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与水资源

海绵城市文章系列之海绵城市与水资源

引言:近年来,“城市看海”现象频频发生,“街上游泳”、“路边捉鱼”、“地库泡水”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不仅给市民出行带来很大困扰,同时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城市看海”这种内涝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地下设施建设速度滞后,城市建设理念落后的结果。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为解决城市内涝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治理方案。

一、海绵城市规划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海绵城市政策解读

1.2013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提出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2.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提出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

3.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

4.2014年3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水安全的重要讲话,提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高楼、轻绿色”的做法,保留和恢复恰当比例的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

5.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

6.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发布,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7.2015年4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常德市入选。

8.2015年7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

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18项具体考核指标。

9.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10.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意见明确: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技术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通过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本文着重介绍六大技术体系:

1.“渗”: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渗透塘

绿色屋顶

透水路面

2.“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灾害风险。

分层次绿化

3.“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位于水利用创造条件。

下沉式雨水调蓄

利用天然水系调蓄

4.“净”: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与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人工湿地

5.“用”:利用与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雨水利用系统

住宅雨水利用系统

6.“排”: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雨污分流

充分利用城市河道排水

四、海绵城市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设计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并且以政府为主导

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

设五大基本原则,杜绝“九龙治水”的管理现象,务必保证在规划和顶层设计

上不出现方向性错误;其次要重视基础性研究和观测,我国国土广袤,水资源

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匀,一定要做好各地区水资源数据收集及研究工作,同时

各部门要做到统筹工作,利用“互联网+”做好基础数据分享及采集分析工作;最后针对生态改造,除了大张旗鼓的“建”,更要讲究生态平衡、尊重自然地“不建”,要根据降水量大小和城市规模确定城市防洪标准和排水管道建设标准,有了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才能做到科学的建设。

五、说明

本文作为海绵城市文章系列的开篇,主要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规划背景、政策解读、建设基本技术及需注意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主要在技术层

面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及维护管理四个方面全方位解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的构建,敬请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建设美丽家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河海大学崔广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