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时空行为规划研讨会暨第十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纪要

大数据与时空行为规划研讨会暨第十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纪要
大数据与时空行为规划研讨会暨第十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纪要

“大数据与时空行为规划研讨会”纪要

撰稿:@郝晋伟(同济大学博士生)

“大数据与时空行为规划研讨会暨第十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于2015年1月3日至1月4日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际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协办。会议议程主要包括参观、墙报交流、团队交流、全体会议和六个分会场等,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20余个单位的500余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在全体会议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中山大学柳林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关美宝教授/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分别作了《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居民空间活动分析》、《大数据与犯罪防控》、《时空间行为与规划的国际比较研究:框架、网络与中美对比》的报告;分论坛共6个——“公交卡数据与时空行为”、“休闲空间与行为”、“手机数据与时空行为”、“城市交通空间与行为”、“城市与区域空间分析1”和“城市与区域空间分析2”;以下基于4个分论坛的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

在规范的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宏观结构性研究还是微观关系性研究,为了验证假设或是证明推断,数据的科学采集和合理应用非常关键,涉及数据的“目的”和“结构”;同时,数据处理和分析本身也有自身的方法、逻辑和框架,涉及数据的“源头”和“方法”。“目的”、“结构”、“源头”、“方法”几者共同构成城市研究中数据分析处理的诸多面向,大数据同样如此。

1、“目的”

“有的放矢”是科学研究和城市规划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地提出问题至为关键,无论是小数据还是大数据,都必须针对要研究的问题(杨东援,柴彦威,甄锋,周江评,罗震东,等);有了明确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科学合理地应用数据。此次研讨会涉及的研究问题有宏观/中观的结构研究也有微观的行为和关系研究,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分析,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区域和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评估。包括区域网络空间结构(罗震东)、城市结构稳定性和动态性(周素红)、通勤圈范围(钮心毅)、城市功能区(钮心毅,刘春)、就业地与居住地识别(龙瀛,周江评,孟斌)、城市联系走廊(孟斌,刘春)、城市流动空间节点/路径/边界/网络(席广亮)、城市中心的中心性及其辐射范围和衰减程度(钮心毅,周江评,周素红,朱玮,刘春)、产业空间集聚度(张文忠)、郊区化(孟斌)以及城市预测模型构建(张文佳)等。

二是单项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及机制研究。包括犯罪时空轨迹和地理画像(柳林)、商圈的居住、消费、通勤人群分布(王德)、商圈范围(尹章才)、公共设施与居住地匹配度(关美宝,张纯)、创意空间布局及城市空间属性对创意空间的影响机制(仇勇懿)、地铁交通出行距离/时间特征和站间网络关系(王冬根,孟斌)以及电动车最小能耗路径(刘锴)等。

三是针对特定群体时空行为特征和满意度的研究。包括穆斯林女性样本9.11后生命路径(关美宝)、污染暴露与健康风险(关美宝,龙瀛)、种族歧视与社会隔离(关美宝)、时空可达性与社会公正(关美宝)、城市(准)贫困阶层和极端出行人群时空特征(龙瀛)、各类社会属性人群空间分布(刘云刚)、社会服务设施与服务人群匹配单元(刘云刚)、不同性别时空行为差异(申悦)、城市宜居度(李业锦)以及学生卡盗用现象(龙瀛)等。

四是为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研究。在规划编制方面,包括规划实施评价(钮心毅)、规划用地边界管控(龙瀛,席广亮)、用地功能识别(龙瀛)、城市功能微观演进监测追踪与评估(龙瀛)、基于城市空间形态数据平台进行城市总体设计(杨俊宴)、密度/混合度/尺度/路网设计等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时间的影响机制(孙斌栋)以及老年设施规划与建筑设计(李斌)等。在区域和城市管治政策方面,包括网络化结构区域和外围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治理思维/模式(罗震东)、自下而上的众包公共参与规划模式(周素红)、基于社会地图空间变异的问题区域预警机制(刘云刚)、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公共服务模式(周素红)、保障房和公交补助政策(龙瀛)、定制公交/商务班车线路(龙瀛)以及公交线路优化(龙瀛,周素红)等。

对于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来说,真实城乡规划系统中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深度还很不够,如何将数据分析结果与规划决策有效衔接仍是问题(龙瀛)。

2、“结构”

大数据还是小数据?杨俊宴教授提出了框架性的识别标准,从样本频率和更新频率两个维度将数据分为低频小样本数据、高频小样本数据、低频大样本数据和高频大样本数据四类,为我们如何选择和利用数据提供了框架结构。一方面,不同样本频率、更新频率数据的交叉分析以及与空间的进一步交叉将产生大量新颖有益的成果;另一方面,瞬频数据的使用也是大数据的又一突破方向(杨俊宴)。

在对大数据判断宏观行为但具不确定性和小数据善于识别个体动机和社会认知等特点(龙瀛,甄锋)的认识基础上,此次会议进一步针对大数据的“有偏性”(公交刷卡数据只能代表公交乘客时空行为,并非全部市民)和“高门槛”(数据获取困难、昂贵;技术处理技术高)作了探讨。“有偏性”方面,一种思路是验证偏差、纠正偏差并进行理论创新(周江评),另一种思路是合理利用有偏性,研究(准)贫困阶层、极端出行人群等特定群体的时空行为(龙瀛,柴彦威,周江评,等)。“高门槛”方面,进一步强调传统小数据研究的必要性(张文忠,孙斌栋),并提出了用足够数量小数据代表大数据以实现“低碳数据”的统计学验证方法(朱玮)以及对于草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方法(李栋,仇勇懿,尹章才);同时提出更加开放的学术共同体是防止数据垄断和狭隘学术共同体出现的必需(甄锋)。

3、“源头”

就本次研讨会各项研究所用数据的来源来说,传统数据一般来源于问卷、面对面访谈、统计资料、工商注册数据(张文忠)、观察(李斌)、高铁班次(罗震东)、活动日志(席广亮)等;大数据包括公交刷卡数据(龙瀛,王冬根,周江评,孟斌)、浮动车GPS数据(周素红,刘春,刘锴)、GPS定位设备数据(申悦)、手机信令数据(王德,钮心毅,朱玮)、志愿地理信息(李栋,仇勇懿)以及Web2.0在线地图(尹章才)等。

4、“方法”

数据的处理方法大多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方法,包括地理叙事分析、核密度方法、城市物理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卡方检验、领域分析、情景模拟、多元回归、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然而,针对大数据提出的特定分析方法和技术仍然较少,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对此杨俊宴教授提出大数据分析技术的3个版本——V1.0为数据可视化,V2.0为单一数据源的深入分析,V3.0为大数据的系统化研究和多数据的交叉研究,包括大数据研究的理论内核、方法技术和评价等,尤其是城市空间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机构业态数据等的交叉研究(杨俊宴)。此外,李栋博士以志愿地理信息构建了基于行为逻辑链条的包括分布、移动、语义、社会关系四个层面,格局、统计/评价、对比三个角度的数据分析和表述框架(李栋)。

