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养生(弟子规与中国文化漫谈)-编排可打印

中国文化与养生(弟子规与中国文化漫谈)-编排可打印
中国文化与养生(弟子规与中国文化漫谈)-编排可打印

中国文化与养生

(又名《弟子规》与中国文化漫谈)

1

中国文化与养生

首先,我先把《弟子规》的前几句写下来,大家可以抄一下:“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瑾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什么叫“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的意思。为什么把学生叫弟子呢?在过去称有道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道的人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老师的学生中有小他几岁的就像他的弟弟一般,也有小他十几岁或更多的,年龄仿佛他的孩子一样大。老师的学生如同兄弟,如同孩子,所以就把学生称为弟子。当然,有志不在年高,年龄并不妨碍求道。

“弟子规”,就是学生的规矩。何为“规”?画圆的东西就叫规(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圆规);“矩”就是画方的“L”形的尺。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墓当中,有一件衣服是用“绢帛”做的,衣服上面画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人手里拿“矩”,女人手里拿“规”,男人拿矩画方,女人拿规画圆;所以中国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男有矩,女有规。君子温润如玉。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性情温良,像玉一样润泽。一个男人脾气特别大就是

2

小人。因为爱发脾气的人,一生一事无成,成了也会败。所以,脾气不是好东西。为什么?大家看,过去中国男子都会佩戴玉石,就是时时提醒自己,让自己的性格要象玉一样温润,好玉冬天拿在手里是温温的,它不凉;石头冬天你拿在手里冰冰的,凉。好玉拿在手里它是温的,不冰手的。君子的性情就要像它那样,又温又润。女人的性情要像棉花,洁白、柔软、温暖;所以叫性如棉。有句老话不是说嘛:“性如棉,性如棉,多干活,少花钱;性如水,性如水,多干活,少撅嘴。”

还有一句话叫“君子无度不丈夫”。现在呢,大家都以讹传讹,改成“君子无毒不丈夫”了!有“毒”的怎么能是丈夫呢?那是“眼镜王”,那是“竹叶青”(一种蛇,剧毒)呀!其实,有“度”,即是有度量,量大福大造化大。量如东海,才会福如东海呀!量如茶杯,福就只有一口呀!

“弟子规”,就是做学生的规矩。那么谁是学生呢?一个人从出生到咽气,人生的两万多天你都是学生。这叫“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你很健康地活到七八十岁,也不过就是二万五千多天(365*70年=25500天),一呼一吸都在学习,那么跟谁学呢,以何为师呢?古人云:天地君亲师。以天地为师,以日月为师,以圣人为师。

举个例子:我在昌平开了一个国学私塾,有好多父母带着孩子来找我,说他们的孩子有如何如何之不是,一口

3

气能说出了孩子十多个毛病。当父母说自己孩子毛病的同时,其实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毛病。因为一个家庭,男为天,女为地,一个男人在家里高高兴兴,有很好的涵养,这叫天清;女人在家和和气气,不发脾气叫地宁。天清地宁家里就出神童。如果男人在家乱发脾气、乱骂人,性情暴躁,女人在家经常生闷气,特别霸道,不尽妇道,叫天昏地暗,叫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出神经。你看凡是家里孩子不正常的,都是父母原因,父母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乾清宫和坤宁宫,天清地宁出神童。自古以来,了不起的人才都出自于很和睦、很和谐的家庭里。他们绝对不会出自于父母闹翻天的家庭里。所以大家就一定要注意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讲到这里,不妨多说几句,弟子规就是做学生的规矩,我们每个人都是学生,以天地为师,以日月为师,以圣人为师。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呼一吸都不要放弃学习,那么我们的老师有三位,分别是:孔子、老子、佛陀。人活在世上有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叫人生的“三三制”。你必须自己找答案。这三个问题你不找答案,你还傻活着。这个问题很严重,大家不要开玩笑。

(一)我从哪里来?有人说,我是我父母生的我呀!那么父母生你之前你是谁呢?父母生你之前有没有你呢?如果没有你,那么你的性格是怎么来的呢?一个孩子生下

4

来他并不是一张白纸呀?如果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这就是大家要扪心自问的第一个问题,“我从哪儿来?”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我是父母生的,那它就是一个愚痴的答案。你要知道,普天下,没有无辜的事,没有偶然的事,没有侥幸的事……

(二)我是谁?

(三)我到哪里去?

这是人生必须解决的,而且是要首先解决的。如果这三个问题你没解决,可以说是行尸走肉。你活在世上,你再有钱、再有地位,也是行尸走肉。此生只有两万多天呀!

