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_鉴定及_省略_hizoctoniasolani_曹琦琦

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_鉴定及_省略_hizoctoniasolani_曹琦琦
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_鉴定及_省略_hizoctoniasolani_曹琦琦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07 11:0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97943624.html,/kcms/detail/11.3515.S.20130507.1104.016.html

29(2)270-276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3年5月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探索

曹琦琦*,周登博*,郑丽,杨媚,周而勋**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州 510642)

摘要:从不同土壤、植物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样品上分离到细菌菌株325株和放线菌菌株86株。通过琼脂平板对峙法及发酵滤液介质筛选法,获得了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和放线菌菌株各1株,它们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5.56%和84.07%。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细菌菌株NB12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放线菌菌株NA1鉴定为Streptomyces triostinicus。对它们产生抑菌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明确了菌株NB12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0的LB或BPY培养液、装液量40 mL/250 mL、培养温度30 ℃、摇床转速180 r·min?1、培养时间48 h;菌株NA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0~9.0的大豆粉培养液或大豆粉–玉米粉培养液、装液量130 mL/250 mL、培养温度35 ℃、摇床转速140 r·min?1、培养时间≥72 h。

关 键 词: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拮抗菌;菌种鉴定;发酵条件

中图分类号:S476.1;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61(2013)02-0270-07 Screening, Identification and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f Microbes Antagonistic to

Rice Sheath Blight Fungus Rhizoctonia solani

CAO Qiqi*, ZHOU Dengbo*, ZHENG Li, YANG Mei, ZHOU Erxun**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five bacterial strains and eighty six actinomycet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amples taken from different soils, plants and Rhizoctonia solani sclerotia. One bacterial and one actinomycete strains with strong antagonistic activities to R. solani were selected by using both agar plate dual culture and fermentation filtrate-amended medium screening methods. Their inhibition rates to mycelial growth of R. solani were 75.56% and 84.07%, respectively, on the two medial plate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NB12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ubtilis, and NA1 as Streptomyces triostinicus.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for antifungal substance production by NB12 were: LB or BPY medium at initial pH 7.0, culture volume at 40 mL/250 mL flask, incubation temperature at 30 ?C, and shaking rate at 180 r·min?1 for 48 h; whereas those for NA1 were: soybean or soybean–corn powder liquid medium at initial pH 6.0—

9.0, culture volume at 130 mL/250 mL flask, incubation temperature at 35 ?C, and shaking rate at 140 r·min?1 for 72

h or above.

Key words: rice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antagonistic microb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1,2]。

随着高产、矮秆、多蘖良种的推广以及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其危害日趋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南方稻

收稿日期:2012-07-08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3-16)

作者简介:*并列第一作者。曹琦琦(1987?),女,硕士,Email:vivi0608@https://www.360docs.net/doc/997943624.html,;周登博(1982?),女,博士研究生,Email:zhoudengbo@https://www.360docs.net/doc/997943624.html,;

**通信作者,博士,教授,博导,E-mail:exzhou@https://www.360docs.net/doc/997943624.html,。

第2期曹琦琦等: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探索 271

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5]。由于水稻种质资源中缺乏高抗纹枯病的品种,所以,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目

前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在使用了近40年后,在田间也发现了抗

药性菌株[6]。因此,生物防治已成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新途径。

人们发现细菌中的芽胞杆菌Bacillus spp. [7~11]、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 [11]以及放线菌中的链

霉菌Streptomyces sp. [11]等拮抗微生物对水稻纹枯病都有一定的生防效果。李华荣等[10]测定了蜡质芽胞杆

菌B. cereus R2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及菌液对人工接种纹枯病菌的离体

稻叶的防效,结果表明该菌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菌液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效。陈

志谊等[7~9]报道了枯草芽胞杆菌 B. subtilis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张德涛等[11]对卡特拉链霉菌S.

katrae NB20菌株对水稻纹枯病的生防潜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于飞进等[12]从培养基、

温度、pH值等方面优化了蜡质芽胞杆菌产拮抗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此外,放线菌链霉菌属中的吸水链

霉菌S. hygroscopicus是产生抗生素最常见的菌种之一,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13]。吸水链霉菌S.

hygroscopicus [13]、毒三素链霉菌S. toxytricini [14]、黄色长孢链霉菌S. longisporoflavus [15]、阿南德氏链霉菌

S. anandii [16]等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但除了本实验室对卡特拉链霉菌S. katrae对水稻纹枯

病进行过生物防治研究外[11],鲜见其它链霉菌对水稻纹枯病生防作用的相关报道。

因此,为了筛选到适合于华南地区使用的水稻纹枯病菌的高效拮抗菌,本研究拟采用对峙培养法[17],

对该地区不同土壤、植物和水稻纹枯病菌菌核等材料上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筛选,旨在获得拮抗效果更好

的生防菌株,并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另外,通过对拮抗菌产生拮抗物质的培养条件进行探索,旨在找到最

佳的发酵条件,为大规模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靶标病原菌菌株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GD-118,菌丝融合群为AG-1 IA,为华

南农业大学真菌研究室以往鉴定、保存的强致病力菌株[18]。待筛菌株为本研究室从不同土壤、水稻病健植

株表面、水稻纹枯病菌核上分离到的各种细菌和放线菌菌株。

1.1.2 培养基固体培养基PDA、NA、高氏一号培养基,用于各种微生物的分离;液体培养基BPY、KMB、

LB、NB、PDB、大豆粉酵母膏、大豆粉、大豆粉-玉米粉、淀粉、玉米粉培养液,用于发酵条件的优化,

详细配方见文献[19]。YPDA是在PDA基础上加入酵母粉5 g·L?1配成。

1.2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1.2.1 取样及微生物的分离收集稻田、菜园和果园等地的根际土壤,水稻纹枯病病株、健株组织,稻田