5、“反思”

大数据无疑已成为过去一年城市研究领域的高频热词,而在2014年年终网上又热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ordan教授预判大数据“冬天”即将来临的一篇报道(主要针对提出理论假设速度超出数据统计内涵,造成理论假设的“白噪声”)。大数据的未来走向如何?是“冬天”?“春天”?还是将会处于一个较长的停滞期(孙斌栋)?本次研讨会也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思考:(1)在思路层面: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新技术来研究传统城市问题可以获得更高的精确度和更大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大数据为我们进行城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和模式(柴彦威,甄锋,龙瀛,等),从而更好地聚焦于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并进行理论创新;而在合适的场合慎选数据类型,避免数据主义也成为低碳时代新的要求(朱玮,甄锋)。(2)在方法层面:对接数据与实际规划实践,借助数据开展规划技术方法创新从而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尤其重要;同时,针对大数据本身创新数据分析方法和活化技术也是未来更好地将数据与研究问题相结合的突破点(杨俊宴,甄锋,等)。甄锋教授针对大数据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一是大数据解释相关性,而非严谨的因果关系;二是大数据的即时性不能反映连续叙事情景;三是大数据面临隐私保护、时空错配等危机;四是可能造成急功近利的短期研究行为(甄锋)。

6、“展望”

面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研究和规划管理,与会者表现出理性、审慎和乐观的态度。在人本主义和人文倾向日益显著的当下,无论是宏观的城镇化战略还是下位的区域和城市规划设计,都强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及时准确反映个人信息的大数据可谓正处于“春天”(柴彦威,甄锋,等);然而,城市研究领域的大数据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技术领域,需要大数据的新方法和新的研究范式(杨俊宴,李栋,等),这样大数据才能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各类学科进一步拓展的翅膀(柴彦威),同时要注重长期数据积累,20年后大数据的成果必然大大超越本次会议的思考高度和广度,为创新城市理论和服务规划实践提供更多支持(龙瀛,等);二是需求方面,更好地从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对接规划实践与数据分析,使得数据更有用武之地,创新规划编制、管理及公众参与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最终目的(龙瀛,周素红,等);三是学科方面,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和绚丽的可视化图像,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和范式层面的启示,城市研究内容丰富,表现为不同的方法论、认识论范式,理论探讨与社会实践的竞争和融合并存(甄锋),规划、地理、社会、工程等各领域既有自身范式又有互相交叉,只有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大数据,做好专业思想、方法技术和数据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科多元发展和交流共存(王德),共享大数据为科研人员、规划师以及大众带来的“春天”。

【附:分论坛报告记录】

分论坛1:公交卡数据与时空行为

龙瀛博士介绍了BCL早期基于公交刷卡数据(大数据)及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小数据)开展的北京市公交乘客通勤时空间行为特征的研究,并利用小数据来识别个人特征以弥补大数据在部分个体特征上的信息缺失;以及研究成果在商务班车、定制公交、公交线路优化等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龙瀛博士针对大数据的“有偏性”逐步开展了针对城市贫困阶层和极端出行行为的时空行为研究:1)识别城市(准)贫困阶层并判断其居住地、就业地以及活动空间和通勤距离的变化,就个体判断其居住地和就业地空间变化以弥补传统数

据在识别收入水平上的不足,此外还提出在查验公交卡卡号的基础上识别贫困人群并运用在保障房申请资格审核和公交费用补助政策方面的设想。2)识别“早出”、“晚归”、“长距离通勤”和“频繁出行”4类极端出行行为,分析4类人群居住/就业地点、通勤方向、出行轨迹、社会圈层等特征,并运用小数据进一步识别其出行目的和原因。3)其他研究有学生卡盗用现象、活动行为与规划用地边界耦合、识别用地功能、城市功能微观演进监测追踪、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等。最后,龙瀛博士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传统数据同样重要。(《利用公交刷卡数据进行定量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

王冬根教授基于一周地铁刷卡数据研究了深圳地铁乘客出行空间分布、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站间交通流、站间网络关系等时空特征。主要结论有:1)工作日与休息日高峰时段有差异,晚高峰强于早高峰;2)出行距离平均8-9站,占比最高2站;3)出行时间平均30分钟,休息日略长;4)站间交通流量不大,双向客流一致(通过观察双向客流平衡度观察地铁站的功能性质);5)采用网络理论中的社区结构判断站间网络关系,站间联系以同线联系为主,跨站中转联系较少。(《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travel patterns of Shenzhen metro riders from transport smart card data》)

周江评教授针对大数据的“有偏性”,提出用城市物理模型(重力模型、rank-size rule、Z ipf’ law等)来检验大数据的思路,并在纠偏基础上拓展和创新理论。以北京2008年4月一周数据作了“用公交刷卡大数据检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北京公交通勤数据推算符合城市物理模型,且运用自相关算法识别出的通勤者居住副中心和就业副中心均符合Zipf’ law,因而刷卡大数据派生出的结果和理论具有代表性和可信度;2)北京郊区的大学、轻工业、郊区农业、高端封闭社区等成为新的就业、居住副中心,与国外研究结论有区别。最后指出不能盲从大数据,大数据应与研究目标相匹配,只有把研究问题定义好,才能合适地使用大数据——1)大数据和传统数据必须结合方能产生有益的新知识;2)大数据具有有偏性,需要检验,为此需要新的检验方法、程序和软件等。(《基于大数据的都市内部人类活动研究——基于北京公交数据的通勤研究》)

周素红教授的报告不仅聚焦空间特征,并延伸到公众参与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决策的“众包”模式。主要有四点:1)用大数据和小数据结合的方法验证城市空间结构的客观性,提出广州市双中心空间距离为6公里,超过6公里中心辐射力迅速衰减;2)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动态性,谓之“城市节奏”,并以广州24h数据进行了实证;3)为精细化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如规划昼夜有别和上下行有别的公交线路);4)面对自媒体时代来自基层的浪潮式意见和反馈,提出与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民间—民间团体—政府”自下而上的众包规划管理模式(通过民间团体整合基层数据后反馈政府),变传统政务公示为公众参与。(《结构化与动态化的城市:基于问卷与浮动车GPS数据的分析》)

孟斌教授针对大数据在判断宏观层面城市空间结构的有效性,采用流量矩阵和社会网络方法对北京20天的7500万条地铁进出站刷卡数据进行了就业地、居住地、社团类型、城市空间功能区划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就业地和居住地间联系反映城市联系走廊;2)居住地整体向外迁移较明显,就业地继续呈向心集中趋势;3)站点联系以同线路为主,存在空间分异性;4)但地铁刷卡数据反映的就业地和居住地用站点代替,并非门对门的真实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基于交通刷卡数据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尹章才副教授运用Web2.0在线地图(百度地图等,谓之“草根”数据)构建点数据库,然后基于GIS分析判断商圈几何中心、层级,并采用包络多边形和隶属度权重分析方法确定商圈边界范围。(《基于地理大数据的城市商圈范围分析》)

