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激励

第七章激励
第七章激励

第7章、激励原理

激励的定义: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人性的学说:1、经济人(经济利益)采取的措施:相应采取重视物质刺激,实行严格监督控制的方式。2、社会人(社会中的人,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采取的措施:采取重视人际关系,鼓励职工参与的方式。3、自我实现人(注重自我价值)采取的措施:采取鼓励贡献,自我控制方式。4、复杂人(矛盾的,不断变化的人)采取的措施:相应采取系统、权变管理方式。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动机是鼓励和引导一个人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行动的内在力量,动机是一个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形成的条件:内在的需要,外部的刺激。未满足的需要是形成人的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激励职能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特点:1、动机是一种内在力量,具有内隐性2、动机是高度个性化的3、动机是受目标控制的。

激励要素:1、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激励的核心要素就是动机。

2、需要: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人的需要是人们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

3、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它是指在激励的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诸种影响需要的条件与因素。主要指各种管理手段及相应形成的管理环境。

4、行为:被管理者采取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是激励的目的。

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组织目标的努力)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其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的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激励理论与方法: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点:从研究需求入手,着重探讨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代表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点:从行为控制着手,着重探讨如何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代表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点:研究一个人被打动的过程,着重研究行为产生、发展、改变和结束的过程,代表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1、生理需要(工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命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需要(激励措施:工资、奖金、工作时间、福利住房……)。2、安全需要(职业保障、生产安全、人身安全……):指人们希望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职业、财物等威胁方面的需要。(激励措施:雇用保证、劳保制度、退休金制度,意外保险制度……3、社交需要(友谊、团体的接纳、组织的认同……):希望与别人交往,避免孤独,与同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欲望(激励措施: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计划、互助金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

)4、尊重需要(地位、名誉、权力、责任、公平(与他人工资的相对高低等)……):人们追求受到尊重,包括自尊与受人尊重两个方面(激励措施: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选拔进修制度等……)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工作、具有创造性工作……):是指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和抱负的欲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激励措施: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人的行为受主导需要所驱使,一般地,只有排在前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③需要的存在是促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基础 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外在因素):这属于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包括:公司(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上级主管之间的人事关系,与同级之间的人事关系,与下级之间的人事关系,工作环境或条件、薪金、个人的生活、职务、地位、工作的安全感 激励因素(内在因素):这属于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包括: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工作中得到的认可与赞美、工作的发展前途、个人成才与晋升的机会等。

不同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⑴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不能过分注重于改善保健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积极性。⑵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乃至每个人,最敏感的激励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应灵活地加以确定。

过程型激励理论:1、期望理论: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M :指动机的强度。表明一个人愿意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 :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结果的偏爱程度。取值在[-1,+1]之间。E :指某人对实现某一目标的可能性的主观估计[0,1]

三种关系:① 努力——绩效的关系:员工感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② 绩效——奖励的关系:员工对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③ 奖励——个人目标的关系:组织奖励可以满足个人目标或个人需要的程度,以及这些潜在的奖励对个人的吸引力。对管理者的启示:①管理者在激励工作中应设法了解某项报酬对员工的吸引力有多大,并尽可能加大这种吸引力;(提高效价)②合理指派工作任务和设定工作目标;(增大期望值)

工作目标不要与员工的能力相差太远,否则员工不可能付出努力;

工作目标也不要太简单,这样也无法激发其积极性。目标要有挑战性,应是跳一跳才能够到。 ③使个人努力、工作绩效与其所取价的奖酬的 大小紧密挂钩。

2、公平理论:这种理论主要研究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比较的对象:别人,自我①与“别人”(包括本组织中的其他人,以及其他组织中与自己相当的其他人)的横向比较。OA /IA 与OB /IB

OA :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IA :自己对所投入量的感觉;OB :自己对别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B :自己对别人所投入量的感觉。OA /IA =OB /IB 感觉公平,会为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OA / IA > OB /IB 感觉报酬过高,一般不会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而有可能会自觉增加自己的付出。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通过高估自己的投入而对高报酬心安 光干活无报酬 不满意 (无保健因素) 工作有报酬 没有不满意 (有保健因素) 不表扬不授权 没有满意 (无激励因素) 给予赞赏、发展的机会满意 (有激励因素)

