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第35卷 第1期

水生生物学报

Vol. 35, No.1 2011年1月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Jan., 2 0 11

收稿日期: 2009-12-10; 修订日期: 2010-10-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纳木错湖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30870428)”; “水生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与多

样性格局——以西北干旱区水生植物为例(30870260)”资助

作者简介: 李中强(1972—), 男, 湖北公安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水生植物生态学研究。E-mail: lizhq@https://www.360docs.net/doc/949234743.html, 通讯作者: 徐军(1978—), 男,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与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E-mail: xujun@https://www.360docs.net/doc/949234743.html,

DOI: 10.3724/SP.J.1035.2011.00001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李中强1, 2, 3 张 萌2 徐 军2

(1.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武汉 430062;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3. 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武汉 430072)

摘要: 野外采集和文献记载结果显示纳木错共有水生植物34种(变种), 隶属于15科19属。其中, 轮藻门植物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7科8属16种、双子叶植物7科10属17种。纳木错区水生植物区系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北温带性质。种联结分析表明纳木错水生植物种间相关性显著, 这些种组构成一个连续体。样地调查显示, 纳木错主要水生植物群落有11种, 以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为主, 兼有少量的浮叶植物群落。β-多样性测度表明, 样地间种类组成随水环境差异变化明显。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 数量特征; 联结度; 区系; 环境异质性; 纳木错 中图分类号: Q1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1)01-0001-13

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分

布最为密集的湖群区, 大小湖泊1500多个, 湖泊总面积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30%。与我国低海拔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相比, 青藏高原湖泊, 特别是高海拔湖泊, 现阶段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较小。藏北地区的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 同时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作为冰川补给型湖泊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与气候环境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关联性。因此,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湖泊生态环境演变的代表性湖泊, 深入研究和充分掌握这类生境中水生植物多样性和其群落学特点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地区未能经过系统地调查, 使得对这一地区的水生和湿生植物资源认识十分欠缺。因此纳木错水-陆交错区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生态学研究, 对于正确认识水生植物在水-陆交错区中的作用以及加强对纳木错保护区的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方 法

1.1 水生植物标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有关水生植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数据来自于沿湖及流域的标本采集和相关文献。

野外调查 2009年8月在纳木错及其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生植物多样性调查, 并用GPS 在调查区域定位布设样地, 调查区域(图1)。调查区域水体包括部分流域河流、湖滨湿地、内湖、沼泽和纳木错大湖。水生维管植物包括那些光合作用部分永久地或一年中数月沉没水中或浮在水面的蕨类和种子植物[2]。所采集的水生植物标本在实验室进行鉴定, 对一些存疑种请有关专家鉴定。地方新纪录种指纳木错流域未曾报道过的物种, 为纳木错流域新纪录。

资料收集 除野外调查所采集植物外, 一部分水生植物种类数据来自于文献。水生植物种类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站的调查[3]。另外一些重要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2 水生生物学报35卷

图 1 纳木错湿地植被调查样点分布(三角形表示采样点区域)

Fig. 1 The collection sites of aquatic plant in the Lake Nam Co, Tibetan Plateau (regular triangles represent sample sites)

多年来对纳木错野外调查尚未正规发表的一些资料。

1.2水生植物群落分类与样方调查

依据水生植物外貌、结构和生态特征对水生植物群落进行分类。根据Walker & Coupland[4, 5]的标准, 沿湖岸周围选取样地的标准为: (1)优势种是乡土植物; (2)从植被方面来看, 表观均一, 没有明显的间断存在; (3)面积至少100 m2。按照这些标准, 总共选择了21个样地, 它们分别位于纳木错的东、南、西湖滨草原与湖体交换的泻湖区等处。在每一样地采用随机方法进行取样, 根据样地大小, 样方数目为10—20不等。每一样方被分为25个5 cm×5 cm 的方格, 记录每一物种的频度、盖度和多度。将每个样地的所有采集样方综合为一个大样方, 便于计算。群落盖度和多度的数量分级参照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6]。

1.3数据分析

种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在21个样地中, 共发现25种纳木错水生或湿生植物, 最终形成一个25×21的样地-物种原始数据矩阵。首先将原始数据矩阵转化为二元数据矩阵[7], 然后利用列联表计算每一种对间的联结系数, 其显著性利用χ2(Linear- by-Linear Association线性联结校正)进行双尾检验和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用原始数据矩阵计算不同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秩相关系数, 并利用t检验来检验各自的显著性。所有的计算均采用SPSS11.5(SPSS Inc.)完成。生态种组的划分依据为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分析结果显著(P<0.05), 而且正相关(R>0)或正关联(ad>bc); 同时也考虑物种间的生态习性和生境是否具有一致性。

β-多样性分析 Wilson-Shmida β-多样性指数用于比较纳木错流域21个样方水生植物的差异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因为Wilson-Shmida指数可以指示物种被生境分割的程度, 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整体多样性[8—10]。其计算公式如下:

βT = {g (H) + L (H)}/ (2a)

其中g(H)是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 L(H)是沿生境梯度H丢失的物种数目, 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a是各样方中平均物种数。不同环境梯度上共有种越少, β-多样性的值就越大。

重要值计算根据某种植物的频度、多度和盖度决定其在某一特定群落中的重要值。重要值=(相对频度+相对盖度+相对多度)/3。

1期李中强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3

2结果

2.1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

野外收集和文献记载结果显示纳木错共有水生植物34种(变种), 隶属于15科19属(附表1)。其中, 轮藻门植物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7科8属16种、双子叶植物7科10属17种。

在所有的15科19属34种(变种)水生植物中, 共采集到的有13科17属29种(变种), 分别占科、属、种总数的86.7%、89.5% 和 85.3%(表1)。本次调查发现纳木错流域新纪录科3个: Characeae(轮藻科)、Callitrichaceae(水马齿科)和Scrophulariaceae(玄参科)、新纪录属3个、新纪录种7个(表1)。

纳木错水生植物优势科为莎草科(Cype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和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 这些科既具有较多的物种同时又是群落中的优势类群。

在纳木错水生植物所有15科中毛茛科、莎草科种类最多, 所占比例分别为26.47%和20.59%。

考虑出现的相对频率, 眼子菜科、毛茛科、莎草科和角果藻科(Zannichelliaceae)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科。最常见的属为眼子菜属(Potamogeton)、水毛茛属(Batrachium)、角果藻属(Zannichellia)和苔草属(Carex)。篦齿眼子菜(P. pectinatus)、角果藻(Z. palustris)、黄花水毛茛(B. bungei var. flavidum)和小水毛茛(B. Eradicatum)等是最常见的种类, 但生物量最大的种类为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黄花水毛茛。

纳木错水生植物特有类型较少, 在该地区没有特有的水生植物属和特有种的分布, 大部分种为广布种。

表1野外调查和文献记载的纳木错水生植物区系组成(科、属、种)

Tab. 1 Aquatic plant flora composition (families, genus and species) collected by field observation and described from the literature in the Lake Nam Co, Tibetan Plateau