分论坛4:城市交通空间与行为

甄锋教授针对大数据处于“春天”还是“冬天”的热议,对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进行了反思与展望,包括“新机遇”、“冷思考”、“学科反思”三个板块。主要观点如下:1)大数据的新机遇:为更全面、大尺度、精细化的城市研究提供了创新范式的机遇;为定量分析和实证主义的再次兴起提供了支持;2)大数据的冷思考:一要避免数据决定论,数据不能自说自话;二是数据擅长分析量而非质,丢失了大量情景信息,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小数据和社会认知分析的支持;三是大数据解释相关性,而非严谨的因果关系;四是大数据的即时性不能反映连续的叙事情景;五是大数据的数据活化等处理技术仍不足,需长期储备积累;六是大数据面临隐私保护、时空错配(数据显示时空特征和实际时空特征有时空差或误判,例如白天参与的活动晚上才发布,或者发布地址有误)等危机;3)盛宴下的学科反思:一是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更多是对数据的重视和给我们思维的转变,同时应警惕重定量轻定性的陷阱,坚决避免数据主义和技术主义;二是警惕数据垄断和狭隘学术共同体带来的数字鸿沟,更加开放的学术共同体是推进研究进步的必需;三是城市研究内容丰富,表现为不同的方法论、认识论范式与实践的竞争与共存;四是注重文献和数据的长期积累和针对一个实证地区的深入研究,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研究行为。(《大数据应用于城市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朱玮副教授针对“小数据对大数据的代表性”问题作了精辟研究,认为如果能够使用适量的小数据就能够反映大数据特征,不仅能够解决大数据资源稀缺、技术门槛高的问题,还能够节约低碳,省时、省力、省资金。以上海全市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5个大数据推导结论(上海全市(1)和分街道(2)最远出行目的地;南京东路和五角场消费者出行距离(3)、消费者来源(4)、模型参数计算(5))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就研究案例来说,对不同变量和精度要求的研究问题,可采用不同数量的小数据来代表大数据——单变量较低精度分析,可抽样200-300个样本;单变量较高精度分析和模型参数分析,可抽样300-500个样本;对于复杂空间分布,诸如人流分布、OD矩阵分布、消费者来源分布等,则需1500-5500个样本。(《基于大数据的小数据代表性研究》)

李斌教授就上海市3个不同类别养老设施,以三类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和基本无自理能力老人)共195人作为调研样本,采取每15分钟记录一次行为空间分布的方式,得到了9555次行为时空频度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行为内容、行为空间分布、生活作息与活动轨迹、空间结构与生活行为拓展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建筑设计提出指导。(《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的生活行为与空间结构》)

刘春教授以上海市为例,以浮动车数据为数据源(主要采用了上海市8000辆出租车1日内发出的4000万条数据)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1)通过获取浮动车点位数据得到其空间分布情况,运用核密度方法和领域分析方法判断城市热点时空位置及变化特征;2)通过获取浮动车轨迹数据判断居民出行轨迹变化;3)通过点位和轨迹的链接判断热点人群来源特征和区域,对城市中心辐射范围划定、功能区划分等有实践意义。(《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出行时空特征研究——以上海为例》)

刘锴副教授基于日本全国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492台电动车GPS积累的车辆状态、行驶位置和距离、电容变化等数据,构建了电动车时空变化的量化模型,解析了电动车实际行驶中速度、加速度、坡度等对能耗的影响。研究特色有:1)采用数据融合方法,将不同来源的大数据进行融合;2)在仿真建模中首次考虑了坡度因素;3)探索了基于最小能耗目的的电动车最优行驶路径方案推荐的研究。(《基于长期GPS观测的电动汽车出行特征和能耗研究》)

张纯博士针对北京市低收入人群居住地与医疗设施空间不匹配问题(以低收入人群为主的保障性住房集中在郊区,医疗设施集中在中心城区),采用GIS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北京市低收入人群在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两种出行方式下的就医可达性。在研究中,低收入人群以保障性住房住户为代表,共70余个样本;医疗设施分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两大类,共376

家。研究主要结论有:1)低收入人群就医可达性总体水平普遍较差,小汽车就医可达性明显高于公共交通;2)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就医可达性总体差异不大,但在只考虑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下,到三级医院的可达性明显降低;3)相比就业可达性,不同方式之间的就医可达性差距相对更大;4)就医可达性有空间差异特征,郊区就医可达性偏低,且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特征;5)2004年后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就医可达性明显下降。(《北京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医可达性研究——基于GIS网络分析法》)

分论坛5:城市与区域空间分析1

张文忠研究员基于杭州市全市23万多注册企业分行业和规模的时空数据对杭州市产业空间总体格局和分产业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杭州和北京的创新产业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有:1)杭州信息产业发展落后于北京,但最大集聚程度高于北京;2)北京信息产业以大企业为主,杭州以中等企业为主,信息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最高。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册登记与实际经营之间在空间、产业类型等上的不一致。(《大数据支撑下的杭州市创新产业空间发展研究》)

刘云刚教授提出社会地图概念,期望基于城市历史或现状社会发展数据,通过数据可视化表达,全面反映城市各类社会要素的空间布局、社会-物质空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分区以及社会演变等特征。社会地图的意义主要有几方面:1)在我国城市从经济建设转向社会建设的转型期,流动人口对规划和管理造成重大影响,社会地图能够在空间上反映其特征并为规划决策服务;2)判断各类社会属性人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符合中国城市特征的城市社会空间理论;3)探索社会服务设施与服务人群匹配单元的划定方法;4)在基础数据积累和更新基础上,从判断社会地图空间异变出发研究问题区域的预警机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刘云刚教授以东莞为例,运用格网法制作了社会地图,包括人的地图、设施的地图、制度的地图三大类。(《社会地图编制的构想与实践》)

孙斌栋教授利用上海外环线内800份有效访谈问卷以及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上海市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通勤时间进行了计量检验;模型以居民个体单程通勤时间为因变量(访谈得到),以居住地和就业地街道建成环境特征(包括密度、混合度和设计;密度采用居住地和就业地人口密度,混合度采用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比值以及就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比值,设计采用路网密度、路口密度、十字路口比等)、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家庭就业人数、家庭未成年人数、月收入、居住性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通勤方式为自变量。研究显示:1)控制其他因素后,街道尺度和住房性质对通勤时间有显著影响;2)提高居住地就业密度和就业地居住密度可通过促进职住均衡从而降低通勤时间,因而规划设计应当引导居住人口与就业岗位同步增加,避免职住分离与低密度蔓延;3)增加道路密度和路口比重会通过提高道路通达性水平从而降低通勤时间,设计中应增加道路网密度并采用方格网布局模式;4)土地混合度对于居民通勤时间影响机制复杂,并不能盲目采用简单提高混合度的设计手法;5)自有房屋比单位分房居民通勤时间长。(《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时间的影响:上海实证研究》)

