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融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BOT融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BOT融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第1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月

BOT融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耿秀河3

摘 要:在许多国际融资渠道中,项目融资,特别是BOT融资模式,表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BOT

模式的参与方包括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和项目的贷款银行,其融资结构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通

常按“有限追索权”式的基本结构安排巨额国际融资,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融资。

BOT模式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国际背景,深圳沙角B电站项目融资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利用BOT

模式进行国际融资开始走向成熟,随后的广泛试点说明BOT模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BOT模式 项目融资模式 基础设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金融活动和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80年代中期,许多新的融资模式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从国外相继传入我国企业界和金融界,并且在一些大型的国内外投资项目中得以成功运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企业改造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利用新融资模式,特别像BOT项目融资模式(以下简称BOT模式),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正在成为我国政府、企业界和金融界的热门话题。

一、融资的基本概念

11融资

融资的“资”,指的是货币资金,“融”是相互调剂。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调剂融通,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下,货币的借贷、资金的有偿筹集与分配,都属于融资的范畴,具体表现为银行存款、贷款、商业信用、金融信托、融资性租赁、有价证券的发行和转让等。

21国际融资

资金融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若干分类。按照融资行为是否超越国界,可分为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当国际政治、经济步入一体化,尤其像我国这样单靠国内资金根本满足不了投资需求的时候,大胆进行国际融资,积极寻求更广泛的国际融资渠道,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渠道包括:①从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取得贷款;②从出口信贷机构取得出口信贷;③增加合资企业中外方股本投资;④通过国内企业的股票境外上市获得外国公众资金;⑤发行债券,增加对外负债;⑥项目融资,包括BOT模式。

31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用于代表广泛而又具有一个共同特征的融资方式,该共同特征是:融资不是主要依赖项目发起人的信贷或所涉及的有形资产。在项目融资中,提供优先债务的参与方的收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效益,因此他们将其自身利益与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潜在不利因素对项目影响的敏感性紧密联系起来。

3河海大学技术经济学院讲师(南京210098)

成功的项目融资方式的标志是它在各参与方之间实现了令人满意和有效的项目风险分配。任何一方愿意接受风险的程度都取决于预期的回报。因此,不同的参与方对承担风险索要的报酬大不相同。当然,不管潜在的回报如何,某些风险对一些参与方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项目融资原来被用于包括油气田等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豪华饭店的建设以及大型农业发展等领域。如今的项目融资主要集中在发电站、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尤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项目融资,特别是BOT模式,虽然有融资结构复杂,融资成本高等缺点,但与其他国际融资渠道相比,表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能够更好地满足

一个国家对国际资金的特殊需求。

二、BOT模式

11BOT模式含义

BOT是build(建设),operate(经营)和trans fer(转让)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代表着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BOT模式有时也称为BOOT模式,即build(建立),own(拥有), operate(经营)和trans fer(转让)四个英文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BOT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BOT模式一出现,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重视,被认为是代表国际项目融资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结构。

BOT模式有时被看作是私有化的一种形式,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误解。BOT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运营中的项目将被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除非特许期的长度接近项目生命期的长度。所以最好认为BOT项目是一种公有部门的项目,但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开发期、运营初期)内寻求私人的支持。

21BOT模式参与方

BOT模式主要由以下三方组成。

1)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政府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公司。项目发起人在法律上既不拥有项目,也不经营项目,而是通过给予项目某些特许经营权和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从属性贷款或贷款担保作为项目建设、开发和融资安排的支持,在融资结束后,项目的发起人通常无偿地获得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由于特许权协议在BOT模式中占据关键性地位,所以有时BOT模式也被称为“特许权融资”。

2)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是BOT模式的主体。项目公司从项目所在国政府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组织项目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项目开发所必需的股本资金和技术,安排融资,承担项目风险,并从项目投资和经营中获得利润。项目公司一般是专门组织起来的,它的组成以在这一领域具有技术能力的经营公司和工程承包公司作为主体,有时也吸收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一些金融性投资者参加。

3)项目的贷款银行。BOT模式中的贷款银行组成较为复杂。除了商业银行组成的贷款银团之外,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和世界银行或地区性开发银行在BOT模式中通常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贷款的条件取决于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项目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状况,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项目发起人和所在国政府为项目提供的支持和特许权协议的具体内容。

除以上三方外,BOT模式在许多情况下,通常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机构、担保受托人、保险公司、有关国际机构、律师、专家及评估咨询机构等参与,他们分别担当不同的配角,以共同促进BOT模式的实现。

31BOT模式融资结构

BOT模式融资的基本结构通常是一种“有限追索权”(limited recourse)式的项目融资结构,贷款依靠项目现金流量来还款,各种项目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项目发起人只承担类似“供货或付款”(put2or2pay)或“提货或付款”(take2or2pay)性质的承诺和一定数额的从属性贷款或贷款担保责任。

