳.我早已按耐不住的兴奋,希望尽快出发.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空中跋涉,我们于六点半在首都机场平安降落.搭上机场大巴,初次感受了夜幕下北京拥堵的交通和建筑风格独特的亚运村,一个多小时候后,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清华甲所.甲所地处清华大学工字厅南侧校友林中,环境清幽,雅致.据说甲所始建于1917年,解放前曾作为清华大学校长的官邸,入住过清华历史上有名的校长梅贻琦.1981年起,经过逐步翻修,成为清华校内著名的专家招待所,今天我们也有幸从这里开启了我们为期一 周的游学之旅,兴奋与辛苦交织着…… 游学 3月31日,北大,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游学.清早,匆匆吃过甲所自助早餐的我们在老师女儿的带领下前往校园,十分钟后,一行人骑着自行车赶往了众多莘莘学子向往的名校——北京大学.从京师大学堂,到迈向世界的知名学府,从“民主、科学”的呼唤,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从“打倒军阀”的怒吼,到“小平,您好”的欢呼,北大秉承大学精神,以独立特行的思考者步履,仿佛一面旗帜,好似一座熔炉,以真诚和热情,行走在崎岖中国的脊背.北大,是我学生时代未能实现的一个梦想.未曾想毕业十三年后的我还能圆当时的一个梦,这让我异常兴奋.初入北大东门,纤纤垂柳,幽幽湖水,伴青砖绿瓦,见证着这座百年名校.我们为校园内的每一个建筑,每一条小道,每一棵古树所吸引,甚至连穿梭于校园内的北大学生也令我仰慕之极.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 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 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四大建筑:1、老礼堂2、西体育馆3、老图书馆4、老科学馆清华四大导师: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戊戌变法。9个子女,3个院士,长子梁思成,老婆林徽因。 2、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清华大学励志校园游) 3、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华路 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左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秋日的清华路,金灿灿的银杏叶在路两旁随风摇动,为清华园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满地的落叶,如同在路上铺了一条金黄色的毯子,漫

徘徊在北大清华的旁听生纪实故事

徘徊在北大清华的旁听生纪实故事 2月22日,52岁的浙江兰溪香溪镇菜贩范国梁第一天在北京大学旁听。听完上午四节課,他说感觉还不错。 2008年,范氏家族修族谱时,范国梁偶然发现自己是宋代理学思想教育家范浚的第28代子孙,便起意要重新修订先祖古籍。由于之前只念过三年书,范国梁一横心,打定主意要上北大。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佩服他的勇气,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是中国版的“堂吉诃德”。事实上,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游学”的旁听生数以千计,从二十出头,到年过花甲,形形色色。 “不去北大,死不暝目” 2月18日下午,范国梁带着简单的行李,坐火车来到了北京。 发现自己是范浚后人,范国梁从此迷上了他的著作,先后拿出全部积蓄7万余元重修范浚墓,又整理刊印范浚作品集。此番北上求学,他更是希望找到范浚所著《香溪集》的元代、宋代原本,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虽然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不长,范国梁2000年退休后,却曾以总成绩286分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贵州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五年旁听该校研究生課程。现在,他在北大和清华旁听的是中文系博士生課程。

范国梁坦言,虽然积极自学,但要看懂古文很难。“字我都认识,但不能正确断句,很痛苦。”他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结识了曾在北大旁听的老乡柳哲,对方建议他来北京多学习学习。 通过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办公室主任张兴根,范国梁拿到了北大图书馆的借书证、阅览证。上課第一天,教授也没有另眼看待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学生”,只是很平常地让他搬张椅子来坐。“北大真是个求知的好地方。”范国梁由衷地感慨道。 因为生活拮据,范国梁在距离北大约半小时车程的地方租了间10平方米的小屋,房租每个月700元。他还打算将原本旁听三年的时间缩短为两年。“平时吃用省点儿,没課的时候去捡捡破烂挣点钱,总能熬过去的。”他计划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10元以内。一锅8角钱的面条,配上5角钱榨菜,他就能对付一顿晚饭。 范国梁没有告诉家人他的打算,只是说“先去(北京)看看”。“先去看看”几乎是所有北京高校旁听生“敷衍”家人的话。 43岁的北大旁听生施经军,为了生计,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工地打工。没有住处时,他就栖身在下水道里。躺在阴冷的管道中,施经军常回忆起自己“红”过的那段时间。 年轻时,他在老家浙江的村里办过一份小报,报道村里团员的工作和乡亲们的生活,四个版加一份副刊,内容都由他采写。施经军还因此受过省领导的接见,“小村里的人受大领导接见是很荣耀的事。”他得意地笑了起来。 心怀文学梦,施经军曾数次提出要到北京闯一闯,都未能实现。