理得,于是其产出又会回到以前的水平。OA /IA <OB /IB感觉不公平,可能会要求增加报酬,或减少付出,甚至可能离职。管理人员对此要特别注意

②“自我”的纵向比较:OAP/IAP=OBL/IBL感觉公平,会为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OAP/IAP>OBL/IBL一般不会感觉报酬过高,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工作积极性不会有什么提高。OAP/IAP<OBL/IBL感觉很不公平,工作积极性会下降,除非增加报酬

启示:①影响激励的效果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②激励时应力求公正。比如对于由于制度的不透明所造成的不公平感,可以通过对制度的完善来解决(建立奖罚分明的制度,实行量化管理、增加透明度)③应注意对被激励者进行公平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使大家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不要盲目攀比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1、强化理论: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其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其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发生甚至不再发生。

几种行为改造策略:⑴正强化:对正确的行为及时加以肯定或奖励。⑵负强化:通过人们不希望的结果的结束,而使行为得以强化。⑶不强化:对某种行为不采取任何措施,既不奖励也不惩罚。⑷惩罚:对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或处分。⑸综合策略:指对某人的不同行为采取一种以上的策略。

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①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②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③要及时反馈、及时强化④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激励的方法:(一)物质激励(二)精神激励表扬:形象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就是加强与员工的感情沟通,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平等和亲切的感情,让员工感受到领导者的关心和企业的温暖)、荣誉激励:荣誉激励是通过满足人们的自尊需要而达到激励目的。荣誉激励有以下三点要求:

⑴满足员工的自尊需要⑵对员工的贡献公开表示承认⑶不要吝啬头衔和名号。一些名号、头衔可以换来员工的认可感,从而激励起员工的干劲。

总结:①管理者是通过他人的工作实现工作目标的,因此,激励人是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②激励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在于了解被激励者的内在需求。③使外在的激励手段与被激励者的内在需求相结合是激励的要旨。

第六章 激励-练习和答案

第六章激励 即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胡萝卜加大棒”反映了以下()人性假设 A.X理论 B.Y理论 C.社会人 D.自我实现人 2、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其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成就 B 安全、生理、尊重、成就、社交 C 生理、安全、尊重、成就、社交 D 尊重、生理、安全、社交、成就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激励因素和()。 A.心理因素 B.社会因素 C.保健因素 D.生理因素 4、“激励力=效价×期望”,此模式来自西方激励理论中的()。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B.伏隆的“期望理论” C.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亚当斯的“强化理论” 5、作为提高员工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行为修正的理论基础是() A.伏隆的“期望理论” B.洛克的“目标订立理论” 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D.艾德法的ERG理论 6、泰勒制反映了以下()思想。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性假设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因素属于保健因素。 A.工作本身 B.工作富有成就感 C.工资待遇 D.个人成长 E.人际关系 2、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将个体需要分为三种,分别是()。 A.自尊需要 B.成就需要 C.合群需要 D.安全需要 E. 权力需要 3、造成职工不公平感的原因有() A.客观分配的不公平 B.奖酬的绝对数量 C.付出劳动的绝对数量 D.个人在认知上的主观片面性E个人的地位和权力. 三、判断 1、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性假设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和激励方法。 2、根据激励理论,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就会使人们感到满意。 3、公平理论指出,人不会单单将自己的成果或报酬与别人的作出比较,而是会同时比较双方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贡献的比例,即员工把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 4、管理者在采用行为修正方法改造下属行为时,应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是由最高一级的需要所决定的。 四、简答 1、简述X理论和Y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激励 即时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七章 激励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第七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与作用 (一)激励的概念 现代管理学认为,激励(motivation)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使下属产生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②激发个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动机,并不断强化这种动机。 工作绩效(M)取决于工作能力(A)和动机强度(E)。若用公式表示即为: =?? () M f A E 若在工作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动机强度越高,产生的工作绩效会越高。 (二)激励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指出:实行计时工资的职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至80%~90%。 2.有助于将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通过各种激励,使好的员工维持积极行为;表现一般和表现差的成员受到激发,逐步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成员。 3.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 有助于将组织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进入组织内部。 4.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通过激励,满足员工在物质、精神、尊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鼓舞员工士气,协调

