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_张俊

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_张俊
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_张俊

临床与病理杂志

J Clin Pathol Res

2015, 35(7) https://www.360docs.net/doc/9a6469169.html,

1423

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俊1,魏建国2,许春伟1,吴永芳1,王怀涛1,王海艳1,张博1,邵云1,李晓兵1

(1.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71;2.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 目的:探讨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所获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胃镜检查发现胃窦见直径约6.0 cm以前壁和大弯侧为主、浸润生长的、周边不规则的溃疡型隆起,中央污秽苔,并见紫蓝色血痂,诊断为胃体窦交界部溃疡型癌。后经我院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考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类型少见,易误诊为低分化癌,应加强对胃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并仔细分析病情,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关键词] 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癌;误诊

One case of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es of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to misdiagnosis as gastric cancer

ZHANG Jun 1, WEI Jianguo 2, XU Chunwei 1, WU Yongfang 1, WANG Huaitao 1, WANG Haiyan 1, ZHANG Bo 1,

SHAO Yun 1, LI Xiaobing 1

(1.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f ? liated Hospital of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71;

2.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Shaoxing People’s Hospital,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ough investigating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to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Method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one case of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which was diagnosed b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Results: The endoscope found that this lesion had an invasion surrounding irregular ulcer type uplift of a diameter about 6.0 cm in anterior wall and the greater curvature of gastric antrum, with central ? lthy fur, and it also had a violet blue blood scab. It was diagnosed as gastric antrum junction ulcerative carcinoma. After that, the biops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confirmed non-Hodgkin’s lymphoma as the type, and it was considered as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Conclusion: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type of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is rare, which is often misdiagnosed as poorly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cancer.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wareness and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 in order to avoid or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Keywords gastric;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poorly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misdiagnosis

收稿日期(Date of reception):2015–05–31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吴永芳,Email: wwyff7950385@https://www.360docs.net/doc/9a6469169.html,

doi: 10.3978/j.issn.2095-6959.2015.07.042

View this articl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9a6469169.html,/10.3978/j.issn.2095-6959.2015.07.042

?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病例讨论?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7) https://www.360docs.net/doc/9a6469169.html, 1424

胃肠道是继咽淋巴环之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因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同胃肠道的其他肿瘤较难分辨,因此发现时通常分期较晚,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我们对1例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疾病特点: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易误诊为低分化癌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6岁,于2009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下降,于当地行胃镜示:糜烂性胃炎。未予系统治疗。2010年8月自觉食欲下降较前加重,并出现上腹痛,于2010年11月10日在外院行胃镜示:食管黏膜光滑,贲门开闭自然。胃底黏膜充血水肿,胃体中上部距门齿48~54 cm(胃窦)见直径约6.0 cm以前壁和大弯侧为主、浸润生长的、周边不规则的溃疡型隆起,中央污秽苔,并见紫蓝色血痂,行病理活检;胃角及胃窦黏膜普遍充血发红,黏膜粗糙。幽门圆,开启可,十二指肠球及球后黏膜未见异常。诊断:胃体窦交界部溃疡型癌。外院病理示:(胃窦、体交界)炎性坏死物、渗出物及胃黏膜显急性及慢性炎,伴灶性中度不典型增生,可见HP感染。送解放军总医院病理会诊:胃(窦、体交界)黏膜内见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需做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明确。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以“胃部占位”收入我院。病程中患者食欲欠佳,小便正常,大便1次/2~3 d,体重减轻约4 kg。入院后将外院切片及蜡块送我科会诊,并再次行胃镜及超声胃镜,同时取活检7块。我院胃镜:胃体可见溃疡隆起型肿物,侵犯贲门、胃底及部分胃窦,肿物质硬,触之易出血,活检7块,肿物表面覆盖污秽苔,可见多发溃疡形成,幽门未受侵,镜身通过顺利,十二指肠及球后无异常。电子超声胃镜示:胃体肿物呈低回声改变,胃体近胃窦黏膜五层结构完整,黏膜层肌层,固有肌层增厚明显;胃体近贲门处可见黏膜五层结构消失,肿物呈低回声改变,最厚处达2 cm;胃周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腹水。腹部CT示:胃大弯局部胃壁增厚,脾包膜下致密影。1.2 方法

术后活检小标本送病理,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4 μm,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 Vision 法。所用一抗CD3、CD20、CD21、Ki-67、CD68、CD30、LCA、Her-2、CK、Bcl-2、Bcl-6、MUM-1、CD10及En Vision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2.1.1 巨检