这三个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你可以去请教三位圣人。这三位圣人都是出生在2500年前,2500年前在我们这个叫地球的星球上,在东半球一下出现了三位圣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我们可以向这三位圣人寻找答案。人类文明的最高峰就是在2500年前,从那时人类的文明就开始滑坡至今。大家可能会说,我们社会现在不是在发展吗?我们不是在进步吗?是的,说得很对,我们是在发展,但是往哪发展呢?如果往火葬场发展呢?我们是进步了,如果是往坟墓进步呢?打个比方,人类可以散着步走向未来,后来发明了火箭,大家都挤在火箭上但不知道要去哪。因为火箭快,效率高,去哪儿都快……

5

在距今2500年的时候,人类出现了三位圣人,那时候人类文明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然后就一路滑坡到现在。过了五百年,公元元年是一个分界线。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元一年,基督教的耶稣他老人家诞生,耶稣他比我们那三位圣人的出生晚五百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元”就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距今一百五十年、二百年科技开始飙升,至今到了无法限制的地步;但是人类的文明却拼命下滑。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站在宇宙的高度看生命是宗教;站在生命的高度看生活是哲学;站在生活的高度看生存是科技。在距今2500年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达到了巅峰,那时圣人倍出,孔子之后有孟子,老子之后又有庄子,像天上的星斗那么多。

很多人不服气了,我们现在的的确确比古代进步了,为什么说我们落后了呢?是的,我们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文明(文明包括宗教信仰和哲学情操)滑坡了,出现“泥石流”了。举个例子:汉朝有汉赋、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元朝有元曲、明朝有小说、清朝有对联、现在有“短信”。这就是滑坡的具体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唐朝的时候,人们一起喝茶,你一首我一首,你五言我七言,易如反掌;就连青楼的女子写一首诗都可以流传到现在。现在呢?元宵节发个短信,送你一个汤圆,什么做馅什么做皮……端午节,送你一个粽子,什么馅什么皮……中秋节,送你一块月饼,什么馅什么皮……小的时候看《永不消失的电波》,感觉到发电报是一个很神秘的事情,可是我

6

们现在呢,大家都成了“短信谍报员”,天天发无数个“电波”。

现在的人把这三位圣人都忘在脑后了。大家都知道圣诞节是12月25日。这一天为什么叫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他老人家的诞辰。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孔子的诞辰?老子的诞辰?佛陀的诞辰?美国有几个洲把孔子的诞辰(换成公历后)9月28日作为教师节,台湾也是把这一天作为教师节,可我们选的是9月10日,这一天是没有任何含义的。为什么我们内陆的中华民族子孙,偏偏订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日子作为教师节呢?然后让美国人纪念我们的圣人,纪念我们的教育家。我们只知道过个圣诞节,而我们自己的三位圣人却不记得了。

香港把佛诞(农历的四月初八)作为公休假日,农历四月初八、初九放假两天,和圣诞节的假期是一样的,以此作为纪念。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民族的教育家孔子,却不被我们记忆,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中国人的悲凉。

另外,现在的众生智慧暗昧,渺视国家领导人,这样特别不好。当然这有深层次的原因,也有风水的原因。过去故宫、太和殿是北京最高的地方,不可能有人住的地方比太和殿高。过去北京的老百姓住的都是平房,不可能他住的房子高过太和殿。所以大家都很尊重国家领导人,很尊重领导者。现在盖个楼就比中南海高。你看现在的北京

7

高楼林立,所以大家有了钱都去渺视领导者,这种渺视可以从开国家领导人玩笑的短信中看出,这都是特别不好的,折损自己的福气。为什么,大家知道吗?因为,他能做到这个位子有他的福报。

佛教里面有一个戒律:“不谤国主,不违国制,不做国贼,不漏国税。”

所以大家知道,我们既然要解决人生的三大问题,我们就可以去请教这三位圣人:孔子、老子、佛陀。包括人生中遇到的所有苦难,这三位老师都可以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

我们中国文化很了不起。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魅力。

我先跟大家说一个字“丽”,大家都知道它的繁体字是怎么写的吗?“麗”上面一个“丽”字下面一个“鹿”。现在把下面的“鹿”字去掉了,大家不知道这个“丽”字当什么讲了。实际上,“丽”是指雄鹿的角,大家见过雄鹿吧?雄鹿的鹿角非常好看,大家想象一下:在阳光下,一只雄鹿站在山岗上,这是一副多么美丽的画面呀!

对于鹿来说,它的角是长在头骨上的,所以鹿角代表这个生命阳气的最高端。你看鹿角长得多好看呀,特别张扬!中国的古人管鹿叫“麗”,它很美丽。现在你把“鹿”字去了,大家不知道这个为什么叫“丽”,它从何而来呢?

8

鹿角是生命阳气的最高点,鹿每年四月开始长茸,八九月茸逐渐变成角,它用美丽的鹿角去跟其它雄鹿拼斗,争女朋友。然后呢,到了十一月份它就轻装前进,把鹿角抛掉。来年四月又开始“装备美丽”,周而复始。只不过呢,鹿的年龄越大,鹿角开的叉就越多、越招展、越神气。你看汉字多了不起!

