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测量与地图学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4.总学时:54学时

5.总学分:3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和测图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图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并能根据制图资料提供的信息编制所需的专题图件。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野外实际测图、用图能力。

三、课程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引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测绘(测量与地图制图简称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测量学与地图学所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测绘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要求了解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学科分支体系,明确测量学与地图学的紧密关系。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要求了解各类地图产品,尤其是4D产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测绘科学发展概况

了解测绘科学发展历史,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第四节测绘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测绘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应用领域及起到的具体作用。

第二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地球椭球体参数、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小区域平面代替曲面的大小,测量工作简介;地图的特性与构成、地图的分类与成图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二、椭球体的大小与定位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参考椭球的主要点、面、线

二、坐标

三、高程

四、我国的坐标基准与坐标系

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三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面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四节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地形图测量方法

三、控制测量的概念

四、碎部测量简介

第五节地图的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特性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一、地图的分类

二、地图的功能

第七节地图成图方法简介

一、实测成图法

二、编绘成图法

三、计算机成图法

四、遥感资料成图法

第八节误差与精度的基本知识

一、测量误差的概念与分类

二、误差传播定律

三、应用举例

第三章地图数学基础(8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地球椭球体、大地水准面、GPS、比例尺、地图投影的概念。认识地图投影的方法、过程、地图投影变形和地图投影选择。了解主要的地图投影类型、变形分布规律及其用途。一般了解地图投影判别及利用GIS软件绘制经纬线的过程。

第一节地球椭球体与大地控制

一、地球椭球体

二、大地控制

三、全球定位系统

第二节地图比例尺

一、地图比例尺的概念

二、地图比例尺的形式

三、地图比例尺的作用

第三节地图投影概述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

二、地图投影的基本方法

三、地图投影的变形

四、地图投影的分类

第四节常用地图投影

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

二、半球地图常用投影

三、分洲、分国地图常用投影

五、地形图常用投影

第五节地图投影的判别和选择

一、地图投影的判别

二、地图投影的选择

第六节地图投影的自动生成和转换

一、地图投影的自动生成

二、地图投影的转换

第四章地图语言:地图符号系统(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地图符号的概念、特征、分类、量表、视觉变量及其视觉感受效果;认识地图符号设计的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学会点、线、面状符号的设计方法;了解色彩三要素、色彩的表示与象征,能够进行地图符号的色彩设计;了解地图注记的功能、构成元素和图面配置方式。

第一节地图符号概述

一、地图符号的概念

二、地图符号的特征

三、地图符号的分类

四、地图符号的量表

第二节地图符号视觉变量及其视觉感受效果

一、地图符号视觉变量

二、视觉变量的视觉感受效果

第三节地图符号的设计

一、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影响地图符号设计的因素

三、点、线、面状符号的设计

第四节地图色彩

一、色彩概述

二、色彩的表示与感觉

三、地图符号的色彩设计

第五节地图注记

一、地图注记的功能

二、地图注记的构成元素

三、地图注记的配置

第五章地图清晰性:地图概括(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地图概括的实质;地图概括的原则;地图概括的方法和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计算机制图概括的原理;认识地图概括的基本过程;了解地图概括的数学模式、地图概括自动化趋势;一般了解计算机制图概括发展轨迹。

第一节地图概括概述

一、地图概括的实质

二、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

三、地图概括的原则

四、地图概括的方法步骤

第二节地图概括原理

一、地图概括的数学模式

二、内容选取法

三、形状化简法

四、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的概括法

第三节地图概括自动化

一、计算机地图概括的发展轨迹

二、计算机地图概括的原理

三、计算机自动概括专家系统介绍

第六章水准仪与经纬仪测量(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掌握水准仪及经纬仪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水准仪、经纬仪测量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水准仪与经纬仪测量原理

