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笔记

《教育学》复习笔记
《教育学》复习笔记

《教育学》复习笔记

一、单选题(10题10分)、判断题(10题10分)

1、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2、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4、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5、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6、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洪堡思想: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术自由。

7、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8、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9、1826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0、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1、政治对高校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1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他测算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丹尼森测出的数据是23%。(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起到影响作用。)

13、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知识与智能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不仅仅是提高个人知识与智能水平。在现代社会,教育水平是人们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

14、高校的职能: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延伸职能)。

15、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6、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17、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通才,单一的是专才。

18、《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9、高校课程的横向结构是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来划分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

20、教学计划是按高校的培养目标制订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一个部门对学生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时间分配(每周学时及课时、学习年限)等。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说明(教学目的、要求、方法、提示)、正文(教学要点、时数)、附录(参考书、参考资料、考试方式)。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材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都属于教材。

21、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是认识活动。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是书本知识,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22、高校教学工作的特点(高校教学过程的性质):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23、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教学相长”;朱熹——“循序渐进”。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4、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5、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不仅仅是教师施教方式的总和。包括:以语言传授信息为主的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2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27、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首推“选修制”。

28、科学研究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29、教育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30、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群体性(决定了教师应有高度协作意识)。

31、高校管理以学术管理为特征,学术管理的出发点是学术标准。

32、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拥有此手段的目的是使高校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等社会职能。

33、《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4、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集权模式(以法国为代表)、分权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并重模式。

35、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学习经历。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36、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37、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38、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活动的特征):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39、允许并扶植条件成熟的团体或个人创办民办大学,将部分国有公办的高校改制为“国有、民办、公助”的民办大学。

40、学分制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由哈佛大学首先实行。中国最早实行于上世纪20年代。

二、简答题(4题32分)、论述题(2题30分)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答:(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高等教育机构和在校生的数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允许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决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经济领域的利益和力量越来越多的介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法和决策过程。(3)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判定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经济的进步促进了高等教育新机构与新专业的诞生。(4)经济促进了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和职业迅速更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已在世界上普及,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在于:(1)有利于多快好省的培养人才,班级授课效率高,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知识的有效组织形式;(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3)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集中各科教师的知识对学生集中施教。缺点在于:(1)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2)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不足,限制了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3)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试述科研在高校中的作用。

答:(1)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研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是评价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2)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成果引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与现实结合的更加紧密。(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推行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4)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很多经典学科都来源于科研工作,新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成熟有赖于科研工作的深化和突破。(5)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6)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4、试述高校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

答:(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了解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幽默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5、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的职能)。

答:(1)培养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创造文化知识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大学是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我国科研工作的主力军。(3)服务社会。利用高校的资源,将教师的研究成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为现实成果,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方式之一。

6、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1)引导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所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推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

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7、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基本内容结构,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2)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把新的信息传输给学生。(3)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答:(1)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教材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5)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教学时间和教学要求。9、试述高校的课程结构。

答:可将高校的课程进行如下划分:(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4)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非语言陈述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内容,只存在于有目的的教学领域);(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自主开发的课程)。

●按课程性质进行的划分:(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2)关联课程;(3)融合课程;(4)广域课程;(5)

问题课程(核心课程);(6)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3)课程性质的职业化;(4)课

程方向的人本化。

10、课堂上运用讲授法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答: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使用讲授法的具体要求包括:(1)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2)保证科学性。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运用准确的概念,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与举例、实验、联系等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用。

11、试述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答: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智能水平。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这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2)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高等教育阶段正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3)促进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是人们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12、为什么说启发式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答: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它不具有一套固定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

13、解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作用。

答: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的质量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这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职业层次确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者的关系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有:(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14、请阐述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回归率。

答:(1)回归的概念:人的受教育过程经历了独立(非学校教育)——不独立(中小学教育)——再独立(高校教育)的回归,高等教育实现了教育独立性的回归,高校使这种回归成为必要和可能,同时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化。(2)回归的表现: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教师教的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教学的传习性递减;参加的直接实践递增,接受的间接经验递减。在回归中要注意教研结合、学创结合。