北大家长给孩子的信-北大清华游学家长信

北大家长给孩子的信|北大清华游学家长信 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书信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所以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生活的重要资料。北大家长给孩子的信要怎么写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北大家长给孩子的信范文,供您参考! 北大家长给孩子的信范文一 致我的孩子: 2015年7月24日,这是个值得你永远记住的日子:为了你的梦想,你付出的所有汗水与努力,在这一天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化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爸爸曾跟你说过:一个人的人生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而这个社会是金字

塔型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各种各样的台阶在你面前,需要你去不断迈进和征服,来证明你的不凡与卓越。今天,你迈上了你少年时代最重要、也是很少有人迈得上的一个台阶,你有理由为自己感到自豪。 祝贺你,孩子。 爸爸最为你骄傲和欣慰的,并不是你考进了北大,而是你考北大的这一段经历。 你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聪明和自律:两岁半起爸妈就让你一个人睡了,每天起床你总是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从小学一年级起,不做完作业你从来不会去玩;你的奥数辅导老师说再难的题只要稍微一点你就能马上领悟;你的业余乒乓球教练跟你妈妈说让你别读书了,专业跟他练球,你是棵难得的好苗子;小学五年级你就考出了最高的钢琴十级优秀;你的高中班主任对你的评价是自学能力超强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从来不用操心你的学习,因为你一直名列前茅;也不用担心你贪玩闯祸,因为你一直懂事自律。就这样一直顺顺利利到了你蛟川书院初三那年:在那年,你喜欢上了化学。

被保送进入镇海中学后的前一年半,一切还是照旧顺利,除了你的综合成绩一直在全年级的30–80名之间徘徊,平时你也一直在看很多的化学类专业书籍。有几次闲聊的时候你说国内的所有大学你只看得上北大,因为北大化学院非常牛逼。 当时我们听了都把它当作小孩子的话而一笑了之了,因为我们心里对你的期望能进复旦交大已经算非常成功了,北大?没想过。到了高二下半学期,2014年2月的某一天,你说你决定要去走化竞这条路,你一定要进北大。你妈妈一下子懵了,三天三夜没睡好,你爷爷奶奶也急了,你的班主任也来找我们。 所有人的意见都是:走化竞之路进北大,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一旦失败,别说复旦交大,估计连进浙大都危险了,大家都希望你能放弃,安安稳稳的考上复旦交大或浙大。但你始终坚持己见,不肯妥协,昔日听话的好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叛逆者。最后班主任、你妈妈和你爷爷奶奶都托我跟你好好谈一次。 那天在车里,我们俩谈了一个多小时,当我听到你流着泪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决定了站在你这边:我喜欢化学,我喜欢北大,我也知道我背负的压力。如果我失败了,我也毫不后悔,毕竟我努力过了!你们为什么不支持我?