科 Families 属 Genus 种 Species

总数/文献记载Total / Described 采集到/新纪录

Collected / New

recorded

总数/文献记载

Total / Described

采集到/新纪录

Collected / New

recorded

总数/文献记载

Total / Described

采集到/新纪录

Collected / New

recorded

轮藻门

Charophyta

1/0 1/1 1/0 1/1 1/0 1/1

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 7/5 7/2 10/8 10/2

17/12

15/5

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 7/7 5/0 8/8 6/0 16/15

13/1

总数

Total

15/12 13/3 19/16 17/3 34/27 29/7

2.2纳木错水生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纳木错地处藏北高原草原区的东南边缘, 属于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气候寒冷。根据吴征镒先生[11, 12]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 纳木错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属可以归入2个分布区类型和1个变型。

(1)世界分布属这一成分本区共14属, 含26种, 归13科, 占纳木错种子植物总属数77.78%。其中种类较多的属为苔草属5种、眼子菜属和毛茛属(Ranunculus)3种, 其余的都只有1—2种。本类型中的绝大多数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是组成本区水生植物区系的主要种类, 很多还是建群种, 如篦齿眼子菜、角果藻等。

(2)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该分布类型在纳木错水生植物中共有4个属, 含7种, 归2科, 占纳木错种子植物总属数22.22%。其中碱毛茛属(Halerpestes)为北温带分布, 水毛茛属、驴蹄草属(Caltha)和柳叶菜属(Epilobium)为北温带分布在本区的变型, 属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在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类型中, 水毛茛属含4种, 该属植物中黄花水毛茛和小水毛茛是组成该区水生植物区系的重要种类, 在很多群落中为

4 水生生物学报35卷

建群种。

2.3纳木错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的联结和相关性分析

联结分析根据联结分析中不同种间的联结显著性, 图2给出了一个星座图。分析结果表明, 除了篦齿眼子菜以外, 其他湿生植物间均存在不同显著度的关联性, 图的星座图清晰显示出种间联结的强弱性, 是一个连续性变异, 同时这些物种间均存在正相关的联结关系, 总的来看在纳木错湿地生境中不存在明显的间断。在星座图中, 除了篦齿眼子菜以外的24种湿地植物可以分为2组: Ⅰ(3; 4; 6; 7; 9; 13; 20; 21; 24)和Ⅱ(2; 5; 8;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2; 23; 25)。很明显, Ⅰ组为沉水植物, Ⅱ组为挺水植物或湿生植物。

相关性分析图3是不同种间相关系数的半矩阵图。结果表明,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有131个种对呈正相关关系, 仅1个种对呈负相关关系, 其中正相关关系中, 10个种对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5个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其他116个种对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关系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可以刻画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 与Pearson相关关系检验相比, Spearman秩相关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根据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看出, 三裂碱毛茛、批针叶毛茛、海韭菜、班戈毛茛、花葶驴蹄草、云生毛茛、细杆藨草、展苞灯芯草、青藏苔草、双柱头藨草、水湿柳叶菜、杉叶藻和青海苔草与其他物种间均存在高概率的相关关系, 这些物种均为

图 2 纳木错湖滨带常见水生植物种间关系的星座图(线段长度与Chi-Square值无关)

Fig. 2 The constellation diagram of species relationships showing th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lake shore wetland species in Lake Nam Co, Tibet (The lengths of line segments are not related with Chi-Square values)

0.005≤P<0.025用细实线表示显著正相关; 0.0005≤P<0.005粗实线表示非常显著正相关; P<0.0005更粗实线和极显著正相关; 而P≥0.025表示不存在关联性, 无线性连接; 序号代表物种, 其中1. 篦齿眼子菜; 2. 三裂碱毛茛; 3. 黄花水毛茛; 4. 小水毛茛; 5. 水麦冬;

1期李中强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5

6. 毛柄水毛茛;

7. 沼生水马齿;

8. 西伯利亚蓼;

9. 角果藻; 10. 批针叶毛茛; 11. 海韭菜; 12. 班戈毛茛; 13. 轮藻; 14. 花葶驴蹄草;

15. 云生毛茛; 16. 细秆藨草; 17. 展苞灯芯草; 18. 青藏苔草; 19. 双柱头藨草; 20. 穗花狐尾藻; 21. 水茫草; 22. 水湿柳叶菜; 23. 杉

叶藻; 24. 小眼子菜; 25. 青藏苔草

The fine solid line represents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0.005≤P<0.025; the thick solid line represents greatly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

ciation, 0.0005≤P<0.005; the thicker solid line represents extrem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P<0.0005 and no connecting line repre-

sents no association and P≥0.025. Numbers represent the species: 1. P. pectinatus; 2. H. tricuspis; 3. B. bungei var. flavidum; 4. B. eradicatum;

5. T. palustris;

6. B. trichophyllum;

7. C. palustris;

8. P. sibiricum;

9. Z. palustris; 10. R.. amurensis; 11. T. maritima; 12. R. banguoensis; 13.

Chara braunii; 14. C. scaposa; 15. Ranunculus longicaulis var. nephelogenes; 16. S. setaceus; 17. J. thomsonii; 18. C. moocroftii ; 19. S.

distigmaticus; 20. M. spicatum; 21. L. aquatica; 22. E. palustre; 23. H. vulgaris; 24. P. pusillus; 25.

C. ivanoviae

图 3 纳木错湿地植物常见种、优势种秩相关系数的半矩阵图

Fig. 3 The half-matrix diagram of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lake shore wetland common species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Lake Nam Co, Tibetan

序号代表物种: 1. 篦齿眼子菜; 2. 三裂碱毛茛; 3. 黄花水毛茛; 4. 小水毛茛; 5. 水麦冬; 6. 毛柄水毛茛; 7. 沼生水马齿; 8. 西伯利亚

蓼; 9. 角果藻; 10. 批针叶毛茛; 11. 海韭菜; 12. 班戈毛茛; 13. 轮藻; 14. 花葶驴蹄草; 15. 云生毛茛; 16. 细秆藨草; 17. 展苞灯芯草;

18. 青藏苔草; 19. 双柱头藨草; 20. 穗花狐尾藻; 21. 水茫草; 22. 水湿柳叶菜; 23. 杉叶藻; 24. 小眼子菜; 25. 青藏苔草

Numbers represent the species: 1. P. pectinatus; 2. H. tricuspis; 3. B. bungei var. flavidum; 4. B. eradicatum; 5. T. palustris; 6. B.

trichophyllum; 7. C. palustris; 8. P. sibiricum; 9. Z. palustris; 10. R. amurensis; 11. T. maritima; 12. R. banguoensis; 13. Chara braunii; 14. C.

scaposa; 15. Ranunculus longicaulis var. nephelogenes; 16. S. setaceus; 17. J. thomsonii; 18. C. moocroftii; 19. S. distigmaticus; 20. M.

spicatum; 21. L. aquatica; 22. E. palustre; 23. H. vulgaris; 24. P. pusillus; 25. C. ivanoviae

水陆交界面的湿生或挺水物种类群, 表明这些物种在纳木错流域对纳木错的高原和土质及水环境条件存在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生态位相互分离, 对维持水陆界面的物种多样性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