申悦博士综合运用了GPS定位设备、调查网站、访谈、出行调查数据等数据采集方法,收集了北京市郊区(上地-清河地区)709个样本的时空数据,研究了不同性别在出行方式、时空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特征。研究显示:1)中国城市活动时空弹性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女性活动的时间弹性较男性更强,空间弹性差异不显著;2)与西方已有结论对比来看,中国城市女性承担较多家务劳动,且更具弹性,但男性在家务劳动上参与程度较高;3)同类活动对于男性的时空固定性制约相对较强。(《时空制约与性别差异——基于北京市郊区样本的实证研究》)

仇勇懿博士生利用豆瓣同城网络公开数据,采集了上海20个典型创意人群集聚地参与

活动的活动类型、人群时空特征等数据,对上海市创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属性、主要功能区和设施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1)空间格局:上海创意产业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在剖面上呈东西向M型空间分布;2)与城市空间属性关系:城市密度和异质性等是创意空间的培育基质,人才、文化、大事件等是演化动力,人行环境、占地面积等是成长环境;3)与主要功能区和设施关系:历史风貌区和商业中心区是创意空间集聚地,区外创意空间活动强度随距离平稳衰减,商业中心区衰减速度较历史风貌区更慢;轨道交通对创意空间的衰减影响显著,呈阶梯式;高架路对创意空间的衰减较平稳,说明轨道交通对创意空间割裂更为严重;4)大规模创意空间吸引力较强,基本不受空间距离影响。(《创意阶层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运行理论——基于大数据方法的上海创意互动空间成长模式和空间叠合模式研究》)

席广亮博士提出了运用空间流动性评价城市流动空间的方法。首先提出流动空间是“技术-活动-社会经济-物质环境”耦合的空间形式,从要素流网络分析转向了“技术-活动-空间”耦合评价,特别加入了行为因素;其次以南京市为实证对象,采用居民活动日志数据以空间流动性分析结果(技术可达性、活动强度、空间活跃性要素耦合叠加)识别了城市流动空间的场所节点(中央互动区、交通型节点、其他场所节点)、流动路径(流动方向、流强度)、流动边界(基于物质空间、活动空间、基础设施耦合的弹性边界)、功能区和流动网络(环+放射)。研究结论可以运用到城市物理边界与行为互动边界比对、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等具体实践中。(《城市流动空间评价方法》)

分论坛6:城市与区域空间分析2

钮心毅副教授采用上海市1800万手机信令数据(60%全部手机用户),运用核密度方法从居民就业、居住和游憩行为的时空特征解读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具体包括中心城公共活动中心识别和评估、中心城功能分区识别和评估、中心城通勤圈识别三部分内容。具体内容有:1)计算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用户(就业、居住、游憩)核密度并进行上版总规中确定的城市中心、副中心和地区中心的实施评估;2)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各片区居住、就业、游憩功能的纯度和混合度,进而判断城市功能分区并与现状用地图进行对比;3)利用工作日日间驻留人口及其夜间居住地,判断上海中心城通勤圈范围,结果为1028平方公里,构建了“市域—通勤圈—中心城”三级市域空间结构。(《应用手机数据解析城市空间结构---上海案例的研究》)

罗震东副教授针对“长三角是否存在清晰稳定的空间结构”这一问题,基于流空间理论利用高铁班次数据判断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客流的总体特征、节点城市集聚强度特征等;运用情景预测方法判断了未来长三角地区高铁班次进一步增多加密情境下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和核心城市通勤联系、城际联系范围。主要结论有:1)长三角地区整体呈现网络联系与线性延伸相结合的特征,沪宁杭甬地区呈高强度、密集化特征,沪宁杭甬地区以外城市间联系较弱;2)节点城市集聚强度呈层级化、多中心特征;3)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再划定圈层模式、中心体系以及分析断裂点已经意义不大;4)随高铁班次进一步加密,沪宁杭甬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外围地区面临要素流出威胁;5)新的空间结构要求新的区域治理思维和模式,应当跳出“小长三角”,以更区域的思维为区域空间规划和治理奠定讨论基础——对于沪宁杭甬,多中心、开放式的区域治理机制是趋势;对于外围地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新空间新结构:基于高铁客流的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研究》)

杨俊宴教授的报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数据样本比例和数据更新频率两个维度将数据分为低频小样本数据、高频小样本数据、低频大样本数据和高频大样本数据共四类,更为理想的数据类型是全样本数据和瞬频数据;2)将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大数据研究分为三个

版本:V1.0为数据可视化,V2.0为单一数据源的深入分析,V3.0为城市大数据的系统化研究和多数据的交叉研究,包括大数据研究的理论内核、方法技术和评价等,尤其是城市空间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机构业态数据等的交叉研究;3)从精度角度将城市空间大数据分为结构、板块、街坊、用地、肌理、建筑六类精度;4)进一步研究将重点关注瞬频数据,如能耗数据,并将瞬频数据同城市空间数据相结合;另外,低频全样本数据和高频全样本数据的结合也是未来大数据研究的突破方向。(《基于城市空间形态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应用分析》)

张文佳博士生探讨了不同时空维度的城市模拟分析。具体研究中,关注了“城市-社区”和“1年-10年”的时空尺度,从土地利用、技术创新、人口变化等长期变化特征和居住/就业地机动性、商品资产价格、租金、工资、交通等短期变化特征两个层面构建了城市动力学模型;并以德州奥斯汀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联结不同时空维度的城市模拟分析》)李栋博士基于志愿地理信息,详细介绍了API信息的抓取方法,并以2014年国庆黄金周微博热点数据为例,从空间分布、移动、语义、社会关系四个层次阐述了数据空间格局、数据统计方法以及传统数据对比验证等具体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定量研究的两个主要突破方向:1)在时空维度提供更精细的表述手段;2)改善对居民与空间交互的因果解释能力,构建基于个体/群体的居民行为逻辑链条。(《基于志愿地理信息(VGI)的城市研究方法框架初探》)

李业锦博士针对传统城市生活舒适度分析方法中只能定性判断、无法定量分析,以及无法提供精细管理支持的缺点,参考了walkscore评分方法,以苏州市为例提出了反映步行适宜度、生活舒适度以及区域差异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方法。(《基于大数据的人居环境要素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城市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

