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分期___1949__“十七年”文学__1966___ “文革”文学_____1976____新时期文学__

“新时期文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90年代文学转型总体格局:共同性小时、文学形态反复、呈现出多样变异的状态。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世俗化、个人化倾向、多样化

现实主义思潮:①90年代现实主义的新面貌收到冲击,并未退出文学舞台,只不过改变了对塑造典型人物、刻画典型性格、塑造典型环境的严格恪守。②陈忠实《白鹿原》、余华《活着》、张洁《无字》

小说

一、“伤痕文学”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

重要作品: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二、“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对“人道主义”的继承,最好地诠释了“文学是人学”的意义。

第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恢复了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伤痕文学的缺陷

“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揭露触及到了文革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艺术表现也较幼稚。

刘心武;(1942-),祖籍四川。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后享誉文坛。1980年入中国作协当专业作家。曾任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1986-1990)。从事随笔和建筑评论的写

作,近年专注于《红楼梦》研究。

《班主任》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学史意义重

大。

谢慧敏性格:她身上显示出了“四人帮”在

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造成的恶果。良好的品

质和荒谬的思想在她身上紧密结合,形成了她独

特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性格。(社会语境与人的成

长)。

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艺术上比较粗糙

《睁大你的眼睛》1975年,北京人民出版

社出版刘心武的中篇小说。这是“一本对少年儿

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文学读物,它反映了

北京市一个街道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开展社会主

义大院活动的故事。”整个故事告诉人们:睁大

警惕的眼睛,加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卢新华: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

新生卢新华因发表《伤痕》而一举成名。大学毕

业后不久下海经商,赴美,几起几落,曾在纽约

的赌场以发牌为生。04年推出新作《紫禁女》。

《伤痕》主人公面对的是母亲和家园的双重

丧失。然而,血缘母亲和个人家园必须及时死去,

藉此为形而上的祖国母亲的归来腾出位置。

《伤痕》开辟了一条利用文学进行伦理—政

治叙事的道路。“灯火通明的南京路”象征着

文革后获得新生的祖国。它是“新时期”的第

一声颂歌,它首次以一个忏悔者的身份表达了感

激、忠诚和爱意,并由此奠定了主流文学的基调。

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

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

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

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作品着重对“文

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

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

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发轫之作: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

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

篇小说:《古船》等。

重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灵与肉》

等;

反思文学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

的深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属于一个较高层

次。反思文学融入了理性批判精神,不再是一种

情绪的宣泄;在表现题材上也比伤痕文学大大地

丰富了。在艺术手法上,除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

外,还根据内容的需要,用了意识流、蒙太奇、

荒诞、多视角的手法。"伤痕小说是反思小说的

源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

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王蒙:34年生于北平。1948年即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少年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为《组织

部来了个年轻人》被打为右派。全家下放到新疆,

停止了创作。新时期以后创作十分活跃。曾担任

文化部部长(1986-1990)、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

2. 主要作品:

1)50年代:《青春万岁》(1953年)《组织部来了

个年轻人》(1956年)。

2)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创作了大量反思历

史、反思革命、反映现实的作品。如《海的梦》、

《春之声》、《蝴蝶》、《布礼》等。

3)80年代中后期:《活动变人形》(1987),试图

表现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身心的困窘处

境。

此后发表了一系列极度夸张变形的现代小说。如

寓言式写作、文化批判小说。

①知识分子批判

②王蒙才气的绝佳体现,语言可谓汪洋恣肆。

③文本隐喻功能

4)90年代:“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50年

代初)、《失态的季节》(57年)、《踌躇的季

节》(60年代初)、《狂欢的季节》(文革)。“后

季节系列”:《青狐》(2004)

21世纪:《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第

二部《大块文章》、第三部《九命七羊》。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1954年

发表短篇《解约》引起文坛注意。1957年因为

“探求者”案打成右派。"文革"结束后才重新写

作。1979年到1984年是高晓声小说创作旺盛时

期。此后,作品渐少。风格也发生变化。

代表作:《李顺大造屋》(1979)、《陈奂生上城》

(1980)

《陈奂生上城》

创作回顾

A、1979年,《李顺大造屋》(住)、《漏斗户主)

(吃),其时,作者右派的帽子还未摘。心换心

的写作。

B、《陈奂生上城》的可疑之处

疑点一、混淆叙述人与人物角色。

疑点二、从农民的代言人转变为喜剧的制造者。

1

疑点三、吴楚的出现过于偶然。

C、《陈奂生出国》的愤怒爆发

反思:农民们真的只需要改造精神,而再不需要关注物质生活了吗?

