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文献综述

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穆健英

学号: 201201011111

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高金红

年月日

摘要

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

ABSTRACT

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

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

1. 主题思想 (2)

2.情节安排 (2)

3. 配角异同 (2)

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

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

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

3. 墙:毁灭和保存 (4)

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

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

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

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

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

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

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

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

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

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前言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两部戏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爱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又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主题思想、艺术表达、审美情趣等方面各有不同。本文就《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1. 主题思想

这两部剧的故事都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润饰加工才被搬上舞台,都体现出反封建

的主题,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王实甫的《西厢记》本于元稹的唐人传奇《莺莺传》。到了北宋时期,为迎合市民的口味,就很自然地使崔、张恋爱故事改变为以团圆收场。宋金时期,说唱家董解元写了一本西厢记弹词。原有的“善于补过”的思想也改成了反封建的主题,明确提出了“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到了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王实甫《西厢记》反映了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同时王实甫《西厢记》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里说:“中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市民喜爱的文学,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的意识。”从这个角度讲,《西厢记》以大团圆作结,也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流传。它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人马乔笔下时,已经具备了日后莎翁剧作的情节特征。达.鲍特把故事主人公落户在维洛那城;班戴罗细腻的笔触又为它增添了新的色彩。《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时期。这出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虽然青年主人公双双殉情了,但剧本表明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是无能为力的,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爱情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偏见。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

2.情节安排

两剧的情节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时都比较注重“偶然因素”,印证了中国古人常说的那句话“无巧不成书”。

首先,这两部戏都为剧中两对恋人安排了破坏他们姻缘的人物。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巴里斯,《西厢记》里的孙飞虎、郑恒。这些角色一方面反映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另一方面反证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坚贞。

其次,在写到男女主人公偷情时,东西方恋人都有着翻墙越室的好功夫。当朱丽叶问罗密欧,花园的墙那么高,你是怎么爬过来时,罗密欧的回答很经典:“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因为瓦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不过,这种幽会,西方的情人们显得要大胆、外露些。而东方的人儿则做得含蓄、老练些,他们毕竟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如私会时,莺莺嘴上“羞人答答的”不停,“脚步儿早先行”(红娘语)。

3. 配角异同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在女主人公身边都设置了一个仆人一样的角色。他们为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牵线搭桥,功不可没。

《西厢记》中红娘有着一种受压迫者、受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从这种标准出发的正义感。她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斗争

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她为他们出谋划策,递简传书,并率直而善意地嘲讽他们的弱点,促进了他们的结合。在红娘身上,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和反封建的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下层人民的泼辣和热心为人的高贵品质。

乳媪是朱丽叶的奶妈,对朱丽叶也是特别的疼爱,“亲亲”“心肝”不离口。这或许寄托着她对自己的与朱丽叶同龄的亲生女儿的怀念之情。她有时唠叨,仿佛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时夸奖伯爵巴里斯,夸耀提伯尔特;有时又盛赞罗密欧。总之,乳媪是一个善良的妇人,善良得有时失去了是非标准。

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西厢记》与《罗米欧与朱丽叶》里,爱恋中的少女都深居于墙内,受制于来自各个方面的羁束,不能和意中人自由相爱。作品中那堵土石之墙,也就成为已陷入爱情中的痴男情女交流接触的物质阻碍。然而,这两部作品中那堵矮墙之所以会成为纯真爱情的阻隔,让恋人们难以逾过,却主要是因为那更为深潜的文化原因。中国封建文化对“礼”的推重,使“男女授受不亲”与“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成为男女交往必遵的规矩,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缔结的“礼”化规范。与此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那堵无形的文化高墙所形成的阻隔,并不来源于礼的教化与威压,而是因为他们不幸属于两个势不两立的敌对世家,两人的相爱因此超出了各自家族所能允许的界限,成为大逆不道难以饶恕的行为。在专横粗暴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盛行而人文主义理想只露晨曦的当时,纯真的爱情在狭隘的家族文化观念的支配下,终于酿成一场悲剧。很显然,经过对二剧中“墙”原型的比较剖析,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墙,已远不仅仅是那堵僵死的物质实体,它已成为文化障碍的隐喻和象征,并因深深地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而显出了迥乎不同的文化内涵。

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绝真绝美的爱情,总是即体现出对庸常现实超越的一面,同时它又并蕴着人类最深的原欲,又呈现出对一切阻碍破坏性的一面。所以,当“墙”横亘在痴情男女之间,在爱情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促使下,对它的超越和破坏便理所当然的了。