(胃体)灰白灰黄色针尖至米粒大组织7块。2.1.2 镜检

炎细胞背景下见细胞微腺样排列(图1),伴坏死,并可见大量印戒样细胞,间质血管丰富,腺样结构周边可见增大的异型细胞围绕、弥漫浸润(图2),细胞体积偏大,胞浆丰富、粉染,核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粗,核仁及核分裂易见。

2.1.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C D20(弥漫+)(图3)、C D3(散在+)(图4)、CK(?)(图5)、Bcl-2(散在+)、Bcl-6(?)(图6)、CD10(?)(图7)、Ki-67(增殖指数约80%)、MUM-1(+)(图8)。外院蜡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K(?)、LCA(+)、Her-2(?)、CD68(+)、CD3(+)、CD20(+)、CD21(?)、Ki-67(+50~75%)、MUM-1(+)、CD10(+)、Bcl-6(?)、CD30(?

)。

图1 炎细胞背景下见细胞微腺样排列(HE, ×200)

Figure 1 Cells were seen micro adenoid arran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lammatory (HE, ×200)

胃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俊,等

1425

图2 腺样结构周边可见增大的异型细胞弥漫浸润(HE, ×400)Figure 2 Larger the atypical cells surrounding the diffuse

infiltration around adenoid structure (HE, ×400)

图5 免疫组织化学大细胞CK( )(En Vision, ×400)Figure 5 Immunohistochemistry large cell CK( ) (En Vision,

×400)

图4 免疫组织化学CD3(散在+)(En Vision, ×400)Figure 4 Immunohistochemistry large cell CD3(Scattered+)

(En Vision, ×400)

图3 免疫组织化学大细胞CD20(+)(En Vision, ×200)Figure 3 Immunohistochemistry large cell CD20(+) (En Vision, ×200)

图7 免疫组织化学大细胞CD10( )(En Vision, ×200)Figure 7 Immunohistochemistry large cell CD10( ) (En Vision,

×200)

图6 免疫组织化学大细胞Bcl-6( )(En Vision, ×200)Figure 6 Immunohistochemistry large cell Bcl-6( ) (En Vision, ×200)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7) https://www.360docs.net/doc/9a6469169.html,

14262.2 病理诊断

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考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送至友谊医院病理科会诊,结果:胃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来源于生发中心外的活化B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20(大部分细胞+)、CD3( )、CD10( )、Bcl-6( )、MUM-1(+)、CK(上皮细胞+)、Ki-67(增殖指数50%),与我科一致。2010年11月30日PET/CT示:胃底及胃体前壁、胃大弯、胃小弯侧胃壁弥漫性增厚、代谢活性增高,符合淋巴瘤表现。胃大弯外后侧旁一高代谢软组织结节,考虑淋巴瘤累及;纵隔及双肺门部另多发高代谢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能性大;双肺炎症;右肺上叶前段片状磨玻璃影,代谢活性未见异常,不完全除外肺癌可能,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冠脉硬化;椎体退行性改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报: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未浸润。

2.3 临床诊断

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Ⅲ期。因胃镜提示溃疡性病变,遂行RCHO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 600 mg IV d0,环磷酰胺1.0 g Ⅳ d1,表柔比星100 mg Ⅳ d1,长春新碱2 mg 静推 d1)3周期,待溃疡消失,又行3周期RCHOP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 600 mg IV d0,环磷酰胺1.0 g Ⅳ d1,表柔比星100 mg Ⅳ d1,长春新碱2 mg 静推 d1,泼尼松 60 mg 口服 d1-7)。后行全胃+十二直肠6MV-X线调强放疗,DT =3 600 cGy,180 cGy/F,疗效评价完全缓解,给予美罗华维持治疗至今,患者密切随访中。

3 讨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发生在结内和结外,原

发结外的可高达30%~40%[1]。结外最常见的部位为胃肠道(胃和回盲部),其中胃淋巴瘤占60%~75%,且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2-4]。胃肠道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起病通常较隐匿,常以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呕血或便血等临床症状就诊,部分患者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5-7]。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弥漫型、溃疡型、结节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的淋巴滤泡,肿瘤组织的生长方式是沿与表面平行的方向在黏膜下向周围浸润,称为表面蔓延[8],早期以溃疡型多见,病变直径多小于5 cm,病变晚期以弥漫浸润型及巨大肿块多见。镜下特点为弥漫性增生的大B细胞恶性肿瘤,瘤细胞核的大小相当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形态学分型为三种变型:1)中心母细胞变型,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2~4个核仁常靠近核膜,胞浆双嗜性或嗜碱性;2)免疫母细胞变型,中间定位的大型核仁,双嗜性或嗜碱性丰富胞浆,可有核旁空晕;3)间变细胞变型,具有怪异多形核,可似霍奇金细胞,可成窦性或粘附性生长而似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方面肿瘤细胞表达多种B细胞抗原,如CD19、CD20、CD22、CD79α,但也可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根据免疫组织化学CD10、Bcl-6和MUM-1可将肿瘤细胞分为生发中心来源(CD10+、Bcl-6+/ 、MUM+/ ;CD10 、Bcl-6+、MUM-1 )和非生发中心来源(CD10-、Bcl-6+/ 、MUM-1+;CD10-、Bcl-6 、MUM-1 )[9]。

