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传统文化

礼敬传统文化
礼敬传统文化

主办单位:河北工程

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处)共青团河北工

程大学委员会河北工

程大学学生会八、承

办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校学生会学习部四、

活动时间:2016年

5月21日五、活动地

点:十教101

【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

【关键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保守文化是相当精彩的一部文化史,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到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保守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保守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保守文化似乎也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曾经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提倡温良恭俭让,是缺乏进取、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不符合今天的发展要求。但是,中国文化中还倡导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以柔克刚”,所谓“四两拨千斤”,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以退为进,不作正面的交锋。这些战略主张早已被现代管理学所吸纳,当强硬的专制主义命令的管理风格已经不再成为主流,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处世的方法便再次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比如管理更看重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人与人彼此的尊重和诚信等等。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保守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保守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保守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保守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保守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保守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保守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保守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保守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保守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保守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保守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保守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保守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保守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中国优秀传统代表文化100种

中国传统代表性文化100种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传统代表性文化100种1.中国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中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

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3.篆刻印章篆刻印章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可分为周玺印、秦汉官印等多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了盛传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中,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5.京戏脸谱脸谱,是汉族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哲学概念解读:慎独、中庸、寡欲、知耻 为何要“中庸”? 所谓“中庸”,指的是“执中”,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则为“和”。“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就是《大学》中所说的“诚意”。“诚”是人类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类的典范。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为何要“慎独”?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自我修身方法,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乃“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

立的理论根据。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自己。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境界,是衡量人们能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准。“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为何要“寡欲” “寡欲”是《老子》中的概念,认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节制欲望,个人多炼要少思寡欲,才能求得长生。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咎莫大于欲得”。道教承袭并衍了道家的寡欲观,并将欲的内容概括为“不逾乎口实五味,体无衣暖,男女偶适”;认为欲是凶害之根,欲盛则伤气害性。因此,将无欲作为道教的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妙林经》二十七戒”等,都要求道教徒摒除俗欲。 元代道士景阳子言:“人能寡欲止于安,一念澄虚在内观。非礼非仁休妄动,自然悔吝不相干。”《抱朴子·内篇》把内修术和寡欲说相结合,认为学仙之法只是“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而已。唐宋以

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风俗习惯

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风俗习惯 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想把跨文化学习好那就必须对于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十分的理解和通透。其实学习文化是最难的,不是硬记硬背就可以的,要对于自身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有认知和热爱。 在儒鸿书院这一学年,我学习了跨文化交流,虽然之前了解一些中西方的差异,但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才知道这其中的知识、内涵竟如此的博大精深,这使我为曾经认为自己略知一二的心态感到惭愧,更加确定了中西方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化。 儒鸿书院的老师通过七大方面为我们诠释了文化差异的根源于发展,这是我不仅仅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更加学习并清楚的明白了这些文化的起源。这七大方面是:文化的概念、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当然这几大方面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文化差异,但是它却系统的归纳了差异的方向和含义。这样我非常佩服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是这样的深入和严谨。 首先,在文化的概念这一章里我们系统的学习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特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现如今的我们该如何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众多的对文化的定义中,我认为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定义更能让我对文化一词又深入的了解,它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并不是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而是多个方面多个层面的综合,我们既不能片面的概括文化的内涵,也不能笼统的总结文化的概念。自人类产生文化就随即产生,随着人类的各种各样的发展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交流,文化不再是单方面的适应一个种群,而是更多的适应了全世界人类发展的需要。文化具有七大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多层次性、规范性、变迁性、民族性、区域性。这几大特征很有特色的概括了人们心目中文化的特点,在我看来,文化的特征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含义等待我们探究与学习。既然文化具有区域性,那么中国和西方也就自然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也就是差异。由于中西方的发展不同、理论不同、思想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便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自孔子以来主张含蓄、礼让,而西方更加追求的是真实和强有力的展示。这只是仅仅的一个各方面,在对于这些差异上,我们该如何适应和处理呢?在古代的中国,有郑和下西洋,加大了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同时传入了西方的文化。但也有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这不仅不能更大传扬本国的文化,也是西方的文化不能传入中国,就这一点上,中国尝到了苦头,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打开自己的国门,让文化相互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更大程度的发展。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宗教文化,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何为宗教?就我自身的理解,宗教是在当人们陷入困境,希望得以解脱时,灵魂所寄托的世界或者所寄托的某一个人,继而,这成为了人们的希望,成为了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的教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其中道教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将宗教立为国教,全国人民信仰相同的宗教,并成为政治文化的指引着。宗教对中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到现在,宗教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在文学、艺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等方面。我们更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看待宗教,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以更和谐的方式面对宗教。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 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封建社会是全能文化,既有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也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儒家文化被打倒以后这两个功能全部否定。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儒家文化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儒家文化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依然存在,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今天弘扬儒家文化,仅仅是重启儒家文化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并不是走复古主义道路重启儒家文化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西方文化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1840年之前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相对于1840年之后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即西学而称之为国学,相对于目前的现代文化而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公元前134年开始儒家文化就成为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脉文化。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过,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房舍的话,儒家是正堂,佛家、道家就是厢房。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从民间流行文化提升为国家正统文化,从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学术思想,上升为独