一、简单水准测量

二、连续水准测量

三、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水准测量的影响

四、水平角测量原理

五、竖直角测量原理

第二节水准测量仪器及其使用

一、水准尺和尺垫

二、水准仪构造

三、水准仪的使用

四、自动安平水准仪

第三节水准路线的拟订

一、计划的拟订

二、埋石

三、水准路线的布设

第四节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水准测量的实施

二、水准测量的测站检查

三、水准测量的高程计算

第五节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读数原理

级光学经纬仪

一、DJ

6

级光学经纬仪

二、DJ

2

第六节水平角与竖直角测量

一、经纬仪的整置

二、水平角测量方法

三、竖直度盘的基本构造

四、竖直角的观测方法

第七节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

一、编码度盘及其测角原理

二、光栅度盘及其测角原理

第七章数字地形测图(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测图的原理及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特点;了解数字测图作业模式;掌握全站仪的使用;了解数字测图系统及其作业过程;掌握基本的现代测量新技术。

第一节数字测图原理及其优点

一、野外数字测图的思路

二、数字测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特点

四、数字测图的优点

五、大比例尺地图数据库

六、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用途

第二节数字测图作业模式

一、地图数字化方法

二、地面数字测图方法

三、摄影测量成图模式

四、实测坐标更新现有数字地图方法

第三节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介

一、全站仪的基本概念

二、电子全站仪简介

第四节数字测图系统及其配置

一、数字测图系统结构

二、数字测图系统的硬件配置

第五节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的基本作业过程

一、数字测图系统作业过程

二、数字测图过程特点

第六节碎部点坐标测算

一、极坐标法

二、方向交会法

三、距离交会法

四、直线内插法

五、计算法

第七节野外数据采集

一、野外数据采集方式

二、电子手簿使用

三、数据编码

四、野外数据采集

第八节数字测图内业简介

一、数字测图内业主要软件

二、内业处理的主要作业过程

第八章普通地图(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普通地图的定义、类型、内容、特征、查询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学会普通地图特别是地形图上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表示方法;认识编制普通地图的重要信息源及普通地图对于GIS、数字地球的重要性;了解普通地图的用途。

第一节普通地图概述

一、普通地图定义与类型

二、普通地图的内容与特征

三、普通地图的用途

第二节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

一、海洋

二、大陆水系

三、地貌

四、土质、植被

第三节社会经济要素的表示

一、居民地

二、交通线

三、境界线

四、独立地物

第四节地图方向和地形图查询

一、地图上的方向

二、地形图查询

第五节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一、概况

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数据库产品

第九章专题地图(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专题地图、地图集、电子地图集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特征;深入了解并学会专题要素的11种表示方法,能够进行专题地图的基本设计;认识专题要素的基本特征,理解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和其所表示的专题要素特征的关系;了解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和地图符号视觉变量间的关系。

第一节专题地图概述

一、专题地图定义与基本特征

二、专题地图的基本类型

三、专题地图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专题要素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一、专题要素的特征

二、点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

三、线状要素的表示方法:线状符号法

四、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五、其他表示方法

六、表示方法的配合

七、表示方法和专题要素特征的关系

第三节地图集

一、地图集的定义和特点

二、地图集的基本类型

三、电子地图集

第十章现代地图制图技术(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制图、GIS制图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认识地图数据的组织结构和数据库系统;了解遥感和GIS的一般知识;一般了解GIS的常用软件。

第一节计算机地图制图概述

一、计算机地图制图的产生和发展

二、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

三、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过程

四、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硬设备

一、计算机硬件设备

二、地图数字化输入设备

三、地图输出设备

第三节计算机地图制图的软设备和数据库

一、地图制图软件

二、地图数据结构

三、地图数据库

第四节计算机地图制图中的编辑和制作

一、数学基础选择

二、地图数字化

三、图形编辑处理

四、地图输出

第五节遥感制图

一、遥感原理与图像获取

二、遥感专题地图的制作

三、遥感影像地图及其编制

第六节地理信息系统制图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三、地理信息系统制图

四、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地图学的关系

五、常见的几种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第七节电子地图系统

一、电子地图的概念及其特点

二、电子地图系统

三、电子地图的逻辑结构

四、电子地图的应用

五、电子地图的图种举例

第十一章地图分析与应用(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地图阅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能熟练选择、阅读、分析、应用各类地图,以获得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信息。初步掌握应用地图解译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几时空变化规律。 第一节地图分析概述

