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式教学能更容易、更直观引入数学问题.创设恰当的情景式教学,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精神,使其更好的掌握、领会教学内容. 情景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恰当的情景,使之处在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本文重点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并探讨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评析应用

情景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数学教学中情景式教学也如此,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恰当情景.如果创设恰当的情景式教学,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精神,使其更好的掌握、领会教学内容,使数学学习不在那么枯燥无味.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学应该创设恰当的情景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所提供、创造的情景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

景.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创设情景并不是一种时尚,其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要讲究有效性。在选择是否创设情景,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时,应以该情景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设计恰当的情景式教学,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学习,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这样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介绍几种情景的创设.

一、简述和评析他人的案例

案例1 多边形的内角和[2]

此案例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的一课,由余云中教师设计.

首先,这位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多边形减少一条边,内角和就减少180 .如果把一个多边形剪去(减少)一个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有什么变化?

就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让大家拿出剪刀以六边形为例进行剪拼,发现有三种情况,如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第一种情况:如图1,沿相邻两边端点的对角线剪下,这时边数减少1,内角和减少(2)180(3)180180

---=

n n??

第二种情况:如图2,沿一个顶点和邻边上一点(不是顶点)剪下,这时多边形的形状虽发生了变化,但边数不变——内角和不变.

第三种情况:如图3,沿两边上的两点(不是顶点)剪下,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了(1)180(2)180180

n n??

---=

以上三种情况是不是对任何多边形都成立呢?让学生继续反思,积极探索,发现三角形具有特殊性,它只有两种情况.即内角和不变(如图4)或内角和为360?——增加180?(如图5).

归纳总结:对于任意n边形,当3

n>时,因为剪去一个内角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所以有三种相应的结果.

[评析]:这节课设计的是问题情景式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根据同学们的具体实验结果最后总结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顺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放,知识点得以发散,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还有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不在是以前那种枯燥无味的数学理论.创设这样的情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足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

案例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

此案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中的一课,由夏丽荣教师设计.

夏老师把预备好的两张半透明的纸发给学生,请同学们动手操作两个折纸实验.

实验a:在纸上画线段A B及它的中点O,再过O点画出与A B垂直的直线C D,沿直线C D将纸对折,在C D上任取一点M,连接M A和M B,把线段A B沿直线

C D 对折.

如图所示:

请每个同学都动手折纸,通过实验a 你发现了什么?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并用数学语言来对实验进行简要的概括.

最后得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实验b :在半透明的纸上画A O B ∠,将其对折,使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然后用

直尺画出折痕O M ,过点M 分别做A O B ∠的两条边O A 、O B 的垂线,垂足为点C

和点D ,沿射线O M 对折.

如图所示:

实验b 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

[评析]: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夏老师设计的挑战性问题就是两个折纸实验,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和每个小组的同学间的交流,然后归纳总结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两次学生动手实践,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空间想象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案例3 走哪条路线——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4]

此案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一课,由邓海军教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如图所示,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线,张三和李四正要从甲地赶往乙地去,他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决定走直道往乙地去,可他们还想知道:对于一个三角形来说,它的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二)实践探索

1、根据所给条件都能作三角形吗?为什么?

(1)、三条边分别为5cm、7cm、10cm。

(2)、三条边分别为5cm、6cm、12cm。

用已有的工具判断

2、那为什么有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又不能呢?

(三)总结

(四)练习

[评析]:这节课设计的是生活情景式的教学教程,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对三角形的三条边(主要是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动手、动口、更动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在失败中迎来最后的胜利,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二、自己设计的两个案例及评析

基于上面对情景式教学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本人创设两个有关情景式教学应用的案例.

案例4 有理数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一节内容.

此案例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请同学们考虑一个熟悉的问题:足球比赛中赢球与输球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赢3球记+3,输2球记-2,那么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上半场赢3球,下半场赢2球;②上半场赢2球,下半场输2球;③上半场输3球,下半场赢1球.请同学们用数学式子表示上述各种结果.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自己提出日常生活中较类似的有关有理数相加的例子;并写出相应的算式.

进一步提出要求:根据以上,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两个有理数相加,其和有没有一定规律?

最后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评析]:这样设计的原因:这是一节与学生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把索然无趣的数学加工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情节材料,通过师生共同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总结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使学生在情景中活动、思考,经历着数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着发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案例5 无理数

此案例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二章实数中的一课.

此案例是这样设计的:在讲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提出了“无理数”. 同时它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通过这段血腥的故事,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无理数.

有了对无理数由来的认识,接着让同学们把有理数和无理数进行比较,得出无理数的概念.

然后再做适当的练习来加深对无理数的理解.

