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农大作物栽培学应试指导

甘农大作物栽培学应试指导
甘农大作物栽培学应试指导

作物栽培学应试指导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 我国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是()

A.《齐民要术》

B. 《氾胜之书》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2. 我国现有大田作物的数量约有()

A. 30~40种

B. 50~60种

C. 60~70种

D. 70~80种

3、作物栽培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

A.产量对比法

B.生物观察法

C.生长分析法

D.发育研究法

4. 作物栽培研究方法中生长分析法的主要依据是()

A. 穗分化和花芽分化

B. 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的动态

C. 品质形成

D. 产量形成

5. 因植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构成了作物栽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复杂性

D. 变动性

6. 下列作物均起源于我国的是()

A. 玉米、豌豆、绿豆

B. 小麦、玉米、烟草

C. 马铃薯、大豆、绿豆

D. 小麦、高粱、大豆

7.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

A. 5℃左右

B. 10℃左右

C. 15℃左右

D. 20℃左右

8. 下列四种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

A. 小麦

B. 荞麦

C. 大麦

D. 油菜

9.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表现为()

A. 维持生命>生长>发育

B. 维持生命>发育>生长

C. 生长>发育>维持生命

D. 维持生命>生长=发育

10.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是()

A. 积温

B. 有效温度

C. 活动积温

D. 有效积温

11. 按作物对二氧化碳的同化途径分类,下例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A.甘蔗

B. 高粱

C. 大豆

D. 玉米

12. 下列四种作物中属于兼养作物的是()

A. 小麦

B. 玉米

C. 马铃薯

D. 油菜

13. 我国种植最为广泛的棉种是()

A. 海岛棉

B. 中棉

C. 陆地棉

D. 草棉

14. 下列作物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的是()

A.水稻

B. 玉米

C. 大豆

D. 小麦

15. 在一般贮存条件下,大多数农作物种子的寿命通常是()

A.1~2年

B. 1~3年

C. 1~4年

D. 1~5年

16. 一般生产上播种的作物种子发芽率要求不低于()

A. 98%

B. 95%

C. 90%

D. 85%

17. 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

A. 1%

B. 3%

C. 5%

D. 10%

18.下列因素中,利于作物叶片宽厚增加的是()

A. 高温

B. 低温

C. 光照弱

D. 氮多

19. 下列哪种作物的茎属于攀缘茎()

A. 小麦

B. 蚕豆

C. 马铃薯

D. 豌豆

20. 棉花果枝的分枝方式在植物学中属于()

A. 合轴分枝

B. 单轴分枝

C. 假二叉分枝

D. 分蘖

21. 下列四组作物中,属于单子叶植物的是()

A. 小麦、水稻、玉米、大麦

B. 棉花、水稻、小麦、油菜

C. 烟草、苎麻、油菜、棉花

D. 甘蔗、燕麦、大豆、花生

22.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下例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A.水稻

B. 小麦

C. 大豆

D. 玉米

23. 短日照作物由南方引种到北方种植,其生育期通常表现为()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24. 对作物生育期长短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是()

A. 密度

B. 营养条件

C. 水分条件

D. 温光条件

25.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出苗期

B.营养生长期

C.并进生长期

D.生殖生长期

25. 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

A. 最大效率期

B. 开花期

C. 需水临界期

D. 旺盛生长期

26.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一般在作物生长的()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全生育期

27. 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

A. 20%~30%

B. 40%~50%

C. 60%~70%

D. 80%~90%

28.在标准状态(0℃、101324.72Pa,干燥)下,空气中CO2浓度按体积计算,一般为()

A. 0.03%

B. 0.30%

C. 30%

D. 300%

29.一昼夜内,作物群体内CO2浓度最低的时间是在

A. 凌晨

B. 中午

C. 傍晚

D. 午夜

30. 组成作物体的干物质中,有机物质所占的比例约为()

A. 75%~80%

B. 80%~85%

C. 85%~90%

D. 90%~95%

30. 组成作物体的干物质中,矿物质所占的比例约为()

A. 5%~10%

B. 10%~15%

C. 15%~20%

D. 20%~25%

31. 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比率称为()

A. 生物产量

B. 经济产量

C. 经济系数

D. 有效产量

32. 下列条件中利于籽粒中蛋白质积累的是()

A. 干旱

B. 低温

C. 低氮

D. 多雨

33. 下列条件中利于油脂积累的是()

A. 干旱

B. 湿润

C. 低磷

D. 高温

34. 影响品质的各养分中,作用最大的是()

A. 氮

B. 磷

C. 钾

D. 钙

35. 下列因素中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内因是()

A. 环境

B. 措施

C.肥料

D.品种

36. 作物群体的三个层次结构中吸收日光能和二氧化碳的是()

A. 吸收层

B. 支架层

C. 光合层

D. 近地层

37. 一般作物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小于()

A. 7

B. 8

C. 9

D. 10

38. 在季节偏紧的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的种植方式是()

A. 间作

B. 套作

C. 混作

D. 单作

39. 一年之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A. 复种

B. 混作

C. 间作

D. 套作

40. 一般情况下,≥10℃积温3000~3500℃,当地作物可()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两熟

C. 一年三熟

D. 一年四熟

41. 下列四种作物中最不耐连作的作物是()

A. 水稻

B. 小麦

C. 棉花

D. 烟草

42. 下列可增加近地面CO2浓度的方法为()

A. 灌溉

B. 增施化肥

C. 增施有机肥

D. 耕地

43 生产上既作生长调节剂、又作除草剂应用的是()

A. 赤霉素

B. 2,4-D

C. 多效唑

D. 6-BA

44.谷子种子正常发芽出苗的吸水量应是种子重量的()

A.25%

B.50%

C.100%

D.150%

45大豆种子正常发芽出苗的吸水量应是种子重量的()

A.60%

B.100%

C.120%~140%

D.140%~160%

46.一个总叶片数为18个的玉米品种,当叶龄为9时,叶龄指数应为()

A.27

B.9

C.4.5

D.50

47.“源库”理论中的源器官主要指

A. 幼嫩组织

B. 贮藏器官

C.光合器官

D.运输器官

48. 作物生长率CGR=NAR×()

https://www.360docs.net/doc/914305490.html,I

https://www.360docs.net/doc/914305490.html,R

C.LWR

D.SLA

49. 如LAI为2,则表示在10000 m2土地面积上约有绿色叶面积()

A. 10000 m2

B. 20000 m2

C. 30000 m2

D. 40000 m2

50.在同一块农田上两种或更多作物从平面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叫()

A. 套作

B. 间作

C. 混作

D. 立体种植

二、多项选择题

1. 作物栽培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 大田试验法

B. 生物观察法

C. 生长分析法

D. 发育研究法

E. 生长发育研究法

2.下列双子叶作物的种子属有胚乳的是

A. 大豆

B. 甜菜

C. 油菜

D. 荞麦

E. 烟草

3. 种子质量包括()

A. 千粒重

B. 种子发芽力

C. 种子水百分率

D. 种子活力

E. 种子净度

4. 影响作物种子发芽出苗的因素有()

