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教育漫话——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漫话——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漫话——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启示

是面向全体人,必须满足儿童的兴趣,适应儿童的生活需要,必须代表社会情景,是课程与社会和儿童结合起来,同时体现方法和材料的统一。[8]

为了尽可能快地发展儿童的智力,使儿童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主张学科内容的安排应该是“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地扩展和加深。布鲁纳一再强调,结构课程的开发一定要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表征的特点相符合,否则就达不到预定目标。[9]基于以上见解,布鲁纳认为:“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使之能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由此可见,杜威和布鲁纳都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儿童的天性来安排课程。杜威虽然倡导活动课程,但他并不一味反对学科课程,相反,他认为学科课程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组织模式。同时,他还看到了学科课程的两大弊端,一是学科课程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二是学科课程与社会的分离。

四、关于课程评价的比较

杜威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把教育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即欣赏的价值,能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深切了解到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所谓工具价值,即比较的价值,它是对特定的情境中目标的需要和满足程度,对事物的工具价值进行排序,以便作出选择和取舍。杜威反对把课程中的许多科目分为欣赏的科目与工具的科目,而力求把两者统一起来。在重视二者相统一的基础上,杜威又十分重视科目的内在价值,认为工具价值应建立在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并为之服务,反对课程实践中脱离内在价值去重视工具价值的做法。杜威的课程评价观实际上也体现了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思想。[10]

布鲁纳认为课程评价“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他在《教学论探讨》中指出:“评价,最好被看做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基于此,布鲁纳对课程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其一,课程评价须对实现真实教育目的负责。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运用潜在力量获得美好的生活。其二,课程评价的内在质素是对受评课程的质疑并不断指明优化的路向。其三,课程评价必须纳入教学过程中去。

可见,杜威和布鲁纳都把课程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他们都强调评价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杜威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课程评价作了宏观的把握,而布鲁纳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评价标准,并强调必须把课程评价纳入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6][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4][5][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8]刘晓红.论杜威的课程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9]徐文彬,王爱菊.布鲁纳的课程理论:从美妙理想回归现实生活[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

[10]侯怀银.杜威的课程观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摘要: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并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倡导绅士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身体健康、德行、学问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尤其对当下大体提倡的素质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启示

最早知道洛克和他的《教育漫话》是在师范院校的教材中,后来在不断的工作进修历程中,每次参加考试复习《教育学》时都会看到洛克和他的《教育漫话》。一直以来这个人和这本书对于笔者只是需要记住的两个名词概念,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关键词:白板说、绅士教育、德行等,并没有整本阅读过。这次利用暑假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本被推崇为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本书籍之一的教育名著,深感不虚此名。这本书不仅饱含哲理而且深入浅出、生动感人,里面阐述的许多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仍有启示借鉴作用,甚至在洛克的一些教育理论中可以看到我们当今的一些教育理念的影子。以下是对洛克本人及其《教育漫话》的简要介绍,以及笔者本人的读后感。

洛克(J.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与教育思想家。1632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乡村律师家庭。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1665年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次年在归国途中结识沙夫茨伯利伯爵,做了他的家庭医生和家庭教师。以后因追随沙夫利茨伯爵参与反对英国王室的活动,被迫流亡国

洛克的《教育漫话》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启示

朱燕舞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

102

论上的论证。所以,恩格斯说:“洛克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洛克一生著书甚多,其所著《人类理解研究》、《政府论》、《论宽容》分别表达了他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哲学观、政治观与宗教观。《教育漫话》作为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集中阐述了取得政治地位后的英国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