BOT模式融资结构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在融资安排过程中,一般要求项目公司将该协议权益转让给贷款银团作抵押,并设计专门机构控制的项目现金流量,以减少贷款的风险。在项目建设阶段,通常要求设备供应及工程承包公司提供一个“交钥匙合同”(turnkey contract),以进一步降低贷款的风险。在项目运营阶段,要求经营公司根据经营协议负责好项目的运行、保养和维修,支付项目贷款本息,并为投资财团获得投资利润。最后,保证在BOT模式结束时,将一个运转良好的项目交给所在国政府或其他所属机构。

三、BOT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11BOT模式的国际背景

80年代初期到中期,项目融资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低潮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有大量的资本密集型项目,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寻找资金,但是,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第三世界债务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如何增加项目抗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的能力,如何提高项目的投资收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成为银行、项目投资者、项目所在国政府在安排融资时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BOT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

80年代初期,BOT模式首先盛行于西方国家,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减少政府公共支出,改善财政收支状况;二是减少政府债务,改善政府负债状况;三是私有企业比公有部门能更有效地建设和经营基础设施项目;四是私有部门能比政府以更低的成本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中的相关风险;五是政府通过恰当的投资回报(如红利及资本收益等),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的责任转移到私有企业,既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调动私有企业的积极性。

90年代以来,BOT模式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重视。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泰国、土耳其、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纷纷将BOT模式作为开发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在通讯、电力、交通、供排水等领域几乎同时有效展开。

据世界银行分析,近年来BOT模式在亚洲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亚洲国家城市化的加快导致的需求压力,公共部门的局限性和国家之间为外资流入而展开的竞争。当然,亚洲国家在推进BOT项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亚洲模式,即政府对基础设施起主导作用,公有部门是这类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非公有部门的参与仅起到补充作用。

2)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利用外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方式的逐步深化和在基础设施领域市场作用的发挥。80年代,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政府贷款和赠款是中国利用外资发展基础设施的主要形式。90年代以后,投资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外资结构中的直接投资数量开始超过借债,这一变化是历史性的。同时,价格机制从制造业被引入到基础设施。电力首先实行了新电新价制度,通讯业征收初装费,高速公路建立起收费制度,许多公共设施提高了收费价

格。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国家将逐步提高一些公共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价格水平对投资回报的保证,共同为采用多种更灵活的投资方式奠定了基础。

3)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外汇储备条件的好转,也为BOT模式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和利润汇出提供了物质保障。

当然,另外还有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政治稳定等大环境的原因,所以BOT模式开始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的通讯、电力、公路、铁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领域流行起来。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BOT模式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选择。

21BOT模式的成功案例

深圳沙角B电站是我国第一个有限追索权式的项目融资案例,也是中国第一次使用BOT 融资概念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举借外债开始走向成熟。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尽管有许多国家不断提出采用BOT融资模式兴建基础设施,包括土耳其前总理奥扎尔1984年首次提出这一构想在内,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法解决而搁浅。到1991年为止,真正成功地采用BOT模式兴建的电厂只有两家———中国的深圳沙角B电厂和菲律宾马尼拉拿渥它电厂。

深圳沙角B电站于1984年签署合资协议,1986年完成融资安排并动工兴建,1988年建成投入使用。深圳沙角B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70万千瓦,由两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成。项目总投资为42亿港币(按1986年汇率计算为5.4亿美元),该项目的融资结构如图1所示。

1)负责深圳特区电力建设的公司与一个香港公司合资组建项目公司,该项目公司是由深圳、香港和日本公司共同参股组成,起特别工具公司(SPV)的作用。见图1(a)。

2)按照合资合同,SPV负责签订建造、供应和购买合同,并负责筹集所需的外汇资金。项目完工后,10年内,由SPV负责项目的运营,分配项目利润,并负责筹集项目运营和偿债所需资金。在运营期结束时项目将转交给中方公司。可见该项目事实上采用的是BOT模式。

3)一个由日本和香港公司组成的承包商/制造商负责按照“交钥匙”合同方式建造项目,日本方面向承包商/制造商提供卖方信贷;根据合同延期支付的进度款由一个商业银行组成的银团提供担保。见图1(b)。

4)银团还以贷款形式向项目公司提供了所需的其他资金。

5)项目运营阶段的早期,是由一个在电站管理方面有国际声望的公司(其任务之一是培训当地的运营公司)负责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提供有形损害(physical damage)及其连带损失的保险。

6)中方以固定价格向电站提供燃煤,并与项目公司签订了生产购买(off-take)合同,该合同规定了购买价格和最低购买量,使得销售收入足够支付项目的成本、偿债,并满足发起人所期待的投资回报。见图1(c)。