再写一个“尘”字,繁体“塵”就是鹿脚下的土,一看到这个字,我们的脑海就会涌现出“蒙太奇”:一群梅花鹿在夕阳西下的原野上奔跑,蹄子下扬起的滚滚烟幕就叫“尘”。一个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的文字对于物质的标定有特别精确的概念。但是它一被改成简体字后,就没有诗情画意了。什么叫“小土”?多大叫小土呢?对于大象来说,鸡蛋那么大的土就叫小土;对于蚂蚁来说,面粉那么细的土叫小土;所以它对“尘”就失去了标定了。

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中国文化给阻隔了,所以从五十年代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以后,我们古文化的血脉就被切断了。幸亏台湾和香港还保留着繁体字,现在有人呼吁小学生学繁体字,太有必要了!因为每一个繁体字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太了不起了!这就是传承,它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什么意思,什么叫“灵犀”?灵犀就是犀牛角。犀牛角共有十几种,其中最珍贵的一种就叫灵犀。犀牛角它不是骨质。角分两种,一种是骨质,一

9

种是甲质。犀牛角是一种甲质,它有十几种,最珍贵的是甲质,叫灵犀。它握在手里是半透明的、褐色的,中间有根白色的线交贯其中,很珍贵。犀牛角对治心脏方面的疾病特别有效,犀牛角拿一点,指甲盖儿那么一点粉末,心窍不通的时候服下去心窍就通了,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再看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香”指的是梅花的气味,“苦”指的是味道;“寒”是指它的药性、它的性格;梅花的香气来自于它的味道和性格。一句话将梅花的性格解释得清清楚楚。

所以儒家讲“格物”,“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也。”天下如果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这是作为一个儒者的耻辱。

但是,一个人引以为豪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智慧的开启。那么知识和智慧有什么差别呢?现在人崇尚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举个例子:智慧好比太阳,它自己能放光;知识好比是月亮,它自己没有光,它反射的是太阳的光。我们每个人智慧都本自具足。我们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十亿瓦的大灯泡,有无量的光明和智慧,圣人的智慧不会比我们多一丝,我们的智慧不会比圣人少一毫,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泥遮住了,烦恼、习气就是泥污。所以灯泡就不亮了。

佛教把这智慧的光明叫佛性;道家叫道;儒家叫明德、

10

良心。这里说的良心不是指善良的心,你本来的心与善恶无关,所以我们说你这个人没良心,实际上应该说昧良心,“昧”指遮蔽、掩盖的意思。我们讲“拾金不昧”,说在路上捡到金子你别给藏为己有,因为那不是你的。我们众生的智慧并不比孔子、老子、佛陀少,只是这些都被习气、烦恼遮盖住了,所以我们需要开启智慧、良心。没有人没良心,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也有良心,只是被遮盖住了。这叫昧良心。

所以《道德经》里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说一个人要做学问,要增长知识,“益”当增加讲;“为道日损”,一个修行的人修道,每天都要损减灯泡外面的泥(杂念、习性、烦恼),达到智慧开启,光明放出来了。我们管这个叫什么?叫开悟。人本来就有无量智慧,只是被习气、烦恼遮住了。要想智慧要不断地增加,烦恼就要不断地减少,减少的是遮在灯泡外面的泥污。一个人每天做两个工作,一个是增加知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要开启智慧,你每天都要洗刷打磨自己的习气和烦恼,让你本来的智慧出来。我们中国人把它叫做修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每天不断地损减,当你把习气烦恼去掉的时候就叫明心见性。见的是什么性?佛家讲见的是佛性;道家讲的是道;儒家讲的是明德。所以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明白,明哪个白?就是这个灯泡、这个智慧,明这个佛性,明这个良心,只要你有烦恼,你就一定是昧良心,你的良心被遮住了,你才会有烦恼。当你把灯泡外面的泥污全部

11

都洗掉的时候,这时就放大光明了,这叫佛光普照。那么你人生的这三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这是圣人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

弟子规,圣人训。圣人训,这个圣人是什么人啊?这个圣人就是把灯泡外面的泥污全部去除的人。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出自《金刚经》),这是我至今找到的对圣人最好的解释。这是什么意思?一切圣贤都是在无为法上面有差别。对无为法悟得浅的我们叫贤,对无为法悟得深的我们叫圣;对无为法悟得圆满的我们叫佛。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你要想成为圣贤,你必须要在无为法的这个平台上来做。你要离开了无为法,就远离了圣贤。一切圣贤都是在无为法这个层面上做为、修行。那么大家一定会有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对有为法的看法。什么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生灭法,世间一切能生能灭的,都叫有为法。人生是不是有为法,有出生就有死亡,花是不是,思想是不是……世间一切能生能灭的法就是有为法,缘起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出自《金刚经》)这就是对有为法的看法,对有为法这么看就是无为法。有很多人第一次看这句诗,或者听说过这个偈子,会觉得有点消极,但它却是一个大积极。

晚上睡觉,你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老虎来吃你,你

12

怕不怕,一定会怕的对不对。你跑不跑,一定会跑。当你醒来的时候,老虎还在不在,那么老虎是哪里来的?你自己心里变出来的,想出来的。你被你心里变出来的老虎吓个半死,你是不是愚蠢。

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恐惧都是你心里变出来的。你被你心里变出来的恐惧吓个半死,你是不是很傻。世界的一切都是这样的,它要求我们什么呢?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积极地做事,努力地做人。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要把生活中的这一切做梦观,当梦来看。这样呢,你在碰见老虎时你怕不怕了,不怕了对吧?老虎来了,你会说,小子你过来,让我挠挠毛,就没有恐惧了。这就叫“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出自《心经》)。你就没有恐惧了。你看你干事业,在生活中有多少恐惧啊,这些恐惧,生活中的这些烦恼是哪里来的?你心里变出来的。我们就是这样被心里变出来的老虎和恐惧吓个半死,我们愚蠢呀。经常把生活当成梦来观,让你把它当成梦来观,没有让你做梦,常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得淡一些,与人交往的时候多找对方的好处,认自己的不是。找对方的好处是暖心丸,认自己的不是叫清凉散。跟人交往的时候,有智慧的人聚在一起争错,愚蠢的人聚在一起争理。这叫“讲情不讲理,讲理气死你!”尤其是夫妻在一起生活,相互之间多讲情少讲理。