一、地图分析的概念及作用

二、地图模型的特性

第二节地图分析的技术方法

一、目视分析法

二、量算分析法

三、图解分析法

第三节地理要素分析应用

一、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二、地理要素的时序变化分析

三、地理要素的多要素回归分析及预测预报

第四节地形图图阅读及野外应用

一、地形图阅读

二、地形图野外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演示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教材里面有些内容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地图制图软件讲述的,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必须结合我院具备的专业软件进行讲解,对于地形图及专题地图结合实际地图资料进行实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测量仪器的讲解结合图像资料及录像资料辅助教学。另外,本课程还安排了18学时的实验环节。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占10%,期中考核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王慧麟等. 测量与地图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9,第二版

参考文献:

[1]马耀峰等编著,《地图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版

[2]蔡孟裔等编著,《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第一版

[3]武汉大学测量学编写组编著,《测量学》,测绘出版社,2000.4,第一版

[4]张荣群编著,《地图学原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2,第一版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测量与地图学

测量与地图学 1·什么叫测绘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分类是那些? 答:测量与地图学统称为测绘学。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个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测量学与地图学是现代测绘科学的组成部分。 2·测绘科学的研究内容? 答:研究内容是对这些与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 3·什么叫测绘? 答:测量和地图制图的简称。 4·什么叫做测量学?什么是测量学的任务?它的分支学科哪些? 答: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科学。 →任务:①确定地球的形状;②确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③将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和其他信息测绘成图; →分支科学:①地图测量学②地形测量学③投影测量学④工程测量学⑤海洋大地测量学; 第一章 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地图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自然表面是什么样的? 答:地球的自然表面高低起伏,是一个复杂的不规则的表面。 2·什么叫做水准面和平均水准面? 答:家乡一个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这个曲面成为水准面。水准面上每一个点的铅垂线均与改点的重力方向重合。 3·什么叫大地水准面与大地球体? 答:有一个假想的静止海水面相吻合,成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球体。 4·地球椭圆体及其数学表面和三个要素? 答:接近大地水准面且能用数学模型表达的曲面代替大地水准面,这个曲面称作旋转椭球体。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 三要素为:①长半径a ②短半径b ③扁率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1·普通测量高程有几种类型? 答:有两种分类:①地面上的一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改点的绝对高程或海拔高程,一般用H 表示; ②地面上的一个点沿铅垂线方向到任意水准面的距离,称为改点的相对高程。 2·什么叫做高差? 答:地面两点间的搞成之差,称为高差。 3·我国的坐标有几种基准? 答:有两种:①大地基准②高程基准 4·我国的高程起算的水准面在哪儿? 答:黄海平均海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面。 5·我国的高程起算的基准原点在哪儿? 答:我国的大地原点位于陕西→西安→泾阳县永乐镇兆洪流村,是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差对确定的。 第五节:大地的特性与过程要素 1·地图有几种特性? 答:地图有地种特性:?具有特性的数学法则?运用特殊符号与注记 ?实施制图综合?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2·什么叫做地图? 答:地图是根据特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和其他星球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制图综合,并从符号和注定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像。 3·地图的构成包括几种要素? 答:宝库四种要素:?数学要素(①坐标网②控制点③比例尺④定向指标)?地理要素_______图形要素 ?辅助要素?补充要素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1·地图按内容可分为几大类? 答:地图按其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等两大类。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资料提纲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第一章测量工作的前期准备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基准面。 2、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 3、椭球定位—含义:将地面的观测成果划算到椭球体上。 参考托球体 4、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在测量学中地面点 的位置由坐标和高程表示。(坐标及高程的含义) 5、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天文坐标 大地坐标—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托球体上的位置。基准线为法线。 6、投影(此处融合地图学有关投影章节) 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 ①几何投影:方位投影 圆柱投影 圆锥投影 ②解析投影或数学投影 (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①等角投影(或正形投影)--特点:经纬线正交、长度比固定、面积和长度变化、比例尺不变适用场合:交通图、洋流图、风向图②等积投影–特点:角度和形态发生变化适用场所:资源分布图③等距投影(任意投影)