水中打捞的菌核,稻株上的菌核,人工培养、埋藏在稻田土壤中的菌核[20],备用。

将上述各种样品分别加入到灭菌水中激烈振荡(样品﹕水=1﹕9)。所得悬浮液浓度记为1×10?1,

再将1×10?1的悬浮液依次稀释成1×10?6~1×10?2的系列浓度悬浮液。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放线菌;

用NA培养基分离细菌 [21]。每个浓度做3个重复。

1.2.2 拮抗菌的筛选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将上述分离到的各种微生物待测菌株与靶标病原菌菌株同时

接种到PDA或YPDA平板上,两菌距离3 cm左右,设置三个重复及空白对照,25~28 ℃恒温培养一段

时间后,测量待测菌株与靶标菌株之间的抑菌带宽度,作为拮抗作用强弱的指标。

1.2.3 拮抗菌培养滤液的抑菌作用测定根据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结果,挑选出拮抗作用强的拮抗细菌和放

线菌菌株若干株,采用含药介质法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三角瓶中加入50 mL灭菌的

培养液(培养细菌用LB培养液,放线菌用大豆粉培养液)。向盛有培养液的三角瓶中分别加入5 mL培

养2 d的拮抗细菌或培养5 d的放线菌培养液,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25~28 ℃恒温、180 r·min?1振荡培养,

细菌培养2 d、放线菌培养5 d后,取出培养好的拮抗菌悬浮液,10000 r·min?1离心10 min,用灭菌的细菌过

滤器(0.22 μm)过滤上清液,得到无菌的培养滤液,制成含培养滤液10%的PDA培养基平板,在平板中央

接上靶标病原菌菌株的菌丝块,设置三个重复及不含培养滤液的空白对照(CK),25~28 ℃恒温培养,待

CK培养皿上的菌落几乎长满整个培养皿时,取出各个处理平板,测量菌落直径的大小,计算抑菌率。

272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第29卷

抑制率=(对照菌落平均直径—处理菌落平均直径)/对照菌落平均直径×100%

1.3 拮抗菌的鉴定

对拮抗性强的细菌菌株NB12和放线菌菌株NA1进行种类鉴定。参照周德庆[2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放线菌分类组[23]及瓦克斯曼[24]的方法,对放线菌菌株NA1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和培养特性的观察;对细菌菌株NB12进行生理生化测定[25,26];另外,采用16S rDNA通用引物[27]对菌株NB12和NA1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与BLAST比对分析。

1.4 拮抗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对测得的拮抗细菌菌株NB12和拮抗放线菌菌株NA1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其近缘属种的序列进行比对,并用MEGA4.1软件建立亲缘关系树,分析其遗传关系。

1.5 拮抗菌产拮抗物质的条件探索

对拮抗菌在以下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拮抗物质进行研究。细菌菌株NB12发酵培养液分别为BPY、KMB、LB、NB和PDB,放线菌菌株NA1发酵培养液分别为PDB、大豆粉酵母膏、大豆粉、大豆粉―玉米粉、淀粉和玉米粉,培养液pH值为3~12,250 mL的三角瓶装液量为40、70、100、130、160和190 mL,培养时间为24、48、72、96、120和144 h,培养温度为15、20、25、28、30、35和40 ℃,摇床转速为60、100、140、180和220 r·min?1。发酵结束后,对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方法同1.2.3。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的筛选及发酵滤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从各种供试材料共分离到细菌菌株325株和放线菌菌株86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对全部菌株的拮抗活性进行了测定,共获得拮抗细菌40株,拮抗放线菌26株,分别占各自总菌株数的12.3%和30.2%。

拮抗菌发酵滤液的抑菌结果表明:不同拮抗菌的发酵滤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细菌菌株中,NB12的抑菌率最高,为75.56%;在放线菌菌株中,NA1的抑菌率最高,为84.07%。由此挑选出这2个菌株作进一步的种类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

2.2 拮抗菌的鉴定

2.2.1 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菌株NB12在LB培养基上培养3 d后观察,其单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乳白色,表面粗糙有褶皱状突起,不透明,无光泽,粘质,不易乳化;在LB液体培养基中,轻度浑浊,色暗,表面形成完整白色粘质膜。其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为:柠檬酸盐反应和V-P反应为阳性,淀粉水解反应和厌氧反应为阴性,可以利用D-甘露醇。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B12与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的描述一致,因此将其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

菌株NA1的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基内菌丝无隔膜,不断裂;气生菌丝多分枝,且分枝较短,孢子丝螺旋形;孢子卵圆形,表面光滑(图1)。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为:该菌株可以利用葡萄糖、D-木糖、A

B

A:菌丝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phae;B:孢子丝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e belt

图1 NA1菌株的形态特征(×400)

Fig.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1 strain (×400)

第2期曹琦琦等: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探索 273

D-果糖、L-鼠李糖、乳糖、D-半乳糖和甘露醇等多种碳源,但不能利用蔗糖和D-山梨醇等碳源,对肌醇的

利用可疑。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NA1菌株与Streptomyces triostinicus的描述一致,故

将其鉴定为S. triostinicus。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拮抗细菌菌株NB12和拮抗放线菌菌株NA1用16S rDNA进行PCR扩增测得序

列在NCBI网上进行BLAST比对,发现拮抗细菌菌株NB12与 B. subtilis、B. amyloliquefaciens、B.

polyfermenticus 和B. vallismortis的相似度最高,达到99%,结合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将其鉴定为枯草芽胞

杆菌B. subtilis。拮抗放线菌NA1菌株与Streptomyces triostinicus的相似度最高,达到99%,将其鉴定为

S. triostinicus。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图2)。

用MEGA4.1软件分别建立了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 NB12和放线菌S. triostinicus NA1与同属不同种