1983,张炜《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基层官员将农民的利益转入己手。

1985,田中禾《五月》,农民卖粮难和乱收费等新压迫。

1987,莫言《愤怒的蒜苔》基层官员为了政绩不顾全县农民利益。

探寻作家精神裂变的原因

a,外部暗示。b,被拔高的自我意识。

张贤亮:1936年生。江苏省盱眙县人。中学时即开始创作和发表诗歌。高中毕业后自愿到甘肃支边。1957年因长篇抒情诗《大风歌》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

《绿化树》,章永璘,马缨花,海喜喜。食的悲哀。

悖论似的结局:无法跨越的精神迷雾。传统意识的障碍。物质妥协与精神依托。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璘,黄香久。

色的悲哀:劳改犯谈女人说女鬼——追野鸭子,遇裸体女人——八年后修羊圈,重逢——结婚,失败的性生活——欲离不成——红杏出墙——英雄事迹——出走

张贤亮创作特点:1)哲理性。思索者形象的塑造。《唯物论者的启示录》。

2)对大西北人文风情的精致描述。如海喜喜的歌谣,章永璘和马缨花的情话。

3)、苦难意识。苦难崇拜。“痛苦的欢乐,伤痕上的美”。受虐型知识分子的诞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重大贡献,而“张贤亮症候群”则是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4)才子遇难,风尘女子相救的模式。

马缨花:……性平,味甘,功能安神,解郁,活血,主治气郁胸闷,失眠,跌打损伤等症。花称“合欢花”,功用相似。又为绿化树。

改革文学:主要是指那些以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5年)正在进行的改革活动为其题材和主题的小说创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

其他有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像》、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蒋子龙的《机电

局长的一天》等;

蒋子龙:(1941-- )主要作品:《开拓者》、《一个工

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长篇小说《蛇

神》等。

知青作家的创作

“知青小说”:一般来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

但也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出现。80年代中期以

后,已不再是一种文学潮流,但知青小说的创作

还在继续。

“知青作家群”: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

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李锐、史铁生、张炜、

韩少功、王安忆、阿城、李晓等

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是:王安忆、余华、陈忠实、

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张炜、张承志、莫言、

余秋雨。

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王安忆的《长恨歌》、陈

忠实的《白鹿原》、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余华

的《许三观卖血记》、张炜的《九月寓言》、张承

志的《心灵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

《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的《务

虚笔记》。

知青作家的作品占了六部。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插队。

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8

年发表处女作,并考入中国社科院历史语言专

业。

《黑骏马》白音宝力格——索米娅——奶奶(坚

忍不拔的生命毅力和宽广如草原的胸怀,隐含着

对现代人脆弱、偏狭和自私品格的针砭与批判。)

黄土高原系列:寻找精神之父。《北方的河》、《大

坂》、《金牧场》

《北方的河》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辩色彩

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信仰系列:“念想”《黄泥小屋》逃离与自由念想。

《心灵史》讲述了折合忍耶教的牺牲精神。

张炜:1956年生。祖籍山东栖霞。

小说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古船》(1986)、《九

月寓言》(1992)、《柏慧》(1994)、《外省书》

(2000)、《能不忆蜀葵》(2002)、《丑行或浪漫》

(2003),《刺猬歌》(2007年)、《你在高原》(十

卷本)(2010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融入

野地》、《夜思》等。

作品分析:a 早期作品:清新、悠远、田园牧歌。

“芦青河系列”:农村生活、青年男女的爱情,

对“美、幸福、快乐”的赞颂。

b 80年代中期以后:历史反思、文化反思。“秋

天三部曲”、《古船》等。广阔历史文化背景下的

人性拷问。

c 1992年以后:忧愤,抒情、哲理。《九月寓言》、

《柏慧》、《外省书》等。对城市生活和工业文明

的恐惧和逃离,寻找人类道德理想的出路。

《九月寓言》解读特定的世界:①火热、奔跑的

世界,停止就意味着死亡。

小村最终在工业开发的炮声中崩溃、瓦解、消失,

“停吧”时代行将结束,小村人将在灾难中重归

大地母亲,将在流浪中重新激发起蓬勃的生命

力。

②用历史材料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寓言”的笔

法,把故事从具体历史背景下扯拉开去,小村的

历史游离开人们通常所认识的历史轨迹,展示出

无拘无束的魅力。

③用意识形态化的语言创造非意识形态化的世

界。例:三兰子把小男人比喻为鼹鼠。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转回

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其间自学

写作。1998年患病后,依赖一周三次透析维持

生命。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逝世。

写作--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主要作品:

1)往昔生活的回忆:怀旧但不感伤。《我的遥远

的清平湾》:知青生活。《奶奶的星星》:亲情。

《老屋小记》:普通人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一曲田园牧歌,以“我

的白老汉,我的牛群”的声声呼唤,深情地描绘

了他的心灵栖居地。贯穿史铁生的清平湾之梦

的,是与“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又亲人”

相一致的情感。叙事基调:抒情回归到农

民的生活中

2)残疾和命运:对自身残疾的超越,对普遍生

存的关注。《命若琴弦》:人类生存之寓言,宿命

和抗争。《务虚笔记》:生命的印象和体认。《我

与地坛》《病隙碎笔》:直抵人心。近作《我的丁

一之旅》:爱情与性。

创作特点:1)充满人生哲理:温情的感伤,绝

望的抗争残疾。生命。死亡。苦难。宿命。过程。

宗教。

2)散文化小说:平淡质朴、意蕴深远。气氛。

语言。1985年后小说不再是传统写法。寓言式。

随感式。自述式。

《命若琴弦》加缪: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

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

2

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

《命若琴弦》是个体生存困境的寓言。史铁生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

市井、乡土风情小说

“风情”小说: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不是作为客观背景存在,而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小说的灵魂。

