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新课程历史高考前25天每日限时训练(4)(2013年5月12日)

2013年高考新课程历史

考前25天每日限时训练(4)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孙双武历史工作室

(时间:2013年5月12日)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 B

【解析】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裁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这一做法与君权的弱化无关,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

25.《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 D

【解析】材料“农不出则乏其食”体现重农,“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重视工商,所以选D项。

26.绍兴五年(1135年),屯田郎中樊宾说,荆湖、江南与两浙有大批良田无人可耕,地有遗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余力。如果“使流寓失业之人,田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这表明()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此时完成B.两宋政局动荡导致流民增多

C.政府鼓励垦荒发展生产D.合理安置流民有利于维护南宋统治

【答案】D

27.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在研究任何具体事务时,总是居高临下,俯视鸟瞰,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的环境系统之中,最能体现以上特点的中国古代科技是()

A.中医学B.农学C.数学D.地理学

【答案】A

28.下列二图分别是1867—1885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图甲)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图乙),造成两图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图甲

图乙

A.中国陷入世界市场B.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C.洋务民用企业发展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

【答案】C

29.《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A.完成工业化B.发展资本主义C.实现民族独立D.实现民主政治

【答案】C

30.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

C.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

D.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梁漱溟认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没有自由,个性无法伸展,社会不发达,这是人生上最大的不及西洋的。这反映了梁漱溟从人的自由角度将中西方进行比较,绝对肯定了西方的自由,批判了中国对人性的压抑。因此,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A、B 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信息只是阐述了中国人性自由不及西方,但未指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故C与题意不符。

3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面两则史料,最适合于研究什么问题?()

A.近代中国满清政府的腐朽与反动B.西方与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D.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

【答案】B

32.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③国家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文革之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人们对此事的重视。①出现于70年代的文革中,③是在20世纪90年代,所以排除①③,选②④。

33.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独立自主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基本方针,并不属于1979年以来外交政策的调整内容,与题意不相符。

34.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A.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了德意志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力,之所以有此特点,其原因在于德意志帝国是在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统一了德意志之后而颁布的,原来的国王摇身一变成了帝国皇帝,所以权力巨大。

35.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

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共37分。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政的主要任务表现为拯救资本主义。”美国当代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H〃U〃福克纳的这一见解十分中肯,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人们的认同。这一目标需要全面的计划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扩大政府的监督、控制和主动性,结果就造成总统和联邦政府机构权力的不断扩张。它所包括的意义就是“混合经济”,即一种为保证实现和延续经济增长而才有大量政府干预的私人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的开创。

——罗永宽《罗斯福传》材料二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总统1 937年2月呼吁改革最高法院的演说,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材料三答案是清楚的。它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它企图把行动步骤和裁决强加于各级法,院……这一议案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司法权的侵犯……据说一个反动寡头政治家无视大多数人的意志,这一议案在于“拆开法院,以便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也就是说,这一议案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增加法官人数,以抵消某些现任法官的意见……这一议案应该予以驳回,以使类似的议案将永远不会再次提交给美国自由人民的自由代表。

——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报告,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材料四 6月2日,78岁的保守派大法官威利斯〃范〃德万特宣布退休……德万特退休后的2个月,罗斯福任命令南部保守派厌惧的雨果〃布莱克来补缺。不久,萨瑟兰、巴特勒、布兰代斯宣布退休,罗斯福又任命了斯坦利〃里德、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威廉〃O〃道格拉斯。由于罗斯福当总统的时间过长,其他_些法官或退休或亡故,这样到1943年,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全部是由罗斯福任命的。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新法院大大扩展了可由国家管制经济的领域,而同时又保证哪怕是最烦人的少数群体的公民自由权。

——罗永宽《罗斯福传》(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过程中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斗争的背景和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斗争的最终结果及其重要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中央权力部门斗争的认识(6分)

40.(25分)【答案】(1)背景: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受损、社会动荡(2分)。②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对美国所造成的打击,同时也扩大了总统和政府的权力,民主党势力和影响大增。(3分)③1937年2月前最高法院的法官主要由年龄偏大、持传统观念的新政反对者担任。(2分)

实质:是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2分)

(2)结果:总统在与最高法院的斗争中最终获胜,新政支持者把持了最高法院。(2分)

影响:①使得总统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扩张,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2分)