A. 光照

B. 温度

C. 水分

D. 播深

E. 种子的质量与品种特性

5.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主要因素。

A. 土壤阻力

B. 土壤水分

C.土壤温度

D.土壤养分

E. 土壤通气状况

6. 按作物对温光条件的要求分类,下列作物中属于喜温的作物是()

A. 小麦

B. 水稻

C. 玉米

D. 豌豆

E. 烟草

7. 下列双子叶作物种子发芽出苗时子叶出土的是()

A. 羽状复叶

B. 掌状复叶

C. 三出复叶

D. 奇数羽状复叶

E. 偶数羽状复叶

8.禾谷类作物开始穗分化时,茎生长锥开始伸长,这意味着

A. 春化阶段结束

B. 光照阶段开始

C. 营养器官的分化发育结束

D. 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开始

E. 营养器官的数量基本确定

9.下列作物中属喜氮类型的是

A. 小麦

B. 玉米

C. 大豆

D. 马铃薯

E. 豌豆

10. 下列作物中属喜磷类型的是()

A. 小麦

B. 油菜

C. 大豆

D. 马铃薯

E. 豌豆

11、下列作物中属钾氮类型的是

A. 小麦

B.甜菜

C. 大豆

D. 马铃薯

E. 麻类

12. 下列矿质营养对作物的茎叶生长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施氮过量会造成茎叶徒长

B. 施钾促进叶面积增大

C. 施钾延迟叶片老化

D. 施磷会加速叶片老化

E. 施磷会减小叶面积

13. 作物理想株型应具有的特点是()

A. 适于密植

B. 不倒伏

C. 生物产量高

D. 收获指数大

E.耐肥

14. 和麦类作物相比粟类作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温度要求较低

B. 对水分要求较高

C. 是短日照作物

D. 是C4作物

E. 是C3作物

15. 作物的光合性能主要取决于()

A. 光合能力

B. 光合面积

C. 光合时间

D. 光呼吸

E. 暗呼吸

16.“源库”理论中的库器官主要包括:

A. 正在生长的幼嫩组织

B. 暂时性的贮藏器官

C. 永久性的贮藏器官

D. 光合器官

E.运输器官

17. 下列作物中分枝能力强和栽培上希望多产生分枝的是()

A. 油菜

B. 冬小麦

C. 烟草

D. 棉花

E. 向日葵

18. 下面对积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表示热量资源

B. 作物对热量的需求

C. 温度的乘积

D. 日平均温度的积加

E. 高于某一界限温度的温度总和

19. 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是()

A. O2

B. SO2

C. 氟化物

D. 氮氧化物

E. CO2

20. 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形式主要是()

A. 寒害

B. 冻害

C. 冰害

D. 冷害

E. 霜害

21. 大田试验研究取样测定时,稀植和密植作物每样点常规取样的株数通常是()

A.1~2

B.5~10

C.10~15

D. 15~20

E. 20~30

22. 要达到光合潜力高限所具备的条件是()

A. 高光合效能的品种

B. 高温干燥

C. CO2浓度正常

D. 群体结构最适

E. 环境因素最适

23. 利于蛋白质积累的环境条件包括()

A. 高纬度

B. 低纬度

C. 低海拔

D. 干燥

E. 高海拔

24.麦类作物通常是指

A. 小麦

B. 大麦

C. 燕麦

D. 黑麦

E. 荞麦

25.粟类作物通常是指

A. 水稻

B. 玉米

C. 谷子和糜子

D. 高粱

E. 稗和稷

三、判断题

1.田间试验法即产量对比法。(√)

2.中国是世界最大最古老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

3.作物的种子只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就可以发芽。(×)

4.作物的生育时期是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开的始期的天数来计。(√)

5.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通常以花芽分化为界限。(√)

6.部分双子叶作物子叶出土是因在胚轴伸长时以上胚轴伸长为主而致。(×)

7.大多数双子叶作物的根系是直根系(即有例外)。(√)

8.作物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器官。(×)

9.通常粟类作物幼穗分化开始于拔节以前。(×)

10.禾谷类作物一般都具有分蘖特性。(√)

11.作物群体的分布主要是指叶层分布或叶层结构。(√)

12.高产作物群体结构要求有尽可能大的库容量。(√)

14.作物生殖生长要求的温度三基点要高于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三基点。(√)

15.白霜对作物的危害比黑霜更大。(×)

16.作物抗涝性的差别主要在于地上部分向根系供氧能力的大小。(√)

17.“源库”理论中源和库所指的作物器官是确定的。(×)

18. 收获指数高的作物,产量一定较高。(×)

19. 作物高产的限制因子是绝对量最少的生活因子。(×)

20. 通常作物高产和优质往往是相抵触的。(√)

21. 间作与套作的区别是间作共生期长,套作共生期短。(√)

22. 禾谷类作物幼苗不足,群体可通过大量发生分蘖来得到补偿。(√)

23.根冠比通常呈苗期大,中期变小,后期又增大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块根、茎类作物。(√)

24.在干旱条件下,种子根较次生根的水分利用效率更高。(√)

25.根系除了吸收功能以外还可合成多种激素,特别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26.作物在稀植条件下根量增大,根系活力持续时间长,这是精播高产的生理基础。(√)

27.作物的理想株型应具有适于密植而不倒伏,群体的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大等形态特征。

(×)

四、名词概念

1.作物栽培: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

2.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和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或者,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3.生长分析法:每间隔一定的天数对作物取样,测定叶面积和植株体的干物质重,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的研究方法。

4.生物观察:用肉眼视察和仪器测量观测作物生长发育、器管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

5.作物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6.简单引种: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叫简单引种。

7.驯化引种: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遗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叫驯化引种。

8.食物安全:能够有效地为现有人口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且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储备量至少应占需要量的17%~18%。

9.可持续农业: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10. 作物:广义上指凡是被人类栽培的而且有利用价值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11.喜温作物:适宜在夏季栽培,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约为10℃,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如水稻、棉花、玉米、甘薯、花生、高梁、大豆、甘蔗、烟草等。耐寒作物: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约为5℃,全生育期要求较低的温度。如麦类、油菜、蚕豆、豌豆等。

12.喜凉作物:性喜凉爽,宜在早春或晚秋栽培。如马铃薯、养麦等。

13. 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通过细胞的伸长分裂来完成。它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又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14.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其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15.生育期:作物从出苗(或播种)至成熟所经历的天数,通常用d来表示。

16. 生育时期:根据作物植株外部形态上的显著变化结合栽培管理,将作物全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称为作物的一个生育时期。

17.物候期: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并有一个人为制定的具体标准。如小麦出苗是指第一片真叶出土2~3cm,分蘖是指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1cm。大豆结荚是指幼荚长度2cm以上。

18.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在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即作物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后,才能进行生殖生长。

19.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20.种子: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作物栽培学中把凡是用于繁殖下一代的材料都叫种子。

21.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22.生物产量:作物在全生育期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23.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目的不同所指的产品也就不同。