《西厢记》剧中身为相府千金的莺莺,也在爱慕张生与畏礼退缩的两难处境中苦苦挣扎。经历了殿遇、兵变、许亲、赖婚后,她与张生的相互了解加深,爱情日笃。但因从正统的方式难以与心爱者结成婚姻,而必须以“私会西厢”来偷结百年之好时,“贞节”,这一中国封建文化中被极度推重的道德范畴,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一堵异常高大的文化之墙,矗立在了莺莺面前,她所要逾越之墙,是由已内化为至上道德信条的礼所构筑,呈现着浓郁的中国封建文化意味。

而《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所遭遇的文化之墙与崔张大不相同。崔张所遇之墙,一方面来自外部势力,即封建家长权威外,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内心中对母体文化中“礼”的神圣性认同所带来的艰难;而罗米欧与朱丽叶则从一开始就从内心里诅咒自己所从属的家族与社会上的世俗观念。正如罗米欧所说:“我痛恨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而朱丽叶的态度则更为坚决明了:“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自己说过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理了!”可见,二人在内心中对家长的权威是蔑视的,他们的反抗是果决的、勇敢的。并且朱丽叶在逾“贞节”这堵文化之墙时,也比莺莺少了许多的踌躇,因为在她的心中,只有为个人幸福而为的爱情,而没有为群体和谐而为的礼。

3. 墙:毁灭和保存

罗米欧与朱丽叶逾文化之墙的越界行为,最终必然遭到激烈的反对,而且是来自最亲爱的人的反对。冷酷的文化传统一会儿显出父爱般的温情,一会儿显出恶敌般的残暴。为了坚持自己珍美的爱,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择了自身的毁灭。但在西方文化中,年轻生命的夭亡,却反给了这墙以致命的一击,它暴露了此文化系统的困境与悖谬,

使一切随真爱的毁灭而轰毁,并令文化在毁灭中重思,在否定中前行。在这里,爱的毁灭引发了墙的毁灭,文化的困境得到了弥合,正如黑格尔所说:“毁灭中是绝对理念的胜利”。可见,否定中前进的西方文化,以毁灭来弥补哲学的不足,使人承认毁灭,询问毁灭,不断发展”,并使悲剧性的毁灭成为帮助西方文化成长的积极因素。

《西厢记》剧中,崔张爱情的结局与此大不相同,它是各种力量相互让步和妥协的产物。封建家长的恩威与狭隘的门户观念与横阻在崔张之间,形成另一堵无形的高墙,而对它的最终超越,在西厢记中则完全落入了中国文化“大团圆”的范式当中,主人公也缺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反到底的精神,而以自身功名的成就与对父母之命的忠从来求得与礼的妥协。文化之礼得到了保存,传统文化对自由爱情所形成的墙并未被根本动摇,它反在矛盾各方的妥协中得以延续与残存。这正如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西方文化时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它既“暴露困境,又以不突破文化之礼为原则,面对困境,不是竭力求真,而是努力护礼,维护礼的神圣性,甚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文化之墙的不同结局与其寓示的文化精神,使两部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相异的效果。

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通览全文,《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讲述的都是爱情故事,都是青年男女真诚地自由相爱,但很明显的是,《西厢记》是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才子佳人,天定良配,有情人终成眷属;《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也有一点光明尾巴,两家世仇的消弥,但对他们来讲,却是彻底的大悲剧,两人双双殉情,以青春和生命殉葬了他们的爱情。

相比来说,西方文学一直有着彻底地悲剧传统,一向是亲手毁掉所营造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就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所有的青春与美好,所有浪漫的、富有朝气的氛围,终究是以一场悲剧而告终,无论读者是如何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无济于事。按照亚里斯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它的效应就在于借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使观众的情感得到陶冶(“卡塔西斯”)。而中国的民族心理一直都有着“中和”的传统,一直有着“守中致和”的中庸之道,更因为我国叙事文学的繁盛本来就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做为市民阶层的普通人自然是喜欢有始有终的故事,喜欢天遂人怨的美好结局,因为剧中人的故事在很多时候往往也是观看者的心愿,没有人不喜欢理想的满足。所以,在《西厢记》的传承当中,虽然最初的版本是“始乱终弃”,但王实甫还是选择了“大团圆”,也体现了叛逆者的最终胜利。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更符合观众的心理要求和欣赏习惯。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当中所写的那样:是封建社会后期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和市民喜爱的的文学,表达着市民的反封建意识以及市民理想的愿望。

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中国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以在全体中国人的观念当中,一直就是以家庭为重,推而广之,就是以集体、以国家利益为重。体现在文学当中,便是社会大环境优先的原则。但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商业文化为主,在民族心理的表现上自然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向外扩张。所以相比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西方人更多追求个人幸福,而影响个人幸福的,也往往是一些较小的因素。