7)广东国际经济信托投资公司(GITIC)作为政府指定的中方担保人在合同中承担责任担保。该担保项目的权益被转让给商业银行,同时以广东省政府的名义提供了安慰信。

8)中方负责铺设与项目有关的基础通讯线路(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不承担项目风险的出口信贷)。

31BOT模式的广泛试点和发展前景

总的说来,BOT模式至今仍然是一种新型项目融资结构,还没有一个项目可以证明它是一种业已完善的模式。国际金融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BOT模式在项目融资中表现出无限的发

图1 深圳沙角B电站的项目融资结构

展潜力,但是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将它真正移植到不同的项目中去。BOT模式涉及的方

面多,结构复杂,项目融资前期成本高,不是一种不加任何改造就可以从一个项目移植到另一

个项目,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的融资模式。

正因如此,继1988年深圳沙角B电站项目建设取得成功和1993年开始BOT模式成为国内基础设施融资开发的一个热点之后,国家计委不仅牵头对BOT模式进行了研究,草拟了BOT法,而且较为广泛地拟定了采用BOT模式试点的大型建设项目,其中部分项目见表1。

表1 部分BOT模式试点项目

序号开始时间项目名称项目规模备 注

11994.3广州轻轨二期工程总投资88.6亿港元,长17km

21994.8武汉都市铁路项目总投资13亿美元,长16km特许期50年

31995.5广西来宾B电站项目装机容量2×350MW(燃煤电站)

41995.6河北丁渠火电厂总投资11.4亿美元,总装机容量240万kW

51995.11上海大厂水处理厂工程总投资7300万美元特许期20年

BOT模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国家计委对BOT项目的仔细挑选和广泛试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正致力于BOT模式的引进、支持和推广,主要原因如下。

1)中国基本建设项目的巨大规模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将达到8%,近五年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将达到15000亿美元左右。同时,中国政府正在实施“加大投资力度,确保经济增长”的战略,未来三年计划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75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规模,仅靠国内资金是无法满足的,开展广泛的国际融资是必然的选择。

2)地方政府较为雄厚的财政力量及对项目融资给予的必要承诺和担保,是BOT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省市政府,积聚了较为雄厚的财政力量,面对下个世纪前后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各地不仅相应加大了投资规模,而且在项目融资上积极给予必要的承诺和担保。如江苏省为保证经济增长幅度达到11%,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535亿元,比去年增长15%。江苏省投资增长的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公路、铁路、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上大举融资,并给予项目融资必要的承诺和担保。

3)在项目融资中普遍引进竞争性招标方式,有利于BOT模式的规范和有效实施。在国家法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及其他有关项目批准的基础上,项目发起人以标准的融资文件,在有效的技术评估和经济效益评估前提下,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是中国推进BOT模式的普遍作法。这种作法有利于BOT模式的规范和有效实施,受到国际投资者的一致欢迎。

参考文献:

[1]Clifford Chance法律公司著,龚辉宏译:《项目融

资》,华夏出版社,1997年。

[2]王海平:《资本运营实务》,工商出版社,1997年。

[3]《经济纵横》编辑部:《经济纵横》,1997年,第3

期。[4]《经济管理》编辑部:《经济管理》,1997年,第5

期。

[5]《管理文摘》编辑部:《管理文摘》,1997年,第4~6

期。

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

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 关于《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按照品牌形态的演变规律,目前我国的城市品牌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青岛模式、大连模式和东南沿海模式。这三种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各自发展的初始驱动力、条件、结果等都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关键词:城市品牌产业品牌城市竞争力 从城市竞争的角度看,品牌形态的演变是一个从产品品牌到产业品牌、再到城市品牌的发展过程。其中,产品品牌始终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根基和最终落脚点。如果没有产品品牌,再好的

城市品牌也不可能维持长久。产业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支柱。事实表明,仅仅拥有一两个产品品牌对城市竞争力作用不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以优秀品牌为龙头的产业品牌的支撑。除非采取特定的宣传措施或者品牌的知名度高、竞争力强,否则不会因为单个品牌记住某座城市,一般只有当一批品牌产生,并形成产业品牌时,才会引起人们对该城市的注意。 城市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形态,随着一批品牌产品上升为产业品牌,人们会形成对该城市的品牌认知,这种品牌认知来源于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产品和产业本身的信息。城市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加剧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并反作用于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因此,城市品牌的终极目的是为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服务。 我国城市品牌的发展模式 现实中,品牌形态的演变过程不一定完全按照上述路线发展,经济萌芽的种子有可能从产品开始、也可能从产业集群开始、或者发韧于政府的推动。按照品牌形态的演变,目前我国的城市品牌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青岛模式、大连模式和东南沿海模式。 青岛模式的发展道路是从产品品牌入手,通过品牌产品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产品品牌的发展,或者吸引外来投资,逐渐形成