以及同一个种多个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树(图3)。

2000

750

500

250

100

1000

bp

2000

750

500

250

100

1000

bp

M12M12

A B

A:细菌菌株NB12基因组DNA 16S rDNA 引物的PCR扩增;PCR amplification of genomic DNA from bacterial strain NB12 with 16S rDNA primers(M:DNA Marker DL2000;1:ddH2O;2:NB12基因组DNA)。

B:放线菌菌株NA1基因组DNA 16S rDNA引物的PCR扩增;PCR amplification of genomic DNA from actinomycete strain NA1 with 16S rDNA primers (M:DNA Marker DL2000;1:NA1基因组DNA;2:ddH2O)。

图2 两个拮抗菌株的PCR扩增

Fig. 2 PCR amplification of two antagonistic microbes

A:细菌B. subtili NB12的亲缘关系树,以S. kathirae作为外群菌株。Phylogenetic tree of B. subtili strain NB12. S. kathirae served as outgroup strain. B:放线菌S. triostinicus NA1的亲缘关系树,以B. subtilis作为外群菌株。Phylogenetic tree of S. triostinicus strain NA1. B. subtilis served as outgroup strain

图3 两个拮抗菌株与其它菌株的亲缘关系树

Fig. 3 Phylogenetic trees of two antagonistic strains with other strains

2.3 拮抗菌最佳发酵条件的筛选

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菌株NB12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LB和BPY(图4A);放线菌菌株NA1最适

274

中 国 生 物 防 治 学 报

第29卷

0.0

0.51.01.52.02.5LB KMB BPY NB PD

菌株NB12培养基种类Culture medium

O D 值

204060

80抑菌率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抑菌率 (%)

15

20

25

28

30

35

40

温度Temperature (℃)抑菌率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

60100140180220

摇床转速Rotation rates (r/min)

0102030405060708090A1

A2

A3

A4

A5

A6

菌株NA1培养基种类Culture medium

抑菌率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

a

c

b

b

d a

抑菌率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

O D 值

A

B

C D E

G

A :菌株NB12培养夜Strain NB12 culture media ;

B :放线菌菌株NA1培养夜(A1:淀粉培养液;A2:大豆粉酵母膏培养液;A3:大豆粉培养液;A4:PDB 培养液;A5:玉米粉培养液;A6:大豆粉-玉米粉培养液) Strain NA1 culture media (A1: Starch liquid medium; A2: Soybean powder and yeast extract liquid medium; A3: Soybean powder liquid medium; A4: PDB broth; A5: Corn powder liquid medium; A6: Soybean and corn liquid medium);

C :pH ;

D :装液量Medium volumes ;

E :细菌菌株NB12发酵时间Strain NB12 fermentation times ;

F :放线菌菌株NA1发酵时间Strain NA1 fermentation times ;

G :培养温度Incubation temperatures ;

H :摇床转速Shaker rotation rates

图4 拮抗菌发酵的影响条件

Fig. 4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antagonistic microbes

注:图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数据后不同字母者表示经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Note: Data in this figure were mean ±SE, the data with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by using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第2期曹琦琦等: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探索 275

宜的发酵培养液为大豆粉培养液(A3)和大豆粉-玉米粉培养液(A6)(图4B);细菌菌株NB12和放线

菌菌株NA1的最佳初始pH值分别为7.0和6.0~9.0(图4C);细菌菌株NB12的最佳装液量为40 mL/250

mL,而放线菌菌株NA1在实验装液量范围内(40~190 mL/250 mL)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都没有明显差

异(图4D),为了发挥最佳效益并操作方便,我们选择最佳的装液量为130 mL/250 mL;细菌菌株NB12

最佳的发酵时间为48 h(图4E);放线菌菌株NA1最佳的发酵时间应等于或大于72 h(图4F);细菌菌

株NB12和放线菌菌株NA1的最佳发酵温度分别为30 ℃和35 ℃(图4G);细菌菌株NB12和放线菌菌

株NA1的最佳摇床转速分别为180 r·min?1和140 r·min?1(图4H)。

3 讨论

拮抗菌的筛选方法和程序是否得当关系到筛选的成功与否。本研究采用对峙培养法,即将靶标病原菌

与拮抗菌共同培养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通过观察抑菌带的有无以及宽度,判断拮抗菌对病原菌生长的

抑制作用及其强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快速、工作量小,可在短时间内对大量菌株进行

筛选[17]。为了更有效地筛选到生防细菌,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采用的培养基进行了改进。

在PDA的基础上加入5 g 酵母粉配成YPDA,用于水稻纹枯病菌生防细菌的对峙培养,同时兼顾了水稻

纹枯病菌和拮抗细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效果,对植物病原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离和对峙培养,筛选出了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细菌菌株NB12和放线菌

菌株NA1,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细菌菌株NB12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将放线菌

菌株NA1鉴定为S. triostinicus。芽胞杆菌中的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 [7~9]和蜡质芽胞杆菌B. cereus [10]已被

用于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并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放线菌的一些种类(主要是链霉菌属的一些

种)对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11,13~16]。本研究筛选到的放线菌菌株NA1经鉴定为链霉菌属

的另一个种——S. triostinicus,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防治水稻纹枯病潜在的优良生防

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分离到的拮抗枯草芽胞杆菌 B. subtilis NB12菌株和链霉菌S.

triostinicus N A1菌株无疑丰富了水稻纹枯病的生防菌资源,对推动该病害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生防菌产拮抗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培养基、温度和pH值等

是影响拮抗物质产率的主要因素[12,16]。本研究的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 NB12和链霉菌S. triostinicu NA1

产拮抗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与文献上报道的蜡质芽胞杆菌B. cereus [12]和阿南德氏链霉菌S. anandii[16]产

拮抗物质的培养条件存在差异,可能与采用的菌株属于不同的种类有关。

通过对筛选出的两个生防菌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 NB12和链霉菌S. triostinicu NA1的对峙培养和拮

抗物质发酵培养两个方面的研究,证明了这两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发

酵滤液中的拮抗物质对田间病害的实际生防效果及药剂开发与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ee F N, Rush M C. Rice sheath blight: a major rice disease[J]. Plant Disease, 1983, 67(7): 829-832.