就如在《西厢记》当中,影响张生与崔莺莺感情最终结局的不是他们的个人力量,而是整个的封建制度,整个的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在强大的封建压迫下,张生和莺莺的自由恋爱必然没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最终他们能够结合在一起,也是因为符合了封建的要求,白衣秀士张生功成名就,才得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一方面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冲击,但另一方面也是对不以人力为转移的大环境的顺从。否则,莺莺很难与自己所受的封建教养决裂,世俗也很难接受他们的爱情。

而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的环境却没有那么宏大,而只是与他们的家庭相关,正如莎士比亚在开篇所写:“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这两家世仇家族的族长,为了自己也弄不清的古老仇结,无可奈何地争斗下去,这个仇结也造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苦命鸳鸯命运的相斥,他们在爱情之路上彷徨,却走投无路。但二人的悲剧虽然动人,却是一场命运的弄巧成拙,他们是有选择的,

积极主动地迎向了死亡,为他们的爱选择了殉葬。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王实甫的《西厢记》充分反映了中国叙事文学现实主义的特色,他写的是确实存在的那个封建制度,也是青年男女为追求真挚爱情切肤的苦痛与挣扎。《西厢记》所表现的环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环境,其中所反映的文化教养、心理状态和爱情表现也无一不与这个典型环境相契合;人物之间的言谈、应对和种种生活细节也无一不体现着世家门庭的生活面貌。通过《西厢记》,我们甚至拼得出那个时代的简单面貌,大致了解整个社会的风土人情。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更多地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色。从整个故事的传承发展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情死的古老传说,一入文人笔下,就逐步减小年龄,添上晚会、服药、坟场等细节,向着传奇性的方向发展。而在莎翁笔下,就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朱丽叶的年龄减到情窦初开的十四岁,把整个初见、私婚、情死的过程压缩在五天之内,情节发展的节拍甚至达到了冲刺的程度,这自然就是充分的浪漫主义表现。同时,在莎翁笔下连人物塑造也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青年女子无不美丽、大胆;青年男子无不有高贵的气息,勇敢、光明、正直、追求友谊与荣誉感,而凡是陷入了爱情当中,青年男女便个个如同不食人间烟火一般,不管欢歌悲叹,只顾谈情说爱。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美好地让所有人心向往之,带有深刻地莎士比亚印记,更带着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浪漫光泽。

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被称作是“花间美人”,明王世贞在《曲藻》中也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作品。其与中国大多数文学当中的语言一样,非常讲究文学的意境与韵味。王实甫吸收了传统诗词、民间文学当中的很多精华部分,是整部戏文辞华美,妙语佳句层出不穷,许多曲子既有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风格,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比如一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便足见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览全篇,《西厢记》的语言既本色,又有文采,“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铺叙委婉,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台词则显得写实得多,读者一读便可明白其中的意思,无需从幽深的意境中探寻,缺少了许多言而未尽之美。但在莎士比亚戏剧的很多对话和独白中,则夹杂着很多哲理性或知识性的文字,迈丘西奥调笑罗密欧做梦闹相思,就说了一句“做梦的人总是撒谎”,近于我国谚语中“痴人说梦”的道理,使读者获得更多的理性感和精神的升华与满足。

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西厢记》是中国传统爱情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所塑造的张生与崔莺莺亘古不变的恋情是中国传统爱情观的重要体现。崔莺莺作为当朝相国之女,与一届书生张生坠入爱河,张生在普救寺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张生上云)自夜来见了那位小姐,着小生一夜无眠。今日再到寺中,访他长老,小生别有话说。(与法聪拱手科)". 张生虽喜欢崔莺莺但却不知其心里所想所盼,当得知崔莺莺要与她父亲亡过老相国追荐做好事,为了得到崔莺莺的芳心,自己谎称和尚的敝亲,带一分斋追荐他父母,只为见崔莺莺一面,却不知崔莺莺对他却有情意,这种对爱情的犹豫和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是造成崔张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外国的文学作品在描写爱情方面较中国文学作品来说是比较直接的,其中的主人公比较开放,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感情,他们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正是由于这种冲突的存在,他们的爱情才显得坚不可摧。但结局是悲哀的,莎士比亚在书中所塑造的女主角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中的新女性,她与罗密欧的爱情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新的恋爱观,虽然二人最终因家族世仇和阴错阳差而双双殉情,但他们大胆追求爱情,不屈不挠地争取婚姻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中外文学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人们都说"一见钟情"是在男女两人偶遇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词汇,男女主角总是以一种偶遇的方式见面,并一见钟情,在《西厢记》中 , 张生于普救寺巧遇莺莺,巧遇是一种在戏曲和小说中较为普遍的见面模式。 "崔张的邂逅其实是一种浪漫的幸福,这种幸福也是一种对于爱情所产生的美好的理想,由于这种理想,清规戒律的限制被打破;贵族与平民的界限被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被打破了;甚至仙凡、生死的限制都被打破了。" 他们的爱情像一艘火箭,只有突破重重阻碍,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这种过程是艰难的,但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株野草,虽生长在逆境中却从不屈服,依然茁壮地成长着。