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项目融资主要用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类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单靠项目主办人的力量,无法筹集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项目主办人也无力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且传统的融资方式也满足不了上述项目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出项目融资这一方式。其中,比较成熟的模式是BOT。 其实,在发达国家,BOT已经是一种常用的融资手段。英国的很多铁路项目都是采用这类融资模式建成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英法海峡隧道,包括两条7.3m直径的铁路隧道和1条4.5m直径的服务隧道,长50km。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英国的海峡隧道集团、英国银行财团、英国承包商以及法国的France-Manehe公司、法国银行财团、法国承包商等十个单位组成了项目公司Eurotunnel。该公司于1987年与英国政府签定特许权协议,政府授予Euro鄄tunnel公司55年的特许期,55年后(2042年)隧道由政府收回。在特许权协议中,英国政府对项目公司提出了3项要求:(1)政府不对贷款作担保;(2)本项目由私人投资,用项目建成后的收入来支付项目公司的费用和债务; (3)项目公司必须持有20%的股票。 根据协议,项目总投资103亿美元。英国政府允许项目公司自由确定通行费,其收入的一半通过与国家铁路部门签订的铁路协议产生;其他收入来自通过隧道运载商业机动车辆的高速火车收费。英国

政府保证,不允许在30年内建设第二个跨越海峡的连接通道。 20世纪末的十年,亚洲地区每年的基建项目标底高达1300亿美元。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引进BOT方式进行基础建设。BOT方式在中国出现已有十年有余,1984年,香港合和实业公司和中国发展投资公司等作为承包商和广东省政府合作在深圳投资建设了沙角B电厂项目,是我国首家BOT基础项目,但在具体做法上并不规范。 1995年广西来宾电厂二期工程是我国引进BOT方式的一个里程碑,为我国利用BOT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广西来宾电厂B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来宾县。装机规模为72万千瓦,安装两台36千瓦的进口燃煤机组。该项目总投资为6.16亿美元,其中总投资的25%即1.54亿美元为股东投资,两个发起人按照60∶40的比例向项目公司出资,具体出资比例为法国电力国际占60%,通用电气阿尔斯通公司占40%,出资额作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其余的75%通过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方式筹措。我国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不为该项目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项目融资贷款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投资银行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组成的银团联合承销,贷款中3.12亿美元由法国出口信贷机构一一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提供出口信贷保险。 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1)BOT融资方式是无追索的或有限追索的,举债不计入国家外债,债务偿还只能靠项目的现金流量。 (2)承包商在特许期内拥有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中国城市发展典型问题探究

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探究 学院: 专业: 2011年6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文章背景 (1)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和户籍制度的关系 (2) 直辖市之争:口水战背后的发展模式之辩 (4) 交通治堵: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伤与痛 (6)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中国城市发展典型问题探究 摘要:中国的城市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诸如交通拥堵、发展不均衡、农村萎缩、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城市化有相通之处,同时也具有中国自身特色。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旨在对中国的城市发展进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制度直辖市之争发展模式交通治堵 2010年的中国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标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届世博会,以城市发展为主题,通过190个国家和56个国际组织的先进城市发展案例,探讨了与城市相关的多元文化融合、经济与科技发展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本届世博会的目标即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各种忧患意识的理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供解决方案。“城市时代”概念的提出,更加明晰了城市发展对于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城市文明的发展“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古代中国无论是在城镇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战国时代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建立都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增长。而西方的城镇化同样初始于古希腊的文化以及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而由资本的萌芽和工业化的到来崛起,进入蓬勃繁盛的时代。然而,对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明来说,由于历朝代重农抑商的传统作用,始终未能出现工业城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1] 放眼现在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只用30年便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2010年12月19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3.28%(按城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不得不可谓一个奇迹。然而,在高城市化率的背后,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诸如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贫困、犯罪、拥挤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由于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催生了新的更为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 作者: 中华民族在近60年当中,取得了令全球注目的一个成绩,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而且我们现在看到,关于中国模式,或者大家说的一种北京共识,这样一些议论,我们也在各大报纸或者是网络上也经常见,受到全球各界的关注 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海外用的比较多,而在国内用中国道路等用的比较多。在海外,我想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对普通人来说,他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现中国的产品,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对于企业界来说,他突然发现他做生意的对手或者伙伴都是中国的企业,因为中国外贸现在世界第二位了。对于学界、对于政界来说,中国崛起这个方式,西方不太理解,也不太认可,也没有想到,所以有很大的好奇心,而在整体上来说中国模式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模式与传统西方模式有着一定的区别,现在中国模式的程度引起了全球各界的研究与讨论,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中国模式到底与西方模式有什么不同与共同点。 中国模式有八大特征: 第一、它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比较强势、比较有效的政府,它能够制定一种比较长期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长远战略和政策,而且有能力把它付诸于实践。 第二、它有一个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一切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 第三、集中精力关注民生,特别是把老百姓最迫切的要求像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第四、在稳定、改革和发展三方面的关系上,处理的比较好,也就是说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和发展。 第五、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大家知道,我们的制度实际上有不少的问题,它绝对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模式就是以现在制度出发、从现在体制出发,利用这个体制来运作,同时不断改革自身的体制,而不是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全部推倒,结果他自己也失败了。而且从过去这个体制整个地服务于一种追求乌托邦转变成一个追求现代化,追求改善民生。第六、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是求一步到位,而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 第七,我们的经济模式,现在给它明确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里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它支配资源的效率很高;另外我们有社会主义因素,也就是说保证社会总体的公正。 第八,我们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人家好的我们都学,中国现在实际上是世界上意识形态框框最少的国家之一,只要是好的东西我们都学,但是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以我为主,不是盲目地学。 中国模式有文化的支撑,是文化的觉醒,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竞争,最激烈的是发展标准的竞争,中国历史所储藏的智慧,在新世纪的发展潮流中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中国模式与当代世界发展

