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三复习学案,原创,实用)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河北省承德一中于立英

复习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引、负、请、幸、”等重点实词和“以、因”等虚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重点句。

2、积累、梳理相关写作素材。

复习内容: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②从径道亡

③间至赵矣④左右皆靡

⑤位在廉颇之右⑥拜为上卿

⑦徒以口舌为劳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②召有司案图

③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④设九宾于廷

⑤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⑥臣愿奉璧西入秦

三、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④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⑤于是相如前进缻⑥廉颇宣言曰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四、找出下列各句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③左右欲刃相如④卒廷见相如

⑤完璧归赵⑥且庸人尚羞之

⑦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五、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含义。

①引而不发①秦贪,负其强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引③左右欲引相如去(2)负③(相如)决负约不偿城

④相如引车避匿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引壶觞以自酌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⑥恭疏短引

小提示:请结合本课和学过的其它文章自己梳理一下另外两个重点实词吧!

(3)请(4)幸

六、虚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以勇气闻于诸侯(2)以此知之,故欲往

(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5)秦亦不以城予赵(6)吾当先斩以闻

(7)今君乃亡赵走燕(8)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9)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重点突破——“因”

解释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介词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⑥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⑦于今无会因名词

⑧蒙故业,因遗策动词

经验分享:你是怎样判断“因”字意义和用法的?大家分享一下吧!

七、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蔺相如者,赵人也。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4、君何以知燕王?

八、拓展迁移

请梳理课文中可用的写作素材,填写下列表格。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

一、①道歉②逃跑③从小路④退却⑤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⑥授予官职⑦只,不过

二、①“质”通“锧”,铁砧。②“案”通“按”,察看。③“缪”通“穆”。

④“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⑤“孰”通“熟”,仔细

⑥“奉”通“捧”,双手捧着

三、只给古义。

①妃嫔,侍从②指给……看③遵守约定④不去赴宴⑤上前,进献

⑥扬言,到处说⑦表原因,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旁系亲属

四、略

五、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含义。

引:①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②引见,延请③拉④牵、拉,引申为“调转”⑤取过来,拿出⑥一种文体

负①依仗,凭借②辜负,对不起③违背④使...承担⑤背着

请:

1、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2、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3、请教,请示。(诸将请所之)

4、宴请。(乃置酒请之)

5、请命:①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请示③请求任命官职

6、愿意。(请献十金)

7、谒见、谒问。(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8、邀请、约请。(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幸:

①幸运:则我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②幸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③宠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特指皇帝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⑤副词,表示希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祭十二郎文》

六、虚词

1.略

2.①于是,就②趁机,趁此③通过,经由④依照,根据⑤依靠,凭借⑥因为⑦原因,缘由⑧沿袭

七、略八、拓展迁移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作材料积累

要善于从教材课文中寻找写作素材,每年高考,都有不少取材于课文的优秀篇章,同一篇课文,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取,就可以整理出不同的论据材料,只要我们会定向转述。

具体操作训练:我们可以选取内涵丰富的课文,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读,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定向转述,概括出不同的论据材料。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

不拘一格用人才。论据材料:赵王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他在人才的使用上不拘一格,并没有因为蔺相如出身卑贱而弃之不用,相反委以重任,体现了一代君王的用人之明。

观点2

宽容才能赢得下属的忠心。论据材料:赵王是大度的,他有容人之量,即使属下讲出要叛逃这样重女的事情,他也原谅了,正因为他对属下的宽容,属下才会对他吐露真情。

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

位卑未敢忘忧国。论据材料:蔺相如的地位是低下的,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并且不辱使命。

观点2

智、勇,成功的双翼。论据材料:完璧归赵,渑池会,蔺相如都成功了,其成功的背后,个人的能力是基础,可以说,智、勇,正是其成功的双翼。

观点3

面子问题。论据材料:什么面子该争,国家的面子,国家的尊严一定争,渑池会蔺相如针锋相对,争得好;什么面子不该争,为了大局,个人的面手可以不要,因此身为相国蔺相如对廉颇一忍再忍,蔺相如是非分明。

当然缪贤的为国举贤,甘做人梯,廉颇的忠心报国,知错就该,也都可以提炼成很好的论据。

一、立意角度

①任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②要提倡顾全大局——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知错认错真丈夫——赞廉颇“负荆请罪”④时势造英雄——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

⑤大智出大勇——秦王蔺相如强弱辨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举荐贤才,功不可没

⑦合作就是力量——从双方角度

二、话题举隅

爱国、忍让、宽容、诚信、表现与沉默、双赢的智慧、和等

三、文段示例

1、渑池之会,廉颇与王计划,连立新君的话都敢说,说明了廉颇是一个忠君爱国的有勇有谋的大将;令秦王击缶,怒斥秦大臣,则展示了蔺相如的的无限的爱国与忠勇。

2、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可使我们佩服。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可是他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决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

3、蔺相如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

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4、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5、蔺相如,赵国的大臣。他善于言辞,长于计谋,勇于献身。当秦国以势欺压、索取和氏璧时,他敢于前行,无畏秦暴,凭借机勇使“完璧归赵”。他敢于表现自我,为国为君效命。当廉颇出言相对,公开挑衅时,他却称病回避,引车躲避廉颇,不愿和廉颇针锋相对,只为保存赵国的安宁,才最终传诵成“负荆请罪”的美谈。这时,他又是沉默的。蔺相如的表现与沉默,何尝不皆是一种大智慧呢?

6、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7、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而“和”的生动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因为心中有“和”,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才会一直以响亮的声音告诉我们它的含义;因为向往和平,宫女王嫱才会千里迢迢穿过无边的沙漠远嫁匈奴,尽管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但这些又让“和”的含义上升了一个高度。

8、廉颇、蔺相如互相忘记对方的恩恩怨怨,铭记各自肩负的重任,才有了永垂史册的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国效力的历史佳话。

9、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它使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使不少心灵的隔阂被冲破。赵国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相如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用意。这句话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成刎颈之交。正是因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了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的高尚人格,化解了误会。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够被冲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