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

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
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

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

1、由“钱学森之问”引出,提出对当前传统的科技教育培养方式的看法。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3月29日,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重点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现在,回答“钱问”的切入点,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钱学森在讲话中曾经说,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现代并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当前形势下我们希望突破传统,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指出:“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科技先行,要求涌现出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因此,进行初中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探究,在当前形势下有其必要性。

2、当前初中科技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在于没有做好科技创新教育与学习素养两者结合的现实瓶颈。

市科协副主席肖岸云表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我市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逐年上新台阶,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得到全面的激发,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汤学忠在“2008年增城市‘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竞赛”中提到,我市每年都有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是要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在青少年学生中宣传“科学发展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

现阶段的青少年创新科技教育只能以活动带动,以点带面,没有以科技创新教育拓展、迁移到学业上去。

由于教育现状存在着许多制约学生创新发展的因素,尤其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当前学科,反思传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各门课程都是以其相关领域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关系构建的学科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学习时空,阻碍了学生与广泛信息源的接触,使学生不能得到更多的促进全脑开发的信息进入大脑。然而,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技教育,在振兴民族的进程中,每个教育者都肩负着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好着力点。《构建初中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和挑战应运而生的。

3、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上海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在科技教育上的设施已拥有生态走廊、车模陈列室、车模工作室,车模室内、外竞技场等科技教育场所。我校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和上海市车辆模型特色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拥有国内一流设备和车模竞技场馆的学校,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在高境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区少科站的指导下,为本区、全市广大青少年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竞技搭建了平台,多次承办大型市级冠名杯科普教育竞技活动,对推动上海车辆模型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境三中将继续本

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原则,让广大青少年在不断地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我校硬件条件上的改善势必要求我们去探索强化学校科技教育的道路。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来看,学校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必须得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来贯穿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切实地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4、核心概念:

(1)“科技创新教育”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是根据整体化的原理,围绕科技创新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由多种途径和方法构成的科技创新教育系统。

(3)“学习素养”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修习到的涵养因素,这种涵养因素是关于学习诸因素的函数,也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后天培养形成、有助于持续学习的内在稳定的基本品质。“学习素养”,可划分为四大要素,即:学习意识、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初中科技创新教育的体系。

2、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3、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适合初中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方案。

4、检验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探索初中科技创新教育的体系。

进行我校中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素养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构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活动形式体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实现科技教育内容、形式与科技德育的和谐统一,让科技教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实践体验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不同形式科技活动为载体,探索出建设学校科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养成多角度研究和探索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通过学习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深刻起来,培养了学生学习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3、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适合初中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方案。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技教育,促进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的整合。

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独立形态的课堂教学及单独开设科技类选修课、开放形态的课堂教学、渗透形态的课堂教学等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如:数学教学、理化生教学、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4、检验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典型个案的跟踪研究,发觉学生个体在学生素养方面的质的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学生在接受科技创新前后之间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情况。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推进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1.运用个案研究追踪学生学习素养发展情况。实施个案追踪的具体方法是:从各班选

取的学生,建立学业档案,进行追踪研究。

2.运用案例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素养发展的作用。

3.运用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所得。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调研阶段 2009年12月——2010年4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性实验计划。

2、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的理论著作进行研究,作好研究前的理论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初步阶段 2010年5月——2011年3月

完成方案的修订;完善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激励机制;深化科技特色教育内容;多方寻求校外专家辅导,积极做好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工作;丰富科技教育活动的载体;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比赛,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第三阶段:课题实践研究阶段 2011年4月——2012年4月

重点在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校园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等。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2012年5月——2012年12月

在学校科技教育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继续开发和完善各类科技教育项目;对三年的科技教育进行及时的总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

1、进一步深入研究,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并对课题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2、召开课题结题会,进行课题鉴定。

六、研究价值: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围绕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建设,发挥其科技创新教育的辐射功能,拓宽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路,积极实践科技育人的理念,实现以科技健脑、益智、养德等育人目标,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

2、理论与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我校教师与学生的科技素养,探索学校科技教育的实践途径,改进学习研究的方法,增强我校科技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强化科技教育研究效果。

理论价值:探索适合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合理模式,丰富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理论。为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研究提供更为具体、鲜活的素材。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报告

2、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设计

3、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管理手册

4、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方案集

5、典型个案集

1、王国强,傅承新.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鲁保富,郑春龙.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4、E·马克·汉森著冯大鸣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09

附: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述评

科技创新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和自愿性,能较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最适宜从事某种活动的发展能力。教育者的责任天于促进学生在统一要求整体发展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更有才能,并提供条件让他们在这方面获得发展。