②总统权力的新扩张顺应了历史潮流,增强了政府应对危机和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美国应对二战。(6分)(3)①美国中央权力部门的斗争体现了党派利益的争夺与新旧观念的交锋。(2分)②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容易降低甚至丧失效率,但能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和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2分)③任何中央权力部门的扩张都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游戏规则,中央部门的权力行使仍在宪政的框架内。(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每点2分,本问最高得分不超过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显然,这一推翻满族统治的运动所体现的远不仅仅是孙中山所提供的革命领导。因此,即使孙中山是名义上的领导人,但却未能控制全国。实际权力在一位能干的、野心勃勃的帝国官员袁世凯(1859-1916年)手中,他统率着中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孙中山不愿意冒必将招致外国干涉的内战的危险,于1912年2月将总统的位子让给了袁世凯;后者则同意与国会和责任内阁一道工作。然而,这一安排并没有真正解决根本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政体取代被推翻的满族政权的问题。

袁世凯十分赞赏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管理方法,但不赞成西方的政治制度,包括由人民代表监督行政部门这种科度,他认为,这与中国的传统相反,无疑也与他的个人野心相悖。

这件事立刻引起争端。孙中山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党——国民党。袁世凯为将他的追随者组织起来而成立了进步党。1913年4月选举国会时,国民党获得了大多数席位,但这一挫折对袁世凯的限制并不太大,因为他有军队、官僚和外国纠强的支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这一历史事件。(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1.【答案】(12分)略。评分标准:

第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②能充分结合材料和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并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较清晰。

第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三、选考题:每小题15分。只能选择做其中的一道题。

45.(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封疆大吏们在处

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一摘编自王玥《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材料二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臵了一些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

暮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45.【答案】(15分)

(1)变化:清朝前期幕府选用有才识之士佐理地方官员的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对地方官负责;晚清幕府选用的有才识之士中引进新型人才,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并处理涉外事务。(9分)

(2)原因:专制统治的日渐消弱;社会进步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社会转型对军政事务的助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6分)

46.(15分)【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9年7月,德国国民会议通过了《魏玛宪法》,宪法规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另设参议院,由各邦选派的代表组成。最高法院有权裁决联邦政府与政府之间、各邦之间的争执。

国家政府即内阁,由总理与各部部长组成,由总统任免,向国会负责,内阁成员必须得到国会的信任,否则需辞职。总统有统帅军队、任免总理和文、武官员以及解散国会之权。宪法第48条特别授予总统“国家强制执行”权:当德国境内公共秩序受到扰乱时,总统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届时公共基本权利“全部或一部停止之”。

材料二 1949年5月,联邦德国制定了《基本法》,规定:设立“建设性不信任条款”,规定只有当联邦议院选不出新的总理,或者对总理的不信任案得不到议院法定多数票支持时,联邦总统才有权根据联邦总理的建议解散联邦议院;联邦总理只有当联邦议院在提出不信任案的48小时内以多数票选出新总理时,才得下台。联邦总统所颁布的法令必须得到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的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材料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玛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存在的主要局限。(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基本法》关于“建设性不信任条款”的规定如何避免了《魏玛宪法》的消极影响。(9分)

46.【答案】(15分)

(1)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理论(3分);总统权力急剧扩大,为极端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埋下了隐患。

(3分)

(2)避免了联邦政府的频繁更替;防止了议会不断地解散和选举;防止了反对党轻易推翻现政府的意图;限制了总统的权力,防止独裁统治。(9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47.(15分)【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日本国土虽位居亚细亚的东边,但其国民的精神已脱去亚细亚的痼陋而移向西洋文明……故今日我国之上策,与其坐等邻国开明而共兴亚洲,毋宁不与他们为伍,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与支那朝鲜接触时,也不必因为他们是邻国就特别客气,而以西洋人的方式处理即可。

兵为凶事,战为不祥,古今皆以为如此,没有人不希望国家无事太平。然而,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打仗未必是凶事,打仗未必是不祥之事……以羁縻俄美两国,乘机垦虾夷(今北海道),收琉球、取朝鲜、据满洲、压中国、临印度,以张进取之势,固退守之机。

——引自(日)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材料二罗斯福曾说:及早打败日本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并以南北太平洋两翼实行辅助作战,鼓励中国作出努力反对日本,使日本越来越深地陷入中日战争,美国的远东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策的紧密合作为基础。又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日军可以将许多师团调到其它战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材料三1951年9月,美日签署和约,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权利等。同日,美日签署《美日安全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陆海空军之权利,以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和日本免受外来武装进攻之安全。1953~1954年,美国先后同韩国和台湾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9月,美英法澳新五国与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签署了《东南亚防御体系》。

——材料二、三引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脱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

(2)分析材料二中罗斯福论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二战期间和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具体表现。(5分)