从文学结构来说,两部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对男女主角都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下见面并互生情愫,之后虽然遇到了重重阻碍,但他们不畏艰难,为了他们的爱情而努力着,偶像剧式的开头往往意味着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相比,一见钟情往往到来得更猛烈些,从而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衬托得更加刻骨铭心,由此看来,用偶像剧式的开头来吸引读者不仅是中国传统爱情文学中的普遍规律,它还是西方爱情文学中常见的开头乐曲,使爱情文学中的男女主人公更加引人瞩目。

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西厢记》中的爱情观,除了具有含蓄内敛和拥有偶像剧式的开头这些鲜明的特点之外,部分还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西厢记》中有"(张生见莺莺红娘科)蓦然见五百年风流业冤",这里业冤指前世的冤家,这也暗指崔莺莺与张生的情缘是前世注定的。爱情故事中的神话色彩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与之相反,《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是比较现实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是整部作品中的焦点,他们浑身散发着作品中其他人物所没有的人格魅力,在读者看来,男

女主角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也是他们相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的爱情在作品中不仅仅是普通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冲破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力量,他们的爱情能够震慑人们的内心,当时的社会现实也随之成了他们的爱情阻碍,为了打破现状,他们必须冲破社会现实,自然两人势必会为了自己的爱情撞得头破血流。

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中国的《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所着的古典戏剧,元代是一个封建王朝,当时的婚姻还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等级观念也十分盛行,理想化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但对于所有读者而言,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由此可见,中国许多传统爱情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都倾向于打破这种束缚,而去追求理想爱情,而"中国式爱情"大部分都是悲剧性的爱情,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大环境,当时是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家长制的阻挠,以及婚姻都讲究门当户对,不提倡自由恋爱,而是要家长指定,有固定的介绍人,这就给当时的爱情制造了一把枷锁,当时的男女被困在这样的枷锁之中,痛苦不堪,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想挣脱这种枷锁,但无济于事,总的来说,当时的爱情是比较传统和含蓄的。

对于西方文学来说,爱情的发展是一条从压抑走向自由的发展轨迹,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解放,西方传统社会是父系社会,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男性,他们那时是一种以美丽的外表为基础的爱情,但婚姻大多不是以两情相悦为基础,那时男子只是把女人作为一种生儿育女的工具,女人要准备嫁妆,做出极大的牺牲,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追求自由的爱情孕育出了萌芽,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这部浪漫爱情悲剧创作于16 世纪末期,正值文艺复兴开始萌芽,英国的封建制度趋于瓦解。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因此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自由、奔放成了这段时期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婚姻观的鲜明特点。

结论

爱情是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和西方的古希腊神话开始,爱情这个话题就在文学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西方传统文学无论是思想方面、价值方面、还是艺术表现手法等等都存在着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 郎净。《西厢记》与中国传统的爱情观 [J]. 名作欣赏,2001(2)。

[4] 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 梁玉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爱情悲剧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0):1.

[6] 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致谢

本论文是在王贞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提纲查阅资料到论文修改和定稿,王贞老师每次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让论文的写作得以顺利进展,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另外,论文的完成与政法系的各位老师是分不开的,在攻读学士学位的四年时间

里,各位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帮助过我的同学、百忙中评阅本文的老师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古代文学期末作业)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之唱词艺术分析 《西厢记》唱词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那优美抒情的语言,以及运用这种生动语言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正因为其语言华美,辞藻艳丽,有人誉之为“花间美人”。 戏剧的唱词既是抒发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创造环境的重要工具。张生、莺莺的唱词,把唐诗、宋词的佳句日常生活口语熔为一炉,点化成优美靓丽的诗句语言,既有诗词含蓄深远的意境,又有生活口语的明快流畅。现在就浅要的把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之唱词艺术分析如下。 这出戏的内容是写老夫人逼张生赴试,崔、张长亭离别。时当暮秋,地在郊外,长亭、野山、落叶、西风,一副凄凉景象。 崔莺莺出场时,先是几句自白,表现出一片离别的伤感、凄凉:“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继之两句慨叹人生聚散无常的诗句:“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唤起充满诗意的离情别绪,令人黯然神伤。紧接着是一段凄楚感人的名曲:(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是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塞上凝波,波上寒烟翠”一句的的意境。色彩绚丽,景物凄迷。深秋的天空高远,空阔的大地黄花烂漫,秋风呜咽,雁声嘹唳,整个世界都是寒秋的凄