[评析]:本案例是故事情景式教学,故事情景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透过生活化故事的设计,来模拟真实情景.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像无理数这样的故事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案例6 生活中的平移

此案例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三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课.

此案例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老师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都去过游乐园,我们在游乐园里面都玩过什么呢?老师用幻灯片展出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漂亮的幻灯片.其次:引入第三章内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写出课题:

生活中的平移.

接下来,再来欣赏生活中平移的图片,在欣赏的同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是怎么运动的呢?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学习.然后,让同学们做课本在桌面上平移的实验,最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刚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由解决问题和做实验两个环节最后总结出平移的定义和特征。

[评析]:本案例是生活式情景教学,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老师用幻灯片提供真实与逼真的境域,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创设的教学情景,素材源于数学生活,源于数学自身,依据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顺着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课堂教学内容.

三、

小结

情景式教学在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巧妙地把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起到了设疑激趣的作用,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将是舍本求末.如果创设恰当的数学情景,一方面可以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数学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亲身的体验、自然而稳固地纳入知识系统,从而使知识成为鲜活、灵动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致谢:感谢余波老师在写作论文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866134.html,/lw/jxfs/lw_110134.html

[2]季素月.给数学老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版.142P

[3]、[4]李文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版.110P .62P

[5]张在明.中学数学解题探索[M].昆明:晨光出版社,2006.08版.

Discusse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scene type teaching application [Abstrac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scene type teaching can be easier, the more direct-viewing introduction mathematics question establishes the appropriate scene type teaching, can focus student's attention,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induces student's seeking knowledge desire, raises student's initiative, the creativity, the exploration spirit, causes it to grasp, to comprehend the course content well . The scene design should actual unify actual, with student's life unifies with student's study, the knowledge which studies puts in the question, establishes the appropriate scene, caused it to occupy student's study psychology recently development area. This article key analysis scene type teaching case, and discusses it in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Key word]: Scene type teaching Evaluation Using

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三种方式

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三种方式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性、探究性问题、动手实践的活动及充满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 生动情境,有助于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笔者在文中 通过结合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性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 创造生动的情境等三种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进行了阐述。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就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而言,学生在数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很多,这从学生周末、节假日的课外辅导以数学为主就可看出,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的落差导致学 生学习数学时情绪低落、劳时伤神,尤其以女生的表现特别明显。而数学教师也感觉压力大、负担重,甚至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灼感。产生这些尴尬现象的原因与高考压力有着密切的 关系,这是无须讳言的。然而,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上的误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考试压力 下的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与数学环境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数学之间缺乏情感,只 是被动地在使用背过的、学过的公式、定理解答出一个答案。而数学学习的实质需要学生与 数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情境教学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便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 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情”指的是情感,师生之间、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问有着充分的 情绪互动,带有感情的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境”指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 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情绪的优化的环境。这种环境中的教学活动处于真实的生活 背景之中。那么如何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概括如下: 三、情境教学的具体方式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 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2.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活动性情境 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比如:学习排列组合时,可引入排队 的小游戏或者摸球的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排列分顺序和不分顺序两种算法。在学习圆、椭圆形状时,可教学生动手用简单的具画椭圆,通过手动,引导学生对椭圆给出自己的 定义。实践是建立主体和客休之间情感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制作、小游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 数学的情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抽象知识的加工。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创造生动的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数学教学情境的理性思考