人际关系,进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二、激励的过程模式 三、激励的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2.按需激励原则 3.公平公正原则 4.适度性原则 5.时效性原则 第二节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即“激励是为什么而产生的”、“什么东西会引发激励”。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

护理管理学练习题第七章 护理管理中的激励

第七章激励 (一)单选题 1. 领导者以身作则,要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属于激励方法中的( C ) A. 关怀激励 B. 榜样激励 C. 表率激励 D. 荣誉激励 2. 关于期望理论及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B A.工作绩效与报酬的关联性对激励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 B.个人的期望值高,激励水平就高 C.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时应强调期望行为 D.奖励对个人的吸引程度要影响激励水平 3. 关于激励,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C ) A.激励是目标导向性的 B.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C.激励仅是管理者的事 D.激励可引导人出现有利于团队的行为 4. 关于公平理论,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A ) A.公平即经济报酬均等 B. 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 C.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D.客观评价工作业绩是公平分配的前提 (二)多选题 1. 以下条目属于激励原则的是(ACDE ) A.引导性 B.公开性 C.按需激励性 D.时效性 E.合理性 2. 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BC ) A.强化理论 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 D.归因理论 E.双因素理论 3. 激励水平公式中,激励等于(CDE )的乘积 A.目标 B.投入值 C.期望值 D.关联性 E.效价 4.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ABCDE ) A.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所得 B.采取某种行为使得他人的付出或所得发生改变

C.采取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 D.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 E.辞去他的工作 (五)名词解释 1. 激励是指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从护理管理的角度来理解,激励就是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工作绩效。 2. 正强化是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这个行为得到巩固、保持和加强的过程。(六)简答题 1. 简要回答阐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赫茨伯格认为:与人努力工作的动机相关的因素有两类:其一,保健因素,其二,激励因素。这是一个从不存在满意到存在满意的连续性过程,也是一个从存在不满意到不存在不满意的连续性过程。双因素理论认为,导致员工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员工不满意的因素是有本质差别的。保健因素,又称为维持因素,属于外在因素,是导致员工不满意存在或不存在的原因。这类因素能维持职工安心工作,如职工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组织管理制度、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本身不会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但能够阻止激励作用的发生。激励因素,属于内在因素,注重工作本身对职工的意义,有利于激励职工的进取心,主要与员工满意存在或不存在有关。这些因素包括了: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悦等。赫茨伯格认为:“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同样,“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只有重视员工的成功感、责任感、对他们的工作认可等才能真正使员工满意,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2. 简要阐述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提出,认为预测一个人想做什么和他投入多大的努力去做,取决于三个变量。 *第一,期望值,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努力能否使自己达到良好表现的主观概率。影响个人期望值的因素有个体过去的经历、自信心、对面临任务难易程度的估计等。 *第二,关联性,是个体对于良好表现将得到相应回报的信念,即工作成绩与报酬的关系。 *第三,效价,指奖励对个人的吸引程度,即个人在主观上对奖励价值大小的判断。由此看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可以由以下公式表达:激励水平(M)=期望(E)×关联性(I)×效价(V)。从公式可以看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期望值、关联性和效价乘积的大小。只有当这三者都高时,才能真正达到高激励水平。 (七)论述题 如果你是护士长,请阐述怎样在你的管理中应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 (1)了解分析护士的需要; (2)采用多种方法满足护士的需要; (3)满足护士需要时注重需要的序列性和潜在性。