举个例子:有个父亲带着他的女儿来找我,说他的女

13

儿是个问题少女,让我给她治治。我说好,那请您不假思索地说出您女儿的五个优点。他想了五分钟,也没有说出来。我说:您不称职啊,不配做一个父亲,因为在您的眼里,女儿一无是处。

同理亦复如是,一个妻子说,她的丈夫有问题。在她的心目中她的丈夫是个问题男人。所以人跟人在一起要遵循一个原则,找对方的好处,认自己的不是;把生活,把世间的一切都做梦来观。这并不是消极,这是真正的积极,让你扔掉了包袱,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是你被你梦中的老虎吓个半死,出了一身冷汗。你蠢不蠢,你还打110找打虎队,实际上把你推醒不就好了吗?当你醒过来的时候,原来是一场梦,你说你出的一身冷汗是不是有点冤。

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小人做小人很冤枉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诗你每天背诵一百遍,你的智慧就出来了,你灯泡外面的泥也就一层层地脱落了。当你有烦恼的时候,不管是什么烦恼,你就背诵这四句话。当然要专心念,一心一意地念才管用。

大家知道唐寅唐伯虎,他是明朝最著名的画家。他有一个号为“六如居士”,就是从这句诗里来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这

14

是大积极。真正积极的人生是不被眼前的烦恼所困惑,是拨云见日,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是积极微笑面对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问题,是坦然相迎而不是自欺欺人,这是一种真正的豪迈。

大家看在座的人,凡是下眼圈黑的人,上下眼皮黑的人是什么问题?没睡子时觉(23时—1时),子时睡好觉,一生不用吃补药。我们头部出问题的,是你与长辈、父母、年纪长的同事、领导、比你年纪大的亲戚等相应的关系处理不好;腰部出问题是夫妻之间、平辈中的兄弟姐妹关系不好;腿脚出问题一般是与子女的问题处理不好。凡是子女特别孝顺的或者与子女关系相处很好的老人,你看他们的腿脚一定都很好;腿脚不好的老人一般都是跟孩子生气,孩子也不争气,总招他们生气。当一个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刚才讲的那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现在你可能不懂,因为讲得太深了,但是你不妨记下来每天读,读着读着……突然有一天一下子就开窍了,恭喜你开悟了。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你就读,它是真实不虚的。生气是服毒,饶人是进补。生气是吃砒霜,饶人是喝参汤。

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世间的苦人不是穷人,很多没钱的人活得很快乐。腰缠万贯的人晚上睡不着觉,吃安眠药也睡不着,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少,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太多。他天天活在计较当中,活在烦恼当

15

中,活在灯泡外面的厚厚的泥当中,他的灯泡总是透不出光来,他的心里总是暗无天日的。

你怎么看一个人明事理,看嘴角“﹀”你跟这样的人合作做事没问题;嘴角“︿”的人,你躲他远点,为什么?这叫倒霉嘴;女人“︿”婚姻一定不幸福,没一个好的;“﹀”这叫“宝船嘴”,为什么呀?你看船,翘得越高,金元宝装得就越多,“︿”船翻了全都倒海里了。你到街上看看,十个人里有九个人“︿”倒霉嘴;他就是腰缠万贯他也倒霉,他不知足。我家里挂了好多葫芦,大家问我为什么啊?葫芦、葫芦,福禄、福禄。

什么是福、禄?少烦恼就是福,知足就是禄。为什么?因为你知足就总是有富余。不知足总也不够。嘴角“︿”的人,你一定不要跟他合作,因为他长了一个倒霉嘴,翻船嘴。但是如果是你的好朋友,你跟他有缘,能跟他说上话,那你就让他照镜子把嘴角改过来。得改一个月才能管用,每天照镜子傻笑,直到把镜子笑破为止。

嘴角反应的是你的脾胃,为什么脾胃不足的人嘴角就下垂?因为“思”伤脾,蚂蚁那么大的事情,你总给想成大象那么大,所以你的脾虚,嘴角就下垂,就倒霉。让你做梦观就是让你把事情看得淡一些。做生意赔了就赔了,得癌症就得癌症了,股票跌就跌吧,看得越淡的时候你的嘴角就往上翘;看得越重时你的嘴角就越往下垂。思伤脾,你的脑子里没有停闲,所以为什么劝大家多念佛啊。

16

一个响指是六十刹那(“刹那”是时间的计量单位),一刹那中,人就有960个念头。一天有十三亿个念头,如果所有的念头都是烦恼,那你的嘴角能翘得起来吗?为什么叫大家都要将生活中的事做梦观;这并不妨碍你努力,但成败、荣辱结果看得很淡,不像有些人股票一跌就自杀了。你是被梦里的老虎给吓死了,是梦里跳悬崖。

为什么要念佛?我们的心地是一望无际的旷野,上面每天有十三亿个小坑,一个坑里种一个念头,在坑里你不种莲花就长狗尾巴草。你看他的心里是狗尾巴草多还是莲花多。莲花代表智慧,狗尾巴草代表烦恼。所以,你没有事就念这六个字:

南(拿)无(摩)阿弥陀佛

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佛,但念“南无阿弥陀佛”种莲花,你要抢种莲子,在你心里的十三亿个小坑里你不种莲花就长狗尾巴草。我在讲课的时候先看,如果是四千人的大课,我就不看了。如果局面是我可以控制的话,我就会先看一下台下诸位的面相:噢,这位是狗尾巴草专业户,那位是种莲花的;这个是能看出来的。为什么呢?两眉之间有两道深沟,这就是狗尾巴草专业户;原因是他总是皱眉,皱眉皱眉,一皱全没。

两眉之间一定要能容下自己的两指,如果不能容的话就要修一下。两眉之间代表心量,心量小的人两眉就会打

17

架。他很有空闲,但是就不种莲花,满脑子胡思乱想,想入非非,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心,不能做心的主人就只能做心的奴隶。汉字“怒”字的意思是说,你的“心”做了坏情绪的“奴”,于是就发“怒”了。世间的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三等人没本事有脾气。脾气大福气就小,有点福气也发脾气发没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在你的念头里要抢种莲花,莲花代表智慧,狗尾巴草代表烦恼,你一整天念佛,到了晚上你看你的嘴角是上扬的,就这么灵。看到收成了吧。

思伤脾,嘴角就是脾胃的反射区。一个人最有意思的是他有一个宝船嘴,这叫“人无笑脸莫开店,满面春风好迎人”。你去买东西,一进门看见卖东西的人倒霉嘴,你转身就走。因为他卖的是倒霉货。如果你去看病,看到医生是倒霉嘴,你得转身就走,他开的药方一定不灵,不看了,让身体自己好吧!有倒霉嘴的人,他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凡是常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人,他的嘴角一定是向上翘的,为什么?因为当人骂他、伤害他、向他的心上射支伤心箭的时候,无所谓,射支箭就射支箭呗,拔下来扔掉了就完了。很多女士就会这样,感情上受伤害了,别人给你射一支箭,也许是你的丈夫,这一支箭其实不能要你的命,你经常会把这支箭拔下来看看,又给自己狠狠地插在心上,“他对不起我,他伤害我,他背叛我……”每想一次,同样的事情就

18

重复一次,结果是百箭穿心,但仔细一看,只有一支箭是别人射的,其他的九十九支都是她自己射的。你说她倒霉不倒霉。别人射你的那支箭,射程比较远,并不能伤害到你,但后面的九十九支却是近距离的,猛穿呀!结果心成马蜂窝了,回头一检查乳腺癌、子宫瘤,你说她不得病谁得病?自残!为什么自残?没有学过《金刚经》,他天天种狗尾巴草不种莲花呀,他成了狗尾巴草专业户了,他不开窍啊!所以,修心就修万亩莲塘、种莲花;修嘴,就修宝船嘴。其实,每个人都是看相的专家,人一倒霉嘴角先下垂,然后眼睛就跟着斗鸡眼,跟谁都过不去,他宁愿种狗尾巴草,别人劝他你念佛吧,他说,我不念,我念就念烦恼,念狗尾巴草。

首孝悌。“孝”是儿子背着老子一起走人生路,就叫孝;“悌”是心里面常常惦念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就叫悌。

中国的文化太了不起了。没有学过的人太可惜了,尤其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人。我们喝妈妈的奶喝三年,要喝妈妈1500斤奶,一个小孩一年要喝到妈妈足足500斤奶,他才能长大成人。你敢跟你妈妈大声说话你都罪该万死,别说不孝顺了。你知道吗?奶是血换来的,母亲用她身上的十斤血是怎么勾兑出1500 斤的奶呀?女孩子长到十四岁的时候,青春期来了,她的气走前面,前面的脉叫任脉,走到任脉到膻中穴它就往两边走,于是就生出乳房。等到了哺乳期的时候,气血走到膻中穴的时候往里面

19

化成了奶汁,所以妈妈喂小孩的奶如果喝不掉的话,把它存放在杯子里,放在窗台上,第二天你把它朝向阳光看,它一定是粉色的,这说明妈妈的奶是血勾兑的。可妈妈身上才有十斤血!你不敢跟妈妈吵嘴。我们一般遇到跟妈妈吵嘴的人都给他“活埋”了,不是挖个坑给他埋了,而是活活地埋汰他,让他没脸活着。

还有的人说,我没有喝妈妈的奶,喝的是牛奶,那你就更惨绝人寰了;你喝牛奶喝了三五年,你还吃牛肉,这还叫人吗?那牛就是你的奶妈啊,你无论如何也不能吃你奶妈的肉呀!

在印度就特别好,印度人通通喝奶,但印度人不杀牛,只让它老死。你去印度旅游,印度人说:“牛是我们的奶妈,我们怎么能杀奶妈呢?”有良心!不像有的人,早上起来,喝一杯牛奶,吃一个汉堡(中间加一个煎“牛肉饼”),这种人太没良心了,喝你奶妈的奶,还吃奶妈的肉。这种人马上“活埋”!