凉,莺莺带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来为张生送行,她的所有怨尤都是通过对暮秋景色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她在路上看到的是满目红叶,引起了她无尽的遐思:是谁把枫林染红的呢?不是霜,那该是离人的血泪。但字面上并不点明一个“红”字,却用一个“醉”字把“红”字藏了起来;泪红得象血,但字面上不把“血”字点明,却用一个“泪”字把“血”字藏了起来。这种文词的含蓄,正是莺莺含蓄性格的写照。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生“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赴长亭途中、坐在车里的莺莺的细腻心理活动,刻画得何等惟妙惟肖!王实甫设身处地去把握这位贵族小姐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通过她对周围景物的视觉和听觉来揭示她内心的感受:只有分别的一刹那,眼看太阳就快要落山,才感到寸阴可贵。相识得太晚了,分别得太快了!这一切对此时此刻的莺莺来说最有切肤之痛。她舍不得张生离去,但又不便明说,这是她贵族小姐的性格,诗化的感情只能用诗化的形象来表达。既然柳丝再长也拴不住张生匆匆的去马,那就请树梢挂住斜阳,让时光永驻吧,谁不希望幸福是永恒的呢? 过分贵重的爱情对痛苦是敏感的,莺莺就快走道长亭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张生的形象。剧中张生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是一个热情、执着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是极具生气和活力的喜剧形象,他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一、概述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二、“文章魁首”张生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三、“志诚种”张生张生性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觉、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正义感、敢于斗争、智勇双全。在这场自由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斗争进行的重要人物。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坏张生行止的"蟊贼"。但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在作品中,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终日将女儿紧闭闺房中,不得见生人,在婚姻上是极力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个封建的顽石,却遭到了奴仆红娘当面的顶撞,不留一丝情面。在"拷红"一折中,红娘以理驳之:"信者,人之根本......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短短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大义、机智过人、富正义感。同时,在主仆地位悬殊、礼教严谨的封建家庭中,红娘不畏老夫人的"打下下半截"的威吓,而拒不知罪,镇静自若地晓之以理,实在是非有十分的胆量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所不然的。 在最后一本中,红娘痛骂郑桓,语言锋利,咄咄逼人。当郑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骂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20xx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完成时间:xxxx年4月10日 二xxx年六月

论文题目: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xxxx 签名: 指导教师:xxxx 签名: 摘要 情与礼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同时又矛盾重重。不同的社会状态之下,情与礼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一内容又集中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虽同为爱情主题,却由于产生于不同时代,在情礼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西厢记》产生于元代,是汉族文化极度低迷的产物,表现出情的张扬和礼的崩塌;《牡丹亭》创作于理学控制的明代,真实地反映了礼对情的禁锢。剧中作者对欲、情的肯定,则又与明中叶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情与礼;人欲

Title: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me:xxxxx Signature: Supervisor:xxxxx Signature: ABSTRACT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are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humanity. They depend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also full of contradict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present different states under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showed in different literature work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re Chinese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plays. Both the two works described love, but their stories happened in different times, presenting different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wrote in yuan dynasty, a result in low han literature, showing widely known affection and crumbing etiquette, while “The peony Pavilion”created in idealist philosophy controlled society, truly reflecting forbidde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which the writer praised the emotional desire connected with thoughtful liberation in middle M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The peony Pavil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 Desire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艺术成就和评价 一、结构宏伟,布局合理,娴熟发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西厢记的故事在元代初期已经广为流传,《西厢记诸宫调》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实甫对这一故事,精心结构,合理布局,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的体制,独创了五本二十一折的规模。剧本主线突出,围绕主线,层层展开矛盾,使全剧波折迭起,悬念丛生。剧情的演进,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情节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同时人物性格又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具体依据。 汤显祖评论“赖婚”一事:“此出夫人不变一卦,缔婚后趣味混同嚼蜡,安能谱出许多佳况哉,故知文章不变不奇,不宕不逸”。这其实是对《西厢记》起伏跌宕,不落窠臼的赞誉。 二、根据人物性格,成功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就是反对门阀观念、藐视封建礼教和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维护门阀利益、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是次要矛盾,随着莺莺突破心理障碍,和张生私结终身,他们的矛盾也随之消失。这三个年轻人的矛盾是由顾忌、猜疑、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对莺莺和张生来说,封建意识的负担也是造成他们之间冲突的原因。三人之间的矛盾,是以人物性格为基础展