[2] 彭绍裘, 曾绍瑞, 张志光. 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6.

[3] 周而勋, 曹菊香, 杨媚, 等. 我国南方六省(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3): 36-40.

[4] 周而勋, 杨媚, 陈友林. 土壤环境因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腐生定殖能力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14-218.

[5]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等.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1): 104-109.

[6] 杨媚, 杨迎青, 李明海, 等. 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1(4): 313-317.

[7] 陈志谊, 高太东, 严大富, 等. 枯草芽抱杆菌B-916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实验[J]. 中国生物防治, 1997, 13(2): 75-78.

[8] 陈志谊, Mew T W. 在水稻生态系统中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布和种类[J].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12(1): 35-39.

[9] 陈志谊, 许志刚, 高泰东, 等.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评价与利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2): 98-102.

[10] 李华荣, 肖建国, 颜思齐. 蜡质芽孢杆菌R2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01-105.

[11] 张德涛, 彭正凯, 曹琦琦, 等. 3株拮抗菌在水稻植株上的定殖能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效[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0(2): 97-102.

[12] 于飞进, 陈卫良. 培养条件对Bacillus cereus 357 生长及产生拮抗物质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32(4): 396-400.

276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第29卷

[13] 徐大勇, 李志栋, 李峰, 等.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评价[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2): 298-302.

[14] 刘金秀, 马正, 申屠旭萍, 等. 黄瓜枯萎病拮抗放线菌筛选及其生防作用鉴定[J]. 园艺学报, 2012, 39(6): 1123–1130.

[15] 韩立荣, 张华姣, 高保卫, 等. 放线菌11-3-1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作用与菌株鉴定[J].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39(2): 97-102.

[16] 林虹, 蒲小明, 张荣柳, 等. 放线菌抗真菌活性筛选及其中一菌株的初步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 76-80.

[17] Liu D, Anderson N A, Kmkel L L.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ppressive strains of Streptomyces inhibiting potato scab[J]. Canada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96, 42: 487-502.

[18] Yang Y Q, Yang M, Li M H,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hytotoxin from Rhizoctonia solani, the causal agent of rice sheath blight[J].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23(8): 3500-3508.

[19]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0] 冯淑杰, 杨媚, 周登博, 等. 水稻纹枯病菌菌核上的真菌和细菌种类及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影响[J]. 植物病理学报, 2008, 38(5): 557-560.

[21] Misaghi I S, Donndelinger C R. Endophytic bacteria in symptom free cotton plants[J]. Phytopathology, 1990, 80(9): 808-811.

[22] 周德庆. 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2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放线菌分类组. 链霉菌鉴定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

[24] 瓦克斯曼. 放线菌属和种的分类、鉴定和描述(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4.

[25] 布坎南, 吉本斯.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6] 东秀珠, 蔡妙英.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27] 刘志恒, 姜成林. 放线菌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_大豆根瘤菌剂载体的选择及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第33卷第2期2014年 4月 大豆科学SOYBEAN SCIENCE Vol.33No.2Apr. 2014 大豆根瘤菌剂载体的选择及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刘庆莉1,王金生1,刘丽君1,林蔚刚1,王红蕾2,张俐俐3,吴俊江 1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6;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根瘤菌吸附且能促进大豆生长、提高产量的优质载体,并且在优质载体的条件下,筛选出大豆 根瘤菌液的最佳使用浓度,通过3种载体吸附不同浓度根瘤菌液拌种大豆盆栽播种后,对大豆的生物量、结瘤及产量的对比发现:不同载体介入、大豆接入根瘤菌后均对大豆的生物量及结瘤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根瘤菌以草炭和蛭石为载体,更有利于促使大豆植株生长,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草炭的促进结瘤作用持续效果时间较长,液体的持续效果时间最短,而蛭石的持续效果时间相对比较居中;以草炭和蛭石作为根瘤菌载体,低浓度的根瘤菌液接入更能发挥其提高产量的作用,以液体作为根瘤菌载体,根瘤菌接入浓度较高才能发挥其提高产量的作用。结合生产成本来看, 草炭土更适宜作为自主研发根瘤菌剂的载体,同时推荐根瘤菌使用浓度为1.4?108 菌细胞 ·mL -1。关键词:大豆根瘤菌;结瘤;载体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9841(2014)02-0207-04收稿日期:2013-10-11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0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0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104);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2013RFXYJ043)。 第一作者简介:刘庆莉(1971-),女,技师,主要从事大豆耕作与栽培研究。E-mail :liuqingli1971@126.com 。通讯作者:吴俊江(1970-),男,博士, 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耕作与栽培研究。E-mail :nkywujj@163.com 。Chosen of Soybean Rhizobia Carrier and Screening of the Best Concentration LIU Qing-li 1,WANG Jin-sheng 1,LIU Li-jun 1,LIN Wei-gang 1,WANG Hong-lei 2,ZHANG Li-li 3,WU Jun-jiang 1 (1.Soybean Research Institut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China ;2.Information Center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China ;3.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the carrier that was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absorption of rhizobia ,improving yield and quality of inoculated soybean ,and screen the best soybean rhizobia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at levels of quality carrier ,three carriers ab-sorbed different soybean rhizobia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with seed dressing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biomass ,nodular rate and yields of soybean plant by soil pot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arriers and inoculating soybean rhi-zobia could improve the biomass and nodular rate of soybean plant.Peat and vermiculite were used as carriers of rhizobia could remarkab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soybean plant and enhanc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hus the lasting effect of nodular was the longest ,followed by vermiculite and liquid.Low level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could remarkably increased soybean yield and quality with peat and vermiculite as carriers ,however the opposite when used liquid as carriers.In conclusion ,in view of the cost ,peat was more appropriate for soybean rhizobia ,and the best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was 1.4?108 cells ·mL -1.Key words :Soybean rhizobia ;Nodulation ;Carrier 施用根瘤菌菌剂能促进大豆结瘤, 有效提高豆科植物的产量,减少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由于根瘤菌剂耐污染能力强[1] ,还可以减少因长期使用化肥对 环境的破坏 [2-3] ,对无公害大豆生产以及降低农民 投人, 保护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5] 。因此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已成为豆科植 物增产的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效菌种不断被选育或改造,制备菌剂的工艺、保藏菌剂的方法也不断完善和发展,配制成的菌剂的效果越来越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利用。与此同时,诸如发酵水平低、保质期短和 技术不成熟、质量不过关等问题限制了根瘤菌剂的产业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菌种质量的高低一直是影响其应用效果的一个突出问题;载体也是大豆根瘤菌肥料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因素 [6] 。作 为根瘤菌的载体很多, 如草炭、蛭石、珍珠岩、煤炭、草炭、膨润土和高岭土等。草炭、蛭石由于其营养与pH 适中,表面积比较大和吸附性好,有利于根瘤菌的存活及菌剂保存,是理想的载体 [7-9] 。另外,草 炭和蛭石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适合于在根瘤菌剂生产中应用推广,已成为当代根瘤菌类肥料的主要类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筛选出适宜根瘤菌吸附且接种大豆能促进大豆生长、提高产量的优质载体,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