孝,为什么孝?你看看爸爸妈妈头上的白发是为谁白的。

中国古人说:“瘟疫不瘟忠臣孝子之门”。非典来了,你只要是孝子忠臣你就不用怕,你真的问心无愧你就不用害怕,瘟疫不进你们的家门,这是真的。学国学的人都知道,每逢“癸未羊年”都会闹瘟疫,这是自然规律。你去

20

中国养生文化有何独有特征-

中国养生文化有何独有特征? *导读: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 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 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

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 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发生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全文及注释

《弟子规》全文 第一章入则孝 第二章出则悌 第三章谨 第四章信 第五章泛爱众 第六章亲仁 第七章余力学文

《弟子规》 〈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原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光明学校校本部小学千人诵读弟子规活动方案

光明学校校本部小学“千人诵读《弟子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及“中华经典伴我成长”征文比赛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学校董事会领导批示要求,组织开展“千人诵读弟子规”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增强人文素养,让诵读经典之风弥漫校园,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陶冶情操。 二、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千人诵读弟子规”活动,确立“中华经典伴我成长”为主题,形成浓烈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走成功路。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经典的基本修养,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逐步学会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和谐、友善地与人相处,努力提高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同时提升学生熟练驾驭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经典文化特色教育。 (二)具体目标: 1、传承文化: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下一代人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

2、陶冶情操: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学生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提高素养: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4、开发潜能:在儿童记忆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开发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美化学生心灵,汲取知识营养,开发学生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6、提升家庭文化品位: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7、丰富学生写作素材: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三、活动对象 校本部小学全体师生。 四、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5日—26日) 2011年4月25日拟定开展“千人诵读弟子规”活动方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开展活动。 2011年4月26日上午学校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班级完成活动安排。 2、推广阶段(2011年4月27日—5月6日)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policy, specific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ent or denial of credit issued a clear opinion, agreed that approval for specific elements. 1) pre-loan investigation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从《弟子规》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弟子规》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于青少年, 对经典文献的阅读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作为经典中的基础《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规整我们的行为,对青少年人性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教育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创下了无数辉煌的史诗,产生了一家又一家的文化思想;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抓起 人的思想从他一生下来便被外界的教育不断开启,渐渐发展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当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加深,渐渐的内化为人的思想和素养时,便会在生活中渐渐的赋予他们一定的观念、情感和性格,而好的性格和情商将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生活的更加有追求,有憧憬。 (三)传统文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有凝聚力的,也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然而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国人似乎忽略了对儿童传统文化的培养,对他们精神层面的教育。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大会上毫无忌讳的说,人类要想在

弟子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袁老一中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弟子规》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守则规范。内容包括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文明等,通过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增加涵养,而且可以从中吸取智慧,陶冶性情,从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校将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校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 二、活动目标 1、用《弟子规》浸润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正气,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 2、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 3、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文章——文化——文明的校园环境。 4、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三、组织领导 组长:潘保冬 成员:各班班主任 四、学习对象 全体学生 五、活动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 为了使师生充分认识学习《弟子规》活动的意义,学校首先召开教师会、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会,使有关教师重视起来。向学生宣传动员,积极营造学习《弟子规》的良好氛围。 (二)学习方式 读:每天朗读10分钟,对《弟子规》必须熟读会背。 写:一是与学生的书法练习结合起来,二是让学生写学习《弟子规》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行:通过教师率先垂范,让学生认真践行《弟子规》,落实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 评:通过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使学生保持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94475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

弟子规活动方案3篇

弟子规活动方案3篇 本学期是我校探索以颂《弟子规》、孝行天下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活动的第三个学期,学校继续把孝行天下教 育与学校卡通形象大使(泡泡、朵朵)有机结合,并深入开展以“颂《弟子规》、孝行天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 中学会正确交友和读书学习方法,更深刻地懂得处世、亲近仁者、求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构建“以德立人,师生德行共勉”的德 育途径。 活动目标 1、继续通过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活动,培养爱心,从而以爱心唤醒爱心、换取爱心、传达爱心,使爱得到迁移与升华。 2、形成浓厚的孝德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人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社会,营造出以德立身 、以孝兴家、祥和共融的社会风尚。 3、通过孝德实践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4、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读书习惯,形成长效机制。

组织机构 组长: 组员: 办公室:团队室 活动实施 (一)宣传发动(3月1日——3月15日) 公布和组织学生学习本学期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阵地,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 等,全方位地进行颂《弟子规》、孝行天下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各班更换张贴《颂〈弟子规〉孝行天下主题教育活动倡议书》 ,创设浓厚的孝德教育氛围。 (二)全面实施(3月 16日——4月 15日) 1、“学孝”(3月16日——3月31日) ①继续背诵《弟子规——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篇 ②理解“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含义。 ③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交友、处世故事和阅读有益书籍。 ④出一期以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⑤在班级张贴更换后的“颂《弟子规》、孝行天下”倡议书(各班制定)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弟子规教学活动方案#(精选.)