适应于新的时代发展的要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因为绅士一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自然很快就走上正轨了”。洛克认为,作为社会表率的绅士应当是一个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人,既拥有强壮的体魄,又拥有完善的道德和良好的学识修养。用他的话来说,绅士就是“具有事业家的知识,合乎地位的举止,能按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于国家的一个人物”。显而易见,洛克所要培养的是具有贵族和资产阶级特征的社会上层人物。与中世纪培养僧侣的教育目标和夸美纽斯利用现世为来世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论相比,洛克从个人与国家幸福出发来论证教育目的,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在明确教育目的之后,洛克进一步论证了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他看来,绅士既然是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人,对绅士的教育就应当从体、德、智三方面入手。首先,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因为“健全的精神必寓于健康的身体”。正如他所言:“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凡是让儿子席丰履厚、优游岁月的人……是不懂得自己所处时代的。”洛克认为,健康的标准是:能忍耐劳苦,能适应气候、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变化。为确保儿童健康,洛克建议,体育一方面要从家庭保健入手,对儿童的衣、食、住、行、睡眠等作出制度性的规定,另一方面要从实际锻炼入手,让儿童习惯赤足、不戴帽子、游泳,并多过露天生活。其次,德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洛克认为无德行的人,学问只会使其更愚蠢,只有先有德行,学问才会对人有用。智德相比,“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按洛克的理解,德行标准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理智”、“智慧”与“礼仪”。“理智”指理性与自制能力。“智慧”即通晓人情世故,有为人处世的能力。“礼仪”指礼貌、礼节与风度。在三者中,洛克尤为看中“礼仪”的作用。在他看来,“理智”与“智慧”是内在的美德,“礼仪”则是这种美德的外化,故他讲,“如果说品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那么使它生出光辉的则是礼仪”,倘若一个人能习于礼仪,则他“凭这一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广”。所以,教会儿童习于礼仪是第一件大事。正是基于此认识,他把道德教育看得比学问知识重要得多。在德育方法上,洛克除提倡及早进行和在实践中锻炼外,还主张正确运用严厉与和蔼、惩罚与奖励、榜样与说理等具体方法。再次,智育是绅士教育的辅助部分。洛克认为,智育的作用是帮助提高德行。智育的目标,一是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洛克反对夸美纽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思想,认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是“最有用和最必需的”。此外,知识与能力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所以,他说:“教学的目的是增进心的活动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在教

洛克主张适时而教

育论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该思想所论述的是关于绅士子弟教育的一般看法”,但是,由于它既摆脱了早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复古倾向,又冲破了新教教育改革的神学束缚性,因而是最具近代资产阶级特色的教育思想,其产生标志着欧洲“由封建教会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如果说人类近代教育史曾是一张“白纸”,那么洛克就必在上面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如果说人类近代教育史曾是一团柔软的“蜡块”,那么洛克就必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全书读罢,笔者认为其中几点对当下我国更好地施行素质教育启示颇深:

第一,充分肯定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深信教育力量的强大。在《教育漫话》的开篇,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我觉得孩子们的精神容易引导到东或到西,正和水性是一般无二的。”这和现在的早期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他反对天赋观,并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论点即“白板说”,即人在没有感觉和经验之前是一块白纸,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任何式样。人的一切指示和观点都来自于经验,他说:“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观念,那么他如何又有了那些观念呢?他在理性和指示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可以用一句话来答复说,他们都是从‘经验’来的。”他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其天性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任意涂写和塑造。洛克还敏锐地看到了教育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洛克在前言《致奇布勒地方的爱德华·葛拉克先生》中就强调:“……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第二,重视体育,倡导体德智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漫话》开篇即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生幸福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方面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这种种道理都很明显,用不着任何证明。”洛克认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于能忍耐劳苦,他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自幼开始就锻炼身体。洛克娴于医理,并有实践经验,他从医学理论出发,详细论述了养护和锻炼儿童健康的一系列问题,如儿童的衣服宜宽大以免束缚身体,常用冷水洗脚、洗澡,粗食淡饮,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重视游泳及户外活动,等等。此外,洛克还认为儿童稍大要学习击剑、骑马、园艺、手工,以解除疲劳,增进健康。在西方教育史和体育史上,洛克的体育见解闪烁着近代科学的光辉。

103

“智育至上”,

生,多少未老先衰的神童,甚至很多英年早逝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可以算作“智育至上”的牺牲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曾经写过一篇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讲述的是中日儿童在友好夏令营中的案例。与日本儿童强健的体魄相比,中国儿童羸弱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同为亚洲人种,身体素质相差却如此之大,只能说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第三,教育者要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洛克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在道德教育方面,洛克的观点很明确:“在一个人或者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须的品性;他要有存在价值、受人尊敬、被他人接受或容忍,德行乃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缺了德行,无论是在阳世还是在阴间,我认为他都毫无幸福可言。”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用最大的篇幅论述了他的德育观,在近代教育史上,把德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洛克所主张的德育,主要是指培养儿童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勇敢、公正等美德。虽然洛克的“理智”指的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智慧”指的是精明圆滑的处世之道,但是这些词语所包含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涵义。总的说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美德仍不可或缺,甚至更显重要。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对德育的讨论是较充分和相对完整的。他说:“一切德行和优越的原则就在于能够克制理性所不允许的欲望。”这是德育的最高原则。基于这一原则,贯穿洛克德育思想的主线有两条:其一是训练儿童以理性克制欲望;其二是从小通过教育及训练培养儿童必需的、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亦即德育要及早进行。书中他不仅提出了德育原则,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德育方法,比如,要多进行说理教育、要宽严结合、要奖惩结合,尤其是强调榜样教育。洛克认为,伴侣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父母就是儿童的亲密伴侣之一,父母在儿童面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儿童产生重大的影响。他提醒做父母的:“如果希望儿子尊重自己和服从自己,自己便应当十分尊重儿子。”“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决不可在他的面前做。”我们今天的德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德育,尤其要注重榜样对儿童的巨大力量。当儿童的道德发展尚处在某个初级阶段,远没有成形和固定,有很大的可引导性,如果有良好的榜样熏陶,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论述德育时,洛克频繁使用“德行”一词,可见他更加关注的是人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学习中获得的道德知识或规则。这对我们颇有启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德育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事实:有效性不高。个中缘由,许多学者作了分析和讨论。有人认为是方法的问题,有人认为是不符合儿童道德成长发展规律的问题,也有人提出是道德规范需要重建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们可能无法回避,那就是道德教育脱离道德实践。我们给儿童灌输的是僵硬、冰冷,甚至是超出儿童理解能力的道德规范,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道德问题和困难,不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经历。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而不是背诵一堆规则。