2.4纳木错水生植物群落分类及特征

群落分类纳木错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其东

6 水生生物学报35卷

部沿湖的水陆交错区内, 其主要生境为小型水坑、沼泽、流速较缓的河流以及内湖等(表2)。依据水生植物群落分类原则, 可将纳木错水生植物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 篦齿眼子菜群落(Ass P. pectinatus); 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Ass 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篦齿眼子菜+角果藻群落(Ass P. pectinatus + Z. palustris); 篦齿眼子菜+轮藻群落(Ass P. pectinatus + Chara braunii); 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群落(Ass P. pectinatus + M. spicatum); 水茫草+小水毛茛群落(Ass L. aquatica + B. eradicatum); 穗花狐尾藻+小水毛茛群落(Ass M. spicatum + B. eradicatum); 水茫草群落(Ass Limosella aquatica); 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Ass M. spicatum+ 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篦齿眼子菜+小水毛茛群落(Ass P. pectinatus + B. eradicatum); 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小水毛茛群落(Ass M. spicatum+ P. pectinatus + B. eradicatum) (表2)。

群落数量特征纳木错水生植被中沉水植物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小水毛茛、黄花水毛茛、角果藻等为其水生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而如沼生水马齿、毛柄水毛茛、杉叶藻和大多挺水植物为偶见种。在纳木错水生植物群落中, 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 大多形成以篦齿眼子菜为主单优群落, 此外还有少量的多优种群落如: 穗花狐尾藻+水毛茛群落等。下面分别讨论纳木错4种主要水生植物群

表2纳木错水生植物群落样地基本情况

Tab. 2 Basic information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y in the Lake Nam Co, Tibetan Plateau

样地号Quadrat No.

位置

Location

主要群落类型

Main community

物种数

Number of species

生境特征

Character of habitat

1 N

30o49.459′

E 91o45.571′

篦齿眼子菜群落P. pectinatus community 5 小型水塘 Ponds

2 N

30o49.889′

E 91o04.482′篦齿眼子菜群落 P. pectinatus community 5 小型河流、流速较缓

Streams with low water velocity

3 N

30o53.008′

E 91o02.271′篦齿眼子菜群落 P. pectinatus community 3 湖滨交错区, 水较浅

Ecotone with shallow water

4 N

30o48.698′

E 91o04.346′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

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community

4 滨湖小沼泽、水较浅

Swamp with shallow water

beside the lake

5 N

30o46.340′

E 91o58.879′篦齿眼子菜+角果藻群落

P. pectinatus + Z. palustris community

7 沼泽、水较浅

Swamp with shallow water

6 N

30o46.470′

E 91o59.071′篦齿眼子菜+轮藻群落

P. pectinatus + Chara braunii community

4 沼泽 Swamp

7 N

30o30.257′

E 90o22.590′

篦齿眼子菜群落 P. pectinatus community 4 沼泽 Swamp

8 N

30o33.257′

E 90o30.856′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

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community

4 滨湖小沼泽、水较浅

Swamp with shallow water

beside the lake

9 N

30o34.400′

E 90o35.856′篦齿眼子菜群落 P. pectinatus community 4 滨湖小沼泽、水较浅

Swamp with shallow water

beside the lake

10 N

30o34.622′

E 90o37.490′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群落

M. spicatum+P. pectinatus community

8 湖滨交错区, 水较浅

Swamp with shallow water

beside the lake

11 N

30o35.557′

E 90o39.778′水茫草+小水毛茛群落

L. aquatica + B. eradicatum community

6 湖滨交错区, 水较浅

Swamp with shallow water

beside the lake

12 N

30o36.383′

E 90o41.488′穗花狐尾藻+小水毛茛群落

M. spicatum + B. eradicatum community

6 湖滨交错区, 水较浅

Swamp with shallow water

beside the lake

13 N

30o37.314′

E 90o43.778′水茫草群落 L. aquatica community 4 湖边浅水区

Littoral area with shallow water

14 N

30o38.124′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7 湖边浅水区

1期李中强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7

E 90o45.699′M. spicatum+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community

Littoral area with shallow wter

15 N

30o38.382′

E 90o46.515′穗花狐尾藻+小水毛茛群落

M. spicatum + B. eradicatum community

4 小水塘 Ponds

16 N

30o38.501′

E 90o46.689′篦齿眼子菜+小水毛茛群落

P. pectinatus + B. eradicatum community

7 小型河流, 流速较缓

Streams with low water velocity

17 N

30o39.248′

E 90o48.046′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小水毛茛群落

M. spicatum+P. pectinatus + B. eradicatum

community

5 湖边浅水区

Littoral area with shallow water

18 N

30o40.568′

E 90o50.992′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

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community

3 湖边浅水区

Littoral area with shallow water

19 N

30o42.458′

E 90o53.371′篦齿眼子菜+小水毛茛群落 2 湖边浅水区、内湖

Littoral area with shallow water

and lake

20 N

30o44.680′

E 90o56.314′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

M. spicatum+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community

4 内湖 Lake

21 N

30o46.989′

E 90o58.332 篦齿眼子菜+角果藻

P. pectinatus + Z. palustris community

2 内湖 Lake

落的组成及结构:

(1) 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 该群落由5种植物组成, 是由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和黄花水毛茛三个共建种为主所建成, 群落内部镶嵌分布一些角果藻, 在群落的水陆交错区边缘还具有以挺水或浮叶生长的三裂碱毛茛。群落的层片结构为沉水植物层和挺水植物层; 而群落层次结构分为水面层与水下层; 即本群落的层片与层次结构的划分相吻合, 但层次结构中沉水植物层又可以分为高沉水植物层和低沉水植物层。利用相对数量指标对本群落进行分析表明, 穗花狐尾藻因重要值大而成为本群落的优势种, 篦齿眼子菜和黄花水毛茛为亚优势种, 其重要值分别为35.92%、28.53%和23.74%(表3); 伴生种角果藻和三裂碱毛茛对本群落的建成作用较小。该群落生物量平均可达4400 g/m2, 其生物量集中在高沉水植物层。

(2) 篦齿眼子菜+小水毛茛群落: 该群落是由篦齿眼子菜和小水毛茛组成的共优群落, 群落中共有5种植物; 群落中的篦齿眼子菜和小水毛茛的重要值分别为35.06%和31.19%(表3), 二者之和达66.25%(表3)。除篦齿眼子菜和小水毛茛外, 水茫草在群落中占一定地位, 以浮叶和假挺水态占据群落边缘生境。根据群落生物量的分别可将群落在垂直方向分为浮叶植物层、高沉水植物层和低沉水植物层, 群落生物量约3500 g/m2, 约85%集中在高沉水植物层。

(3) 穗花狐尾藻+黄花水毛茛群落: 该群落由5种水生植物组成, 包括3种沉水植物, 1种浮叶植物和1种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分布在群落外围。在该群落中穗花狐尾藻占绝对优势, 其重要值为41.40%; 黄花水毛茛为亚优势种, 其重要值为27.95%(表3)。其群落垂直层次在水环境中可以分为浮叶植物层、高沉水植物层和低沉水植物层。该群落生物量约为4300 g/m2, 约75%集中在高沉水植物层。

(4) 篦齿眼子菜+角果藻群落: 该群落由4种植

表3纳木错4种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Tab. 3 The quantitative features of the four dominant submerged communities (%)

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

相对频度

Relative frequency

相对盖度

Relative coverage

重要值

Importance value

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黄花水毛茛群落M. spicatum+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community

穗花狐尾藻M. spicatum35.46 31.82 40.47 35.92 篦齿眼子菜P. pectinatus30.23 31.82 23.53 28.53 黄花水毛茛B. bungei var. flavidum25.47 25.04 20.72 23.74