第七章护理管理中激励

(一)单选题 1. 领导者以身作则,要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属于激励方法中的( ) A. 关怀激励 B. 榜样激励 C. 表率激励 D. 荣誉激励 2. 关于期望理论及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工作绩效与报酬的关联性对激励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 B.个人的期望值高,激励水平就高 C.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时应强调期望行为 D.奖励对个人的吸引程度要影响激励水平 3. 关于激励,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A.激励是目标导向性的 B.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C.激励仅是管理者的事 D.激励可引导人出现有利于团队的行为 4. 关于公平理论,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A.公平即经济报酬均等 B. 报酬的公平与否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 C.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D.客观评价工作业绩是公平分配的前提 (二)多选题 1. 以下条目属于激励原则的是() A.引导性 B.公开性 C.按需激励性 D.时效性 E.合理性 2. 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A.强化理论 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 D.归因理论 E.双因素理论 3. 激励水平公式中,激励等于()的乘积

A.目标 B.投入值 C.期望值 D.关联性 E.效价 4.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A.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所得 B.采取某种行为使得他人的付出或所得发生改变 C.采取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 D.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 E.辞去他的工作 (三)是非题 ()1. 激励的起点是人的动机。 ()2. 激励过程可以解释为一个从不满意到没有不满意的连续性过程。()3. 在强化理论中,负强化和惩罚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填空题 1. 激励的基本模式为需要---目标-需要被满足, 并通过反馈构成循环。 2. 行为改造型理论包括了和。 3. 所谓归因,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和。(五)名词解释 1. 激励 2. 正强化 (六)简答题 1. 简要回答阐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2. 简要阐述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七)论述题 如果你是护士长,请阐述怎样在你的管理中应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 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 B 3.C 4.A (二)多选题 1. ACDE 2.BC 3.CDE 4.ABCDE (三)是非题 1. × 2. √ 3. ×

第六章 领导(案例题及答案)

第六章领导 案例题 1、某厂得供销部由供应科、销售科、车队、仓库、广告制作科组成。当A 调任该部得经理时,听到不少人反映广告制作科、仓库管理科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劳动纪律差,工作效率低。虽然经过多次批评教育,成效不大,群众反映很大。为了做好领导工作,A经理对这两个科室进行了调查分析,情况如下: 文化水平及修养:广告制作科得员工全就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平时工作认真,干劲大,但较散漫,仓库管理科得员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素质较差。 工作性质:广告制作就是创造性工作,工作具有独立性,好坏得伸缩性也较大,难以定量考核工作量;仓库管理就是程序化工作,内容固定,且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工作量可以定量考核。 工作时间:广告制做工作有较强得连续性,不能以八小时来衡量,有时完成一项工作光靠上班就是远远不够得;而仓库管理八小时内得工作就是关键,上下班得准时性、工作时间不能随意离开岗位就是十分重要得,否则就会影响正常地收发货物,有得还会直接影响车间得正常生产。 工作投入度:广告制作科得员工工作责任心强,有强烈得创新意识、有实现自我价值与获得成功得欲望,工作热情较高。仓库管理科得员工由于工作环境分散,工作单调,员工积极性不高。 问:根据以上情况,您认为A经理对这两个部门应如何实施领导? 主要答题思路有: 答:对于广告制作科,广告设计得成果就是无法按照工作时间与考勤情况来衡量得,而且该部门得员工素质较高,责任心强,有强烈得创新意识、工作对于她们而言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获得成功得途径。A经理应该工作成果考核法而不就是考勤法来管理该部门,这样,就可以在设计出高质量得广告得前提之下,对广告制作科得员工充分授权,给予自由得工作环境与灵活得工作时间,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作需要得条件,使员工得智慧、能力得以充分得发挥。 对于仓库管理科,仓库管理必须保证在工作时间内得有序与稳定,同时员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素质较差,有厌恶工作得倾向。A经理应采用严格得规章制度与量化得考核标准对该部门进行管理,根据考勤情况与收发货物得数量来对