第四,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与发展智力。洛克认为知识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智置他们的心,使他们在需要专心于某种科学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习它。因此,他强调指出:“教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要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要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为了传授知识,特别是发展智力,洛克提出许多今天看来仍然颇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洛克主张启发儿童求学的欲望,激起读书的兴趣。教师应向学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其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的、荣誉的事情”。

教学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使读书变得饶有趣味,使儿童“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若非如此,缚之以种种约束,强力加以逼迫,他们必定毫无兴趣,甚至一生一世憎恶书,憎恶学问”。

洛克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鼓励好奇心的方法有:一是按照儿童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认真地回答他们提出的一切问题。二是当着儿童所敬重的人赞扬他们求取知识的欲望,并鼓励年长的孩子把所学习的知识教给他的弟弟妹妹。三是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全部应是不可侵犯的真理”,否则就会阻碍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四是“故意使他们看到新奇的事物,使他们发现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洛克主张教师教学时,要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洛克说:“这是教员的巨大技巧。”为此,教师首先应尽量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当儿童真正了解到懂得这些知识能做更多的事情,并能胜过不懂这些知识的人时”,他就会集中注意去学习。其次,教师态度应该慈爱温和。洛克认为见异思迁、漫不经心、疏忽大意、思想混乱,“这都是儿童时期的自然的过失”。对此,教师应该“温和地加以提醒,逐渐地去制服的”,绝对不可“恼怒与申斥”并举,“责备与惩罚”交加。洛克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只有在学生与导师相处时思想上感到“安舒与自由”,只有当学生心理保持一种“安闲澄静”时,他“才能接收新的知识,容受印象”。

第五,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的结束语中,重申了儿童的差异性问题:“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特色,使之与他人区别开来;我们很难找到两个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育的儿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儿童之间各有不同之处;第二,针对不同的儿童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这主要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因材施教”古已有之,并不是洛克的发明,但洛克考虑到儿童不同的“气质、倾向、过失”,重新加以强调。在当今文化、思维、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教育者更要重视儿童个体差异的研究。当代教育研究重视人的“主体性”,而“差异”是“主体”的前提。教育者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深入研究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从而更好地采取对策。教育走到今天,尊重个体差异已成为一个更加凸显的问题。它是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得以顺利且有效进行的保障。我国现在正在进行且日益深入的基础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就很强调儿童个体的差异性,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味求同,而是可以存异,充分体现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只有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教育者才能在特定情境中采

104

取最优教育策略,才能在下一步的教育实践中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

以上从几个方面简要讨论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带给我们的启示。然而,洛克丰富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意义上却远不止这些,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洛克关于儿童教育的建议是充分而全面的,但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历史的偏见,比如他轻视智育,否定学校教育。然而,洛克的局限性并没有,也不可能抹煞他那伟大的历史功绩,反而显得更加真实。

综上所述,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随着时间长河的行进而消逝,相反,它带着它那不灭的光辉穿越数百年数万里时空与我们面对面。我们着实应该持分析加扬弃的态度,有选择地一面继承和发扬,一面剔除和摒弃;我们着实应该在与这一思想的对话和碰撞中,迸发出新的力量和新的增长点,进而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更加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

[2]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1.9.

