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地表形态与聚落、交通

16地表形态与聚落、交通
16地表形态与聚落、交通

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第16讲地表形态与聚落、交通

一、考纲要求:

1.识记:聚落的概念;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2.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3.应用: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河流地貎、山地

对聚落与交通的影响

二、预习导学: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两图,完成1~2题。

1.图2所示范围地形()

A.以平原为主B.以高原为主

C.以盆地为主D.山地为主

2.图1中山腰处公路建设明显类似图2中哪处公

路()

A.a处B.b处

C.c处D.d处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3~4题。

3.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

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A.甲B.乙

C.丙D.丁

4.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

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读“我国某地区民居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的聚落()

A.规模较大B.多呈团块状C.多

呈带状D.多沿陆路交通分布

6.这类聚落布局有利于()

①水运②取水③商贸④旅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某河流剖

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

图中各部分,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1: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

存的环境。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

材料2:某河流分布图。

8.图中最适宜古代人建筑居住场所的是()

A.a c d B.a b

c

C.b c d D.a b d

(二)、双项选择题

9.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双选)()

A.气候B.河流

C.地形D.土壤10.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地形图”。甲盆地中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A.多分布在河流两岸

B.集中分布于山前地势较高的地方

C.呈条带状分布于山麓

D.集中分布于盆地的中部

日照效果、自然通风等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生活区的环境质量。下图是“不同地点的两座山地剖面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一般来说,山地迎风坡

通风效果较好,图中四处建

筑物通风效果较好的有

()

A.①B.②C.③D.④

12.建筑物的高度、间距、位置直接影响日照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向阳坡上,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B.背阳坡上,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C.甲、乙所在区域平地上的楼间距较大的应该是甲

D.甲、乙所在区域平地上的楼间距较大的应该是乙

三、典型例题

[例1](2011·北京高考)下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单项选择)

(1)图中()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该聚落()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例2读“部分泰山景观图”,回答(1)~(2)题。

(1)结合十八盘图片,分析

山区公路线路选址的原

则。(4分)

(2)盘山公路交通线呈

________型,并分析形成

该交通线布局的原因及意义。(6分)

例3图甲是“某区域等高线图”,图

乙是“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地形剖

面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属________(地形

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

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高度

应为()

A.240~250米B.250~260米

C.260~270米D.270~280米

(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_。

(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例4.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铁路主要址在__________

(2)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

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3)图示甲、乙、丙三个聚落中,

易发展成较大城市的是________,其

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

习题16分析

解析:1.A 2.C第1题,据图2中等高线的数值可知,图示范围的海拔基本上都在2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第2题,据图1分析可知,图中山腰处公路连接的小山丘与居民点,图2中与此相似的是c处。

解析:3.C 4.B第3题,由图中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及公路线路走向可知,丙地海拔最高,在500~600 m之间,甲、乙、丁三地均在500米以下。第4题,图中的公路规划方案,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在山谷中穿过,尽量避开陡坡,在陡坡段采用“之”字状弯曲的办法去克服。

解析:5.C 6.A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民居主要沿河流分布,聚落可能多呈带状分布。第6题,沿河分布有利于水运和取水。

7.解析:选B②处距离河流较近,地势平坦且不受洪水影响,是聚落的最佳分布地。

8.解析:选A由河流地貌可知,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适合人类居住。图中表示汭位的为凸岸。

9.解析:选BC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交汇处或沿河地势低平的地区。

10.解析:AC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盆地为塔里木盆地,盆地中聚落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或河流两岸。

解析:11.AD12.AC第11题,据图中经纬度的信息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区,盛行西风,乙地位于北美洲的东南部,盛行东南风,①和④位于迎风坡,②和③位于背风坡。第12题,因为甲地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较小,甲所在区域平地上的楼间距较大。

例1 [解析]第(1)题,从图中③处河道和河流流向可知其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凹岸侵蚀,凸岩堆积,故D正确;图中21~23百万年形成的地层已经受到河流的侵蚀,故河流形成在这个时间之后,故