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 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 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 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

自生固氮菌微生物的筛选与生物学特征的研究1

自生固氮菌微生物的筛选与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引言 氮元素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而它作为农肥的主要成分之一,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使作物在贫瘠的土壤上也能获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工业固氮的成功使得人们忽略了原本更加天然的固氮方式-使用固氮菌。在全球人口呈现爆炸上升趋势的同时,人们需要。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粮食以满足温饱,这就导致工业固氮产业的蓬勃发展。但谁也没想到大量使用氮肥正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高浓度的氮氧化物是产生颗粒物和地面大气臭氧的重要原因。红潮等的多次出现,杀死数以万计的鱼类,都是由于许多农作土壤也呈氮肥饱和趋势,多余的活性氮肥都被排进湖海之中,最终导致富营养化。 为了达到科学而且环保的目的,只有利用固氮生物进行绿色氮肥的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生产氮肥的成本而且还不会造成活性氮流失事实上,许多试验都证明在某些环境状态下,接种的固氮菌对植物田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是由于固氮菌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其体内固氮酶的作用,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形成氨,进一步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氨素,从而让土壤中固定的氮元素增加,本实验主要是对自生固氮菌的筛选以及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无氮培养基(富集培养)配方: 葡萄糖10克磷酸二氢钾0.2克硫酸镁0.2克 硫酸钙0.2克氯化钠0.2克碳酸钙 5.0克 琼脂20克蒸馏水1000mL PH 6,5—7..0 瓦克斯曼77号培养基(分离培养) 葡萄糖10克磷酸二氢钾0.5克MgSO4.7H2O 0.2克 1%MnSO4.4H2O溶液2滴1%FeCl3溶液2滴 蒸馏水1000mL 琼脂20克PH 7.0—7.2 1.2自生固氮菌的生态分布 1.2.1土样采集:选定肥沃菜园土采集土样时,先铲去1-4厘米的部分,去5-10厘米深层土样,记录采集土样的时间地点和日期,带回实验室备用。 1.2.2土样备用:将采集的土样放入28摄氏度恒温箱中,不仅可以活化菌,而且还可以干燥土壤,便于土样播撒。 1.2.3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配制无氮培养基,并将其进行灭菌,冷却至适当温度,倒入灭过菌的培养基中,待凝后地面朝上备用(防止水汽污染). 将恒温箱中的土样取出,将欲分离的土样均匀地撒在无菌的无氮培养基平板上,每块平板分别撒0.25克,共撒三块平板。在培养基上表明土样号,分离日期,将培养皿倒置。放入28—30摄氏度下培养4-7天。 1.2.4当土粒周围长出浑浊,半透明的胶状菌落时,对菌落特征进行观察,计数和编号。 1.3自生固氮菌的纯化: 1.3.1将融化的改良瓦克斯曼77号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中,凝固后将平板放入65~70摄氏度的烤箱中烘烤15~20min,以除去平板表面的水分。将土样或加富后的土粒样品用无菌水分别稀释至0.1,0.001,0.0001稀释度,并将各稀释度的菌落0.1mL加在平板上,用无菌刮铲涂匀后,放在28~30摄氏度恒温箱中培养7天,经过一周后长出的菌落既为好气性自生固氮菌。 1.3.2挑菌培养并保存

根瘤菌及其应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及其应用 摘要:自贝叶林克1888年首次从豆科植物根瘤中分离获得根瘤菌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为揭开这一大自然的奥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人们从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分类和遗传等方面对根瘤菌进行了广泛研究,在根瘤菌和根瘤的形态结构,固氮酶的结构和功能,固氮机理和作用调件,根瘤菌在细菌分类学中的地位直到固氮基因,结瘤基因,固氮生态等应用方面都有着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共生固氮体系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转入根瘤菌与宿主豆目植物植物的相互识别和信息传递以及根瘤菌群体感应等方面。 关键词:根瘤菌生物固氮根瘤菌应用 一.根瘤菌的生物学特征 根瘤菌:根瘤菌主要指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氮的细菌,一般指根瘤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两属都属于根瘤菌目。根瘤菌侵入寄主根内,刺激根部皮层和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引起这些细胞的强烈和生长,使根的局部膨大形成根瘤;根瘤菌在根内定居,植物供给根瘤菌以矿物养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游离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两者在拮抗寄生关系中处于均衡状态而表现共生现象。 根瘤菌的形态特征:根瘤菌是短杆状细菌,因生活环境和发育阶段的不同,在形态上有显著变化.根瘤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和土壤中呈杆状,端生或周生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培养较久