1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正常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稳定的注意力);(2)优良的意志品质(果断、坚韧、自制、毅力)(3)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广泛);(4)健全的人格;(5)合理的行为(与年龄相一致、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具有一贯性和理智性)。

16、简述高校师生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答:高校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工作关系、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道德关系、义务关系)。

17、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

答:(1)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2)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是:人道性(师生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利);民主性(师生在教

学过程中的人格是平等的);合作性(师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教育性(师生关系服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3)应通过以下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认识和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树立威信(教师的威信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利用多种渠道。

18、简述课程结构。

答: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的结构指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顺序、实现及其相互关系。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巩固、布置课外作业。从理论上讲,要注意这些组成部分的实现和关系。

19、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答:(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2)教学原则体系是由若干条教学原则共同形成的相辅相成的整体。这些教学原则包括: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②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③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④理论联系实际;⑤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⑦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相结合;⑧少而精;⑨量力性;⑩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3)本人任教的课程是旅游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了以下原则。首先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客观、真实的知识,努力把本领域前沿的一些研究成果及时、准确的传输给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施教学;同时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做好人生规划,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素养,使他们的德行和知识同步发展。第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规划是一门理论与联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单纯的书本知识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门课。这就需要我在备课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实际素材,让他们充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鼓励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努力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制订的统一要求来培养学生,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正视和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0、试述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答:(1)素质教育的概念: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不是片面的、畸形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2)素质教育的定位: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难点是发展情感。(4)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与实践探索。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案例分析题(1题18分)

1、有人说,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对课堂教学不应那么讲究,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不同意,那么你认为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答:课堂教学应该讲究,上好一堂课应当做出以下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教师首先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什么样的内容,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内容正确。一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的技能和行为必须是符合规范的、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的;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应当及时加以纠正。(3)方法得当。虽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教师还是应当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条件等),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力图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4)表述清晰。一方面,要根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次序分明;另一方面,讲课时要做到语音语速适当、板书规范。(5)气氛活跃。课堂教学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到动口动手又动脑。

2、某大学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他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上课开始,他先在黑板上写下的五个字的课题名称,然后用准备好的电脑课件代替并不好的板书。课后,听课老师议论说,这堂课上的很好,假如这五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该青年教师无可奈何的说,没办法,因为评课标准中就有一条“板书”。请你谈谈教师是应该逐条对照评课标准上课,还是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思考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答:(1)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规范着课堂教学的运作,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一点需要肯定。一方面,教学目标是为全体学生制定的,要使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另一方面,要让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智慧得以充分发挥,从人本性的角度来看,应该多一点灵活性,模式性的东西尽量少一些,以使课堂充满活力。(2)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也是要注重的,板书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应当符合审美需求。板书按性质划分为提纲式板书、要点式板书、提示性板书、辨析性板书和总结性板书,要求做到书写流畅、整洁对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和启人深思。(3)以上两点是辨证的统一。板书是一

项重要的教学工具,写好板书是一项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课件不能完全取代板书作用,单纯使用事先编好的课件,只能提供预设性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板书水平应该跟上,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成功。