8 水生生物学报35卷

角果藻Z. palustris 6.43 7.96 8.74 7.71 三裂碱毛茛H. tricuspis 2.41 3.36 6.54 4.10 篦齿眼子菜+小水毛茛群落P. pectinatus + B. eradicatum community

篦齿眼子菜P. pectinatus32.35 30.47 42.63 35.06 小水毛茛 B. eradicatum32.35 30.47 30.76 31.19 水茫草L. aquatica18.63 17.69 8.94 15

毛柄水毛茛 B. trichophyllum7.38 8.65 2.02 6.02 角果藻Z. palustris9.29 12.72 15.65 12.55 穗花狐尾藻+黄花水毛茛群落M. spicatum+ B. bungei var. flavidum community

穗花狐尾藻M. spicatum55.45 33.76 35.00 41.40 黄花水毛茛 B. bungei var. flavidum28.32 25.52 30.00 27.95 三裂碱毛茛H. tricuspis 4.14 15.46 15.00 11.53 角果藻Z. palustris9.94 19.37 7.50 12.27 水茫草L. aquatica 2.15 5.89 12.50 6.85 篦齿眼子菜+角果藻群落P. pectinatus + Z. palustris community

篦齿眼子菜P. pectinatus47.25 45.45 41.03 44.58 角果藻Z. palustris34.26 36.36 33.33 34.56 轮藻Chara braunii 6.74 6.81 7.69 7.08 黄花水毛茛 B. bungei var. flavidum11.75 15.9 17.95 15.20

物组成, 均为沉水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为篦齿眼子菜, 亚优势种为角果藻, 其重要值分别为44.58% 和 34.56%。其二者和达79.14%。群落中的伴生种轮藻和黄花水毛茛对群落的贡献较小, 它们以成簇的形式镶嵌分布于群落当中。群落垂直结构简单, 只有一个层次。群落生物量约为3800 g/m2。

群落β多样性在调查的21个典型样方中, 运用Wilson-Shmida多样性指数(βT)测度的210个二元属性数据(表4)显示, βT多样性指数高于0.7以上的为63个, 占总数的30%; 高于或等于0.5的则有156个, 占总数的74.3%。βT低于0.5共有54个, 集中出现在1、3、4、10、13、14号样地间。

3讨论

纳木错水生植物种相对贫乏, 本次调查仅采集到水生植物13科17属29种, 而且没有特有种类存在, 这可能是由于本区地处青藏高原, 地质年代年轻, 生态环境恶劣, 难以使更多种类的植物适应并分布到这里, 所以种类缺乏[13]; 同时该区水生植物在种类组成上缺乏古老原始类型, 单型属和寡型属较多, 特有类型较少, 表明本区水生植物区系是一个年青、衍生的区系[13]。在本区水生植物区系中, 世界分布属占绝对优势, 但北温带及其变型也占有较高比例, 因而本区水生植物区系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性质。

种关联度分析表明湿地植物的发育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14], 表明纳木错湿地植物群对高原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 这些物种在纳木错流域对纳木错的高原和土质及水环境条件存在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生态位相互分离, 对维持水陆界面的物种多样性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15,16]。因此, 在这个变化着的连续体中, 不同的植物和植物种组仍然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需求。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黄花水毛茛、小水毛茛、青藏苔草、双柱头藨草这些植物在纳木错湖滨湿地生境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在纳木错的不同区域, 不同的水生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在水平方向表现为均匀分布和群聚分布。但群落垂直结构相对简单, 在水环境中一般为两层。在群落中一般以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水

1期李中强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9

10 水生生物学报35卷

毛茛为优势种。主要是因为这些种类生态幅较宽, 能够适应不同的生境, 对水质的耐受范围较宽、对水流也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对风浪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同时这些植物一般没有明显的衰败死亡期, 主要以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种群的更新和扩散, 受环境限制较小。

纳木错水生植物群落间βT值较大, 说明群落中物种变化程度较高, 其样地间种类组成差异较大, 这表明这些样地间生境变化差异明显[17]。这些结果都与调查区域内水体环境异质性高相关。调查区域内水体众多, 水体类型齐全, 包括深水生境、湖滨浅水生境、河口生境、湖滨沼泽生境和泻湖生境等类型[18], 其水体理化性质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差别极大, 水域环境异质性高, 水系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致谢:

本研究野外调查工作得到华中农业大学张敏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邓绪伟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帮助, 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Xu J, Kang S C. Aquatic ecology in Lake Nam Co, Tibetan

Plateau: current awareness and perspective [J]. Ecological

Science, 2010, 29(3): 298—305 [徐军, 康世昌. 青藏高原

纳木错水域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科学, 2010, 29(3): 298—305]

[2]Cook C D K. Aquatic Plant Book [M]. SPB Academic

Publishing. 1990, 228

[3]Jin X C. Lake environment in China [M]. Beijing: Ocean

Press. 1995, 316 [金相灿. 中国湖泊环境. 海洋出版社.

1995, 316]

[4]Walker B H, Coupland R T. An analysis of vegetation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in Saskatchewan sloughs [J].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1968, 46: 509—522

[5]Walker B H, Coupland R T. Herbaceous wetland vegetation

in the aspen grove and grassland regions of Saskatchewan [J].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1970, 48: 1861—1878

[6]Fang J Y, Wang X P, Shen Z H, et al. Methods and protocols

for plant community inventory [J]. Chinese Biodiversity,

2009, 17(6): 533—548 [方静云, 王襄平, 沈泽昊, 等. 植

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生物多样性,

2009, 17(6): 533—548]

[7]Moore P D, Chapman S B. Methods in plant ecology (2nd

ed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6, 345

[8]Ma K P, Liu C R, Liu Y M. Analysis of community diversity

II: β-diversity [J]. Chinese Biodiversity, 1995, 3(1): 38—43

[马克平, 刘灿然, 刘玉明. 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I: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生物多样性, 1995, 3(1): 38—43] [9]Wilson M V, Shmida A. Measuring beta diversity with

presence-absence data [J]. Journal of Ecology, 1984, 72(3): 1055—1064

[10]Ayyad M A, Fakhry A M, Moustafa A. Plant biodiversity in

the Saint Catherine area of the Sinai peninsula, Egypt [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0, 9(2): 265—281

[11]Wu Z Y. The areal types of Genera of seed plants in China [J].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1991, Supplement Ⅳ: 1—139 [吴

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云南植物研究,

1991, 增刊Ⅳ: 1—139]

[12]Wu Z Y. The areal types of Genera of seed plants in China [J].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1993, Supplement Ⅳ: 141—178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云南植物研究,

1993, 增刊Ⅳ: 141—178]

[13]Wu Y H.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J].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 dentalia Sinica, 1995, 15(1): 82—89 [吴玉虎. 黄河源头地

区植物的区系特征. 西北植物学报, 1995, 15(1): 82—89] [14]Li W, Zhong Y. Theroy and methods in macrophyte studies

[M]. Wuha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8

[李伟, 钟杨. 水生植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92, 128]

[15]Yu D, Yu H X, Song L F, et al.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y of Hongqi Lake in

Daqing Oil-field [J].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1994,

18(1): 50—58 [于丹, 于洪贤, 宋连发, 等. 红旗泡水生植

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1994, 18(1):

50—58]