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弟子规》学习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弟子规》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守则规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规范学生行为,而且《弟子规》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良好品格的最佳读物。 根据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教理念,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弟子规》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 二、活动目的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场所,师生不能仅仅拥有“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诵读《弟子规》是熏陶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生诵读《弟子规》,能够使学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育。《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构建幸福和谐人生的钥匙。诵读《弟子规》可以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得到教育,有助于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从而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活动形式 (一)讲:在全校一、二年级开设《弟子规》课程,每周1课时,由语文老师任教讲解。要求有教案,有作业(包括课外实践与日常行为表现)。 (二)读:每天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朗读。 (三)背:要真正使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弟子规》必须熟读会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四)写:这里的写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学生的日记结合起来,二是让学生写学习《弟子规》后,生活中行为、思想等发生转变的小故事。 (五)行:既然《弟子规》是启蒙养生的好读本,那么学习《弟子规》就不能“纸上谈兵”,而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为行动中。通过教师率先垂范,让学生认真践行《弟子规》,落实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

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历程

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历程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于<庄子>,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存生命生长的意思,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它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养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昔年,荛问舜:天下孰贵?舜对:生最贵。这充分反映着我国古代延续至今的贵生思想,即敬畏生命。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和一致的追求。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群众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在上古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逐渐地发现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维持生存和种族的发展的方法。当时的养生方法也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火的发现与应用,从树居到穴住,人们开始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传统养生学至此有了萌芽,而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则起于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哲学,文化与各种学术得到发展,使人们对于世界本源,生命现象等方面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从而形成传统养生学思想。先秦时期哲学与养生是分不开的,如调和阴阳,清静无为,反朴归真及形神兼顾等思想,都是养生学的最为基本的法则。当时的代表作有《周易》《道德经》及《庄子》《论语》,而当时的《吕氏春秋》则是当时养生思想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涉及到去害毕数,顺应自然,动形达郁等养生法则。而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奠基之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实践经验,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的大成,为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到了汉唐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医学和养生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代表人物有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论》奠定中医辨证学基础,并从病因学出发提出了养慎避邪,调和饮食,导引吐纳等著名的养生观点。而同时代的王充在《论衡》中首次将优生学与长寿联系起来,极大的丰富了养生学内容。三国时期华佗根据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东晋葛洪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到了唐代,孙思藐是当时的集大成者,著有《千金要方》,南朝的养生家陶景弘写成最早的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到了明清时代,传统养生学发展到最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温补命门,五脏调养,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而当时吴又可的一部《瘟疫论》可以说是十七世纪的划时代之作。同时代的还有李时珍,李梃等著名医家均对后世养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西医及西药的引入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起,传统养生学发展遇到严重阻力,处于自发的缓慢的发展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医学获的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科学研究重点已经开始由临床医学逐步转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传统养生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出现蓬勃向上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地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3 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 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 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 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 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 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 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 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开篇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 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 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 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 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

诵读三字经活动方案

“三字经吟诵我最棒”诵读活动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较代表性的一种。它流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三字经》被誉为“千古一奇书”,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三字经》的有关内容,可以实现一种德育功能,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可强化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 3.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活动主题:走进经典 三、诵读内容:见附件 四、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单周星期五下午社团活动。 2.活动地点:一年级教室 3.成果展示:

(1)《三字经》集体吟诵比赛、个人吟诵比赛、小组吟诵比赛。 (2)讲“《三字经》小故事”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附件: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活动过程及总结:诵读经典就是让孩子们读“最精华的书”、“最永恒的书”、“最有用的书”,诵读经典,就是让孩子们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源头文化的精华而终身获益。我校于今年3月开始,在全校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现将前一阶段活动总结如下: 一、建立诵读网络组织,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我校在开学伊始就组建了由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各年段语文备课小组长的领导小组,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经典诵读活动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指导、安排诵读活动的各项工作。下设以年段长为核心,各班班主任为主要力量的年段活动小组,在各班级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生代表为主要力量的活动小组,并制定了《诵中华国学经典,做华夏文明少年》活动方案。为此,学校组织召开全体师生动员会,进一步明确诵读《弟子规》的重要意义,提出具体诵读要求,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开学初,学校对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校门口和墙文化宣传《弟子规》相应的故事;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弟子规》内容、德育小故事、学生学习实践《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凭借校讯通平台,发信息至学生家长,请家长积极参与并检查督促子女学习实践《弟子规》,为我们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得到了学生和广大家长的有力支持。 三、健全制度,保障诵读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科学有效地实施机制是保障活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姓名:江琴 学号:40702511 班级:周六上午一、二节时间:2009-6-26

浅谈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何谓养生,就是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顺应自然,改善自身的性和命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益寿延年的目的,而且是独具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身心健康法。其基础理论是逆天地生成万物之序,夺天地造化之机,以气贯通先后,浑性了命以合大道。知道者,必知医——不是只有药物才能治病,也不是说养生就意味着与药物无关。但是,两者毕竟有明显的区别,一切有利于增强体质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养生,而医疗只是指人们为摆脱疾病而作的努力。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讲究礼仪,才能立足于社会。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我校的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正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来加快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在学校的“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之“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研究带动下,作为班主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传统礼仪文化,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之根本。 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入手,渗透文明礼仪之根本教育。 《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背诵过了,但是当时是否理解了呢?却不得而知。现在重新复习诵读,五年级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每周诵读五条《论语》,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很多内容大多都来自于《论语》。比如:《论语》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弟子规》中的“弟子规,众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讲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这样,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联系旧知,熟记了诵读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渗透了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传承了我国文明礼仪的文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根本。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诵读《弟子规》活动方案