第七章员工激励理论

第七章需要和激励理论 第一节欲望、需要和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欲望 欲望:人的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以前的一种反应形式。欲望是激起人们心理活动的普遍原因。 形成欲望有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不足之感;二是期待,求足之感。也就是说由于人体内维持生理或心理作用缺乏某种东西,并期待获得满足,就会产生欲望。 欲望的特性: 1.欲望的无限性。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2.欲欲的关联性。 3.欲望的反复性。 4.欲望的竟争性。优势欲望代替其它欲望。 二、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这里所说的客观需求,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如对知识、文艺、道德的需要。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 需要和刺激是分不开的。刺激有两大类,一是来自自身机体的刺激,它是通过内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如饥渴、情感等,它是受本能和心理活动的反应。二是外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外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如眼、耳、身感到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各种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内部刺激是根据,它是需要产生的最初萌芽,外部刺激是条件,它使需要具体化、定向化。 需要是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但各种刺激又受其它因素的制约,内部刺激受一定的年龄、生理等个人特点的制约,外部刺激受环境的制约。 三、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和维持个人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意图、愿望、信念等。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与需要的区别: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动机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感觉、兴趣、意图、信念、理想等。人的行动是往往是多种动机推动的。 目的和动机的区别: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推动人的活动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是促使个人产生行为的原因,而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件是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称作需要。个人缺乏这些东西的时侯,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人身外的刺激。 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P)与环境(E)交互作用的结果,即B=F(P、E)。所以个人行机行为的产生,有赖于个人当时的生理状态,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对此环境的认识。 行为的基本模式(S-O-R)是:

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组织管理

6.1 激励的一般概念 6.1.1 激励的一般概念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激励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如果将图6-1改画成为下述形式(见图6-2),那么,这就是一张典型的人类行为的模式图。 图6-1动机激发的心理过程模式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类变量是指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与下面内容建立连接) 刺激变量是指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化与控制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 机体变量是指有机体对反应有影响的特性,这些都是被试本身具有的特征,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上述二图中的需要和动机都是属于机体变量,行为是属于反应变量,外界的目标实际上是刺激变量。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

6.1.2 激励的意义 1、激励是生产力的促进剂、推动剂 2、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职能 6.1.3 激励的特征 (括弧里的内容与前面的要点建立连接) 激励是有方向性的。(积极性的方向表现为努力完成一件事,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集体、国家。当然,也可以是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利益。) 激励是有选择性的。(人的积极性有时是捉摸不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感情等,来决定对事物的积极性的选择。) 激励是有时效性的。(积极性不可能持续高涨,而是起伏不定的。如发奖金时,职工的积极性会高涨,过后积极性也下落。) 激励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人类的动机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一方面为了多增加收益而想加班加点,但另一方面却考虑应留些时间能同家人团聚。) 6.1.4 激励的理论 激励的理论可分为 (一)早期的动机激发理论 (二)行为主义激励论:新、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修正激励论) (三)综合激励论(勒温的场动力论与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四)认知派激励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阿德佛) 成就需要论(麦克利兰等) 双因素理论(赫芝伯格) 2、过程型激励理论

(领导管理技能)第六章 领导

第六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概念和作用 (一)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包括三层含义:①领导活动中必须有领导者与下属或追随者;②领导者应拥有影响下属或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③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下属达到组织目标。 (二)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指挥是组织中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工作。 2.协调作用协调是领导工作的重要职能。 3.激励作用激励是有效实施领导工作的法宝之一。 二、领导影响力 (一)领导影响力的类型 概念: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1.权力性影响力 概念:权力性影响力是指领导者运用上级授予的权利强制下属服从的一种能力。由组织赋予的正式职位而获得,以外推力的形式发生作用。 构成的主要因素有:职位因素、传统因素、资历因素 特点:①具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被领导者的表现为被动服从;②以外推力的形式发挥作用,对被领导者的激励作用不大;③不稳定,随领导者地位改变而变化;④常依靠奖赏等附加条件起作用。 2.非权力性影响力 概念:非权力性影响力指由领导者自身素质和现实行为形成的自然性影响力。被领

导者虽不受正式规定和合法权力的约束,但却对领导者产生顺从和依赖,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特点:①具有自然性、非强制性,往往潜移默化地起作用;②下属信服、尊敬,激励作用大;③影响力稳定而持久,不随领导者职权地位的改变而变化;④对下属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二)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 两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渗透。 三、护理管理中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 2.业务素质“专才”,“通才”。 3.能力素质 4.身体心理素质 第二节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形成时期:20世纪40到50年代 (一)吉赛利的领导特质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将领导者的特质归纳为个性特征(P)、能力特征(A)和激励特征(M),并将各种特征对领导者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如下。 表吉赛利的领导者个人特征研究 重要性个性特征 非常重要督察能力(A) 事业心、成就欲(M)