[16]Zhan C W, Yu D, Wu Z H, et al. The community ecology of

aquatic plant in the water-land ecotone of Liangzi Lake [J].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001, 25(5): 573—580 [詹存卫,

于丹, 吴中华, 等. 梁子湖水-陆交错区水生植物群落生态

学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5): 573—580]

[17]Qi D H, Wang L, Zhong Z C. Studies on the β-diversity

analyses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y in Jiuzhaigou [J].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2006, 30(4): 446—452 [齐代华, 王

力, 钟章成. 九寨沟水生植物群落β-多样性特征研究. 水

生生物学报, 2006, 30(4): 446—452]

[18]Yuan J, Gao J X, Lü X G,et al. Assessment on wetland re-

sources in Nam Co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ervation

and rational use [J]. Resources Science, 2002, 24(4): 29—34

[袁军, 高吉喜, 吕宪国, 等. 纳木错湿地资源评价及保护

与合理利用对策. 资源科学, 2002, 24(4): 29—34]

1期李中强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11 BIODIVERSITY AND COMMUNITY ECOLOGY OF AQUATIC PLANT IN LAKE NAM

CO, TIBETAN PLATEAU

LI Zhong-Qiang1,2,3, ZHANG Meng2 and XU Jun2

(1.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bei University, The State Field Station of Freshwater Ecosystems of Liangzi Lak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2. Donghu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Lake Ecosystems, State Key Lab of Freshwater Ec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2, China; 3. The state Field Station of

Freshwater Ecosystems of Liangzi Lak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most crowded and highest lakes in the world distribut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Lake Nam

Co, in the North Tibet, is the highest great lake in the world, and is the second biggest salt water lake, only inferior

to Lake Qinghai, in China. Biodiversity and community ecology of aquatic plant in this lake will have the

important model and the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to other lak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quatic plants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Lake Nam Co, and its characters of habitat are diverse,

including small puddles, ponds, swamps, streams, as well as connected lake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field study and literature survey showed that a total of 34 species belonging to 19 genera and 15 families,

among which, 1 species, 1 genera and 1 families belonged to Charophyta, 16 species, 8 genera and 7 families

belonged to Monocotyledon, and 17 species, 10 genera and 7 families belonged to Dicotyledon. Three new

recorded families, including Characeae, Callitrichaceae and Scrophulariaceae, three new recorded genera and

seven new recorded species were found in Lake Namco and its catchment. The dominant families of aquatic plants

in this lake were Cyperaceae, Ranunculaceae, Potamogetonaceae and Haloragaceae. Among all families of aquatic

plants, Potamogetonaceae and Cyperaceae included the maximum number of species, accounting for 26.47% and

20.59%, respectively. Potamogetonaceae, Ranunculaceae, Cyperaceae and Zannichelliaceae wer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families and the frequently occurring genus included Potamogeton, Batrachium, Zannichellia and Carex.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frequency included P. pectinatus, Z. palustris, B. bungei var. flavidum and B. Eradicatum

and in biomass is P. pectinatus, Myriophyllum spicatum and B. bungei var. flavidum.

According to the basis of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eleven types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ies in

Lake Nam Co in Lake Nam Co, including Ass P. pectinatus, Ass 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Ass P.

pectinatus + Z. palustris, Ass P. pectinatus + Chara braunii, Ass P. pectinatus + M. spicatum, Ass L. aquatica + B.

Eradicatum, Ass M. spicatum + B. Eradicatum, Ass Limosella aquatica, Ass M. spicatum+ P. pectinatus + B.

bungei var flavidum, Ass P. pectinatus + B. Eradicatum and Ass M. spicatum+ P. pectinatus + B. eradicatum.The

flora of aquatic vascular plants in the Lake Nam Co was fundamentally north temperate in nature.

The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exhibited by constellation diagram showed th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lake shore wetland species in Lake Nam Co, Tibetan, indicating a continuum of the

species groups. Quadrats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se types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ie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submersed macrophyte communities with few floating-leaved macrophytes. β-diversity analyses

suggeste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species assembly among different quadrats along the environment gradient.

Our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aquatic plants in the basin of Lake Nam Co possessed a wide range of ecological

adaptation and niche separation, and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linking of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 and in the

maintenance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land and water interfac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Key words: Aquatic plants; Biodiversity; Community; Quantitative features; Association; Flora; Environment

heterogeneity; Lake Nam Co, Tibetan Plateau, High altitude lakes

12 水生生物学报35卷

附表1纳木错水生植物名录

Appendix Tab. 1 List of aquatic plants in the Lake Nam Co

分类群Taxa

生活型

Life-form a

相对数量

Abundence b

备注Remark

轮藻门 Charophyta

一、轮藻科 Characeae

布氏轮藻Chara braunii Gmelin S o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二、蓼科 Polygonaceae

蓼属Polygonum L.

西伯利亚蓼P. sibiricum Laxm. E a 珠芽蓼P. viviparum L. E c 三、毛茛科 Ranunculaceae

毛茛属Ranunculus

批针叶毛茛R. amurensis Kom. E o

云生毛茛Ranunculus longicaulis CA Mey. var. nephelogenes (Edgew.) L.Liou E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

班戈毛茛R. banguoensis L. Liou E c

驴蹄草属Caltha L.

花葶驴蹄草 C. scaposa Hook. f. et Thoms. E o

碱毛茛属Halerpestes Green

三裂碱毛茛H. tricuspis (Maxim.) Hand.-Mazz. E a

水毛茛属Batrachium S. F. Gray a 黄花水毛茛B. bungei var. flavidum (Hand.- Mazz.) Linn. S a

小水毛茛 B. eradicatum (Laest.) Frie S a 地方新纪录毛柄水毛茛 B. trichophyllum (Chaix) Bossche ex Vill. S o 地方新纪录长叶水毛茛 B. kauffmanii (Clerc.) Ovcz. S o 地方新纪录四、水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 地方新纪录

水马齿属 Callitriche Linn. 地方新纪录沼生水马齿 C. palustris L. S o 地方新纪录五、柳叶菜科 Onagraceae

柳叶菜属Epilobium L.

水湿柳叶菜 E. palustre L. E o

六、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

狐尾藻属Myriophyllum L.

穗花狐尾藻M. spicatum L. S a

轮叶狐尾藻M. verticillatum L. S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七、杉叶藻科 Hippurdaceae

杉叶藻属Hippuris L.

杉叶藻H. vulgaris L. S o

八、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地方新纪录

水茫草属Limosella L. 地方新纪录水茫草L. aquatica L. Fa a 地方新纪录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九、香蒲科 Typhaceae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香蒲属Typha Linn.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香蒲Typha sp E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

1期李中强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13

分类群Taxa

生活型

Life-form a

相对数量

Abundence b

备注Remark

十、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续附表1

分类群Taxa

生活型

Life-form a

相对数量

Abundence b

备注Remark

眼子菜属Potamogeton L.

篦齿眼子菜P. pectinatus L. S va

小眼子菜 P. pusillus L. S o 地方新纪录浮叶眼子菜 P. natans Linn. Fa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十一、角果藻科 Zannichelliaceae

角果藻属 Zannichellia L.

角果藻Z. palustris L. S c

十二、茨藻科 Najadaceae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茨藻属Najas Linn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小茨藻N. minor All S

文献记载、调查未见十三、水麦冬科 Juncaginaceae

水麦冬属Triglochin L.