城市商业中心规划与设计 ----属于人们的城市、商业、生活的和谐共同体 城市商业中心是人们生活的城市客厅,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众所周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而没有城市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商业的变革。城市化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商业也是城市化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每一种商业变革的出现,都是以一定的城市形态变化为前提。商业是城市商业中心最活跃的元素,商业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商业中心的成败,同时商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因此,探索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开发必然从城市入手,研究属于人们的城市、商业与生活,研究城市与商业地产、商业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 城市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营造的一个生存空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等。而城市形态在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但城市在历史的变革和延续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城市的三大特色元素: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业态) --人文环境 商业是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在中国正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外零售商业的不断涌入,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新的市场经济下自然除“莠”存优,新生的及外来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中国的商业及商业地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众观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所必备的以下三个特色特色元素: 1.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商业中心积累更多人气。 城市商业中心除了投资外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补充,实际上先为社会文化的开发,然后开始对新的商业业态和国际时尚的结合。每座城市都有与其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已经个性。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淀,不用说本地居民对其热土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外地游客除感叹优美的景观外,在精神与情感上也会产生一种落定的感觉。必然为城市商业中心积累更多的人气。 2.业态的多元化为商业中心积聚更多商气。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到2000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从2000到4400美金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当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时,超越商业范畴的广义商业如

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建筑设计原理之 《公共建筑空间对人的行为》 班级: 姓名: 学号:

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内容摘要:通过学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利用掌握的知识,简单分析了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舒适的空间环境中,人可以愉快地从事各种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反之,人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人的心理及行为 现代社会追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们追求的是更新、更美、更细致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环境中感受到人性化的环境氛围,拥有心情舒畅的公共空间环境。因而,提升环境设计的质量,把握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对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尤为重要。 我们刚接触建筑的人,对建筑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解,通过学习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多少对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的概念有了点认识,知道了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建筑设计不仅仅有立面外观的表现,还要具有内部功能的实用性,它的功能布局很重要,这就决定建筑的使用性质。 何为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一般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空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家”,那么,公共空间就是这个“家”的会客厅。对建筑空间的概念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那么人们在这个“会客厅”又会有怎样的行为,建筑公共空间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现代公共空间环境中人的行为要求: 1.人有抄近路的习性。当知道目的地,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的路程。譬如环境中的一片草坪,常被人穿越,造成了对景观环境的损坏。 2.人有识途性。当人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为了安全又寻找来时的路返回。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标识性建筑、标识牌、指示牌的位置应明显、醒目,准确到位。 3.人有聚集效应的习性。当空间的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集聚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聚集效应在各个空间均会发生。如小区、购物中心、十字路口等公共环境。可利用这种习性进行公益宣传,在环境周围设置大于或等于实物的造型,造成聚集的假象。 4.人有依靠性。人习惯有所凭靠,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人在公共环境中会有这样一些心理及行为,对应的建筑空间对人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1.产生积极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给人的是所需要的环境空间,在空间体量、形状、颜色、材质视觉上感觉良好,能够有效地被人利用和欣赏,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心理品质。这将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2.产生选择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有差异且无法改变,人会自觉逐步调整行为心理,找到一个适应空间环境的平衡点达到契合。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选择信息的作用。 3.产生调整改造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不适应时,会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调整改造信息。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属性数据结构、图形数据结构、影像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元数据和数据交换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乡(镇)级(含和乡镇级同比例尺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同时也适用于仅包含土地利用规划文本、指标、影像等要素的市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要素] 3.2 要素性质feature ar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要素性质] 3.3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2007 3.6对象] 3.5 实体entity

第三章(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

第三章(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 一.名词解释 1.户内空间尺度:根据家庭生活各个功能空间尺度,考虑空间围合结构的特点以及建筑技术要求,综合确 定的。 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三个部分组成:1)人体活动空间尺度;2)家具设备空间尺度;3) 知觉空间尺度。 2.带冰箱的厨房面积宜不小于4.5m2,带洗衣机的卫生间面积宜不小于 3.5m2,小卧室的面积宜在10~12m2,大 卧室在14~16m2. 3.实验证明,窗户的面积小于室内地面的1/16时,则被试者很难接受。 4.起居室和卧室的窗宽均须大于90cm. 5.店堂设计:根据人的商业行为特性和表现,运用各种室内设计手段,综合解决购物和销售 两者的关系,创造一个适合顾客和业主各自需要的店堂环境。 6.商品的展示和陈列:根据商品的特性,人的视觉规律、行为习性,运用灯光、色彩、造型艺术等技术手 段,使商品富有艺术性的展示在顾客面前,并便于选择。 7.满足大多数人行走要求的通道,最小宽度是60cm,最小高度是200cm。 店堂通道宽度约为190cm~300cm。 8.橱窗单层高度在4m以下,深度1~1.5m; 货柜高90~100cm;箱柜深约50~60cm(纺织品柜要宽一些); 货架有效高度为0.3~2.3m,深度40~70cm。 9.展厅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控制观众流向、流量、流速和行走方式。 10.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人自身的才智、价值、理想等实现的需要。 11.起居室个人空间距离均不超过4m,因此交往空间一般16~20m2左右。 二.简答题 1.商业心理学家将顾客购买目标的选定程序分为三类? 1)有目的的购物者:即,全确定型; 2)有选择的购物者:即,半确定型; 3)无目的的购物者:即,不确定型,“潜在顾客”。 店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吸引第三种人的购物,即“潜在购物”。 2.购物心理对购物环境的要求? 1)购物环境便捷性:在商店位置的选择上,应注意商业地段的选择,尽量设在交通便捷的“市口”;在 商品的选购上,应将常用的、急于推销的商品陈列在顾客进出的便捷处。 (小商店、连锁店、售货亭的服务半径不宜太大,一般不超过500m左右.) 2)购物环境选择性:应具备多家商店,多种商品、多方信息的整体购物环境;商品的摆放也应将不同品牌的同一商品放在一处销售,方便顾客。 3)购物环境识别性:强调商店整体造型和装修的特殊性,以及出入口、内部空间形态等局部环境的形象打造,增强店家特色。 4)购物环境舒适性:反映在商店的周围环境上,以及店堂内部,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使顾客愿意停下来。 5)购物环境安全性:商品本身的“货真价实”,最能吸引顾客之所在;店堂空间尺度和设备、消防疏散、商品防盗上的安全保证。