A错;①处岩层上升,上升岩块

伴随着侵蚀作用,故B错;②处

缺失1.5~21百万年的地层说明

该处地层上下不连续,故C错。

第(2)题,由图可知,该聚落位于

河岸一侧的台地上,并没有位于

河流冲积平原上,且为了避免洪

涝灾害也不宜向河滩方向扩展。

50°N附近的欧洲中部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答案](1)D(2)C

例2分析(1)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2)“之”字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例3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及地形判断图示区域属于江南丘陵,结合A、B两点位置及两点间地形分布应选择的海拔高度为250~260米。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公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第(3)题,结合公路建设成本低等特点分析。第(4)题,根据图示岩层的分布及弯曲状况知④处为背斜顶部,是拱形结构桥桩较稳定。

答案:(1)江南丘陵 B

(2)画图略。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4)④背斜地区拱形结构较稳固

例4解析:结合等高线分布判断为一盆地(谷地)地形。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聚落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答案:(1)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2)河流谷地

(3)甲地形平坦开阔;河流交汇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

考点21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3 (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特别提示〗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考向一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影响很大,尤其是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山区道路的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2.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答案】1.A 2.C 【解析】1.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故选A。 2.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故选C。 考向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试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2、3、4、5、6、7、9、13、26、27 山地的形成8、10、11、12、14、15、23、26、27、28 河流地貌的发育16、17、18、19、20、21、22、24、25、2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年天津文综,6~7题)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2.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可知,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浅海地区,由此可推断珊瑚适宜生长在温暖清澈的浅海。第

2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沙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2011年北京文综,8~9题)如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4.该聚落( )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解析:3.D 4.C 第3题,从图例及图示中可以看出,河流下切侵蚀到距今2 300万年前的岩层,说明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以后,A项错误;根据岩层的形态可以判断出①地经历了先沉积后侵蚀的过程,B 项错误;从图例中标注的岩层年龄可以看出,②地岩层分布是不连续的,C项错误;③处位于河流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的左岸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优质课《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以“了解地形对聚落和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如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图、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聚落的不同形态特征等),说明“地形是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影响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其中,“不同地形特征对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分析探究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在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概念。而这一观念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强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图片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性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聚落的特点和类型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法。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图片展示对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3、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4、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二、内容解析 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分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两个自然地理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因此,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2.案例1的设计意图。教材在介绍内力作用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3.“活动1”的设计意图。第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解读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上海生动物钻孔痕迹,分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近1700年间地壳的升降变化,认识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第二个题目,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中国地形的内容,分析山脉对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作用,从而体会教材中强调的“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4.图4.3~图4.6的设计意图。在外力作用部分,教材通过文字分别介绍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于它们形成的不同的地貌形态,不能给予直观的表达。为此,教材用四幅照片,分别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展现出来。海蚀陡崖和冰斗等是典型的侵蚀地貌,体现了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沙滩和蛇形丘是典型的堆积地貌,体现了流水和风力的堆积作用。教材中的这几幅图只是举例,学生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地貌形态,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并初步尝试分析其成因。 5.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内容要求。这段内容更多地承载着科学观的教育。通过“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的、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图4.8“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表达了这段内容的核心思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读懂这幅图。从图中可以