24.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转化率。

25. 同伸关系:同名或非同名器官在发生上具有的同步生长或伸长的关系。

26. 叶片功能期:禾谷类作物如稻、麦的叶片从露尖到定长为伸展期,自定长至1/2叶片发黄为功能期。双子叶作物则指从叶片完全展开至1/2叶片发黄为功能期。

27.基本功能叶:对收获器官贡献率最大、功能期较长的一组叶片。

28.供长中心叶:供某个生育时期或生长阶段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功能叶片。

29. 叶面积指数(LAI ):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30.最适叶面积指数: 在作物群体中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照强度之下,最低层的叶片又能获得大约二倍于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时,该群体的物质生产可望达到最达值,此时的LAI被称作最适LAI。

31.根冠比(根/冠):根部重量和冠部重量的比例。

32.相对生长率(RGR):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值,用g/g.d表示。

33.净同化率(NAR): 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的数量。

34.叶面积比率(LAR):叶面积对植株干物重之比,即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35.比叶面积(SLA):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用以表示叶的厚度。

36.叶干重比(LWR):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37.作物生长率(CGR):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质量,又叫做群体生长率。

38.光合势(LAD):指某一生育时期间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积数,即每日的叶面积的积加。

39.S形生长进程:所谓S形生长进程即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

40.源(source):通过光合作用或贮藏物质再利用合成和向其他器官提供同化产物的器官。

41.库(sink):通过呼吸作用或生长消耗利用同化产物的器官。

42.流(flow):输导组织对物质的运输能力或源库之间的运输能力。

43.根冠比:根系重与冠部重之比叫做根冠比。

44.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往往不多,但需要程度很迫切,如果缺少这种养分则会对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并且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补救,这一时期叫营养临界期。

45.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46.作物群体: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47.叶龄:主茎上已经展开的叶片数,未完全展开的叶以上一个已经展开叶片为标准,以所占百分比例为小数来计。

48.积温:通常把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或作物某发育阶段的积温。

49.生物学最低温度:作物不同发育时期中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叫生物学最低温度。

50.活动温度:在某一发育时期中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叫活动温度。

51.活动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时期活动温度的总和。

52.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

53.有效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时期有效温度的总和。

54.冻害:作物体遭受到零下低温,使细胞间隙结冰引起的伤害。

55.霜害:当气温或地表温度下降到零度时,空气中过饱相的水蒸汽凝结成白色的冰晶,即霜。由伴随霜而来的低温使作物所受的危害称为霜害、,实际上是冻害的一种。

56.冷害:生长季节内零上低温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害,造成生育延迟甚至生理障碍,导致减产的现象。

57.蹲苗: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用人为的方法,如控制苗期灌水,控肥,多次中耕,甚至扒土晒根等方法控上促下,解决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分生长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

58叶龄指数:品种的总叶片数除以幼穗分化到某个时期的叶龄乘以100%的数值。

59.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60.黑霜:温度下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如果空气干燥,降温过程水汽仍达不到饱和,就不会形成霜,但这时的低温仍能使作物受害,这种无霜使作物受害的天气叫黑霜。

61.对等效应:作物的地上和根系的分泌物对作物之间产生的生物化学相互影响。

62.灌水定额:作物灌水时每次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叫灌水定额。

63.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64.喷灌: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统,在一定的压力下,把水喷到空中,散为细小水滴,如同降雨一样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65.滴管:利用低压管道系统把水或溶有化肥的水溶液,经过滴头以点滴方式均匀缓慢地滴到根部土壤,使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最佳状态的一种先进灌水技术。

五、简答题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部分,具体是指:(1)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即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2)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气、肥(营养元素)的关系及对他们的要求;

(3)为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和高效低耗为目的的栽培技术措施。包括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种、灌水、中耕除草、生长调控,病虫害防治、收获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2、简述作物栽培学的主要任务。

答: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换句话说,作物栽培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适地适种和合理布局,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3、简述作物栽培学最为突出的特点。

答: 作物栽培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是一门综合运用和集成组装多学科科技成果,又具系统理论体系,来源于生产又指导和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4、列举10种以上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作物。

答: 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作物有:水稻、小麦、裸燕麦(莜麦)、六棱大麦、粟(谷子)、黍(糜

子)、稷、稗、高粱、大豆、赤小豆、山鯬豆、荞麦(甜荞、苦荞)、山药、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等。

5、简述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

答:作物引种见效快、投资少,收益大,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被引作物的生活条件必须得到满足。包括光、温、水、土、养分和生物等要与之相协调。

(2)通过播期调节、水肥调控、施用激素,选择和营造小环境,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

(3)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6.简述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答:中国农业自然资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调节较好。

(2)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强烈,西北部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

(3)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弊多利少。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6%,平地只占34%。

7. 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来源和类型。

答: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来源和类型包括以下四种:

(1)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

(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

(3)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

(4)人工种子:包括种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

8. 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

答:(1)种子休眠的类型有:①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

②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

(2)休眠的原因和解除: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

9. 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方法。

答: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较为简单,难度在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合理调控管理。

(1)关系: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可为生殖生长搭建和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积淀丰富的物质基础。②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结果。往往也是决定栽培目的器官丰缺、大小、优劣的时期。受营养生长阶段的影响,但也与该期的栽培管理措施及协调发展密不可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没有良好的营养生长就不可能有更好的生殖生长,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调控得当。

(2)调控:营养生长过旺时通常采用水肥控制、蹲苗、压青苗、修剪、环剥、化学药剂等方法,促使其尽快建立起生殖生长的优势。生殖生长过旺时通常采用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等方法,保花保果。

10.简述作物根系的共同特性和栽培上采用的对应措施。

答:作物根系具有:

(1)向水性的特点,栽培上采用蹲苗或灌水等技术措施;

(2)趋肥性或向化性的特点,栽培上根据作物的不同需要采用增施各种有机和无机肥料的措施;

(3)向氧性的特点,栽培上采用中耕松土等措施。

11.简述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1)土壤阻力较小利于根系生长;

(2)土壤水分要适中;

(3)土壤温度,最适温20~30℃;

(4)土壤养分,作物根系具趋肥性,磷钾肥能促进根系的生长;

(5)土壤氧气,即通气状况良好,有利于根系生长。

12. 简述某些作物苗期采用蹲苗措施的原因。

答:对苗期较耐旱、不进行生殖生长或生殖生长较晚的作物(如粟类作物),根据作物根系向水性的特点,通过蹲苗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吸收功能,防止地上部旺长,防止后期发生倒伏。

13. 简述作物栽培对禾本科作物主茎秆的基本要求。

答:主茎秆不宜太高;穗下节间较长且发达;基部节间粗短,茎壁较厚,耐肥抗倒。

14.简述温、光和矿质营养对作物叶片的影响。

答:温、光和矿质营养对作物叶片的影响如下:

(1)较高的气温对叶片的长度和面积的生长有利;相反,较低的气温对叶片的宽和厚的生长有利。

(2)强光照对叶片的宽和厚的生长有利;弱光照对叶片的长度生长有利。

(3)氮对叶面积的增加有利;磷前期促进叶面积的增加,后期加速老化。

钾增大叶面积,延迟老化。

15.列表比较麦类作物和粟类作物的主要区别

答:主要区别如下表

麦类作物粟类作物

1.籽粒腹部有纵沟 1.籽粒腹部无纵沟

2.种子发芽时可长出数条种子根 2.种子发芽时一般只长一条种子根

3.小穗中下部小花发育结实,上部小花退化 3.小穗中上部的小花发育结实,下部的小花退化

4.茎通常中空 4.茎通常为随所充实(稻例外)