浅议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浅议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发表时间:2019-05-06T16:38:47.2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蔡云霞 [导读] 对于城市范畴中的所有空间数据,赶着全方位的管理作用,通过对地图的数据化处理,进而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储存。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该文阐述了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地图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作用与差别。针对我国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同时建立与维护空间数据库与地图数据库的必要性。指出了随着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最终将取代地图数据库,同时提供多比例尺地图服务及各种时空尺度的地理信息服务。 一、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的相关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又称“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系统。而所谓的空间数据库,正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力辅这以计算机硬件力量的支撑和扶持,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处理活动,以实现提供空间动态层面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服务的质量的一种技术操作手段。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与核心元素,对于城市范畴中的所有空间数据,赶着全方位的管理作用,通过对地图的数据化处理,进而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储存。 二、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GIS空间数据库与普通的数据库在模型及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总的来说,空间数据有以下特征。空间特征:每一个空间对象具有空间坐标。除了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文件系统关键字索引和辅关键字索引以外,一般都需要建立空间索引。非结构化特征:空间数据不满足结构化的要求。将一条记录表达一个空间对象时,它的数据项有可能是变长的。例如,一条弧段的坐标,其长度将是不可预料的;此外,一个对象也可能包含另外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空间关系的特征:空间数据中记录的拓扑信息表达了多种的空间关系。该种拓扑数据结构一方面既方便了空间数据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另一方面也给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维护增加了复杂性。海量数据特征:空间数据库是海量数据。由于空间数据量大,需要在二维空间上划分出块或者图幅,垂直方向上分层来组织。由于空间数据的如上几个特征,当前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难以满足要求。而大部分GIS软件将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来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较弱,特别在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一致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数据损坏后的恢复方面都缺乏基本的功能。所以GIS 开发商一直在寻找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同时管理图形和属性数据。 三、空间数据库构建中的数据分析 空间数据库在实际构建前需对设计的用途以及应用对象进行确认,确保空间数据分析能够为数据库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数据分析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首先,做好数据库应用对象的调查工作。通过对应用对象的调查了解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处理内容,以此为依据确定空间数据库的构建目标。其次,对数据研究范围进行确定,主要包括区域边界与地理控制点两方面。最后,保证源数据的准确性。为使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参考价值,需注意综合考虑调查资料与其数学精度,如地物间是否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或图面的相关表示是否准确等。尤其要求在构建前应使各坐标系统进行统一,避免出现数据不统一的情况。 四、空间数据库分类 空间数据可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大类。矢量数据用点、线、面等来描述现实世界,表达地表信息,通过坐标值来定义,是数学的表达方式。栅格数据用一定的空间分解力来解析地表的信息,通过灰度、色调来定义。以前矢量数据以其数据结构严密,拓扑关系完善、数学分析方便、图形输出精美、数据记录量小等诸多的优点而为广大GIS用户青睐,但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制约栅格数据的硬件问题得到解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图周期和更新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矢量数据复杂的内容、漫长的采集期,不便快速更新的缺点反而越来越突出。现在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相互相成,互相转化,使矢量图的内容相对数字地形而言,内容大为减少,缩短了矢量数据生产和更新的周期。 五、我国的空间数据库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 5.1我国现行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过程 我国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期,很多人由于对数据库这一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把地理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弄混淆,所以在两个数据库中分别含义对方的数据信息。还有一些空间数据库在设计初期不合理,无法满足地图数据库的要求。为此,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直接对已有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或者在进行地形图生产的同时,利用同一数据源,采用与地形图相同的地理要素建立空间数据库。 5.2现有空间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两个数据库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在空间数据库后期制作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常常出现在同一个区域利用逻辑关系把相关的地理信息分隔开来;在数据库中记录信息不全面,设计结构不合理;在数据库中存在大量人工处理过的地理信息。这样不仅给数据空间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还降低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 5.3未来空间数据库建设思路 在充分了解地图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后,知道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数据库。为此,在以后的建设中要集中到这两个方面:其一,对空间数据库的更新和改造。从不同角度出发,提高提取地理信息的速度,数据的精度和准确度;加强管理,对每一条信息进行有效操作;加强对信息的安全把控,防止数据泄露,并进行有效分类,统一标准。其二,对地图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明确地图的符号化,统一标准,提高对数据的挖掘能力,加强地图制图综合能力。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时,就证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信息储存方面也可以及时的更新,不用在大量积攒无用的信息。 六、我国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基本途径 虽然我国在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存在了20多年的研究历程,但如令人欲改变停滞不前的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基本途径的转换和更新。第一,要在新兴的空间数据库的工作上,夯实其更新创造的基础。更新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实现对地理信息速度和精确度的增长,自动化程度的增强,同时也要促进数据系统的人为管理。第二,对于传统通用的地图数据库,也要进行适度的改造,对于地图数据库中的系统功能的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图形的符号化动作,以便解决地理信息的合理表示问题;地图制图综

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

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Regulation For Establishing Geological Perambulation Programming Database)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目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要求 (2) 5 数据源 (3) 6 数据库建设 (3) 7 数据库成果内容及要求 (7) 8 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 (12) 9 检查验收及评价 (14) 附录1 (规范性附录)图式图例 (16) 附录2 (规范性附录)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提交成果清单 (23) 附录3 (规范性附录)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规划元数据信息采集表 (24) 附录4 (资料性附录)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记录表 (32)

前言 为指导和规范各省按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标准》进行数据库建设,特编写本规范。本规范对数据采集、整理、建库及检查等过程做了规范性描述,并明确提交成果的要求,是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略。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略。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引言 为指导全国省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建库的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要求,保证数据库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规划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地质勘查规划成果技术要求》为基础,结合《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标准》(征求意见稿),参照相关领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及信息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重点从建库的数据采集整理、格式转换到成果检查验收阶段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明确提交最终成果的内容形式和检查验收的指标体系、方法程序,详细规定了元数据的填写形式。全国省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按本规范执行,地(市)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地方各部门和各生产单位,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范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能与本规范相抵触,补充规定需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人才数据库建设设计方案

人才数据库建设设计方案 【引言】 人才的缺乏,是建筑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外部人才难觅的情况下,如何 有效地挖掘内部人才的潜力并充分统筹运用于各个子公司的人才,是盘活现有人力资源 资产的有效途径。在经历了初创期的摸爬滚打后,开展内部人才数据库建设是一种很好 的方法,可以有效盘活集团内部现有人力资源资产。华恒智信针对该建筑企业提出的内 部人才数据库建设方案,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是由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某建 筑企业人才数据库建设项目纪实。 【客户行业】建筑房地产业 【客户背景】 某集团公司是一家具有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龙头 兼营建筑施工、资产经营、营销代理、商务咨询、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建 材贸易等一系列领域的集团公司。公司拥有员工近千人,下属辖20余家具 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总注册资本逾3.5亿元。 自1993年进军建筑房地产行业起,成立建筑公司为基础,伴随着房地 产行业的飞速发展,1999年,该建筑企业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组建了第一个房产开 发企业;之后,该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随之成立集团公司。目前, 集团正在酝酿积极、 稳妥、有效的进入资本市场的方案,以进一步强化集团资本运营能力。企业团队结构也 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向着专业化、管理型方向发展。 客户评价 人才的缺乏,是我们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外部人才难觅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挖掘内部人才的潜力并充分统筹运用好各个子公司的人才,是我们盘活现有人力资源资产的有效途径,感谢华恒智信顾问团队给予我们的指导与帮助,其专业性及规范性是值得我们企业学习的。 ——山东某集团公司董事长

【现状问题】 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鉴于企业的性质,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相对而言会比较多一点,但是优秀的技术人员在市场上又比较的欠缺。由于各个相同性质的子公司间的实力不同,在人员配备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子公司人才济济,有的子公司人才欠缺严重;加之很多工作是采取项目制的模式进行,这样,不同公司、不同项目间的人员进行有效的调配就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子公司的人才使用相对独立,彼此之间未实现有效的共享,集团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人才使用不能有效地统筹调配,这样就使得整个集团的人才统筹使用或者是优秀人才的发掘存在一定的障碍。即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子公司的独立运作,集团总部无法直接有效地快速了解各公司人员的信息,进而发掘内部优秀人才;一方面是各个子公司各自为营,在人员调配上不愿意轻易让本公司的人才外流。这就给集团总