中国模式与当代世界发展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人讨论中国发展及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交流也成为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一种选择,中国模式能够有效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与挑战,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考与启示。本文基于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政策思考,从中国改革的路径选择、减贫经验、民族关系模式、国际参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模式对于世界发展及国际体系变迁的意义与影响。及时总结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对于中国正在建构的国家软实力及国际话语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改革的路径选择与当代 世界的政治经济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转型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普遍经历的体制转变,二是非洲及部分亚洲国家推行的民主化改造。这次广泛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始于冷战结束,伴随西方国家强力主导的民主政治和意识形态输出。此番政治变革带来了始料未及的政治后果,激进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及部分东欧国家的社会矛盾激化、元气大伤,一些民族和宗教矛盾至今仍是俄罗斯面临的棘手政治问题。同期部分亚非国家也因急剧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私有化诱发了大规模的政治危机甚至是 [摘要] 在过去30余年里,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基本稳定,显著增加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渐进改革、减贫经验和民族关系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中国不断增强的世界贡献及其推动的南南合作,也正在悄然改变国际体系的演变进程。作为对当前日益紧迫的世界发展与国际治理问题的回应,中国模式显示了其巨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及对外辐射力,为中国赢得了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中国模式;世界发展;软实力;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89(2011)06-0017-08 罗建波 (中共中央党校 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091)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1 No.6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6 期* 本文为中央党校校级课题“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目标选择与政策完善研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研究”(09JZD0039)的阶段性成果。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概况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 交通模式理论及最新进展反映了交通要素、交通结构及交通效率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这些不同的交通发展政策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依赖小汽车发展的城市,发达国家如美国,小汽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很高,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对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却不加任何限制,已大大超出路网及环境的承受能力。 第二类是小汽车与发达的轨道交通同步协调发展的城市,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小汽车拥有率不低于北美城市,但是使用率很低,主要靠地铁来通勤。 第三类城市主要依赖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车增长和使用,以此来支持城市高密度发展,如新加坡、香港。 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交通模式。美国采取TOD模式和新都市主义,发挥交通先导的作用,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协调。英国伦敦采取设置公交车道、创造优先区域、鼓励停车换乘和中心区拥挤收费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模式。 日本东京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首选,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现象。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倡导建设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2 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对城市交通实施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二是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运输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三是“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模式。

Bot项目融资模式

Bot项目融资模式 BOT(Buli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 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ZF和私人 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ZF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 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 的产品与服务。ZF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 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 风险由ZF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 该设施移交给ZF部门,转由ZF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BOT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有期限的抵押以获 得项目融资,或者说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在这种模式下, 首先由项目发起人通过投标从委托人手中获取对某个项目的特许权,随后组成项目公司并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组织项目的建设,管理 项目的运营,在特许期内通过对项目的开发运营以及当地ZF给予的 其他优惠来回收资金以还贷,并取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期结束后, 应将项目无偿地移交给ZF。在BOT模式下,投资者一般要求ZF保 证其最低收益率,一旦在特许期内无法达到该标准,ZF应给予特别 补偿。BOT具有市场机制和ZF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特色。 一方面,BOT能够保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BOT项目的大部分经 济行为都在市场上进行,ZF以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公司的做法本身也 包含了竞争机制。作为可靠的市场主体的私人机构是BOT模式的行 为主体,在特许期内对所建工程项目具有完备的产权。这样,承担BOT项目的私人机构在BOT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完全符合经济 人假设。 参与主体 一个典型的BOT项目的参与人有ZF、BOT项目公司、投资人、银行或财团以及承担设计、建设和经营的有关公司。