本例病例诊断曾产生如下疑问:1)低倍镜下观察到腺体结构——腺癌?2)高倍镜下观察到印戒样细胞——印戒细胞癌?3)显著的慢性炎性背景——提示炎性病变?解决过程:1)高倍镜观察,“腺样结构”内有红细胞聚集,为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密集排列,提示肿瘤细胞的“嗜血管性”;2)印戒样细胞的可能性:上皮来源-印戒细胞癌,淋巴造血–呈印迹细胞样改变的淋巴瘤,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细胞核的“空泡状”变性、细胞间隙、糖原分泌等,还可见神经系统-印戒细胞脑膜瘤,性腺来源–卵巢印戒细胞间质瘤,乳腺–印戒细胞癌(小叶癌亚型)等;3)慢性炎性背景可能掩盖其本质;4)上述均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加以证实:CK阴性证实异型细胞非上皮来源,否定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CD3个别散在的小T细胞阳性,大的异型细胞并未着色;C D 20弥漫大异型细胞膜阳性围绕血管生长,并可见其核仁,并且印戒样细胞也膜阳性,可见也为B 细胞来源,而且血管周围肿大的细胞可见

图8 免疫组织化学大细胞MUM-1(+)(En Vision, ×400)Figure 8 Immunohistochemistry large cell MUM-1(+) (En Vision, ×400)

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俊,等1427

血管的内皮细胞肿大增生;Ki-67弥漫核阳性,约达80%左右,说明细胞增殖指数很高,生长很旺盛。结合CK、CD3、CD20、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除外腺癌、印戒细胞癌、炎性病变的可能,而CD20弥漫膜阳性,Ki-67指数又很高,高度怀疑是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C D10阴性,M U M-1阳性可见大的异型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外的活化B 细胞。患者完成化疗6个周期,并行全胃+十二指肠6MV-X线放射治疗。于2011年1月9日行腹部CT 检查提示:肿瘤缩小。2011年4月20复查PET-CT 报告:胃壁未见异常代谢增高病变,提示治疗有效,可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无误。

具体防范措施如下:1)本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腹痛最常见,其次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认识,不要盲目依照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进行诊治,而延误病情。2)原发性胃淋巴瘤多起源于胃壁淋巴组织,沿黏膜下层浸润生长,直到晚期才侵犯黏膜,而胃镜活检取材表浅,较小,组织挤压严重,典型病变如淋巴上皮病变,Dutcher小体等表现不一定能看到[10]。3)明确诊断的意义:①临床意义:诊断不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②病理意义:在胃镜等小活检组织中看到慢性炎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碰到印戒样细胞一定要谨慎!所以对于基层医院中,仅靠内镜活检常规病理诊断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在缺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情况下,对于挤压变形明显的淋巴样背景中散在核大深染的空泡样细胞时,病理医师千万不能主观的认为是低分癌。因此,作为病理医生,在结合临床的同时,也要认真仔细阅片,在炎症很重的背景下及呈印戒样改变时,要仔细寻找线索,并行必要的免疫组化。

参考文献

1. 仲凯励, 刘静, 陈喜林, 等. 初治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6

例:利妥昔单抗的作用[J]. 军事医学, 2014, 38(7): 542-546.

ZHONG Kaili, LIU Jing, CHEN Xilin,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 w e n t y-s i x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r i m a r y g a s t r i c d i f f u s e l a r g e B c e l l l y m p h o m a: the contribution of rituximab[J]. Mil Med Sci, 2014, 38(7): 542-546.2. Koch P, Probst A, Berdel WE, et al. Treatment results in localized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data of patients registered within the German multicenter study (GIT NHL 02/96)[J]. J Clin Oncol, 2005, 23(28): 7050-759.