1)“市井”和“城市”:市井小说是指以都市或城镇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小说。

2)“乡土”和“农村”:是指具有独特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小说。

主要作家及代表作:陆文夫:“苏味”-“小巷人物志”、《美食家》

邓友梅:“京味”-《那五》、《烟壶》

冯骥才:“津味”-《神鞭》、《三寸金莲》

林斤澜:“矮凳桥风情系列”(温州)

意义:1.揭示出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历史沿革、承继和发展。2.开拓了新时期文学的题材范围,对小说文体的发展创新也有贡献。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童年生活对汪曾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沈从文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很大。汪曾祺精通多种艺术,被人誉为“才子”。

小说创作概况:

1)40-60年代:

1949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邂逅集》。

1963年出第二个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汪曾祺是样板戏的主创人员。《沙家浜》。

2)80年代以后:

1978年,重新开始写作。

1980年,小说《受戒》发表,引起文坛震动。有赞誉也有争议。

从此他的小说创作非常活跃。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等等。

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创作为主。

小说创作特点:

1)书写生命“内在的欢乐”:宣扬一种自然的、美的、健康的人性。既超脱了世俗的名利,又充分享受生命的欢乐和生活的欢乐。

2)“风俗画”小说:汪曾祺小说中特别重视对风俗的描绘。或以风俗作为环境背景(如《大淖记事》);或使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如《受戒》);或写风俗本身就是在写人(如《岁寒三友》)。3)“散文化”小说:在他的小说中,气氛是最主

要的,情节退到了次要的位置。这种“散文化”

的小说,看似随意,实际也是作者“苦心经营”

的结果。

4)语言的艺术化:汪曾祺有自觉的汉语写作意

识:“语言本身是艺术,不只是工具”。一方面讲

求语言的精、雅,另一方面也追求一种鲜活、自

然的语言境界。

贾平凹:1953年出生。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

县人。初中时文革爆发。1972年入西北大学中

文系学习,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起,先后任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以后开始专业创作。2000年,创办散文

杂志《美文》。

小说创作:

1)文革时期开始文学创作,直到80年代初,并

没有显示更多个人特色。

2)1983年以后,“商州系列”小说,开始引起

文学界注意。写陕西山村古老民风、普通人的生

活,力图写出古老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的生存方

式和风土人情,以及时代变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

的冲击。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

家》、《腊月·正月》、《天狗》、《黑氏》和长篇小

说《商州》(1987),《浮躁》(1988)等。

3)90年代初,开始重视个人人生体验。《废都》

(1993)、《白夜》(1995)。

后来又回到乡土,写现代文明冲击后的乡村。《高

老庄》(1998),《怀念狼》(2000),《秦腔》(2005)

《高兴》(2007)《古炉》(2011)。

散文创作:《商州三录》等《贾平凹文集》(已

出18卷)

创作特点:

1)充满魅力的乡土世界:古朴中的保守、偏狭、

愚昧和野蛮。

2)独具特色的叙述和语言风格:善于吸纳外来

文化和中国古典小说艺术,自然、含蓄、自有一

种既古朴又现代的韵味。

寻根小说

“寻根”:1980年代中期,作家不再满足于用社

会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而是开始思索深

层的民族文化问题,并有了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

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

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寻根文学是一个先

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有

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

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

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主要作家作品:

地域文化: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

川江系列”,郑万隆的《异乡异闻》,扎西达娃的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

传统文化: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郑义

的《远村》、《老井》,韩少功的《爸爸爸》、《女

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甚至把汪曾祺、张承志、史铁生、莫言、陆文夫、

邓友梅、冯骥才等的一些小说也划入其中。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1)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风俗的描写受到作家

的重视。

2)小说艺术的探索:

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注重细节描述、象征、

寓言、叙述变换。

80年代中期以后,借鉴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方法,

也成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潮流。

“复古”,对传统文化无批判的沉迷和回归。

作家的创作容易选择僻远、原始、蛮荒的地域和

生活形态,而忽视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和矛盾的

揭示。

阿城:(1949-),原名钟阿城。祖籍四川江津。

其父钟惦棐是著名的电影评论家。中学未读完,

文革开始。先后在山西、内蒙插队,后去云南农

场当工人。1979年回到北京。80年代后期去美

国。

代表作:中篇小说《棋王》(1984)、《树王》、《孩

子王》。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90年代后,

创作以随笔为主。

“半文化小说”:以知青生活为题材,表达的却

是人生和文化的主题。

阿城的“寻根”: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以超越世俗生活;

从山野村民那里找寻人生真谛以摆脱内心的

混乱。

《棋王》

1)吃和下棋的故事:雅俗互通

吃:对生活的现实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吃≠馋

≠反文化

下棋: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苦难,认识人生。由

身至心

2)王一生:

道禅的超脱外衣里有儒家的进取精神

淡泊之中有崇高,虚静之中有壮烈

艺术特点:对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继承:白描手

法,冷静叙述

语言风格:语句短,用词俭省,讲究用字的锤炼,

多直接用动词,少形容词等修饰语。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初中毕业后到农

村插队。曾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

3

社长。海南作协主席。海南文联主席。"知青作家",文学"寻根"的主要倡导者。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1981)、《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爸爸爸》、《北门口预言》、《报告政府》(2005),长篇《马桥词典》(1996)、《暗示》(2002)。

大量散文、随笔。

翻译: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987)《爸爸爸》:小说的切入点是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偏僻遥远而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寨——“鸡头寨”。首先,自然生态面貌(如贫乏、闭塞、灾害等)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

其次,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逐渐形成文化和习俗

一个没有人类语言符号能力的生命,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他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的虚弱与渺小。

总结:《爸爸爸》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并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找出造成现代中国人生存困境的埋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劣根。

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先锋”即“前卫”,即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性作品,其特点就是反叛既有的一切传统。除反叛传统外,先锋小说并无一定的常规,而是由于出现的早晚和作家所受思想影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很驳杂。

思想核心:“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①破碎的现实,人性恶,人之死,性是原罪,对残酷的偏好,世界的荒诞。②颓败的历史,“父亲”鲜艳的缺席,远离权威之父,现实之父。③流亡的自我。自我缩小到无的境地。

“文体的自觉”和“叙述的变化”——

创作向写作转换,关注怎么写;

空缺与重复,走向叙述迷宫;

颠覆与还原,故事向感觉敞开,感觉向语言还原。1987年,先锋小说创作达到高峰。随后出现分化,不再具有潮流特征。

代表作家作品:1)过渡阶段:1980年代初,如王蒙、宗璞等

2)“探索小说”:1985年前后,如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

3)“后新潮小说”: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如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孙甘露、北村等

残雪:1953年生。原名邓小华。出生于湖南长沙。1966年小学毕业,再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在工厂当了10年工人后,1980年和丈夫一起开

服装缝纫店。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移

居北京。

作品有:《山上的小屋》(《人民文学》1985、8)

《苍老的浮云》(《中国》1986、5)

《黄泥街》(《中国》1986、11)

《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天津文学》

1986、6)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钟山》1987、6)

《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长篇)等。

《山上的小屋》1)人的生活境遇:每个人的生

活都非常痛苦。小说把人的内心的阴暗和人与人

之间的对立,冷漠,敌意极端化的表现出来,显

示出对人性近乎残酷的透视力。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余华曾当

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

市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1983年开

始发表小说。1988-1990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

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93

年移居北京。是中国大陆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创作及意义:

1)1983-1986:没有引起文坛的注意。

2)1986-1992:自《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才找

到“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思考脱离了日常生

活经验的围困”。

A、语意结构层面

a,对人性的质疑,恶暴力本能的爆发。余华小

说的一个核心语码就是暴力。

b,对历史的拷问。历史不再是绝对的真理,只

不过是颓败的叙事。通过对历史中积淀着的暴

力、罪恶的无情剖示,余华慢条斯理地解构着历

史。

c,常识的谬误及罪恶。余华认为生活常识包含

着很强的理性内容和庸俗气息,常识不总是真理

在握。

B、句法结构层面。

a,文本颠覆。余华对固有秩序和权威的挑战还

表现在他的文本颠覆及对读者期待的破坏上。

b ,感觉的丰富。受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通过

比喻,象征、通感、暗示拓展感觉的领域,产生

陌生化的感觉,新鲜的感受。

c,反讽手法的运用。

3)1992年后,创作发生转变。致力于民间理想

和温情营造。

A,《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

构架全文。

B、《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卖血的历程构筑

全文。

非理性——理性,反叛与回归。

A,父法的重新确立是余华回归理性世界的一个

标志。

B,自我的张扬是余华回归理性世界的另一个标

志。

C,纵观余华作品,有一个“反故事——故事”

的流变轨迹。

关于小说《兄弟》的争论。

新写实小说:

1、兴起背景: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

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

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

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

离写实性的扫描。

2、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新写实主义”这个称号

的出现大概始于1989年第三期《钟山》的“新

写实主义小说大联展”。

根据批评家的概述,新写实主义是继现实

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

帜,它通过“情感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

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了现实的“原生态”,

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

的程度。

主题:

1、贫困主题:侧重于表现恶劣环境对人性的压

抑。

(1)粮食。多出现在反映文革前的农村农民题

材中。如:刘恒《狗日的粮食》。

(2)住房。多出现在反映当下生活的城市市民

题材中,如方方《风景》。

2、表现个体的自我丧失,人的个体自我的丧失

是一个反成长的话题,由个体走向群体。

(1)向现实妥协。如刘震云《一地鸡毛》。

(2)被现实磨损。如池莉《烦恼人生》。

3、颠覆信仰、理想,价值层面话题的功利化、

现实化。

(1)不谈爱情——《不谈爱情》

(2)拒绝理想——《一地鸡毛》

艺术特点:

1、情感的零度写作。即叙述者采取一种中立、

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尽可能的不让叙述者的

情感干扰读者的判断。

2、表现生活的原生态。即还原生活本相,表现

生活的“纯态事实”。

代表作家作品:

1、池莉《烦恼人生》。1987年发表,描写了武

汉钢铁厂职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在24小时内

浓缩了他整个烦恼的生活状态。

小说“生活流”的写法呈现了一种“毛茸茸的原

生态”,让人似乎亲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烦恼

人生”。

4

从小说结构特点上看:沿着印家厚的脚步把所有的情节都串起来,当下烦恼经验和过往的浪漫经验交织起来表达了一个主题:生活就要认命,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开辟了一个真实的艺术领域,写出人在生活中的本真状态。

2.方方《风景》。发表于1987年,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小说叙述框架、视角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但经验又是很现实的、近距离的。

作者的叙述语调是平静的,但却并不是所谓的“零度情感”,而是对“恶”的生存法则,以及这类法则拒斥文明的无可奈何的认同。

3、刘震云《一地鸡毛》,写小林的家庭生活。其生活的烦恼程度,和池莉笔下那位印家厚也相差无几。

“一地鸡毛”隐喻的是那种纷乱的日常生活在人的内心中唤起的恐惧,它表达的是日常生活对人的慢慢的异化。

“蚂蚁”合群,无个人、无主体性。蚂蚁实际上反映了小林在把自己变为俗人后的恐惧。

“一地鸡毛”和“蚂蚁”都表现了小林内心中的不甘心。

“女性文学”:1980年代后期才有专门的“女性文学”提出。它的内涵很复杂,难有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严格意义的“女性文学”包括三层涵义:

一、创作主体为女性;

二、主体采用的是女性视角;

三、必需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王安忆:

1)新时期之初:发表《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说,清新细腻。

2)1980年代初:创作范围扩大。写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如《本次列车终点》(1981)、《流逝》(1982)、《69届初中生》(1983)

3)1980年代中期:从社会反思到文化反思。《小鲍庄》(1985)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性爱文化的反思。“三恋”《小城之恋》(1986)《荒山之恋》(1986)《锦绣谷之恋》(1987)《岗上的世纪》(1989)。

4)90年代:《叔叔的故事》(1990)、《纪实与虚构》(1993)等,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家族史。

5)《长恨歌》(1996,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繁华梦破。偶然中的必然。命运的不可捉摸。已逝时代的挽歌。

2000年以后的小说故事上很多都延续了《长恨歌》的叙事,如《富萍》(2000)《上种红菱下种

藕》(2002)《桃之夭夭》(2003)

6)《遍地枭雄》(2005)人的变数;《启蒙时代》

(2007)文革;《天香》(2011)晚明,上海

创作特点:王安忆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对现代都

市的文化性格的追问和探索、对现代男女情感关

系的描述与剖析。

A、以女性体现都市的文化和变迁。

(1)题材的选择与张爱玲相似,创作视点受张

爱玲的影响。

她们在写上海和写上海女人这两点上,是有着共

同的契合点的。

张爱玲小说主要写了两座城:上海和香港。

而她笔下的香港,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上海的翻

版。张爱玲写上海写得最好的就是上海的女人,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

锁记》中的七巧。

王安忆小说的主要题材,也集中在乡村小城

镇和上海这两大环境中,前者以“三恋”和《岗

上的世纪》为代表,后者则以《流逝》和《长恨

歌》为代表。

《长恨歌》发表后,研究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

填补了张爱玲之后中断了数十年“海派小说”的

空白,甚至直接把王安忆看作了张爱玲的传人。

(2)小说描写都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运时的叙

事空间呈开放性的特点。(与张爱玲的叙事特点

不一样,张爱玲是呈封闭性的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都市与女性的命运是凝固的,

人物的活动主要封闭在家族的空间里。

一种是《金锁记》中的七巧,一生都是被旧

家族笼罩,消耗在家族的窒息里;