《中国模式》读后感

《中国模式》读后感 ——一本教会你如何看中国的书郑先生的《中国模式》,是一本针对中国现状描写得极为全面的书,其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的政府,政策,执政思路,发展方向等内容,其涵盖内容之广让我对于我所生活的国家很多方面都有了崭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在改变了我以前对民主的一些认识的同时又让我对一些以前不了解的方面开拓了见识。可是写读后感却难到了我,这本书的深度见解让我不知如何下笔,郑先生已经把中国模式分析到了我需要消化很久还不一定能理解的地步,因此我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评说这本书,只能从文内的一些部分拓展出我的见解。 在21世纪,中国模式的崛起是震惊世界的一个大事件,它的影响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也就是20世纪,但“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和争论却发生在本世纪。因为改革开放开始于对内改革,也就是上个世纪,但对外开放却是本世纪的重要任务,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看中国模式不仅要在中国内部的角度往外看,也要从外部的国际环境往里看。 贯穿《中国模式》这本书最大的一个话题就是民主,然而民主政治如何建立,如何运行,如何发展,是国际范围内一个难题。没有人说得清什么样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即使人民有选举权,人民也觉得自己手里没有真正的权利,这是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尽管民主政治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但民主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民主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得不到保证,那么只会引发社会不满,到时候没有人会在乎民不民主,只希望有人可以领导大家脱离这种困境;然而在政府领导下经济一般都会发展,可是个人利益问题又会让人民不满,所以民主到目前为止都是一个政治难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很重视国家制度的建设,也就是政治改革。民主化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除了民主化,中国还有其他很多同样重要的目标,如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等。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选择冒进,而是选择渐进性改革,并且在全面改革的基础上会有侧重点的进行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改革就是以经济改革为主,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为辅,从经济到政治,最后再深入到社会,逐步改革,稳步发展。 国家政治民主化需要人民有足够的能力站在国家的角度看问题,一个“好”的民主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结构。这需要足够多的不为生计发愁、关心政治、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穷人的目光受经济限制,目光不够长远。因此如何消除绝对的贫穷的问题是中国领导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良好,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也就促成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经济的现实,这为实现民主政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的民主化,最关键的还是国家建设和民主化之间的复杂的关系。一个社会如果要有民主的转型,首先要存在着最低限度的国家制度、政治秩序和政府对领土和人民的有效控制。其次,这一国家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能力来发展经济。只有这两者兼备,民主化才有意义。 “中国模式”是建构在复杂的国情和国家治理难度较大的现实之上的,法治经验严重不足,发展与稳定、繁荣与公平、民主与和谐的矛盾十分突出。民主化作为国家建设的过程,必须进行精细的考量和细致的安排。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因为没有现成的治理模式可以仿效。诚如郑永年所言:“其他发展中国家所经历

“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危机中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模式”,其在各个领域的特点分别表现在:1、中国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意识形态上不仅摆脱了苏联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且也超越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落地”在中国获得普遍性的认同。这是中国经济模式合理性的关键所在。从资源配置机制来看,中国经济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配置的手段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国”与“民”谁优先的问题。在“国”与“民”中,“民”具有优先性,即改革首先在“国”的“蛋糕”暂时不动的前提下,对“民”进行改革并产生利益增量,从而为改变“国”的利益格局奠定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增量改革”,是中国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中国经济模式的“产出型”特点,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2、中国政治模式是“供给型”的模式.3、中国社会模式是一个“需求型”的模式。4、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包容型”的模式。5、中国外交模式是一个“内敛型”的模式. 而“中国模式”宏观上有表现了八大特质:第一、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有效的政府。第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第三、集中精力关注民生。第四、处理好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第五、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第六、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是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第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配资源的效率很高,同时保证社会总体的公正。第八,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 “中国模式”把中国带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然而随着中国发展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在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中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中国的发展模式目前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其实是借鉴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或者称东亚模式——通过对外开放,靠吸引外部投资、扩大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高速发展。因此,源源不断的外资投入和开放繁荣的外部市场,是东亚发展模式得以成功的两个必要的外部条件。就中国而言,对外出口虽然占GDP比例不大,但外资的不断涌入和与外贸相关产业的发展,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这两个外部条件都受到很大打击。外资投入锐减,而各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核心,就是要保护和刺激本国的经济发展。即便经济复苏也未必能解决目前保护主义兴起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现在看来还是成功的。但是否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现在还很难判断。所以,中国目前所面对的挑战依然是十分严峻的。第二,中国累积了很多外汇储备。原本几十年发展经济而积累的财富,如今却变成别人绑架自己的工具。这导致中国整体经济危险度很高,更容易受到自己很难掌控的外部变化的威胁,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潜在损失。第三,目前的经济危机延缓了中国必须进行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及其配套措施。 事实证明“中国模式”是可行的,我们对其充满信心,它丰富了人类发展模式,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模式”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精讲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 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谁能料到,今天的中国能坐拥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贸易国、而且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前,又有谁能预想,今天的中国能将人成功送上太空,能举办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奥运会?毋庸置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三十年来尤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让世界感到惊叹,也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模式”的强烈关注与深入探讨,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加之全球化时代休戚与共的国际关系,海外长期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后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一条道路。他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连福山本人最近也公开认为,“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进化的终点。20年前,西方学者为拯救“拉美模式”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后西方开始有人提出基于中国发展模式而总结出的“北京共识”。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一方面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进一步分析中国发展的原因和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中国对外提升影响力,对内加深自我凝聚和认同的有力宣传利器。除此之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对中国出口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因为“中国模式”的特殊之处,中国经济的已经率先复苏,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将本国经济复苏希望寄托于中国。这些都给“中国模式”提供了走入世界关注视野的背景和契机。 简单说,海内外围绕“中国模式”的讨论主要涉及总结、前瞻、推广三类。 中国三十年来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经济革命,改变了四分之一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变革方式,所以归纳、总结、研究中国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bot项目融资种类分别是什么