3. Al-Akwaa AM, Siddiqui N, Al-Mofleh IA.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1): 5-11. 4. Radi?-Kristo D, Planinc-Peraica A, Ostoji? S, et al.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 lymphoma in adults: clinicopathologic and survival characteristics[J]. Coll Antropol, 2010, 34(2): 413-417. 5. Avilés A, Nambo MJ, Neri N, et al. The role of surgery in primary

g a s t r i c l y m p h o m a:r e s u l t s o f a c o n t r o l l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A n n S u r g,

2004, 240(1): 44-50.

6. Ishikura S, Tobinai K, Ohtsu A, et al. Japanese multicenter phase II study of CHOP followed by 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stomach[J]. Cancer Sci, 2005, 96(6): 349-352. 7. Park YH, Lee SH, Kim WS, et al. CHOP followed by involved field radiotherapy for localized 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 y m p h o m a:r e s u l t s o f a m u l t i c e n t e r p h a s e I I s t u d y a n 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evaluation[J]. Leuk Lymphoma, 2006, 47(7): 1253-1259. 8. Xu WS, Ho FC, Ho J, et al.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lymphoma: the enigma in Hong Kong[J]. Ann Oncol, 1997, 8: 41-44. 9. Huang J, Jiang W, Xu R, et al. Primary gastric non-Hodgkin's lymphoma

i n C h i n e s e p a t i e n t s: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r o g n o s t i c f a c t o r s[J].

BMC Cancer, 2010, 10: 358.

10. 高子夜, 刘晓波, 宋仕茂, 等. 42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14, 22(4): 885-888.

GAO Ziye, LIU Xiaobo, SONG Shimao,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42 cases of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J]. Modern Oncology, 2014, 22(4): 885-888.

本文引用:张俊, 魏建国, 许春伟, 吴永芳, 王怀涛, 王海艳, 张博, 邵云, 李晓兵. 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1例临

床病理分析[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7): 1423-1427. doi: 10.3978/ j.issn.2095-6959.2015.07.042

Cite this article as: ZHANG Jun, WEI Jianguo, XU Chunwei, WU Yongfang, WANG Huaitao, WANG Haiyan, ZHANG Bo, SHAO Yun, L I X i a o b i n g.O n e c a s e o f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e s o f g a s t r i c d i f f u s e large B cell lymphoma to misdiagnosis as gastric cancer[J]. Journal of C l i n i c a l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2015,35(7):1423-1427.d o i:10.3978/ j.issn.2095-6959.2015.07.042

淋巴瘤首诊时误诊原因分析

淋巴瘤首诊时误诊原因分析 标签:淋巴瘤;误诊;原因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首发症状复杂多变,容易误诊。2000~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恶性淋巴瘤患者50例,均经病理证实,首诊时误诊29例,男19例,女10例,现将29例误诊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误诊为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其中多数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病变部位。患者除淋巴结肿大外,还常伴发热、盗汗、虚弱、血沉快等。初诊时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常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炎,误诊率可高达70%~80%,其中诊断为淋巴结炎者8例,误诊为淋巴结结核者9例。 1.2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口咽环是人体的一个淋巴结解剖区,扁桃体肿大是淋巴瘤浸润的常见特征之一,临床可致咽痛或咽部异物感,部分患者伴有发热,而被误诊为扁桃体炎。初诊时误诊急性扁桃体炎3例。 1.3误诊为皮肤病误诊病例1例,70岁,女性,因全身皮疹2年,皮肤肿物2个月,曾多个医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治疗无好转,后经皮肤活检确诊为非何杰氏淋巴瘤。 1.4误诊为心包炎、胸膜炎误诊病例2例。部分淋巴瘤患者因浆膜腔浸润表现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同时伴有发热、盗汗、胸痛等症状,临床上多误诊为心包炎、胸膜炎。 1.5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原发于腹部的淋巴瘤,由于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易误诊,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腹胀等,容易与腹部脏器其他疾患混淆。误诊病例5例,1例误诊为阑尾炎,2例误诊为胃癌,另2例误诊为肠梗阻,后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为淋巴瘤。 1.6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误诊1例。 2讨论 淋巴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以体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容易误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发病部位广泛:恶性淋巴瘤主要发生于淋巴节内(62%~86%),但仍有10%~15%首发于淋巴结外。发生部位极其广泛,多无固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有学者统计200例淋巴结外型原发性淋巴瘤,其发病部位多达十多处,除较为常见的鼻腔、胃肠、皮肤等部位外,还有眼睑、舌根、乳腺、睾丸、腮腺、颈椎、气管、足背等部位,实属罕见。此类恶性淋巴瘤,临

