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

核心专业数控加工技术

申报单位湘潭县就业职业技术学校

项目负责人肖潜

手机号码183********

电子邮箱522053691@https://www.360docs.net/doc/9113002249.html,

湖南省中职专业(群)师资培训班

二○一六年八月

目录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

(一)建设背景 (1)

(二)建设基础 (1)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2)

(一)建设基本思路 (2)

(二)建设目标 (3)

(三)预期效益 (4)

三、重点建设内容 (4)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4)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6)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1)

(四)教学团队建设 (14)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18)

四、主要保障措施 (20)

(一)组织保障 (20)

(二)制度保障 (21)

(三)过程管理保障 (22)

(四)经费保障 (23)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现今国家推行“工匠精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已在进行之中,湖南也同时提出了“1274计划”,制造业出现了大批的技能技术人才空缺。

2.湘潭市是湖南省的老工业基地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主体城市之一,拥有 170 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既有大型军工企业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江南机械厂,也有被誉为“中国机电产品摇篮”的湘电集团公司。近年来,湘潭市政府提出把湘潭打造为“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发展战略,创建和引进了一大批新型制造企业,制造业成为湘潭高新区和九华经济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德国工业园、双马生态工业园、天易工业园等新兴工业园区的主体,制造业日益成为湘潭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如何培养专业技能技术人才,对接省市产业、行业链,满足新型智能制造的要求已成为中职院校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建设基础

湖南省经济贸易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79年,1996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校,省级示范校,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示范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通过建设,实现了专业的快速发展。

1.通过“模块化”的课程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模块化”课程为导向,建设一体化教学教室,方便学生“理实一体”吸

收知识:理论教学完毕后,进行机房仿真练习,最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巩固新知。

2.以就业为宗旨,拓展校内“工学结合”和校外“2+1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真实的企业加工零件为实例,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有企业特色的实训车间并以此为依托,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突出“工学结合”;在校外,推荐二年级学生进入联合办学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收获工作经验。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校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专业方向定位太广,不够精细,近年来什么专业火爆好就业就办什么专业,这对我校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基本思路

1.对接智能制造专业,调整专业结构。

预计撤销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个专业,保留原有三个专业。

2.依据行业建设专业群,共享教育资源。

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专业核心课程;撤销、改造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室和计算机实训室,对接机械加工实训室,购买、改造新型智能实训设备,打造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3.深度对机电专业各个职业岗位,细化专业方向

进一步细化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进一步细化为机械制图、机械加工、机电维修等岗位方向;电气可细分为电气设备布线、电气设备调试与维修、电气设备装配等岗位方向。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重新组建以数控加工技术为核心,机械制造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为支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发挥集群效应,促进优势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群内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接湘潭市的制造行业,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技术人才。到2018年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成为对接产业、省级优秀、市级领先的特色示范专业群。

2.具体目标

(1)对接长株潭“两型示范区”特色产业和湘潭市智能制造业——高端数控加工和机器人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共同构建的产业集群。

(2)优化专业结构,撤销、整合一批专业,为专业群服务。

(3)制定三年计划,培养一名专业群带头人,开发特色教材及特色课程,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

(4)完善“校企联合办学”制度,通过企业力量,建设校内、外实训室及实训设备,优势互补,将学生推出去顶岗实习,突出“工

学结合”。

(5)强化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为建设专业群保驾护航。

(三)预期效益

1.本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群能够很好的对接长株潭两型示范区和湘潭市的区域经济建设及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集群的发展。

2.建成、整合一批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师资队伍、课程、实训车间和设备。预计培养1名专业群带头人和3名专业群内学科带头人;改革和开设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学科课程若干;整合、扩建2个实训车间;购买若干新型实训设备。以此提高办学实力。

3.建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成为“专业基础知识+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全面仿真练习+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专业结构调整。

(1)开展长株潭两型示范曲产业行业调研,对所需技能技术人才的趋势和发展进行评估。长株潭地区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机电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机电产品、汽车机电产品等产业也在不断的兴起,因此,对相关行业产业进行充分的调研,把握岗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服务产业。

(2)整合一部分不符合现代制造业的专业,撤消部分不符合学校发展的专业方向。专业设置的重复,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专业发展方向模糊,偏离岗位需求,为此,充分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和基础,整合共享资源,去多取精,促进专业发展。

如何培养专业技能技术人才,对接省市产业、行业链,满足新型制造的要求已成为中职院校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

2.专业群构建。

近年来随着机械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对接行业产业相关岗位。我校现有的工科类专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在校人数1500人,计划到2019年,整合专业资源,对接地区产业,改革专业设置,将机械类专业优化,撤销计算机专业和汽修专业,保留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了过去几门课自成体系,知识重复交叉,理论繁杂的局面。专业设置见下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创办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教学设施先进,生活条件优越,间间教室装有空调和多媒体,学生宿舍全部装有空调,现有在校学生1500多人。从办学以来,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职教规律、富有职教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业渠道畅通可靠,社会声誉不断上升,多次受到省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1)形成了“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学校联合湘潭市职教中心其他成员单位、湘潭九华工业园和天易工业园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共同办学,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校企一体、产教并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各学校企业的统筹下,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各个成员单位,开展多元化、深层次合作,先后与博世汽车、上海大众等7家大中型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安置协议。本专业在合作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1438名,占专业人数的99%;搭上就业直通车的学生1322名,占毕业生总数的91%。