科技教育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科技教育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学生在科技教育程中手脑可充分并用,得到充分地配合和利用,从变动中激发神经活动。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指出:“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科技先行,要求涌现出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这句话强调了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向我们指出:发展科技以及科技创新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迫切使命,促进经济的腾飞,祖国的繁荣,要靠科学技术,更要靠具有创新科学素养的人才予以实施。由此看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只有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素养,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创新人才,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作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主要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推崇、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三是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四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和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自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创造力的概念引入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创造力问题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引起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创造力研究对教育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80年代的教育改革把创造性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和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前苏联从6O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性教学体系。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入了宪法。日本从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创造教育,进行普及性实践,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更是把创造力当作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明确把培养创造力的创造教育作为2 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和根本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 arel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

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他们希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对那些远离生活,枯燥乏味的内容则持冷漠态度,当课本内容不能吸引他们,校内活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转移兴趣和注意,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避免产生厌学情绪。

高境三中

2010年5月24日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核心素养的种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而具体到我们初中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应该是:一、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初中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三、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另外还有民主意识、正义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一班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收集交流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在收集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创造的情感和动手、动脑能力。 2、对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技法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潜力。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活动时间:一个月左右 三、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收集古今中外发明家、科学家的故事 一、导入: 陶行知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 人。”让我们从小树立勇于创造的精神,在创造的天地里越飞越高。 二、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三、学生自己设计,将收集到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有关信息制作成卡片,与好朋 友一起分享。 第二阶段:结合生活实践,学习发明创造的技法 一、谈话导入: 前一阶段我们通过阅读并交流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了大家发明创 造的兴趣,但是有了创造的兴趣并不等于创造,我们还应掌握前人总结的创造技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师生共同研究发明创造的基本技法。 1、找缺点 教师:顾名思义,就是对已有物品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再针对这些缺点进 行改进。30年前,日本人鬼冢喜八郎针对日本篮球鞋容易打滑这个缺点,把运 动鞋的平底改成凹底,解决了篮球鞋打滑的问题。鬼冢喜八郎的这种发明方法称为缺点列举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使用起来不顺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想想改进的办法。 2、启发法 教师:启发是从其它事物中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很多事物都可能有启发作用。例如:飞鸟启发飞机的发明,木梳启发插秧机的发明。在你搜集的发明故事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瓦特从水烧开后,水蒸气把水壶盖顶得动起来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学生:传说我国古代著名工匠鲁班是从茅草边缘的锯齿割破手这一现象中获得启发而发明了锯子。 学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3、组合法 教师:组合发明法是两种或几种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使之产生一种新的、具有更多功能的新物品。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画家海曼是个丢三落四的人,在画画时常找不到橡皮,为此,他不得不把橡皮用细绳拴在铅笔上。他的一位朋友威廉看到了这一似乎笨拙可笑的做法,于是回去研究设计了橡皮铅笔,并申请了专利,每年可得50万美元的专利费。 学生:美国加州有位制造小汤匙的青年,发现给孩子或病人喂饭时有冷热掌握不好而或冷或热的情况。为此他设计了一种带温度计的小汤匙,销路极佳,顿时发财致富。 4、检核目录法 此法几乎使用于一切领域里的创造活动,因此享有创造法之母”的美称

关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201X年9月13日下午,在XX中学学术报告厅,刘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

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化课堂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素质教育道路漫长、任重道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发展,学校层面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即“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教学已逐渐转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更注重“开放性、多元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学校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俗话所“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社会大课堂,强调“学生参与,