海韭菜T. maritima L. E o

水麦冬T. palustris L. E c

十四、莎草科 Cyperaceae

藨草属Scirpus Linn.

双柱头藨草S. distigmaticus L. E o

细秆藨草S. setaceus L. E o

苔草属Carex L.

青海苔草 C. ivanoviae Egorova. E c

青藏苔草 C. moocroftii Falc. ex Boott. E c

坚果苔草 C. stenophylla Wahleub. var

longipedicellata (Boeck.) Kük.

E c

白尖苔草 C. oxyleuca V. Krecz. E c

窄叶苔草 C. montis—everestii Kük. E c

十五、灯心草科 Juncaceae

灯心草属Juncus L.

展苞灯心草J. thomsonii Buchenau

a. E: 挺水植物; Fa: 浮叶植物; F: 漂浮植物; S: 沉水植物;

b. va: 极多; a: 丰富; c: 常见; o: 偶见; r: 稀少

生态学研究方法01

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学科特性化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学是运用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方法,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些相互关系会从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景观、全球等不同层次上对生物的和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各种影响。 因此,生态学是研究这些相互关系的产生方式、影响途径和作用后果有关规律的学科。二、研究层次及其学科 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层次上相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极其复杂性,它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研究性质分,生态学可概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体系。从研究对象的水平和层次来看,生态学可分为: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分辨率和空间尺度增加) 三、生态学的实验科学属性 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和技术设备有关。在传统的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直观描述,调查分析,数理统计,单项实验等)都很简单。设备也很简单。 因此,生态学被误认为是一门描述性的、近似于思维方法论的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生态学向经济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渗透,使人们感觉到生态学似乎越来越偏离自然科学,而向社会科学靠近了。 然而,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始终围绕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乃至资金流动)开展研究,就必然要与生物学实验、环境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打交道,就需要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获取实验数据来认识和回答各种种样的生态学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因此,总体上讲,生态学必然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天然实验室就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 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 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_裴男才

论文 34Skamarock W C, Klemo J B, Dudhia J, et al. 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3. Technical Note, NCAR/TN-475+STR, 2008. 125 35Hong S Y, Lim J O J. The WRF single-moment 6-class microphysics scheme (WSM6). J Korean Meteorol Soc, 2006, 42: 129–151 36Kain J. The kain-Fritsch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An update. J Appl Meteorol, 2004, 43: 170–181 37Hong S Y, Noh Y, Dudhia J. A new vertical diffusion package with an explict treatment of entrainment processes. Mon Weather Rev, 2006, 134: 2318–2341 38Collins W D, Rasch P J, Boville B A, et al. The formulation and atmospheric simulation of the Commum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 (CAM3). J Clim, 2006, 19: 2144–2161 39Chen F, Dudhia J. Coupling and advanced land surface–hydrology model with the Penn State-NCAR MM5 modeling system. Part I: Model implementation and sensitivity. Mon Weather Rev, 2001, 129: 569–585 40Kanamitsu M, Ebisuzaki W, Woollen J, et al. NCEP-DOE AMIP-II reanalysis (R-2). Bull Am Meteorol Soc, 2002, 83: 1631–1643 41Xu Y, Gao X, Shen Y, et al. 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 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 Adv Atmos Sci, 2009, 26: 763–772 42Yuan Y, Yang H, Zhou W, et al. Influence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t J Climatol, 2008, 28: 1849–1859 ·动 态·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探索群落构建机制的生态和进化过程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一大中心任务. 在局部森林群落水平上, 运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讨群落构建规则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等人采用植物条形码通用的3个片段(rbcL, matK和psbA-trnH), 利用植物DNA条形码和Phylomatic方法构建了鼎湖山20 hm2森林大样地183种木本植物(隶属于24目52科110属)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 并结合大样地5种生境类型分析了该群落的构建方式. 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发现, 山谷(valley)和低坡(low slope)生境为系统发育聚集分布格局(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表明近缘物种共存于这些低海拔生境, 生境过滤(environmental filtering)可能起主导作用; 而且, 两者均表明, 高坡(high slope)和山脊(ridge top)生境为系统发育扩散分布(phylogenetically over-dispersed), 说明远缘物种共存于这些高海拔生境, 竞争排 斥(competitive exclusion)可能起主导作用. 然而, 对于高 谷(high gully)生境, Phylomatic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 扩散分布, 而条形码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随机分布 (phylogenetically random), 表明与系统发育有关的作用可 能在这种生境类型下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 生境随机 化检测结果发现, 495对物种-生境组合(5种生境类型×95 个常见物种)中有52对存在显著物种-生境关联, 表明在物 种水平上非随机生境关联可能在局部群落构建时起到重要 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 PLoS ONE上(doi: 10.1371/journal.pone.0021273). 裴男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909

生态学研究方法整理材料

理解: 1、双种群的竞争。 2、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 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Logistic模型的意义。?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某一具体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的取决因素。 1)物种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学适应也就物种基础生态位的大小 2)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状况 3)群落中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状况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分布的吻合程度而得以反映。 6、绝对密度测定与相对密度测定。 (1)绝对密度测定 总数量调查方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总面积 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抽样,取平均,推广。 (2)相对密度测定这类方法是很多的。可分两类,一是直接数量指标,如捕捉法;另一类是间接数量指标,如通过兽类的粪堆计数估计兽类的数量,以鸟类的鸣叫声估计鸟类数量的多少等。还有很多指标可以估计动物的相对数量。 7、生态位的测定类型。 1)未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2)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3)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8、数据转换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数据的结构,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生态关系,或者更好地适合某些特殊分析方法。比如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通过平方根转换可以变成线性结构,这样对线性方法比如PCA就更为合适 二是为了缩小属性间的差异性,由于属性的量纲不同,往往不同属性间的数据差异很大,比如不同的环境因子测量值,对数转换可使得数据值趋向一致。 三是从统计学上考虑。如果抽取的样品偏离正态分布太远,可以进行适当转换。 9、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 1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4个假定。 Nt+1=λNt或Nt=N0λt 1)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K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秋季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 (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 (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 (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张金屯,1995年; (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 (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Ellenberg,Muller- Daumbois (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当代生态学博论。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栾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一、时间安排 9月12日~1月2日,24次课,48学时,3学分。其中10月1、3日课程与国庆节冲突,1月1日与元旦冲突,实际上课21次,中间安排3次实习,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第24次课将作考前辅导;最后一次课考试。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到1月6日止,6~17日停课复习。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平时的考核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前不定期穿插小测验。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4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研究方法讲解为主,同时配合数据练习;辅以3次操作性实习;最后通过卷面考试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发展过程及其当前进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学习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 在内容上,将涉及现代生态学几个主要分支: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但以陆生植物生态学为主;涉及生态学研究的野

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大纲 一、生物多样性的演化; 1.物种; 2.物种的形成;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因素; 1.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 2.生物进化(Bio-Evolution); 3.地球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 4.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 一、物种: 1、每一个物种由它不变的本质形成特征,并通过一个明显的非连续性与其他物种分开。 2、物种完全是人为的,是存在于生物学家脑子里的具有相同名称的生物集合体,不是自我组织及在自然界发生的真实实体。 3、具有不变性状的生物与其他具有非常相近结构的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物种(达尔文)。 4、生物学物种概念 A 、一个杂交集群,是有性生殖的(Poulton ); B 、靠血缘关系联接的个体在一个区域中形成一个单独的动物区系的单位; C 、物种是实际的或者潜在的杂交自然种群的类群(Mayr, 1942 ); D 、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Mayr, 1982 );