第六章 领导关系与角色(章节练习题)

第六章领导关系与角色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占据主导地位。 A.自然属性B.管理属性 C.权力属性D.社会属性 2.()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A.职位B.组织 C.权力D.权利 3.()是领导关系中的核心。 A.领导B.被领导 C.群体D.人 4.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 A.梅奥B.马斯洛 C.弗洛伊德D.赫茨伯格 5.冲突属于()。 A.低对抗行为B.高对抗性行为 C.无对抗性行为D.对抗性行为 参考答案:1.D 2.C 3.D 4.A 5.B 二、多项选择题 1.群体的主要特征包括()。 A.有一定数量的人B.是一种社会组织 C.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D.心理上有归属感 E.具有独立的意义

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有()。 A.利益之间的矛盾B.价值观的一致 C.个体互补D.个性差异大 E.利益的一致 3.与领导关系最为密切的非正式群体类型有()。A.纵向寄生型B.纵向共栖型 C.横向进取型D.横向防守型 E.矛盾冲突型 4.下列关于冲突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冲突发生于个人与组织之间 B.冲突是目标和利益不一致情况下发生的 C.冲突是一种静态的相互作用 D.单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不构成冲突 E.冲突是在目标和利益一致情况下发生的 5.从冲突的表现形式来看,冲突的主要类型有()。A.目标冲突B.认识冲突 C.情感冲突D.行为冲突 E.自我冲突 6.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有()。 A.角色外冲突B.角色内冲突 C.角色间冲突D.个体之间的冲突 E.目标冲突

7.按照老子原则处理冲突的主要方法有()。 A.主动出击B.理顺法 C.避开法D.不干涉法 E.预防法 8.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 A.控制B.激励 C.情绪表达D.信息 E.引起冲突 参考答案:1.ACD 2.BCE 3.ABCD 4.ABD 5.ABCD 6.ABC 7.CDE 8.ABCD 三、问答题 1.什么是领导关系?它具有哪些特点? 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及领导者和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领导关系的特点有:(1)客观性;(2)社会性;(3)动态性;(4)强制性;(5)扩张性和渗透性;(6)复杂性。 2.领导关系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关系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良好的领导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领导格局,使领导集体富有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出优秀的领导业绩。 (1)良好的领导关系能使领导集体内部形成优势互补,激发领导活力,增强领导集体整体的适应能力,优化领导格局; (2)良好的领导关系有利于保证领导活动和领导事业的持续发展; (3)良好的领导关系有助于提高领导效能。 总之,领导关系是对领导活动的综合反映,它产生于领导活动的实践,同时又直接制约着领导行为,直接导致某种现实领导结果和社会结果。正确地把握和处理领导关系并加以充分合理地运用,有助于领导职能职责的履行和领导成功的实现。

6.8第六章 领导(案例题及答案)

第六章领导 案例题 1、某厂的供销部由供应科、销售科、车队、仓库、广告制作科组成。当A 调任该部的经理时,听到不少人反映广告制作科、仓库管理科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劳动纪律差,工作效率低。虽然经过多次批评教育,成效不大,群众反映很大。为了做好领导工作,A经理对这两个科室进行了调查分析,情况如下:文化水平及修养:广告制作科的员工全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平时工作认真,干劲大,但较散漫,仓库管理科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素质较差。 工作性质:广告制作是创造性工作,工作具有独立性,好坏的伸缩性也较大,难以定量考核工作量;仓库管理是程序化工作,内容固定,且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工作量可以定量考核。 工作时间:广告制做工作有较强的连续性,不能以八小时来衡量,有时完成一项工作光靠上班是远远不够的;而仓库管理八小时内的工作是关键,上下班的准时性、工作时间不能随意离开岗位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影响正常地收发货物,有的还会直接影响车间的正常生产。 工作投入度:广告制作科的员工工作责任心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欲望,工作热情较高。仓库管理科的员工由于工作环境分散,工作单调,员工积极性不高。 问:根据以上情况,你认为A经理对这两个部门应如何实施领导? 主要答题思路有: 答:对于广告制作科,广告设计的成果是无法按照工作时间和考勤情况来衡量的,而且该部门的员工素质较高,责任心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功的途径。A经理应该工作成果考核法而不是考勤法来管理该部门,这样,就可以在设计出高质量的广告的前提之下,对广告制作科的员工充分授权,给予自由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作需要的条件,使员工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对于仓库管理科,仓库管理必须保证在工作时间内的有序和稳定,同时员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素质较差,有厌恶工作的倾向。A经理应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量化的考核标准对该部门进行管理,根据考勤情况和收发货物的数量来