高斯投影是正形投影的一种 高斯投影的规律、投影分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见书P11-P13) 7、高程(绝对高程、相对高程) 8、地球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①距离:以10KM为半径的测区内 可忽略不计②角度:测区面积<100K㎡ ,可忽略不计③高程—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地球曲率地他的影响 9、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内容:高程、距离、角度 原则:①精度—先高级再低级次序—先控制再碎步 ②步步有检核 注:控制点与碎步点:若要确定1点的位置,需知道A、B的位置。那么A、B为控制点,1点为碎步点 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碎步测量:确定碎步点点位的测量工作 第二章测量的具体工作 一、测高程—水准测量 P 1、水准测量原理:利用能提供一条水平视线的仪器,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已知一点的高程推算另一点的高程的一种方法。 2、熟悉DS3型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P21-P25 注:粗平时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气泡运动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运动方向一致,一定要遵循先两个再一个的顺序。气泡永远

地图学教学大纲分解

地图学教学大纲 说明 《地图学》是高等师范地理教育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学习地理专业各课程、从事地理教育和野外地理工作所必需的地图知识以及基本的编辑、绘图技能。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并能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 2.使学生了解常见绘图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初步形成编辑、绘制专题地图、 教学挂图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编制的基本方法,地图阅读与图上作业。 三、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 (详见表1) 四、建议使用教材: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五、主要参考书: 1 陆淑芬.《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廖克.《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3 4 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六、考试考核方式: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通过闭卷形式的笔试考试;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部分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进行考核,编绘地图的基本能力通过地图的编绘实践考核。 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配置条件:地图学理论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及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以讲授为主,学生的自学为中心的教学学习。实验及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技能和技巧。教学配置条件为:常用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测图、绘图工具:如绘图工具、求积仪等;常用测图、绘图软件:如MAPINFO、MAPGIS等类似软件等 八、实践环节及其安排:通过使用测绘仪器绘制校园地形图。 九、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习方法 2.了解地图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地图作品和历史人物。 3.认识地图的特性、分类和功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定义、特性、作用。 教学难点:地图的特征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测量与地图学----计算题

四.计算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18题) 1.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返测为217.38m,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 (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 解:据题意, (1),此丈量结果能满足要求的精度。 (2)设丈量100m距离往返丈量按此要求的精度的误差为 时,则 ,则 ,即往返丈量较差最大可允许相差为。 2.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见表1。 注:表中后四栏中的数字为计算数字。表17:距离丈量记录表 3.在对S3型微倾水准议进行角检校时,先将水准仪安置在A和B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读数为=1.573m,b1=1.415m,然后将仪器搬到A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1.834m,b2=1.696m,问 (1)正确高差是多少?(2)水准管轴是否平行视准轴?(3)若不平行,应如何校正?解:据题意知: (1)正确的高差 (2), 而,=0.02m超过5mm,说明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需要校正。

(3)校正方法:水准仪照准B尺,旋转微倾螺旋,使十字丝对准1.676m处,水准管气泡偏离中央,拨调水准管的校正螺旋(左右螺丝松开、下螺丝退,上螺丝进)使气泡居中(或符合),拧紧左右螺丝,校正完毕. 4.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1至BM2间进行水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 图1 校核:,,。 5.在水准点B和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2所示。已知B的高程为5.612m,的高程为5.400m。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3),最后计算水准点1和2的高程。

《专题地图编制》教学大纲

《专题地图编制》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学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其中理论20学时,上机28学时)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专题地图编制》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简要介绍专题图的起源与发展趋势,专题图生产过程、专题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的表示及其编制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掌握读图、识图、用图及绘图的技能与技巧。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为今后地图测量、编绘、输入输出的图形化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题图学、测量学、计算机地图制图。 后续课程:电子地图与导航。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操作,以课堂练习为主,并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边教边练,灵活机动教学方法。 5、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也偏向于实践,主要以考勤、平时上机练习、综合作业练习的完成数量与质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课程总成绩=考勤成绩(占30%)+平时上机练习成绩(占30%)+综合作业练习成绩(占40%)。 6、指定教材 《专题地图编制》黄仁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教学参考书