菌体粗大,染色不均。 生存习性: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豆科植物根毛、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从侵入线进到根瘤细胞,继续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细胞群构成含菌组织。 根瘤菌进入这些宿主细胞后被一层膜套包围,有些菌在膜套内能继续繁殖,大量增加根瘤内的根瘤菌数,以后停止增殖,成为成熟的类菌体;宿主细胞与根瘤菌共同合成豆血红蛋白,分布在膜套内外,作为氧的载体,调节膜套内外的氧量。 类菌体执行固氮功能,将分子氮还原成NH3,分泌至根瘤细胞内,并合成酰胺类或酰尿类化合物,输出根瘤,由根的传导组织运输至宿主地上部分供利用。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宿主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宿主提供氮素营养。 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根瘤菌(root nodule bacteria)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豆科植物根毛、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从侵入线进到根

固氮菌筛选及鉴定

固氮菌筛选及鉴定 实验原理 农田的表层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含量比较多。将用表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无氮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生固氮菌才能生长繁殖。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从土壤中分离自生固氮菌的方法。 2.初步学会制作临时涂片的方法。 材料用具 农田的表层土壤(土壤溶液的pH不低于6.5)。 无菌研钵,无菌玻璃棒,接种环,天平,存放有载玻片的酒精缸,盖玻片,显微镜,酒精灯,火柴,镊子,恒温箱,量筒,玻璃铅笔。 灭过菌的、盛有无氮培养基的培养皿,结晶紫染液,无菌水。 方法步骤 一、接种 1.接种前,将灭过菌的、盛有无氮培养基的培养皿,放在37℃的恒温箱中一两天。随后,选取培养基上没有生长任何微生物的培养皿供实验用。 2.取10g土壤,放在无菌研钵中,注入5mL无菌水,并用无菌玻璃棒搅拌均匀,备用。 3.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灭菌。略微打开培养皿盖,将接种环放在培养基边缘处冷却。然后,用接种环蘸取少许稀泥浆,轻轻地点接在培养基的表面上,共点接15~20处(注意:接种时手和衣袖不要碰到火焰,以免烧伤)。 4.接种后,轻轻地盖上培养皿盖,将培养皿放在实验桌上,并在顶盖上写明实验内容、接种人的姓名和接种日期。 二、培养

将接过种的培养皿放入恒温箱内,在28~30℃的温度下培养3~4d。 三、观察 3~4d后,取出培养皿,仔细观察培养基上稀泥浆周围长出的培养物——黏液。黏液初为无色透明,以后为乳白色,最后变成褐色,表明含有自生固氮菌。 四、镜检 1.制作临时涂片 (1)用镊子从存放载玻片的酒精缸中夹取一片载玻片,将载玻片放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缓缓烘烤,以便除去上面的酒精。将载玻片放在实验桌上,待载玻片冷却后,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无菌水。 (2)在火焰旁,按照接种的要求,用灭过菌的接种环从培养基上挑取少许黏液,将黏液涂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加1滴结晶紫染液,混合均匀,染色1min。 (3)另取一片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液滴左侧向右侧移动,使液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然后,将推片自右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之间呈30~45°夹角),推出一层均匀的菌膜。 2.干燥 让临时涂片自然干燥(自生固氮菌的临时涂片不用加热固定,以免破坏荚膜)。 3.在显微镜下观察 依次通过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临时涂片,可以看到染成紫色的自生固氮菌。 结论 通过显微镜能够看到几种自生固氮菌?它们在形态上各有什么特点?将得出的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讨论 1.为什么盛放无氮培养基的培养皿应当是灭过菌的? 2.假如黏液中有三种自生固氮菌,你能不能想出一种办法,将这三种细菌分离开来?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1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 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3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4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 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石亚山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逐渐增多,穗颈受害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二、纹枯病的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一)传播方式 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为害引起的。病菌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粒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以后便在冬闲田或绿肥田的土壤中越冬,次年春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待气温达到始病温度20℃-23℃时,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之后,病部再生出菌丝,蔓延为害。当气温达到28℃-30℃,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菌丝可以从水稻基部叶鞘叶片蔓延至植株顶部叶鞘、叶片和穗头。水稻孕穗、抽穗期遇连阴雨、饱和湿度时,病情发展最快。在发病后期的稻田里,由病斑上产生的菌丝,通过稻叶的接触传到健株上去,并在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形成菌核,导致该病的蔓延。 (二)发病规律 1、气候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时,本病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栽培技术 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密植程度对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一般重施、迟施氮肥,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过于集中使用氮肥,会引起稻苗猛发,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则会出现贪青陡长,致使田间郁闭,均能严重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因而发病往往较重。 3、品种和生育期