5.有冬性和春性类型 5.仅有春性类型

6.对温度要求较低 6.对温度要求较高

7.对水分要求较高7.对水分要求较低(稻例外)

8.属长日照作物8.属短日照作物

9.C3作物9. 除稻外,为C4作物

10.先进行穗分化,后拔节10.先拔节,后穗分化(玉米和水稻早中熟种例外)

16. 简述LAI在作物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

答:作物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因时间而变化,作物出苗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 LAI增大,大约在群体最繁茂的时候:禾谷类作物在齐穗期,双子叶作物在盛花结铃(或结荚、结角期,达到最大值。而后,又随着部分叶片的老化、变黄和脱落而逐渐减小,因此LAI在作物全生育期呈现抛物线形。

17.简述用侧脉计数法判断玉米叶序的方法。

答:玉米叶片的叶脉数按一定的规律出现,第一叶除外,在被测叶片的最宽出,叶脉分布较规则处数叶脉条数。玉米的叶序=R1(R2)-2=(R1+R2)/2-2,其中R1和R2分别为被测叶片主叶脉两侧的叶脉条数。穗位以上叶片因出现二级叶脉,目测不准。但可通过穗位以下叶序推知。

18. 简述阶段发育的实践意义。

答:阶段发育通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意义:

(1)对作物引种有指导意义。只有同纬度地区间互相引种才容易成功,因阶段发育主

要受温光等生态因素的支配,经、纬度和海拔等地理条件则对温光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作物必有其强烈的地域性;

(2)与抗寒性有关。冬性品种抗寒性强、春性弱,因此在寒冷的冬麦区不易种植春性品种。

(3)与器官形成有关。对应器官分化时期的长短和不同条件,所分化出来的器官数量不尽相同,对产量有重要影响。

(4)对冬性品种经春化处理可当春性品种播种。

19. 简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

答:在目前技术水平和栽培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主要有:

(1)培育高光效的作物品种。

(2)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3)降低呼吸消耗。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间作、套种、混作、复种、立体种植;②合理密植;③培育优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条件;⑤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⑥增加田间CO2浓度。

20. 冬小麦幼苗期的生物学最低温度为3.0℃,而某天的平均温度为7.0℃,请问这一天的活动温度和有效温度各是多少?这样的天气如果持续5天,试计算这些天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答:这天的活动温度是7.0℃,有效温度是7.0℃-3.0℃=4.0℃。这段时间的活动积温是35℃,有效积温是20℃。

21. 简述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答: 积温表示一个地区的热量资源和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对热量条件的需求。根据积温:

(1)进行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的确定,对农业生产进行区划;

(2)确定作物的播期;

(3)估计某生育时期到来的时间;

(4)预测作物的产量。

22、简述臭氧对作物的危害。

答:增加作物细胞膜透性并导致离子外渗,钝化某些酶并使光合作用碳还原率减低,改变代谢途径,刺激乙烯的产生,促进体内蛋白质的水解,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引起作物生长缓慢,提早衰老,产量降低。

23. 简述大田作物施肥的一般原则。

答:大田作物施肥的一般原则是:(1)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化肥的2/3以上作基肥,1/3为追肥;(3)要分层施肥,化肥要深施,尤其挥发性强的肥料。(4)磷肥要集中施。

24.简述从施肥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反应将作物分为哪些类型。

答:从施肥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反应将作物分为以下三类:

(1)喜氮类:大多禾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等。

(2)喜磷类:油菜、豆类和荞麦等。

(3)喜钾类:糖料、淀粉、纤维类,如甜菜、甘蔗、烟草、棉花、薯类和麻类等。25.简述酸雨对作物的危害。

答:酸雨使作物受到双董危害。酸雨在落地前首先影响叶片,落地后则影响作物根部。酸雨可加速破坏叶面蜡质。淋失叶片养分,破坏作物的呼吸、代谢,引起叶片坏死性损害,并诱发叶簇器官产生病理变化;对处于生殖生长中的作物,则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缩短花粉的寿命,减弱繁殖能力,从而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酸雨还会降低作物的抗病能力,诱发病原菌对作物的感染,抑制豆科作物根瘤菌生长和固氮作用。

26. 简述长宽求积法(系数法)测定叶面积的方法、步骤。并简述该法的优、缺点。

答:按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作物植株5~30株(大植株稀植作物少,密植作物多),分别测量每个叶片的长和宽,再按下述公式求出单株叶面积。

单株叶面积= [∑(L×B)×K ]/N

上式中:∑—积加号;L—叶长;B—叶片的最大宽度;K—校正系数;N—取样株数。

该法的优点是可以活株测定,定点定位测定,且需要用其它方法测得校正系数。在试验材料较少时通常用该法测定。缺点是费工费时,速度慢。

27. 简述重量法测定叶面积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答:(1)原理:

同一质地的物质其质量与面积存在对应比例关系,表达式为:S标/S总=M标/M总。

(2)方法及步骤:

①从被测叶片上截取易测标准图形如长方形、方形或圆形等状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叶片,通常叫标准叶面积;

②称取该标准叶面积的重量,求得叶片重量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③称取需要测定的所有叶片的重量,利用求得的系数得出被测叶片的面积。

21.简述作物要达到光合潜力理论高限所具备的条件。

答: 作物要达到光合潜力理论高限所具备的条件是:

(1)具有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合效能的作物品种;

(2)空气中CO2浓度正常;

(3)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

(4)具备最适于接受和分配阳光的群体结构。

28.简述复种的热量条件和孰制间的关系。

答:复种的热量条件是:≥10℃的积温小于3500℃基本上为一年一熟;3500℃~5000℃可两熟。5000~6000℃可三熟。>6500℃可三熟或四熟。

六、论述题

1、试述作物栽培的特点。

答:作物栽培涉及作物品种、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市场需求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多种特性,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复杂性:作物品种多种多样、各地气象、土壤和生物等环境条件各不相同,栽培措施错综复杂。

(2)季节性:作物生产要因时制宜,不违天时和农时。

(3)地域性:栽培作物要因地制宜。

(4)连续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连续不断,需持续生产;当季作物的产、质量受前作的影响,下季作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茬口特性。作物栽培需瞻前顾后。

(5)变动性:对品种、质量的要求不断在提升或变化。

(6)综合性:多种经营或复合种植较单一经营或单作种植既稳产稳或增产增收又具较强的抵御各种不利因素或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物栽培或生产的上述几个特点,决定了作物栽培学这门科学的内容不但十分丰富,而且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

2、根据作物主产品的主要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举例说明对作物如何分类?

