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观指导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再认识

平衡观指导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再认识

李 慧 洪建勋 杨文娟 林雪娟 闵 莉*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9)003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平衡观;肾虚;病因病机

·理论探讨·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一分为二,矛盾的两方面动态、相对的平衡是事物存在的必然要求。中医学是反映生命规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体,生命规律的客观存在性必然要求平衡观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医学的理论滥觞于《易经》,其平衡观念最早可见于《易经》,其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后《黄帝内经》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学术观点,如“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中医学的平衡观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平衡,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的平衡,治法治则、理法方药的平衡,以及饮食起居、情志调摄的平衡[1]。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绝经前后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严重影响中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和性激素水平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中医学认为该患者处在由中年向老年

1 阴阳失衡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天癸在月经的来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明代马莳认为“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张介宾认为“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此先圣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类经》)。因此可以认为肾之阴精亏少,造成阴阳的不平衡是决定月经的关键[2-3]。妇女从“五七阳明脉衰”开始,气血的化生逐渐减少,精血同源,共同来自水谷之精,阳明脉衰使得精血出现不足。精血不足,初期表现以血虚为主,多见月经频发、经量稀少,子宫不规则出血;中期则以肾阴虚为主,髓海失养故耳鸣,肾不主骨故腰膝酸软,水亏不能上制心火,故心神不宁等;后期由于阴阳失衡到一定程度,阴损及阳

,出现肾阳虚的症状,阳虚失于温煦故月经色淡质稀,命门火衰故形寒肢冷,肾气不固,故夜尿频多。

2 脏腑失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