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

一、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学会学习。

(二)阶段目标

1.阶段目标随年段递增:

小学低段:学会关心自我

小学中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

小学高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

初中阶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三、内容体系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以及学校前期的教育工作基础和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学校为本,开发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可以形成教材,也可以没有固定篇目的书面材料,但是必须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原则。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研究时,把“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

社会”作为研究选题方向,以不同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近二年的实践,重点构建了“行为习惯训练”、“环保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石榴文化”这四大实践活动内容体系,涉及国家规定的必须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身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内容,以及反映本土特点的有关内容,如枣庄资源、历史和社会发展情况等。

1.四大内容体系的构建基础

(1)“行为习惯训练”板块的构建基础

我校是首批“枣庄市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而且把争创新的“枣庄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作为办学的一个目标。因此,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近三年来,坚持在小学阶段以“晨间活动”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在管理上,学校以创建山东省文明单位为契机,以争创“文明班级”为载体,在班级之间、学生之中开展纪律、活动、卫生三项竞赛活动,并不断完善“文明班级”的考核内容,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近一年来,我校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以学生“问题行为”为切入口,以起点低、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为“内容”取向,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其主要内容归纳起来为“八个好”,既进好门、走好路、做好操、穿好衣、用好餐、说好话、上好课、住好宿。

(2)“环保教育活动”板块的构建基础

我校于 2008年、2009年相继获得“枣庄市绿色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称号。在创建省、市“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多年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的调查、分析活动以及成果展示活动,并结合《社会》学科、《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农业生产与环保和人们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也积累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结合学校创建“山东省绿色学校”时,把创建活动的内容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板块之一。

(3)“健康教育”板块的构建基础

我校于2006年开始实施“山东省食品卫生示范学校”,并于2008年底获得“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学校学校”。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健康教育所和市教育局等专家、领导的指导帮助。在前面的三年中,学校广泛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基于此,将“健康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之一,构建“健康教育”内容框架。

(4)“石榴文化”板块的构建基础

我校地处世界吉尼斯之最——冠世榴园境内,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发展繁荣石榴文化”这一主题,对石榴诗词、石榴摄影、石榴茶效、石榴盆景等课题进行了研究与交流。定期举办每年一届的榴花节活动展示活动。

2.四大内容体系构建的主题、实践目标、内容与实施对象:

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三条线索组织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目标逐段递增推进,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四、操作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应有机融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形式,有机整合四大指定性领域目标。为此,我们主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形式来融合四大指定性领域。

根据我校以往两年的实践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教师参与、指导为辅,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学习方式上以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结合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和自我构建的反思性学习以及生活学习等。

在活动内容上把“行为习惯训练”和“石榴文化”作为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注重探究明理、实践训练与反思、评价相结合;把“环保教育活动”、“健康教育”

作为五至九年级的活动与研究的重点内容,突出其实践性和研究性。

1、实施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传统的经验

可借鉴,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其教学环节随着活动主体、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

因而也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但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步骤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要确定主题,其次要制定方案,第三应实施方案,最后要总结评价。因此,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

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根据内容差异,我校的“行为习惯训练”活动和“环保教育活动”、“健康教育”

活动又略有区别:

(1)“行为习惯训练”活动的每一个二级主题的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教程(阶段),每个教程各有侧重点。第一教程侧重“探究与明理”,二、三两教程侧重“行为

实践”,第四教程侧重“评价体验”。即:

每一堂“行为习惯训练”活动课都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案例显现,探究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指导,教给方法;过程评价,注重效果。

(2)“环保教育活动”与“健康教育”活动课一般分四个阶段,即:

(3)“石榴文化”探究活动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

2、

“环保教育活动”与“健康教育”课主题活动操作策略

第一阶段,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的选择,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二要学生感兴趣,所选主题能吸引学生去研究。

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选择主题的过程和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学生集体讨论法。即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综合活动合作小组,设立1

—2名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对组内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然后逐渐形成本组的活动主题选项(一般为1-2

个),并把这一主题选项交给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第二种是教师指导法。课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通过调查研究确立符合选题原则的多个主题选项,供每个班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讨论选取,再交指导老师审议确定。

第二阶段,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其中,研究方法一般有观察、走访、问卷调查、查资料、实验等,所需资料包括走访时需要询问的问题、调查问卷和需要收集的信息数据等。

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难点之一。一方面是学生不会写活动方案;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活动方案写得不够好,特别是主题与背景、目标不协调,把握不准。为此,刚开始制定方案时可以采用表格式,把方案的各个要素列入表内提供给学生,以减缓这一难点的坡度。同时指导老师在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应加强指导的力度,即是指导老师指导的重点之一。特别在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和问卷的设计方面要具体指导。