答:根据作物主产品的主要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可将作物分为五大部分十大类型:(1)粮食作物

①禾谷类:绝大部分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稻、玉米等,此外,还有蓼科的荞麦,也将其列入此类。

②豆(菽)类:属豆科,常见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等。

③薯芋类: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山药等。

(2)经济作物也叫轻工原料作物,集约化经营。

④纤维类:主要有棉花、大麻、亚麻等各种麻类作物。

⑤油料类:代表作物有油菜、胡麻、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等。

⑥糖料类:常见的有甘蔗、甜菜等。

⑦嗜好类:常见的有烟草、茶叶、薄荷等。

(3)饲料及绿肥作物用作牲畜的粗饲料或绿肥。中国复种、套作较多。

⑧饲料及绿肥类:常见的有苜蓿、紫云英、三叶草等。

(4)药用作物集约化经营,品种类型多样。

⑨药用类:常见的有人参、党参、当归、甘草、黄芪、红芪、大黄、板兰根、天麻、贝母、枸杞、白术、五味子、茯苓、黄连等。

(5)特用作物

⑩特用类:常见的有芦苇、席草、薄荷、桑橡胶、八角、肉桂、花椒等。

此分类方法是相对的不是很绝对的

3. 试述大田作物经济系数的变化规律。

答:经济系数是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转化率。它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它与遗传特性、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等有关,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

(1)不同类型作物间变化较大,同类作物间变幅较小。如薯类为0.7-0.85,水稻为0.5,小麦为0.3-0.4,玉米为0.25-0.4,油菜为0.28,大豆为0.3。

(2)与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一般以营养器官作主要收获对象的作物形成主产品的过程比较简单,其经济系数常较高;以生殖器官作主要收获产品的作物,其产量的形成要经过有性器官的分化发育,开花、结实、灌浆和成熟等过程,有机物要经过复杂的运转,因而经济系数稍低;

(3)与产品的化学成分相关。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的能量较少,而产品中含蛋白质、脂肪较多的在形成过程中必须由碳水化合物进一步转化,需能较多,因而大豆、油菜的经济系数较稻麦为低。

(4)与环境条件有关。阴湿地方偏低,相反,干燥、日照充足则较高。

(5)与密度有关。密度高,经济系数小,反之则大一些。

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4. 试述LAI在作物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何为最适LAI,实际生产中如何调控?

答:(1)作物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因时间而变化,作物出苗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 LAI 逐渐增大,大约在群体最繁茂的时候:禾谷类作物在齐穗期,双子叶作物在盛花结铃(或结荚、结角)期,达到最大值。而后,又随着部分叶片的老化、变黄和脱落而逐渐减小,因此LAI在作物全生育期呈现抛物线形。(2)当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照强度之下,最低层的叶片又能获得大约二倍于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时,作物群体的物质生产可望达到最达值,此时的LAI被称作最适LAI。(3)中国目前高产作物群体的最适LAI一般为4~6。LAI过大会导致相互遮蔽,减低透光强度,甚至导致倒伏。双子叶作物会引起花、荚、蕾、铃大量脱落。各种作物群体的LAI最大值应以最适LAI为度。

5. 试述源、流、库的概念及他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答:“源”即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的器官,通常是指叶片,也包括果皮、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库”是指接纳光合产物的器官,如禾本科作物的穗,油菜、大豆的角果,甘薯和马铃薯的块根或块茎等。“流”是指输导组织,主要指微管系统,最重要的是韧皮部(主要运送矿质养分、碳水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

总的来看,源、流、库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最理想的状况是源足、库大、流畅。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流”的大小和通畅程度会影响到源库的大小和活性。但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流”一般不会成为产量的主要抑制因子(倒伏或病虫害等特殊情况除外)。因此,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可以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根本,或者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作物源库关系“由不协调到协调,由协调到不协调,再由不协调到协调”的一次次循环往复的过程;或者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作物源库关系由不协调到协调,再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协调关系的过程。

6. 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影响因子及栽培中合理调控的措施。

答:作物的产量是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作物的种类不同,细分其构成产量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例如;禾谷类由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豆类由株数、每株有效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等。

(1)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①各构成因素越高,产量越高。②但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即密度增加,个体变小是普遍现象。但个体变小不—定产量就低,因作物栽培的最终目的是各构因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当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株数)增加能弥补并超过每穗粒数(每株荚数)减少的损失,仍表现为增产。相反,若—、二个构因的增加不能弥补其它构因的损失则表现为减产。③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某—个因素的增加跟其它因素的下降不是按数学上的反比关系,如密度增加时,单株籽实重不是随植株重量的降低按比例下降,而是比株重下降更剧烈,结果是经济系数下降。密度增加,经济系数下降的现象是普遍的。产

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④在相同产量情况下,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生产条件下,各构因的结构可以不一样。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存在着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说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时产量可以提高。⑤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造成经济系数下降的根本原因是LAI 过大,严重影响干物质的积累。最适LAI是高产栽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影响因子:品种的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管理措施对产量构成因素都有影响。

(3)调节措施:通常可通过以下手段和措施进行调节:①选育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

②推广反季节栽培;③合理安排种植密度;④进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证水肥供应充足,防治病虫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积,增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7.试述大田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调控的一般原则。

答: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果实或种子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开花前重点培育壮苗,使营养生长发育健全,搭好丰产的架子,为花果生长准备物质基础。同时,还要防止生长过旺,以免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时不能建立花果生长的优势。

(2)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马铃薯,花前主要以茎叶生长为主,此期间块茎虽然也在膨大,但总量不高,花后主要以块茎膨大和淀粉积累为主。

(3)以茎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甘蔗,要促进茎的伸长。通过增加密度抑制分蘖,提高产量。

(4)以叶为目的的烟草要抑制生殖器官的分化和腋芽的生长。

(5)饲料和绿肥作物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收获前可任其生长。

8.试述酸雨对土壤的主要危害。

答:酸雨对土壤的影响和危害在于:

(1)酸雨进入土壤后,破坏土壤的缓冲物质,如CaCO3等,使其逐渐地消耗,随后将土壤中的盐基离子淋洗出土体,使土壤逐渐酸化。

(2)酸雨使土壤中原有的对植物无害的有机盐经H+作用释放出游离的活性铝,当土壤中活性铝的浓度达10~20μg/g时。即可损坏作物的根系。

(3)酸雨使土壤盐基离子大量淋失,而Ca+、Mg+、K+大量损失,易造成土壤贫瘠化、退化、导致作物发生缺素症。

(4)酸雨促使土壤中有毒元素,特别是某些微量,重金属元素,如Mn2+、Pb2+'等活化。

(5)酸雨可降低土壤的pH值,影响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因酸雨使嗜中性和碱性固氮菌的活动和氨化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导致微生物区系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与微

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氮、磷和硫等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循环。

9.试述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应。

答: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的交替变化可提高氧在细胞中的溶解度,提高细胞膜的透性,改变种子萌发中的通气状况,使某些发芽比较困难的种子萌发。

(2)昼夜变温满足了日温较夜温高利于作物生长的自然特性,可明显促进作物的生长。

(3)昼夜温差较大时,呼吸消耗少,干物质积累的多,产量高。

(4)变温影响作物的物质积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产品中糖、蛋白质、脂肪及其他成分的积累。