开的。他们的性格是由于三人不同的身份、处境、教养、个性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由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步调有紧有慢,方式也各不相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误会、猜疑、担心等冲突,有时甚至达到了十分难堪、互相捉弄的程度。他们在冲突中加深了互相了解,也显示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 三、语言的个性化特色十分突出。 《西厢记》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特色。 张生的语言爽朗热烈,抒发其胸臆开阔清丽、洒脱不俗,表现痴情,描写急切,夸张感叹,带有青年书生的特点,富有喜剧色彩。 红娘的语言,锋利、俏皮、泼辣、爽快,俗语方言脱口而出,符合一个聪明机智、助人为乐的下层婢女的身份。 莺莺的语言,深沉幽雅,显得钟情、旖旎、犹疑、凝重、矜持、蕴藉,不失相国小姐的大家风范。 老夫人的语言板滞僵硬,惠明的语言豪爽朴素,郑恒的语言庸俗粗鄙。 四、吸收融化古代诗词中的优美诗句,用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为剧本增添了优美动人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的曲词,本身具有诗词的抒情特点。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之佳者,莫不如是,元曲亦然。” 朱权说王实甫的曲词:“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肯定王实甫的曲词具有诗的

论“《西厢记》天下夺魁

论“《西厢记》天下夺魁”黄季鸿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HT5”K〗本文对《西厢记》在古典戏曲中应占何种地位进行了讨论。从元杂剧与《西厢记》的关系,《西厢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及场上之曲,历史对《西厢记》的检验等方面,再次论证并肯定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结论。同时指出,不仅局限于元杂剧,即使从中国古代戏曲全方位的角度来考察,《西厢记》也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戏曲杰作。 关键词:《西厢记》;元杂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场上之曲;戏曲杰作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3)02-0049-04《西厢记》在元杂剧中的地位问题,明代中后期曾有过热烈争论,扬者谓“《西厢记》天下夺魁”,抑者甚至诋毁否定者亦有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戏曲佳作如《琵琶记》、《牡丹亭》等不时诞生,若欲衡定《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还必须将这些新的佳作纳入比较的视野。今日论者虽有论述偶尔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意见多不明朗,也不一致。笔者认为,即便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天下夺魁”依然当之无愧。此问题靠一篇短文并不能阐释清楚透彻,其来龙去脉、是非始末相当复杂,本文只想就自己的研究、体会从三个方面对此扼要地做一些论证与说明。 一、《西厢记》“天下夺魁”对元杂剧的影响 如果就《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加以考察的话,《西厢记》对元杂剧的影响与反响远非其他杂剧可以比拟,故元明之际的曲家贾仲明(1343—1442后)首作“《西厢记》天下夺魁”之评。贾仲明为明初永乐帝三大侍臣之一。永乐二十年(1422)贾氏为元钟嗣成《录鬼簿》中未撰吊词的作家补撰了吊词,贾氏为王实甫所补撰的[陵波仙]吊词如下: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里,贾仲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结论。 那么这个结论表明的难道只是贾仲明自己的艺术识见与判断吗?果若如此,那就难免有人不同意贾氏的结论或观点了。事实则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它剧本对《西厢记》的引用或提及仍可以使我们想象它在元杂剧中的巨大影响远非其它剧所能比拟。霍松林先生曾指出至少有十四本元杂剧引用或提到过《西厢记》,究竟有多少本呢?这个问题颇为复杂,若认真加以具体考察的话,有些现象还很难说清。不过就《西厢记》有关联的元杂剧进行统计的话,现在起码可找到四十本左右(笔者另撰有《元杂剧引述〈西厢记〉考》一文,对此作专门探讨),这种现象实属独一无二,唯《西厢记》有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剧本折光地透露出了《西厢记》的影响与地位,如《绯衣梦》反面人物贾虚有这样的道白,他说自己“幼习儒业,颇看《春秋》、《西厢》之记”。《春秋》传为孔子所作,此系儒家经典,在封建时代的政治与学术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位。剧作是让贾虚自己出乖露丑,从而对他进行嘲讽与戏噱。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西厢》岂可与《春秋》同日而语?但在贾虚那里却成了他幼习儒业的骄傲的资本,真是无知得可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则材料无意中又透露出了元代勾栏曲肆视《西厢记》为杂剧“《春秋》”的事实,否则贾虚便不会有这样的比附。《绯衣梦》一说为关汉卿作,果若如此,此则材料则是将《西厢记》与《春秋》牵连到一起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西厢记》被称为《春秋》,也许就是因此而来;此外宫天挺杂剧《范张鸡黍》第二折中也有一例,其中有无学小人王仲略将《春秋》直谓为《西厢记》的言谈。剧中范巨卿针对权贵不学无术,感慨“《春秋》不知怎的发”时,王仲略与范巨卿则有如下一段对白:(王仲略云)春秋这的是庄家种田之事。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咱秀才们管他做什么?(正末云)不是这等说,是读书的《春秋》。(王仲略云)小生不曾读《春秋》,敢是《西厢记》王仲略是“天官主爵都尉兼学士判院门下女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 内容提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使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理应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①(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 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也许还可以说,它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按说,《西厢记》不过是一部才子佳人爱情戏,所写内容,古今中外并非罕见,反抗封建礼教,亦非从王实甫开始,何以蜚声中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创造了几个性格鲜明、丰满,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这些鲜明的艺术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歌颂了敢于向封建势力进行突击的青年一代,从而较好地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六百多年来,这些艺术形象一直鼓舞着封建社会的千百万青年男女,为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己的美满生活而奋斗。就是在今天,这些形象也仍有其普遍的意义。特别是红娘这个名字,一直被人誉为穿针引线、成全婚姻的媒人的代名词,成为乐于成全他人好事者的象征。文中刻画了一个美丽、多才、性格叛逆的莺莺和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张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社会地位卑贱,却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红娘,也看到了一位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的封建家长制代表。 关键词:西厢记主要人物艺术形象分析封建势力封建礼教 目录 摘要 (1)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1) 二、红娘 (5) 三、老夫人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主人公莺莺和张生,一个是相国小姐,一个是封建知识分子。他们强烈的不满现实生活,渴望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在封建社会