[1] 《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现代地图学》,廖克,科学出版社.2003 [4] 《地图学》,张力果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王红、李霖,科学出版社。 [6] 《地图设计与编绘》,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掌握专题图的概念、专题图的分类。2.了解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测量地图学期末答案

测量地图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直线定线:把多根标杆标定在已知直线上的工作 2、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或称海拔。 3、观测条件:通常把仪器、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和外界条件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4、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5、磁偏角:过地面上某点的真子午线方向与磁子午线方向常不重合,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 磁偏角。 二、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高程、(角度)和(距离)。 2、通常认为人们的肉眼能在地形图上分辨出的最短距离为(0.1mm),因此,地形图上(0.1mm)所代表的实地长度称为比例尺的精度。 3、水准测量时,注意前、后视距离相等,它可消除两项误差,分别为(仪器校正后的残余误差)和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4、标准方向一共有三类,它们分别是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坐标纵轴方向)。 5、在水准测量中以下外界条件会影响到水准测量的误差,(仪器下沉)、(尺垫下沉)、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和(温度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准测量中,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 B )。 A) 竖轴竖直 B)视准轴水平 C)十字丝横丝水平 D)十字丝竖丝竖直 2、解算一条导线至少须有的已知数据是( B)。 A) 两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一个点的坐标 B) 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一个点的坐标 C) 两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两个点的坐标 D) 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两个点的坐标 3、下列选项中,不是测设最基本的工作的选项是( D)。 A) 水平距离 B) 水平角度 C) 高程 D) 坡度 4、地面点沿( C )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 A) 切线 B) 法线 C) 铅垂线 D) 都不是 5、已知直线AB磁方位角为58°40′52″磁偏角为西偏2′20″,则该直线的真方位角为 ( D)。 A) 58°40′52″ B) 58°42′52″ C) 58°43′12″ D) 58°38′32″ 6、经纬仪视准轴检校是为了满足( D)。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要点

《测量与地图学》复习要点 总体要求:掌握三基:基础理论(概念、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学会三会: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编绘地图。 第1章导论 一、基本概念:测量学、地图学、地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2、地图学的学科体系; 3、地图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 4、地图的分类 5、地图的成图过程; 6、地图的功能 第2章测量学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大地水准面、方位角、象限角、高程测量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测绘坐标系; 2、测绘的过程; 3、水准测量的原理:H B= H A + h AB,h AB =a-b; 4、水平角测量的原理:β=b-a 5、平板仪测量的原理 三、基本技能 1、直线丈量的一般方法; 2、水准测量的方法; 3、水平角测量的方法; 4、平板仪测图的方法步骤

第3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基本概念:地图投影、地图投影变形、变形椭圆、长度比和长度变形、面积比与面积变形、角度变形、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比例尺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地图投影的实质; 2、地图投影变形的性质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3、地图投影的分类: (1)按构成方法分类:特点(经纬线网的形状、变形分布规律)和用途;(2)按变形性质分类:投影条件和用途 4、常用的地图投影:如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特点和优点; 5、比例尺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三、基本技能 1、地图投影的判别和选择 2、比例尺的计算 第4章地图语言 一、基本概念:地图语言、地图符号、地图注记、图例 二、基本理论和知识: 1、地图符号的特征和分类; 2、地图符号的量表方法; 3、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及其作用:形状、尺寸、方向、色彩、亮度和网纹; 4、色彩三要素及其作用; 5、地图注记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6、地图注记的排列方法和位置。 三、基本技能 1、地图符号的设计; 2、色彩的调配; 3、会书写注记。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测量与地图学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4.总学时:54学时 5.总学分:3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和测图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图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并能根据制图资料提供的信息编制所需的专题图件。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野外实际测图、用图能力。 三、课程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引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测绘(测量与地图制图简称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测量学与地图学所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测绘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要求了解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学科分支体系,明确测量学与地图学的紧密关系。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要求了解各类地图产品,尤其是4D产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测绘科学发展概况 了解测绘科学发展历史,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第四节测绘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测绘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应用领域及起到的具体作用。 第二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地球椭球体参数、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小区域平面代替曲面的大小,测量工作简介;地图的特性与构成、地图的分类与成图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二、椭球体的大小与定位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参考椭球的主要点、面、线 二、坐标 三、高程 四、我国的坐标基准与坐标系 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三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面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四节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地形图测量方法 三、控制测量的概念 四、碎部测量简介 第五节地图的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特性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一、地图的分类 二、地图的功能 第七节地图成图方法简介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测量学与地图学》复习题集