[3]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摘要: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先论述了其理论基础“相互作用论”,即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整个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再结合区域教育的四个生态学原则进行思考,作者尝试借助生态学思考方式,即以全面地、有联系地、公开地思考来服务区域教育的科学规划。

关键词:克雷明教育生态学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一、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克雷明(Cremin,L.A.,1925—1990),美国教育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博士。在其经典著作《学校的变革》(1961年)一书中,克雷明将由各种不同教育机构组成的有机体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并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和联系观,引入“教育结构”这一概念,对此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所谓“教育结构”可以理解为各种教育个体与教育机构的有机结合。“一旦意识到教育机构的多样性,我们可以很快察觉到,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组成教育结构的教育机构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教育机构之间相互影响,同时又与维持它们并反过来受它们影响的大的社会之间相互影响。教育结构也与它们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社会之间相互影响”①。克雷明分别考察了教育机构之间以及由此组成的教育结构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克雷明指出,组成教育结构的各种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多维度的。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教育的,或者是纯粹个人方面的。它们可以处于一种相互支持、控制的交叉状态中。“教育结构中各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互补充的,也可能是相互对立的;既可能是和谐一致的,也可能是矛盾冲突的”。克雷明强调:每个教育机构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功能和角色:家庭关注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努力促进认知发展,图书馆鼓励大众对图书的使用。

(二)教育结构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结构不仅组成教育结构的诸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社区之间也存在不可避免的联系。对家长来说现实中常常会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教育结构存在,而教育机构也经常需要调和外界冲突的影响。如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就有着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冲突。克雷明强调指出,在追寻社会稳定和社会变革,尤其是促进社会变革或者阻碍社会变革力量的根源时,务必记住充分挖掘各种潜在的教育机构。

二、科学规划区域教育的生态学原则

区域教育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整个地域的教育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以实现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②。它从中观层面研究特定区域的教育状况并进行战略部署和规划,通过实现区域的教育发展来推动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教育生态理论则用生态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了教育系统的开放性、目的性和有序性等特点,把教育生态环境看作—个由多维空间的生态因子构成的综合网络”③。教育生态理论为协调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科学规划区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教育规划工作者在对特定区域做教育规划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即全面地分析该区域教育的内外生态因子,科学地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结合考察该区域的演变历史,找出该区域的有利因子和限制因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规划。

(二)平衡性原则。

在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要保持一种有序性和持续性,形成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它要求教育规划工作者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自觉调控,使教育系统与环境形成相互适应的局面,并确保教育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输

克雷明生态学视野下的区域教育科学规划探讨

傅少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105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就是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外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但这一点却往往被中国的家长们忽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外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一、西方人对于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

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二、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素质教育定义为

素质教育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 新课改的教学观 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发展性的问题。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教师观: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改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摘要: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本文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到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的措施出发阐述了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为了打破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言语、能力、性格、体质等多方面。它是从人本身的天赋出发,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为目的,以传输以往文化的精华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为操作途径的教育训练。 关键字:素质教育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二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重智轻德、重身轻心、重分轻能的“偏食”状态。这种做法造成了大学生高分低能、有能无德、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长此下去,势必影响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探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尽快把素质教育搞起来,进一步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1.政治素质教育:教育大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忠诚于人民的人。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能正确认识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在此基础上,还要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政治上的积极分子,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成为具备中国共产党员条件的政治上过硬的先进分子。 2.道德素质教育:教育大学生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求索取,在奉献中求索取。鼓励大学生做到奉献大于索取。同时,还要加强懂礼貌、守秩序的基础教育,加强敬岗爱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提高家庭责任感、义务感的家庭美德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脱离并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纯粹的人。 3.专业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一个以精通本专业知识为主,融合与本专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结构,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某些相关联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立体式的知识结构。在综合知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种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综合性创造能力,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得心应手地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4.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学生做一个自觉的唯物主义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识别各种社会思潮;注意研究和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思维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完整版)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1古希腊社会中,不可以被称作公民的是()。 A、父母是公民的人 B、工匠 C、奴隶 D、佣兵 正确答案:C 2()开启了人权时代的序幕。 A、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 B、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正确答案:D 3西方社会有了公民的概念后就有了公民权利。() 正确答案:× 4即使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平等的,但仍然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正确答案:√ 公民权、人权的发展及有限性