bot项目融资种类分别是什么 bot项目融资与公司融资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融资方式的分类图: 内源融资一般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具有低风险性、低成本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往往作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当内源融资获得的资金无法满足企 业需求时,企业才会通过外源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外源融资主要是 指从企业外部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并转化为自身投资的过程,一 般按产权关系可以将外源融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权 益融资又可以分为私募股权和公募股权,私募股权是指向特定的投 资者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公募股权是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 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权益融资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没有偿还资 金的压力,一般被称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债务融资又可分为银行 贷款、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除靠企业间的商业信用 进行的短期融资外,其他债务融资一般都要求企业定期还本付息, 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融资成本较高,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主要来 源于债务融资%外源融资使企业筹得的资金远远高于内源融资,尤其 是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的企业,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筹集企业所需要 的全部资金,往往还要采取外源融资的方式。 从总体上看,项目融资之所以这些年来发展得比较快,是由于它具有一些其它融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追索或有限追索;允许有 较高的债务比例;享有税务优惠;可以实行多方位融资,等等。项目 融资的主要弊端是增加了贷款人的风险,有较高的利息和费用负担。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BOT项目融资方式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融资方式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重视,被认为是代表国际项 目融资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结构。进入90年代以来,融资证券化又 成为金融市场的一种新趋势,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项目融资的一 种全新操作模式—资本证券化在美国兴起并逐渐向全世界扩张。项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读后感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读后感 姓名:学号:专业: 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前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了“北京共识”概念,认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国国情而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自此之后,“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学术界,对于中国模式实际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同有关“中国模式”;另一种则认为应当慎提“中国模式”等提法,有些学者主张用中国特色、中国案例、中国经验等来代替;还有一种观点不同意“中国模式”的提法。 针对中国崛起所引发的中国模式讨论,按照对模式与制度、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两组概念内涵及辩证关系的分析,《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这本书的研究主题从三个方面简要归纳为:一是针对否定、轻视或害怕提中国模式的观点,本书认同中国模式的提法,指出中国模式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客观概括;二是针对把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割裂开来分析研究的倾向,本书认为有必要从中国制度的角度来深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是其制度基础,中国制度成为中国模式的核心因素;三是按照从中国制度分析中国模式的逻辑思路,进一步总结提炼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的相互融合关系。 书中赞成“中国模式”的提法。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展现。从理论上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决定了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从实践来分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一旦一困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或具有突出特点,就会有相应的模式提出,它们应运而生,因国而异,应时而变,为各国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分别担当过不同的角色,发挥过各异的功能,完成过各自的使命。事实上,不承认或不敢于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只能导致对这个模式所包含的缺陷的忽视或者漠视。只有承认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才能对这个模式加以认真研究,找到其不足的地方,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事实上,如何完善和提升“中国模式”,正是我们当前需要积极推进的重要任务。 陈锦华等认为,较之单纯解读或分析“中国模式”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探索和考察它背后的制度因素。研究中国模式有必要结合中国制度来展开,其原因在于: 第一,模式和制度密不可分。制度造就的环境滋养了发展模式,而模式的成长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世界史上的这类国家比比皆是。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如同土壤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制度造就的环境滋生了发展模式,模式的成长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考察世界各国的发展史都可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形式有别、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与之对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它们应运而生、因国而异、应时而变,为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生生不息”。 第二,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中国制度。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有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