数学教学情境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12-05-09T11:35:49.643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刘峙菊 [导读]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小学刘峙菊 一、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具有公共基础地位的数学,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必然就要思考情境的“社会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 数学教学情境的“社会化”,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生存文化,激发学生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能使学生感受得到技术的创新和人文的关怀,先进的技术体现着现代化的进程,也展示着新奇的力量;文化的渗透渲染着融洽的学习氛围,也滋养着学生学习的心灵,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这些都是大家共同追求和倡导的。 然而从现实的教学中看来,过多过繁的社会化是学生难以接受的任务。有时编者和老师煞费苦心所编制的情境,成人认为司空见惯,内容丰厚,学生却并不“领情”。例如:在教学“排列”的时候,老师为了介绍社会通讯的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举例“写信”:3 个人相互通信,一共要寄多少封信?教师启发“你们知道信是怎么寄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信是到银行寄的”,话音没完,一个同学就补充了“不对,信是寄给警察局的”。又例如某教材二年级多次出现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本意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迁移生活经验,但实际上有老师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用人民币以及独立购物的实际经验却十分匮乏。 因此,正如思辩数学教育和教育数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创设数学情境的重心必须移动儿童的位置上来,以“儿童”为本,凸现情境的“儿童化”。具体地说就是充满童趣,充满童真。 二、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一方面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所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学习20 以内退位减法,一个放着13 个杯子(一排10个,另一排3 个)的杯架,要取下6个,还剩下多少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怎样取下6 个杯子的不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13 减去6,不同的计算方法,沟通了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再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常常从生活中的现象来概括乘法口诀,游乐场上每排2 人的座位, 3人表演自行车杂技,每辆汽车的4 个轮子……这些生活的原型都为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感受到用乘法口诀就可以很快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正是数学的应用要义所在。 数学情境生活化,但决不是说数学等同于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层面重复操作,数学高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因而,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也不应只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也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对于一个教学情境来说,“生活化”和“数学味”也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更不是好坏简单之别。而只是数学教学情境的两个属性而已,有时数学教学情境的理性思考在同一情境中同时具备。例如一个大家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常用的情境:猴妈妈买了3 各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了4 块,给了大兄弟其中的1 块;二兄弟却吵着要吃2 块,猴妈妈就把第2 个饼平均分成了8 块,给了他2 块;三兄弟更贪吃,非要吃3 块,猴妈妈就把第3 块饼平均分成12 块,给了他3 块。三个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在这个情境中,既有猴妈妈分饼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含有深刻的数学性质: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取出不同的份数,却表示相同的大小。 三、既要倡导内容“综合性”,又要兼顾形式“多样性”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语文学科:在学习乘加算式的时候就可以出示一首完整的唐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提出问题:这首唐诗一共有多少个字,是怎样列式计算?从而教学乘加算式。音乐学科:用节奏的重复以及旋律的循环来帮助认识循环小数;体育学科:测算50 米的跑步速度,以此来认识时间单位:秒;美术学科:呈现名画佳作,引导欣赏后让打分,以此来计算平均分,等等。从涉及到的事物所处的领域来看,可谓名目繁多,有植物、动物、人文、风俗、科技、运动、艺术等不同的系列,但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按一定的序列,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有机地融入到数学学科中去。 多样的表现形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就看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情境,是否能促进数学思考,是否激发学习兴趣,以至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1-07-07T15:42:2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廖益辉 [导读]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 江西省南康市太窝中学廖益辉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易地而处,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对数学的实用价值满怀疑惑?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需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结合我校的课改情况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如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第9章§9.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轴对称,光*语言上的表述很难达到目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课件中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_数学论文 现在,教育界已普遍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昔日日单纯的传授知识已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育,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大面积的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一、激发主体性: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不可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这节课时,教师创

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植树节栽树如何判断树与地面垂直?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甚至生活中的办法也来了,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如何定义线面垂直,如何判定线面垂直等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之中完成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课件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二、激励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在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快乐学数学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发表时间:2009-12-30T09:37:42.18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跃峰(保定市高新区大马坊乡花庄学校河北保定071000) [导读] 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1. 课始,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 2. 课中,创设情境 2.1加强直观,创设情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2.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动画技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课尾,创设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收稿日期:2009-10-06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5-05-13T09:47:57.0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4月总第152期供稿作者:陈再明 [导读] 尽管数学知识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然而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却是多姿多彩的。 ◆陈再明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214200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情境,以情促知,以境促思,激发学生联想力,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教学过程情境兴趣探索 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以境育情,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为顺利展开教学做好铺垫。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尽管数学知识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然而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却是多姿多彩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严谨性的同时,还需把数学科学的发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数学发展的史料、数学家的传记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好素材。 【案例】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 讲到等比数列时,我介绍了一个俄罗斯故事:某人卖马一匹,得钱156卢布。但是买主买到马以后又懊悔了,要把马退还给卖主,他说这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于是卖主向买主提出了另一种计算马价的方案说:如果你嫌马太贵了,那么就只买马蹄上的钉子好了,马就算白送给你。每个马蹄铁上有6个钉子,第一个钉子只卖1/4戈比(1卢布等于100戈比),第二枚卖半个戈比,第三枚一个戈比,后面每个钉子的价格依此类推。卖主认为钉子的价值总共也花不了10个卢布,还能白得一匹好马,于是就欣然同意了。结果买主算账后才明白上当了。试问买主在这笔交易中要亏损多少?学生听了,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生活中有数学,而数学中又有生活。高中数学中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果能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高深莫测和枯燥乏味,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案例】函数概念的教学 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投影显示):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有一个马克尔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m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看谁能走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m,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条腿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m,平均步长为0.7m,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有如下的关系:y= (0<x<0.1)。 上述生动和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复习初中的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对应,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引向集合、对应说。在这种情境下,有利于学生信息的贮存和概念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后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引出递进式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案例】讲解“证明:不论m为何值,抛物线y=x2+(m-1)x+m+1(m为参数)恒过一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一题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师:先说说你们的想法,好吗? 学生甲:若抛物线系过定点,则对于抛物线系中的任意两条抛物线的交点即为定点,于是令m=1、-1,解得x=1、y=3,所以抛物线系恒过定点(-1,3)。 师:大家认为甲的证法对吗? 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乙:不正确,甲的方法很好,但是考虑不全面。如果取-1、1以外的值呢?能否保证其他的抛物线也过此点?故应补充说明,即将点的坐标代入y=x2+(m-1)x+m+1得0·m=0恒成立,从而问题得证。 师:乙同学补充得很好!甲乙两位同学采用的方法称为特值法,体现了先猜后证的数学思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丙:可以将抛物线方程按m的降幂排列,得(x+1)m+x2-x-y+1=0。因为上式对m∈R恒成立,即关于m的一次方程的解集为R,所以x+1=0且x2-x-y+1=0,解得x=-1、y=3,所以抛物线恒过定点(-1,3)。 师:丙同学说的方法很好。上述证法转化为方程组是否有解,若有解,则曲线系恒过定点。下面将问题改动一下: 求证:不论m为何值,抛物线y=mx2+2x+m+1(m为参数)不过定点。 此时学生的探索热情又高涨了起来,经过一番讨论后,说曲线系是一条与m无关的曲线。 师:综合上述情况,大家归纳一下,可得出什么结论? 此问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兴趣,没有多久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作为数学教师,要关注社会变革和生产生活实际,要有丰富厚实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百听不厌。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童真、童趣的奇妙世界中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开始学习分数时,我根据书上的画面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中秋节到了,为了让大家尝到不同口味的月饼,妈妈把好吃的月饼都平均分成了几份,你知道其中的一份该怎样表示吗?我的话音刚落,就听有同学说:“好像用用分数表示吧”。