第三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它充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性、实践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及生成性等主要特征。因此,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敢于实践、友好合作、热忱应对,特别要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

一要克服学生学科成绩差造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信心弱的心理障碍,二要缓解面对陌生的被调查对象不配合的尴尬场面,三要克服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而造成活动开展不顺畅的困难,四要克服被调查者反映的内容比较零乱、难以记录整理的困难。学生思想意志的磨练、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就是在

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的。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指导和鼓励学生要随机应变,要敢于面对各种生成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活动场所在教室外或在社区、工厂、农场的,在交通安全、被考察对象本身的危险度(如农药瓶处置调查、河水污染考察)等方面要特别引起注意,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发一份书面活动安全须知。其次,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被发展对象和被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根据活动生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使实践活动更切实际、更加流畅。第三,在活动时要撰写活动日记,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把开展活动的情况和个人的真实体验及时地记载下来,为以后进行总结研究和评价提供依据;要制作档案袋,将活动中所获资料及时放入,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组内成员和各个活动小组之间要及时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四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

总结与评价是活动的终结阶段,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否有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这个阶段一般分以下几步:整合加工,即根据总结(体会)或研究报告的需要,研究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形成成果,成果可以体现在总结报告中,更有意义的是体现在活动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态度意识、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情感心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学生获得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策略、课外知识、实验工具使用等知识技能方面。撰写总结(体会)或研究报告是学生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反复指导。撰写总结(体会)或研究报告,要有基本格式和基本内容的要求。

五、课程管理

1、组织管理。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形成管理网络。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容易被教师和学校忽视。为此学校建立了四个层次级别的组织机构,

第一层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的制定,决定实施该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面,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

教导处负责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教科室负责教师培训和专家指导;政教处协助教导处、教科室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假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层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和落实;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究和引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层面,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

建设一支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任课与指导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网络。

2

3课 地方与学校课程 )6课时,八、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5课时,据此,我们将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课时作如下安排

3、教师配置与培训制度

配置任课教师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基本保障内容。根据学校现有教师编制和教师所学专业,我们坚持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办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人上、按课表上。

我们把劳技教师作为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并保证每班至少有班主任及配班教师两名兼职指导老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算足工作量,并对教师、班级指导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另外,我们还聘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家长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门开放性的新课程,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要求。培训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组织教师外出“取经”。组织教师到各国家级、省级教改实验区学校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开展主题式培训,内容和形式主要以理论学习、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如怎样选取活动主题、怎样设计实践方案、怎样撰写体会和考察报告、怎样呈现实践成果)等。

4、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多元化。开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师、领导、校外专家、学生家长等)、文化资源(乡土知识、民间习俗、历史遗迹等),具体来说:(1)课程资源

劳技教材,地方课程教材《人自然社会》、《可爱的枣庄》等。

(2)社会资源

整合社会、学校、家庭范围内的资源,第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师资优势;第二,依靠学生家长,吸引家长积极参与;第三、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具体有以下项目:▲本地水土、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文化设施(枣庄市博物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冠世榴园、京杭大运河等)

▲军事设施(枣庄炮团)

▲社会公益设施(枣庄市敬老院)

▲开发区现代工业企业(丰源电厂)

▲周边现代农业企业(峄城科技园)

▲社区(福兴家园、聚福花园、香江苑)

▲文化古迹(匡衡遗址)

▲本地社会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榴花节,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

▲学校的办学优势(山省优秀办学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基层党建示范单位、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学校等)

▲网络资源

六、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

1、评价原则

过程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结论的评价,允许失误。

多元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整体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综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由四大指定领域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2、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应放在过程评价上,从而体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改进功能。

学生评价重点在参与态度、情感和过程体验方面;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上。

评价结论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过程性评价结论和终结性评价结论。过程性评价结论是指对学生平时的活动进行表扬、表彰,对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在班内、校内或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并把这些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适当形式在校内外公开场所宣传、展出等。终结性评价结论是指学生学年评价结论,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项评价的综合结论。终结性评价结论采用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待提高四个等级。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内容作为教师单项评比的依据,同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1、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师评价最重要的特征,发展性教师评价将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面向未来,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重发展而非重功利。

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给不同层面的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并且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着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不称职教师;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注意阶段性,层次性,以及参与评价的广度、深度等;全面评价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包括校内与校外间、上级与下级、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多种评价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

互动性原则。新课程需要的教师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多方面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教师自评,教师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教师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评价内容与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