管理学 第七章激励案例

第七章激励案例 案例1:激励案例 助理工程师黄大佑,一个名牌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工作已8年,于4年前应聘调到一家大厂工程部负责技术工作,工作诚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很快就成为厂里有口皆碑的“四大金刚”之一,名字仅排在厂技术部主管陈工之后。然而,工资却同仓管人员不相上下,夫妻小孩三口尚住在来时住的那间平房。对此,他心中时常有些不平。 黄厂长,一个有名的识才的老厂长,“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孙中山先生名言,在各种公开场合不知被他引述了多少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了。4年前,黄大佑调来报到时,门口用红纸写的“热烈欢迎黄大佑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几个不凡的颜体大字,是黄厂长亲自吩咐人秘部主任落实的,并且交代要把“助理工程师”的“助理”两字去掉。这确实使黄大佑当时工作更卖劲。 两年前,厂里有指标申报工程师,黄大佑属于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让给一个没有文凭、工作平平的若同志。他想问一下厂长,谁知,他未去找厂长,厂长却先来找他了:“黄工,你年轻,机会有的是”。去年,他想反映一下工资问题,这问题确实重要,来这里其中一个目的不就是想得高一点工资,提高一下生活待遇吗?但是几次想开口,都没有勇气讲出来。因为厂长不仅在生产会上大夸他的成绩,而且,曾记得,有几次外地人来取经,黄厂长当着客人的面赞扬他:“黄工是我们厂的技术骨干,是一个有创新的……”哪怕厂长再忙,路上相见时,总会拍拍黄工的肩膀说两句,诸如“黄工,干得不错”,“黄工,你很有前途”。这的确让黄大佑兴奋,“黄厂长确实是一个伯乐”。此言不假,前段时间,他还把一项开发新产品的重任交给他呢,大胆起用年轻人,然而…… 最近,厂里新建好了一批职工宿舍,听说数量比较多,黄大佑决心要反映一下住房问题,谁知这次黄厂长又先找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笑着拍拍他的肩膀:“黄工,厂里有意培养你入党,我当你的介绍人。”他又不好开口了,结果家没有搬成。 深夜,黄大佑对着一张报纸的招聘栏出神。第二天一早,黄厂长办公台面上放着一张小纸条: 黄厂长: 您是一个懂得使用人才的好领导,我十分敬佩您,但我决定走了。 黄大佑于深夜。 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住房、评职称、提高工资和入党对于黄工来说分别属于什么需要? 2、根据公平理论,黄工的工资和仓管员的不相上下,是否合理? 案例2:某服装公司的人员激励 罗丽是某服装公司(女子服装和衣着用品的生产者)的人事经理,她刚从一个管理开发研究班回来,在那里对激励特别是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理论相当注意。她为马斯洛的清晰的需要层次和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理论所感动,认为这个公司可以立即实际运用它们。她欣赏这两种激励方法简单易用,并且觉得公司的工资和薪水水平在本行业中已是最好的了。她相信,—公司应该集中在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上。 结果她说服了公司的高层决策者,去着手制订了关于强调表彰、提升、更大的个人责任、成就并使工作更有挑战性等各种计划。计划运转了几个月之后,她迷惑了,发现结果并不如她所期望的那样。