北大清华暑假游学夏令营

北大清华暑假游学夏令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暑假励志游学快速报名! 主办:北大清华凯旋游学中心(长期接待团体、个人北大清华游学) 预约电话:010-5846-4563(认准网站预约电话,谨防假冒) 主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内参观游学和状元学习艺术讲座。 很多家长可能都会想到,把孩子送到夏令营去。让孩子既能参加集体生活,接受锻炼,家长们又不至于耽误上班。可面临的问题是:现在的夏令营良莠不齐,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夏令营呢?作为家长的您,肯定有点不知所措,在这里专家给您几点建议: 首先,挑选训练内容与孩子成长目标相贴近的夏令营。目前,国内各种各样的夏令营种类繁多,有英语营、国学营、体育营、趣味营、学术营、探险营、艺术营、科技营、以及与旅游线路相结合的各类夏令营,而与成长目标相贴近的夏令营则为数不多。家长们在挑选夏令营时,应明白夏令营是孩子素质拓展和生存技能训练的最灵活有效形式,应该把孩子的成长目标与夏令营的内容结合起来。例如孩子的目标是成为科学家、成为明星、成为领袖,就要寻找与目标内容相近的夏令营,让孩子切身体会这些角色的实际工作状态,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梦想,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养成自理自立的良好习惯,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挑选的夏令营要让孩子在训练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的放松,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暑假是孩子休息放松的一段时期,他们经历了一个学期近四个月的学习以及紧张的复习考试,身心俱疲,所以,家长们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让孩子有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夏令营只是纯粹的学习功课,那无疑又把孩子带到一个学习的环境,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这样就会影响下一学期的学习,得不偿失。所以,夏令营要做到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中成长,在训练中进步。 再者,挑选能让孩子开阔眼界和视野的夏令营。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和外部世界的接触很少,所以在夏令营里,要让孩子开阔一下眼界,探寻一下未知的世界,接触一下认为很神圣的人物,譬如可以让孩子们与知名政治人物、企业家、科学家、传媒领袖、北大、清华教授、状元亲密接触,不仅可以通过名人言传身教产生楷模向导作用,而且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激发成功愿望。

北大清华励志参观

北大清华励志参观 清华大学在北京北三环,它和北京大学各自回首想望。(北大清华励志参观)走近清华大学的西侧门,只见门的左右两边蹲着两只石狮子,看起来非常威武。校门很高,也是用石头做成的,门的造型很特殊,两边是阶梯状的,我想这可能是意味着人要步步努力,步步登高吧。校门的正上方用石条拼着“清华大学”的字样,左边的门柱上还钉着一个铜牌子,上面写着“清华园”三个字,字的下面有一个拱形的大洞,旁边还有2个圆柱,前面有4个大花坛,花坛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花儿,一阵微风吹过,小花儿在向我点头,也好似在欢迎成千上万游客的到来,蓝天下的清华更显雄伟壮观。 走进大门,我一看,第一眼就把我惊呆了:畅通无阻的马路、青翠欲滴的草地和高大宏伟的楼房。“这哪是什么清华大学呀?这纯纯粹粹是大街。”我一边走一边嘟囔着。“人家清华大学就是这么大,不像你们学校,逛不了十分钟就逛完了。”妈妈一边走一边对我说。 说着说着我们就来到了清华大学的石刻地图旁,一看才知道,我感到很大的地方原来只占清华大学的一小部分。

我们又往前走,一个令人称赞不觉的景色映入我的眼帘,荷塘!真是: 碧水东流至此回, 二岸柳树相对出。 荷叶绿油插满池, 荷花玉洁上枝头。(北大清华励志参观) 水面上布满了一个个硕大的绿色的圆盘,细看,原来是碧绿的荷叶,上面还有刚刚露出一点点粉色的花骨朵儿。我不禁惊叹:“好美的景色!”听妈妈讲,就是在这个荷塘朱自清有感而发,写出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我一听《荷塘月色》,不禁想起了这一文中的一句话:“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水里鱼儿游来游去,清华的池塘多么美妙。如此美的景色再配上如此美的诗句,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我一边走一边看,忽然来了一道难题,一个楼梯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一走,好害怕,我一次一次都不敢上去,因为下面没有楼梯板,所以我和妈妈只好扶着栏杆走,太刺激了!上了楼顶头朝下看,太高了!太美了!但我还是有一点怕。 走呀,走呀,一块白石头在我前面,妈妈说那是罗盘,指南针下面有雕刻着“行胜于言”,那个指南针有一点怪怪的,好像一个土地爷爷手上捧着一个鸡蛋!后来,我们还看到了一块“近春园”的石碑,从这里我对清华大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于1911年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29公顷(近5000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取自“水木清华”。