固氮菌、解磷菌的分离筛选

固氮菌、解磷菌的分离筛选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原理。 2、掌握固氮菌、解磷菌的分离方法。 3、学习平板划线分离法。 二、实验原理: 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固氮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作为氮源进行自身代谢,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利用无氮培养基将固氮菌从混合菌中分离出来。解磷菌可以在含有难溶性磷酸盐或有机磷的固体培养基产生溶磷圈,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分离出解磷菌。同样,可以根据解钾菌的生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将其分离出来。 在本实验中,分离固氮菌我们采用阿须贝氏(Ashby)培养基,分离解磷菌采用无机磷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配方如下 Ashby培养基: 磷酸二氢钾(KH2PO4) 0.2 g 硫酸镁(MgSO4·7H2O) 0.2 g 氯化钠(NaCl) 0.2 g 碳酸钙(CaCO3) 5.0 g 甘露醇(C6H14O6) 10.0 g 硫酸钙(CaSO4·2H2O) 0.1 g 琼脂 18.0 g 蒸馏水 1000 mL pH 6.8~7.0 无机磷培养基: 葡萄糖 10.0 g (NH?)?SO? 0.5 g NaCl 0.3 g KCl 0.3 g MgSO??7H?O 0.3 g FeSO??7H?O 0.03 g MnSO?? 4H?O 0.03 g Ca?(PO?)? 10 g 琼脂 18 g 蒸馏水 1000 ml 三、实验材料: 1、试剂及样品:Ashby培养基、无机磷培养基、无菌水、土壤样品(自带)。 2、仪器及其它用具:培养皿、玻璃棒、烧杯、量筒、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 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接种环、酒精灯、PH试纸等。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 ühn 称立 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 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 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 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 较慢。在PDA 上23℃条件下AG-1 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 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 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 菌落 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 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 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 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 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 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 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 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 2有6 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

高效大豆根瘤菌的筛选

高效大豆根瘤菌的筛选 作者:张欣,李玉文转贴自:本站原创 (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2.黑龙江省科学院生物肥料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将选取的10株大豆根瘤菌菌株(HLJN1001,HLJN1002,HLJN1003,HLJN1004,HLJN10 05,HLJN1006,HLJN1007,HLJN1008,HLJN1009,HLJN10010)与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栽培的5 个大豆品种(垦农18号,垦鉴豆25号,合丰25号,疆丰21-1381号,绥农4号)进行最佳共生匹配双瓶筛选试验,测定了大豆植株株高、叶片颜色、结瘤数、瘤干重和植株地上部分干重等生物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从中筛选出共生固氮结瘤能力强的优良菌株HLJN1001和HLJN 1003。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大豆品种;共生匹配;筛选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1)10—0125—03 根瘤菌(Rhizobium)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可以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形成氨,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独立存在时,不能利用大气中的N2,而当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的根细胞并在其中迅速增殖后,可产生类菌体,并在根瘤内出现豆血红蛋白,同时具备类菌体和豆血红蛋白的根瘤便具有固氮能力。研究表明,不同的根瘤菌与大豆品种间的共生固氮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2] 。因此,筛选与豆科作物品种匹配、固氮能力好、竞争结瘤能力强的优良菌株,是提高根瘤菌应用效果的重要途径[3]。现选取10株大豆根瘤菌菌株,与5个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栽培的大豆品种进行共生匹配性研究,从中筛选出优良菌株,为大豆育种材料的选择和共生固氮作用的发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HLJN1001,HLJN1002,HLJN1003,HLJN1004,HLJN1005,HLJN1006,HLJN1007,HLJN1008,HLJN1009,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其伤害大,一旦产生预防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变枯而死,危害水稻生产量,那麼造成水稻纹枯病病发的原因是什么?下列是详尽的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及预防对策。期待对诸位栽种户有一定的协助。 1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 水稻纹枯病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基本标准下对其开展观查,真菌始初没有颜色,成熟时出現浅褐色的菌核。病原菌菌核的具体抗旱性较强,在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上都能存活,是水稻纹枯病大规模散播的主要诱发病原菌。除此之外,水稻栽种相对密度过大、肥水管理方法不善、治疗药物预防对策不科学等,都是造成产生纹枯病,危害防效。 2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特性 水稻纹枯病是高溫、高低温标准下造成的病害,当水稻栽种地区田里溫度持续上升以后(大概在20 ℃,环境湿度在80%时),纹枯病刚开始逐渐产生与散布。栽种地区田里溫度超过25 ℃、空气湿度超过90%时,病害快速传播会持续加速。水稻栽种田园中远期存水,

环境湿度很大,为纹枯病大规模产生和散播出示了基础标准。假如在上肥管理方法全过程中加上基肥过多,会是禾苗抽穗提早封行,促进纹枯病产生。在一切正常栽种的状况下,不一样种类的具体抗病力及其患病率存有一定差别,高秆水稻种类患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病发较重。 3 水稻纹枯病的基础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柄、叶子、穗部和叶茎都是造成不一样水平的危害。最初产生环节关键在主茎与水面挨近的叶子和叶柄位置。水稻前期感柒全过程中,病部大部分都展现深绿色浸水状模糊不清黑斑,病斑进一步外扩散后,逐步完善云纹状。病斑正中间部位会出現浅绿色或者暗红色,对水稻机构被毁坏后,边沿展现暗褐色。在病害产生比较比较严重时,好几个较小的病斑并集以后会造成很大的病斑,造成叶子刚开始变黄随后慢慢枯萎。茎杆部位被害状况与叶子比较类似。当穗部受损害后,最初会展现出深绿色,伴随着损害時间的增加,会展现暗红色,水稻不可以一切正常抽穗。在高溫、高低温的生长发育自然环境中,纹枯病病发位置会出現菌核,菌核色调较深,非常容易掉下来。 4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规律性 水稻纹枯病是念珠菌性病害,病原菌的菌核在栽种*壤、禾秆病部、野草等自然环境中过冬,是产生病害的基本病原体。在春天开展耕地时,大部分取得成功过冬的菌核都是在水面上飘浮,随后粘附在水稻主茎上。当地理环境溫度比较适宜时,菌核会持续出芽,产生真菌,浸染水稻,使水稻病发,而在高溫、高低温标准下,可造成水稻纹枯病流行性感冒暴发。在水稻栽种后,病害产生太早、过多、太重,是当今稻区普遍现象的状况。 5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性预防对策 5.1 取种抗病力不错的种类 水稻栽种关键取决于水稻种类挑选,由于好的种类可以阻拦病菌体,降低病害产生几率。根据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所知,当今籼稻主茎果蜡保护层厚度偏厚,硅化物质较多,具体抗病力不错,籼稻其次,糯稻具体抗病力最烂。在同样的栽种自然环境中,成熟种类的抗病力较低,迟熟种类的抗病性工作能力不错。 5.2 立即消除病原菌 在水稻开展栽秧以前必须立即捞起来水稻田水面上飘浮的菌核,全方位降低菌源数。操作过程以下:根据放高水位线(水位线高宽比3.3~6.6 cm)耙田,使菌核飘浮在水面上,并滞留一段时间以后,使飘浮在水面之中的干枝、野草、菌核等浪渣随风飘荡飘浮集中化到低处田角、田边以后,根据泥沙网等有关专用工具立即捞起来水面上飘浮的干枝和野草、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湿度高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4]。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呈云纹状大斑,很像开水烫伤,灰白