一种是流苏们,她们有一点文化,曾试图摆

脱家族的限制,把自己交给社会化的大都市,但

始终是不成功的。

王安忆的小说则是写出了这种动和变。

《流逝》:通过欧阳端丽一家从奢华富贵沦

落为普通市民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上海的

变迁。在这个变迁中,欧阳端丽从日常生活里获

得了一种生命的意义。

B、展现女性意识。

《荒山之恋》:关于一个大提琴手和一个金谷巷

女孩的爱情悲剧。这是一出性格悲剧。他们宿命

般地相遇,引发了生命中最深层的欲望,性成为

完成自我的一种方式。他们无力承担自己的生

命,最终走向悲剧。

《岗上的世纪》:知青小琴、生产队小队长杨绪

国。作品描写男女纯粹的性关系。这些作品充分

表现了王安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女性立场和

女性意识。

C、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写作者,王安忆的作

品为我们提供的文学经验。

(1)对于“爱情的宿命表达”。如《荒山之恋》。

在王安忆看来,爱情导致悲剧是很正常的,更重

要的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当一个人遇到他

生命中的另一个人,就会相爱,当他们的相爱不

能被社会接受,就会发生悲剧。

(2)对于“性行为”和“母性”力量的崇拜和

臣服。如《小城之恋》。性行为使人疯狂,而母

性的力量使人宁静。

(3)对女性的精神之恋的推崇。如《锦绣谷之

恋》。精神恋爱,又称“柏拉图式的恋爱”,不需

要肉体的接触,或没有肉欲。她证明在现代社会

的女性中精神之恋仍然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

(4)对纯物质性的性爱关系的认可。(严歌苓《天

浴》)如《岗上的世纪》。这是对精神恋爱的反证。

认为纯粹的肉体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可以合

理地存在的。

(5)对女性魅力的歌颂。

张洁: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中篇小说《祖母绿》(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

短篇小说《森林里来的孩子》(获第一届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

第一个荣获长、中、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

家。

张洁在创作中虚拟了极具审判性的第三类法庭

——精神文化法庭。其创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

表现对象和表达立场,且审判性日益深刻。

(一)人道立场的社会审判

a,人道与审判

人道主义是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求充分

发展人的个性。

作家人道主义立场的确立与她的世界观和当时

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关。

人道和审判并不冲突,人道的反面必然是思考和

审判。

b,审判主题——社会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首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家很自然地对当代

知识分子的处境做出了关注。

如,《忏悔》、《串行儿》。

其次,张洁的审判之笔毫不留情地伸向了官场。

如,《条件尚未成熟》、《沉重的翅膀》。

再次,作家把社会弱势群体——孩子,也纳入了

审判领域。

如,《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不是个好孩子》。

c,表意的焦虑。生硬的叙述。

态度日益激烈,从文学的青春期走向文学的更年

期,《他有什么病》。

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处女膜在羞涩感的彻底摒弃

下被丁小丽幻化出来,它大得可以“节成两厘米

见方的小块,卖给那些丈夫不中用的女人”,“薄

5

得让风一吹,就呱嗒、呱嗒地响”,“保证一吹就破”,使女人能受到道德委员会的嘉奖。恶狠狠的近乎胡话般的诅咒,指控了世俗冥顽不化的处女嗜好,从反面否定了一种社会的丑恶心理。d,难以实现的救赎:方案与结局。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古典的例外。

《忏悔》,未见希望之光。

《漫长的路》,路漫漫。

《沉重的翅膀》,改革主力在关键时刻病发。(二)女性立场的爱情审判

a,女性立场的来源及升华。

婚姻爱情的重要性。

个人情感的痛苦。

从女性立场出发探索婚姻爱情的真实面目和内在缺失,并在男女双方的境遇中,解读女性的命运、人类的命运。

b,审判变奏。

早期作品,轻灵活泼,问题往往容易被化解。如《谁生活得更美好》,《有一个青年》。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爱情审判的发端。《方舟》、《祖母绿》、《七巧板》、《红蘑菇》不断加大审判容量,完成了审美到审丑的转换。

c,审判的品格——大审判,小理想。

作品婚恋模式:懂得——发现——失望——背弃——审判。当然,也有幸福的夫妻,如流星般在张洁的作品中转瞬即逝。

d,女性视角与男权社会。

男权社会,男性在家庭中占有统治权威,男性支配其妻子和孩子。在社会上,男性占社会生产资料的大多数。男性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领袖。

《祖母绿》左葳曾令儿

《七巧板》谭光斗金乃文

(对比作品:刘庆邦《玉字》,毕飞宇《叙事》)两性关系的现实阻碍更重要的源头在于人自身的弱点,男性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已经在不停地萎缩,沟通是难的,婚姻爱情不再是一种理想。e,艺术特色与局限。

首先,文章标题饱含象征意蕴。方舟,红蘑菇,七巧板。

其次,注重人物心理描写。

再次,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局限:主人公大多为干部与知识分子,压缩作品表达空间。

(三)存在立场的人性审判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字》。每一个家庭都关闭着一个悲剧。

新历史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感情。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

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

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

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

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

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

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

量。

苏童:

原名童中贵,63年生于苏州。80年考入北京师

范大学中文系,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

山》编辑。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随着其中篇

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名声蜚声海内外。

苏童小说四大系列:

第一系列,枫杨树故乡系列,返乡者的梦游,抒

情而悲凉,如《罂粟之家》。

第二系列,以城市为背景反映童年及现实生活的

小说,如《桑园留念》。

第三系列,“细女系列”,如《妻妾成群》。

第四系列,探索历史的小说。解构历史。如《我

的帝王生涯》,《米》等。

从小说到电影:主观感受与精神力量的相对削弱

两点重大改变:

第一:增加“灯笼”意象。点灯——灭灯——封

灯,外在化的权力施演,使得小说中人物与环境

的微妙关系减少了主体的感受性。

第二:颂莲完全失去了知识女性的背景,失去了

守持的特征,精神上失去光彩。

改变的原因:电影的视觉性。电影的商业化。

《我的帝王生涯》小说以历史返照现实,抹去了

历史上的时间,诗意伤感地叙述了端白由帝王到

庶民、从王宫到逃亡,从人性沉沦到人性复活、

再到对精神家园寻找的一生。

一、端白帝王生涯中,人性处于血腥和罪恶中,

精神家园处于迷失阶段。端白少年为王完全是皇

室权势争夺产生的赝品。

二、帝王生涯的结束,逃亡之路上的庶民生活,

是其对精神家园的寻找阶段。

三、进入了苦竹寺,则是其精神家园的归宿阶段。

特点:叙述极为冷静,波澜不惊

莫言与《红高粱》

作者与创作: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

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上学,后因文革辍学,

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1981年开始创

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

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发表了《透

明的红萝卜》,受到好评。次年,中篇小说《红

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写了

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

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红

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

肥臀》

(1997年获中国有史以来奖金额最高的“大

家文学奖”),都是“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另一些小说,写当代的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

生存状态,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如《透

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枯河》。

特色:莫言的小说,表现了富于感性化的风格。

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跃、流动、联想,大量的感

官意象奔涌而来,而创造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

的感觉世界。

二、生命的颂歌。小说中,祖父母辈人物和他们

充满生机的生活,构成了最有光彩的一部分,而

父母一辈和“我”的同代人则显得麻木萎缩,他

们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脊梁,生活之火几乎熄

灭。

三、民间的战争视角

四、故事怎样讲。作者煞有介事地称自己“曾经

跑回高密老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好像自己

在真实客观地叙述一部家史,为了掩人耳目,还

冷不丁地搬出所谓“县志”。

从叙述视角来看:“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是

主要的视角却是“父亲”的,第一人称的讲述时

时滑到第三人称(父亲)的叙述中。

奶奶临终前的大段意识幻觉,在以“我”为叙述

人的结构中,更是有违常规。

五、感觉与语言。莫言有良好的语言感觉。

六、风景的意义。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

生命的内容。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

相”。

新生代小说与通俗小说:

基本特征:对生活、存在以及人生的某种独特的

体认、言说和呈现。

局限性:

精神意义和美感的缺失

理性力量的不足

作品气度和格局的狭窄

自我重复与模式化倾向

新生代作家分类:

一,哲学型,以深度主题的文学化表达为主,如

鲁羊,东西。

二,写实型,对90年代商业语境下的种种生存

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与描写。城市引发了欲

望之火。如,朱文,韩东,邱华栋等。

三,诗意型,追求诗性在现实生活的跳跃,尊崇

个人体验与自由想象的无限灵动性和语言游曳

的张力。如毕飞宇,李洱等。

四,私语型,把纯粹私人化的生活体验和个体的

边缘性经验在文本中强化到了一个突出甚至极

6

端的地位。如陈染,林白。

韩东: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最新长小说《知青变形记》,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

《我的柏拉图》

A、我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相信什么?)

B、所有的人都以为我的离开是因为文学。

(隔膜、误会、陌生、形象——实际)

C、柏拉图:哲学理念——民间状态

(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但事实是相反的,无情的嘲讽)

大众通俗文学:

特点:⑴继承传统,表现新质。

⑵融入新的形式、技巧与方法。

⑶具有文学的时代性意义。

不足:商业性的媚俗,粗制滥造。

审美趣味低下,拳头加枕头。

热衷于猎奇,公式化,脸谱化,模式化。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3年,浙江宁海人。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955年到1970年创作一千余万字的小说

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生子,做主妇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进入电视、电影制作行业,其间婚姻破裂。现任丈夫为其经纪人、出版人,经营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琼瑶所有作品均由该公司出品。

1947年九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十六岁时,用成人的口吻写的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196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

从此跃登台湾文坛。

王朔现象

出生1958年(大体上与“朦胧诗人”和“先锋

作家”属于同时代人),北京人。

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

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

1978年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以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

言情、侦探类小说。

《空中小姐》(1984)

《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橡皮人》(1986)

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权

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进行嘲讽。

《顽主》(1987)

《千万别把我当人》、《动物凶猛》(1991)、《我

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1999)

1988年,他的《轮回》、《顽主》、《大喘气》、《一

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4部小说几乎同时被搬

上银幕后,受到市场欢迎。

90年代初期,参与策划电视连续剧《渴望》、《编

辑部的故事》和《过把瘾》获得成功。

90年代中期,他参与策划并任编剧的《我是你

爸爸》等影片遭到封杀

《看上去很美》

王朔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和矛盾现

1、王朔作品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常常是与“先锋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大众文化代表人物的王朔,也有反叛精神。

王朔作品的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对现存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反叛。2、

王朔作品的调侃语言

调侃式的语言,是王朔小说最重要的特征。

在王朔看来,“文学就是排泄”。所以,他的小说

不但是以对话为主(这主要是为了排泄方便),

而且每个人的说话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

性别、职业、年龄的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说话

的内容和方式都几乎一致:那就是无论什么都只

是一味的调侃。

朦胧诗;