清华大学励志行

清华大学励志行 尽管是匆匆的赶路,但每一步路都给孩子一个印证,中国名校——这或许是一种动力,冲击着他们内心的力量。“我要去北大,我要去清华。”(清华大学励志行) 大学生的讲解,学生的一路行程:停留于北大图书馆,走过博雅塔,漫步未名湖,一起沉寂在北大的古典之中,油然而生的总是那么一种未来的梦想,愿意再用十年的寒窗苦读换取到这里度过四年的难忘经历;清华园,百年古校,四大古建筑。 清华学堂是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现在是清华的研究生院。当年,清华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四大导师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家,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寅恪曾戏谓清华的学生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南海圣人”指康有为,梁启超为其弟子,故称“再传弟子”;王国维是清宣统帝的老师,于是便成了皇帝同学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依然伫立在清华的荷塘之边,守候这一塘月色。 走过一小段不明方向的林坡,映入眼帘的是“水木清华”,立秋后的闷热在这里早已褪去,拂岸的杨柳随风轻轻舞动,带来些许清凉。老宅前拥满了人群,不如就留在荷塘一侧,用心来陪伴朱自清先生一起来聆听这一塘荷色的心曲。(清华大学励志行) 一路的疲惫丝毫没有减弱学生们的喜悦,眼睛的光芒透着明天的希望。我想“四年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天下,加油吧,精英班的孩子们。”

午饭后我们在国际关系学院听了2011年世纪明德——北京励志修学夏令营报告会。草根作家梁子有和清华大学研究生任怀义给我们做了精彩的励志报告。学生们受益匪浅。 梁子有:我用想象跋涉在低处飞行。 汗水本身的意义就是汗水。 要去追梦,圆梦。 人生只要合适的设计自己,随时都是人上人。 守诺与人必先守诺于己。 细节是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雄鹰还是萤火虫都要飞出自己的天地! …… 任怀义:坚持 一个人或者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一个习惯! 金字塔上的英雄:雄鹰、蜗牛,感慨蜗牛的伟大! 有希望的时候是自信,没有犹豫,有时候退步原来也是向前!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一个人最崩溃的时候往往是成功的时候,就像黎明前最黑暗一样,一定会有破晓的那一刻。 你之所以看到满天的星星,是因为你身处黑暗之中。 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自己,“可以的。” 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会解除所有的束缚,遇到挫折,一定要站起来。 输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不能再站起来。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告诉自己“我可以”。 ……(清华大学励志行) 或许我只是在只言片语的记录了些他们的话语,但是这一句句就是生活中的真谛,或许没有豪言壮语那么激越,但是,我懂了,我明白,这每一句沉甸甸的意义。 我告诉我的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英雄!