人的行为模式与室内空间设计

光影和色彩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经常在室内设计中用到,但两者的结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却不是很受重视。这两种新型的间接材料应该被人们很好地利用。本文介绍了光影和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结合与运用,旨在使设计师们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发现并利用这种间接材料。 一、光影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光”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无论是阳光、日(灯)光和夜间照明均不能缺少。光影就是光线照射在非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背光面留下的灰色或黑色空间,即“影”。而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不同形状的阴影,不同的光又产生不同明度的阴影。根据光源的分类,光影有天然光影和人工光影两种。 1.天然光影 太阳光因为色调比较平衡,亮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光束集中,成为最理想的自然光源,也是现实生活中唯一的天然光源,在室内建筑中可以见到阳光被很好地用来创造空间立体感和营造明暗对比效果。太阳光照射物体留下来的光影就称做天然光影,其光影特点是亮度、方位随时间和天气变化,不易控制,这也都是由于光源不易控制的特点造成的。晴天的直射光光影关系强烈,物体的立体感强;而阴天的光、漫反射光和漫透射光比较柔和,光影效果较弱,物体的立体感不强。合适的天然光影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89年竣工于大阪茨木的“光之教堂”是安腾忠雄杰出的作品之一,此作品是天然光影运用十分到位的经典实例,它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光与墙体在空间方面的加减效果和室内的明暗对比。白天,光源透过十字型墙缝照进室内,在室内未被光照射到的墙体上形成一个大型的十字架,不仅光源进入了室内,而且渲染出一种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气氛。此教堂显然是最与众不同的一种设计,在其中感觉不到基督受难的苦,反而是静心的禅。 2.人工光影 人工光影也就是人工设计的光源(灯)照射在物体上所留下的影。从自然光的利用到电灯的发明,室内光影的装饰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教堂到居室、餐厅,到特殊功能空间,如展览馆、博物馆等,人们逐渐将这种装饰用于包装各种环境,从而达到特殊的空间效果。人工光源种类繁多,其中白炽灯、气体放电灯是常用的光源,其特点是光源形状、大小可随意调节,光束大小、方向容易控制,亮度、色温、显色性可以选择,大大满足了室内装饰的需要,成为室内设计的主选光源,其形成的光影也成为室内利用光影的主要来源。设计师们也正是利用点光源在室内的广泛使用,从而对光影也有了更好的利用。光影产生的气氛关系到人的心理感受。酒吧、迪厅之类的娱乐场,这种场合比较封闭,所以室内绝大部分是用人工灯光和影来处理室内空间的效果和气氛。如酒吧是年轻人的场合,光影比一般家居室内要浓重,色彩用得也很丰富,会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而迪厅有灯光的地方较少,大都是带色的灯,这样可以使气氛显得不平静,室内到处都是浓重的光影,又有几盏彩灯照射,给人一种叛逆、无所顾忌的感觉,让人完全沉浸在这个环境里。 二、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室内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室内色彩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色彩基本要素,运用对比统一的规律并结合其他设计要素,创造出优美、实用、舒适的室内环境”。人的心理对色彩的感觉极其敏锐。由于色彩对视觉的刺激,人对客观事物会产生一系列的色彩心理效应。因此,根据人对色彩的心理反映来探讨人们与室内环境中色彩的关系,对于寻求符合

面向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插件式开发与应用_宋碧波

收稿日期:2014-09-19。项目来源: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LM201411)。 面向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插件式开发与应用 宋碧波1,张立朝1,石?晶1,郭秀丽1 (1.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针对传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数据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提出数据库建设的插件式开发方式。通过采用ArcGIS Add-In 桌面定制开发技术,实现了数据格式批量转换、智能编辑和专项质检等功能,利用已有成熟商业软件的功能接口,有效避免功能的重复开发。研究成果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批量入库和质量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键词:ArcGIS Add-In ;数据库建设;插件式开发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623(2015)05-0086-03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10 000数据库整合升级项目[1],在对DLG 数据建库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坐标转换、格式转换、分类代码转换、要素编辑、属性项编辑、数据结构重组等一系列数据编辑、转换与质检工作。常规作业方式主要采用手工处理,从而导致数据量大、效率低、数据结构不统一、数据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2]。采用程序建库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借助程序读入数据可有效避免手工入库效率低下的问题。然而,目前采用程序入库方式主要基于组件式开发,不仅开发周期长,并且不能有效利用已有程序的接口,从而造成已有程序功能的浪费,重复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3]。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插件式开发方式。采用ArcGIS Add-In 桌面扩展功能开发,实现数据格式转换、编辑、质量检查等功能,解决数据库建设中效率低下、结构不统一、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1?ArcGIS?DeskTop?Add-In 早期ArcGIS(8.0之前版本)通过使用ArcInfo Workstation 提供的宏语言AML 来进行单纯的二次开发,ArcGIS10.1及以后版本中不再支持Workstation 环境。基于ArcObject 组件进行C/S 开发主要分为基于ArcGIS Desktop 进行自定义应用扩展和利用ArcGIS Engine 建立自己的应用等。ArcGIS Desktop 桌面应用扩展开发分为客户定制开发、VBA 开发和使用编程语言进行嵌入式开发。客户定制开发只需对已有工具进行重新组合即可;基于VBA 开发可以实现大部分功能的定制,ArcGIS10.0以后版本中将不再包含该模块;基于ArcObject 的开发方式,利用支持COM 的 编程语言进行系统功能开发,通过对编译后的DLL 进行注册,从而将该功能添加到系统中。另外,为了满足用户在数据批处理及功能定制方面的需求,ArcGIS ToolBox 提供了模型制作、编写脚本工具等方式,通过对已有工具进行重组合实现数据的流程化处理,或利用Python 语言编写脚本工具实现数据的批处理,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处理数据的负担。 ArcGIS Add-In 是ArcGIS 10.0以后提供的一种全新的桌面定制开发方式,它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快速扩展桌面功能,与VBA、Engine 等开发方式相比具有易创建、易共享、更安全、易安装管理等突出特点[4]。在ArcGIS Desktop 原有功能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特殊功能的定制开发,扩展桌面上现有功能,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操作需求。基于Add-In 的开发模式使程序开发周期大大缩短,能够直接享用已有功能,并且使界面交互功能的开发更加简单,开发过程、呈现形式更加灵活。考虑到Add-In 的以上优势及实际生产任务在时间上的紧迫性,最终采用该方法对ArcMap 桌面功能进行扩展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2?总体设计与功能实现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项目中存在大量数据的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投影信息编辑、要素几何及属性信息编辑、几何及属性精度控制、图层结构与拓扑关系检查等工作,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占用时间较多。以上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数据转换、数据编辑、质量检查3类。2.1?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主要包括常用数据格式间的转换和同一椭球基准下坐标系统间的转换。不同数据采集系统间或同一软件系统中都涉及到数据存储格式转换的问