(3)指出材料三中的史实对二战后亚太地区政治局势的影响。(5分)

47.【答案】(15分)

(1)历史背景: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福泽谕吉的“脱亚论”适应了日本对外扩张的要求;

②新航路开辟后,亚洲许多国家沦为西方的附庸,“脱亚论”反映了日本由受害者成为加害国的政治企图;

③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步骤,“脱亚论”是日本一步步实现全球扩张的阴谋体现。(5分,回答其中2点可得4分)

(2)原因: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中国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表现:出席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与美英苏等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台湾等固有领土;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3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加剧了亚太地区冷战局势和热战危机;美国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渗透和军事占领;形成了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阻止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促进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等。(5分)

【解析】近代中美日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对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和国际关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是国家利益其次才是社会意识形态,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考察中美日三国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1问,要理解材料一的有效信息不是很难,重在归纳福泽谕吉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要以小见大,

从中国和日本两国现状和历史去考察。

第2问的立足点是一个常考题,设问的主旨就是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关键点;同时要把中国抗战和二战的历史联系起来。

第3问的材料体现的政治目的是在军事上包围中国,一是美国为了国家利益要重回亚太地区,同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美国由压制日本到扶植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之一。

48.(15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后上表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免三辅之地租庸调;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老子李耳),令王公以下习《老子》,每岁举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量加俸禄;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特点及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如何看待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8分)

48.(15分)【答案】(15分)(1)特点:涉及面广;(2分)重视农业生产。(2分)

影响:展示了武则天杰出的政治才能;争取了民心,为她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分)

(2)看待: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势力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利益;(4分)司马光在此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网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4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二、非选择题:(52分)

40.(25分)【答案】(1)背景: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受损、社会动荡(2分)。②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对美国所造成的打击,同时也扩大了总统和政府的权力,民主党势力和影响大增。(3分)③1937年2月前最高法院的法官主要由年龄偏大、持传统观念的新政反对者担任。(2分)

实质:是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2分)

(2)结果:总统在与最高法院的斗争中最终获胜,新政支持者把持了最高法院。(2分)

影响:①使得总统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扩张,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2分)

②总统权力的新扩张顺应了历史潮流,增强了政府应对危机和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美国应对二战。(6分)

(3)①美国中央权力部门的斗争体现了党派利益的争夺与新旧观念的交锋。(2分)②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容易降低甚至丧失效率,但能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和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2分)③任何中央权力部门的扩张都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游戏规则,中央部门的权力行使仍在宪政的框架内。(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每点2分,本问最高得分不超过6分。)

41.(12分)【答案】略。评分标准:

第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②能充分结合材料和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并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较清晰。

第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三、选考题(15分):

45.【答案】(15分)

(1)变化:清朝前期幕府选用有才识之士佐理地方官员的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对地方官负责;晚清幕府选用的有才识之士中引进新型人才,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并处理涉外事务。(9分)

(2)原因:专制统治的日渐消弱;社会进步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社会转型对军政事务的助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6分)

46.【答案】(15分)

(1)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理论(3分);总统权力急剧扩大,为极端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埋下了隐患。

(3分)

(2)避免了联邦政府的频繁更替;防止了议会不断地解散和选举;防止了反对党轻易推翻现政府的意图;限制了总统的权力,防止独裁统治。(9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47.【答案】(15分)

(1)历史背景: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适应了日本对外扩张的要求;②新航路开辟后,亚洲许多国家沦为西方的附庸,“脱亚论” 反映了日本由受害者成为加害国的政治企图;③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步骤,“脱亚论”是日本一步步实现全球扩张的阴谋体现。(5分,回答其中2点可得4分)

(2)原因: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中国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表现:出席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与美英苏等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台湾等固有领土;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3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加剧了亚太地区冷战局势和热战危机;美国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渗透和军事占领;形成了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阻止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促进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等。(5分)【解析】近代中美日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对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和国际关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是国家利益其次才是社会意识形态,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考察中美日三国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1问,要理解材料一的有效信息不是很难,重在归纳福泽谕吉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要以小见大,

从中国和日本两国现状和历史去考察。

第2问的立足点是一个常考题,设问的主旨就是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关键点;同时要把中国抗战和二战的历史联系起来。

第3问的材料体现的政治目的是在军事上包围中国,一是美国为了国家利益要重回亚太地区,同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美国由压制日本到扶植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之一。

48.(15分)【答案】(15分)(1)特点:涉及面广;(2分)重视农业生产。(2分)

影响:展示了武则天杰出的政治才能;争取了民心,为她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分)

(2)看待: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势力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利益;(4分)司马光在此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网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