3.1.1物种的特征 1、真实性; 2、非连续性; 3、生殖属性与形型属性; 3.1.2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一、物种形成机制; 隔离机制:Dobzhansky (1987)创造了隔离机制,根据他的观点,有一套重要的分布和表型的生物性状,这些性状能区分开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Mayr与Dobzhansky都认为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二、物种形成模型 A、异域物种形成:物种形成主要源于地理隔离的初始原动力; A…、同域物种形成:物种的形成主要源于生殖隔离,而生殖断裂产生于生物之间的常规接触部分。 B、跳跃模式:物种形成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趋异模式:隔离阻障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必很慢)进化,伴随着一些自然选择的形式,或者直接或间接作为导致生殖隔离的动力,即此物种形成模式因为自然选择而发生。 3.1.3 物种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一、物种暴发式形成 见幻灯 四、物种灭绝 3.2 Four Impact factors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较全面掌握以下内容: 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群落的演替 教学方法: 1.结合大量事例剖析讲解概念 2. 幻灯片的使用 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重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biotie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它们和相邻的生物群落,有时界限分明,有时则混合难分。其结合较松散,但都由其组成的种类及一些个体的特点而显现出有一些特性。生物群落可简单的分为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和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三大类。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因为它强调的是在自然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时、空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物种的面貌任意散布在地球上;它强调生物间有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联系,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在时间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外貌,并具有发展和演替的动态特征。它不是物种的简单总和,在群落内由于存在协调控制的机能,因而在绝对的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态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高级层次。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包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它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机体论”学派奥根(Orgnj 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实体,它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合体。而不是人为地分类的产物。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 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 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4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5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6指示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型,趋异,同种的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痛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生理特征不痛的基因型类型。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经过长期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特征的物种类群,趋同。 光强与生物的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本文就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浅括。任何科学研究都包括两个层面,即如何思考和如何做。生态学研究需要先对自然界或实验室中的生态现象进行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再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综合,然后用数学模型找出生态学规律。最后本文就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学,研究方法,展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y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on ecology. Any researches include two factors that are how to think and how to do. When studying ecology, we need to observe and record ecological phenomena, then analysis the data .Finally, use mathematical models to find the law of ecology.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We prospect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research . Key words: Ecology, Methodology , Prospect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任何科学研究都包括四个环节,首先根据已有理论,提出科学问题。然和通过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收集数据,通过归纳法予以系统分析。再根据研究结果,演绎新的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判断这一过程成功与否。从50年代开始,生态学研究方法一方面趋向专门化,针对不同对象和问题,设计了各种专用的方法技术;另一方面是强调系统化,表现是为各类生物系统制定出生态综合方法程序。生态学研究的专门化与系统化同时并进,彼此汇合,是学科方法体系日趋成熟的标志。下面就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阐述。 一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 1 基本逻辑:归纳与演绎 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或然关系(即非确定性的相互关系)的推论过程。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到归纳法,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Francis Bacon是归纳逻辑的奠基人的《新工具论》(1620)。他提倡通过归纳事实,产生低级的理论,再由低级的理论上升到高级的理论,最后形成公理,从而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他的逻辑方法是对中世纪欧洲神学欺人自欺的演绎逻辑的反动,并且是近代实验科学的方法论。归纳法在现代数学中的代表是概率统计。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是超

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高一生物导学提纲(24) 课题: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课前导学: 1.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叫________。新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________机制。 2.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等地理上的障碍造成的隔离叫_________________;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造成的隔离叫________________。隔离都会阻断_________交流,长期的___________隔离最终可能导致___________隔离。 3.生物进化的历程: ⑴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的进化历程:… …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生物进化的方向:水生→陆生;低等→高等;简单→复杂。 5.生物进化的证据: ⑴古生物学上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 ⑵分子生物学上证据:所有生物翻译时共用一套________________。 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多样性。 质疑探究: 1.新物种的形成是否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试举例说明。 2.基因频率的改变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例题精讲: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改变了基因频率 B.产生了生殖隔离 C.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D.出现了新的基因 2.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 骡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诱变育种 D.无性繁殖 3.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第九章群落生态学

第九章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群落结构和成分 ●物种多样性 第一节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界的模糊性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群落(c o m m u n i t y):特定时间和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 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生长型(growth form)与结构 ●优势度(dorminance) ●物种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 of species) ●群落的空间和时间格局(spatial and temporl patterns) 三、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界的 模糊性 ●有机体结构的紧密性和边界的清晰性 ●部分群落边界的是清晰的(池塘、湖泊) ●陆地群落边界的模糊性 第二节群落结构和成分 ●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水平格局 ●群落的时间格局 ●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 ●生长型(g r o w t h f o r m):根据植物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 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这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生态等值种:由于趋同进化,世界各大洲相似环境区域生活着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这些 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叶子大小与水分条件关系模型: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在外貌上表现的植物类型。它 的划分常根据植物的形态、大小、分枝等外貌特征,同时考虑到植物生命期的长短。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阮基耶尔R a u n k i a e r生活型系统):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 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 m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生态学主要研究法

第7章生态学主要研究方法 7.1 个体生态 7.2 种群生态 7.3 群落生态 7.4 生态系统 7.5 景观生态 7.1 个体生态研究方法 生态因子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的生态适应 ?测定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的影响 7.1.1 常用测定指标 测定指标主要是: ?生长量(高、径、花枝、果枝) ?物候期 ?光合、蒸腾 ?酶及其他生化产物含量 7.1.2 仪器设备 生长观测用常规方法 生理指标常用光合系统,可以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 生化指标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首选国际通用方法,其次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7.1.3 试验设计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室测定和场地盆栽的形式进行,少数采用野外直接测定的方法 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用折线图反映不同因素对植物个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鲜有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 为什么? 试验设计的缺陷 最常见的是做组织培养,都只有一种培养基接种多少瓶,一瓶有几个外植体 最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觉得需要进行方差分析,就临时将每个处理的9瓶分为三个区组,每三瓶为一区组,每区组三瓶成为重复 这是不规范的 (1)实验室和盆栽试验: 关键问题: ?处理和对照的设定 ?试验设计的重复性,包括区组和重复 每个处理盆栽几盆不叫区组 具体参照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 ?先将盆栽或露地幼苗分为三个区组,一般盆栽可以将幼苗分为三个大小、生长状