思想特征:

首先是对五四文学传统的修复,仅人道主义、个

性主义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程的反思与批

判。如江河《我歌颂一个人》《纪念碑》

其次,作为人的总醒,如舒婷的《雨别》

第三,价值与信仰的重建

艺术特征:

首先,由写实转向写意,表现丰富的主体世界。

其次,把朦胧诗作为一种策略,呈现出多义性

第三,近似于早起象征主义的手法,多用象征、

暗喻、隐语等。

舒婷,原名龚舒婷

北岛,原名赵振开

海子,原名査海生

巴金

《随想录》

①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在总结清算“文革”的

基础上,巴金反思自身,对自己在“文革”中所

做的一切违背真心的选择,做了严肃的自我解

剖、自我反省、自我谴责和自我批判,不仅揭示

了“文革”产生的原有和危害,也不仅对自己曾

经失去独立人格进行追悔,而是想把对自我的谴

责与对民族心理和性格弱点的反思连在一起,力

图体现出一种立足自我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因为

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如《怀念萧珊》,在痛苦

地责问自己、解剖自己,的同事,不仅祭奠了自

己的亡妻,也怀念着所有在十年浩劫中冤死的灵

魂;相同的题材还有《小狗包弟》。

③“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

巴金以赤子之心勇敢地探求真理,是贯穿于全书

的基本精神,无论对社会问题还是对文艺问题,

都能直言不讳,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批判精神,而

且不乏深刻的简介,体现出一定的思想价值。

杨绛与《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包括六篇如下: 《下放记别》、

《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

险记幸》、《误传记妄》

戏剧沙叶新、高行健

7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题) 1.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 2.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它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重放的鲜花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3.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14.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15.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1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1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18.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19.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 )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 2.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 )。 A.《爸爸爸》B.《老井》C.《小鲍庄》D.《厚土》 3.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C )。 A.《秦腔》B.《湖光山色》C.《暗算》D.《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B卷答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1—5)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传奇 2. 北岛《回答》 3. 池莉 4.《长恨歌》 5.李希凡、蓝翎 6.余华 7.《现实一种》 8. “锻炼锻炼” 9.江青 10. 1979 11.顾城 12. 开拓者 13.冒险记幸 14.沙叶新 15. 《白鹿原》 16. 谢冕17. 王朔18..汪曾祺 二、名词解释(20分,每个4分) 1.新写实小说: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其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2.女性小说 到了90年代,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正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来强调那种“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女性作家在90年代正在走向一种集体性的成熟。开创着中国女性写作的一个自由、多元境界。 3.知青小说 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是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方的河》等。 4.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其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5. 粱三老汉: 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具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同时,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三、简答题(25分) 1.《红旗谱》的民族风格(6分) 《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第二,作品以人物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章回体表现形式。第四、在语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 2.简述朦胧诗特色(6分)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4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A )。 A.《邪不压正》 B.《小二黑结婚》C.《田寡妇看瓜》D.《李有才板话》 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 B )。 A.《英雄无语》 B.《亮剑》C.《历史的天空》D.《激情燃烧的岁月》 3.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等。 A.《正红旗下》B.《车站》C.《绝对信号》D.《野人》 4.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A)。 A.《今天》B.《星星》C.《诗刊》D.《萌芽》 5.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派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的创作的(D)。 A.浩然 B.汪曾祺 C.李凖 D.刘绍棠 6.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A )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7.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B )。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 8.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 D )。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C.《不谈爱情》D.《一地鸡毛》 9.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 D )。 A.《倚天屠龙记》B.《天龙八部》C.《书剑恩仇录》D.《射雕英雄传》 10.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 A ) A.《游园惊梦》B.《永远的尹雪艳》C.《思旧赋》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 ABD )等。 A.小满儿 B.双眉C.范灵芝 D.妞儿 2.《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 )等。A.沙基惨案B.省港大罢工C.南昌起义D.广州起义 3.《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ABD)。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 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 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

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3

作业3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2.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7.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9.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10.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11.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12.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3.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14.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1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16.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1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1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之一。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20.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B )。 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2.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 C )。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 3.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 A )。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4.京派作家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自由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5.七月派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65徐迟的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 66试分析沙叶新戏剧思想特色?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1

当代文学下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2、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3、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的一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4、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5、寻根文学: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6、先锋小说: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便是以马原的《拉萨和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为肇始的“先锋小说”潮流。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7、新写实小说:又称“新写实主义”, 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8、开拓者家族:作家蒋子龙工业改革题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以《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为代表。还有车篷宽、高盛五、牛宏等一系列未脱离乔光朴模式的人物。这些人物总体上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上敢于开拓,有着正直高尚、坚韧不拔的人格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重点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得名于《语丝》周刊,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82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造创周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32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青年》: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18年初,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由上海迁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在?五四?前夕倡导文化启蒙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陈独秀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开始了新文学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想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出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人的文学?: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中首先提出的。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