七、单选、多选和判断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C

3.A

4.B

5.C

6.D

7.B

8.B

9.A 10.B 11.C 12.D 13.C 14.C 15.B 16.D 17.C 18.B 19.D 20.A 21.A 22.B 23.A 24.D 25.C 26.B 27.B 28.A 29.B 30.D 31.C 32.A 33.B 34.A 35.D 36.C 37.D 38.B 39.A 40.B 41.D 42.C 43.B 44.A 45.C 46.D 47.C 48.A 49.B 50.D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本实验课是与《作物栽培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侧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农业实验的特点和熟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学会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目的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既紧密配合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中对预先设计处理或自行设计处理的作物个体(群体)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作物栽培理论的理解,掌握作物栽培学试验的手段,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栽培措施的关系。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实践可操作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2、主要要求 (1)总体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内容,系统掌握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熟悉作物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农艺性状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作物栽培实验特点、技术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程介绍主要农作物播种材料(种子)的品质检验、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幼穗(花芽)分化观察、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作物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测定、品种考查及实用技术田间实习等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理解、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操作,亲自动手完成16个学时的实验,并认真按规范做好实验报告;实验后学生要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科学真实地总结,并加以讨论。 (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统计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秋季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 (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 (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 (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张金屯,1995年; (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 (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Ellenberg,Muller- Daumbois (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当代生态学博论。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栾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一、时间安排 9月12日~1月2日,24次课,48学时,3学分。其中10月1、3日课程与国庆节冲突,1月1日与元旦冲突,实际上课21次,中间安排3次实习,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第24次课将作考前辅导;最后一次课考试。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到1月6日止,6~17日停课复习。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平时的考核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前不定期穿插小测验。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4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研究方法讲解为主,同时配合数据练习;辅以3次操作性实习;最后通过卷面考试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发展过程及其当前进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学习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 在内容上,将涉及现代生态学几个主要分支: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但以陆生植物生态学为主;涉及生态学研究的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模版(自然科学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模版 □□□□□□中文题目(二号)□□□□□□ □□作者姓名(小四)□□ □□作者单位(小五)□□ 摘要:□□□□□□□□□□□□□□□□□□□□□□□□□□□□(五号,宋体) 关键词:□□□□□□□□□□□□□□□(五号,宋体)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英文文题(二号)□□□□□□□□作者英文名字(eg. WANG Xiao-Bin)(小四)□□ □□作者单位□□(小五斜体)□□ Abstract:□□□□□□□□□□□□□□□□□□□□□□□□□□□□(五号)key words:□□□□□□□□□□□□□□□□□(五号) 收稿日期:0000-00-00;修回日期:0000-00-00 基金项目:中文名称(编号:XXXXX)[英文对照]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历,主要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E-mail。 ①通讯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历,主要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E-mail。

□□□□□□□□□□□□□□□□□□□(正文,五号,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格式) X□□一级标题□□(四号) X.X□□二级标题□□(五号,粗体) □□□□□□□□□□□□□□□□□□(五号) X.X .X□□三级标题□□(五号) □□□□□□□□□□□□□□□□□□□□□□□□□□□□□□□□□(五号) (图表请插入文中相应位置)Table 1 □□□□□□(五号,粗体) 表格为三线格,无竖线, Fig. X □□□□□□(五号,粗体) 1: □□□; 2: □□□; 3: □□□; 4: □□□.(五号)References: (请见以下范例,小五号) [1] William G O, Kevin D V, Qing W.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monozygotic twins: clinical correlates. Neurology, 2000, 55(9):1404~1406. [2] WU Xiao-Lei, HE Chao-Ying, WANG Yong-Jun, ZHANG Zhi-Yong, DONGFANG Yang, ZHANG Jin-Song, CHEN Shou-Yi, GAI Jun-Yi.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soybean. ActaGeneticaSinica, 2001,28(11):1051~1061. 吴晓雷,贺超英,王永军, 张志永,东方阳,张劲松,陈受宜,盖钧镒.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析. 遗传学报,2001,28(11):1051~1061.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最新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 建设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地理科学专业是我校新建的专业。2008年秋季招收首届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实际,确保专业课的实践和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同步配套,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特制定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服务于地理学的师范类本科教学和基本课程实验,并能够逐步服务于地理学科相关的科研任务和实验需要,最终建成为适合当前地理科学本科教学和科研发展趋势的地理学专业实验室。 按照地理学科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建设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自然地理方向,二是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其中自然地理方向需要开设试验的课程名称为地球概论(天文学基础)、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环境学概论、水文和水资源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包括: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 二、实验室数量与名称 为了满足上述各门地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的开展,需建设地理学科基础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2个。 (一)6个基础实验室包括:天文—气象实验室,地质—地貌实验室,土壤—植物地理实验室,水文—环境实验室,手工绘图和测量实验室,地理信息微机室;

(二)2个专业实验室包括:地表过程实验室,遥感与GIS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地理学综合实验的开展,并服务于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科研。 三、实验室用房面积与基本配置 (一)天文—气象实验室: 1、面积400m2(包括室外,用以进行最基础的天文、气象观测) 2、基本配置: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 3、远景目标:建设成为带有天文圆顶、小型气象观测站的天文—气象综合实验室,成为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特有标志,同时成为地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 (二)地质—地貌实验室 1、面积2×180m2 2、基本配置: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标本柜20组,标本陈列桌10张(三)土壤—植物地理实验室 1、面积2×180m2 2、基本配置:实验室需要方便用水、电,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标本桌10张,实验台10米,空调1台 (四)水文—环境实验室 1、面积180m2 2、基本配置:实验室需要方便用水、电,6人一组的实验桌椅10组,实验仪器柜10组,实验台10米,空调1台 (五)手工绘图—测量实验室

作物栽培学实验

农学基础实验大纲 农学基础实验 Experi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Agronomy 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00003j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学时(4学时/周) 学分:0.5学分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6 个;综合实验0 个;设计实验0 个;创新性实验0个)应开实验学期:第5学期 2、实验课程简介 农学基础实验课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作物的形态特征观察、产量构成以及产品品质等内容。共6个实验:(一)作物分类与识别;(二)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三)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大豆性状演化;(四)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五)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六)种子检验。其中(一)、(二)、(五)、(六)分别为4学时,(三)、(四)分别为2学时。该课程所有的实验类型均为验证实验,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结合感官观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 3、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来验证和补充课堂理论知识,使得教学内容系统化,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感性认识结合理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基本要求 ①通过实验(一)、(二)、(三)、(四),学生应掌握作物的分类和识别的方法,能够根据形态特征区分作物,结合课堂教授内容,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功能及形态上的变化。 ②通过实验(五)掌握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概念,能够区分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影响因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栽培技术措施是如何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量。掌握产量计算方法。 ③通过实验(六)掌握种子检验的目的、检验指标以及指标的测定方法。了解室内检验和室外检验指标的区别。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教材 5、考核方法 实验报告、平时操作及口试相结合。 6.实验大纲主撰人:刘丽君 (一)实验项目1 作物分类与识别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 2、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作物分类方法及依据,掌握各作物的名称,各作物种子的形态特征、植株的外部形