3、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两种观点做适当的评述。

答:(1)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应当注意的是,这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社会背景的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主要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们自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而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2)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当“以人为本”,其弊端在于,它把社会看作是个体的简单组合,使得教育在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教育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化倾向,使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本位价值观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主张走出“象牙塔”,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于,没有突出教育对社会长远利益的贡献,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容易导致教育的被动性;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3)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协调与整合,根据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在两者之间做出动态调整,不能“一边倒”。高等教育应该通过个人价值的体现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培养也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4、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五次职业,这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们可迁移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的概念: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2)素质教育的定位: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难点是发展情感。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021青岛大学药理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今天有时间说一下考研相关的东西。 (一)政治 首先就是政治的学习,这门课大家真心没必要报什么辅导班,自己看就完全够了,当然对于那些政治想要拿个80+的童鞋是可以的。我政治是从10月份才开始复习的,只用了李凡老师的《政治新时器》,最后是押题卷,考前把试卷别熟就可以了,对于想要60+的童鞋来说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二)英语 英语是很多人的短板,这么多年来产生了很多的悲剧,大家从论坛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卡在英语上,不管你的四六级成绩是多少,都要特别注意英语的学习,英语的特点是很难提升,而如果水平真正提高了也不容易下降,同样需要长期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基础是词汇,重点是阅读,核心是语感的训练。 英语单词我从刚开始领到《一本单词》时一直坚持到考前的一刻,而且按照记忆规律要重复多次记忆,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单元可能背一遍要两天,但是背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也许就只要一天了,单词需要不断的重复,稍微放下就会倒退。 英语真题至少5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把真题研究透,我使用的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真题解析。我看过不少牛人的帖子,把英语真题阅读都背过了,阅读40分如果拿到32分以上就算是优秀了。 虽然我没有背过阅读,但是真题的阅读我至少做了七八遍,每做一遍都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剖析,另外做阅读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做对的就不看,也行你是猜的,真题的阅读研究空间十分大,自己一定要按照命题人的思路下去多多训练,不断的研究才行。另外大家也可以去看阅读解析视频,蛋核英语就讲的很不错。 新题型的部分十分重要,做对一个新题型就可以弥补你阅读的错误,个人认为是考察逻辑能力和语感,要注意哪些前后联系的词还有主要意思,这个在后期做一下集中的练习即可。翻译部分占十分,最难拿分的一项,个人觉得把十年真题的翻译做两遍即可。上面这两部分都属于零碎环节,大家可以通过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这两个公众号上的每日练习来进行训练。 至于大小作文,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最后的一个月猛的背作文,找到适合自己的模板,只有自己动笔写,然后自己修改,对照参考范文找不足之处,学会使用范文中好的句子,我只写真题的作文,把真题作文写好了,足以应对考研作文。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当代医学英汉笔译与口译(课堂笔记划重点)

当代医学英汉笔译与口译 A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for Medical Purpose 1.导论 医学汉英笔译教学1 医学是发展中的科学 12年前,在医学院开学典礼上院长对新生说:“我们在这里教给你们的东西有一半是错的”。遗憾的是,当时新生难以理解相信这一点。在解剖实验室、在演讲厅、在示教室,向他们展示的是人体怎么活着、怎么工作、怎么死亡的秘密。这就像数学一样,有一种权威和肯定无疑的感觉。 但现在,当年的学生已成为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的带教老师,对院长的那句警句有了深切的理解。确实,医学是而且历来是进展中的动态科学。这必然意味着我们对医学的了解是在不断改变的;医学永远不断地在提出、同时又在推翻假设。 从远处看,医学像是一套完美的知识。但在行医的地方靠近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我们的知识体在迅速成长、不断改变着。医学上的进步就是这样取得的:一次一个答案。 Twelve years ago,during the medical school open-ceremony,the dean said to the freshmen:“Half of what we teach you here is wrong”.Regrettably,it was hard for freshmen to understand and believe at the time.In the anatomy lab,in the lecture hall and in the instruction room,they were being shown the secrets of how the body lives,how it works,how it dies.Like math,it has the feel of authority and certainty. But now,the then-students have become attending doctors and teachers of residents,wh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at dean's aphorism.Indeed,medicine is,and always has been,an evolving and dynamic science.And this necessarily means that what we know about medicine is constantly changing;that medicine is forever putting forth,and simultaneously upending,assumptions. From a distance,medicine looks like a complete and beautiful body of knowledge.But here, up close,where medicine is practiced,it's clear that our body of knowledge is growing rapidly, changing constantly.It's the way progress is made in medicine,one answer at a time. 医学汉英笔译教学2 希波克拉底誓言对当代医生的意义 希波克拉底誓言写于约公元前400年,作为医学价值观的一种表述,在西方医学职业经历数百年变化中延续了下来。 希波克拉底誓言对21世纪的医生有何意义呢?希波克拉底誓言对当代医生来说,可能更多在于它所代表的意义,而不在于它所说的内容。从一开始,希波克拉底誓言起的作用是把医生确立为道德群体,并勾画出医学职业特有的义务和责任。 尽管经历了数百年,它的内容有了变化,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根本作用是要求医学职业首先把自己看成是在从事一项道德事业。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药物分析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药物分析在药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任务 药物分析: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 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主要内容和制订的原则。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我国现行的药品标准有:国家药典(中国药典)、局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标准)。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1、充分考虑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检测项目、分析方法和限度要合理可行。 3、从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考察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 4、制剂质量标准与原料药质量标准要有关联性。 总之要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针。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名称 1、质量标准中药品的名称包括中文和英文名称,中文是按照CADN(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命名的;英文名称原则上按照INN命名原则确定英文名或拉丁文名,再译成中文正式品名。药品名称应明确、简短、发音清晰,全名最好不超过4个音节或四个字母。 2、对属于某一相同药效的药物命名,应采用该类药物的词干。 3.避免采用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药品名称,并不得用代号命名。 (二)性状 1.外观、臭、味:具有鉴别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内在质量 2.溶解性:药物重要物理性质,在质量标准中用术语表示,药典凡例对术语有明确规定。 3.物理常数: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粘度、相对密度、馏程、凝点、吸收系数、比旋度等 (三)鉴别利用药物分子结构表现出来的特殊化学行为或光谱特征,是鉴别药物真伪的重要依据。鉴别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等。 (四)检查包括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内容。 1.有效性检查指和疗效相关,但在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中不能有效控制的项目。 2.均一性主要是检查制剂的均匀程度。 3.纯度要求是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检查,一般为限量检查,不需要测定其含量。 4安全性检查: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保证用药的安全。 (五)含量测定用规定方法测定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常用方法有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学方法和酶化学方法等。使用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测定称为“含量测定”,结果一般用含量百分率(%)表示。使用生物学方法和酶化学方法测定称为“效价测定”,结果一般用效价(国际单位IU)表示。 (六)类别 (七)贮藏

