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说课稿

《纸的发明》说课稿
《纸的发明》说课稿

《纸的发明》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纸的发明》,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纸的发明》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情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阅读分析能力较弱,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创、携”等9个生字;会写“欧、洲”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蔡伦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造纸术发展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我采用品味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那么基于此首先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灯、孔明灯、地动仪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带入到课堂,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所以此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我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鉴于此,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1、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文字记录事情的?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朗读完后,我充分发挥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造纸术发展的过程。

2、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造纸术的流程图。并紧紧抓住“改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蔡伦的探索精神。

3、小组讨论能否把“改进”一词换成“创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我相机通过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乂,提高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4、在学生初步把握每个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种书写材料的缺点,了解没有纸以前人们把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木片、帛片上的不足,联系这些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得出答案。

5、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在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当时只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验课文造纸术发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布置了: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流程图的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

我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利用时间轴的方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纸的发明》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特殊文章,它是收集资料、汇总资料的“范文”。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文章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要引导学生精学课文,掌握方法;要巧用课后资料,增补相关信息;要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拓展运用。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设计说明】 《纸的发明》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教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材料的收集和汇总。从写作的方式看,是全新的式样。它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收集资料”。可见,本课在第三单元中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收集资料的巨大意义,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并将其重新组织,汇总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应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一是精学课文,知其方法。学好课文不但能帮助学生强化对纸的发明过程的了解,而且也是学习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重组,连成完整文章的基础保障。二是课后资料,增补信息。课文后面安排的“资料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巧用“资料袋”,使其与文本教学相得益彰。三是课外搜索,拓展视野。课外拓展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

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快而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收集资料,并自主重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词语,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的大意。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4.学习收集资料,理解课文如何汇总资料,把纸发明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汇报,课前资料 1.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四大发明中的纸的发明(板书课题:纸的发明)。 2.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许多关于纸的资料,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吧。 3.学生将自己从书上、网络上获取的资料进行交流。 4.通过幻灯展示学生搜集的关于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在学生介绍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是如何收集资料的。 【设计意图课前进行收集资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资料分享,能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5.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预习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纸的发明的过程。 3.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纸是怎么发明的,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4.理解下列词语。 贡献:对国家、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创造:发明、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 (例句: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铸刻:在金属上刻、铸文字。 (例句: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携带:随身带着。 (例句:图书馆禁止携带宠物进入。) 蚕茧:蚕吐丝结成的壳,椭圆形,蚕在里面变成蛹。 (例句:蚕茧是织造丝绸的原材料。) 篾席:竹篾编的席子。 (例句:夏天躺在篾席上很凉爽。)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 2. 组织交流、讨论,明确各段的大意: 第一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第二自然段: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及其特点。 第三自然段:麻纸出现的时间及其特点。 第四自然段: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第五自然段: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0 纸的发明(教案)

10纸的发明 文 本分 析 《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开门见山,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二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 录事件的不便。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 教学 目 标 1.认识“创、携”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 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 学重点 1.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认、读与写的任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难点 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其重要作用,意识到造纸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 重大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创、携”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造纸术的发明意义。 1.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体会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交流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激发兴趣。 导语: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先祖们用自己无穷的智慧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程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了不起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了。同学们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些发明的知识吗? 2.学生交流,课件适时补充出示“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并将画面定格在造纸术上,教师质疑引入。 过渡:对于造纸术这一发明大家知道多少呢?同学们知道最初的纸是什么样的吗?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是谁发明的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机穿越到古代,去了解纸的发明吧!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纸的发明。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认识造纸“鼻祖”蔡伦。 蔡伦(约62—121)字敬仲,桂阳郡(今湖南郴州)人。东汉造纸术发明家。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后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将生字读准确,将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边读边将各自然段标上序号,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认读生字,相互正音;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物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密度公式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谁能说说通过昨天回家查找资料,你知道我国四大发明都有哪些呢?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出示图片)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一起去欣赏蔡伦造纸的故事吧。 二. 再读课文: 1.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用“—”画出祖先都用什么方法写字。 用“ ”标出这种方法的缺点。 2. 谁来说说我们的祖先都用什么方法进行写字的呢?这些方法都有什么缺点? 要记录一件事,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宵铜器上。 后来,人们乂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笨重,不方便,不易保存)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3. 你看这些方法笨重,不方便,并且价钱贵,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4.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古人乂用什么方法书写文字呢,想想这些方法适合人们写字吗? 展示图片蔑席,盛放蚕茧后会留下一张薄片,可是蚕茧很贵,养了一年的蚕只 能产出十张纸,太少了!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初步学会了造纸,可纸是用麻造成的,彳艮粗糙,一些就破,不便书写。 5. 人们想要书写文字,可是这些“纸”不是贵就是重,不是少就是粗糙,怎么办呢?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6. 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 蔡伦用什么办法改进了造纸术?用“一一”画出来。 这种纸有什么特点?用" ”画出来。