地图学导论 1、概念:地图地图学 ①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②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2、地图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数学要素图形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 3、地图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4、地图的成图方式有哪些? 实测成图法编绘成图法 5、实测成图过程可分哪四个步骤?编绘成图过程可分哪四个步骤? ①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②传统编绘成图过程:资料收集地图设计地图原图编绘地图出版准备地图制印 遥感制图法编制专题地图的流程如下: 遥感图像资料获取 遥感图像处理 专题要素信息识别与提取 地理底图编绘与专题要素转绘 6、地图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7、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哪几个分支学科组成? 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应用地图学 8、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测量与地图的用途有哪些。 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 第六章、地形图的应用 一、名词解释 1.普通地图普通地图使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势、水系、土质植被、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又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2.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地图。 3. 地理图相对概括地表示制图区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通地

地图学复习要点(考试重点)

地图学复习讲义 1地图: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讨论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或将数据压缩、增加、保留主要特征;或对数据的使用进行取舍,以期适用于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作业。 4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说明文字,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5非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制图数据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符号称作非比例符号。 6遥感:从一定距离对地表或近地表的地物所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紫外到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称为遥感。 7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其所代表的属性数值具有明确的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称作比率符号。 8定位比率符号法:在定位符号法的定量表示中,通常使用点状符号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成一定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的组合与配置称为定位比率符号法。 9连续比率方式:地图中每个符号的大小都与其代表的实际数值

按比率一一对应,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比率方式。 10线状符号法:通常以线状符号的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中心线或是轴线表示空间定位,也可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线状符号法。 11动线符号法:以线状符号的定位和指向表示事物变动的路径和方向,以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动线符号法。 12质底法:全域连续分布的面状现象,可以按某种分类规则将整个制图区域的数据,用定名量表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性质不同的图斑,以显示制图对象的质量差异。它以线划表示分类界线,以色相或网纹表示不同的图斑,这种符号的配置方法称为质底法。 13范围法:局部成片或离散分布的地理现象是以真实或隐含的轮廓线表示事物的分布范围,以颜色、网纹、注记或排列分量等表示数据的性质和类型,这种符号配置的方法称为范围法。 14点值法:用形状相同,大小与其代表的数值成固定比率的圆点符号表达离散现象分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点值法。 15分级比率方式:将制图数据按一定的数值间隔分成多个数组等级,并将各等级数组分别概括为具代表性的单一数值,依各数组的代表值按比率确定各等级符号大小,全部制图对象均以相应的等级符号表示,这种方式称为分级比率方式。 16地理图:地理图又称一览图,它的概括程度比较高,是以反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测量与地图学考试重点