教育学复习资料MicrosoftWord文档

2011年秋期开放教育(专科)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1年12月制订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教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教学实际应用能力。 2.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教育学》,同时也适用于重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英语教育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学》。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柳海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2011年8月第2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主要考核学生对教育的基本理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教学应用指导能力。 6.考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15%);单项选择题(10%);名词解释题(25%);简答题(24%);论述题(26%)。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重点名词 教育教育学教育科学 二、重点掌握

1、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2、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一般掌握 1、教育科学及其体系; 2、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3、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重点名词 教育功能 二、重点掌握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教育功能的类型 三、一般掌握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重点名词 人的身心发展 二、重点掌握 1、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各种影响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 三、一般掌握 1、人的本质与人的素质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重点名词 教育目的 二、重点掌握 1、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 2、五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三、一般掌握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听课——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绪言1.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 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 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 竞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作 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 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药效学 4.影响药效的因 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异等 (2)药物方面的影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物相互作用 (3)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教育学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学》复习笔记解析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题型:1.单选(10X 1分=10)2.判断(10X 1分=10)3.简答(5X 6分= 30)4.论述(2 X 10 分=20 )5.案例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图书 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 3.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 即:礼、 4.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 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5.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_______ 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9.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 大学。 10.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 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 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 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 制” 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 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最后三章1.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①教育性, ②学术性, 2.《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效益型原则。 4.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选扌— ①集权模式(中国)②分权模式③并重模式。 5.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6.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7.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8.高等教育大众化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阶段: ①精英教育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 在15%以下 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我国 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 9.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5? 50%之间,这是马丁?特罗提出的件。 判断: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也 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模 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 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 系列质的变化。 10.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一 单元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选择题:1)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 因材施教的原则; 2)《学记》(中国第1部教学文献)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 3)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原则是一个体系。 4)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判断: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V) 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2X 15 分=30 ) 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博物馆和 3000年前就已出现。 乐、射、御、书、数。选择 “癸 2002年跨入 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是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 18?22岁) 量化标准, (V) 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CH7 § 2 (V)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即学习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与学习者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听讲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等。目前,接受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活动法。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教育自传:当教师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我们把它叫做“教育自传”。 6.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客观标准),再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到达目标的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8.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9.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广义为课程总目标,狭义为分科课程目标,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科目标)。 10.教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是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称作教学。这里,教学包含了通过某种传授形式获得知识和发展的一种活动。狭义的教学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1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人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重视教育的人性需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重视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人格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使人获得健全人格,使人性得到完满实现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