肿瘤学试题库第六篇第十章淋巴瘤

肿瘤学试题库第六篇第十章淋巴瘤

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章淋巴瘤 一、选择题 A型题 1.恶性淋巴瘤的特异性诊断依据是(5. 2.1) B A.骨髓活检和涂片 B.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C.尿凝溶蛋白测定 D.免疫球蛋白测定 E.血碱性磷酸酶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2.淋巴瘤临床上最典型的特点为:( 3.2.1) D A.肝、脾肿大 B.发热 C.贫血 D.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E.恶病质 3.男性,34岁。周期性发热4个月,伴皮肤瘙 痒,盗汗。查体: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触痛,肝肋下2cm,脾肋下3.5cm,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8.0×109/L,血小

板105×109/L,如需明确诊断应做何检查: (5.3.1) D A.腹部CT检查 B.胸部CT检查 C.免疫球蛋白测定 D.淋巴结活检 E.骨髓象检查 4.霍奇金病治疗应用较普遍的的方案是: (6.3.1) C A.C OP方案 B.C HOP方案 C.A BVD方案 D.M OPP方案 E.M ACOP-B方案 5.恶性淋巴瘤累及颈、腹股沟淋巴结、肝及骨髓, 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临床分期:(5.2.1)C A.ⅡB B.ⅢB C.ⅣB D.ⅢA E.ⅣA

6.下列哪型霍奇企病预后最差:(3.2.1) D A.淋巴细胞为主型 B.结节硬化型(Ⅰ期) C.混合细胞型 D.淋巴细胞消减型 E.节结硬化型(Ⅱ期) 7.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下列哪项较为重要: (7.3.1) A A.病理组织类型 B.病人全身症状 C.年龄 D.性别 E.化疗的强度 8.恶性淋巴瘤累及右侧的颈部及从腋下淋巴结, 不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临床床分期属: (5.2.1) C A.ⅠA B.ⅠB C.ⅡA D.ⅡB E.ⅢA 9.关于霍奇金病,下列哪项正确:(1.3.1) B