耐硒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学号:K071041404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一株耐硒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姓名:黄益 班级:K071041404 专业: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唐巧玉 中国·恩施 二零一四年五月

Stu.ID:K071041404 BACHELOR'S THESIS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lenium-resistant strain of microorganisms Profession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 Name:Huang Yi Academic Advisor:Tang Qiaoyu Enshi · China May , 2014

学术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试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中除注明作者和来源的引文外,不包含其他人、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4、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已在论文中做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5、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月日 导师审核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该生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本人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其中文字、图、表及其它相关内容均经本人审核,同意作为该生的学位论文提交。 导师签名: 年月日

一株耐硒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黄益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本文以恩施富硒土壤中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使用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悬浮后再进行其他处理结合平板划线涂布培养分离出耐硒菌株23个。用硒浓度作为变量,利用控制变量法筛选出最耐硒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其颜色作初步鉴定,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菌种类型。 通过上述初步鉴定实验得到的结论,参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初步判断得到的最耐硒菌种为土壤杆菌属。 关键词:硒;微生物;筛选;鉴定;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 中文名称:水稻纹枯病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花脚秆、烂脚轩 拉丁学名: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甘蔗、大豆、花生、茭白 为害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互相愈合成为不规则大形的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灰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鞘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上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大片倒伏。 病原菌形态特征:主要有菌丝和菌核两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萝卜子大小的褐色菌核。菌核以少数菌丝联接在病组织上,空气干燥时,极易脱落。病株上产生的白色粉末是病菌的担孢子。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也重。 发病特点: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飘浮水面的菌核萌发抽出菌丝,浸入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气温在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菌丝的发育与致病温度均以28℃最适宜,以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有利条件。过量施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水稻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乳熟期后病情下降。 流行动态:近几年在各稻区发生流行面积达2.5亿亩次左右 防治方法:1、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农业防治: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减少当年菌源,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另外,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水稻后期徒长,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老健,增强抗病能力,控制病害发生流行。 3、适时施药保护:对水稻病害的防治,必须强调"预防为主"。在各类型水稻分蘖期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确定防治时期,根据发病轻重,确定防治对象田。 常用药剂: 井冈霉素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杨从发1,王淑军1,陈静1,许兴友2(1.淮海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江苏连云港,222005) (2.淮海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江苏连云港,222005) 淮海工学院学报,1999,8(2) 摘要:从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213个在无氮培养基上能良好生长的菌株,通过酶活测定,从中筛选得到18株固氮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中酶活最高的4株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属于固氮菌科的不同属。利用它们可望制成适合于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生物复合肥。 关键词:自生固氮菌;固氮酶;微生物肥料 0引言 微生物肥料的一些作用和生态效益是化学肥料所不具备的[1],施用微生物肥料,能提高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长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2]。此外,生产微生物肥料投资少,可利用农副产品就地取材。因而,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本文报道从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等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8株固氮能力较高的自生固氮菌,并对其中am65、bn72、cx58t、dy82四株固氮能力最高的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属于固氮菌科的不同属。 1材料和方法 1.1菌种 采集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的根际土壤土样56个,从中分离获得213株在无氮培养基上能良好生长的菌株。 1.2分离培养基及分离方法 1.2.1富集培养基 蔗糖15g,磷酸二氢钾0.8g,硫酸镁0.2g,氯化钠0.2g,碳酸钙1g,质量分数为10%的钼酸钠、硼酸、硫酸锰、硫酸亚铁(现配)水溶液各1mL,水1000mL,pH为6.5~7.0,在250mL三角瓶中,每瓶分装30mL,灭菌备用。 1.2.2富集培养方法 取3~5g土样用50mL水制成混浊液,吸取5mL悬浮液装入盛有30mL富集培养液的250mL三角瓶中,100rpm,28℃,培养3~5天后,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重复4~5次后,稀释分离。 1.2.3平板分离培养基 在富集培养基中加入2%琼脂制成平板分离培养基,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备用。 1.2.4分离方法 取富集培养后的培养液,稀释涂布平板分离培养基。28℃培养2天后,将在稀释度较大的平板上,生长较大的菌落移入斜面。培养后,保藏备用。 1.3固氮酶活性测定 1.3.1气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3]的方法,略加改变,将2mL乙炔气体冲入试管斜面内,塞上无菌橡皮塞,28℃,培养24h 后,用气相色谱仪测量固氮酶的活性,每种取4~5个重复,进样量100μL,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酶活。 EA1=(58.0×Se×T×Pe)/(Sb×Te×P×t) (μmol/h(斜面)) Se:乙烯峰面积;T:开氏绝对温度(T=273.13K) Pe:实验条件下的大气压强(Pa); Sb:乙炔峰面积;Te:实验条件下的温度(K); P:绝对大气压强(P=101324.72Pa); t=培养时间(t=24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