高考地理考点21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含解析

考点21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 考点热度 ★★☆☆☆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修建公路的成本 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2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地区 耕地状况 乡村规模 河网密布区 破碎 小 河网稀疏区 连片 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特别提示〗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考向一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影响很大,尤其是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山区道路的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 因 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选址及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 坡和断层、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 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走向的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 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1—2题。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近五年的高考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 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 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2.(2012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 地表的千姿百态的地形均是由各种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的。下列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黄淮海平原B.喜马拉雅山脉C.塔里木盆地D.崇明岛 (2010·吉林模拟)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 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 A. 711米 B. 712米 C. 713米 D. 714米 (2)图示局部地貌可能是() A. 风力侵蚀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流水侵蚀地貌 D. 流水堆积地貌 〔2010·山东文综,5—6〕下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0·高考广东卷)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 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 是() 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009·广东高考)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 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 是( ) A. 侵蚀作用 B. 堆积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搬运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3)题。 (1)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 一、知识要点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便利灌溉,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大河冲积平原地区: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现代城市的分布受地形的影响仍然很大,平原是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例如: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在地形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地形上的城市数目比例大致是1%、32%和67%。而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形。美国的三大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也分别位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西部的沿海平原上。 (2)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山区主要分布在沿河谷地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如巴西高原比亚马孙平原的城市要多。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很大: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 (1).地表形态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 (2).地表形态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①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课题】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所需课时】一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 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使学生掌握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 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基础知识,学生可能对宁夏、台湾等区域的特征不 熟悉,影响分析。 教材分析: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了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对交通 线路的影响。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宝成线的修建、宁夏交通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 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宝成线8字型线路设计的原因,和中国铁路分布、宁夏交通密度等资料理解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2、了解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学会进行地理调查

3、通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得信息 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 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 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地形、气候、河流和地貌等对交通线的影响 难点: 1、世界、中国等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 2、地形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 3、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图表资料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通过本节所举案例,在理解基本知识及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宁夏 的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的模型、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或影片资料。制作褶皱、断层的形成动画,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指导学生野外观察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准备实验材料。 2、学生: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山岳的类型、成因及褶皱、断层的类型、成因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包括野外考察所拍照片、手绘简图及采集的标本等。还要搜集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观察褶皱、断层、火山的模型。 野外观寨:学生分组对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进行野外考察,观察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特点,对典型断面、景观要拍照或绘出简图,并要注意采集标本。野外考察时要注意安全。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木辊(树木的枝条也可)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木辊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岳的形成 何伟民吴江市中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以山岳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山岳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和演示褶皱、断层构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分析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分布的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并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分析交通线路选线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显示)世界上的著名山脉、我国的名山等) 师:这些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否一样?本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师: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操作演示褶皱与断层的形成过程(利用自制的简易教具——塑料、竹片等演示,还可随

考点15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15 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地形类型聚落分布原因分析 高原地区分布在河谷两岸河漫滩平原,形成 状分布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河流冲积 平原 分布最密集,形成沿河聚落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沿海平原形成沿海岸聚落带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湿润 名称影响原因 方式选择先建公路,其次建铁路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线路分布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和缓,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线路延伸迂回前进,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线路相对落差小,施工难度小,行驶较安全[例1] 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A.青藏高原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2.根据图中信息,影响聚落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植被 [例2]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1—2题。 111

1.影响图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 交通线分布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2.图中图码代表的四个城市,其服 务范围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例3] 影响巴西城市分布的主要 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例4] 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67%的城市分布在气候较凉爽的二级阶梯上 B、自然地理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C、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集中,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D、多数城市的分布要求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例5] 读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分布表,回答1—2题. 112