(2)构建了“专业+车间+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通过与各个组成成员单位的企业合作,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行业产品生产的市场需求、合作企业技术手段和生产规范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初步形成了“专业+车间+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获得“双证书”的毕业生达到100%,其中获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达92%,技能抽考合格率达100%,学生技能竞赛成绩屡创佳绩

2.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1)建立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要

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系。

根据能力目标,形成三个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共享课程模块,如图3-1所示。

文化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社团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按照“工学交替”方式,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心、机电一体化能力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工厂和实习合作企业完成课程模块的教学,根据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机电产品制作、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

图3-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示意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与吉利汽车、湘潭瑞龙机械有限公司、长沙福田等企业合作,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电气控制与PLC》、《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门优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见图3-2。

课程建设思路为:

①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②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

③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

④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

⑤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

教材。

图3-2 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

(3)改进教学方法

①课堂与实训室(中心)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

②以实际机电一体设备(系统)应用功能与组装调试为依托,重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

③核心职业能力,设置单独实训环节,强化训练。

3.开发了内容比较丰富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学校已建成了运行流畅的校园网并连接到了每间教室和所有办公室,搭建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管理与应用平台。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包含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介绍以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几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等。实施数字化教学手段,引进了宇龙仿真教学软件,数控技术、机械CAD。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其他课程均有挂图、模型和音像视频资料,每间教室均安装了高清的投影设备,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职教新干线上开通了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实现了教师上传教学资料,学生上传学习资料,并通过职教新干线开展空间教学,初步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建成了本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将已有的专业带头人教学资料、微课以及精品课程教学相关资料上传共享,为相关学校同类课程教学提供共享资源。

4.打造了“功能完备、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560多万元充实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7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机械

制造综合实验室、PLC实训室、高级电工实训室、电子实训单元、数控实训室等5个实训基地及2个计算机操作室和1个仿真模拟室。每个基地分设专业教室和教学车间,拥有千元以上设备280多台/套,万元以上设备43台/套,共有工位800多个。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实训基地课余面向学生开放,并安排实训教师和工人师傅进行指导,周开放时间近20小时。依托成员单位,在7个合作企业分别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有生产性实习岗位300个。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⒈建设内容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联合、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鳞选出好的企业在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校内实训实验场所的建设:引入体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加工设备,新建和扩建数控加工实训、高级电工实训基地、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基地等,将其建设成具有“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⒉建设措施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企业的综合生产制造资源及人力技术资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不定时到公司生产见习,参与工程技改项目,并把实际项目演变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提高师生的工程能力。在现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8个,使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0个。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运作,创建良好的生产实训环境。加强机加实训中心、数控实训车间等已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建设,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重点扩建PLC实训室、扩建高级电工实训室、扩建机械制造综合实验室、扩建电子实训单元,新建电子装配实训室、新建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训室、新建电力电子与变流

技术实训室、新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等,以达到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可同时容纳500人实训,每年培训人数600人以上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实训车间建设设备配置见表4.4-13。

⒊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单位:万元

(四)教学团队建设

⒈建设内容

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1名专业群带头人,培养3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6名骨干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本团队的双师型教师达到80%。

兼职教师的聘请:聘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按省级教学团队的标准继续建设好教学团队,使本团队能在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科研等各方面作出表帅作用。最终使本专业教学团队跨入省级教学团队的行列。

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道德素养。坚持隔周二教研学习的良好传统,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讨论,引导教师强化“育德厚人”意识。通过多种活动,引导教师在政治思想,学识学风,为人处世等各方面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与专业发展的楷模。

⒉建设措施

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从现有队伍中选拨1名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业务学习,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带头人。专业群带头人负责指导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业务和实践,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和产品开发任务,负责引导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专业学科带头人指导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教科研任务,在教学工作起到龙头作用,独立

开展课程建设。对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按考核标准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项目合作、下厂锻炼、产品开发、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重点高校引进本科以上学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或机械电子专业毕业的学生2人,从行业引进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2人充实本专业教学团队。使本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数量达到80%。通过培训和锻炼使双师型教师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实践、科研能力。

兼职教师的聘请:校企共同搭建师资共享平台,实现人员的共享、共管、共建。每年按专兼职1:1的比例聘请兼职教师(不少于14人)。聘请兼职教师每年兼职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60学时以上或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聘请高技术专业人员开设机电类、信息类先进技术讲座2场/年以上。逐步建立兼职教师师资资源库,科学管理,合理调派,将聘用机制纳入产学合作内容。

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强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础上,重点挑选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的兼职教师作为本团队的有力补充。不断的改进、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和考核评价评准,根据本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不断的调整、优化教学团队结构。使本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师德师风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学习先进典型,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估制度。严格按照教育局考核评估的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估实施办法,健全并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估制度,认真开展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和家长评议、学校综合评议等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估,把师德师风考核评估同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师德师风档案,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绩效分配、职务评聘、评先评优、聘任(聘用)、派出进修等的首要内容,坚决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表3-4计划培养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⒊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单位: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