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三大规律四大关系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三大规律四大关系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三大规律四大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化,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割裂两者的后果:

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庸俗进化论—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

只承认质变不承认量变—激变论———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的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原理的内容:

(1)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借助于感觉器官,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借助于抽象思维,从概念、判断到推理,

其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辩证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分开。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只承认理性认识-----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

相对真理是有条件、有限的。 在广度上,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在深度上,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同谬误有这本质的区别,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来表现,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将导致:绝对主义(教条主义)、相对主义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2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_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障碍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干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零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5、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答:,(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6、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答:(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现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4.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口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怛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木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木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IH事物的灭亡 8、在牛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雹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彖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Z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來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岀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梢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木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Z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B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道理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道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道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道理 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数量因素B.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规律

今天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获益匪浅,其中老师就其中几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作了详细解析。如,开始就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仅仅是事物之间,更是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往往喜欢走向一个误区就是只看表面,忽略内涵。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联系有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不管是浩瀚的宇宙还是微小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市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在当今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的割裂历史的联系,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谈到马克思的辨证论的时候,老师总结其辨证论有两个总特征,即是普遍联系的和永恒发展,所谓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定之否定。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如何来协调处理其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首先,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相互作用,必然相互影响、产生运动、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瞬间消失的事物也有过程的,我们要在过程中去认识、把握事物,如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马克思观世界是站在实践的角度上出发,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论、自然观,其历史观集中体现于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看待分析人类社会,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类历史的变迁中总结一般规律,看到人类历史的进程。但其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我们不能抽象的看待事物,认识事物要从个体出发、从而抽象到一般,再作用于个体,列宁说得好:“个别就是一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个别表征着一般,普遍性予于特殊性之中,然后谈到事务所具有的矛盾性,既对立统一规律,对

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啊,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在外面生活了多年的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环境之别,造就了距离。如一个经常与公检法打交道的人与一个书生之间形成的品格或气质就有显性差别,一个较为刚强、声音洪亮;一个较为柔弱、声音微弱。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其他规律的根本现象,其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如在文革时期,把矛盾扩大化而引起悲剧。与此同时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的发展离不开另一方。其内在统一的,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一文中曾论述过:“一方只有与另一方联系上才能获得其本质”如我们对物质进行定义的时候,可以从其对立面来认识,如鸟鸣山更幽,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义的,但我不知道什么是不正义的,再如,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定义的时候参照资本主义。如运动就是相对于静止而言,但从根本上来说,运动和静止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芝诺的形式逻辑产生的悖论,如:“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斗乌龟”这种形式逻辑必有一个对的、一个错的,矛盾不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质量互变规律,所谓的质是指使屋内的规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理由),也可以说是事物的内因,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我们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唯一方向进行,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指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这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 4)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阶级性); 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6)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 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根本方法); c.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a.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b.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c.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