四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0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二地理 最后一读 班级 姓名 8 四.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带),呈带状; ——有利条件:地势较低(平坦),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等; ——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 (2)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3)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 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分布,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 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2.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通常优先建造 ,其次才是铁路; 在山岳地区通常选线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 地带; 在山岳地区选线往往迂回前进,呈“ ”字形,弯曲程度大于平原地区; 五.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冷暖交替) 2.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及影响: (1)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来):呈 趋势; (2)主要人为原因:① ;② ;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①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 上升将被迫举国迁移。试分析其原因。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不利:干旱加重,作物减产; 不同地区:低纬度大部分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③对水分(水循环)的影响:——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 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增强;(温带草原会退化成沙漠;温带耕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 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会明显 ;(低纬度农作物减产) (4)主要对策: 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对策有: ②增加吸收温室气体的途径: ;采用固碳技术等; ③适应气候变化对策: 六.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的影响(以土地资源为例): 2.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 ,利用方式 ,利用率越来越 。 七.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类型:气象灾害有 、 、 、 等; 地质灾害有 、 、 、 等。 2.洪灾主要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降水多)、水系因素(支流多,河道弯曲等)、突发因素等; ②人为因素: ,加剧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排水速度变慢。 ,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3.寒潮成因:强冷空气南下形成 锋; 时间:寒潮是我国冬半年(冬季)主要的气象灾害(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主要危害:出现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 措施:提前发布 ,可减小其危害。 4.台风成因: 季节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是强烈发展的 ; 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主要危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防御措施:加强 ,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5.滑坡、泥石流成因:①自然原因:地形坡度 、岩石破碎、植被 、多暴雨; ②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大规模工程活动等; 6.火山地震成因: 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火山地震频繁处,岩石破碎,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它们之间有关联性) 分布: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备课组施尧雄开课时间:2011年12月2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吕叔湘中学 崔晓玲 【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以“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说明 “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生活动1】 读下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思考回答: 1. 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 分析其原因?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学生活动2】 结合所学知识,回归总结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还有哪些? (青藏铁路、京九铁路等)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深刻而复杂,是影响其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交通运输的建设中,科学技术条件为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提供了可能和保证,科技的发展可以克服一些影响交通运输的自然障碍,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因素在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中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2.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特点: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我国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是: 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工程建设难度小,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城市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因此交通线路相对稠密。而西部地区情况与此相反。 【学生活动3】读图分析兰州地形、河流、聚落、交通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兰州市的形成、发展。 3.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形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区一般呈网状分布。 (2)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且 工程造价较高。 (3)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 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选择的区位影响分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 主要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如图……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类型 概念 规模 举例 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规模有大有小 科迪勒拉山系,喜马 拉雅山系 断块山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 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 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 规模大小不一 日本的富士山,我国 长白山主峰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 山 岭 谷 地 地 形 倒 置 (差别侵蚀)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1、褶皱山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 岩

(完整版)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兰州市略图,回答1~2题。 1.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分布 解析:兰州地处黄河谷地,地形东西狭长,因此城市沿谷地、河流延伸。 答案:D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要干道走向可能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放射状 解析:兰州城区沿黄河谷地呈东西带状分布,因此其主要干道的分布可推测为东西走向。 答案:A 下图为我国海拔在200~2 100米的某山区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该山区的地势最高点位于() A.西南部B.东南部 C.东北部D.中部

解析: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山区的植被中高山草甸海拔最高,而高山草甸分布于该山区的东北部。 答案:C 4.在图中甲、乙两地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在①~④的备选方案中多数选择了②线路,其解释合理的是() A.直线距离短,成本低B.地势低缓,工程量小 C.峡谷地段,架桥方便D.湿度较小,能见度好 解析:②线多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海拔最低,地势起伏最小,工程量最小。 答案:B 5.该山区可能位于() A.闽西B.晋东C.滇南D.豫北 解析:该山区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A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完成6~8题。 6.图中城市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拟建一大型仓库,最合适的位置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处港口建设条件好,离城市近,有港湾,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型仓库选建此处,方便货物进出。 答案:B 7.为了加强乙村和甲城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在山地丘陵地带,修路最好沿等高线修建,坡度不大,施工容易,交通安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年级高三学科地理执教杭生根流水号 学习要求: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识梳理: 【】 聚落分布原 因 高原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

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⑴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⑵在山岳地区,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能量来源分类: 种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影响地表形态速度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内 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 高山和盆地 快速:火山喷发或地震 缓慢: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 表趋于平坦 定义——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为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 (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 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1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 2水平断裂,形成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 3海洋:大西洋的扩张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形成高原、 断块山及盆地:青藏高原、华山、台湾海峡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 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温度变化使岩石表里受热不均,膨胀和收缩差异容易使岩石崩解破碎。 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3)侵蚀作用: 运动着的水、冰川、空气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