农学专业描述

农学专业描述 篇一:大学农学专业介绍:园林 主干学科:生物学、林学、建筑学 主要课程: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生态)、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包括形态构成设计与表现技法)、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理论。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实验、教学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中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同林植物造景设计方法、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的技术; 4.具有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能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 5.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6.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江苏]苏州大学[重庆]西南大学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海南]海南大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山东建筑大学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验指导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园林植物的嫁接繁殖与后期养护 一.目的:掌握常用的几种嫁接方法。 二.内容:室内或圃地联系嫁接技术。 三.嫁接用品:修枝剪、枝条、嫁接刀、酒精棉球、绑缚材料和接蜡。 四.嫁接技术与方法 (一)砧木选择: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做砧木。 (二)接穗的选择和采集:选择生长发育健壮无病虫害,芽饱满的一年生枝条做接穗;夏季芽接的接穗采集时,要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去掉梢头嫩枝部分,并注意保湿。 (三)嫁接方法: 1.枝接:多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但是尚未萌动之前进行。 (1)劈接:用于根径粗2-3cm的砧木。 削接穗:接穗长5-10cm,带2-3个芽,削面在顶端芽的下端两侧,削面长3-5cm,削成基本相同的两个面。如果砧木比接穗粗,削成偏楔形,芽的正面厚背面薄;砧穗粗度相似,削成正楔形。削面一定要平滑。 砧木准备:先清除砧木周围的杂物,在距离地面2-3cm处剪断,在砧木上选择纹理通顺的地方做切口。从砧木中间劈开,劈口深3cm左右,要保持劈口的干净。 插接穗:撬开砧木切口,插入接穗,使砧穗的形成层对准,注意露白。用绑缚材料绑紧,不要触动接穗。 埋土:用湿土把嫁接部分埋起来。 (2)切接:适用于根径1-2cm的砧木。 削接穗:在接穗下芽的背面,斜削一刀,深达木质部的1/3,削面长2cm。在削面的背面斜切一个小切面,长0.8-1cm。 切砧木:在距地面2-3cm处剪断砧木,选皮厚纹理通顺处从横切口略带木质部垂直切下2cm左右。 插接穗:将接穗长削面向里,插入砧木接口,使砧穗形成层对准,注意露白。然后绑紧,用湿土把嫁接部分埋起来。 2.芽接:在生长季节进行 削芽:在芽上0.3-0.4cm处横切一刀,刀口长0.8cm并深达木质部,再由芽下1cm处向上削,直削到横切口处即削成上宽下窄的盾形芽片。

衡山实习报告

篇一:衡山实习报告 前言: 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课程,为了使该专业的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学院安排了本专业的同学在南岳衡山进行一次实习。通过这次实习让同学们巩固加强课堂上的知识,认识多种植物,观察衡山土壤状况、植被分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并了解当地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从而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思考、团结合作能力,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提高实践的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实习目的: 1)掌握野外实习的一些基本要素与学习方法 2)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专业素养 3)提升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 知识和实际中的实习相结合 4)培养同学们的细心观察、动脑思考、团结合作、解决和分 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6月24日上午至6月26日下午 地点:南岳衡山 三、实习内容: 1)认识记录植物园的植物第一天上午我们到了衡山的植物实习基地。下午,我们组便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五个人,两人记录树的名称、科属、拉丁文字,两人拍照,一人采集标本并探路。分好工后,我们就走进了植物园里去认识各类植物。一路上,我们见到了许许多多平常见过却叫不出名称的植物和没见过的树。树上都挂上了牌,因此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树,有什么药用价值和作用,属于什么科类。平时在植物地理学上课中,总觉得枯燥无味,因为那些都只是文字与图片,感觉很虚。而今天,我们仔细观察了每棵树的枝干和叶片,大家在野外植物园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了解到了众多植物的价值,并且我们还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习联系起来,这才发现我们上课所讲的植物地理学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实际上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我们实习的任务是要找到三十多种植物,特别要找到“绒毛皂荚”,因为这种植物世界上只剩两株。本来大家都很累了,不想再找植物了,但一听老师说到绒毛皂荚这种植物是如此的稀有时,我们的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非找到不可。经过我们五人的努力和其他组提供的线索,在经过一番艰辛寻找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它。经过我们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此树木材致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它的荚果可作洗涤剂,植株具有园林观赏价值,对分类系统研究有重要意义,被国家列为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据后来的了解,正是由于南岳衡山分布区的气候独特,终年多雾,日照短,年平均气温为12℃~13℃,年降雨量为2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大,才使得这棵树得以生存下来。回去后,我们还做了一下小总结,将其中两人所找到的树木合到了一起,并进行了整理。将所有的植物标本都依次标上了序号,保存好。通过这次在植物园的实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许多的植物,而且培养了我们细心观察的能力,更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道理。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深刻和有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团队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五个人的感情都进一步加深,整个专业的凝聚力也进一步提升。 2)观察衡山土壤状况、植被分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了解当地的文化及风土人情。 接下来两天,我们体验了南岳衡山四奇风景(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藏经殿之秀以及方

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天目山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目录 绪言实习简介。。。。。。。。。。。。。。。。。。。。。。。。。。。。。。。1 实习目的。。。。。。。。。。。。。。。。。。。。。。。。。。。。。。1 实习路线。。。。。。。。。。。。。。。。。。。。。。。。。。。。。。1 西天目山简介。。。。。。。。。。。。。。。。。。。。。。。。。。。。。。1 第一节植被的垂直分布。。。。。。。。。。。。。。。。。。。。。。。。。1 第二节西天目山生态现状与保护。。。。。。。。。。。。。。。。。5 结束语。。。。。。。。。。。。。。。。。。。。。。。。。。。。。。。。。。。。。6 参考文献。。。。。。。。。。。。。。。。。。。。。。。。。。。。。。。。。。。。。6

绪言实习简介 实习目的 通过对植被现状的野外考察,加深对群落和植被的理论:群落的概念、主要群落的外貌、结构和动态和群落类型等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搞清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地形地貌、土壤、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实习路线 实习路线一:大有村——浮玉山庄——古柳杉林实验样地——红庙 实习路线二:仙人顶——开山老殿——五世同堂——五里亭——三里亭 西天目山简介 本次天目山植物实习主要集中于西天目山,它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浙、皖交界处,北纬30°20′,东经119°25′。西天目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因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区北缘,北亚热带南缘,其气候具有丘陵向平原、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西天目山地势复杂,具有复杂多变多类型的森林生态气候,根据仙人顶气象台1961—1980年的记录,天目山山顶与山麓海拔相差1200m,山顶年平均温度8.7℃,年平均降水量1625.9mm,年雾日248天,年平均风速5.9m/秒,大风较多,年平均215.6天,占全年总日数的58.9%,相对湿度78.4%;而山麓则分别为15℃、1536.4m、55.8天、1.3m/秒和81%。在山顶,十月中旬地面开始结冰,直到次年五月冰雪才开始消融,而山麓地区则要到十二月才开始结冰,次年二月冰雪已消融。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山顶和山麓的气候间有不小的差距,相对来说,山顶雾多、雨多、湿度大、风速大,这是由于山顶与山麓之间的海拔差异造成的,也影响到西天目山的植物的分布,从山麓沿山间小路到山顶,可以看到较明显植被的垂直分带。 西天目山受亚热带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山麓可以看到明显的水平地带性。林木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但同时受地形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的类型也随之改变,由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一直递变成针叶林。天目山的植被不仅分带明显,林木更具有高、大、古、稀、茂五大特色,具体来说西天目山的森林十分茂密,其中不乏稀有树种和中生代孑遗植物,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就是其代表。西天目山上的某些树种长得十分高大,高首推一般树高达45m的金钱松,而开山老殿的大树王国生长的柳杉的胸径最高达到了2.33m,乾隆皇帝就曾封其中的一棵柳杉为大树王。西天目山的植物种类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其特有的森林景观外貌独具一格,是亚热带野生植物资源的宝库,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天目山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景观独树一帜,汇集了2000多种植物,而且垂直分带明显,是植被研究的好场所。多年来,植物学工作者对该山的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分类、森林植被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对西天目山做了生态学的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内部讲义,押题