尊儒术的国家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文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长达两千零四十五年(公元前134——公元1911年)以公元前134年儒家文化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为标志,儒家文化划分为汉前儒家文化与汉后儒家文化两种类型: 1、什么是汉前儒家文化? 汉前儒家文化——就是公元前134年汉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以“仁者爱人”为精髓而依次展开并递进的三句人文主义光辉思想:第一、国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第二、人以德为本的贵德思想——曾参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俗话说“人无德不立” 第三、德以孝为本的重孝思想——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汉前儒家文化因为是民间文化所以坚持家庭伦理道德为主,突出以姻缘血缘为纽带的孝亲文化,突出以德治国的泛爱文化,主张以孝立德、以德立人,以人立国,从而建立人人相亲相爱、以礼仪为用、以和谐为贵、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这就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这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英文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s The”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s” were philosophers and schools that had flourished from 770 BC,an era of great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xpansion in China.Even though this period, known in its earlier part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in its latter part, was wrought chao and bloody battles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philosophy because various thoughts and called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 of Thought. Mencius and His Philosophy Mencius(327-289 BC) is regarded as the second sage in the Confucia school .Menciu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onfucianism and carried it to a new height. His philosophy,together with Confucius’,isknowas“the philosophies of Kong Zi and Meng zi”(孔孟之道)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Mencius believed that all men are born virtuous. Every person can be as sage(圣人). They have the inclination toward goodness, just as natural as the inclination ofwater to flow downward. All the social corruptions and perversions are due to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falling away of man’scharacter from its original goodness. It is the neglect and abuse of innate goodness that leads men into evil dongs. Once the individual has recovered his original goodness and the state returned to the purity and order of ancient times ,all the individual and insociety will vanish. This is the core ofMencius’ doctrine , the orthodoxy of theConfucian school. A famous dispute about human natural arose between Gao Zi(告之)and Mencius when Gao Zhi said ,”appetites for food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食色,性也). Mencius did not contradict with this statement , and he even admitted that desires and appetitesconstitute the greatest part of human nature. Therefore “Sligh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the beast . The commom man loses this difference ,while the gentleman retains it.”(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了,君子存之) It is this slight difference that sets man apart from animals. Pot Calling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Mencius said to King Hui,Let’s use fighting of a battle as an example. After a fier ce engagement , the soldiers threw down their armament and retreated.Some soldiers retreated 50 paces; other 100 pacces. Those retreating 50 paces laughed at those who retreated 100 paces.What do you say? The King replied,”No. Even if one does not retreat 100 paces, it is retreating nevertheless.”MoZi (468-376 BC) was born a few years after Confucius’ death .He had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 Although Moism did not hold this position for long, its founder and his teaching left an indelible impression on the Chinese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影响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亦包含这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因素与“政治本位”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文化中重官轻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但是科技创新总是一种对原有传统的反思、批判的行为。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与科技创新的精神相背离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科技创新主体日益滋生崇拜权威的思想,导致创新主体个人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进取。 三、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性是由于文化的历史性所决定的。锁业科学认识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与文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的构建性力量是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科技本身的系统化样式和相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机制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即组织和制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科学学会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体制化的基本表现。 科技创新机制的制度维度指的是相应的科技政策与法规。各国通过科技政策与法规实现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引导,激励着本国的科技创新。 再次,改革应试教育,倡导创新思维,提供有利于现代科技创新的良好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前提。 对应试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变教育观念,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倾向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 科技技术史的发展也表明许多科技创新就来自于学生的“异见”,无论这些“异见”在最初提出之时有多么幼稚或离经叛道。由此可见,倡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实质上是倡导创新思维,倡导创新思维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总议题: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分议题: 1、中华文化如何形成?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新时代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确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科学精神:能够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公共参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议题式教学 教学流程: 导入:中医抗役佑我华夏千百年 环节二:讲授新课镜头一,通过讲述中医佑我华夏千百年历史,并结合中医

在今年抗击新冠状病毒中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进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了解中医智慧对我们抗役的启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结合教材知识,完成下列任务:针对秋冬季,呼吸疾病高发阶段,古人给我们哪些应对的智慧启迪。组内商议,小组代表展示议学成果。(时间2分钟) 师生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汲取古人的智慧,更好的打好今年秋冬抗役战争 活动二:在初步学习眼睛保健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穴位按摩,完成下列任务: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他领域的辉煌成就首先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阐述核心思想理念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上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二: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和泰和,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97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紫金山街小学三届阅读文化节方案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文明、高雅;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味着健康、和谐。从《诗经》中“载驰载驱”“我心则忧”的许穆夫人,到《楚辞》中“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日省三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祖国山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热爱,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庄严责任……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她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书香人文校园,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养成文明礼仪”;“争当礼仪标兵,构建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