1()提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概念。 A、黑格尔 B、康德 C、霍尔巴赫 D、西耶斯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2启蒙思想家眼中的人民是什么样的人?() A、全体国民 B、有身份的人 C、有财产的人 D、有发言权的人 正确答案:C 3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之后,根据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正确答案:× 4人权概念的产生要早于公民权。() 正确答案:× 5康德认为,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使公民权利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正确答案:√ 公民权与人权的无限性 1马歇尔认为西方公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 A、公民权利发展阶段 B、私有权利发展阶段 C、政治权利发展阶段 D、社会权利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C 2下面对罗斯福关于公民权利的看法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民在政治领域应当平等 B、公民在经济领域应当平等 C、工人有成立工会的权利 D、黑人一直忠实于美国 正确答案:D 3美国妇女争取权利是在黑人争取权利之后。() 正确答案:× 4二战以来,美国工人罢工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法律的范围内寻求权利的平等。() 正确答案:√ 公民权与人权区别的意义 1公民权利的三大差别不包括()。 A、人权理想与公民权现实的差别 B、各国公民权之间的差别 C、各国人权的差别 D、各个国家内应有的公民权利和实际公民权利的差别 正确答案:C 2下面关于公民权和人权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权是一个人因具有人的属性而享有 B、公民权是一个人因拥有一国国籍而享有 C、人权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 D、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权 正确答案:D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分不开,而教育有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主要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最后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相当熟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多很大,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我们必须了解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比较分析两者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特点:注重平等意识、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注重培养创造能力。我国家庭教育也有三个显著特点:生活上包办代替、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教育观念上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2、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所以,美国家庭十分注重孩子从小的锻炼,充分且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积极成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找到好工作,一生都很顺利的度过。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上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学习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学习之外的方面都很少考虑。 3、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很丰富,他们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音、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些教育内容,美国的家长让孩子多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力,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加以训练以发展孩子的认知,他们还十分注重开拓孩子的交往、审美视野和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社会性方面美国家

第一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严格内涵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第一、它清晰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 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 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了空间。 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学生共有和特有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国际教育,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 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 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一)全面传授知识:授知对象全面;授知内容全面;授知途径、方法、手段的全面化。 (二)更有价值的知识 符合特定对象需求;着眼根本培养目标;考虑知识的一般意义 二、为何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①(信息化时代)知识泛滥;②(多元化时代)需求不一;③(时效化时代)精力时间有限;④(科学化时代)有益知识内化 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 (一)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把社会需要及其变化 结合学生特点 (二)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三)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再有价值的知识, 如果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育活动就会徒劳无功;知识传授过程要力避单向、俗套、固定,应充分运用启发诱导、民主交流、互动研究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向学生传授有益于他们的素质形成提高的各种知识;不能局限于老师 固定的口耳传授,要极大地拓宽教育领域,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四、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要求: (一)牢固树立整体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记者:现在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李岚清: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解析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制定本大纲。 “素质教育”课,是积极践行我校“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充分考虑专科生实际的基础上拟定。作为是德育的辅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阵地。本大纲由七个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内容等三大部分组成。 课程的任务: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提高素质的教育,实行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环境薰陶和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有高尚人格、健全心理、科学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的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做到:坚持知行统一;注重科学思维;强化自我教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教学内容 模块一大学生成长与成才(10学时) 专题一订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在学习生活中要前进,首先要有方向。目标如同灯塔,为人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方向,才会勇往直前,才会坚定不移。 (三)教学内容: (1)方向与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 (3)注意正确目标的层次性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1.下面关于公民权和人权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2.经济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3.根据《学记》的观点,以下哪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对现代素质教育极 具借鉴意义:() A、 B、 C、 D、 我的答案:A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讨论()和()哪个是第一性。 A、 B、 C、 D、 我的答案:C 5.公民权利的三大差别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 6.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修己安人”中“安人”的含义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7.在选择配偶的时候,男人倾向于选择()。

A、 B、 C、 D、 我的答案:C 8.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回报的时间可能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9.两个性格火爆的人不能成为好朋友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因素的影 响。 A、 B、 C、 D、

10.人生三大问题中,道德与信仰探讨的是人生的()意义。A、 B、 C、 D、 我的答案:B 11.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的功利主义观点。 A、 B、 C、 D、 我的答案:C 12.下面不属于民主制度形而下概念的是()。 A、 B、 C、 D、

13.审美文化对审美主体的建构主要是培养人()。 A、 B、 C、 D、 我的答案:B 14.()提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概念。 A、 B、 C、 D、 我的答案:D 15.隋炀帝对薛道衡、王胄作诗的态度体现了专制君主对()的垄断。A、 B、 C、 D、

16.如果没有独处的能力,会导致()。 A、 B、 C、 D、 我的答案:D 17.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关注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18.罗尔斯自由主义哲学中善的原则指的是()。A、 B、 C、 D、 我的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