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误诊为结核病一例

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误诊为结核病一例患者女,46岁咳嗽伴胸闷1月余,于2012年7月2日收入我院。患者于2012年5月 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为阵发性、非刺激性咳嗽,卧位时加重,无明显昼夜节律;伴咳痰, 为白色泡沫样痰,量约40-50ml/天。伴胸闷并逐渐加重,未在意,未诊治。患者入院前5天 因胸闷症状加重、咳痰量较前增加,伴上腹饱胀感,于我院急诊查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多,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右侧胸腔可见大量液性密度影,邻近肺不张。纵隔心影左移。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不高,HGB97g/L,PLT451×109/L。经左氧氟沙星0.4g/d、多索茶碱 0.2g/d治疗4天,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收入院治疗。病来患者感乏力,无发热,无盗汗及 午后低热,无胸痛、咯血,食睡欠佳,二便如常,病来体重减轻约3-4公斤。患者既往体健。其弟弟4-5年前曾患“肺结核”。 患者入院后予左氧氟沙星联合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胸水细胞学检查未见恶性肿瘤细胞。3次痰查抗酸杆菌均为阴性,考虑患者为结核性胸膜炎,予抗感染的同时加用异烟肼、利 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口服抗结核治疗。因治疗过程中患者诉上腹部疼痛, 故分别于治疗第7天、第 8天停用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经抗结核、间断穿刺抽液等治疗 2周,患者胸水反复增加,考虑抗结核治疗不理想,故建议患者进一步到传染病院治疗。 此后患者于传染病院治疗2个月,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药物治疗,患者胸闷、憋气症状反复加重,开始每隔20天抽胸水1次,间隔时间渐 缩短为 7-8天1次。于2012年10月 16日入住威海市立医院。入院后查肿瘤标志物示 CA125:62.1U/ml,轻度升高,余均为正常。10月17日行胸腔穿刺抽液,查胸水肿瘤标志物 示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非小细胞癌原正常;胸水腺苷脱氨酶正常,胸水白蛋 白16.5g/L。10月18日行胸腔镜检查病理示少许组织,小细胞弥漫浸润,并见少量浆细胞, 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倾向炎性病变。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并胸腔闭式引流。10月29日胸 部CT。 因胸腔积液性质不清,患者于10月30日以“右侧胸腔积液性质待查、低氧血症、宫颈 囊肿”岀院。并于11月26日到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于11月29日行CT引导 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病理示(右肺中叶活检)少量肺组织呈慢性炎症,间质淋巴组织呈高度反 应性增生,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CD3(+),CD20(+),Kappa:Lambda约1:1,CD38 浆细胞 (+),CD138浆细胞 (+),IgM(-),MUM-1(+),CD30(-),Ki-67阳性率30%。予胸腔微创 置管放液,胸水细胞蜡块见出血及炎性渗出细胞,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胸水常规示红色、 浑浊,满视野细胞,白细胞数2160×106L,单个核细胞90%,多核细胞10%,李凡他试验阳性,可见大细胞;胸水葡萄糖6.19mmol/L,LDH60.00U/L,ADA4.0U/L。胸水涂片未见恶性肿 瘤细胞。11月26日该院病理科会诊威海市立医院胸腔镜肺穿刺病理切片意见:少许肺组织 内见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少量浆细胞,镜下为炎性渗出物,内见增生的内皮细胞。11 月28日患者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会诊威海市立医院胸膜活检组织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 医院CT引导下肺穿刺组织病理,患者于12月4日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PET-CT提示淋巴瘤可能性大。12月6日到北京协和医院再次会诊肺活检病理考虑及少许肺组织见大量淋 巴细胞,结核免疫组化考虑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协和免疫组化:CD20(+),CD3(-), CD5(+),CD10(滤泡+),CD23(滤泡+)。最终确诊为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讨论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ML),是指来自边缘带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该种淋巴瘤细胞侵犯粘膜上皮,形成特征性淋巴上皮病变,属低度恶性小淋巴细胞,MALTL 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型,有病程长、进展慢、发病率低、全身症状少等特点,约占同 期淋巴瘤的5%,肺占全部的9.8%。 本病的诊断主要靠病理确诊,对病变发生在胃肠道者主要靠内镜活检确诊,发生在非胃 肠道病变则通过手术活检病理确诊,国外现主张采用以形态学和免疫学为主,结合细胞遗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 【概述】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B-DL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度侵袭性的 的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 NHL)中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NHL 总病例数的30%。患者的病情常表现为迅速进展型,并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大部分患者 在疾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Ⅲ或Ⅳ期)。局限期局限期( (Ⅰ或Ⅱ期)的患者,通过联合洽疗,疾病可达到治愈,但进展期患者,疗效则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 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40%~50%患者有淋巴淋巴结外病变 结外病变,如胃肠道、口咽环、肝、肾、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中胃肠道病变最为常见,约10%~15%的患者 有骨髓受累。全身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盗汗发热、盗汗与 与进行性消瘦。如果肿大的病变组织压迫周围血管和脏器,亦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要点】 1.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细胞细胞免疫免疫免疫表型 表型检查。B-DLCL 细胞的免疫表型:B 细胞标记(CD19、CD20、CD22和CD79a)阳性(+)、CD10±、CD5 ±、sIg±、clg±。典型的B-DLCL 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20(+)、、CD45(+)CD45(+)、、CD79a(+)CD79a(+),,Ki67(+)Ki67(+), ,CD3CD3εε(-)。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如Bcl-6Bcl-6, ,MUM1标记。3.临床分期。参照Ann Arbor 分期标准。 