老师辅导,自治管理,突出个性”等特点。 二、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初中道法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道法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8-08-21T16:53:32.5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7期作者:苏联盛 [导读]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和硬要求。 ——以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生活需要法律》为例 ◆苏联盛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教研室535000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和硬要求。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道法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理念中体现——意识到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节课的教学思想,起着指导和统率教学的作用,没有理念的教学无异于盲人摸象。教育理念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核心素养就是当前课堂变革的最新理念和指导思想。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此基础上,各科结合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各有侧重,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育人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炼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可以预见,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道法教师也同样承担立德树人、净化灵魂、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思辨精神、法治素养和道德境界的使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中,我大胆实施“拿来主义”,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用课堂改革的新元素指导教学实践和引导学生学习,在理念上明确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导学作用,要求学生尝试在先,教师引导在后。在方法上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放手学生参与,实施合作探究学习。在目标上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实践证明,这既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教育教学的任务,也是高中阶段的教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二、在课堂环节中贯彻——设计到位 课堂环节是教学内容的实施载体和结构模式。好的课堂环节与影视故事情节一样,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层层提升,高低起伏。课似看山不喜平,但目前许多道法课堂普遍使用的仍然是课堂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的传统“三段”模式,课堂结构僵化,环节千篇一律,教法机械刻板,讲解不痛不痒,拓展浅尝辄止,学习一潭死水。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改课,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调整课堂结构,发挥田忌赛马效应,增加道法课堂厚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推陈出新,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1.兴趣导入,激发思考;2.合作学习,展示自我;3.小试牛刀,我练我行;4.联系实际,拓展能力;5.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前三个常态教学环节已经使学生兴趣盎然、信心高涨、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导入第4个环节,让他们看了一段《法治中国》的视频,里面既有长城、黄河、壶口瀑布等祖国壮丽河山的画面,又有高铁上飞驰的和谐号、C919飞机试飞成功、航天火箭技术等镜头,还有在大国外交、法治中国下人民幸福和谐生活的情境,我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同学们都为社国发生的沧桑巨变而自豪,都为民族的强大和社会的进步感到无比骄傲。这一切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家国情怀,自然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伟大祖国的傲骄之情,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课程育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三、在课堂内容上实施——方法到位 新课标指出,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道法教师必须把这些高远的目标与初中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当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精神,初步学会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教师用心课堂才会走心,教得有法才会学得有意。比如,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感受法律——认知法律——奉行法律目标层第,设计了五个学生活动,即:活动1:看一看:举案说法,人人关法;活动2:想一想:现身说法,处处有法;活动3:试一试:以练寻法,时时用法;活动4:辩一辩:探究学习,知理明法;活动5:做一做:知法守法,与法同行。在活动4中,学生明白法律不是从来就有,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有了法律的社会就等于是法治社会了吗?法治社会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前后左右,交流讨论,探究学习。课堂像点燃的鞭炮,大家热烈讨论,有的以本为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以史为鉴……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我大胆尝试和使用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学习越学越有趣,道理越辨越明朗,求知火把已经被我点燃,思辨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发芽。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会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从社会时代的要求来培育学生,学生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

科技实践活动方案标准范本

方案编号:LX-FS-A90965 科技实践活动方案标准范本 The Objectives, Policies, T ask Allocation, Steps T o Be T aken And Other Factors Needed T o Complete The Established Action Guideline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科技实践活动方案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生活中把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全部按计划制定成文本,并付诸实施。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指导思想: 以“科教兴国、发展创新”为教育目的,并根据坊子区教育局20XX年对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南流小学作为区科技示范校,我们一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创造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促进少年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真正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精神,并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满足学校组织学生社会时间需要,开展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内容丰富的科学课。并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

试应用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本学期科技实践教育作为学校贯彻科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口,将进一步落实南流小学科技教育行动计划、科技教育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学生科技探究为前提,结合学校“创新教育”建设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普创新活动,活动主要以综合学科的教师设计创新为主。帮助学生探索研究及撰写一些可行性的科技探究活动小论文,尝试编写具有一定质量的科目设计。初步拟订如下计划: 二、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学生“合格+特长”的素质教育发展,丰富青少年课余实践活动等精神;在本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跃时代,也是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更加确立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培养要从小孩抓起的道理。学科学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志趣和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素养兴趣现代教育手段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必须从人们小的时候抓起。 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的神奇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他们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程在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3、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中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科学课程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探究结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

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论初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 石桥镇拱齐小学王三林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收集交流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在收集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创造的情感和动手、动脑能力。 2、对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技法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潜力。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活动时间:一个月左右 三、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收集古今中外发明家、科学家的故事 一、导入: 陶行知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从小树立勇于创造的精神,在创造的天地里越飞越高。 二、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三、学生自己设计,将收集到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有关信息制作成卡片好朋友。 第二阶段:结合生活实践,学习发明创造的技法 一、谈话导入: 前一阶段我们通过阅读并交流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了大家发明创造的兴趣,但是有了创造的兴趣并不等于创造,我们还应掌握前人总结的创造技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师生共同研究发明创造的基本技法。 1、找缺点 教师:顾名思义,就是对已有物品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再针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30年前,日本人鬼冢喜八郎针对日本篮球鞋容易打滑这个缺点,把运动鞋的平底改成凹底,解决了篮球鞋打滑的问题。鬼冢喜八郎的这种发明方法称为缺点列举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使用起来不顺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想想改进的办法。 2、启发法