中,剥削阶级的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合法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缔结的,双方家庭都把新的联姻看成是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考虑的都是家世利益和经济财产,完全排斥了青年个人的愿望,剥夺了他们选择配偶的正当权利。莺莺和张生的自由恋爱,在当时的社会里显然是不合法的,是“大逆不道”的,必然要遭到封建家长的反对。这样,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愿望和行动就与封建礼教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西厢记》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来刻划这二个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的。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叛逆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她的性格被刻划得很完整,从她身上,不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我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思想觉醒、敢于起来同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精神。 莺莺的叛逆性格首先表现在她对“高门”家世利益的蔑视。她是一位相国之女,从小生活在礼法森严的封建家庭里,受到老夫人的严厉管束,不可能有接近男青年的机会。她的父亲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等父丧满期后,去做郑恒的夫人。因而在遇见张生之前,她的青春和生命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昏睡着,没有觉醒。但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束,并不能禁锢这位相国小姐渴望爱情的心灵。同张生的佛殿相遇,警醒了她的青春和生命,请看她自己的一段自白:“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变亲!”因而“坐又不安,睡又不稳,登临也不快,闲行又闷。镇日价情思睡昏昏。”从此,她便开始向封建礼教挑战,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生活。张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书生,和崔家的相国门第显然是很不相称的。但从佛殿相遇到私自给合,莺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张生的门户和财产,她爱的是张生的“才貌双全”和纯朴诚实。特别是张生借兵解围,救了她们全家性命后,一种正义的感激和崇敬,更增加了她对张生的爱慕。这以后,她更热烈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向背叛、反抗其本阶级的道路走去。 莺莺叛逆性格的第二个表现,是对封建家长虚伪的母爱和包办婚姻的行径十分反感,以致诅咒、反抗。老夫人为了把她的女儿造就成一个忠于其阶级利益和阶级教养的人物,对莺莺从思想、行动、生活,一直到潜意识的活动,都严加管束,平时除了自己留心监视外,还派了侍女红娘去“行监坐守”。张生形容老夫人是“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莺莺对母亲的这种做