Ⅰ期:仅限于1个淋巴结区(Ⅰ)/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 Ⅱ期:累及膈同侧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并注明受侵淋巴结数目(如Ⅱ2)/ 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区(ⅡE) Ⅲ期:横膈两侧均有淋巴结病变或结外器官受累 Ⅲ1:有/无脾、脾门、腹腔或肝门区淋巴结受累 Ⅲ2:有腹主动脉旁、髂窝或肠系膜淋巴结受累 Ⅳ期:淋巴结以外器官弥漫性受侵 另外必须注明:A:无全身症状/B: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10%X:巨块病变:纵膈病变>胸腔横径的1/3;融合淋巴结最大径超过10cm E:局限性孤立的结外病变,肝及骨髓受侵除外(这二者均归入Ⅳ期) [如现在肿瘤二科79#床诊断:胃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Ⅲ1A 期)] 4.预后积分。对患者按照B-DLCL 国际预后指数国际预后指数(DLCL (DLCL IPI)进行积分,以判断疾病预后和总体生存。 DLCL IPI 积分按以下五个方面:每个指标答案为后者积1分,分值越高,危险度越高。 (1).年龄:(≤60岁vs >60岁); (2).血清乳酸脱氢酶:(正常vs 升高*); (3).一般状况:(0或1vs 2~4); (4).分期:(Ⅰ或Ⅱvs Ⅲ或Ⅳ); (5).结外累及区:(0或1vs 2~4)。 根据积分值,将患者分为4组:①低危组:0~1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73%;②低中危组:2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51%;③中高危组:3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43%;④高危组:4~5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26%。 白血病一淋巴瘤分子研究计划组应用cDNA 微阵列技术检测后,根据B 细胞来源,将患 者分为两类:即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细胞(GCB) (GCB)标记组和活化类B 细胞标记组(非生发中心B 细胞non-GCB ),两组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不同,预后也不同。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标记者的预后较活化类B 细胞标记者好。即使患者的DLCL IPI 积分相同,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同时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如p53和Bcl-2,对患者的预后能够作出更精确的判断,也可为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如新的治疗靶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 导语:对复杂疾病治疗上,方法选择也是不能单一进行,这样对疾病控制没有任何帮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很多人不熟悉的疾病,这样疾病对身体威胁 对复杂疾病治疗上,方法选择也是不能单一进行,这样对疾病控制没有任何帮助,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很多人不熟悉的疾病,这样疾病对身体威胁比较大,患有后身体会有明显症状,治疗的时候都是要及时进行,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 迄今,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e)被国际上公认为治疗侵袭性NHL的经典治疗,患者可以获得高CR和长期生存。 但是,仍有部分DLBCL患者存在治疗难点,或是疾病复发/难治、或存在治疗忌症、或患者不能耐受治疗。因此,研究者试图通过调整R-CHOP方案中的化疗强度、增强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密度和延长维持时间、进一步的筛选针对淋巴瘤致病途径的靶向新药运用于临床,这些都有为DLBCL的治疗带来新的治疗空间。 首先,研究者尝试增加化疗强度提度DLBCL患者,尤其是IPI积分差的患者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Dilhuydy等在2008年国际会义上报道初治,年龄<60岁,aa-IPI积分中高或高,乳酸脱氢高于正常的DLBCL 患者共42例,先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CHOP共2次,再阿糖胞苷和大剂量氨甲蝶呤。治疗1个疗程,获得CR/RP患者接受预处理BEAM 的自体造血干细移植,结果在30例已完成研究患者的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事件生存(event-freesurvival, EFS)分别为74%和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新方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新方法 医学论坛报2014-01-17发表评论分享 在本次ASH年会中,除了公布血液系统肿瘤和淋巴瘤临床方面的最新进展外,淋巴瘤病理领域的探索也是大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饶慧兰教授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情况,特选取其中一项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报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及活化B细胞样(ABC型)两种不同分子亚型。但基因表达谱分型方法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常规诊断,且目前常用的免疫组化方法多被认为存在重复性问题。 为避免这些分类方法的局限性,卢米妮(Ruminy)等开展了一种简易有效的分析方法,他们构建了10个基因表达标志物来区分ABC型与GCB型。ABC型基因标志物包括IRF4、FOXP1、IGHM、TNFRSF13B和CCND2,GCB型则包括LMO2、MYBL1、BCL6、NEK6和TNFRSF9。 研究者使用逆转录酶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RT-MLPA)进行检测,同时也检测cMYC及BCL2基因的表达,CCND1和MS4A1基因作为内对照。研究者首先分别在各50例患者中采用该技术进行了验证性和独立效应分析。 在141例在法国贝克雷尔医疗中心接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研究者采用RT-MLPA法鉴定了49例GCB型和64例ABC型,28例未能分型。与预期结果相同,ABC型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较差(P=0.015),且OS率也有较低的趋势(P=0.060)。 单因素分析证实,LMO2低表达(P=0.005)、BCL6低表达(P=0.012)、IRF4高表达(P=0.008)及TNFRSF13B高表达(P=0.004)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同时,研究也证实MYC(+)/BCL2(+)“双重打击”DLBCL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12)。最后,研究通过提取石蜡包埋组织的RNA准确地将12例DLBCL分类,结果可以证明实验的稳定性。 研究认为,RT-MLPA是一项快速、经济和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可以同时测量40个病例;且该1次检测低于5美元;同时,RT-MLPA法并不需要特别的设备,只需要一个常规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模块和一个毛细管基因分析仪,可以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也可以在许多常规诊断实验室间方便地传送分析结果。 点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CD-10:C85.103)。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但DLBCL也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瘤块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有相应临床表现。可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候。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有脑脊液异常。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 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破 坏正常淋巴结结构;瘤细胞胞浆量中等,核可有一个以上的 核仁。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至关重要。