江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库标准 (修订稿) (2010年11月)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5)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17) 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9 元数据 (1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3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是在《TD/T 1027-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本标准由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引言 为规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县级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8-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 要素] 3.2 要素性质 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 要素性质]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关于幼儿园的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关于幼儿园的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的调查分析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一、课题名称:《关于幼儿园的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 二、课题组成员三、课题指导师: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如今孩子进入学校的年龄日趋幼龄化,在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从托儿所到大学甚至更高,学校已成为人们青春岁月的收容地,它承载着我们大部分的青春,包容了我们近四分之一的人生对与它我们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而作为我们接触到的人生第一个大集体,作为我们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阶梯,它能给与我们什么?是“1+1=2”?是“孔孟之道”?还是“万有引力定律”?这些也许真的很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又怎么能或得更好的教育? 古有“孟母三迁”,而今在这竞争越来越激励的二十一世纪,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一开始便屈居人后?很显然,没有!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 谁也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然而,什么才是好的科学的学习环境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们开始了近5个月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1、了解当地幼儿园在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上的缺陷; 2、学习关于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 3、通过研究和探讨设计出适合幼儿活动的场所。 意义:1、学习到了更多的关于空间设计和功能设计方面的知识; 2、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已的思维能力;

3、学习勇于挑战自我,挑战一切不可能,在研究中,意志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六、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1、课题目标①培养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②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③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④适应时代需求,培养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2、方案设计⑴做好子课题的确定及分工;②当地幼儿园现有的空间规划的功能;③对空间规划和功能设计的创新 ①对于幼儿生理及心理的需求调查。⑵具体方案设计①设计调查问卷 ②查找资料;③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④写文章或撰写论文。七、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设计问卷。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及幼儿园现有的不合理的设计等方面设计问卷。第二阶段:查找资料。本课题组成员带子课题分头去学校的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若遇到其他同学的子课题内容,也收集过来,及时提供给其他同学,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第三阶段:一个月后,小组成员开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筛选有用信息,确定不够、不全的资料。 第四阶段:继续查找资料,补充资料。 第五阶段:对资料进行他细分析、整理、寻找子课题的答案。第六阶段: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一、引言。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1816年开办的,那时的幼儿园叫“性格形成新学园”。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幼儿园是由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的。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登堡大胆招收了一批儿童,成立了世界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项 目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一、地籍数据库建设 (一)、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内容: 1、农村地籍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数据。 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空间和属性信息; 3、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行政区(含行政村)图斑的权属、地类、面积、界线等; 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境界、测量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二)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 1、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为基础,结合《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相关要素属性结构表进行扩展,以满足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管理要求。 2、坐标系统

数据库建设采用的坐标系统为山西省全省及区域地籍测量控制及服务体系定制的独立坐标系统。 3、面积计算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克吕格投影面面积计算。 4、数据库逻辑结构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组成。空间数据由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组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居民地数据、土地权属数据等。非空间数据由权属信息调查数据组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1。 空间数据库 农村集 体建设 用地和 宅基地 使用权 非空间数据库 扫描文件 调查表格 权属资料 其他数据 土地权属数据 居民地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 图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空间数据库设计报告

空间数据库设计报告

一、设计思想 本次空间数据库设计是基于SQL sever2008开放的外挂式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外挂式的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关键在于SDE的设计与实现,SDE在用户和异构空间数据库之间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SDE服务来实现对空间数据的读取、插入、更新和删除的基本操作,还可以基于SDE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功能,如拓扑关系的查询、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合并和切分等。SDE同时提供了链接DBMS数据库的接口,与数据库的操作都是在这个上面进行交互的。 1.1 数据的存储 1.1.1 几何数据的存储 把GIS数据放在RDBMS中,但是一般的RDBMS都没有提供GIS的数据类型(如点、线、多边形、以及这些feature之间的拓扑关系和投影坐标等相关信息),RDBMS只提供了少量的数据类型支持:int,float,double,Blob,Long ,char等,一般都是数字,字符串和二进制数据几种。并且RDBMS不仅没有提供对GIS数据类型的存储,也没有提供对这些基础类型的操作(如:判断包含关系,相邻、相交、求差、距离、最短路径等)。在本次数据库设计中,成功的完成了对点线面的数据的存储和相关的读取、插入、更新和删除以及可视化的显示的功能。此处的存储是基于SQLsever2008进行的,具体的存储结构如下表所示: 其中Point表中包含Point的空间信息,即空间的点的x,y坐标。由于当个点的只有相当于独立地物才会有相关的属性信息,本次在操作的时候并没有在存储的表中添加相应的属性信息。 一条线是由很多个小线段的组成的,因此在存储的时候,每个边都有一个独立的ID,每条边是由起点和终点链接起来的,因此在在这个表中只需要存储相应的点的ID即可,一般的线都是具有相关的属性信息的,故在本次设计中添加了线的属性信息,咋通过SDE对空间数据查询的时候便可以很方便的看到边的属性。

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

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陈新燕何刘鹏程冀) https://www.360docs.net/doc/937764817.html, 时间:2008-01-12 07:23:10 来源:《黄河规划设计》2007年第4期放大缩小打印 [摘要]基础资料是规划工作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规划资料现状的调查提出了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的必要性,确定了建设目标,根据需求分析,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整个数据库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结构建立一个基于GIS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点、线、面对象作为数据索引对象,建立数据管理系统,为规划数据应用管理提供一个具有空间背景的应用管理平台。 [关键词]规划数据库标准化规划信息化 1 建设必要性 基础资料是规划工作的基础,对于规划院来说大部分工作是黄河上的工作,需要有一套详实的流域基本资料,在以往的工作中我院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但是由于没有一套规范的规划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资料大部分都分散在个人或各专业所内,管理也很不规范,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规划资料。再加上我们采用专业管理,项目负责人难以了解其它专业室个人手上的基本资料,所以在具体工作中都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往往造成资料重复收集处理。如果我们建立了系统、规范的黄河流域规划数据库。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在进行资料收集之前,可以了解那些资料数据库里面已经有或缺哪些资料,然后只收集所缺的那些资料,可以减少盲目的资料收集工作,而有些工作就可以不再进行资料收集工作。 有了规范的基础资料,对于有些简单的工程设计工作,我们完全可以进行标准化、程序化的设计,从而使骨干技术 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重点项目或关键技术的研究上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避免有些资料、技术掌握在个人手上,由于个人工作流动对院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立规范的数据库有利于工作方法及技术的积累,可以提高工作中的积累意识,通过规范的数据库可以建立通用的技术方法,使一些常用的方法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