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7. 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因为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大量制造,便宜轻便,满足需要,能够使更多人得到使用。) 8. 蔡伦做出了这么好用的纸,你想对蔡伦说些什么? 9. 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蔡伦发明的这种纸都传播到了哪些地方?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地图展示传播国家) 三. 资料袋:了解纸的家族。 四. 写法借鉴: 仿照蔡伦造纸的过程,请你也想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想你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围绕一件事情,把这段话写活楚。 五. 板书设计 没有纸:龟甲、兽骨、宵铜器、竹简 纸的发明有了纸:产量少,粗糙不易书写伟大贡献 蔡伦纸:轻便好用,物美价廉,传遍世界

《纸的发明》教学实录片段

《纸的发明》教学实录片段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拓展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自由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 师:从本段,你看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生2:我知道了纸的制造过程。 生3:纸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制作而成的。 2.想一想看,现在用纸越来越多,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生:树被砍光了。 生:引起沙尘暴,环境不好了。 师: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节约用纸。 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呢? 生:一张纸反正面都要用。 生:不要乱扔,把废纸收集起来。 生:不要用好纸叠飞机。 3.大家大胆地想象一下,未来的纸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 生:用香蕉皮做成的。 师:这样不仅解决了垃圾,还创造出有香味的纸。 生:用废塑料造纸。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既处理了白色垃圾,又保护了树木。 师小节:让我们好好学习,早日让梦想实现,希望大家早日使用上你们研发的新型纸。第二篇: ◆自主探究,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教学重点) 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伟大的发明是怎样诞生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4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生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 生2:后来,人们把文字记载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起来,成为一册书,很笨重。 生3:再后来,人们在蚕丝织成的帛上写字,虽然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生4: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用麻造纸,但这种纸粗糙,不好写字。 生5: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的纸。 师:同学们学得认真,总结得较好,我们一起读读蔡伦造纸的过程,说说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呢? (生齐读) 生1: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得到。 生2:蔡伦造的纸轻便好用,而且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师: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赞叹不已,更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也就不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携、蔡等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3.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书积累知识吗?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考一考大家,看看谁平时积累的知识最丰富。谁发明了电灯。(爱迪生);孔明灯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的(张衡)发明的。 看来大家平时的积累着不少呢,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与什么有关?(发明)我们今天的课就与发明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纸的发明》。【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明确: 第一部分(1):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二部分(2-4):纸发明的过程。 第三部分(5):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文章主要内容明确: 3.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明确:蔡伦之前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来字写在帛上,虽然解决了重量问题,但是由于价格昂贵,无法普及。西汉时期用麻造纸,但是粗糙难写。 (三)深入研读 1.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轻便好用的纸张。 我从中体会到了蔡伦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很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很敬佩他,赞叹又自豪。 2.文章第1、4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关系? 明确: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 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明确: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所以是说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 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 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 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 (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的房屋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那影视拍摄中如果也使用这样的材料,就会把人

密度说课稿

密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常德市安乡县城北中学的邹艳群,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本次说课我将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的计算和应用。我决定用两课时来安排我的教学:第一课时安排前两个段标,现仅我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说课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 也具备了一定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 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会查密度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领会比值定义这一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和密度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的概念。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问题发现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3分钟) 先让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影片片段,提问“房屋倒塌,演员受伤了吗?”“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设计墙砖?”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完整版)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蔡丽丽刘娜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第三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开门见山,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二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文中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例如:“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或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人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 ,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学情分析】作为普通的纸,学生会经常与其打交道。因此,学生对纸和各种纸制品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再认识纸,学生未必很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纸探究的再认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1节 质量说课稿

《质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