式会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一)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往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力量和政策制度的深刻影响,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主导特征。城市化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

bot项目融资是什么意思

bot项目融资是什么意思 BOT项目融资模式概论 一、BOT项目融资 BOT的英文全称为Build-Operate-Transfer,意思是建设-经营-转让。BOT的实质是一种债务与股权相混合的产权。它是由项目构 成的有关单位(承建商、经营商及用户等)组成的财团所设立的一个 股份组织,对项目的设计、咨询、供货和施工实行一揽子总承包。 项目竣工后,在特许权规定的期限内进行经营,向用户收取费用, 以回收投资、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后,财团无偿将项 目交给政府。BOT项目是一种特许权经营,只有经过政府颁布特许 的具有相关资格的中小企业才能通过BOT项目进行投资和融资。 二、主要特点 BOT项目融资具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特色。一方面,BOT能够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BOT为政府干 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就是和私人机构达成的有关BOT的协议。 (一)政府是任何一种BOT项目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其参与的程度不亚于以传统方式提供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项目 必须先由政府批准。政府通常会与项目公司签订详尽的特许权协议,协议中详细规定政府与项目公司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政府通常 提供部分资金、信誉、履约等方面的支持。 (二)项目公司是BOT项目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它们通常是具有资金实力、富有专业能力和经验的一个或一组联营体。由于 BOT项目前期工作非常复杂,所以许多参与项目公司的股东成员一 般在项目初期阶段就组建项目公司,以便能对联营集团各成员分担 前期开发费用做出安排,再由项目公司同参与各方谈判签约。

(三)BOT项目所需资金巨大,其筹资方式通常是将传统的股本投资与项目融资结合在一起。在大多数情况下股本投资仅占项目投资总额的1/4~1/3,其余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项目融资。它是以项目预期收入的资金流量作为偿还债务的保障的国际融资,一般不由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还款责任担保,所以又被称为“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贷款”。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项目融资贷款数额大、风险大、回报率低,因此,在BOT项目中项目公司与金融机构一般会签订较为复杂、相互制约的融资合同,以减少主要融资者的融资风险。 (四)BOT项目融资应采用分担风险的办法,同时必须保证项目具有明确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五)BOT项目的特许期限结束时,应移交或转让给政府部门,通常有所有权转让和经营权转让两种方式。 三、实务运作 (一)BOT的主要参与人 一个典型的BOT项目的参与人有政府、BOT项目公司、投资人、银行或财团以及承担设计、建设和经营的有关公司。政府是BOT项目的控制主体,业主是BOT项目的执行主体,银行或集团通常是BOT项目的主要出资人,投资人是BOT项目的风险承担主体。 (二)BOT项目实施过程 一个BOT项目自确立到特许期满往往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可以分为立项、招标、投标、谈判、履约五个阶段加以分述。 立项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根据中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列出新建和改建项目清单并公诸于众。私人机构可以根据该清单上的项目联系本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计划,然后向政府提出以BOT方式建设某项目的建议,并申请投标或表明承担该项目的意向。政府则依靠咨询机构进行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招标阶段。如果项目确定为采用BOT方式建设,则首先由政府或其委托机构发布招标广告,然后对报名的私人机构进行资格预审,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 2010年07月02日16:0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内容提要中国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而发展变化。当前,中国模式正发生下述重要变革: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在资本化进程中有效控制资产泡沫化问题,在激发经济活力中有效解决贪婪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模式,新挑战,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最主要成果是形成了中国模式,但是中国模式并不是在形成之后就永恒不变了,恰恰相反,中国模式也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而不断调整和创新,在应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当前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发生着新的重要变革和创新。 一、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1998年我国为了阻止经济增长速度过速下滑的趋势,出台了许多启动经济的举措,尤其是非常重视出口的作用,试图以外需来弥补当时内需的不足,因而我们实行了退税率极高和退税范围极广的出口退税政策,大幅度地推动出口的增长,以达到保增长的目的。我们在保增长中重视出口的作用是对的,无可指责,但问题是后来我们过度地强调和发挥了出口的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埋下了风险与危机。 大家知道,推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和消费被称为内需,出口被称为外需。投资、消费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和构成比例,决定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出口对GDP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保持在80%左右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当消费和出口对GDP贡献太小,而投资对GDP的贡献过大,例如对GDP的贡献超过4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消费对GDP的贡献保持在60%左右,而投资与出口对GDP的贡献保持在40%左右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 实践证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都不可取。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由于我们过度强调出口的作用和推动出口的增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着两种风险:一是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有需求,我国能够持续保持出口增长时,由于出口太大,必然会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也就是大量外汇会涌入我国,央行为了收购这些流入我国的外汇,必然会在外汇占款项目下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太多,必然会引发总需求膨胀,我国2007年的情况就是这样;二是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急度萎缩,国际市场无法支持我国出口继续增加时,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