“哪个分数表示呢?”还真有人说出来了!“二分之一!”我趁势引导学生认识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轻松地认识了几分之一。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在课上演示了“乌鸦喝水”的主要片段。然后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直观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了一个“老师分巧克力”的故事:最近复习阶段,有三名同学进步很大,今天,老师想奖励他们,给他们发巧克力。我这儿有三块同样大的巧克力,我把第一块平均分成四份,奖励甲同学一块;把第二块平均分成八份,奖励乙同学两块;把第三块平均分成十二份,奖励丙同学三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同学分得多呢?”多数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老师是用什么办法分得这么公平,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

高中数学如何进行问题情境教学

高中数学如何进行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彩巧妙的问题情境,不仅会引起学 生的注意,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去发 现和创造,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由情人境,学习欲望高涨,兴趣浓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一些做法加以 总结,就此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 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 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 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二、创设数学实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也不例外,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 就难以畅通。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 学生在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得出概念,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1 :椭圆概念 . (1)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授课前一周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一个鞋盒的外壳、两 个小图钉和一条细线)先用图钉将细线的两端固定,再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 移动,画得图形为椭圆。 (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先固定图钉再系细线,是否一定能画出椭圆?试试看.椭圆上 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长大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长等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 是什么?当细线长小于图钉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这一环节整个课堂气氛高涨,学生纷纷作答。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较易掌握,不易犯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焦距的错误。 三、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 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 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 见解。如“相互独立事件”教学中,可以根据我国民间流传寓意深刻的谚语“三个臭皮匠臭死诸 葛亮”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诸葛亮想出计谋的概率为0.85,三个臭皮匠甲、乙、丙各自想出计谋的概率各为 0.6、0.5、0.4.问这三个臭皮匠能胜过诸葛亮吗?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他们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通过趣味性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 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好的情境, 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 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那么,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可爱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将教学与故事相结合,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例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教师采用“八戒争西瓜吃”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天气非常炎热,悟空叫八戒去地里摘西瓜来解渴。八戒汗淋淋地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把这个西瓜分成4 份,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1/4 吧!”八戒一听,瞪着大眼睛,极不高兴地说:“不,这怎么行,西瓜是我摘来的,我应该多吃一点。”悟空问:“你想怎么分?”“我要吃1/6 ,至少也要吃 1/5 !”“同学们,八戒说得对吗?错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 二、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巧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或耳濡目染的知识素材,让数学课堂不时地展现生活场景,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这样设计: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吗?能准确地告诉老师吗?生1 :我是2003 年4 月5 日出生生2 、我是2002 年10 月18 日出生生3 、我是2003 年1 月30 日出生 师:在他们的回答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们听出来是什么吗?生:(齐)年、月、日师: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简洁明了的问题情境,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带入了数学学习之中。 三、创设悬念式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制造悬念,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