2015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人数,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考试复习大纲指南,参考书目,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考试历年真题,内部讲义,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考试押题 招生人数:240人 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招收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招生简章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文件精神,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报考办法和有关要求如下: 一、招生的专业学位类别、限额及领域 2015年云南农业大学招收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及对应招生学院

二、招生对象及报考条件 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对象及报考条件 2015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 (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且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三、考试科目和考试安排 1.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 )及专业课考试,共计2门。其中,GCT 实行全国联考,于2015 年10月26日上午8:30~11:30举行。 2.专业课考试由云南农业大学自行组织。考生达到我校规定的GCT 成绩合格分数线,可申请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及相关测试。考试具体事宜将在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14305490.html, )另行通知。 3. 考生只可选择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领域报考,2015年全国联考各科目考试成绩一次有效。 第一阶段全国联考科目考试大纲如下: 第二阶级农业专业课考试科目如下:

四、报名办法 采用全国统一网上报名与各考区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考生于2015年6月20日~7月10日访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登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考生登录入口:https://www.360docs.net/doc/914305490.html,/zzlk,按信息平台说明和要求进行注册、上传本人近期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报名及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完成网上报名后,生成并打印《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 考生于7月11日~14日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满足报考条件 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以及《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

土壤植物地理学课教学大纲

土壤植物地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体系设置 二、教学大纲 土壤植物地理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土壤学和植物学基础知识,即土壤的基本性质与土壤的发育,植物的形态与植物的基本类群;土壤与植物间相互作用关系;土壤植被的分布规律;世界土壤与植被分布的类型几方面的内容。(二)、教学目的 该门课程将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讲授。教学目的是使同学掌握土壤与植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分布特点及土壤与植物之间在形成、分布等方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及土壤植被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其它各要素尤其是与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使用教材 1、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植物地理学(第三版)武吉华张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考核方式 实验操作

(五)实验课内容 实验编号00903001 实验名称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观察 实验学时3 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显微镜结构的认识 (2)、使用显微镜应注意的事项 (3)、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 实验编号00903002 实验名称植物组织观察 实验学时3 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玉米根尖纵切片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玉米根尖纵切片 (2)、绘玉米根尖组织结构图 实验编号00903003 实验名称植物茎的构造 实验学时3 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南瓜茎横切片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南瓜茎横切片 (2)、绘南瓜茎内部构造图 实验编号00903004 实验名称植物叶的构造 实验学时3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

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 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 )、净同化率(NAR )、叶面积比率(LAR )、比叶面积(SLA )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 一、目的意义 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2·1 光合器官性状 2·1·1叶面积指数(LAI ) 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 212121 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 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 反映出叶片的厚度 (L W 为叶片干重) 2·2干物质生长指标 2·2·1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干物质分配特征 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 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RGR 反映干物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w L L SLA = 121 2111t t nw nw dt dw W RGR --= ?=

生态学中的微观发展

关于《生态学当中的微观发展》的文献综述 姓名:邓建学号:100903030005 班级:2010级生物科学前言: 生态学的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生态学建立前期,生态学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发展期。生态学发展史证明它是密切结合人类实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后来,生态学为了适应现代生态学的需要,逐渐向微观方向进行了发展。生态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现代生态学则具有(1 )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科学;(2 )研究重点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3)生态学原理与人类各个实践领域的结合更加密切;(4)数学模型在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等鲜明特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而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生态恶化是需要首先克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必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是生态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重视和利用现代生态学的成就 正文: 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一)生态学建立前期 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关于生态学的知识,最原始的人类在进行渔猎生活中,就积累着生物的习性和生态特征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只不过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文的科学而已。直到目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依然是生态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有文字记载的生态学思想萌芽,在我国和希腊古代著作和歌谣中都有许多反映。我国的《诗经》中就记载着一些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说的是鸠巢的寄生现象。《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古希腊的安比杜列斯(Empedocles)就注意到植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及其学生都描述了动植物的不同生态类型,如分水栖和陆栖,肉食、食草、杂食等,气候和地理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在其昆虫学著作中,记述了许多昆虫生态学资料,他也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的先驱。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1807年德国植物学家A.Humboldt在《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中,提出植物群落、群落外貌等概念,并结合气候和地理因子描述了物种的分布规律。1859年法国的Saint Hilaire首创ethology一词,以表示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但后来一般将此词作为动物行为学的名词。直到1869年,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的定义。1877年德国的Mobius 创立生物群落(biocoenose)概念。1890年Merriam首创生命带(life zone)假说。1896年Schroter始创个体生态学(autoecology)和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两个生态学概念。此后,189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Crop Cultivation 1 学时:64 学时学分:4学分 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 0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课程代码:BK006016 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系统,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并探讨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通过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作物栽培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这些学科各自都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侧面来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个方面,它们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作物栽培学绝不是只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科学成果,而是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试验田和大田)教学三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搞好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田管理、田间现场诊断,农村基点考察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作物育种教研室 2004年2月6日

综合试验: 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的综合评价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及品质性状的调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品种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几个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 三、实验内容: (一)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及评价 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调查 作物自出苗到完全成熟的整个时期称为生育期。作物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是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它直接影响到各栽培作物品种的分布范围、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丰产性和稳定性。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品种生育期不符合要求,即使该品种具有很多的优良性状,也难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生育期鉴定一般都是通过物候学的观察和记载进行的。 在育种过程中,对于农作物进人每一发育时间的日期,以及该时期内各种特征和特性的表现,结合当时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观察记载,即称为生物气候学的观察记载,简称为物候学记载。通过物候学记载,有助于了解品种阶段发育的特点与外界综合作用的关系;了解各个品种在各个发育时期的不同特点。因此,物候学记载,对于各品种的阶段发育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候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是因作物的种类而不同的。 春小麦生育期记载的主要项目有: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月、日(以下凡“期”均以月、日表示)。 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幼苗芽鞘露出地面l厘米时。 分蘖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的第一分蘖露出叶鞘时。 拔节期:拔节期的特征是植株的第一节间(近地面节间)开始伸长,茎节伸长至离地面1.5—2.0厘米时(亦以全区有50%以上为准)。测定时可用手指由主茎基部向上摸的方法来决定。 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穗子顶端(不连芒)由旗叶(剑叶)叶鞘伸出时,密穗类型可按其穗身自叶鞘侧面露出一半为抽穗期。 成熟期:又分为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我们只观察腊熟期,其标准是全区有50%的植株达腊熟。腊熟期籽粒的胚乳呈腊状,易于用指甲划破,籽粒的大小、颜色接近正常,腹沟尚带绿色。植株下部叶子均已死掉,上部叶子呈黄色。全株只有上部2—3个节尚绿色。 2、小麦主要栽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1)株高:株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单株与群体的抗倒伏能力,而倒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