第七章激励

第7章、激励原理 激励的定义: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人性的学说:1、经济人(经济利益)采取的措施:相应采取重视物质刺激,实行严格监督控制的方式。2、社会人(社会中的人,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采取的措施:采取重视人际关系,鼓励职工参与的方式。3、自我实现人(注重自我价值)采取的措施:采取鼓励贡献,自我控制方式。4、复杂人(矛盾的,不断变化的人)采取的措施:相应采取系统、权变管理方式。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动机是鼓励和引导一个人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行动的内在力量,动机是一个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形成的条件:内在的需要,外部的刺激。未满足的需要是形成人的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激励职能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特点:1、动机是一种内在力量,具有内隐性2、动机是高度个性化的3、动机是受目标控制的。 激励要素:1、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激励的核心要素就是动机。 2、需要: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人的需要是人们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 3、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它是指在激励的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诸种影响需要的条件与因素。主要指各种管理手段及相应形成的管理环境。 4、行为:被管理者采取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是激励的目的。 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组织目标的努力)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其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的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激励理论与方法: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点:从研究需求入手,着重探讨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代表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点:从行为控制着手,着重探讨如何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代表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点:研究一个人被打动的过程,着重研究行为产生、发展、改变和结束的过程,代表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1、生理需要(工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命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需要(激励措施:工资、奖金、工作时间、福利住房……)。2、安全需要(职业保障、生产安全、人身安全……):指人们希望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职业、财物等威胁方面的需要。(激励措施:雇用保证、劳保制度、退休金制度,意外保险制度……3、社交需要(友谊、团体的接纳、组织的认同……):希望与别人交往,避免孤独,与同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欲望(激励措施: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计划、互助金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 )4、尊重需要(地位、名誉、权力、责任、公平(与他人工资的相对高低等)……):人们追求受到尊重,包括自尊与受人尊重两个方面(激励措施: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选拔进修制度等……)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个人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工作、具有创造性工作……):是指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和抱负的欲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激励措施: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领导力与团队建设 第7章 团队考评与激励

我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最讨厌那种起消极作用的害群之马或不干活的人。 ——威廉·华莱士 激励的概述 正确、恰当地对员工的工作动机进行引导和激励,是绝大多数领导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才能使员工把组织的任务目标看成是自己的任务目标?如何使他们为实现这种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这都需要对员工的工作动机进行引导和激励。激励就是使人有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员工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激励的过程直接涉及到员工的个人利益,激励直接影响到能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的实质便是调动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激励的过程就是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和要求,从而使他们奋发努力工作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都有实现这种需要的内在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去为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努力工作,当目前需求被满足以后,这种动力又将引导他向着更高的需求努力,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需要或工作动机以及其在工作中的行为形成一个往返的过程。 大体来说,每一位员工总是由一种动机或需求而激发自己内在的动力,努力去实现组织或个人目标。当达到某一目标后,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衡量自己为达到这个目标所作的努力是不是值得。因此,绝大多数人总是把自己努力的过程看作是为获得某种满足的过程。如果他的努力得到了原想的需求满足,就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他的这种努力。因此,激励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加强下去。 因为员工的动机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员工的动机问题。从本质上讲,一个员工的工作表现由三个因素决定:即本人的能力、工作动机、工作环境条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使其投入地工作。一个人要进行有效的工作,首先就要知道如何去工作,即要有工作的能力;第二是要愿意工作,即要有工作的动机;还要有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工具、原料和种种必需的条件,即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当然,一个领导者可以以高薪招聘有才能的员工或提供优厚的条件来使员工为其工作。但是,如果领导者不注意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话,仍然无法把工作做好。没有恰当的激励,员工们就不会也不愿意自觉多做工作或把工作做得更好。 层次与激励 激励要考虑到人的不同需求从而“投其所好”,这里我们主要来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人都是有需求的“动物”,人的需求产生了他们工作的动机。这些需求亦是激励人们工作的因素。他把人的需求归为五大类,这些需求之间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类是生理需求。食物、水、住所、性满足以及各方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