教师:启发是从其它事物中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很多事物都可能有启发作用。例如:飞鸟启发飞机的发明,木梳启发插秧机的发明。在你搜集的发明故事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3、组合法 教师:组合发明法是两种或几种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使之产生一种新的、具有更多功能的新物品。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画家海曼是个丢三落四的人,在画画时常找不到橡皮,为此,他不得不把橡皮用细绳拴在铅笔上。他的一位朋友威廉看到了这一似乎笨拙可笑的做法,于是回去研究设计了橡皮铅笔,并申请了专利,每年可得50万美元的专利费。 4、检核目录法。 此法几乎使用于一切领域里的创造活动,因此享有“创造法之母”的美称。例如我国著名学者许立言、张福奎提出的“发明创造十二法”: (1)加一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加多等。如万吨货轮、摩天大厦的建造等。 (2)减一减: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减轻、减少、省略、降低、拆散……如无线电话、无人驾驶飞机、微型收音机、集成电路芯片的发明等。 (3)扩一扩: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放大、扩展,从而导致发明。如放大镜、宽银幕、多功能器物的发明等。 (4)缩一缩:在事物原有基础上运用缩小体积或浓缩等办法来实现发明。比如在有了挂钟、台钟之后,人们又相继发明了怀表、手表、电子表等;还比如人们发明的电脑笔记本等。 (5)变一变:通过在事物原有基础上改变形状、颜色、气味、次序、轻重等来实现发明。如电视机由黑白到彩色,由单频道到多频道,由单一画面到双画面、多画面等。 (6)改一改:在原有基础上改不足、改缺点、改不便,如方便食品 的发明等等。 (7)联一联:即考虑事物的原因、结果之间的联系,考虑能否和其他东西联系起来。如哈尔滨的卖鞋“女能手”杨华,她由“大手大脚”想到人的脚肥瘦大小

小学生应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

小学生应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 1.身体健康 “身心健康”指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达到身体发育良好,视力达标,体态匀称,体质强健。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身体活动及协调能力、疾病抵抗能力,面对危险逃生自救的能力。 要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悦纳自己;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要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拥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 2.成志于学 “成志于学”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志存高远,通过学习成长、成人,努力成才,成就未来事业。 小学生应当学而不厌,拥有扎实的基础、广泛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要增强学习内驱力,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3.天下情怀 “天下情怀”指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扎中华根,铸民族魂,做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现代中国人。 小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拥有爱家人、爱家乡、爱集体、

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和交往。 4.审美雅趣 “审美雅趣”指学生应该具备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生应向往与追求美好形象和美好事物,学会感知美,善于发现美、体验美、理解美,在对生活、自然、科学、艺术的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传播美、发展美、创造美,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质,进而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5.学会改变 “学会改变”源于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念。这里指学生主动适应、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中学教育带来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

XX学校 2017年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全面提升我县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和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为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入探索我现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促使我县师生感知科学、爱好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根据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科普教育教学活动: 1.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2.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科普综合实践活动 分阶段开展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学生参观我县各类科普基地—参观宝箴塞文化景区、欣赏龙女湖美景、感受美丽自然风光-白坪飞龙旅游度假区、接受红色教育、品尝武胜美食等,让学校全体学生参与到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来,活动结束后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以图画、作文、手抄报、科普作品等方式展示。 1.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流程 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一次,分为春季和秋季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全校统一组织安排,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主题,要求每个班全员参与。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流程:各班主任确立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制定安全预案)—报学校科技辅导员审核—报校长审批—开展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对本次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汇总所有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2.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目的 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要学习相关的科普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感知到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开阔视野,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把自己一天学到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爱上科学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从事科学创作。 华生园蛋糕梦幻城堡科普综合实践活动 由中央工厂、中央广场、游客中心、欧洲小镇、博物馆、旗舰店、梦幻生态园、购物休闲中心等组成。游客可参观现代化中央工厂、蛋糕DIY、真人CS镭战等,系集旅游观光、康体娱乐、科普教育、亲子乐园、实作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1)参观华生园蛋糕梦幻城堡 华生园蛋糕梦幻城堡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在城堡里学生可以参观到各个国家的古建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大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制作蛋糕的整个过程同时也了解了各国的民俗文化。 (2)动手做蛋糕——我是小小蛋糕师 做蛋糕之前要先对自己的小手进行消毒哦! 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对自己的蛋糕进行设计 这是满天星蛋糕! (3)成果展示——我们的蛋糕 蛋糕新鲜出炉 笑脸蛋糕 在华生园,孩子们参观了华生园的创建历史、学习了蛋糕的制作过程、并参与进去做自己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