况无明显差异的三个区组 ?露地幼苗一般采用三块相邻的苗圃地作为三个区组,或者一块大苗圃地分为三个 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区组,注意区组间地形、地貌、水分、养分、生长状况应该保证无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 ?每个区组应包含所有的处理水平,包括对照,每个处理水平作为一个小区 ?每个处理水平(小区)还必须包含若干个体(重复株数) ?重复株数的多少要根据后期指标测定的需要确定,应能保证所有指标测定,特别 要注意破坏性采样,如测定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就需要整个植株采样,这样的话,每个小区重复数一定要足够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总共采样多少次,每次采样多少株,再加上成活率等意外影响 ?每个植株或者器官采样之后进行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每个指标的测定也 需要重复 以水分胁迫对银杏幼苗的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例 ?如果因子少,如单一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水平的影响,一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 计 ?如果同时考虑水分和光胁迫的影响以及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光胁迫是否会加 重原有的水分胁迫还是减轻水分胁迫?一般需要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如果因子更多 建议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2)野外样地或无样地法 样地法: ?可以对部分因素进行人为控制,尽量减少非试验因素的干扰 ?需要建立样地,平时需要管理 ?野外样地有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固定样地还有永久性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 ?样地可以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样地可以进行大树的测定 ?临时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可以进行破坏性取样和测定 ?但是永久性样地不能,只能进行非破坏性的监测指标测定 ?对于需要的破坏性采样必须在样地外的缓冲区进行 无样地法 ?简单易行 ?但是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研究中需要对每个样株所涉及的各种个体特征、外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及

(完整word版)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性质; ?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测度、时空变化、影响因素),群落结构(生活型、层片,垂直、水平、时间),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岛屿); ?群落内部动态(季相变化、动态),演替的概念、类型、系列、顶级学说,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群落(community):—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3.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物种的简单集合(适应环境、协调)。 形成群落环境:—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适应、改造)。 具有一定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物种组成不断的更替。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生物群落有一定的规律分布,每个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生境。 具有边界特征:—由于环境梯度变化不同,有些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些则界限模糊。 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贡献不同,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4.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学派(Clements): 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 群落演替的定向特征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 —群落都要经历从先锋阶段到顶级阶段的演 替过程; —顶级群落受破坏后重复演替过程达到顶级 群落阶段。 个体论学派(Gleason): ?群落不是自然单位,而是自然界中在空间和时间连续变化系列中的一个区段; ?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群落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群落和物种的关系不是有机体和组织器官的关系; —群落发育过程是物种更替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过程; —和有机体不同,群落不可能在不同生境下保持繁殖 的一致性; —同一群落类型之间无遗传上的联系。 现代生态学对群落的认识: ?群落既存在连续性,也存在间断性; ?采取生境梯度分析方法研究连续群落变化,在不少情况下群落不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法》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整合所学生态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为核心的应用基础类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懂得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步骤,又要明白各类方法的来龙去脉及具体要求与发展趋势。本课程主要讲授生态学研究上较为常用的必备方法,包括经典的及前沿的新技术和方法。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用生态学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课程性质 第二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 第三节现代生态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习题要点:(1)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它们有何联系?(2)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有哪些新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类别、现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展望。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理解并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类

别及它们间的联系 第二章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 第一节生态学试验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生态试验类型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 习题要点:生态学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的案例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试验设计类型。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类型,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掌握生态学试验必须遵循的规则。 第三章动植物种群丰富度的估计方法 第一节标记-回收技术 1.标记方法 2.Petersen方法 3.Schnable方法 4.Jolly-Seber方法 习题要点:(1)利用三种标记回收方法估计出种群大小。(2)分析三种方法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教材上的P3,P4,P5。 第二节去除法和再观察法 1.比率变化法 2.Eberhardt去除法 3.捕获效率法 4.再观察法 5.其它捕获和标记法 习题要点:捕获效率法中影响估计结果的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教材上的P1. 第三节样方估计法 1.样方大小和形状的确定方法 2.样方框取样 习题要点:样方大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教材上P1。 第四节切割线法和空中观察法 1.切割线法 2.空中观察法 习题要点:空中观察种群的数量估计 第五节样带法和距离估计法 1.点样带法

植物生态学 第9章 习题作业与答案

第9章化学生态学与中药材的质量 一、名词解释 1.植物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活体植物产生并以挥发、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而影响邻近伴生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 2.化学生态学:研究活着的生物间、或生物世界与矿物世界之间化学联系的科学。 3.连作障碍:是指在正常的管理措施下,同一块地连续多茬种植相同作物造成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病虫害发生频繁的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药用植物野生抚育及其基本方式。 答:药用植物野生抚育(wild medicinal plants tending)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 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 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材生产方式。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基本方 式有: 封禁、人工管理、人工补种、仿野生栽培等。 2.简述地道药材产地时有变动的原因。 答:地道药材产地时有变动的原因有: (1)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对不同药材的认识有变动, (2)新产地之产品的质量超过原产地的产品,那么产地就会随之变动。 (3)一些药材随着引种扩种,野生变家栽及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新的优良品种的培育,会出现 新的产地。 三、问答题 1.试述药用植物的化学生态学现象及其生产中的应用 答:化学生态学是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普遍存在着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相互作 用关系。药用植物的药效活性成分,大多是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化合物,而药用植物的次生代 谢物是药用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 物在植物提高自身抗性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方面充当重要的角色,其产生和变 化比初生代谢产物与环境有着更强的相关性和对应性。药用植物的产品品质与化学生态学的 密切相关。从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分析人手,进行药用植物化学生态学 研究,揭示影响药材有效成分的主导因子及其与药材质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对确定中药材的 适生区域,实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化学生态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1)在化肥的施用和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如:化肥农药引起的土壤退化、病虫草害抗性和 环境污染等问题;应用药用植物体内合成的分次生代谢物具有抵御天敌侵害、增强抗病性等 作用的特点,选育抗病虫害品种。等等 2)在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上的应用:应用化感作用这种复杂的化学生态现象,合理安排药用 植物的种植方式。A 将互惠互利的药用植物轮间作,避免化学排斥的药用植物种植在一起。B运用化学生态学有助于揭示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机制,解决连作障碍和自毒作用, 3)化学生态学在植物化学信息通讯上的作用及应用

3-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Evolvement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Impact Factors) 主要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的演化; 1.物种概念; 2.物种的特征 3.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4.物种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因素; 1.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 2.生物进化(Bio-Evolution); 3.地球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 4.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 一、生物多样性的演化(Evolvement of Biodiversity) 1、物种概念: 1)、每一个物种由它不变的本质形成特征,并通过一个明显的非连续性与其他物种分开。 2)、物种完全是人为的,是存在于生物学家脑子里的具有相同名称的生物集合体,不是自我组织及在自然界发生的真实实体。 3)、具有不变性状的生物与其他具有非常相近结构的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物种(达尔文)。 4)、生物学物种概念 A 、一个杂交集群,是有性生殖的种群(Populatoin)的集合; B 、靠血缘关系联接的个体在一个区域中形成一个单独的动物区系的单位;

C 、物种是实际的或者潜在的杂交自然种群的类群(Mayr, 1942 ); D 、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Mayr, 1982 ); 2、物种的特征 1)、真实性; 2)、非连续性; 3)、生殖属性与形型属性; 3、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机制; 隔离机制:Dobzhansky (1987)创造了隔离机制,根据他的观点,有一套重要的分布和表型的生物性状,这些性状能区分开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Mayr与Dobzhansky都认为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2)、物种形成模型 A、异域物种形成:物种形成主要源于地理隔离的初始原动力; A…、同域物种形成:物种的形成主要源于生殖隔离,而生殖断裂产生于生物之间的常规接触部分。 B、跳跃模式:物种形成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趋异模式:隔离阻障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必很慢)进化,伴随着一些自然选择的形式,或者直接或间接作为导致生殖隔离的动力,即此物种形成模式因为自然选择而发生。 4. 物种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1)物种暴发式形成 2)物种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