1、测绘学定义:是研究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中的各种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并对这些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2、测绘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面上各种物体的几何形状及其空间位置,目的是为人们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服务。 (1)测量学 ——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包括地球重力场) ——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含地下和空间) (2)地图制图学 ——研究社会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 ——绘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 3、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4、现代测绘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信息的采集、量测、描述和利用的科学。 内容包括:地面空间定位、地球形状和重力场;获取地球及其外层空间宇宙星体的自然形态、人为设施以及与其属性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和有关的社会现象,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 5、大地水准面(重力等位面):设想处于完全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和岛屿延伸所形成的闭合曲面。 6、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形体。 7、参考椭球体:一个非常接近大地体,并可用数学式表示几何形体,作为地球的参考形状和大小。它是一个椭圆绕其短轴旋转而形成的形体,故又称旋转椭球体。 8、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和基准面 测量工作的基准线—铅垂线。 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大地水准面。 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线—法线。 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面—参考椭球面。 9、绝对高程(海拔):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相对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任意水准面的距离。 高差:地面上两点高程之差。 10、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可以用点在水准面或水平面上的位置(X,Y)及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H)来确定。 11、我国的高程系统:水准原点全国高程的起算点。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72.260m ) 1956年黄海高程系(72.289m) 目前我国统一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12、高斯投影的特性: (1)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且长度不变。 (2)除中央子午线外,其余子午线的投影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并以中央子午线为对称轴。投影后有长度变形。 (3)赤道线投影后为直线,但有长度变形。 (4)除赤道外的其余纬线,投影后为凸向赤道的曲线,并以赤道为对称轴。 (5)经线与纬线投影后仍然保持正交。 (6)所有长度变形的线段,其长度变形比均大于l。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科类方向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功能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更新、查询检索、综合分析和应用、成果输出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资源、环境、生态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1章绪论 第一节GIS基本概念 1.信息与数据 2.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3.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定义及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GIS相关学科 1.GIS与地理学 2.GIS与地图学 3.GIS与计算机科学 4.GIS与遥感 5.GIS学科“树” 习题要点: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GIS功能与应用领域 1.GIS基本功能 2.GIS主要应用领域 3.无处不在的GIS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应用功能及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 第四节GIS构成 1.硬件 2.GIS软件配置 3.数据 4.GIS人员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五节GIS发展历史与趋势 1.国际GIS的发展状况 2.我国GIS发展 3.GIS发展趋势 习题要点:了解GIS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数据、地理数据、地理信息、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GIS的组成与GIS的功能,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GIS 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其表示 第一节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1.地理空间的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 3.地理空间实体 习题要点:理解地理空间的定义、在计算机中地理空间实体的表达。 第二节数据结构 1.数据结构 2.矢量数据结构 3.栅格数据结构 4.矢量、栅格数据结构比较与选择 5.属性数据存储 习题要点:掌握矢量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栅格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掌握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地理数据的编码方法 1.编码的概念和意义 2.栅格结构编码方法 3.矢量结构编码方法 4.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习题要点:理解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栅格矩阵结构、游程编码结构、四叉树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编码方法(简单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空间及其表达,空间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难点: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空间及其表达,掌握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理解空间数据结构编码的方法。 第3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第一节数据预处理和分类编码 1.数据预处理

《环境地学》教学大纲

《环境地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环境学、生态学等基础课程。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地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等基础知识,地学基础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能够应用所学本课程的知识简单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能绘制地形图、专业地图等。 二、基本要求: 1.掌握与地学相关的各个专业名词。 2.熟悉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内外力对岩石圈运动的影响。 3.掌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运动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掌握天气系统的各个专业名词。 5.掌握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运动和补给。 6.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7.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形成规律和土壤类型分布。 8.熟悉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区划及地域分异。 9.掌握地图绘制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 1 绪论 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当代学科以及环境地学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宇宙中的地球 要求学生了解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的年龄和演化、地球的运动,以更宏观的角度从宇宙、太阳系来介绍地球;基本掌握地球的结构。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到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3 岩石圈 要求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力作用下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运动,掌握一些现象的成因,会识别主要的矿物。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区分主要的矿物,分析各种灾害的成因。 4 大气圈 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温的变化、大气水分的状态及产物、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大气的结构、地面和大气辐射、大气增温和冷却的原因、地方气候与小气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地方小气候的形成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5水圈 要求学生了解水的分布、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海洋的构造和形态结构、海水的周期性涨落运动——潮汐、海流与洋流,河系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河流的水情要素、河流水量补给、河流径流,湖泊的分类、湖水的运动、水库、沼泽,地下水的储存状态、地下水按储藏条件的分类、地下水的运动,天然水化学以及地球上和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6土壤圈 要求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形态、环境特性,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土壤污染机理以及防治。 7自然区划 在介绍各圈层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表层整体和各圈层相互联系的角度,阐明地球表层环境的地域分异和规律、并介绍自然区划、地球表层系统。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地球表层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掌握自然区划。 8 地图与遥感 本章主要介绍地图定义、特性和组成要素及应用遥感技术绘制地图和进行地质勘测。要求学生了解地图的分类和组成要素,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特点和阅读步骤;掌握地图的特征,地形图的绘制。 四、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