东里中学初三(6)诵读《弟子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行程,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为进一步推进语文规范、传承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引导师生共同读书,与书为伴。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还能使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新,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二、活动目的: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熏陶学生品质的作用。《弟子规》这本书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比《三字经》更通俗易懂,更易让人接受, 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因此,诵读《弟子规》确实是教育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诵读《弟子规》,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同时, 学生也能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弟子规》简介 “弟子”,指学生、晚辈。而知识是没有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终身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弟子,都应该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的道理及应遵守的规范。如何在世间上为人处事,做好一个人?就需好好学习《弟子规》。 四、活动对象: 初三(6)班全体学生 五、实施措施:

1、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 2、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活动内容及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各组出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贴切主题,书写工整端庄,设计大方,色彩明丽,每班两份。各组每天利用上午早读、晨会15分钟,中午看班时间10分钟组织学生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活动,步骤为“确定主题——教师讲解——寻找事例——开展教育”,并利用班会开展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活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诵读经典,收获成长”主题征文 截稿日期:第七周前 内容:根据“诵读经典,收获成长”主题征文 要求:根据征文主题,围绕诵读弟子规,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成长故事,每组至少1篇,要求内容翔实,事例典型,反映真情实感,切忌泛泛而谈。 3、经典作品现场硬笔书法比赛 时间:第八周星期一班会课 内容:根据学校提供的《弟子规》指定内容,现场进行书写。 要求:能体现书法特点。 4、《弟子规》诵读表演,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时间:第八周星期二文娱课 内容:诵读弟子规指定内容 (1)集体诵读《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诵读内容在赛前由抽签决定。 (2)个人诵读。各组内部评比后,选送2名学生进行年段评比。 要求:朗读、背诵流利、亲切,普通话标准,服装整齐,态度自然。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习提示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 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

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

底蕴深厚的中国养生文化特征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发生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 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 中国人的养生之道首重养心,讲究恬淡虚无;其次便是饮食养生。传统中国饮食不仅有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饮食特点,更有助于减少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

《弟子规》与传统文化教育

《弟子规》与传统文化教育 百川爱心的目的: 1.资助困难学生 2.传统文化宣传——让大家的获得幸福人生 一.为什么要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国学是经典,传统文化来源于国学。 把国学经典落实在自己生活中,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分: 儒——孔孟之道——人际关系学 儒:学人人需要学的知识,做人人需要的人。《弟子规》是儒家学说的根基,来源于《论语》,改编自《小学》。也就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 现代社会不需要人材,需要人! 没有品德只有才能的人——危险品 只有享乐,败金,自私自利 学过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孩子,有三个特点:1.记忆力好心底清净没有社会污染一心向学2.很懂礼貌懂得孝亲尊师待人接物很有分寸3.成绩好 为什么老师先学? 由老师来传承

明仁天皇名字:明明德,懂仁爱的意思 去年大地震后,以国礼请中国儒释道大德,请教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恢复日本经济。 70年代75位诺贝尔得奖主发表联合申明: 人类如何生存于21世纪?只有回到2500年前学习孔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断代已经有100多年。 家庭和谐,子女教育,人生困惑。。。传统文化甚至是《弟子规》里都有解答。所以老师先学,是让老师门先受益。只有老师受益,才能影响到孩子们。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谁发明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发现的。发现了天地自然万物运行的正常规律。而后告诉我们后代子孙人如何适应自然,和谐生存之道。 二.怎么把《弟子规》落实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弟子规》是用来教导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应对礼仪等好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诵方法 误区:把《弟子规》当成管理工具。来压制孩子。要求孩子们背诵。背诵只能是让孩子“长浮华,成

张嵩小学《弟子规》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润物无声 ——张嵩小学《弟子规》活动方案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同学们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进一步推进语文规范、传承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引导师生共同读书,与书为伴。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还能使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新,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活动目的: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润物无声”,开展“诵读《弟子规》,规范我自己”诵读比赛,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减少不文明现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文明、有序的学习和成长环境。通过此次演讲比赛,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诚信待人的传统美德,让同学们更加认识到礼、孝、信等古典美德的重要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优良的品德。 二、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争做华夏文明少年 三、活动原则: 本着基础性、趣味性、参与性、发展性、自主性的原则,各班要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所有学生全程参与整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读书习惯。 四、参赛对象:

一至五年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营造氛围,创设环境: 各班出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贴切主题,书写工整端庄,设计大方,色彩明丽。各班每天利用上午早读、晨会20分钟,中午阅读20分钟组织学生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活动,步骤为“确定主题——广播讲解——寻找事例——开展教育”,并利用班会开展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活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诵读经典,收获成长”主题征文 截稿日期:12月29日 内容:根据“诵读经典,收获成长”主题征文 要求:根据征文主题,围绕诵读弟子规,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成长故事,每班至少3篇,一年级不少于100字;二三年级不少于200字;四五六年级不少于400字要求内容详实,事例典型,反映真情实感,切忌泛泛而谈。 3、《弟子规》诵读表演 时间:12月31日 内容:(1)集体诵读:各班围绕《弟子规》原文进行选择。 (2)个人诵读。《弟子规》小故事,各班内部评比后,选送2名学生进行评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