《窦娥冤》和《西厢记》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窦娥冤》和《西厢记》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窦娥冤》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都是元杂剧,但二者却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里主要讲一下情节结构和语言。 在情节结构上来看,《窦娥冤》比《西厢记》要简单很多。《窦娥冤》和之前的“公案文学”都不一样。“公案”是历代文学一个很有趣的题材,跌宕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可以吸引欣赏者的兴趣。但是元代的“公案剧”整体上和以前的作品中注重情节不同,一方面是“权豪”和“平民”的对立构成矛盾冲突,显示出很强的斗争色彩;另一方面作者倾向都站在普通民众立场上,为其发声控诉。总之《窦娥冤》除了用“异象”写“奇冤”的设置,剧本没有跌宕离奇的故事情节——窦娥惨遭冤案,被斩法场,后蒙昭雪。1非常简单的故事线,没有什么波折。但相反,在《西厢记》的剧作设置上,它的情节就要相对复杂。在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之路上有许多的波折和阻挠。《大学戏曲鉴赏》这本书里关于《西厢记》这一章,标题是,“阻隔”的意味:墙与《西厢记》。恰如这个标题,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目的就是在一起,但是中间崔母不断阻拦,导致他们不停的在克服困难,所以这部作品的情节波折很多。也就是这种即将达成目标,对着胜利大门将触未触时马上就能推开的时候,突然出现阻隔,吊着观众的心,几次之后,观众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最后二人在一起的时候,把这种积累充分的情绪毫无保留的释放,才能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快感和享受。 再从语言上来讲,两部作品风格也很迥异。《窦娥冤》的语言都很通俗口语化。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之中称赞关汉卿是“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就是说他很少借用前人的诗词类的语词和语汇,而是根据需要,从生活出发铸造自己的语言世界。2就像“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都非常有生活气息,像《西厢记》是万万不会写崔莺莺和张君瑞共喝一碗羊肚儿汤的。关汉卿还经常采用民间的口语和俗语,“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就算出自当时的俗语。而且他还用人物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在《大学戏曲鉴赏》这本书里就举了赛卢医的例子,他的上场诗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他市井庸医的嘴脸。而张驴儿的台词就把他混蛋的本色刻画的很鲜明。《西厢记》的语言就是那种全都能做好词好句摘抄的唯美语汇。“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用字用词都很讲究,“玉宇”即是天空,但“玉宇”这个词一出,就在意境上比天空强,所以说《西厢记》的语言都是雅的,连二人调情都是隔墙对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实在是有情趣。它的文词颇为历代理论家所赏,尤其是“长亭送别”一段,又堪称古典戏曲文学的经典。其语言被称为“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而且佳句极多,“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3长亭送别这一段笔者听过二人转版本的,虽然口语化了很多但还是可以体会到其语言之美。 1参考《大学戏曲鉴赏》 2引自《大学戏曲鉴赏》 3引自《大学戏曲鉴赏》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 在《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的非常明显,才华出众痴情的男主张生,美丽多彩大胆的女主崔莺莺在我们视线中来回涌动,而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也让我们无法忽视。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又对爱情充满向往。她与张生在寺庙后院相见,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对唱,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这个典型封建家长的管束,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于是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的书信是在戏弄她。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且专情的痴情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在当时社会显得非常热烈、大胆的方式,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小姐是否对他有意,先对莺莺的丫鬟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戏曲的特点

京剧的特点: 京剧的艺术特点,首先於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 复杂的综合艺术。我们知道,凡是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是这种综合艺术和我们所说的综合艺术不是一个概念。一般说戏剧是综合艺术,指的是:戏剧是包含文学、表演、美术制作、灯光等部门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但 京剧只就表演这一项,本身就是综合艺术,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 分复杂的综合艺术。京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能照搬生活。京剧不是把生活当中的自然形态,如实地照搬上舞台,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根据,进行高度的 概括。把生活中的形态、语言、动作加以提炼、夸张、 美化、装饰,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再用来反映生活,这是京剧最根本的美学特点。 京剧是在徽汉两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腔而形成的剧种,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吹打曲牌却大都来自昆曲。它最初的脚色行当分成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各行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也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它的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京剧音乐的特点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 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 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京剧经典 1、霸王别姬(折子戏); 2、白蛇传; 3、定军山; 4、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 5、群借华; 6、金玉奴; 7、失空斩; 8、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 9、 玉堂春;10、让徐州;11、乾坤福寿镜(尚派);12、搜孤救孤;13、文昭关;14、西施(全剧选场01-02);15、望江亭;16、徐策跑城(折子戏);17、彝陵之战;18、辕门斩子;19、四郎探母;20、红鬃烈马;21、锁麟囊22、群英会23、探阴山1、借东风2、花田错3、红灯记4、杜鹃山5、智取威 虎山6、沙家浜7、宇宙锋8、红娘9、穆桂英挂帅10、杨门女将11、穆桂 英大破天门阵12、二进宫13、大保国14、西施15、贵妃醉酒16、生死恨17、 太真外传18、白蛇传19、文昭关20、击鼓骂曹21、李逵探母22、女起解23、 钓金龟24、金玉奴25、武家坡26、游龙戏凤27、白蛇传28、打渔杀家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