采用的 单抗应包括CD3、CD5、CD10、CD20、Bcl-2、Bcl-6、Ki-67 和MUM1。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DLBCL按照CT 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分期标准(Anne Arbor分期)见表1。PET-CT对于淋巴瘤 的分期和疗效评价更可靠,有条件者可直接行PET-CT检查。 表1. Ann Arbor分期 I期单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区(I);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IE) II期膈上或膈下同侧受累淋巴结区≥2个;或病变局限侵犯结外器官或部位,并膈肌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IIE) III期膈上下两侧均有淋巴结受累(III);伴结外器官或组织局部侵犯(IIIE),或脾脏受累(IIIS),或两者皆受累(IIISE) IV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广泛受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 说明:有B症状者需在分期中注明,如II期患者,应记作IIB;肿块直径超过10 cm或纵膈肿块超过胸腔最大内径的1/3者,标注X;受累脏器也需注明,如脾脏、肝脏、骨骼、皮肤、胸膜、肺等分别标记为S、H、O、D、P和L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导语:好多人都没有听过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只知道是淋巴瘤的类型,却不知道所患的疾病原因,也疾病的症状也不清楚,因此有很多病人已经患上 好多人都没有听过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只知道是淋巴瘤的类型,却不知道所患的疾病原因,也疾病的症状也不清楚,因此有很多病人已经患上了疾病却不知道,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极大的,鉴于疾病的严重性我们要提高警惕,可通过疾病的发病原因去预防,那么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通常是原发性的,但也可由低度恶性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进展或转化而来,有一些病例发生于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的基础之上。 典型的DLBCL,弥漫性增生的肿瘤细胞增生取材受累的淋巴结或结外部位的正常结构。淋巴结的受累可为完全性、部分性、滤泡内、窦样或几种形式混合。结外软组织及血管浸润常见,可观察到广泛或清晰的硬化带(一些病例伴有明显的硬化,形成分隔结节或“印度兵”排列(Indian file)现象)。肿瘤细胞为大的转化淋巴细胞,体积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病例中可有很大不同,核大于反应性组织细胞的核。但在一些病例中,核中等大小,造成与Burkitt(伯基特)样淋巴瘤鉴别困难。核呈圆形、锯齿状或不规则折叠,染色质空泡状或粗颗粒状,常有核仁,大小不等、嗜碱或嗜酸性、一个或多个。胞浆中等量或丰富,可透明、淡染或嗜双色。 一些病例中的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嗜碱性、嗜派洛宁,伴有淡染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 (2011 年版) 一、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ICD-10:C85.103 )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 》(2008 年版)。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但DLBCL 也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瘤块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有相应临床表现。可有发热、乏力、盗汗、 消瘦等症候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可升高。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 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有脑脊液异常。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破坏正常淋巴结结构;瘤细胞胞浆量中等,核可有一个以上的 核仁。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 至关重要。采用的单抗应包括CD3 、CD5 、CD10 、CD20 、Bcl-2 、Bcl-6 、Ki-67 和MUM1 。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 DLBCL按照CT 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分期标准(Anne Arbor 分期)见表1。PET-CT 对于淋巴瘤的分期和疗效评价更可靠,有条件者 可直接行PET-CT 检 表1. Ann Arbor 分期 I期单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区⑴;单一结外器官或部位(IE) II期膈上或膈下同侧受累淋巴结区》2个;或病变局限侵犯结外器官 或部位,并膈肌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IIE)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W H O分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 H O分型 发表者: (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 H O分型 发表者:(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为结外最常受累部位。患者往往在单个或多个结内、结外部位出现快速增大的肿物,约半数患者为I或II期。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多取决于受累部位。 新版分类中除提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种常见形态学变异型外还提到了少见的变异型如出现粘液样或纤维样基质、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偶尔呈梭形或印戒样,还可见到胞质颗粒、微绒毛突起和细胞间连接。 新版分类在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一般免疫表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联合CD10、BCL6和IRF4/MUM1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组,分为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两个亚组。30%细胞表达CD10或CD10-、BCL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发表者:方炳木(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为结外最常受累部位。患者往往在单个或多个结内、结外部位出现快速增大的肿物,约半数患者为I或II期。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多取决于受累部位。 新版分类中除提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种常见形态学变异型外还提到了少见的变异型如出现粘液样或纤维样基质、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偶尔呈梭形或印戒样,还可见到胞质颗粒、微绒毛突起和细胞间连接。 新版分类在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一般免疫表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联合CD10、BCL6和IRF4/MUM1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组,分为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两个亚组。30%细胞表达CD10或CD10-、B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