清华北大励志游学营

清华北大励志游学营 我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来到了梦境中的理想学府---清华与北大。不曾相见,却又似曾相识,我不知道,前世的我是否身披云彩,悄悄的来过,抑或是在梦里踏寻了千百回。 清华、北大,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中国的最高的学府、学术的堂、无数人精神的依托。这两所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大学。自他们诞生开始,就担负起了民族与中华崛起的重大使命。而我今日绝不负此行。(清华北大励志游学营) 水木清华怀志来当我们迈入清华的校门时,用一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来形容最为贴切。流入眼中的绿都快溢出来了,难怪古时称这仙境为清华国。一座江南风格的小桥映得这景如诗如画,再往里走,看见一片花海,其间有一条小径可谓是“曲径通幽处”。随后,我看见了清华大学的主楼,气魄雄伟。给人一种庄严的气氛。在这座大厦的入口,这时,我仿佛又听到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中华富强为己任,为民族经济做贡献”正是这一切,熔铸成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滋养着每一个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祖国儿女。今天,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光荣地落在当代青年的肩上。 清华园对我们来说过于庞大了,走了几步就如同走入了迷宫一般,且又累又苦。忽地看见了一大片草地,这里的草木也接受着无数大师高深思想的熏陶,也似乎变得富有灵性。绿的流光溢彩,让人心旷神怡。“大家自由休息吧!”随着带队的解校长的一声令下,我便飞奔到了那片绿油油的草地边上,蹲下来观看这一株株守卫中华,满布全国的小战士。微风吹拂,它便轻轻晃动,仿佛是风儿最忠诚的跟随者。在草坪的南端,1920届学生献给母校的日晷屹立在那里,那是学子们对母校的敬与爱啊。这清华园最幽静之地便是“水木清华”了,这可是读书和休息的好地方。品杯香茗,临水而读,有种身处桃源的感觉。倘若你真的在这“水不清华”傍水而读,你就会望见小湖的对面,朱自清在寻找那一片早已消失的荷塘月色了。走出二校门,这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我不禁望了一眼那桐先生的手记“清华园”,他默默的迎来或送走每一位清华学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将铭记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他年攀桂步清华,必定有我! 未名湖畔中华梦 北大与清华截然不同,清华是富丽雄伟的欧式建筑,而北大则是小家碧玉的中华风情。走进北大,首入眼帘的是博雅塔。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深的印在了学子们的心中。它本是一座

清华北大校内参观

清华北大校内参观 清华北大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中国的最高的学府、学术的殿堂、无数人精神的依托。自他们诞生开始,就担负起了民族与中华崛起的重大使命。而我今日绝不负此行。当我迈入清华的校门时,用一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来形容最为贴切。流入眼中的绿都快溢出来了,难怪古时称这仙境为清华国。(清华北大校内参观) 一座江南风格的小桥映得这景如诗如画,再往里走,看见一片花海,其间有一条小径可谓是“曲径通幽处”。随后,我看见了清华大学的主楼,气魄雄伟。给人一种庄严的气氛。在这座大厦的入口,我们四中考上清华的学哥说:“美国总统布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许多政界领袖,商界精英等都来到这里发表演说。”这时,我仿佛又听到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中华富强为己任,为民族经济做贡献”正是这一切,熔铸成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滋养着每一个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祖国儿女。今天,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光荣地落在当代青年的肩上。我应该接过“爱国奉献”的接力棒,绝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清华园对我来说过于庞大了,走了几步就如同走入了迷宫一般,且又累又苦。忽地看见了一大片草地,也似乎变得富有灵性。绿的流光溢彩,让人心旷神怡。微风吹拂,它便轻轻晃动,仿佛是风儿最忠诚的跟随者。在草坪的南端,1920届学生献给母校的日晷屹立在那里,那是学子们对母校的敬与爱啊。这清华园最幽静之地便是“水木清华”了,这可是读书和休息的好地方。品杯香茗,临水而读,有种身处桃源的感觉。倘若你真的在这“水不清华”傍水而读,你就会望见小湖的对面,朱自清在寻找那一片早已消失的荷塘月色了。走出二校门,这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我不禁望了一眼那桐先生的手记“清华园”,他默默的迎来或送走每一位清华学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将铭记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他年攀桂步清华,必定有我!(清华北大校内参观) 北大与清华截然不同,清华是富丽雄伟的欧式建筑,而北大则是小家碧玉的中华风情。走进北大,首入眼帘的是博雅塔。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深的印在了学子们的心中。它本是一座供水塔,塔身斑驳,透着历史的沧桑。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它的塔门紧紧地锁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丽,反而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可与西湖边上镇压白蛇的雷峰塔媲美。边上几棵郁郁葱葱的老树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和此塔应为绝配。 这座塔建于1924年,在这一直含情脉脉地遥望着对面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湖畔的杨柳依依,更衬出来未名湖特有的神韵。 再往里走,会看见两柱华表,上面雕刻着腾飞着的龙,更显其雄伟壮观。据我们如北大校园一样美的学姐说,这两处华表并不对称。走过一条林荫大道,我看见了亚洲高校规模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